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知识范例6篇

小学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49-01

引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阶段中,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师应该在知识、能力和观念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发和自觉的转变(徐仲林等,2003)。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有先进的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支持,才能够带动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活动设计上的变化。

一、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Shulman(1986)首次正式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这一概念。Shulman(1987:8)指出PCK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朱晓燕(2004:64)指出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师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主要融合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知识。是专家教师所独有的一种综合知识结构。吴一安(2008: 35)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是指“融通外语学科知识和外语教学知识的整合性知识”。主要基于英语教学除了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还包括教学推理、课程知识、学生的了解、和教育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从以上概念得知,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的多样化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定义不同,但是把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一种综合性知识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研究表明PCK已经深入地被研究,从而形成它的基本概念的扩展和延伸。

二、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Shulman(1986)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整合。Grossman(1995)把专家教师的PCK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目的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和自我认知知识。Andrews(1999)认为英语PCK由六个部分构成:教师语言意识、主题认知、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情景知识。Tsui(2003)认为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学习管理和课程设置。朱晓燕(2004)指出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师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融合了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六种基础性知识。吴一安(2008)提出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教育情景知识、教育目标知识。

三、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

(一)非客观性

吴一安(2008)指出英语PCK具有非客观性,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反映他们的教学观,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另外,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还包括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所以需要具备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科教学能力,这是整个教学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不同的教学观和学科教学能力,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技能性

英语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听说和阅读实践。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实际使用能力。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既教知识又教技能,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三)实践性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是建立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上。来源于课堂实践和生活学习中的经验反思,经过归纳与总结,从而不断获得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基于有经验、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

(四)创造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较强的创造力,外语教学中,缺乏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方面知识的不断综合并且创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需要不断创新。

四、中小学英语教师PCK研究的意义

首先,英语学科教学知识能够促进有效的英语教学。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在这个教师知识量的关系中,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还有其他的知识,如果忽视的话,将不能完全发挥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中各种成分的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并且为构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Andrews,SJ.the Language Awareness of the L2 Teacher:It’s

Impact upon Pedagogical Practice.Language Awareness,2001,v.10n.2,

p.75-90.

[2]Grossman,P.L.Teachers knowledge.In M.Dunki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nd edition.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动手;自主学习;观察想象

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探讨的问题,对于我这样一名刚进入学校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一些微薄的体会。

尽管一直以来都提倡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受到限制,而且对于科学课程,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学生对于科学课学习的概念基本有两种:一是科学课就是玩的,并不重要;二是把科学课当成语文课,认为科学就是一门背的学科。学生对于科学课并不理解,所以必须先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充满了奥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有趣的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一堂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喜欢科学,学好科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科学的目的,科学课的教学只有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动手条件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指导,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实验的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气氛

学生天玩,课堂上的大多数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毫无目的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等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的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如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是很有趣但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

科学教学应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的场景出发,提出问题。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平时在生活中所看到过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观察砖块和木块的沉浮

提问学生:砖块和木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对砖块和木块有较好的生活经验,基本都能判断正确。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砖块沉,木块浮。继续提问:沉和浮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我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概念,确定了判断沉和浮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判断沉和浮的标准,学生认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出沉与浮,为下面活动二的预测和探究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埋下伏笔。

活动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我先让学生预测这7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并把预测理由和结果填入表格。

给每组学生发放材料,要求进行实验观察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操作,要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能扔进水中。

引导学生将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预测错误?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又是什么?

全班讨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质量、大小、材料等因素,先不做论证,在下面的活动中继续研究。

本活动纠正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的潜意识判断,学会了实验观察和对比,初步明白了哪些因素会对物体沉浮造成影响。

活动三:将同种材料切分和叠加,观察沉浮情况

首先,引导学生推测: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一半,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又会怎样?

