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教育范例

安全事故教育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安全事故;防范

现阶段,伴随课程的科学化倾向及学科中心倾向加强,“增强体质、技能传授”逐步成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鉴于体育自身的特征,教学中多伴有种种的安全问题。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中教师多采用“降低教材难度、开展简单活动、自由活动”等消极预防方法敷衍了事,在影响体育教学大纲贯彻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身体技能的提高,故加强安全事故原因深入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具有积极意义。

1高中体育教育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1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失误

据调查,高中体育课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课程中,未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某些体育项目“运动性强、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1]。例如篮球、排球、铅球等课程需要借助体育器械,多人合作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肢体接触甚至冲突,或者误用器材伤到自己或他人,产生意外事件。且课程设计中,未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设置课堂内容,导致体育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1.2课前准备不足

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学生不按照课程要求穿着的现象,在影响课堂效果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人身安全。特别是处于“16~20”岁的女生比较爱美,常常不遵守体育课着装要求,穿紧身裤、牛仔裤或蹬着高跟鞋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时难以完全放开自己,导致无法顺利完成体育项目,甚至因为着装不当而受伤。另外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标新立异、表现自己”,体育活动中常常不按照课程要求及动作要领进行运动,例如跳远之前未做拉伸、起跳时身体并未前倾等,造成腿部抽筋或扭伤。

1.3教学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一般情况下,由于高中体育教育经费限制,学生活动场地相对较小,且多是露天环境,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再加之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数量多,从而提高了课堂管理难度,若在教学中稍有考虑不周,极易发生意外损伤事件。例如多个班级共同在活动场地上课时,有的班级跑步,有的班级练习踢足球、打篮球,常出现正在跑步的同学被突如其来的球砸到的现象。另外部分体育器械老旧且未及时进行维修,体育活动中突然损坏,也会导致学生意外受伤。

2高中体育教育安全事故的防范途径

2.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上课前,除了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课程之外,还要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编写教案,注意突出教材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及内容,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抓住关键[2]。另外教师要注意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身心发展规律为其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同时在强化自身责任心的同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规范做好体育活动各项示范动作,帮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准确领悟动作要点,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教学场地的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学生讲解动作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模拟训练,对于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给予纠正;其次按照学生的身体条件、能力进行互帮互助小组分配,并为每个小组选出负责任、能力强的小组长,以便及时对教学课堂进行管理。此外对于“运动性强、危险系数高”的体育项目,可增加教学辅导员,加强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管控,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意外事件处理能力,若学生出现损伤应及时送至医务室就诊。

2.2完善课前准备工作

在体育教学之前,教师应亲自勘察运动场地,清除场地上的障碍物及垃圾,并提前叮嘱学生换上舒适的运动服及运动鞋。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活动之前,教师要详细说明将要进行的体育项目及注意事项,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动作要求进行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做运动前准确活动,为了避免活动形式单调乏味,可以在其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动作,例如可以改编当下流行的舞曲,融入一些能够拉伸身体关节的动作,将其连贯起来向学生示范,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为体育运动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还应结合体育项目的特性、学生的身体状况、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价值。另外,若体育活动耗时较长,由于运动强度较大,学生会因疲惫而对动作松懈,增加受伤风险;但是若由于担心安全事故发生而大幅减少运动量,则难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组织适当的课堂形式控制活动节奏、强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预防课堂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规定课堂纪律,提醒学生时刻遵守、听从指导,若学生未遵守时教师应给予严厉批评,误用器械时要及时阻止,通过行为约束、纪律管理提升体育教学安全性。

2.3加强体育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的检修工作

据调查,部分学校教学场地面积小,存在质量缺陷,且教学器材安全性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育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3]。为了从源头上改善高中体育教育中安全事故的威胁,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大对体育运动的资金投入,定期对场地进行整修,更新、完善体育器械并做好维护工作,保证体育器械的安全性能。同时为体育器械划分专门的负责人,定期对器械维护工作进行督查,并以校园公告的形式将检查信息公开在布告栏上。开展体育活动前,教师应再次对体育器械质量进行检查,质量不达标的器械应及时检修,避免因器械问题而影响学生人身安全。例如在标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标枪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将枪头与枪杆连接松动的标枪筛选出去,能够有效避免因问题标枪产生的安全事故。另外,学校领导可与市体育局单位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协作,开放室内运动场地或者在学校内部增添室内运动场馆,在避免天气因素影响的同时,可以增设室内体育项目,丰富高中生的业余生活。

3结语

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安全隐患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教学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较大阻碍。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及教师应以客观的角度看待,结合体育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分析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并采取积极、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从而保证高中体育教育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彦斌.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有效防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7.

