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例6篇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文1

“2009年,我上任后第一次访问深圳工厂,当时工厂还只能生产小功率UPS。”伊顿电气集团亚太区高级副总裁、电能质量业务总经理罗世光回忆说,“但是现在,10kW~1000kW的UPS都已经可以在中国本地进行生产。”

中国和亚太地区是伊顿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罗世光相信,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快速增长将给伊顿的电能质量业务带来更大的增长机会。因此,在2014年,伊顿将加强与商的合作,拓展分销渠道,进一步推进与本土市场的全面融合,同时加大对本土产品研发和检测的能力,提供更多符合中国客户需求的高效节能的电能质量解决方案。

深圳是伊顿面向全球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三家位于深圳的工厂拥有5000多名员工、29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年产UPS达到800万台。伊顿在深圳设立的研发中心也是其全球三大电气研发基地之一,产品研发和测试工程师超过1000人。

刚启用的伊顿在深圳的亚太区电能质量产品和系统检测中心,是除美国、芬兰之外,伊顿在全球拥有的第三个产品和系统检测中心。“该检测中心同时也是客户体验中心,配备了全球领先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单体设备,还能对包括UPS、电源分配单元(PDU)、AMS监测系统和第三方设备的整个电能系统解决方案进行测试,其最大测试能力是可对两台并联的1100kW的UPS进行测试。”罗世光介绍说,“客户在选择一款定制的电能解决方案后,即可在检测中心看到其运行的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增进对产品的了解和信心。”

“过去3~4年中,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总投入已经超过1200万美元。我们仍在持续加强中国本地化,并从去年底开始进一步提升了针对中国用户的售前和售后服务能力。”罗世光告诉记者,“目前,我们90%的UPS都在深圳研发和生产。最近,深圳研发中心刚刚研制出一款新的UPS产品。与许多跨国企业采取的远程遥控式的本地研发策略相比,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将研发部门落户在深圳,为亚太和中国市场提供本地化服务的同时也面向全球客户。”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大型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和定制化解决方案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2010年开始,伊顿增加了为中国客户定制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服务。在今年的商大会上,我看到了商和用户的积极反馈。”罗世光表示。

针对小型数据中心,伊顿可以提供模块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针对中型数据中心,伊顿可以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提供有差异化的解决方案;针对大型数据中心,伊顿可以提供按需扩展的高能效、低整体拥有成本的解决方案。从产品到系统再到整体解决方案,这不仅对伊顿是一个新的挑战,对其商来说也要经历一个大的转变。

为了迅速提升商销售解决方案的能力,伊顿一方面不断更新其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对商的销售培训,实现信息共享。罗世光表示:“我们提供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开放性。我们将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打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第三届全国等级保护技术大会征文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交流,经公安主管部门同意,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拟于2014年7月举办第三届全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大会(ICSP’2014)。

会议拟请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国家保密、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等部门担任指导单位,同时将出版论文集,经专家评选的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现就会议征文的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

1. 新技术应用环境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控系统、移动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等新技术、环境下的等级保护支撑技术,等级保护技术体系在新环境下的应用方法;

2. 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政府部门及金融、交通、电力、能源、通信、制造等重要行业网站、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等安全威胁、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

3. 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与策略:信息安全管理政策和策略研究,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特点,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发展对策,网络恐怖的特点、趋势、危害研究;

4. 信息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攻击监测技术,态势感知预警技术,安全监测技术,安全事件响应技术,应急处置技术,灾难备份技术,恢复和跟踪技术,风险评估技术;

5.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技术:密码技术,可信计算技术,网络实名制等体系模型与构建技术,漏洞检测技术,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网络身份认证技术,网络攻防技术,软件安全技术,信任体系研究;

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监管技术:用于支撑安全监测的数据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用于支撑安全监管的敏感数据发现与保护技术,安全态势评估技术,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安全绩效评估技术,电子数据取证和鉴定技术;

7.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技术:标准符合性检验技术,安全基准验证技术,源代码安全分析技术,逆向工程剖析技术,渗透测试技术,测评工具和测评方法;

8.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策略与机制: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与脆弱性分析,纵深防御策略,大数据安全保护策略,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评价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二、投稿要求

