职业教导论文范例6篇

职业教导论文

职业教导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职语文口语

前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注意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未来职业的联系,创设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

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谈话教学、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方法之一,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法的根本性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

一、中职教育特点与中职语文教学需求职业化倾向

中职教育具有鲜明职业化取向,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等。

中职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彰显职业特色,强化职业能力。但反思中职语文教学,现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仍然固守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能较好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训练脱离了职业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学非所用,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差甚远,没有较好的体现职业特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让语文教学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业能力,这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语文口语教学应紧扣职业化取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各门课程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既要实现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功能,又要突出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实践性教学,它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说”的能力体现,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能培养未来岗位的实战能力。根据这一目标要求,中职语文教育应该切实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必需、够用的语文素养。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类的中职生,他们必将成为生产、服务或者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口语将是他们体现自身才华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职语文中的口语教学应该成为提高中职生语文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竞争的重头戏。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应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

在教学中,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带有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技能性、层次性的特点,使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得以实现,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线索,教学效率高。

3.1 针对性。

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淡化知识的学科界线,主张知识的够用、实用和活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完成其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专业教育的要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合职业语境的表达需要,达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突出其针对性的特点。

3.2 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外部活动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换,以至将知识内化为职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实现活动建构的教学目标。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的具体目标。

3.3 实践性。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在教学中要运用案例法、模拟法。这两种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给予学生重复训练的机会,体会专业所需,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在情境模拟活动中,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会达到高潮。学生的口语表达有着显著的进步。学生在实战演练时能很好地运用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

3.4 层次性。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不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允许批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必定表现出差异,出现好、中、差层次。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如何才能共同有效学习?教学评价必须从学生差异出发,在“导”与“练”上适应这种层次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职业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还承担着“主持人”这一角色。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此课中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惊喜的,整堂课师生交流和谐,互动紧密,学生乐学。

四、结语

职业教导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导向;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 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 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 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 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 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 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 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 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 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 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 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 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 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 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 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 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 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 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 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 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 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 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 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 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 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 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 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 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应用文写作,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许多学习任务都交 由协作小组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 如写作演讲稿并进行演讲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难独立完成的任务。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具体分工。有的负责执 笔,有的负责演讲,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而草拟写作提纲、修改演讲稿、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通过这样的分组 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各小组的写稿质量和演讲效果都明显提高。在学习演讲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对自己的任务负责,学会 了与人合作。

职业教导论文范文3

作者:赵丽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在专业建设中,仍存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与职业能力培养不相适应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培养的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优势,在我国仍普遍实施的“学历准入制度下”,高职学生的学历劣势就更加凸显。学校自身认识不够、发展滞后,就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资本,无法吸引企业参与合作。企业层面。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其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源于对于行业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这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发展的成熟度。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期,大量以粗放式生产经营为主的行业对于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并不迫切,加之成本———效益原则的作用下,企业自然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度不高。制度层面。职业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需要在政府的统筹下,由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契约,能否达成并保持长久,一方面有赖于各方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单纯依靠政府呼吁、企业自愿显然是不够的。为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应重视校企合作相关法规、政策措施的制定,做到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校企合作法规、规章的制定均要依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因此,完善现行的《职业教育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职业教育法》的举措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职业教育法》,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1.应补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且鉴于中、高职教育层次的区别,应针对高职教育专门立法。《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显然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在《职业教育法》中补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实际上就是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界定,进而约束院校自觉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执行效力必定强于政府出台的各类文件。2.应补充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德国,《联邦职教法》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将校企合作上升为国家法律。而我国《职业教育法》中却涉及甚少,仅在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显然与目前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相符。

在校企合作专门法规体系构建迫在眉睫之际,理应率先完善《职业教育法》中关于校企合作的规范,才能为其他地方或者行业相关法规的建立提供合理依据。(1)学校的权利与义务。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订单式”人才培养、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应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积极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建立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的保障制度;应当积极为与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的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2)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应与合作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应提供岗位需求规划、工作标准等,参与合作院校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等工作;应支持合作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技术骨干到合作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接受合作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应支持合作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实训基地的设计、论证,并提供技术支持;应接纳合作院校的学生开展实习,并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3.应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规范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指导作用应该在《职业教育法》中予以明确,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对校企合作予以支持、指导、监督:①建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办法等;②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专门规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税收及其他方面的优惠;③鼓励行业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导,与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沟通,发挥行指委的政策建议作用;④应通过网络、宣传等形式,为职业院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搭建桥梁,提供指导、帮助等服务;⑤鼓励校企共同申请科研立项,对校企共同实施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向行业推广研究成果。另外,明确对于职业院校或企业不尽义务、违反规定、弄虚作假、侵害学生利益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后果。