[2]王平开,韩继增.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与防护[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3):168-169.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2

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伤害知识、伤害态度、伤害行为。伤害知识有3个维度共33个条目,其中伤害基本知识7个条目,日常生活安全知识14个条目,急救知识12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总得分再换算成百分制。伤害态度共有8个条目,计分方式与伤害知识计分相同。得分越高表明照顾者知识和行为越好。伤害行为主要调查家居环境和照顾者行为中容易造成婴儿伤害的因素,共有37个条目。其中关于家居环境评估的条目有18条,正向题每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得分越高表明家居环境越安全;照顾者行为评估的条目有19条,正向题回答“总是”和“经常”记1分,回答“从不”和“有时或偶尔”记0分,得分越高表明照顾者行为越安全,两部分得分相加后再换算成百分制。

方法照顾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实施基线调查,首先取得婴儿照顾者的知情同意,然后对其进行第1次访谈,调查其对儿童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安全教育访谈结束后,发放安全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婴儿期容易发生的伤害类型、导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伤害的发生以及发生伤害后如何进行处理。1个月后再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对安全手册的理解情况同时给予答疑。3个月后再次进行电话访谈,调查在这期间照顾者对婴儿伤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安全教育前后照顾者的婴儿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差异。

1照顾者安全教育情况本组92名婴儿照顾者中,有14名(15.55%)经常接受儿童伤害安全教育,39名(43.33%)很少接受过安全教育,37名(41.11%)完全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缺失2名。33名(58.93%)照顾者主要在家里学习伤害安全知识,9名(16.07%)、11名(19.64%)和3名(5.36%)分别在社区、医院及其他地点学习,缺失13名。

2安全教育前后婴儿照顾者伤害知识和行为得分比较安全教育前后婴儿照顾者伤害知识和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安全教育后婴儿照顾者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高于安全教育前,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1婴儿照顾者普通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婴儿由于活动能力弱,自我防御能力差,因此其照顾者就成为其预防伤害的关键所在。有研究结果显示[4],安全知识缺乏对婴儿照顾者不良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影响婴儿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照顾者缺乏照顾婴儿的相关安全知识,照顾不周及家具物品摆放不当都可能导致婴儿伤害甚至死亡的发生[5]。本研究发现,仅有14名(15.55%)婴儿照顾者经常接受儿童伤害安全教育,39名(43.33%)完全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37名(41.11%)很少接受过安全教育;33名(58.93%)照顾者主要在家里学习伤害安全知识,9名(16.07%)、11名(19.64%)和3名(5.36%)分别在社区、医院及其他地点学习。结果说明,婴儿照顾者虽然通过不同途径了解了一定的婴儿伤害安全知识,但大多数婴儿照顾者没有接受过或很少接受过婴儿伤害安全教育,对于伤害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认识还不够。结果提示,只有照顾者全面认识和了解婴儿伤害安全知识及其相关因素,端正态度,在日常家具环境及自身的行为中尽量避免伤害的危险因素,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婴儿伤害的发生。

2安全教育可提高婴儿照顾者安全知识和改善其伤害态度及行为本研究发现,通过安全教育后,提高了婴儿照顾者安全知识,改善其伤害态度和行为,教育前后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6-7]结果相一致。婴儿期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家居环境,家庭照顾者为预防婴儿伤害的关键。安全教育是减少婴儿伤害发生的有效途径[8]。研究表明[9],通过分派“宝宝书籍”的家长教育干预方式,可以减少婴儿的居家安全风险,特别是初产、低收入母亲的安全行为比对照组要好。本研究通过发放安全手册并进行电话咨询的方式对婴儿照顾者进行儿童伤害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婴儿照顾者安全知识和对伤害的防范意识,自身行为及家居环境中危险因素也相应地减少。通过电话咨询进行答疑的方式,给予婴儿照顾者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对其不良行为提出改正措施,进一步帮助照顾者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为婴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有效减少婴儿伤害的发生。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3

一、幼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型有:宠物咬伤、食物中毒、烫伤、溺水、触电、被拐骗、车祸、摔伤,等等。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幼儿普遍缺少生活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人们较多关注幼儿智力的开发,很少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这更加让很多孩子安全意识薄弱,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由于没有人强调,幼儿喜欢在手未干的情况下到处触碰,极易发生触电事故。

2.幼儿年纪小,身体机能水平较低。幼儿年纪在3—6岁之间,他们的年纪较小,身体各项机能水平较低,有时本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因为身体发育不完善抑或是运动机能差,还是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例如面对迎面而来的车辆,对于车速具有较强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孩子就知道应该马上避开,但是一些小孩子常常不知道正确躲闪,有可能会发生车祸。

二、幼儿一日活动中开展安全教育的途径

1.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幼儿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所能了解到的安全常识少之又少,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将安全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渗透安全教育。例如:组织游戏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有秩序游戏,不争抢不打闹,不做出各种危险举动,以免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又如:开展“安全常识我知道”专题教育讲座,传授预防安全事故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教师本人有了安全教育意识之后,幼儿慢慢也会认识到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积极投身于安全教育活动之中。

