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例6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1

为契合“三集五大”体系改革以来发展方式的转变,公司积极探索“短(内容短小精悍)平(传播扁平直接)快(吸收快速有效)”的企业文化传播实践,充分运用员工喜闻乐见的方法,挖掘新媒体对企业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探索归纳形成企业文化传播“五微”模式,即:微讲堂、微党课、微看板、微手册、微典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题作用,以微党课强化队伍建设,以微讲堂凝聚员工合力,以微看板展示特色亮点,以微手册植入品牌理念,以微典型引领价值追求。常见的企业品牌和文化建设方法主要方法有: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文娱活动,先进人物学习征文演讲比赛,等,将品牌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形成员工广泛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分工明确、统一领导的工作模式。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组织上连续工作。全体员工都深刻的认识到“一个国家电网”的观念,员工的心思往一处使,力在推行国家电网的优秀企业文化,将价值理念的统一性与实践载体的丰富性相结合、注重思想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各项工作领域的延展性相结合,力求实效,凝聚公司和员工共同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分层分众探索企业文化落地实践

结合连云港公司自身特点,明确企业文化“五统一”在“三集五大”体系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以管理、专业、岗位、环境四个层级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实践。在管理层以探索长效机制建设为目标,由党群部牵头进行文化载体的设计并承担实施主体责任,以“企业文化论坛”为重要抓手,每季度进行案例,深度解读“文化引领”内涵,全面提升广大员工的执行力与企业软实力,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发展能力,分享各单位、部室的企业文化落地案例、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成果,不断促进企业文化与公司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在专业层面,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专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等方面融入“五统一”要求,按照“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的建设思路,梳理、优化各级业务流程200余个,分专业、分单位编制操作手册和典型经验60余册,选树各专业典型50余名,使企业文化有机融入各专业管理体系;在岗位层面,扎实做好统一价值理念的行为转化,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培训班,落实“三个十条”等制度标准,不断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开展持续宣贯教育、各类劳动竞赛、星级班组评价考核等工作,促进了制度标准转化为员工的规范行为。试点探索建立岗位能力模型,畅通员工成长成才通道,实施职工服务“细雨”工程,引入EAP员工帮助计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使统一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在工作现场能看到,在岗位上有体现;在环境层,编制《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手册》,对宣传册、看板、PPT等各类需要使用品牌标志的载体进行了统一规范,坚持强化品牌传播策划,深入推进营业窗口品牌标志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美誉度。

三、科学考评实现企业文化评价闭环

将企业文化纳入公司内部对标体系,用业绩指标检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在公开招聘、党员发展、典型选树、干部任用等工作中将认同统一的企业文化作为前提基础,将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将企业文化应知应会纳入考试必答题目,将符合“五统一”要求作为修编各类制度标准的准则。在《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中,将企业文化纳入基本考评项目,完善考评标准,实施动态评估,实现闭环评价。在“三集五大”统筹推进的过程中,公司坚持不懈地推进“五统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落地,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以文化凝聚改革共识、以文化提升工作执行力,以文化激发创新动力,以文化增强科学发展合力,确保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在中心工作中凸显了企业文化的作用成效,彰显了企业文化的责任价值。

四、总结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2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

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达6480亿美元。从参与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世界的国际化经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投资规模、方式、范围和地区都有所变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超过了全球产出的增长,而且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地区也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世界按区域划分已形成各种经济圈,其中较典型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显然有利于经济圈内企业,不利于区域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外国贸易保护,从而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或者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可以获得投资所在国贸易壁垒带来的一些好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一种预防性对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提前打入该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世界经济重心出现转移。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两大趋势已日益明显并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全球经济的“引力中心”将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的经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外贸总额与外汇储备也与日俱增。二是经济发展将由北半球北部向南转移。今后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将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南方。随着计划经济模式日益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使经济南移的可能性增大。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研发费用迅速攀升,成本加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调整产品结构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市场,就可以使企业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意识能力和模仿能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

各国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许多国家也处于转型经济中,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这已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由于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许多国家都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而这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际投资环境