1. 来稿内容应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未公开发表过,引用他人成果已注明出处,署名无争议,论文摘要及全文不涉及保密内容;

2. 会议只接受以Word排版的电子稿件,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

3. 稿件以Email方式发送到征稿邮箱;

4. 凡投稿文章被录用且未作特殊声明者,视为已同意授权出版;

5. 提交截止日期: 2014年5月25日。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南路1号

邮编:100048

Email:.cn

联系人: 范博、王晨

联系电话:010-68773930,

13717905088,13581879819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文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非单一体系、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44200多个乡镇以上监管部门,2273个县级以上质量安全检测机构,100多万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共管共治。从“快监管”模式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看,监管、检测、生产三大实体领域均存在诸多亟需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较快,但适用工具相对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目前100%的省,63%的地市,48%的县,97%的乡镇已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仅全国的乡镇就已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5万余人。按照《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4年底,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将实现全国行政区域全覆盖。按照法律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将对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但事实上,主要的监管压力在于县乡两级,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一方面县级专职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推进制度措施落实的工作方式和工具手段还很落后。主要表现在4个主要方面:(1)农业标准信息的下行通道很不通畅,缺乏数据全面、更新实时的权威数据库,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特别是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标准法规和政策动态。(2)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还不能快速传递交互和多维度智能分析,传统的人工计算会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较难早期发现。(3)监管执法和督导巡查缺乏合适的信息平台和适用的执法取证及数据传输设备,基层执行部门与省市管理部门间“管办脱节”,不能做到整体协同。(4)应急管理方面既缺乏对舆情的实时自动监测分析,又缺乏能即时调度监管队伍的指挥系统,以至于“记者干着质检的活,微博干着媒体的活,有关部门干着跑龙套的活”。(二)检测体系设备配备较强,但检测能力相对较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已进入二期,两期总投入将达到140亿元,建设重点之一是县级质检站。截至2012年底,国家共对1739个县安排了建设资金。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火焰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得以在县级质检站配备,基本具备了对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等高毒农药、动物尿液中盐酸克仑特罗、孔雀石绿、重金属等危害物质的定量检测能力。但客观上讲,检测体系目前尚有3个问题较为突出。(1)投资建设的多,实际运行的十分有限。截至2012年底,在1739个县级质检站建设中,完成建设任务的有845个,其中完成项目验收的329个、通过计量认证的169个、通过资质考核的51个,可出具公证数据的仅有20%。(2)能熟练使用精密仪器的检测人员严重不足。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调查显示,全国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中,平均每家机构专职检测人员不足4人,每2.5个机构才有1名高级职称检测人员,每7家机构才有1名研究生学历检测人员。(3)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严重滞后。尽管《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对人员培训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但目前看,基本上属运动式、临时性和个案性,还未建立系统性、持续性、全员化的培训机制,现有检测人员检测技能很难与危害物质的发现、技术方法的更替、仪器性能的升级保持同步。(三)对生产企业监管要求多,但帮助服务相对较少从监管部门职责看,核心就是要监督生产企业,使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保鲜防腐添加剂、生物毒素、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生产企业而言,就是要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上述物质进行全面管控,并将具体操作和合格证明记录在案。尽管生产企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但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挂钩”县乡政府政绩的大背景下,监管与被监管间已无界限,在质量安全责任上政、企其实是一体的,政府只有尽责才能免责,企业只有不出事政府在政绩考核时才能不丢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部门只有组织力量帮助企业管控好质量安全风险,才能规避自身被问责的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企业层面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技术性强、专业性强、需要分解落实的规定繁杂,目前仅有少数国有大型农业企业才设立有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质量安全,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解决方案。现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深入挖掘社会力量,引导帮扶生产企业落实好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3]。

