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证券化范例6篇

金融资产证券化

金融资产证券化范文1

关键词:金融资产 证券化 金融机构

金融资产证券化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是一种结构化的融资创新型产品,能够切实降低借款人员在融资上的成本,提升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机率、转移与分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类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金融机构运用创设特殊目的之机构,应用其所具有隔离风险能力,把其所具有的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比如,住房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中所挑选出来的今后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并通过合理的技术化处理,把其转化成为能够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流通的证券。

一、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点

一是在资产信用基础上的融资形式。金融资产证券化能够把存在着的静态收益权切实转化成为了担保证券发行的一种流动型信用资产,也就是对存量资产实施证券化之过程。二是具备了结构化特点。证券化在资产的转移与重组、流程的结构化、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等诸多方面展示出结构化特征。与此同时,证券化还可为分散风险与满足不同的需求,能够以在此基础资产上产生的现金流为来创设各类多元化的证券种类,从而展示出结构化工具之特点。三是能够提供表外的融资。也就是说,只需发起人把和资产相关的收益与风险加以转移以实现真实地出售,就能够从资产负债表当中加以消除,并且确认受益和损失,从而实现非负债性的融资。

二、金融资产证券化形成的原因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的国际债务危机之中,商业银行贷款债权无法转让的不足得到了充分地暴露。一旦债务人所出现的财务困境造成债务无法得到合理地偿还,债权人就只能被动地承受后果。这一交易之中的不公平造成了资本市场常常会处在动荡的状态下。一旦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来发放各类贷款,那在偿债较为困难或者债权人急于收回债权的状况下,债券就可随时加以转让,从而切实解决到期不还款之难题。当前,因为生产资本向国际化进行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工业的不断崛起促使经济得到了良性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强度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债券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投资与需求之中介。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改革导致其采取了开放国内证券市场之举措,这样就能提升金融资产证券化之速度。比如,美国与法国等国就全面取消了对民众征收证券利息预扣税的政策,从而有力推动了证券业之发展。

三、解决金融资产证券化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工作

当前,我们缺少对于金融领域资产证券化工作的统一谋划,其中,在财务会计处理上、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在交易规则上等诸多方面没有做到协调统一,主要还是运用信托的方式来实施资产的证券化,加之法律法规层面的制约,导致公司制资产证券化无法实施切实有效地操作。因此,需要强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工作,以确保与实现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稳步发展。在当前现有规定的基础之上,应当由人民银行、证监会以及财政部等相关主管制定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操作手段,落实好先行试点工作。要循序渐进,富有针对性地对金融资产公司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实施修订,从而全力发挥金融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满足各个不同阶段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实际需要。

(二)落实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

各金融机构要依据本单位的经营范围、自身实力、风险程度以及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具体特点,以确定是否要开展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的方式以及规模。一是要在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前就充分地认识与评估有可能会面临的各类信用风险,从而形成相应的金融机构内部审批程序、业务处理体系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二是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开展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之后所要承担起来的义务与责任,并且依据其在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体系之中所承担的角色,科学分析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所具有的风险性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政策以及程序,从而保障能够有效识别、计量与控制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并且同时避免由于在金融资产证券化当中承担过多的角色而发生一些利益上的冲突。

(三)注重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工作

一是金融监管机构要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作为核心任务来抓,从而保障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并且开展谨慎性地监管,积极地推动资产的证券化,让金融监管与效率之提升能够实现动态化的均衡。与此同时,还应当有效保护资产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二是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强化对金融机构所实施的内控机制之引导,从而保证监管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实实在在地贯彻与落实。要通过监管标准,切实指引被监管者设计出合理的内控制度,并且把监督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作为工作重点,立足于审计,对内控制度实施监督。

(四)强化金融资产证券信息化建设

要想顺利地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就应当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现金流实施分层结构设计。这就必须要建立在对各类金融数据实施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巨量化的模拟与分析。所以,金融资产证券信息化建设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应当着力强化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实施风险计量等基础性工作,并且实施严格地定量化要求,不断加以规范,以求适应于金融资产证券化之所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更为全面的金融证券化管理体系,应当通过立法体系建设、内控机制建设、外部监管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齐抓共管,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金融资产证券化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宇,黄金泽.金融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金融资产证券化范文2

一、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一)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金融资产证券化(FinicalAssetSecuritization,FAS)是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SPV的创设及其隔离风险的功能,从其持有的各种资产中筛选出有未来现金流量、信用质量易于预测具有期限、利率等标准特性的资产作为基础或担保,经由信用增强及信用评等机制的搭配,将该等资产重新组群包装成为单位化、小额化的证券型式,向投资人销售之过程。

(二)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1)基于资产信用的融资方式。金融资产证券化将既存的静态收益权转化为担保证券发行的流动的信用资产,是一种对存量资产进行证券化的过程。(2)具有结构化特征。证券化从资产转移重组、流程结构化、多元化主体参与等方面体现其特有的结构化特点。同时证券化为分散风险和满足不同需求,可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设计各种多样化的证券化品种,以体现其结构化工具的特点。(3)可以提供表外融资。只要发起人将与资产有关的收益和风险转移出去,实现“真实出售”,就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并确认受益与损失,实现非负债性融资。

