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例6篇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文1

一、主要做法

1、明确任务,加快培训制度建设

(1)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部署,结合全省重点企业和省出资企业的现状、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经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鄂组发[2005]8号)。

确定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培养一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世界眼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推进湖北省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明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制。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抓总,省国资委党委、省经委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国资委党委、省经委研究制定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培训的协调、指导、服务工作,协调做好中央在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协助省委组织部做好省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有关工作。

(2)在省国资委机关内部理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关系。本着精简压缩、减少重复、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原则,委党委明确要求理顺委内培训工作关系、统一培训管理,制定每年度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得到了有关企业的较高评价。

(3)提出了全省重点企业“1315”领导人员和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因需施教、务求实效、面向市场、服务企业、不断改革、注重创新的基本要求,培训工作要以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为重点,实施“1315”培训工程。到2010年,将集中培训100名董事长、300名总经理、100名党委书记和500名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总会计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法律顾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主席等)。

(4)选定了培训机构。建立了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基础,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主体,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省委党校及清华大学武汉教学中心等培训机构为网络的培训基地,组建了一支以湖北高校教师、专家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2、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培训工作

(1)全面实施“1315”企业人才培养工程。召开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研究方案、听取意见。2005年以来先后举办了3期总经理培训班、l期党委书记培训班、2期总会计师培训班、1期总工程师培训班、1期总法律顾问培训班,共培训重点企业领导人员459名。

(2)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坚持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加强科学发展观、国有资产监管、现代企业制度、金融投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和国企党建工作等内容的培训。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以案例教学为主,开展课堂演练。请经济部门相关领导举行专题讲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考察,提高了培训的质量,良好的培训效果受到企业参训人员的普遍好评。

(3)企业培训工作有声有色。三环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围绕各级干部员工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采用内训为主、外训为辅、内训和外训相结合的方法,共培训干部员工30006人次。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通过上级调训、内部培训和在职进修等途径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470期,选派干部参加816期外部培训,全公司累计有3858人参加了干部培训。十堰市国资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把读(读书、文件)、听(录音、辅导、专题讲座)、看(电视、录像)、走(考察、调研)、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讲(讨论、交流)等形式结合起来,收到了明显效果。

(4)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近年我们与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联合举办了“中外名家系列讲座”报告会2场,邀请国际著名管理学家石滋宜博士,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主讲,中央在鄂企业、省出资企业主要领导及委机关干部共750余人参加。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要求,我们以湖北省企业人才工作研究会为依托,以“现代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金融市场与企业保值增值”、“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及发展前景”等为主题,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了湖北省高级管理教育讲坛, 1074多名各类企业领导人员参加。讲座及时地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解除了在企业改革、改制中面临的困惑,增强他们改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心和信心。此外,我们还于去年和今年就有关业务和党群部门举办了多期培训班,都收到良好效果。

(5)内外结合,积极开展境外培训。结合企业实际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人力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为主题,分别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受训人员118名。

(6)加强对企业自主培训工作的指导。按照人事部有关文件和鄂政办发[2006]91号文件要求,加强对“653知识更新工程”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下发了《湖北省现代制造、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总体来看,大部分单位对干部培训较为重视,把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和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按要求送训干部并组织内训。但也有个别单位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干部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不积极选送干部参训,导致培训的调训率不高。

2、缺乏有效的干部教育激励和约束机制,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现有的干部训用结合制度缺乏刚性,干部培训与使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客观上造成了有些干部轻视教育培训,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培训教材,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缺乏一支能够适应培训工作新要求的专职骨干教师队伍,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理论功底、政策水平、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讲课艺术等有待提高。缺乏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才所需的教育大纲和教材体系。此外,没有固定的培训基地,干部教育培训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4、教育培训的经费不足

中央和省委对培训经费都有明确规定,但有些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的经费得不到落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内训的开展。“1315”企业领导人员和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培训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干部培训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的基础。抓好这项工作,对于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执政基础,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和考核体系;把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倡导“学习型企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