发达国家是最大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名列榜首,英国和中国则分列二、三位。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606亿美元,仅排列第三。10个最大的东道国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纳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世界流量的1%,相差较为悬殊。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达国家主宰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更为明显。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后起之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2004年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达到46%,达到1050亿美元,大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23%。

中东欧、亚洲、中美洲和非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趋于稳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大量的外资涌入这些地区。同时,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区域的企业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高,市场日趋饱和,为了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它们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纷纷到泰国、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亚、匈牙利、俄罗斯、南非等社会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进行技术输出。

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导向型为主要形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其动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多采用市场导向型,即对外直接投资更注重市场容量和份额。

投资主体多样化,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为大型跨国公司,人们也总认为跨国投资必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为。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尽快融入世界大潮,大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跨国投资行列,成为中小型的跨国公司。同时,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也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一些国家对外资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中小企业抓住了历史机遇,采取“走出国门、博采世界之长”的战略,将经营和生产据点设在劳动力、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道国际投资的亮丽风景线。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了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并使单位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刺激信息市场的需求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标准化,以及其他服务成本的下降,给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围配置劳动力和资本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进入其它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不仅使投资活动变得更易于控制和形成预期,而且使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分析更加受到其他投资者信息的影响,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竞争从有形资本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本的竞争,从土地、资金和劳动人口的竞争,转化为人力资本、资金、信息和知识的竞争,并且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原理也面临着内在的重大调整。自然禀赋不仅仅是土地、人口、资源、技术和资本,还加上了创新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思想潜力等无形禀赋。信息资源、创新能力和知识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识可以为厂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或者为厂商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差异性战略,或者为厂商提供选择合作伙伴组成战略性联盟的商业机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更富有竞争性,但同时也对厂商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合作将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化-[飞诺网]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由于知识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资资本的互补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附属地位,企业之间相对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质量、数量。因此,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大企业几乎毫无区别。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网络建立国际关系,分享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现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营销网络经销产品,每个中小企业致力于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就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以往中小企业获取信息落后于大企业的局面,打破了大企业在信息拥有方面的垄断优势。总之,在这个时代,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为了生产某一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它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并组织生产要素。

构筑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支撑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仍存在着审批手续过于繁琐、融资渠道狭窄、政策不配套、资金援助和税收优惠不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因此良好的支撑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构筑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支撑环境。

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为了给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环境,扶持它尽快成长,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必须尽快制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法》等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管理条例,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对外投资行为,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和跨国公司出国出境人员的手续。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这样有利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省一级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地处城镇,甚至乡镇,所以应在各地市乡分设中小企业局,这样管理和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会更即时,更便于开展点多面广的管理和协调;同时应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减免税收,实行差别税率。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应该借鉴台湾省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的经验,这个体系共有十个,即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互助合作和品质提升。为此,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或者联合会,提供政策、法律、市场、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和“保健”服务,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妥善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约束和贷款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如对贷款发放进行贷款额度(意味着多收益)和贷款质量的双重考核,完成贷款发放任务有奖,反之受罚;但是贷款发生风险损失,则贷款的调查人员、决策人员和审核人员按相应比例计罚工资。在这种机制下,信贷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贷款需求,并能够通过深入调查,摸清贷款风险底数,较好地平衡贷款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大信贷业务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一方面,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具有较大的政治和社会风险,因此,要加紧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保护协定。另一方面,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即建立资本保护和鼓励我国企业或个人对外投资的国内法律制度。鼓励保险公司不仅对来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开展保险业务,而且对国内中小企业去国外投资开展投资保险,消除投资者的担心和顾虑,使投资者更好地开拓国际业务。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海尔 推动

提起海尔,这个如今已是第四次蝉联全球第一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 这个已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这个已跻身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十强企业,这个于2012年5月7日获质量技术领域最高奖的企业,隐藏在其多项荣誉的背后是那件为我们所熟知的1985年“砸冰箱”事件,是那为位临危受命,接任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

海尔,这个从当时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靠向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年的集体性质的合作工厂,蜕变到2012年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旗下有三个定位不同、满足各类顾客需要的家电行业的佼佼者,其成功之道不仅仅在于它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海尔所独有的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它们激励着每一个海尔人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发挥着最大的能力。