让学生把推测结果写在表格里,并写出预测理由。

我进一步追问:那你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汇报过程中,我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指正和修改,帮助学生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将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接下来发给学生实验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我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发现亮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或疑惑我及时给予帮助。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录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这样不仅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只有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也是认知的必要过程,所以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小组总结。

2.代表汇报。

3.最后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我们得出结论:

同种材料的物体,改变他们的体积、重量,沉浮不变。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并且使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功。

(三)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改为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努力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有几年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从中感受到了素质教育带来的便利,并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但是,依然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素质教育的作用并不大,对教育的变革并不大,只是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旧酒而已。本文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基本要求,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教学效果,针对课程改革中的理念和实践,对小学科学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辨析,从而强化对小学科学新课标的领悟和贯彻。

一、小学科学课程新旧知识观辨析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往往实施的是题海战术,以分数为生命线,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数高低,轻素质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记忆,轻视知识的接受过程、学习过程、探索过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极为严重,害怕学生学不会、听不明,喜欢“掰开来揉碎喂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自主消化的机会。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没有系统性的,得到的只是每节课的“碎金屑玉”,学生永远得不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新教学观念,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敢于向困难、向未知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教学中,不能把各块知识孤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注重把传授知识和科学探索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领会知识的同时,注重二者之间的平衡。

二、小学科学课程新旧教学观辨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课堂教学有这样的理念:课堂教学如何上,不能光看老师如何讲课,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学习。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把教学任务定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低层面上,并没有意识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特别是进行思想观念的渗透和熏陶。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老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这些角色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师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基础,掌握学习技能是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思想观念是关键,提高学生全面素养是目的。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敢“问”、多“问”、主动“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让学生大胆地“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活泼地“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三、小学科学课程新旧评价观辨析

传统教学中,总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习好坏的唯一尺度,而科学课程的评价则完全不同,而是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在这样的评价理念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要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了解学习需求,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对学习、对生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3(8).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4

2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是谁?(许海峰)

3眼镜由谁发明的?(罗吉、培根)

4为什么自行车能动?(自行车的轮胎与地面相互摩擦)

5下面的称号各是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山水诗人——孟浩然、田园诗人——陶渊明)

6月亮围绕什么东西转?转一周期多长?(地球)(24小时)版权所有

7我国三大平原是哪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8地震在地球上每年多少次?(大约500万次)

9最小最冷的星星是什么?(冥王星)

10地球的厚被是什么?(大气圈)

11飞机上为什么要装黑匣子?(它是用来记载失事时飞机上的各种情况的,帮助人们了解事故的原因的)

12春节有哪些风俗?(扫房、放爆、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13什么动物能预测地震?(牛、马、驴、*、兔、鸡、狗、蛇、鼠、狗、猫、燕子、鹰等)

14什么植物先开花,后长叶?(连翘、迎春花、腊梅、桃树、梨树)

15蜜蜂是怎样造蜂房的?(每一只工蜂的腰部都有一个蜡腺,能分泌出蜡,这种经过嘴巴的咀嚼后变得又软又韧,用它就可以建造蜂房了)

16药瓶为什么是浅色的?(因为浅色能反光,深色的受太阳光一照,吸收光多,药品容易变质)

17谁发明蒸汽机?(瓦特)

18哪种恐龙最硬?(剑龙)

19地球的血是什么?(岩浆)

20地球的骨架是什么?(岩石)

21为什么不要看电焊火花?(内含一种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

22为什么不能关灯看电视?(电视机的屏幕和图象都比较小,在黑暗中看,视力要高度集中和扩展,对电视机屏幕上的光线的强烈反映特别敏感,会使眼睛受到刺激,视力下降)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是谁?(、、、、、、、聂荣臻、、)

24按顺序写出我国古代都有什么朝?(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25为什么兔子不用喝水?(因为兔子的主食青菜里有大量水份,足够身体的需要了,如果肠里的水一多,就会患肠胃炎。但兔子体内缺水时,也是可以喝水的)

26什么是流星?(指太空很小的固体或尘埃闯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的光迹)

27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是谁?(张衡)

28电池的发明人是谁?(伏特)

29维苏威火山在哪里?(意大利)

30第1个到达月球的两个宇航员是谁?(阿姆斯特郎和奥尔德林)

31泰山在哪个省哪个市?(山东泰山市)

32亚马逊河在哪里?(巴西)

33伊洛瓦底江在哪里?(缅甸)