2.营造安全卫生环境,排除不良隐患。幼儿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这里是幼儿学习安全教育知识以及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教育环境。虽然幼儿园内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较低,但是不能否认,这里面仍然隐藏很多潜在安全风险,例如:游戏器械松动,导致幼儿玩游戏时摔伤、擦伤;教师劝解不及时,幼儿相互争吵,发生肢体冲突;食堂不注意安全卫生,幼儿误食不干净食物。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对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伤害。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内发生危险,那将是家长和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为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安全、卫生、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排除幼儿园内存在的各种不良隐患,让幼儿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也让家长放心大胆地将孩子交给学校。幼儿入园之前,教师都要认真检查幼儿园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游戏器械和教育设备要及时维修、保养,出现问题立刻上报处理。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观察幼儿反应,随时随地为幼儿进行安全服务。幼儿食用的饭菜、水果、水都要严格监控,全力杜绝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发生。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4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承担着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1]。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备受社会重视,加之近些年时有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因此,社会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度日益提高[2]。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医学研究中涉及实验项目与内容繁多,除了常规实验室配备的高端精密仪器外,还有各种有剧毒、腐蚀性强的化学试剂以及高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实验室具有开放性、人员流动量大等特点,易造成广泛且破坏力大的社会危害。如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医学类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由于特殊情况引发异常情况,最终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3]。结合前人的研究[4-6]与医学院校特点,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以下7类。

1.1火灾、爆炸事故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含有大量如甲醇、乙醛等易燃易爆化学品,若操作不慎或线路老化,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1.2危险化学品事故

医学研究涉及复杂的危险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可能具有腐蚀性、毒性、致畸致癌性等,操作疏忽或不规范使用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

1.3生物安全事故

这类事故主要发生在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的不规范与废弃物随意处理等是造成该类事故的主要原因。该类事故不仅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更严重的是一旦扩散,则会造成大范围的人群危害和环境污染[6]。

1.4辐射事故

教研人员在医学研究中经常会使用具有放射性的装置或物品,操作不慎极易引发辐射事故。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短时间大剂量的射线照射会导致人体机体的损伤;(2)长时间小剂量的射线照射有可能产生遗传效应;(3)大量吸入放射性物质可能导致人体内脏发生病变[3]。

1.5仪器设备事故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配备有超速离心机、烘箱等高危险性实验设备,设备老化或操作不规范,易引发伤人事故。同时线路故障、违规操作等,易造成仪器损坏。

1.6环境污染事故

医学研究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生物废液、废弃物,若不及时、恰当地加以处理,随意倾倒废液、乱扔废弃物,则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1.7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

这类事故在高校时常发生,主要是实验设备或数据被他人盗取,轻者造成实验室财产损失,严重会导致技术或机密资料泄露。

2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仪器类型的更新换代,实验人员的迅速增多,都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虽然国家及各省市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法规,要求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现阶段在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教研人员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

“注重教研,忽视安全”的观念仍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教研人员的主流思想[7]。加之实验室安全问题没有工厂安全问题严重、突出,所以常常不受重视。尤其在医学类高校中,教师除了科研任务外,还有大量且繁重的临床工作,很难再兼顾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意识淡薄。

2.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许多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大多由实验教师偶尔在实验操作时提醒,点到即止,并没有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安全教育体系,这就导致实验室安全教育不到位,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够,发生安全事故后就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二次伤害[8]。

2.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性、全校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机构是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又一重大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同时负责。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不明确,管理范围有交叉,不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9],容易出现发生安全事故后相互推诿等管理混乱的状况。在各院系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无专业人员负责,大多由实验教师兼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而实验教师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应急处理能力普遍较低。

2.4实验室安全检查机制落实不到位

许多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结合各自特色,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受管理职责不明确、专业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往往流于形式。在安全检查过程中,经常出现查归查但排除隐患的改进措施却不到位、检查过后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等情况,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5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与科研,而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整体不足。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大多由教室或办公室二次改造而成,改造过程中重视仪器设备安装环境,忽视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使得实验室安全防护所需配备的相关设施缺乏。此外,部分实验室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且不能使用,存在线路老化、发生火灾的隐患[10]。

3对策

通过对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从宣传教育、体制机制、检查监督、应急预案以及经费支撑5个方面,构建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3.1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构建宣传教育长效保障体系

3.1.1强化传统安全教育方式

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如宣传手册、宣传栏、安全培训、消防演练等,能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有效减小事故发生概率[11]。可以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单独开设,让学生系统、科学、全面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

3.1.2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

除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外,应通过多渠道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如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广播宣传教育、设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意见箱”等,向学生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此外,搭建网络学习及考核平台,利用案例、视频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将网上考核与实验室准入资格挂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12]。