正如海尔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观念决定企业经营的境界。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品质高雅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故在推动海尔产品发展的同时,张瑞敏还积极的建立着适合海尔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海尔的企业文化精髓可以概括成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被全面、详尽的在《海尔企业文化手册》中所描述,且在每一个理念之后配上一个海尔自己的小案例,使得其员工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意义。

“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即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是海尔文化不变的基因。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由于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故海尔精神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着,创业初期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随着海尔走出国门的进程不断加快,海尔于1996年7月又将其调整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因为,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海尔人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海尔人真诚到永远。

不仅如此,海尔集团在企业的文化基石确立以后,继续营造着务实的文化氛围,故为了更好的推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海尔集团还专门设立企业文化中心,且创办了《海尔报》,重在揭露问题,甚至批评起人来毫不留情。故这也督促着员工更加认真、细致的做好本职工作。如:海尔的“6S大脚印”,这是海尔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独创的一种方法。其使用方法是:站在“6S大脚印”上,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小结。如果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站在“6S大脚印”上,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果有失误的地方,也与大家沟通,以期得到同伴的帮助,更快地提高。这种氛围使员工在激发激情后理性思索,寻找实现自身目标的创新途径。与此同时,海尔集团除了对基层员工进行自我约束教育,还通过80/20原则来充分发挥管理层的作用。80/20原则是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 因为,管理人员是少数,但他是关键的;员工是多数的,但从管理角度上说,却是从属地位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因此,在海尔,每当发现问题,管理者要承担80%的责任。这样一来,海尔通过双重的保障来保证其产品的质量,也正是由于高质量的产品以及良好的信誉度,使得海尔集团发展的脚步更加的稳健与坚实。

尽管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通过对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简单探究,也可以理解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定义的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海尔文化离不开海尔,海尔也离不开海尔文化。可以说不断完善的企业文化推动海尔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更新。我坚信通过慢慢的变革,海尔文化终将会推动海尔集团攀上新的高峰。因为未来的竞争是文化间的较量,只有拥有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立足市场,并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 丁玲.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角色定位―中国电子商务2011(1)

[2]欧绍华.甘艳论海尔企业文化的齐鲁精神―现代商业2011(24)

[3]朱松涛.王坚浅谈企业文化服务建设―电子商务2010(8)

[4]洪晓新. 非文化无以致远―浅谈企业文化―市场论坛2009(5)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品牌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品牌中的凝结,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高度融合,是指品牌经营中的一切文化现象。现就其企业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行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品牌文化;企业;发展 0 引言 品牌文化是进行品牌开发的核心,是决定品牌产品开发成败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都逐渐有意的进行品牌经营,塑造强势品牌,扩大品牌的社会知名度,以高知名度的品牌来整合企业的各项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企业文化”这个词语显得愈发时尚,无论大小企业、国有私有,都冠以“企业文化”来引领公司员工处理各项事宜。尚且归纳一句,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经过时间长河沉淀下来的习惯。 1 理性分析企业文化的定义 中国人的语言统一,传统观念相近,使得我们在企业文化方面,写出来的条款必然相近。然而,相近的口号依托不同的公司本体,带来的结果也不同,它绝不是一本企业文本或几条标语,而是一个企业各个层面的深层挖掘。首先,在精神层面上,它是企业的大脑,是企业的价值理念,它要解决企业的使命是什么?企业的愿景是什么?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其次,在行为层面上,它是企业的四肢,企业的制度化,企业的氛围,企业的沟通方式,待人接物,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再次,在形象层面上,企业现场管理的状况,厂区环境,厂服,企业横幅,品牌形象等。 当然,企业文化本身在不断充实、完善中逐步演化成一定的思维惯性和处事惯性。所以,可以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处事风格。定义有很多,我们吸纳的很多,得到的表象也很多,这需要管理者去打造,与管理者管理习惯密切相关,说白了,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主要管理者的文化,主要管理者的行事风格,变成企业行为就成了企业文化。 2 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立足点 创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理应在文化方面把握好精神、行为、制度、科技、学习、创新的作用,并从中把握根本,探究深源,形成品牌。 ①精神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企业的灵魂。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构建和谐、服务社会的时代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构建文化体系,培育和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确立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发展愿景。②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员工的言行加以体现,这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必然途径。这就要制订员工行为规范,以员工守则的形式,对全体员工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言行作出规定。员工守则要明确提出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理念、发展战略、远景规划等,明确描绘企业及员工共同追求的长期愿景;对员工本职工作的质量、效率、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对工作用语、动作手势、仪表仪态等作出明确规范。③制度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带有强制性义务、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文化的确立和推行必须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落实。通过严格的管理,逐步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使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企业所有员工,形成单位有指标、员工有责任、全员参与、人人尽责的建设局面。④科技创新成果始终是各类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开拓创新、敢于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推动领域的科技进步。⑤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创意:文化产业: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大的成就在于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经济创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作为落实国家文化创意战略的文化产业和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远未消退的今天。发扬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抗御危机,正如国际企业界比喻的那样,“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在欢歌笑语声中渡过经营的险滩。”本文试以“发展文化产业,助推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对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百年中国梦