职业教导论文范文4

关于职业教育整体规划布局的政策建议

主体思路是:统揽全省,立足于正在实施的“东向战略”、“861”计划、“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战略背景,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和龙头企业,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类型界限,采取划转、合并、迁建等办法,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一个“城乡统筹、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功能齐全”的省、市、县三级职教网络。(一)从省级层面看:根据各产业经济带的分布和未来发展规划,依托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在各产业集群内的相关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能力较强、有突出示范效应的专业化部级职教基地和省级职教集团。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各种新型业态紧缺的熟练操作型专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力求“专”、“精”,教学设备要先进,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充足,师资素质高,投入有保证,在全省范围内做到资源共享。(二)从地市级层面看:可以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建设一批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区域性特色职教园区。重点是面向本地中小企业,要突出特色,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在校址选择上要科学合理,侧重考虑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除进行社会招生外,还要为现有的在岗职工提供操作技能、知识更新、提高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为建立学习型企业、繁荣当地经济发挥应有的作用。(三)从县域层面看:重点建立县级职教中心,以作为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主要根据本地经济特色和新农村建设及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同时要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县域内职成教中心、农科教结合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训中心和终身教育的学习中心。

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建议

总的思路是:逐年提高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积极争取国家职教专项基金、国债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资金项目,减免相关税费,提高金融信贷的融资支持比例,鼓励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向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一)创新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经费财政投入的稳定和逐步增长。1、依法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逐步提高其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中的比重。在财政性经费投入中,应做到三个“确保”。一是要确保对职教的财政性投入高于GDP增长比例。二是要确保对职教的财政性投入不低于普教。三是要确保中职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不低于高职教育。在加大财政性投入的同时,要不断优化投入结构。一是重点扶持精品学校、精品专业、精品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方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2]的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建议可采取由县(区)政府进行统筹的办法,对这部分资金集中管理,统一安排使用。3、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职业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足额提取,按规定使用。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有关部门应督促其改正,并处以一定比例的罚款作为财政职教经费。4、确保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中可按一定的比例划入从事农村职业培训的相关职业学校;对于承担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的学校要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费用补贴。(二)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有关专项资金对我省的投入比例。根据现有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和重点学科上要积极组织申报部级职教基地、实训基地和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财政职教专项基金、国债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教育专项资金对我省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对于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项目,省财政应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三)强化金融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平台,为当地职业学校建设贷款提供担保和财政贴息。要积极协调有关银行金融机构开发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设立职教专项贷款,推进银校合作,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四)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应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个人投资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税收、用地、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合作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教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多元化。(五)认真执行国家和我省的政策。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省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各项规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六)完善收费制度管理。公办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当年全额返还职业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不得进行预算外收入调控,不得截留或挪用。

对营造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社会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广阔的就业前景,改变人们的择业观和教育观。(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考发和就业准入制度。首先,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管理,严格把关,坚持标准,从严控制,确保资格证书能真实反映持有者应有的实际技能水平,使技能鉴定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努力钻研技能的有力杠杆;建立职业资格证书网上查询系统,坚决打击弄虚作假和贩卖假证行为。其次,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新录用的中职毕业生必须持有“双证”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录用其他员工必须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1]。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第三,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使用上不得实行歧视政策,应给予其同等的竞争机会,实行同岗同酬。劳动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出台政策推动企业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高级工和技师评审制度,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激励奖励制度,不断提高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薪酬待遇。第四,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所属企业建立正常的培训机制,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一线员工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建立终身培训制度。(三)完善职业教育助学民生工程,在农村逐步实行职业教育免费培训制度。一是要切实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工作,通过减、免、补、奖等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3],确保落到实处。二是在农村逐步实行职业教育免费培训制度,可以先在部分地区对涉农专业的学生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五年内全面推开。(四)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试办“综合高中”,普、职可以互转。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要求,又可以稳定中职学校的生源。(五)加强招生工作,稳定职校生源。第一,加强招生宣传和说服劝导工作。可以通过向初中毕业生发放宣传材料、举行推介会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正面宣传和说服,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选择接受中职教育。第二,鼓励城乡、跨地区联合办学,开辟生源渠道。利用城乡、地区职教能力的差异,可实行城乡学校分段培养、城市学校安排实习与就业的方式,推动城乡合作办学,拓宽办学空间,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对买卖生源、贿招、欺诈宣传、有偿招生的行为予以打击和严惩,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六)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措施如下:1、职业学校要建立覆盖全国的人才需求网络,与重点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全面掌握他们的人才需求信息,加强宣传和推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2、劳动部门应尽快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中职学生就业信息平台,通过人才专门招聘会、企业对接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尽可能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把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4、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录本省职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以有效遏制“出钱替他人培训人才”现象。5、制定鼓励职业教育毕业生到镇、乡、村就业和创业政策。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职学生到乡、镇、村就业,特别是要鼓励那些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的学生,当地政府要在证照办理、费税减免、贷款供应等方面给予协调和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留得住,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职业学校要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跟踪服务,为他们创业提供帮助。(七)严禁向职业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各部门不得向职业学校搭车收费,损害学校师生利益。六、加强对职业学校管理的政策建议(一)健全各类学校办学能力综合考评和单项考评体系。要尽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估标准。评估体系中要加大对应用性、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的比重,把学生能否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达到行业准入的素质要求、是否能顺利就业并胜任岗位作为衡量学校办学适应性和教学、管理能力及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在评估的实施中,对口行业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要用人单位应参与其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建立对职业教育工作不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对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培训实施、内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和巡视,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鼓励学校创新模式,办出特色。对于办学模式僵化、管理混乱、办学条件差、培训能力弱、无市场竞争力的“弱校”要采取撤并、重组、关闭等方式坚决予以淘汰。对于那些办学水平高、机制灵活、适应能力强、办学效果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要较大扶持的力度,打造精品学校、精品学科和精品课程。