2、建立强化约束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培训工作要不断总结、改进和提升,将教学与研讨、理论学习与考察、本地培训与外地培训、自己组织与委托代培、计划调训与市场运作、政治理论教育与经济专业知识传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要把培训与企业“四好班子”创建、评比表优结合起来,把培训与选拔任用结合起来,把培训与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结合起来,建立相应配套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3、建立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和评价分析制度,不断提高培训水平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培训各阶段效果实施全程跟踪。对照确定的培训目标,从培训内容、形式、参加人数、考试成绩等指标综合评价组织者和受训者的培训绩效,确保培训的效果。坚持对每次培训进行总结,分析达到的实效和存在的不足。依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时调整方案,增强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

4、加大现有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

当前企业干部训资源仍然较为分散,建议组织部门整合现有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采取委培、代训等形式,提高培训的社会化程度,使社会的教学资源尽其所用。同时,参照国资委的模式,建立直属省国资委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以解决目前培训基地薄弱的问题。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文2

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水电事业的大力推动,各种新型电力技术不断获得研发与应用。但同时传统老旧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却使得企业普遍出现人才短缺的困局。面对这一局面,积极构建科学的现代化企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推动现有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升级,成为众多水利电力企业所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构建流程

对于企业职工培训而言,完整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其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否则职工培训工作则必然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通常而言,完整的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应当为五个不同环节所构成的循环过程。1)培训需求确定。培训需求的确定其根本目标在于明确企业哪些员工需要开展教育培训,需要开展哪些培训内容。其关键在于,立足企业实际需求,服务于企业长久发展,寻找出企业有待解决的人力资源问题,并对其能否借由培训予以解决展开分析,从而为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2)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目标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指导与依据,只有具备明确的培训目标,才可以对培训的具体内容、对象、时间以及所需的师资、设备、教材等予以确定。一般而言,企业培训的目标客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思想教育、企业目标等不同的类别。3)培训方案确定。培训方案是对培训目标的具体化呈现,其包含的培训形式、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师配置、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一系内容都需依照培训目标加以确定。4)实施培训。实施培训是职工培训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培训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各项教学活动展开协调管理。切实有效的协调管理,不仅有助于受训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培训工作中,更能缩减培训时间,提升培训效率与质量。5)成果转化。成果的转化是指职工完成培训后,将自身所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的运用到生产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达成的有效与否,取决去企业是否针对职工培训工作,制定了科学完善的配套制度体系,能够将培训效果同职工绩效考核、薪酬获得、职位升迁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6)培训效果评估。合理有效的培训成果评估不仅是对职工上一阶段培训工作好坏的评价,更是对企业后续培训工作开展的参考和职工今后进一步深化培训的指导。

三、培训体系实施的原则

在构建出完善的培训体系后,如何对其开展切实有效的应用,则是关乎培训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培训实施中,作者认为首先要遵循下述几点原则:1)准确处理企业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间的关系。2)充分把握成人培训产学结合紧密的特性。3)培训工作应当由企业自己依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把控。4)坚持按需进行,学以致用。5)坚持培训方法的多元化发展。6)坚持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7)坚持培训工作的连续性与持久性。8)注重对培训成果的及时反馈与有效转化。9)构建奖惩结合的激励制度。

四、培训体系高质高效运行的有效措施

1)加强培训理念的宣传。对于水利电业企业而言,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属于全新的管理改革,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实践进行检验。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对培训体系构建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让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白其是一项利己利公的双赢活动,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其中,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合理制定培训目标,因材施教。培训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目标制定时,企业必须充分依据自身发展实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其中宏观目标应当契合企业长久发展需求,以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种类、比例等位主要内容;微观目标则指员工的个人培训目标,应当在贴合宏观目标的前提下,以利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充分考量员工个人性格特点与职业专长,为其尽可能提供专属的培训计划,以实现员工个人潜力的最大激发。

3)革新培训模式,注重素质培养。灵活多变、内涵丰富的培训模式能够最大化满足员工的多元化培训需求。在培训中,企业应当贯彻“领导贯学、因地自学、互帮互学、结对带学、换岗轮学、外派专学、取证定学、比武竞学”多法融合的现代化多远教育培训模式,充分运用其灵活多变的特点,讲职工培训教育同职工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在达成工作目标的同时,完成培训目标,实现产学间的紧密结合,大幅缩减培训耗时,提示培训效率与质量。