“中国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承续百年的宏大命题。在这个命题下包含了两个具体的层面:一个层面是面向个人的中国梦。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战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包括教育、求职、更好地生活等等。另一层面是面向企业的中国梦,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参与跨国经营、实现全球竞争等作为企业发展的愿景。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入的精神面貌。如果13亿人都拥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止,那将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力量。

实际上。中国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在中国梦的指引下。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质层面从极度贫困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体质层面也从“东亚病夫”上升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数第一。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对“中国”的看法时说。中国不太可能复制冷战时期苏联那样的挑战。因为中国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还有一位中国学者援引外国友人的说法,中国12亿人,只有一台电脑,其余都是终端。因此。中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推动。而纵览欧美各国崛起的历史。共同之处就在于文化的崛起。

这对于刚刚崛起的中国。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的规模。更要追求国际级企业文化的塑造。未来的中国企业应该出现更多像可口可乐、索尼公司那样的企业。在提到公司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中国。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创意战略

前面提到,在过去的30年,中国政府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后实施了三大国家战略:经济创富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文化创意战略。经济创富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文化创意战略。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1997年前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世纪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以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在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创意战略也肇始于1998年。其标志就是这一年中国政府在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专门负责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行业指导。其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在200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到了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到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表明新世纪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催生的文化消费时代。2006年9月。国务院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重点表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文化产业成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开始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最大氛围之一。2007年“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产业是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目标“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创意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而文化产业是实施国家文化创意战略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战略指向了两个产业发展的纬度:

文化产业化纬度和产业文化化纬度。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纬度指的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古典经济学的”要素“经济理论出发来看。农业经济是对土地的依赖。工业经济是对技术、资本的依赖,到了最近二十年。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从信息、知识发展到创意。经济形态也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到创意经济。产业升级也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发展到创意产业。这是一种世界潮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厉以宁先生在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叶朗院长的《中国文化读本》写书评的时候也提到,与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构成的常规效率相比。由道德基础和文化基础构成的超常规效率更值得我们关注。

产业文化化的发展纬度就是指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可以融入到各行各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郎咸平曾指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都包含了l+6产业链。是指加工制造环节,是指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的六大环节。而正是后面这六大环节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环节。但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中。这六大环节几乎都不在中国企业控制范围内。欣喜的是,文化创意战略让我们开始关注产业前端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后端的品牌服务。厉无畏先生曾举出两个例子以诠释何谓创意设计。一个在北京门头沟,当地村民通过工艺大师的设计把麦秸做成艺术品,远销欧美。