3.2加强实验室体制建设,构建体制机制长效保障体系

3.2.1构建“1—2—3”分层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1—2—3”是指一个中心,二条主线,三个层面。一个中心:校长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条主线:一条是确定以分管校领导—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各具体实验室负责人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地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另一条是以校级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为主线的技术指导体系,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应由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负责人、校各类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安全专家等人员组成,指导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处理各类实验室安全问题。三个层面:建立“学校—二级单位—科研实验室”三个层面的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层面的管理职责。“1—2—3”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13]。

3.2.2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具有其特殊性,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关于危险化学品,要制定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3.3落实实验室监督管理责任,构建检查监督长效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检查是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使相关人员发现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及时发现问题并勒令整改,做到“以预防为主”,能够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14]。实验室安全检查也是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方法。针对部分实验室相关人员有章不依、执行不严的情况,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应勒令其停止科研、教学活动,并做出书面检查,同时在内部开展实验室安全的专项学习。

3.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构建应急预案长效保障体系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是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实验室突发事故,做好安全事故的善后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必须全面、细致,应包含组织机构、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5]。同时,为保证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能够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对,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3.5增加实验室安全经费,构建经费支撑长效保障体系

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购置、维护以及更新。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通风橱、洗眼器、紧急喷淋、高温高压消毒装置等,用于保护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16]。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及时维护和更新安全设施,以期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4结语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5

关键词: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事故类型;事故原因;安全管理措施

动物园以野生动物保护和展示教育为主业,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特殊作用[1],但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近几年来,动物园发生了老虎伤人、金钱豹逃笼等多起动物安全事故,圈养动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动物园发生安全事故的类型有动物伤人、动物互伤、动物逃笼等,事故原因有违规操作、设施隐患、安全意识欠缺等。如何防范动物安全事故发生是动物园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的重要课题。

1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1.1动物伤人事故

这类事故是指动物园圈养的野生动物致饲养员、游客或其他人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故,如国内发生的老虎咬死饲养员的事故、老虎咬死违规下车游客的事故、大象踩死饲养员的事故等。

1.2动物逃笼事故

这类事故是指动物园圈养的野生动物逃出圈养区甚至逃到野外的事故,如杭州发生的金钱豹逃笼事故,还有一些媒体报道的黑猩猩逃笼、一些鸟类动物飞离动物园等事件。

1.3动物互伤事故

这类事故是指动物园圈养的同一种或不同种野生动物之间发生打斗致死或致伤的事故。据媒体报道,2001年,某公园白虎撕破隔离网咬死东北虎;2003年,某动物园非洲狮撕破隔离网咬死金钱豹;2006年,某动物园鳄鱼咬伤爬进来的蟒蛇。

1.4人伤动物事故

这类事故是指动物园游客或动物训练师等伤害动物园圈养的野生动物事故,这类事故发生的较少,媒体曾报道过游客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一些动物训练师虐待动物事件。1.5动物意外伤亡事故这类事故是指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动物园圈养的野生动物伤亡事故,如自然灾害造成树木断倒压死动物,一些动物因自然灾害应激而亡,一些动物被洪水淹死等;在正常饲养展出过程中,野生毒蛇咬死动物,动物受异常惊吓应激撞死(如斑马),感染疫病而死亡等。

2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2.1违规操作或参观

大多数事故往往是由于动物园相关人员“违章、违规、麻痹、随意”等行为引发[2],违规操作或违规参观是发生动物安全生产事故最为主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动物园饲养员不按照规程操作或游客违规参观,2001年、2007年发生的老虎咬死饲养员事故就是饲养员没有按规定隔笼操作引起,前几年发生的游客擅自下车参观导致被老虎咬死,还有媒体报道的游客爬越动物园围墙进入猛兽笼被老虎咬死等,都是因违规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2.2设施设备缺陷

动物园设施设备的缺陷也是造成动物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笼舍设施设计建设不合规范、间隔笼网不够牢固、隔离电网停电或故障等。据扬州晚报网报道,2007年5月,荷兰某动物园一头大猩猩爬上石头墙逃出笼,导致多人受伤;据新华网报道,2003年,国内某公园非洲狮咬烂隔离铁网咬死金钱豹。这些事故都是因设施或设备存在缺陷而造成的。

2.3安全意识欠缺

安全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动物园一些饲养员思想麻痹,在安全检查、操作落实中不够认真细致,一些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安全意识不强等。国内多次发生老虎咬死饲养员的事故就是由于饲养员安全意识欠缺、操作时没有锁好门或没看清笼舍内的猛兽造成;2001年,国内某公园一饲养员距离隔离网太近被黑熊伸出爪子撕裂左臂;金羊网报道,2007月11月,一游客近距离给黑熊喂食被黑熊咬伤等。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欠缺而造成的。