34界上最宝贵的五大宝石叫什么?(猫眼石、祖母绿、金刚宝石、蓝宝石、红宝石)

35鱼类的祖先叫什么?(文昌鱼)

36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叫什么?(狼蜘)

37世界上会发光的动物叫什么?(电鳐和电鳗)

38巧克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可可树上果实里的种子成的)

39为什么叶片里有“筋”(“筋”可以让叶收到阳光,让根部吸收水分给叶)

40人有多少块肌肉?(一共有600多块肌肉)

41木头都会浮在水上吗?(不,有一种“钢铁树”不会浮在水上)

42法国的首都是什么?(巴黎)

43英国的首都是什么?答案:伦敦。

44日本首都是什么?答案:东京。

45意大利的首都是什么?答案:罗马。

46美国的首都是什么?答案:纽约。

47鸟类的祖先是什么鸟?答案:始祖鸟。

48我国的四大海产是哪四样?答案: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49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答案:蓝鲸。

50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答案:娃娃鱼。

51最短命的昆虫是什么?答案:蜉蝣。

52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答案:小麦。

53我国四大油料作物是什么?答案:油菜、大豆、花生、芝麻。

54驰名全国的三大饮料是哪三样?答案:茶叶、可可、咖啡。

55世界四大水果是哪四样?答案:苹果、葡萄、橘子、蕉。

56日本的国花是什么?答案:樱花。

57郁金香是什么地方的国花?答案:荷兰。

58什么树会吃人?答案:奠柏。

59什么花最大?答案:大王花。

60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人是谁?答案:李四光。

61谁发明了麻醉术?答案:华佗。

62橡皮是谁发明的?答案:爱迪生。

63是谁发明了导弹?答案:钱学森。

64海龟的寿命有多少?答案:300岁。

65中国是世界上产虎最多的国家,那么什么最为名贵?答案东北虎。

66什么动物是人最早驯养的?答案:鸡。

67最高的哺乳动物是什么?答案:长颈鹿。

68泰国的国花是什么?答案:睡莲。

69代表着和平的植物是什么?答案:橄榄枝。

70ufd是什么标志?答案:飞碟。

71不给仙人掌浇水,最多能活几年?答案:6年。

72山茶是什么血型?答案:o型。

73第一个培育出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是谁?答案:朱熹。

74飞机是谁发明的?答案:莱特兄弟。

75全球的四大害是哪四种?答案:老鼠、蚊子、苍蝇、臭虫。

76为中国夺得第枚国际金牌?答案:吴传玉。

77第一个预报彗星的是谁?答案:哈雷。

78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什么?答案:普通话。

79使用人口最少的文字是什么书?答案:女书。

80用手“读书的文书是什么文?答案:盲文。

81最古老的文学体是什么?答案:诗歌。版权所有

82世界是最小的有花植物是什么?答案:微萍。

83活的最长寿命的是什么树?答案:龙血树。

84什么是最古老的荔枝树?答案:宋家香。

85什么树能防火?答案:榇柯树。

86沙漠人参是什么?答案:肉苁蓉。

87被称为天然监测仪的是什么植物?答案:苔藓。

88被称为捕虫神刀手的是什么动物?答案:螳螂。

89先开花后长叶的是什么花?(说出3种)答案:玉兰花、迎春花、梅花。

90会啃吃银子的是什么动物?答案:白蚁。

91中国是何时参加奥运会的?答案:1924年。

92最长的马拉松赛跑用了多少时间?答案:54年。

93乒乓球是中国人引为骄傲的“国球”吗?答案:是的。

94使用裁判最多的比赛项目是什么?答案:羽毛球。

95冰淇淋是哪国发明的?答案:中国。

96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若贝尔奖的是谁?答案:居里夫人。

97酱油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答案:秦汗时期。

98扑克牌在英文中叫什么?答案:叫“游戏卡片”