另一个在大连。当地群众按照事先设计的图案种植玉米。到玉米长成以后,这就成了一个玉米迷宫,而且是亚洲最大的玉米迷宫。土地上同样是种玉米,并没有增加很多的成本。但是形成了一个玉米迷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全国,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企业软实力是借用了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提出来的。实际上,企业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建构企业认同,即形成企业软实力。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企业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企业软实力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层面认同的问题。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建构性。而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美国人深谙其道。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时装和主题公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944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通过艾森豪威尔把一大批可口可乐运到英国,随着登陆部队通过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登陆,于是可口可乐的形象(美国的形象)就和诺曼底登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把电视连续剧《阿信》送到埃及播放,结果大获成功。从此,日本产品如电冰箱、洗碗机、音响等等,在埃及大行其道。这就是文化产业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大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硬实力。是提升产业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的建构有三个阶段:从品牌形象宣传的硬广告阶段。公共事件的活动公关阶段,最后到通过文艺作品进行文化传播的高级阶段。最后阶段就是用文化产业进行推广传播的阶段。现在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但我们发现大部分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都关注的是企业形象的建设,比如设计一个LOGO,策划一些员工团队建设。进行管理制度的汇编等等。不可否认,这些工作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基础。但这只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低级阶段,离高级阶段还有一段距离。众所周知,耐克公司的气垫鞋虽然并不是高科技。但耐克公司却善于把握年轻一代的时尚脉搏,一直在制造时尚流行文化。“我生在球场,长在街头。从纽约,费城到巴尔的摩......足迹遍布全世界,我是风格的代言,是城市文化的基础??从嘻哈音乐到永无休止的城市节拍,我是永恒。我不可或缺。”从美国资深篮球作家伊萨克·派瑞(IsaacPen7)为耐克的AirForce创作长诗《我是力量的源泉(IamtlleOriginofForce)》,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这种耐克文化。苹果公司也是如此。本来是一家单一的电脑硬件厂商,转变成为一个数字音乐娱乐集团,从IPOD到ITUNE到I—PHONE.从产品到文化,苹果公司创造了文化娱乐的神话。

四、发展文化产业。助推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文化是分级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分为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企业文化也是分级的,包括企业形象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关注企业的精神文化,关注企业精神文化里的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现在有些企业在全力打造企业博物馆。比如茅台建立了酒文化博物馆,酿造工艺还要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四川长虹、广州本田兴办了工业旅游。同仁堂积极参与以其公司为背景的电视剧《大宅门》的拍摄,都是用文化产业的方式来推广企业文化。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产业语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其开篇工作就是要对本企业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估,将企业文化进行分级。如何将企业文化分级分类,必须做大规划,编制企业的《文化发展规划》,从区域、国家和国际视野的角度,将本企业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充分结合。其中最重要的体验价值就是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娱乐、时尚、互动和参与性的特点。在这方面一个鲜活的范例是北京的朝阳公园。公园的管理者针对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从北京中央公园的空间定位转变为时尚娱乐的国际文化空间的文化定位。根据国际交流文化的特点,打造国际风情节和流行音乐周,策划设计全年的活动,以前每年的门票收入500万,现在全年的收入5000万以上。以前收入完全靠门票和周边房地产开发,现在甚至考虑门票全免了。这样以内容为王取代渠道为王。增加公园的内容吸引力和活动的消费力,使朝阳公园有了新的发展模式。相比,拥有孔府、孔庙、孔林的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它的门票收入竟占了全部文化产业收入的80%甚至90%以上。这是完全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良性的文化产业。门票收入应该只占30%以下。

第二,文化产业语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运用文化整合营销传播,推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和北京故宫的产业开发和营销推广。就可以看出文化整合营销传播和文化产业手段对于企业文化推广宣传的好处。北京故宫是皇宫紫禁城,给人的感觉是恢弘庄严,甚至有些压抑。游览的时候主要的体验就是建筑的宏伟和体力的劳累。是一个现代时尚、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自然,富于亲和力与时尚感,使人留恋忘返。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持续推动时尚现代的宣传理念。2000年,了口号为”OIdIsNew“的形象宣传片。内容取自宋代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大量运用了动感时尚的视听画面,营造的文化氛围在充满着中国古典元素的同时,又带有浓郁的台湾地域特色。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还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立了数字体验博物馆。每年,邀请世界著名品牌,将其藏品的元素作为题材进行创意授权。推动文物藏品的局部进入世界知名品牌的丝巾、皮包等各种日用工艺品上。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告诉年轻人,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的。