二、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

本文认为金融资产证券化从其本身角度上来讲由于交易结构比较复杂,涉及主体较多,因此风险也比较复杂,证券化不仅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而且各种风险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结构机制风险

证券化通过对资产结构、主体结构、交易机构的整体性结构设计,实现风险的隔离和转移、分散,结构设计的严谨和有效关系着证券化的成功与效率。理论上,只要参与各方按照交易机构设计履行自己的义务,该结构将是一种完美的风险分担方式。否则容易使证券化面临资金混用风险、真实销售风险、实体合并风险等。另外诸如保持流动性、再投资、资信提高、基准风险、到期日风险的防范等结构性因素也会影响证券化的成功。

(二)信用风险

一般的信用风险主要指债务人未履约,或未按约定方式履行而产生的风险。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主要产生于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和受益凭证的分层设计进行重新配置,但同时结构性设计也增加了证券化的整体信用风险。

(三)交易风险

首先如果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间出现缺口,就会影响SPV对投资者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其次从证券投资者角度来看,利率风险是指证券价格受利率波动发生逆向变动而造成的风险。尤其对于非计划持有证券化产品直至其到期的投资者来说,持有证券化产品后的利率上升,意味着资本损失。还有当证券化发行的币种与基础资产产生的现流的币种不同时,或者在基础资产中既有本币资产又有外币资产时,会发生收益与偿付的币种不一致的现象。如果存在某种外汇的长头寸,就必然有外汇风险暴露。

(四)法律和政策风险

欺诈风险是指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证券管理法规,在证券化的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从事欺诈投资者、虚假陈述的行为。服务商、承销商、会计师和律师等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中介机构,都存在欺诈的可能性。还有当协议与某些法律条文发生不符时,法院会重新解释文件内容或宣布文件失效,此时交易机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运作。

三、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同时与证券化和风险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提高证券化风险的管理水平,需要同时解决与证券化和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相关的现实问题。

(一)推动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制发展

从美国证券化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金融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保障。现阶段我国金融法律框架有《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构成,规范了资产证券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为破产隔离技术、特别目的信托的设立以及资产的保管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但是法律对于资产证券化在诸如债权是否可作信托财产、如何准确界定“真实出售”等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尤其缺少针对资产证券化特点设计的专门法规,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二)探索合适的证券化市场发展模式

由于国内外金融法律制度、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重点把握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本质,健全市场机制,避免过度管制,积极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证券化市场发展模式,不能简单模仿。坚持结构设计与交易管理并重的原则,尤其在引进证券化技术时,应坚持改革和稳定并重的原则选定资产类型。

(三)加大证券化市场培育力度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长期稳定、规范和快速发展,有赖于证券化市场的培育和扩大。目前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工作重心应当从开创业务转向市场培育,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统筹考虑与规划。做好包括统一证券化交易平台、扩大投资者范围、加快市场流动性、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等方面工作。

(四)加强信息及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以及现金流分层结构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信贷数据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巨量的模拟分析。因此对信息系统以及掌握风险管理技术的人才要求很高,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加强相关数据分析、风险计量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工作,逐步严格定量化要求与规范。

(五)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的经营目标、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特征,确定是否从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参与的方式和规模。首先,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之前,应当充分识别和评估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程序、业务处理系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金融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其因从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根据其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担当的具体角色,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确保持续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风险,同时避免因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担当多种角色而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

(六)加强金融机构外部监管

金融资产证券化范文3

在当今各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由于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内在的稳定性和特殊性,使得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成为当前金融市场最具吸引力的制度安排。本文着力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在资本市场发展完善方面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

资本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效应

经济发展史证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通常依赖的是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制。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将处于从工业化向城市化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轨过程中。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的投资期限长、规模大,若单一地过分依赖金融体系中的银行业提供资金,会加重全社会的资金杠杆率和期限错配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同时提供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业也需要实施战略转型。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这一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依然很艰巨。而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深化,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工具的创新与发展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壮大。资产证券化工具作为化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显著的促进效用和功能可以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创造一个多赢的局面。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了中国金融工具结构的协调

在中国的融资体系和结构中,间接融资依然占主导地位,远超直接融资的比重,而股权融资又在直接融资中远超债权融资的比重;同时,政府债券在债权融资中远超企业债券的比重。因而,债权市场,特别是企业债权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是当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为此,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就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在我国,证券化的优势已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并且已有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和投资者利用证券化工具而获得收益。一是对借款者来说,证券化是一种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它同时可以减少利率风险并增强流动性;二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过程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同时,证券化过程可以推动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解决资产错配问题。此外,资产支持证券也凭着高于同级证券的回报率、独特的风险、选择种类的多样性等特征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因此,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和效应已在相关业务流程中不断得到认同,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未来,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不断拓展和发展,其在融资中的优势和效应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对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丰富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种类、降低融资成本、平衡和调节金融工具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特别是对纠正中国金融工具的失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了我国金融主体结构的优化