4)构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体系。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中,企业应当充分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构建专属的网络培训信息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立学习管理、师生互动、经验交流、最新前沿等不同板块,为学生培训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帮助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面帮助,并便于学生彼此间开展培训心得的自由交流与对比,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帮、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譬如学习管理系统,能够让培训教室对学员的教学信息进行及时的存储汇总,以便其对学员的学习状态实施动态管理,及时依据学员学习状况,对其培训内容进行调整;经验交流系统则可让学员间开展培训心得的交流体会,通过互帮互助,促进全体培训学员的共同进步。

5)完善奖励机制,激发职工潜力。培训部门可依据汇总的培训数据,定期对全体培训人员进行成果考核评定,并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依据职工培训成果鉴定报告,对其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充分激发职工学习潜力,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为培训成果的高质、高效提供保障。

6)反馈总结,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对每期培训过程中不同学员的培训进度、培训成果展开深入探究,总结进步快学员的优秀学习经验并加以推广普及,对进步慢学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对培训方案加以改进。同时,培训部门还应对培训中出现的各类教学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分析,并以为指导依据,对后续培训的开展提供指导,从而形成不断进步,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文3

【关键词】建立;企业;培训体系

培训是企业的管理职能,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松下幸之助说:打败竞争对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比对手学得更快,培训很贵,但部培训更贵。一个天才的企业家,要不失时机的把培养和训练员工排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培训在企业中的具体作用:一是宣讲企业文化,二是服务战略转型,三是分享工作经验,四是传承核心技术,五是讲授专业知识,六是总结团队智慧,七是推动改善创新。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培训体系?基本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训机构设置

培训机构是企业组织培训的常设机构,是培训工作的计划、组织、执行与评估的部门。它应该包括公司专职培训管理人员、部门培训兼职管理人员、内部培训讲师、公司领导等。设置这一机构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深入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因为培训不是仅凭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接受培训、提供培训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1)专职培训管理人员设置:应设专职人员。主要职责包括:

(1)制定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月度培训计划与年度培训预算,并实施或监督实施;

(2)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效果评估;

(3)档案管理:员工信息、培训档案及台帐、外部培训机构及讲师信息管理等;

(4)组织收集、开发并建立公司培训教案库,定期进行修改和整理;

(5)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6)维护培训场地和设施,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2)设置兼职培训管理人员:每个部门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一名员工担任。主要职责如下:

(1)拟订部门月度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部门培训工作;

(3)收集、开发部门相关培训教材;

(4)进行部门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效果评估;

(5)贯彻执行培训机构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3)内部培训讲师配备:内训师是公司进行有效培训的必要条件。外部的讲师有其自身优势,但内部讲师更为了解公司情况。内部讲师在传授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与公司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内容更为贴近实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培训的过程同时也是内部人员总结工作、提升自我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很多优秀的人员,我们需要把他们开发出来,引导他们发挥更大的潜能。当然,获得内部讲师资格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2 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获得支持除了宣传推广外,应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培训的相关工作顺畅运作并成为企业运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制度的力量有力地约束员工,使员工认识到培训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培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工作管理、讲师管理办法、学员管理、培训需求与评估制度、培训考核管理、外派培训规定、个人进修管理规定等。

3 培训与考核

接受培训和提供培训是我们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以培训工作必须与考核挂钩。

1)专、兼职培训管理人员的考核。(1)培训日常工作执行情况;(2)培训执行时间;(3)讲师管理情况;(4)培训积分;(5)培训计划与总结;(6)培训效果评估与需求调查;(7)对部门培训的帮助与监控;(8)培训课程的开发;(9)培训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

2)部门主管以上人员:(1)获得几门授课资格;(2)讲课时间;(3)听课时间;(4)培训工作的执行与重视程度;(5)培训积分等。

3)普通员工:(1)培训出勤率;(2)听课时间;(3)培训积分等。

奖惩措施:对在培训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员工采取晋级、提薪、奖金或其他的奖励方式,对表现不佳的员工实施一定惩处。

