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案例教学效果思考

企业培训案例教学效果思考

[摘要]

案例教学被证明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知识传递的逻辑和教学目标实现路径的差异。在企业培训中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把握案例教学本质与精髓的基础上去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而非仅仅套用案例教学的形式与流程。

[关键词]

案例教学;企业培训;知识传递

1问题的提出

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在各地的管理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通过一百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模式。学生通过研读案例,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和班级的研讨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升,得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深化,最终提高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上述特点,说明其在企业培训中理应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首先,管理案例是一个个孤立的、特殊的管理情景,案例教学中所包括的知识点是具体、零散的,因此案例教学在使用中争议最大的地方就在于被认为无法提供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但是在企业培训中,与理论的系统性相比,恰恰更加强调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用转换,强调培训能够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企业培训中的学员大多数是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他们对案例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他们的观点更加贴近企业管理的现实,而非纸上谈兵,很多方案可以直接为其他学员所借鉴和采纳,直接转化为培训成果;学员构成的多元化和差异性也会使得观点、角度和对策更加全面丰富,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干中学”和“在教中学”的优势。第三,企业培训机构与自己所在的企业联系密切,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案例的来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而且案例的内容和主题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和共性的问题,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案例的针对性问题。尽管如此,由于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商学院和企业培训两者之间在学员、教师和机构运作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中西方学员在思维方式和决策习惯上的不同,在企业培训中仅仅复制西方案例教学的操作流程和设计思路,可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企业培训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在把握案例教学本质与精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设计教学环节,并且与其他教学方式互相补充,以增加案例教学在企业培训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2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素材,以学员思考为基础,以提问讨论推动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将管理素材发给学员阅读,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学员就案例进行讨论就算是案例教学了。案例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背后有一套核心的逻辑:即通过对案例描述方式的结构化设计、对学员从个人准备到小组讨论再到课堂讨论三个阶段的任务控制,以及教师和学员在埋藏答案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遵循的问题分析决策框架,使学习者在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案例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认识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用完成各种类型的案例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去承担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一,知识传递的逻辑不同;其二,知识获取与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不同。

2.1案例教学的知识传递逻辑

传统讲授中,知识传递通常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展开,学员直接面对概念、理论、知识或者准则;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分析、阐述,并通过举例来加深学员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对如何应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理论被包装和定义得非常清晰、系统和全面,并且以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方法传递给学员。但这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情境的教学,不仅仅是它的感染力不够,更重要的是,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总是伴随着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需要放在某种情境之中进行分析,而非简单地告知。与此同时,学员习得的知识也需要通过日后的实践才能实现学用转化。而案例教学是一个老师带领着学员一起剥洋葱的过程。首先,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某个(某几个)管理理论或者管理准则。然而,教师并不直接讲授这些理论,而是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案例,这个案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管理情境,案例中的主人公面临着挑战、困境或者决策问题,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恰恰需要用到老师想要让学员掌握的这个理论。接着,教师通过对案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将这个理论层层包裹起来,如同藏在洋葱最里层的芯里。最后,教师还需设计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链,通过抛出一个个相互关联又逐渐递进的问题,引导学员一层层地剥开洋葱,使学员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在这里,知识传递的逻辑是一个从“怎么办”到“为什么”再到“是什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告诉学员“是什么”,而是让学员先直接面对案例中的一个决策问题,并且以案例主人公的身份设身处地去回答“怎么办”。在学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为什么”引导学员顺着事先设定的逻辑链一步步向前走,最终发现指导实践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就使得“是什么”不是孤立存在、与现实脱节的理论和概念,而是鲜活的,可以被应用的,甚至正在被应用的工具和武器。教学目的也不仅仅是传授这些理论依据,同时也一并传递了关于如何运用相关理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简单地对比一下两种知识传递方式的区别。

2.2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路径

与前者相对应的是学员获取知识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也不相同。在传统授课中,学员通过听课、理解、记忆获取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员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员一方面通过亲自解决一个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实现在“做”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实现在“教”中学习。因此,与传统讲授等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立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另一个本质区别。