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师训基地建设。要依托高校、企业和示范学校建设一个覆盖全省的国家、省、市、县师训基地网络,对各类教师(含兼职特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分类、分层次进行培训,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文化知识素养和执教能力。企业要主动为学校提供师训、实习和实训基地。要建立定期培训、终身培训制度,确保所有教师年均培训不得少于1次。要把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培训工作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4]。(二)建立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学,在编制、待遇、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提供便利,确保优秀职教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引进来、留得住。(三)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从事职教的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学校所在地的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鼓励高级人才从事职教,教育行政部门在新增教师的配置上要向中职倾斜。(四)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可设立中职教师奖励基金,对那些立足本职、钻研业务、有巨大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或提供政府津贴。(五)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考核上岗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职校教师予以淘汰或转岗;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采取国内培训为主,国外培训为辅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这批骨干教师应占职教师资队伍的比例10%左右,对他们采用特聘制,工资待遇从优,并建立优聘劣汰的能上能下机制。(六)对那些教师需求较大的的专业予以定点培养。教育厅可牵头与有关高校对口专业设立师资培训班,定点专项培养,可在我省现有的师范院校中专设职业教育院系,有条件可筹建我省的职业教育师范大学,以解决师资不足和后续不济的问题。(七)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给予他们参与行业技术评定的机会,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管理,确保落到实处。鼓励学校选聘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增强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给予他们在职称评定、课时补贴、业务考核等方面与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和要求。鼓励“双师型”教师申报两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

关于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课程、教材和培训项目。从而使教学培训内容更加实用,与现实需求相契合,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二)改革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可实行选修制、弹性学制和分层次组织教学,做到学习期限更加灵活,学习形式更加多样,逐步建立高职、中职、短训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学分认证制度。(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学业考核、就业等环节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各类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都要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有条件的企业要与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办学,逐步推行课堂进车间,技师站讲台制度。(四)重视素质教育。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五)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充分发挥公办学校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营造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1、实行更为灵活有效的管理、人事、分配机制,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2、加强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来皖单独或联合创办职业院校和分校。对来皖举办职业教育的,可比照享受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地区间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3、探索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发展模式。(六)逐步扩大中职学校的办学自,支持学校自主创新。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给予中职学校应有的自,提高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要鼓励中职学校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职业教导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层级式教学。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

[1] [2] 

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职业教导论文范文6

教学改革中,职业素养课程的移入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专业也在不断进行着探索。导游专业的职业素养课程如何移入也成了现在很多导游专业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1997年至今,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得到了全面发展。2013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旅游业不断发展使导游行业成为人们每逢假期都要关注的核心,导游人员的素质也成为人们逢假期必谈的话题。尽管近年来我国导游人员队伍逐步壮大,人员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导游队伍学历水平偏低,等级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我国旅游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纷纷将目标投向了学校特别是注重操作技能培养的中高职院校,希望在学校能找到适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校企合作后,双方发现彼此需求并不能完全吻合。面对职业需求,学校开始改变只重视技能水平的传统的观点,逐渐开始侧重对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导游人员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

1.在专业课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就是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受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为代表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在导游实务、景点讲解、法律法规等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在用实际案例、情景模拟、课后点评等方法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职业素养的要求。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案例、情景模拟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要求的印象,同时通过点评,让学生对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

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过程,是在校学生的很好范例。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分享在企业中如何克服困难、坚定信念、不断努力等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职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并能充分体会到,在工作中有很多不适应和困难是需要自己克服、调整心态的。

3.增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巩固实习环节

为了真实检验和巩固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进入企业完成实习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实习,学生能更真实体会到企业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同时真实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文化之中,体会作为企业员工的责任。为了确保实习有效完成,可以考虑增加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心理上并没有完成有效调整。因此,及时完成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完成实习课程、企业完善人事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