二、信息时代质量安全“快监管”模式框架

质量安全监管就是对风险隐患查找、确认、处置、预防的过程。在质量安全持续高压态势下,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的是主动监管而不是被动应答,其关键是看监管行为由谁启动以及如何进行。因此在质量安全问题上,迫切需要改变过去媒体发现、中央发起、逐级推动的工作方式,建立多点交互、中央统筹、整体协同的“神经网络式”监管模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围绕“规范生产防范问题、全面监测查找问题、全程追溯定位问题、快速反应处置问题、应对舆情消除问题”的工作思路,在现有监管体系、检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三大实体基础上,围绕提升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和生产企业管理能力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省市架构、县乡配备,平台支撑、社会运行的方式,建设三大功能集群,构建质量安全“快监管”新模式。(一)建设“省为枢纽、县为单元”的“快监管”决策功能集群该功能集群包括风险监测、应急管理、执法监管、舆情监测4个核心功能模块。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协作系统,使监测数据能快速交互,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能快速发现。监测是发现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的“眼睛”,要对庞大的即时监测数据进行快速运算处理并作出预判,则需要借助信息系统这个运算“大脑”。要构建可与国家标准相同步的样品信息、判定标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出限等基础标准数据库,在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监测方案在线编制、监测任务批量定向下达、检测结果批量上传、监测结果的自动判定和多维度智能统计报表,以帮助省市决策部门快速发现质量安全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2.集成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使监管资源能快速调度,监管任务能快速部署。“快监管”的核心在于对质量安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快速反应、快速布控。要保证省内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快速协同反应,就需要构建信息化决策指挥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是“快监管”模式下质量安全监管行为的“神经中枢”。该系统要对区域监管体系内的相关部门、人员实行组织化管理,同时集成即时通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短信(彩信)群发系统和手机端应用,实现区域内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各部门和人员间的点对点交流、集体会商和即时视频会议,使监管体系扁平化,切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3.建设质量安全移动执法监管系统,使执法信息能同步交互,巡查督导成为常态。常态化的巡视检查是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该系统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构建服务器端管理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平台,实现生产主体备案、产地位点精确定位、现场执法取证、日常巡查督导、对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基本监管功能。同时,还要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查看执法巡查人员的工作位点、工作状态和巡查路径,保证本区域监管人员真正履职尽责。4.集成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及手机端应用,使媒体反应能实时掌控,突发事件能快速应对。随着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公众对消费安全的内在需求和关注度越来越高,质量安全问题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下越来越表现为极易发酵性和极易传播性,任何一个微小问题都有可能快速发展成为公共事件,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严重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及时掌握舆情,做到“耳聪目明”至关重要。该系统一方面要能实现对质量安全舆情的全网监测,同时也要能对监测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自动生成舆情传播趋势图供决策参考。要充分考虑各部门人员的地域分散性,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手机端应用软件,实现舆情及其分析报告向区域内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实时定向推送,以促使各部门监管行为的“自启动”。在运行逻辑上,首先是各级监管部门通过风险监测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包括公众举报)、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发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线索,通过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上报上级监管部门。上级监管部门在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组织会商形成决议,并通过该系统分派地县级监管部门办理。地县监管部门通过追溯系统定位问题源,并通过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系统以及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呼叫中心),通知乡镇监管机构巡查。乡镇监管人员使用移动执法监管系统,对照标准信息应用系统内的标准数据,对辖区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巡查督导,并将巡查信息上传执法监管中央端。在检查现场则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和便携式打印机将违规记录打印输出,双方签字确认,完成执法。(二)建立“行政引导、市场运营”的“云检测”服务功能集群加快检测机构特别是地县级检测机构建设运行,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要通过该功能系统,使检测机构从实验室认证、人员培训、技术交流、检测运行管理、社会委托业务接入、试剂耗材采购等检测运行支撑工作实现全面信息化和专业化。1.建设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及“云服务”平台,使检测过程规范受控,检测运行快捷高效。通过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区域检测机构从样品登记一直到报告结果的流程、数据和资源运行情况十分必要。国内外经验表明,检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是规范检测流程,提高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省部级检测机构由于检测任务量大,网络、服务器等基础条件较好,可采用本地部署的方式。