2.4安全防控能力不足

动物园安全防控能力不足造成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动物日常习性、繁殖行为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很多动物园在动物合笼配种或动物混养工作中发生动物打斗伤亡的安全事故;二是动物捕捉、动物迁移等实操能力不足,导致动物或工作人员受伤的安全事故。

2.5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

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的原因主要指地震、台风、汛情等自然灾害造成动物园圈养的野生动物伤亡的事故,或指圈养的野生动物被侵入笼舍的野外毒蛇咬伤毒死的事故,或疫病感染死亡等事故。

3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安全防范的措施

3.1完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意识

1)定期召开动物园安全工作专门会议,饲养班组每周至少1次,结合动物饲养管理中可能发生的设施、动物、个人思想情绪等问题,认真分析讨论,时刻绷紧动物安全这根弦,警钟长鸣。2)动物园班组、部门、单位责任人逐级签订动物安全责任书,落实一岗双责,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3)营造安全生产舆论阵地,在公园、动物园显著位置,利用标语、显示屏、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安全生产舆论氛围,提高安全生产意识。4)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可邀请专业机构到动物园进行专题动物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对防汛、消防、用电等方面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2建立隐患排查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1)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班组日检,部门周检,单位月检,认真检查笼舍、电网、防暑降温设施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自检与交叉检查相结合,形成安全检查常态机制。2)邀请安检部门、第三方安全评估公司等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弥补自检工作中的缺陷,使隐患排查工作更全面、更深入。3)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并严格闭环有效处理,做到安全隐患发现一例、立案一例、整治一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4)对隐患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每年更新安全隐患台账,针对上年度安全隐患频繁出现的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和治理。

3.3完善动物安全管理规范,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建立饲养岗位日常操作规程,规定各岗位操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包括岗前检查、清扫卫生、清点动物、检查笼舍设施、工具使用后摆放等内容,凶猛动物区域增加安全操作记录台账,并把操作规程张贴在各岗位显著位置,严格贯彻落实,确保操作安全,避免违规操作安全事故的发生。2)制订并严格执行值班巡查制度,规定值班人员巡查的内容、工作要求等,要求值班人员密切留意动物情况、周围环境情况、游客参观情况等,及时处理动物打斗、动物逃笼等异常情况,及时劝阻游客不按规定投喂动物、跨越围栏等不文明参观的行为。3)制订消毒防疫制度,规定笼舍消毒的频率、消毒药物的种类、操作的方法等内容,每天清扫消毒笼舍,周边环境每周清洗消毒1次,每月对笼舍进行1次全面大消毒,在兽医指导下科学使用消毒药,不同类型的消毒药交替使用,认真做好动物消毒防疫工作,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遏制动物传染病安全事故的发生。4)制订动物安全应急预案,成立安全应急处理小组,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处置措施及善后工作等,避免和减少动物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将人员财产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降到最小。5)制定饲养岗位安全责任清单,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及责任追究等,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各个岗位人员。

3.4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动物安全防控能力

1)发动饲养人员自觉学习动物专业知识,认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多向老前辈请教,掌握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动物合笼配种技术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减少饲养管理意外事故的发生。2)经常组织动物专业岗位操作培训,包括动物捕捉技术、各种应急工具的使用、动物运输迁移技术等,不断提高饲养员的实操能力,减少动物捕捉、动物迁移等工作中意外事故的发生。3)加强动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的学习和培训,针对一些重点区域、一些危险动物进行动物逃笼安全应急演练,熟悉应急处置流程,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4)加强行业内专业技术交流,掌握动物安全管理的新动态、新技术,不断提高动物安全防控能力。

3.5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圈养野生动物安全保驾护航

1)使用视频系统进行全方位监控。邀请专业机构科学布控视频监控系统,设立监控室,24h全天候监控,目前视频监控技术已非常成熟,监控手段非常有效,能全面、及时掌握公园动物动态和游客动态,能帮助公园及时处理动物逃笼、游客违规参观等异常情况,减少安全事故发生。2)使用智能化门禁系统。在一些凶猛动物笼舍使用智能化门禁系统,可以弥补传统操作存在的安全缺陷,提高凶猛动物区域入笼操作的安全性,减少操作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智能化门禁系统技术日趋成熟。3)使用报警系统。在一些重点危险区域使用红外报警系统、应急一键通等应急报警系统,当动物逃笼或游客违规参观进入红外报警系统设定的区域时,会自动启动红外报警系统,能帮助公园工作人员迅速处理应急事件,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一键通能迅速通知动物园应急处理小组,迅速赶赴现场救援处置。4)完善和创新生产工具。完善和创新动物自动诱捕笼、应急隔离网、捕捉网等生产工具,注意围网、棍叉、盾牌、动物转运箱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提高对圈养野生动物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为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的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6