4 培训形式

为了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游戏法、案例法、双向交流法、开放行动法、外派培训法、外聘培训法、网络培训法、岗位轮换法等。

5 软硬件建设

1)引导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愿意指导、愿意交流、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开放的氛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进具有开放心态的新员工;培训与宣传;鼓励沟通与交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等。

2)培训硬件建设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提供较为齐备的培训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培训设备、场地、器材等;二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培训课程规划、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培训师资信息(包含每次授课情况的总体评价)、培训需求信息、培训原始文件、培训统计台帐、培训效果评估信息等。建立培训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方便统计分析、科学评估培训的效果。衡量培训效果的指标通常有培训覆盖率、培训满意度、培训出勤率等指标。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年终评估培训效果时就无法得出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

6 过程控制

在培训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培训必须首先确立并公布培训的方针和政策。公司高层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由此表明公司高层对培训的认识和决心,这有利于推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训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规划。培训部门必须时刻关注公司的动态,了解公司的战略决策、发展方向以及尚且存在的问题。

3)企业文化是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训,藉此使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愿景,帮助员工确立共同信念,提高企业凝聚力。

4)培训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员工的个人素质、潜力及发展计划相结合。

只有学习才能提高,只有学习才能发展,这是时代对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企业的要求,企业培训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立足今天,助力明天;百年基业,培训为本。以上是本人对如何建立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拙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耀华.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20).

[2]何玉荣.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炭,2010(08).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员工 入职培训 操作 策略

一、以细致有序的整体安排,渗透教育,培养新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

公司新员工的来源主要是院校毕业生,与提升专业技能相比,初入职场的新人更重要的是解决心态和思想问题,即从学生人到职业人这样一个职业心态的建立与转变。公司新进员工180余人,而公司现有人员总数仅75人,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仅3人,如何通过入职整体工作安排展现公司精细管理、严谨工作作风、“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及时向新员工传递正向积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管理新课题。因此,将项目制管理方式植入新员工入职整体工作安排,以人力资源部为总责任单位,分报到、培训两大任务,又分别细化为联系学生、食宿后勤保障、报到地点准备、欢迎横幅、发放明白卡、发放生活用品等17项报到任务和军训、欢迎会、公司概况介绍、企业文化、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现场参观、拓展训练、文体活动、入职培训总结等33项培训任务。每一项任务按照PDCA循环,明确时间节点、质量要求、负责人、检查人、完成效果、后续改进措施等内容,最终通过一个个单项任务的完成确保整体入职工作的有序高效,通过问卷调查赢得新入职员工94.8%的满意评价。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首因效应原理,新员工在与企业一开始接触就能够感受到正向积极的信息,那么这种影响将是积极而且深远的。企业工作作风的传承、价值观的传递,关系到公司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新员工工作素养的形成问题,因此要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下进行渗透式教育。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潜移默化,建立新员工的融入感归属感

为使入职培训不拘于形式,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入职培训授课形式上涵盖授课式、座谈式、参观式、户外军训拓展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包括开班仪式、公司概况、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知识、现场参观、新老员工座谈、军训、拓展训练、入职培训总结表彰等。其中,军训,请驻地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锤炼新员工令行禁止、训练有素的良好作风和坚韧顽强、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拓展训练,训练的各个环节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通过拓展项目培养新员工责任感、团队精神、执行协作和感恩;公司概况,以专题讲座形式,请公司高层参加,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所处自然环境、发展愿景,拉近员工距离、增强员工职业信心;现场参观,通过参观办公环境、生活区环境和装置建设生产环境,增强新员工对公司整体感性认识;迎新座谈会,使新员工感受到受欢迎,通过新老员工充分接触、相互交流、消除陌生感,增强新员工归属感从而促进健康成长;撰写培训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新员工对培训的收获、对企业的感受,是否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建议,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一个组织帮助新员工轻松愉快地进入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从而渐次将其从局外人转变成为组织人的过程。因此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新员工从心理、态度、身体、形象等各方面做好进入工作角色的准备。