“云平台”是不需要软件、硬件建设,基于互联网即可开启应用的实现模式即“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对于地县级中小检测机构来说,由于业务量小、预算少,“云平台”较为适合。该系统要以检测任务受控和提高效率为目标,除了实现任务可追踪、数据可溯源、审核可掌控等基础功能外,还应考虑目前普遍存在的因标准数据初始化工作量大、基础配置多、操作繁琐而出现的建而不用、资源浪费现象,使用专业的标准数据服务软件自动生成基础标准信息等数据。同时要充分挖掘检测数据价值,实现检测数据的多维度自动统计报表,为委托检测单位质量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2.建设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系统,使新知识新技术能快速传播,检测人员的整体检测技能能快速提升。对管理部门、检测人员、生产人员的质量安全量化培训是《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具体要求。目前虽有“全国检测技能大比武”等组织形式,但基层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生产企业更需要需求驱动、随时发起、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系统要采用O2O(OnlinetoOffice),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导流线下的运行模式。线上主要解决需求收集、课程、线上报名、视频同步、课件上传下载等问题;线下主要解决课程编制、场地安排、师资聘请等问题。检测技术培训系统应可适用于质量安全监管和生产管理培训。线下培训时,要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同步播放,供不能参加线下培训的人员学习。3.建设面向全国的检测接入系统,使生产企业与检测机构能快速对接,产地准出检测能快速落实。产地准出检测是实现食品全程监管,确保产品安全的重要一环。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检验查验和食品出厂检验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一规定势必倒逼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产品检验。然而目前一方面检测机构及其检测能力不透明,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技术性强,检验机构数量多,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均面临巨大的搜寻成本和沟通成本。而通过检测接入系统则可以实现生产企业检测需求与检测机构检测能力的无缝对接。4.集成交流协作、物品采购、实验室认证等服务,使机构建设能快速推进,技术难题能快速解决。重点实现文档上传分享、在线问答、检测人员及检测机构空间展示宣传、在线专题讨论、检测能力规划与实验室认证、标准和仪器使用测评等社区服务功能。要同时充分考虑检测机构购买和支付特点,搭建电商交易平台,借助现有物流配送体系,向全国检测机构特别是地县级检测机构提供小型设备和试剂耗材的选型配送服务,使各级检测机构试剂耗材和标准样品能快速补给,检测成本能大幅降低。(三)建立“政府扶持、社会服务”的生产企业“安全链”托管功能集群生产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帮助扶持生产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管理好安全风险,对于保障全国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借鉴欧盟于2003年建立的旨在促使农场生产符合产地环境要求、食品安全规定、动植物卫生标准的“农场咨询系统”(FarmAdvisorySystem,FAS),以及从补贴咨询服务机构入手帮扶农场生产合规的做法,推进3项服务。1.建设农业标准信息应用系统及数据共享服务,使标准法规动态能实时获知,农业标准能快速“落地”。农业标准化,标准是核心;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是基础。然而从实际操作看,由于标准制定部门多,标准信息分散,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快捷、不准确,查找标准难、选用标准难、更新标准难,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主动推送数据内容,既涵盖全文标准和法律法规,又涵盖项目指标和检测方法,数据准确有效、更新实时全面、查询便利精准、推送快捷多样,可以让标准使用者无需网上搜寻即可实时获知标准信息的数据系统。该系统应能实现4个核心目标。(1)信息内容要能包括国家的农业食品标准全文以及项目指标数据,同时涵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分委会(ISO/TC34)等国际组织标准,以及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数据。(2)要实现全库数据的主动推送,国内标准之间引用关联关系要清晰,历次版本及修改信息要完备,项目指标与检测方法关联配套,可多角度便捷查询。(3)要有交互功能,一方面要能实时统计各标准的使用频次数据、使用者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数据,便于主管部门对标准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开展标准化绩效评价;另一方面要能实时收集使用者对标准的反馈意见,便于向有关部门反映以及时修订标准。(4)要能提供开放接口(API),供各农业相关部门官方网站调用标准数据,通过多点辐射,最大程度推广应用标准。2.建设基于产品营销的生产档案采集管理与追溯系统,使生产信息能全程透明,产品销售能优质优价。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但鉴于目前政府层面的信息化追溯系统,一方面定位于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也无上位法依据,同时又需电脑、标签打印机、标签等硬性投入,而且可追溯产品尚不能优质优价,生产企业缺乏加入的积极性。因此,当前应转变建设思路,从产品营销和生产管理服务的角度进行设计。该系统应在可追溯农产品宣传营销平台作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实现对人、事、时、地、物五大关键要素的全程管理,实现全过程信息透明。要通过该系统实现“两个预警”:一要能在生产节点对药物的违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二要能在准出节点对药物检出及超标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以帮助生产企业快速定位问题,改进管控措施。3.集成质量安全管理托管服务,使企业生产合法合规,质量安全源头保障。要挖掘、引导和鼓励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质量标准研究机构、风险评估机构、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质量安全帮扶行动,重点帮助生产企业解决5个问题。(1)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围绕企业农产品品种,重点针对重金属、农药(兽药)、添加剂、污染物、多发病虫草害等开展全面风险诊断,集成整合国家现行标准法规,遵循良好农业规范框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规范,重点包括风险管理表、日常检查表、各环节生产操作规范等。同时组织对农场员工开展全面质量安全管理培训。(2)指导记录生产档案,协助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定期开展技术巡查。(3)利用区域检测资源,协助开展产品产地检测。(4)定向监测企业质量安全舆情,协助开展分析研判和定向推送。(5)借助第三方可追溯农产品运营平台,从产品品质、安全角度协助企业做好产品宣传推介,扩大销路。