挑战性是户外运动的最大魅力,安全性是户外运动的必须保障,挑战魅力与安全保障这一对立的矛盾如何得以统一呢?既然户外运动兴起的价值正是因为其挑战性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要从安全保障体系的角度来构建一个互助的平台,使矛盾得以缓和和化解。着重强调:1)如何预防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2)当事故发生时如何最快最有效的自救和营救;3)安全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法律责任问题。本研究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安全教育为着眼点,引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按照一定先后顺序的、动态的、全面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由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户外运动监督预警、户外运动应急救护和户外运动政法责究4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组成(见图1)。

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户外运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想安全运动,教育必须先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户外运动课程时,就要在头脑中树立一个观念:安全第一。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按照课程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专任教师培训和学生安全教育。由于户外运动属于新兴运动,所以许多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并不是由专业出身的户外运动教师任教,也就会给户外运动课程留下一些安全隐患。所以,要想提高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安全性,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首当其冲。具体操作可以利用“全国高等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师发展在线”对专任教师进行户外运动理论培训,同时利用假期(一般是寒、暑假),由教育部指派专业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践技能培训,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学生安全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他们在户外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在安全事故中的应急救护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危险预测、安全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教师在户外运动课程中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专门安排课时讲述户外安全常识,以达到快速普及;二是在户外运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以达到潜移默化。要让学生认识到户外运动的危险因素有哪些(人的因素、组织管理、器材装备、自然环境),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模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因素中更具体的危险因子,并引导学生制作“户外运动危险因子常规检查表(见表2)”,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判断户外运动的安全状况和级别,尽可能地提高他们危险预测和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一个长效安全预防的作用。

户外运动监督预警安全事故只是一种极端状态,相对于大量的安全研究、安全管理工作,更多更长的时间是安全状态转化为更安全或孕育着事故的动态过程和趋势。因此,针对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危险系数的户外运动课程,更需要的是科学、规范、严谨的安全监督和危险预警,保证运动和教学在安全状态下进行。户外运动安全监督分为行为监督和技术监督。行为监督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师生安全培训、安全责任的实施等,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提高安全意识,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切实落实安全措施,及时纠正和处理不安全行为。技术监督是指对物质条件的监督,包括场地、器械设备、环境条件等。在实践教学中,要对户外运动课程所涉及的器械设备和环境条件进行安全检查,对课程内容和组织要精心设计,对技能和设备要规范操作。户外运动危险预警主要是对各类户外运动安全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然后向学生信息、提供对策并预警危险。户外运动危险预警主要有三种:1)自然灾害危险预警:对户外运动开展地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信息和危险预警,如洪水、台风、泥石流等;2)参与者危险行为预警:对户外运动可能造成户外安全事故的行为进行预警,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露营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火灾、擅自离队会导致迷路、未按规定使用户外设备容易发生事故等;3)综合信息危险预警:户外运动开展地区整体状况信息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预警,如当地治安状况、卫生健康状况、政治稳定状况等。户外运动安全监督与危险预警(图2)的主要功能是起到一个即时安全防范作用,同时也是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中非常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

户外运动应急救护俗话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能力,但是有些因素是防不胜防的,一旦发生意外,必须展开最快最有效的应急救护。高校户外运动课程要专门开设户外运动急救单元课程,传授一些基本的自救、求救与营救知识技能,如遇到危险,要快速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多种途径向外界求救,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同时组织建立应急救护体系,制订救护预案,成立指挥中心。这些知识能够应对一般性的安全事故,如果发生较为严重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帮助,比如通讯、消防、交通、医疗、专业户外救护和户外志愿救援等组织机构。实际上,在具体的户外应急救护过程中,涉及了多个层面组织机构的分工协作。欧美一些户外运动强国已有的先进经验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政府为了正确地引导和规范户外运动的发展,制定了相当完善的救援体系。比如美国1950年成立的美国救援协会,是一种全国性组织,各州都有它的分会,各州的分会均设有多个救援中心,救援中心一般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事务部,主要任务是寻求社会资金的赞助;另一个是技术部,主要负责赶到事故地点进行救援。英国的户外救援体系由空中救援、山地救援、海岸救援等几部分组成。主要的山地救援组织有:山地救援队、国家公园救援队、皇家空军山地救援队、皇家空军或海军搜索与救援直升机。另外,欧美国家除政府的救援组织外,同时也拥有大量民间救援组织和志愿团体,这些团体往往由户外运动爱好者和热心的社会人士自发组成。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组建了户外救援组织,另外还有一些户外志愿救援团队,这些组织机构的陆续建立增强了户外运动应急救援的能力。同时这些救援站也成为高校户外运动急救课程的技能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教育,一方面提高大学生户外安全事故的自救、求救与营救实践技能。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7