同时,公司实行双导师带徒制,每名新员工不仅有一位传授岗位工作技能的导师,同时公司还指定一名中层以上人员充当成长导师,从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关心、关注新员工,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公司生活。

三、以精心设计的形式安排,引导规范,树立新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随机分组,通过讨论和自荐方式产生班长和各组组长,确定组名。要求各组自主管理,课堂纪律、打扫教室卫生、参与活动等。同时以各组为单位,将新员工纪律情况、课堂表现都与小组得分挂钩:组员迟到、缺课的,减小组得分;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与活动的,加小组得分;入职培训考试以小组平均分排序,进行加分。最终,按分值高低评定优秀团队,在入职培训总结表彰会上进行表彰。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文5

常做“加法”

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加法”是一种学习,一种积累,一种实践。一名合格的培训管理者,要把“加法”做实、做足。

其一,做好知识的沉淀。一是要阅读包括且并不局限于管理领域的书刊,通过博览群书、纵览古今,开阔视野、启迪思想。二是要熟悉所在企业的具体业务,脱离于业务谈培训无异于闭门造车,而对业务的深刻理解是成功设立和运作培训体系的基础。三是多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知识,要将自己的视野从企业内拓展到行业甚至是全球市场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同行人才培养的策略及做法,才能从战略高度分析企业自身的问题,才可能赢得企业管理层的认同,从而将培训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其二,注重经验的累积。从宏观层面上,培训管理者必须能够对体系建设、需求分析、年度计划、效果评估等模块进行熟练操作,并且有所见地。从微观层面上,在某一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中,要对各项工作流程如数家珍,并且执行有道,如对于各种细节的把握等。另外,还要善于洞察学员心理,观察学员的行为改善和改变。想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历练得炉火纯青,都离不开点滴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对那些让我们感觉到“失败”的培训工作的反思及总结。

其三,重视人脉的拓展。从内部来讲,经营好企业内部的人脉资源是顺利推进培训工作的基础。培训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要多和其他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沟通、常和员工交流,这样才能在推进工作时与业务需要、员工需求无缝对接。尤其是当其他部门管理者或员工情绪抵触、不配合的时候,如果能以真诚的态度、专业的精神来协调好、引导好,在赢得大家的认可之后,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自然是水到渠成。从外部来说,一是要建立好培训机构的课程和师资资源库,这样不仅可以汲取最前沿的培训理念和信息,还可快速找到适合企业培训需求的讲师和课程;二是要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人脉,通过参加行业、专业的会议、论坛,加入圈子、QQ群等,与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同行进行交流,来拓宽自己的眼界。

敢做“减法”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培训管理者更要在深入思考之后准确把握企业培训工作的推进要点,时刻怀揣做“减法”的思路,学会选择,懂得

取舍,将“减法”做深,做准。

第一,搭建培训体系要芟繁就简。那些内容繁杂、花里胡哨的培训体系看上去华美,执行起来却让人雾里看花、无从下手,必定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适合才是硬道理。试想,如果将众多培训理念和思想都灌输到企业中,势必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员工的无所适从。所以,培训管理者在经过对企业和行业的深入调研后,要结合管理层的思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所处地域等特征,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

第二,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要勇于取舍。在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时,要敢于大胆调整,甚至否决不符合组织要求的培训需求,切不可盲目迁就,以免助长不正之风。比如,有的培训管理者怕得罪人,总是想当老好人,明知道一些员工申请的培训是变相旅游却仍然批准,最终导致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第三,在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要量力而行。制定培训计划要根据预算经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求全。一方面要保证培训资源向重点业务和创新业务倾斜,另一方面通过合理选择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等来“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比如,除了请讲师面授、去标杆企业参观、外派交流学习等方式外,有些知识性、可复制性强的培训项目可以选择视频、在线学习、员工自学等学习形式,以节省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第四,在评估培训效果时要去伪存真。培训管理者在拿到培训评估数据后,要能够客观地辨别成效到底如何,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很多企业都用柯式四级评估法来评估培训效果,但是第一、二级评估结果往往会存在偏差,比如有的讲师授课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员满意率也很高,结果可能只是学员课上听得开心,听完就抛之脑后,对学员和组织的绩效提升并没有些许的促动。