2.2.1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面对瞬息万变、纷繁芜杂的决策环境,管理者不再可以借助课堂上那些明确精炼的管理原则去做出判断和决策,而是越来需要具备审时度势、剖析权衡,灵活机变的决策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与获得,却无法简单地通过读书与听讲达到,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然而商场中的实践如同外科医生为病人做手术一样,面临着巨大的、不可逆的风险。案例教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在实验室里实践管理艺术和管理科学的机会,却对组织和个人没有任何风险”。当学员面对案例中的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拨开层层迷雾找出解决方案。探索答案的过程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获取知识与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案例分析通常有着固定的套路和步骤,即:定义问题——分析案例数据——提出备选方案——选择决策标准——评估备选方案——选择较优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简单来说,分析的思路就是:案例中的决策者面临什么问题?问题是由于哪些原因导致的?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每一种方案最好的结果、最坏的结果以及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判断这些方案孰优孰劣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根据这些标准,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哪一种最为可行?做出决策之后,要如何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下实施?教师对案例及案例问题的设计,以及学员对案例答案的探究基本是沿着这样的线索进行。之所以将案例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企业最佳实践分享以及其他形式的讨论类课程加以区分,也正是因为案例教学中学员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这些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员通过上述问题分析-决策框架,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在解决问题、寻找方案、权衡优劣的过程中,将决策的非程序化引向程序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后呈现给学员,或者让学员直接感受和体会。

2.2.2在阐述讨论中学习

是否以讨论来推动教学过程是判断是否案例教学的核心标准之一。案例学习的过程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即: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讨论提供了在很多别的学习方式中无法获得的能力提升机会。首先,教会别人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认为自己理解了”和“证明自己理解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讨论提供给每一个学员检验自己思考成果的机会。如果想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学员就必须不断地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并且对得出结论背后的逻辑和思路非常清晰。学员可以从别人对讲述的反应中判断自己对案例的认识程度。这个输出的过程比输入的过程要有效得多。其次,讨论可以锻炼表达和沟通能力。尤其是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看法,因此学员有机会锻炼听说和其他沟通技巧的能力,例如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有效发言;理解和识别他人的观点,评判性倾听;正确评估他人的贡献;用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对照,学会利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说服他人的技巧;平衡他人和自己观点之间的差别;适当妥协的技巧等等。第三,讨论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有效的团队合作是组织成功的基础,讨论需要成员积极参与,保持持续的关注,高效地获取信息,发现他人的才能,心甘情愿地付出。学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如何为团队成功做出贡献,如何把自己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联系起来,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信心。学员正是在表达自己观点、努力说服他人、回答有挑战的问题,修正自己意见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获取新的观点、启发与知识,并实现着更加多元的教学目标。

3改善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把握其本质与精髓

案例教学的核心恰恰在于背后的这套逻辑。在企业培训中,无论教师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机构倡导和推广这种培训方式,都应该着眼于对其本质和精髓的把握。首先,把握案例教学的本质有助于学习和应用。教师只有把握这两个核心,才能理解案例教学背后的教学理念和设计逻辑,并自如地运用。在编写案例的时候,会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决策环境和推理路径,而不仅仅是陈述一系列事实;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会通过调整案例的表述方式来设计案例的难度,以适应不同的学员层级,而不仅仅关注案例的主题;在设计教学笔记的时候,会环环相扣地设计案例问题和推理过程,而不仅仅是笼统地介绍教学用途和分析要点;在组织讨论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引导学员的思想在一个经过规划的轨道上驰骋,而不仅仅满足于学员的畅所欲言。如果仅是模仿了教学的形式和过程,无论案例写得多么生动有趣,课堂讨论组织得多么热烈踊跃都是远远不够的。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员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答案的过程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并且能够得到保证。其次,把握案例教学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改造。由于案例教学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企业培训与商学院的学习两者之间在学员特点、培训目标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完全照搬欧美商学院的做法,时常会受到若干条件的制约。因此很多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员的特点和现场的情况加以调整,有时会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交叉使用,有时候也会因为缺乏对学员的约束手段而做一些妥协和折中。这些做法都是必要而有益的尝试。然而,把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并非要求教师全然按照规定动作整齐划一地去进行案例教学活动,而是认为只有把握了这种本质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才能在实践中采用有效的措施去弥补其局限性,并且自如地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也才能让案例教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从而在企业培训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此外,即使对那些不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程,把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同样可以从中受益。举例来说,教师即使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也依然可以借鉴“从问题入手到解决方案再到理论”的逻辑,通过对结构的重新安排,调整讲课的顺序,设计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延长课堂上提问与回答的时间,预留几分钟随堂讨论的环节等方法,将案例教学的理念融入其中,加快理论到应用的转化。再比如,在一些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经验分享等教学形式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的理念,对讨论环节加以完善,不仅仅停留在让学员结合工作谈感受和启发的层面,而是借鉴“问题分析决策框架”,事先拟定逐层深入的讨论题目,让学员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审视解决问题的整个思考过程,直接完成“深化认识”这个步骤。

总之,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在企业培训中,教师只有把握了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精髓,才能基于企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更好地选择、灵活地运用以及大胆地创新各种教学方式。

作者:童宁 单位: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