【关键词】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工业项目不断获批,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出现。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类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有学者对近几年建筑行业施工过程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做了统计分析[1],建筑行业施工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及死亡人数均居高不下。我国《安全生产法》也将建筑施工行业与矿山、金属冶炼、危险化学品行业、道路运输等行业一起,作为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其原因就是建筑施工活动危险性大,危险、有害因素多,是事故多发行业,每年因工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居全国各行业的第二位。因此,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分析目前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以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使工程项目参建单位的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得以保障。

1.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建筑行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1],可以看出,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主要事故类型有高处坠落事故、物体打击事故、坍塌事故、起重伤害事故、触电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车辆伤害事故、火灾和爆炸事故、中毒和窒息事故等。而在这些事故中尤以高处坠落事故出现的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物体打击事故、坍塌事故、起重伤害事故的发生起数及死亡人数也居高不下。分析其原因,与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护不到位、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有关。加强安全管理,做好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起重伤害等事故的预防工作,就可以减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通过这些事故类型分析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对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2.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1)管理人员安全认识不足,忽视安全管理

一般来说,工程上的项目经理或执行经理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但是,普遍存在重经营、轻安全的现象,项目领导层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不管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还是施工单位,派驻施工一线的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数量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很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或者刚参加工作或是非安全专业人员,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加之领导的不重视,在现场面对一线施工人员时,常出现不敢管或是管不住的现象,导致现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2)施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建筑企业的改制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使建筑企业一线工人由原来的固定工自有职工转变为现在的临时工农民工[2]。工程项目一线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由于一线施工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其文化素质低,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即便是通过常规的安全教育培训,也很难使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在作业活动中,施工人员常存在习惯性违章、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有些施工人员在高工资的诱惑下不惜生命安全也要进行违章作业,如高处作业不正确使用安全带现象频频发生。这就导致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使得项目安全形势也愈加严峻。

2.2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1)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履职不到位

很多工程项目为了节约成本,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都会尽可能压缩派驻现场人员数量,安全管理人员就会成为首先被缩减的对象。甚至监理单位不会派驻安全监理工程师,而是由土建或安装监理工程师兼任。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即便是派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也会存在人员数量不足、未经系统培训或未持证上岗的现象。由于一线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履行监管职责,导致很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各类安全隐患长期不能被识别和整改,使安全事故的发生具备了必然条件。

(2)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

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项目一开始就进行策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各项管理措施不断进行检查和纠偏,严格履行PDCA管理模式。目前很多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虽然都编制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管理制度,但是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现象,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流于形式,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地指导和支撑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很多也是为了应付报审程序而编制,在施工过程中并不能严格按照方案组织施工。

(3)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安全检查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常用方法,不管是日常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还是定期安全检查,都具有其目的性和针对性。但是,目前很多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常常是安全管理人员到现场走一圈,填一些安全检查表格就算完成检查,将管理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查隐患、抓整改的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对各类专项施工方案不熟悉,如脚手架、高支模、塔吊、卸料平台等方案,不能辨识现场与方案不符的地方,导致这些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长期处于带病状态,隐患的长期存在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正如坍塌、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等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有些发现的隐患也得不到及时整改,未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整改的闭环管理,达不到安全检查的目的。

(4)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工程项目参建单位虽然都制定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但是在安全教育培训的落实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建筑业企业新进场的工人,必须接受公司、项目、班组的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但是,很多工程项目很难做到全员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培训只停留在项目层,甚至存在临时作业人员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的现象。由于一线施工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对安全技术知识的接受存在难度,安全教育培训不能达到目的。另外,安全教育培训需要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授课。目前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基本由项目安全员组织进行,其专业知识及经验都不能完全适应安全教育培训的要求。教育培训形式单一,事故案例讲解分析不到位,培训时间达不到要求。而且,对培训对象的考核不严谨,所有工种采用一样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导致培训效果差。

2.3安全投入不足

安全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设备设施、安全防护用品、应急救援物资等方面存在缺陷。分析安全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施工单位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低价中标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将安全文明施工费作为首选对象,导致不能按照规定将安全文明施工费投入到项目安全生产中。安全投入的不足,在“人、机、料、法、环”等方面都将产生负面影响,项目的安全生产也将无法保证。另一个方面是由于领导对安全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决策领导只看到了在安全生产中为预防事故将投入一定资金,而未意识到避免一次安全事故将为项目和企业带来的效益。在项目施工中尽可能压缩安全投入,导致各类安全预防措施不到位,存在连基本的安全教育培训都不组织,基本劳动防护用品都不配备的现象,甚至出现将劳保用品的费用计入工人工资的情况。