第五,在设计具体的培训项目时要对症开方。就某种意义而言,培训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着医者的角色。不少企业管理层在发现问题后,往往寄希望于通过培训去解决。但很多问题不一定是培训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培训管理者善于把脉,分析并提出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如果需要通过培训解决,就要对症开方,做到药到病除,切勿病急乱投医,胡乱吃药只能是伤身、伤财。

第六,在甄选外部培训机构和老师时要明察秋毫。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多数企业的培训管理者每天可能都会接到若干个培训机构的电话,若干封培训类的广告邮件。培训管理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形成一套自己的有效甄别和辨识这些信息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培训机构和老师,为培训质量奠定基础。如果凭主观臆断选择外部合作机构,无异于在拿企业和员工的成长开玩笑,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巧做“乘法”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培训管理者做“乘法”,就是通过培训将知识得到复制,助推企业绩效倍增。培训最忌讳的是就事论事——就培训论培训。“乘法”在操作上技术含量很高,容易出成绩,同时也是一种考验,在使用时要慎之又慎,务必要将其做好、做稳。

首先,培训要与绩效结合,助推员工和企业获得加速度发展。培训管理者要善于对比、区分,用数字、结果说话,帮助管理层走出“培训就是白花钱、培训就是讲讲课、培训就是去游学……”的误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其次,将培训知识复制和传承。只有当知识可以复制的时候,才能显示其威力和创造价值。比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可以逐步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开发标准化课程,甚至是组建企业大学或者商学院。通过对内部培训师和培训知识的统一管理,达到提高培训普及率,扩大培训影响力的目的,并最终对组织智慧进行有效复制和传承,打造企业的核心智力资产。如果能做到此,培训管理者在企业的受重视程度和地位也会大大提升。

再次,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不少企业就是因为管理没有跟上,垮在了扩张的路上。所以,培训管理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观察和发现企业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有节奏地推进培训工作,才能助推企业持续成长。

最后,恰当处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既要保证培训不走样,也要肯定新事物,鼓励创新。如果不能做到基本的培训知识标准化,企业就会在培训的道路上走偏,甚至误入歧途;但如果一味追求标准化而扼杀了个性化的东西,企业就会陷入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深渊,失去灵性和生机。

妙做“除法”

常言道:过程复杂,结果简单。只有经历了复杂才懂得什么是简单,才知道如何做是简单。除法,是一种归纳,一种总结,一种升华。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好复杂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惟有保持浩然正气,奇思妙想,才能将“除法”做对、做精。

首先,要从自身工作经验中提炼精华。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结出一套工作心得和经验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养后备力量,使得培训之“道”“法”“术”得以传承。有不少培训管理者做事的勤奋认真程度可圈可点,可是在某些场合需要讲话的时候却无从下口;还有的培训管理者对企业是真的用了心,也干出了成绩,得到了高层领导的认可,可是就在要被提拔的时候,却发现后继无人,只好在原岗位上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如此岂不太可惜!

其次,要对培训知识不断思辨和升华,化繁为简,归纳和沉淀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训管理者平时要勤于思考,充分运用所管理的内部培训师和培训知识,在适当的时机帮助组织提炼出成文的企业文化。如可以在自己初步有了架构和轮廓后,组织课程开发项目小组,集合大家的智慧,编写出企业文化标准教程。在经过高层领导的认可和员工的认同后,把企业文化印在书上、贴在墙上,以深入人心。

再次,要保持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培训“正为先、顺为主”,因此无论是对工作心得、思想体系还是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时,都要保证结论的准确性,语感结论的提炼一般要经过立论、浓缩、调整、优化、结论这五个阶段。一是要保证立论即原始结论是正确的,否则最终的结论就容易出错;二是每一次浓缩、调整、优化之后,都要与立论进行比较,确保不走样;三是最后形成结论后,要再次检查其是否符合原意。做对“除法”,才能帮企业树立正风,建设健康的文化。