三、运行保障机制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文3

案例一:2002年4月30日,武夷山机场方面急电告知,对航空导航频率130MHz从29日10时起,受到严重干扰,所有进出港的航班与机场塔台通信受阻,严重影响飞行安全,机场已向国内各航空公司发出通报,并已起用备用导航频率,请求无线电管理处尽快派员协助排除干扰。管理处领导当即指示监测分站技术人员即刻携带设备奔赴现场,尽全力排除干扰,确保武夷山机场的航班通信安全。监测分站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观察频率受干扰的现象,同时利用移动监测设备进行监测扫描,并打开接收机进行监听,发现有一常发信号,经对该信号进行测向和交互测试,发现干扰源来自机场办公楼内一台监听备用机。监测分站技术人员及时排除干扰,恢复机场导航通信,确保“五一”旅游黄金周期间航班的通信安全。

案例二:2003年5月2日,泉州市管理处接到民航晋江航管站投诉,称该航管站塔台指挥调度电台通信频率受到不明信号干扰,请求排查。泉州市管理处当即组织人员对扰的频率进行监听和监测。经技术分析和对已登记的台站资料进行比对,查明干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某广播电台擅自加大调频广播发射设备功率,造成电磁环境恶化和机场导航台270米范围内的几家制鞋企业生产工业射频设备,产生电磁波辐射,在机场通信设备上造成互调干扰。随即,执法人员当即责令广播电台有关人员,将调频广播发射设备功率调至额定功率范围内,及时解决对机场通信的干扰问题。目前,泉州市管理处正积极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力争妥善解决工业电磁波辐射干扰带来的安全隐患事件。

通过上述干扰案件的查处,我们意识到解决航空干扰问题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高度责任感,保障民航飞行安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除航空飞行安全隐患。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监督检查及行政执法力度,增强对航空专用频率安全的保护意识。把无线电频率使用大户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如移动、电信、联通等),同时对机场周边及航路上的设台单位,大功率无绳电话进行清查,加强对机场周边范围和航路的电磁环境保护,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或为他人擅自设台提供场所的行为,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福建省无线电管理条例》进行严厉查处。增强社会各界对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的安全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的自觉性。结合当前开展的保护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专项检查工作,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专项整治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二、加强在用设备的安全管理。武夷山机场所发生的在用设备产生的干扰,严重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造成对港班通信系统的干扰事件。所以在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的同时,十分必要加强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并开展在用设备的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标准,实施技术测试,对产生无线电波辐射得工业设施的选址定点进行强制性规范和要求;产生有害干扰的,应督促设备所有者或使用者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主要做法是对设备进行信号接地,中等以上规模的厂家应对厂房实施有效电磁屏蔽。

四、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保障民航导航安全。从处理航空导航通信干扰事件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立由无线电管理,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的无线电区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它是保障民用航空导航安全的有效形式之一。它应能够发挥各方优势,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并且能够在省市之间、跨地区之间协同开展工作。要本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一个较为合理有一定规模的解决干扰的监测网络,形成严密有效的监测体系,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根据需要邀请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通报情况,制定方案,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建议靠安全的信息和通信网络,形成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反应灵敏的沟通渠道,保证指挥联络和数据传输畅通。