99领带是何时出现的?答案:出现始于罗马国时代。

100厨师帽是哪国发明的?答案:法国人。

101冰糖是谁制作的?答案:古代内江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扶桑。

102最早的地雷是谁发明的?答案:爱国名叫将戚继光。

103书法有哪些种类?答案:正书、草书、篆书、隶书、行书、楷书。

104感恩节是哪国的节日?答案:美国。

105感恩节是每年的几月的第几个星期几?答案: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日。

106植物是空气的净化器代器吗?答案:是的。

107含义深刻的小故事是什么?答案:寓言。

108汉赋的代表作家是谁?答案:司马相如

109中国最大的诗歌集是什么?答案:《盛唐诗》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知之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和发展,认真总结,我们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6

摘 要: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知识综合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在音乐教学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有机联系和育人潜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使命。如何通过音乐这条主线将相关的文化知识融入在音乐教学之中,课堂上应如何把握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穿插及过渡,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更完整、更准确、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为新时期音乐教学的发展和交流,为本地区素质教育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 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大突破。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辅德、益智等功能,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艺术素养成了人的素质修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过去音乐单科教学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弊端,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素质的全面要求。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提高人的音乐素质而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教学与不同领域之间知识的综合

《新课标》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它们之间无能不通,彼此联系,把这个四个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加深体验,加深理解等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在音乐教学中要避免“难、繁、偏、旧”的现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课堂中,把听、唱、动、奏有机融合,从中渗透创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中,首先,我给学生介绍故事的大致内容,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内容,鉴赏小提琴协奏曲的无穷魅力,然后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断,使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作进一步了解,加强对梁祝音乐的理解,在课堂中,还让学生唱唱,用乐器奏《梁祝》优美抒情的主旋律,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扮演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角色。对音乐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渗透到学生对音乐中的表现与创作中去。

二、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间知识的综合

音乐与其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文学、影视、建筑、雕塑等的结合中,应以音乐为主导,向其它艺术门类拓展、延伸,强化对音乐内容的感受、体验与认识,使得音乐艺术的形态更加绚丽多彩。

例如:在欣赏或学唱民族类的音乐时,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表演一些民族的特色舞蹈动作,如:蒙古族的骑马放牧,藏族的甩袖、颤膝,汉族的秧歌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还可以让其感受舞蹈的优美。又如:教唱歌曲《小星星》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并且让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节课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1.音乐与文学。人们常说:“音乐是文学的外在表现,文学是音乐的丰富内涵”。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音乐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而现在有些诗词名篇也早已谱之以曲,被人们广为传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这样音乐与语文综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2.音乐与德育。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

3.音乐与生活的综合。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一种创作。不同的生活形态造就不同的音乐,追溯至远古,夏朝有“韶乐”“东音”;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秦末汉初,流行“楚歌”……无论是何种音乐,它的产生总离不开具体的、活生生的真实生活。音乐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艺术、一种创作,只有融入生活,只有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融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意义,才能显示其魅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音乐中综合生活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受,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比如:新闻、广告中的名曲、电影配乐与现代音乐的关系,婚礼、庆典中的名曲与由来,以音乐家为题材的影片及其中的名曲等等。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增强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4.音乐与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瓦格纳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作为人类反映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音乐与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完全是可以沟通、交流、融合的。通过音乐与政治、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多个层面了解学习。如:在欣赏《牧歌》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内蒙大草原的地理位置、人土风情、重大节日、舞蹈;在介绍中国民歌时,让学生坐上“火车”,去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的过程,感受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歌特点。

5.音乐与历史的综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中,应该把历史知识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既了解了一定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在教学《走进音乐世界》一年级第二册《翠亨村出了个伟人》时,可先向学生介绍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再讲几个孙中山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对孙中山有更多的了解。

6.音乐与科学的综合。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从艺术的灵感和想象中受益,而历代艺术又从当时的科技发明和生产力发展中得到支持和启发。通过音乐与科学的综合,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想象能力、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尝试音乐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描述观看动画片、美术作品以及欣赏打击乐器、钢琴、二胡、笛子、电声乐器演奏时的感受,引发对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的好奇和追问。

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努力把握好音乐“综合”的尺度,才能防止走入“盲目综合”的误区。当然,对于如何更好地在音乐课中贯彻“学科综合”这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对于新课改中全新的教育理念,广大音乐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改进,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必定会迎来绿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昌逵:《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沈 勇:《音乐教学学科综合的实施策略》,《广西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