最后,观点、结论要精炼。对于话语的提炼要精确、精炼,要通俗、脱俗,同时又不能流俗、入俗。只有经过反复揣摩和修改后,才能达到琅琅上口、方便记忆,扩大传播的效果。这样员工就能记得住,做得到。有的企业文化长篇大论,每天都要求员工朗读背诵大段的文字,长期下去势必会引起员工反感。“除法”要做精,就要深入在己,浅出给人。

企业培训心得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作者简介:刘君(1979-),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工程师;黄云江(1970-),男,湖南宁乡人,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01-02

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工作在生产、营销等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企业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到国家繁荣富强,小至企业生存发展,高技能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因此,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调动员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分析

以国家电网四川德阳电业局变电运行中心为例,分析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情况。

变电运行中心是德阳电业局下属的一个变电运行专业化生产车间,专门负责该局所辖69座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该中心现有员工185人,其中生产人员166人,占总人数的89.7%。目前,中心生产人员中有高级工53人,技师24人,高级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48.2%。同时,该中心生产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为助理工程师的有105人,占生产人员总人数的63.2%。

在目前取得的最高学历方面,该中心仅有19名员工未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工龄4年及以上的人员有161人,占中心总人数的87%。

从人员的技能等级上看,作为一个专业化生产中心,变电运行中心高技能人才比例不及生产人员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作为绝大多数人员的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的车间,高学历低技能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人员自身重学历轻技能,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于高技能队伍的培养需要明确目标,加大力度。

按照电力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为:取得高级工证书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本专业(工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自中心成立后,2009年申报技师职鉴53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有10人;2010年申报技师职鉴21人,当年参加技师职鉴并获得技师证书的仅有4人。无论是申报率还是通过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无疑是在对“技师职鉴培养”敲响警钟。另据统计,变电运行中心2011年满足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可以申报技师的生产人员有74人。大量的人员滞留在初级职业技能等级阶段,迟迟未能迈上“中级”台阶,以至于“高级”更是寥寥无几(注:初级工、中级工及高级工属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技师属于中级职业技能等级,高级技师属于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严重影响了该中心人员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制约了该中心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步伐。

如何提高技师职鉴通过率,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被动局面?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制度意义重大。

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保障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电力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密集型、安全风险较大的特殊能源行业,无论是从保障日常安全生产、建立坚强电网的角度,还是从提高供电质量、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都必须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当前电力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员工队伍主要依赖于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培养,人员流动性很小,能从外界引进输入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构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日趋明显。

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带动员工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激发员工在岗学习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根据企业生产和劳动组织工作的实际,生产技能岗位员工队伍结构应为橄榄型分布,即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技能人才为主体。按照电力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把高级技师、技师作为企业内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作为企业内技能人才进行管理。

提到岗位培训,很多班组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员工对于本岗位、本专业的技能学习没有热情、应付了事,“新技术不想学,老技术学不精”;新员工想学习却找不到人给予系统地指导,摸不清学习的途径和方向,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错过了学习技术的黄金时光。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就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为员工提供专业学习的平台,激发员工的求知欲、岗位成才梦想,从而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技能人才梯队,促进企业员工队伍的快速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企业高技能人才主要靠自然成长,周期长、效果差,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从目前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来看,一名大专学历的员工从进入企业到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至少需要4-7年的技术学习和实践积累。同时,即使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也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够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具备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由此看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企业层面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培养和管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从初级到高级再到专家,通过这些人才的“传、帮、带”效应,一步一步稳固建立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方法探索与实践

1.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建立有效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要总结、分析本单位各专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现状,详细列举各等级高技能人才的申报条件,并对每年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人员的报名、培训、管理、考核做出详细规定。各单位最好在每年年初统一公布参培人员名单,列出培训大纲,做到人员和班组“早通知、早组织、早准备”。