五、提升技术管理含量,强化监管意识。

首先,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牢固树立一切为用户服务,一切为发展服务的思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其次,要树立“技术监督也是管理”观念。可以说,上述干扰案件的查处,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那只能是大海捞针。随着电信市场的开放,宽带无线接入,第三代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新业务,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的进步呼唤并要求以技术手段去为之号脉,实施管理,并使其与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相配套。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当前无线电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我们既要不断完善“两网”和“两室”的建设,又要充分让现有设备发挥作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既能“天控”,“地检”,又能“网联”,尤其是对一些重点台站电磁环境进行适时监控,实现监管手段地高新化、自动化。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技能训练和应用训练,实现岗位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强有力的监测、监控使业经指配的频率正常使用,使需要重点保护的频段有效监管,使违法、违规设置且易构成干扰的频率台站得以有效遏制和及时排除,努力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六、是要突出重点,研究新问题,做好服务。树立管理也是服务的观念,把管理和服务辩证地统一起来,实现监督到位,服务到位。在频率台站审批、监督检查、无线电监测等方面,认真做好重点设台单位服务工作,围绕保证通信安全和畅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及时解决网络建设和运营中的干扰问题,并纳入无线电管理的日常工作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研究,如公众移动通信受干扰问题,干扰源不断增加,又直放站,信号阻断器。GSM和CDMA基站之间或工科医设备。我省及派出机构均配备了专用设备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帮助分析新问题,查找干扰源,切实做好服务。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文4

一、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风险防范

1.加大监测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围绕农产品主产区、优势产区规模种养基地等重点区域,强化对果蔬、茶叶、畜水产品等重点产品的监测力度,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600批次以上,扩大小农户抽样比例(不得低于20%)。坚持随机抽样,除部例行监测外,原则上都到种植养殖基地。

2.加强日常巡查。加强巡查和宣传,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合理用药,督促落实农兽药禁限用规定和安全生产休药期间隔期制度,推动落实市、县监测抽样和巡查农产品生产记录工作同步进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

3.提高监管能力。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创新,在健全监管员、检测员、村级协管员基础上,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员、社会监督员队伍,努力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强基层监管、检测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监管、检测人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第三方检测结果,全面提升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4.强化各方联动。按照产管结合原则,根据政府“三定方案”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各级有关部门分兵把守、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模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联动机制,提高检打联动效率和依法处罚的时效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治理突出问题

5.强化监督抽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以禁限用农药、禁用兽药及非法添加物为重点,加大农产品和农资领域监督抽查力度,加强隐患较多地区监督抽查频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全区域覆盖,监督抽查任务要达到本级风险监测的20%以上。

6.开展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行动。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开展“治违禁促提升”行动计划,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老大难问题”,坚决查处农产品和农资领域违法案件,依法惩戒不法分子。

7.强化案件查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查处力度。健全大案要案协作查处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公安、食药等部门开展案件联合查办。充分发挥舆论震慑作用,定期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件。

三、坚持示范引领,推进对标达标

8.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以构建安全、绿色、优质、营养标准为梯次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导向,组织实施农业地方标准申报、筛选、推荐工作。做好农业标准的集成转化、宣传推广、使用指导和示范落地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探索建设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

9.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争净增1个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对获证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等环节实施常态化监管,提升获证产品及企业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加强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建立全乡地理标志农产品地方资源库,力争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有新突破。组织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10.有效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产品组织申报工作。

11.巩固“两县”创建成果。按照“监管能力明显加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总体要求,继续以“四个最严”要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及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创建成果。

四、压实主体责任,创新监管模式

12.探索追溯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落实追溯“四挂钩”规定,推广一批追溯典型案例,认定一批标杆企业。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与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推动各地开展超市、批发市场收取查看合格证制度试点,推进合格证信息化管理,提高开证收证查证效率,提升带证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13.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探索实施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失信联合惩戒、信用+分级监管”“信用+产品认证”等信用约束机制,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推进行业诚信自律,形成社会共治良好氛围。