3.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安全素养

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的出现,进而引起安全事故发生。因此,要做好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项目参建各方全员的安全素养。一方面应严格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无论是项目管理层还是一线施工作业人员,都应按照要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尤其施工作业人员,应该分工种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其真正了解自己所做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经教育培训后进行专业化考核,考核合格后再上岗。另一方面,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该从项目一开始就着手准备,从培训场地的规划、培训设备的准备、培训教材及考核试卷的准备、培训老师的聘请等方面应做到细致规划和准备,培训及考核期间要严格纪律,实现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实现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切实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2)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在项目前期应做好安全管理策划,分解各级安全职责,充分发挥项目安全领导机构的决策、协调作用[3]。将项目施工重大安全风险、危险源进行辨识,将安全责任具体到各职能部门,严格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一岗双责制度,真正实现“谁主管、谁负责”。其次,应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投入、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从软、硬件方面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再者,积极开展人员激励活动,通过开展安全先进个人、先进班组、先进项目部的评比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各分包单位、班组和个人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此外,在项目安全管理中应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有效利用北斗定位系统、门禁监控系统、VR体验馆、二维码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手段,有效监控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使作业人员模拟感知事故的伤害后果,从而提升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项目的安全检查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应熟悉各项检查的重点检查项,熟悉各专项施工方案的内容,做到检查不走过场,严格闭合每项检查的整改复查工作。

(3)加大安全投入,改善环境安全水平

建设单位和总承包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地保证安全文明措施费的到位,同时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应监督施工单位对项目安全文明措施费的使用情况。施工单位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安全投入的重要性,将项目安全文明施工费切实投入到项目安全生产中。施工单位也可以从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向重大型项目予以支持,通过加大安全投入,为各类安全管理活动及安全设施配备足够资金,从而改善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保障水平,实现项目安全生产。

4.总结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贯穿整个项目建设阶段,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对项目运行安全也将产生积极影响。项目各参建单位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从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等方面着手,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加大安全投入等措施,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钢,李润求,申晋豪.2015-2018年全国建筑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9(15):57-58.

[2]管盈铭.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根本问题与关键措施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9.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校的教育也与时俱进。在职业院校中,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科研和教学的主要保障,而在化学教育实验室中,科研工作具有高危性,在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出现的意外事故也不可预见,因而实验室的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如何能够避免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发生,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众多院校需要注意的重点。本文就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

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教育

在职业院校的化学教学中,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院校中化学教育对师生进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院校应该要制定一定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本文就如何强化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进行探讨。

1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在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制度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制定好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将每项实验的流程和操作过程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提高师生的责任心,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实验室主要是以老师为主,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命令,学生进行实验,但由于老师的强制性管理,使学生对实验室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感,深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违反了实验室的规定或者是做错实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应该要改善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1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在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应该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保证每一个实验室中配有安全负责人。这样能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安全责任人严格监督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将实验室的安全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同时还要加强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一切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实验。

1.2制定相关的安全手册

在化学教育实验室中,为了能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制定详细的实验室安全手册,详细地介绍在实验室中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常见事故处理方法、安全技术等。按照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手册编写,同时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直观的介绍。保证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这些手册,并安全的进行相关实验。

1.3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

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还应该制定一定的培训制度。在师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师生进行实验安全的培训,保证师生能够掌握安全的实验技术。职业院校可以开设一些网上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之前进行学习,保证实验室的安全。

1.4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

在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进行责任落实之外,还应该要定期对实验室的设备、具体的实验技术操作等实验室安全进行检查,保证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从实验室的设备、技术、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

2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教育

在职业院校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保障中,除了进行安全管理之外,还应该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与工作人员在意识和思想上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增强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其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实验。对师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长期性、连续性、多样性。

2.1长期性

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到学生对实验具有安全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只要是做实验,学生就应该要有这个安全意识。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出现安全事故是由于实验人员对实验安全失去了警戒心理,在实验中只重视实验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实验安全问题。因此,对从事实验人员应该要长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在实验室以图片、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

2.2连续性

对于实验室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学生应该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要在实验之前对可能出现的实验隐患具有一种安全防范意识,正确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应对实验事故的正确方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院校要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每次实验之前都要进行实验安全的教育,使其能够对实验安全具有连续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3多样性

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院校可以进行多样性的培训。在进行实验室的安全意识培养,可以对学生进行法规法则、日常的安全常识、实验室安全制度、化学实验技术、实验操作规章流程、应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知识等的教育,通过多种安全教育内容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的应对方法,安全操作技术、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组织学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教导学生如何找到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隐患的措施。还可以情景再现,模拟之前发生过的安全事故,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调查、设计方案,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训中,老师也可以采取课堂分组实验、事故研讨分析、课堂演示实验以及课外实验等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让学生时刻铭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确保化学教育实验室的安全,必须要重视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保证实验人员学到安全的实验技术。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制定必要的安全制度和责任制度,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确保实验室各项设备、技术等安全。除此之外,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养成自觉进行安全实验的习惯,形成安全实验的意识,认真学习实验技术,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职业院校的化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季树花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鸿飞,王伏玲.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全过程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