变电运行中心在2011年年初就出台了“中心生产岗位人员参加高级技师、技师技能鉴定培训管理规定”,该规定在详细列举了上述内容外,还对参培人员及该人员所在班组提出了具体的奖惩要求:未通过职鉴考核的人员和通过率未达标的班组均要受到绩效考核。这一做法大大增强了员工尽力参培、顽强拼搏的决心,同时也提高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班组对员工培训的促进作用。

2.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前提条件

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培训机制,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能为参加培训的员工增添信心和底气。变电运行中心最初筛选出来满足技师职鉴申报条件,却一直没有通过技师职鉴的人员有74人之多,不可能“一口气吃个大胖子”,该中心通过自愿报名、班组推荐、人员目前岗位、年龄等几个条件挨个的筛选、做思想工作,最后确定了46人的2011年职鉴人员名单。

名单一经确定,马上在该中心网站上予以公示,一方面是为了让参加的人员和其所在的班组早做准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运行中心领导的重视和决心。培训期间,中心领导多次到培训现场与员工交流学习情况,为员工鼓劲打气,帮助员工树立信心。

3.高质量的鉴定考核前培训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有力支撑

保质保量的职鉴考核前培训,能让参培人员尽快进入角色,熟悉设备、总结经验、沉淀知识、理清思路,以最佳姿态参加职鉴考核。因此,培训部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培训计划、授课内训师、学员组织等相关的组织措施细化到点、到人。

2011年,变电运行中心根据省公司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时间计划,结合中心班组的实际工作情况,将年初计划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46人分为6期,为保证培训质量和避免工学矛盾,每期6至10人,每期15天左右。培训期间,参培人员分别要参加运行中心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和省公司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运行中心都安排刚获得省公司“2010年度优秀技能人才”的经验丰富的内训师担任指导教师,统一安排理论培训和上机实训地点,并对培训过程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培训课程与授课方式等细节都是中心领导与授课内训师一起确定,统一执行的。特别是所有参培人员的培训期次(时间)都是由中心领导与班组提前商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请假、缺课、调期,如需请假必须经中心培训分管领导许可。

由企业统一组织的职鉴考核前培训,将员工职鉴的个人行为,提升为集体行为,既能够更好地把控和提高培训质量,还能够帮助员工解决“工学矛盾”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学习。

4.做实日常技能培训的“基本功”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坚强保障

技能培训没有投机取巧,只有靠踏踏实实的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高技能人才所具备的处理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难题的能力,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突击出来的,只有做实班组的日常技能培训,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多学勤练,才能在关键时刻厚积薄发。

自变电运行中心成立以来,如何体现专业化管理优势,将培训工作做细、做实、做精,一直是该中心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心领导多次提出:培训工作要“分层次、分类别、重过程、抓质量”,做到培训的“计划、实施、管理、考核、反馈”闭环管理。除了要求班组要将常规技能培训的重点放在现场,运行中心每年还重点组织开展了生产人员技能弱项培训、中心优秀技能人才竞赛及培训、求知大讲堂等培训。2010年,运行中心有6名生产人员获得“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能人才”称号,这些优秀技能人才又在中心担任重点培训的内训师及考评员,利用优秀师资带动和提高整个中心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工作。

5.充分发挥人员自身的学习力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

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和组织,只是从外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只有员工自身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内因加上外因,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运行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调,倒班制的上班方式使人员集中起来培训也较为困难。培训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员参加,必须得从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下功夫。变电运行中心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定、班组培训内训师选拔、培训效果评估等多方面着手,倾听员工的想法,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同时,在培训考核方面,从运行中心成立以来,员工每个季度的培训成绩,都会作为该员工的“成长类”得分,按比例计入其季度绩效得分,与员工的绩效工资和岗位晋升挂钩,激励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不断学习进取”。

在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国家电网德阳变电运行中心参加技师职业鉴定的46名员工,共有24名通过了职鉴考核,无独有偶,这一数字刚好也是该中心截止2010年的技师人数总和,使该中心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大大提高。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建设的核心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国网公司推行“三集五大”管理模式的关键时期,“大运行”、“大检修”的管理模式需要现有的生产人员成为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将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创造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方法,企业才能不断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先灵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