五、强化应急处置

1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预警。系统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风险点,对潜在风险进行预估和研判。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构建属地负责、行业主导、上下协同、全乡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协同应对,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各种主流宣传媒体,贴近产业、贴近消费者,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技术咨询、科普解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落实属地责任,用好督导考核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文5

锐捷网络基于多年行业网络规划和建设的经验,以及在网络准入安全方面深入的研究和成熟的应用,应对现有的行业网络安全的挑战,推出了GSN全局安全网络解决方案,采用用户身份管理体系、端点安全防护体系和网络通信防护体系三道防线的构筑,实现了网络安全的战略纵深,确保了企业的网络安全。

为了实现传统网络设备与专业安全系统的统一联动,锐捷网络GSN全局安全解决方案融合软硬件于一体,通过软件与硬件的联动、计算机领域与网络领域的结合,帮助用户实现全局安全。

GSN是一套由软件和硬件联动的解决方案,它由后台的管理系统、网络接入设备、入侵检测设备以及安全客户端共同构成。

第一道防线――

用户身份管理体系

用户身份认证体系是GSN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整个方案的基础防线,利用针对每个入网用户的网络准入权限控制,捍卫整个网络安全体系。

GSN采用了基于802.1X协议和Radius协议的身份验证体系,通过与安全智能交换机的联动,实现对用户访问网络的身份的控制。

通过严格的多元素(IP、MAC、硬盘ID、认证交换机IP、认证交换机端口、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绑定措施,确保接入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在办公区存在不同的业务终端PC,需要区分其访问权限的情况下,GSN可以依照用户身份,限制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让用户在接入网络后,只能访问自己权限之内的服务器,网络区域等。

第二道防线――

端点安全管理体系

端点安全管理体系是GSN的第二道防线,用于加强第一道防线的管理的精细度,应用于入网的各个客户端PC机,针对现有的客户端PC机管理的常见问题,提供有效的管理功能。

非法外联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网络的完整性,给信息安全造成重大隐患。GSN通过锐捷安全认证客户端与SMP系统的Syslog组件联动,进行对内网客户端PC连接互联网行为的日志记录,将用户的用户名、IP地址、MAC地址,用户客户端PC的硬盘序列号等多项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可以精确地定位到是哪个用户、哪个客户端PC在进行互联网的访问,让用户无法抵赖非法外连行为。

针对常见的采用Modem进行拨号外联上网的方式,GSN解决方案提供了相应的监控和处理功能。用户在进行拨号操作时,GSN会将其内网连接断开,并向用户提出警告,同时也会干预用户的拨号过程,使拨号失败。

运行服务器方式较为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和定位。GSN通过对PC客户端运行进程的检查,能够立即定位服务器进程,对用户进行警告并采取断网等相关措施。

软件黑白名单控制要求客户端PC必备的软件如防病毒软件,以及不允许安装的软件如游戏软件等,其管理措施可以通过GSN的软件黑白名单控制功能实现。GSN的黑白名单功能可提供基于多个层面的检测和控制。

通过对软件安装情况、进程运行情况、注册表修改情况以及后台服务运行情况的监控,可以对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同时,可依照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例如禁止运行聊天软件,就可以对聊天软件进行检测,如果检测到聊天软件,则对用户进行提醒或者处理,如禁止其上网,直到客户端PC卸载或关闭聊天软件等。

操作系统补丁/软件强制更新。不安装补丁的操作系统很可能成为网络安全的漏洞,而未及时安装补丁的软件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的人发动攻击的一个平台。

由于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防病毒软件的杀毒引擎和病毒库的及时更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不定期的重要应用软件的补丁,也会对业务系统乃至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起到关键的作用。如SQL Server软件不安装Service-Pack的情况下,很可能招致严重的蠕虫病毒攻击。

针对防病毒软件和其他重要业务软件的更新,GSN系统采用基于软件黑白名单机制和客户端PC修复、隔离机制共同实现。

目前GSN针对业界主流的十多种防病毒软件进行联动检测,支持对防病毒软件的安装/运行状态、病毒库版本和引擎版本信息进行检测。

针对统一的重要软件更新包下发,可采用GSN的服务器主动推送的方式进行。此措施可针对所有或某一组、某一个在线的客户端PC进行,统一下发更新包。而离线的客户端PC将在上线之后收到更新包。可要求客户端PC必须打上指定补丁后才能够入网。