第三。文化产业语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统筹兼顾文化产业的实施路径和开发手段。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有多种途径,有把消费者请进来,比如旅游;也有把产品送出去。比如开发特色工艺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作品以及演艺等;还要利用新媒体、3G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高科技手段。构建企业文化泛在文化消费空间、企业文化消费数字平台。2005年,开始拍摄影视作品,出品了由郑文堂执导的故事片《经过》、王小棣执导的纪录片《历史典藏的新生命》和侯孝贤执导的《盛世里的工匠记忆》,向观众提供了一个现代时尚的感受的全新角度。2008年3月。投资约1000万人民币制作了13分钟的动画电影《国宝总动员》,把馆藏的”婴儿枕“、”玉辟邪“和”玉鸭“三件珍贵文物,运用动画电影拟人化的特效手法。拉近民众与中国古老文物的距离。与此同时。还邀请了为周杰伦新专辑创作《兰亭序》的方文山讲授《兰亭集序》,邀请台湾音乐人林强用电子音乐和闽南语演绎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台湾现代舞大家林怀民基于宋元书法的灵感创作了《行草》三部曲。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文化产业手段,值得现代企业借鉴。

第四,发展企业文化品牌的授权产业。最终品牌的商业手段的保护。每年依靠授权创意创造的产值至少五千万人民币。宝马公司,万宝龙公司。腾讯公司。都很好地把企业品牌进行了授权经营,不仅拓展了企业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还创造了新的产业空间。

总之,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企业经营理念,将成为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所勾画的国家文化创意战略的有效途径。好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并不是围绕企业文化本身的物质载体和建筑物的有形形式打转。而是在充分分析、评估和规划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通过故事营造和情景创设。运用现代手段和高科技元素等文化产业手段。创造出新的企业文化产品。

注释:

[1]姚桓:《“中国梦”及其文化支撑》,《西城社科通讯》2009年第2期,第9页。

[2]厉以宁:《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文化读本》,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16日。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6

一、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 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三、应用战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如何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时,无疑应有战略的眼光。具体到服饰文化上,不仅要在深刻认识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还要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其意义。因为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审美观念在服饰文化上的外化形式。古代服饰是人们了解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一面镜子或窗口。但是,由于古代服饰本身大都是以麻布、绸缎、兽皮等一类不易长久保存的材料为原料的,所以能够保存至今的就非常少见。尤其是历代的民间服饰,能够保存下来的就更难。人类服饰从简到繁的各个发展阶段,各种形态的服饰几乎都可以在现代各民族地区流行的传统民族服饰中找到其相对应的款式。如有人将古代楚人的服饰同现代苗族的传统服饰作了对比,认为现代盛行在黔东南一带的右衽大领衣同考古发现的楚人上装基本形态完全相同。在传统服饰的制作方法上,楚人与苗族均保持着较原始的“缝合型”特征。再如,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传统女装,在很大程度上,则保留了我国唐代女装的鲜明特点。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不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在其服饰文化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特别是在服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上,更是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而流行在我国各民族中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恰好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向人们揭示并展示了人类服饰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早期形态与功能等,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窥见到人类从山顶洞人到近代以来的近两万年间的民族服饰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可以说,我国各民族地区保存了当今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珍贵的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史的活资料。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开发、利用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无论是精美的刺绣作品、蜡染作品或各种织锦等,都是各民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这些艺术品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古雅、质朴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到放松和休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很多艺术家从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灵感,并进行某种改革或创新的尝试,推陈出新,赋予它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业,从原来狭小的空间里解放出来,运用到美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譬如,有的设计出蜡染壁挂、蜡染与扎染时装。有不少风格独特的民族图案,被成功地运用到现在流行的各种纺织品之中,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些来自民族地区的某些古老的服装款式,如旗袍、百褶裙、宽腿裤等,也被服装设计师们巧妙地用于时装设计上,打破了都市时装款式单调、呆板的缺陷。也有的通过现代设计师的手,把原来只属于某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艺术,变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领地日益缩小。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的艺术价值却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