第三道防线――

网络通信防护体系

网络通信防护体系是针对前两道防线的重要补充,一旦出现无法通过端点安全体系进行有效处理的安全事件时,基于网络安全探针――IDS提供的事件监控,对网络安全进行保证,有效帮助用户实现“无人值守”的全局安全网络。

ARP欺骗的防护。面对在等行业的局域网络中时常出现的ARP欺骗,GSN能够通过三层网关设备、安全智能交换机以及客户端Su软件的联动,实现对ARP欺骗的三重立体防御。

采用锐捷网络的可信任ARP(Trusted ARP)专利技术,实现三层网关设备和客户端PC之间的联动的可信任的ARP关系,从而保证了用户与网关通信的正常。

在安全智能交换机上结合用户认证信息,则能够实现基于端口的ARP报文合法性检查,基于深度检测的硬件访问控制列表,将所有ARP欺骗报文全部过滤,从而彻底阻止ARP欺骗的发生。

联动的网络安全事件处理

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监控网络中流量的情况,并针对异常的流量发起预警。IDS汇报上来的信息包含源、目的IP,但这些信息对网络管理人员处理安全事件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处理网络安全事件一定要追根溯源,定位到机器甚至定位到人,方能彻底解决,仅仅提供IP地址是不够的。GSN体系中的安全事件联动解决了这个问题。

IDS作为网络通信的探针,对网络的流量进行旁路监听,并随时向安全策略平台SMP上报发生的安全事件,解析IDS上报的安全事件,并通过GSN体系中每个用户的信息来将安全事件定位到人,并根据IDS与GSN共享的事件库,对安全事件给出建议的处理方法,或者通过预先定制好的策略来对安全事件进行自动的处理,这就解决了在IDS检测到安全事件后,难处理的问题。

通过RG-SMP安全管理平台、RG-IDS入侵检测设备、安全智能交换机和Su客户端的联动,实现了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检测、分析、处理一条龙服务。基于严格的身份验证,可以方便地将网络安全事件定位到人,并自动通知和处理。

GSN针对安全事件的处理方式可以定制,管理员可在综合评估网内安全形势的情况下,对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做出不同程度的处理。

安全监测解决方案范文6

加强流通领域商品准入的

监督管理

督促市场开办者建立商品查验制度,检验商品提供者的进场经营资格、商品质量,建立进场经营者食品安全档案,对违反诚信屡教不改者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

督促流通领域经营户建立进货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商品台帐登记、进货验收制度严防假冒、过期、劣质商品进入市场。在检查、抽检中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影响或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合格商品,依法采取销毁、停止销售、没收等强制措施,而若已销售出去的,公告,限期予以召回。

实行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度,凡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都要进行备案。

对无证无照经营坚决取缔。

加大流通领域商品检测力度

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日常巡查,在集贸市场及商品交易频繁区域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食品的添加剂、残留农药等检测力度 ,实行重要食品专管制度。在巡查中发现商品商标、包装装潢、生产日期、产地及内在质量违反规定的予以警示、公示或立案查处 ,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在严格落实食品进销货台帐和索证索票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在辖区食品经营主体中推进安装使用食品监管电子台帐系统。以“市场主体网格监管系统”为依托,督促经营者特别是经营食品的商场、超市和商户要做好进货验收、过期商品下架、不合格商品和不法商户退市的管理。要求百分之百建立台帐、索证索票。规范餐饮和流通领域的食品监管。督促大中型商场、超市率先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专柜,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一方面构建多元检测监督网络,采取茶叶市场检测站自检、农副产品市场备检、工商所抽检的方式加强对鲜肉、蔬菜、乳制品等重点食品的监测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严打假冒伪劣和不合格商品

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针对涉及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重点商品、农副产品市场、茶叶市场、商场、超市等重点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无照经营的餐饮、食品店,坚决立案查处的同时就其成因进行分析;对无照经营比较集中,问题特殊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并反馈有关部门。

多元化参与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