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立相互分割,机构设置重复,职能重叠,无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而资产证券化过程是对金融交易流程的重组和再造,并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依据各自优势对各相关参与主体的职能进行重新整合。同时,资产证券化过程淡化了金融交易之间的界限,使金融市场中的各部分在边缘业务的竞争中逐步融合,并通过各市场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型融资体系中,银行作为金融媒介承担了融资过程中的从客户筛选、贷款审核、贷款发放与监督、贷款回收等的全部职能,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职能优势。但传统的经营模式并不利于银行自身优势的发挥。但证券化过程则不同,它对整个融资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分解和专业化分工,并由市场配置给不同的参与主体实施和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或其他参与主体通过市场化选择,发挥比较优势承担相应职能,而将非优势职能转移给其他参与主体,进而提高了整个金融交易过程的效率和盈利水平。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了我国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对接,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市场上的可流通证券,实现了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对接。通过证券化,一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引入了强化的外部监督机制,提高了信贷业务的透明度,促使相关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升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证券市场提供了具有稳定现金流、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丰富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种类和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推动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从一个信贷提供机构转向信贷服务机构转换,也同时转换和丰富了其收益模式,由单纯的靠利差盈利的模式向贷款服务收费盈利模式转换;充分发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专业优势的同时,控制其信贷风险的累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职能的转变。

四、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拓展

资产证券化的效应和影响之一,或者说证券化收益的真正源泉在于加快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证券化不断将资产从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也就是说不断将在尚未到期的债务以要求权的形式上闲歇下来的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加速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相同数量的资本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证券化的财富效应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增加。由于资产证券化过程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周转效率和速度,从而使金融资源的扩张产生了乘数效应,可以有效拓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大力拓展,对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信贷资产证券化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多层次建设与完善

一是有利于贯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等融资渠道。当前我国信贷存量资产超过80万亿元,其中的大部分是资产质量与收益稳定的资产,因此证券化基础良好。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工具,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产变现,而基金、保险等投资机构则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收益,有利于我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市场的融合发展;二是有利于丰富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和层次,推动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过程通过结构化设计可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再分配,以满足投资者对风险与收益的不同投资偏好,有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的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以及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累计超过20万亿元,需要寻求合适的投资渠道。而证券化产品中绝大多数是AAA级固定收益类债券,风险低、收益稳,是满足和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需求的重要工具和产品;三是有利于完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资产证券化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的重要工具。第一,资产证券化成为金融市场中各类中介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资产证券化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分工的业务组织过程,需要相关信用评级、会计与税收处理、法律咨询、信息披露等相关市场中介机构的密切协作,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中各类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这些中介机构的市场公信力、从业人员的执业素质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资产支持证券的运作是一个复杂而精巧的过程,需要投资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投资经验。因此,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我国在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注重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培育,并在这一业务的推动下,注重锻炼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投资经验,引导机构投资者提高专业素养与规范。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友苏,陈震.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思考———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鉴戒[J].社会科学研究,2009.6.

[2]周沅帆.债券增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朱崇实.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金融资产证券化范文4

关键词: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由于被证券化的资产流动性比较差,持有资产的人只有通过证券的发行机构把流动性差的证券资产转化为流通性强的现金资产,所以证券市场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改善资产出售或者发行人的资产流通性。由于资产证券化有改善发行人资产出售和流通的作用,因而发行人就要承担着因此带来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在金融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可以加大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在2008年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金融资金证券化的业务几乎是处于崩溃状态。无人问津。因此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如何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融资方式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风险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资产池

基础资产池故名思议就是金融机构存有的可变现资产,他的资产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信用,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质量高,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就底,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质量低,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就高。比如以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贷款人因为种种原因如果无法按时偿付本息那就银行内部的基础资产池的现金量就会变少,从而就影响银行证券的偿付能力,银行无法按时偿付自己发放出去的证券利息,导致投资人的资产损失。另一方面是基础资产池的资产集中风险,虽然发行机构在发行证券的时候会全方面的考虑到证券发行的时间问题但是也不排除各个证券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集中收回的风险,这样基础资产池的日单笔资产流过大造成资产池的集中汇兑风险。

(二)产品交易结构设计及信用增级

资产证券化属于结构性融资,如果持有的资产证券化的各个机构都能如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资产证券化就不会存在非系统风险,资产证券化应该能够让资产的发行人保证资产的不能受到非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不会影响到SPV的正产运营,能够保证持有资产证券化机构的利息支付。因此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的首要目标就是做到风险的隔离,建立起安全的风险隔离系统就能让投资人只关注投资资产的系统风险,从而减少投资资产的非系统风险。

采用信用增级的方式可以减少证券投资的非系统风险,采用信用增级的方式来区分投资人的信用等级,以保证他们可以按时足额的进行本息的偿付,通过这种手段来减少证券自己的整体风险。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特殊性可能让资产的发行机构的内部风险更加多样化,如果只是单单的采用信用风险,必然会发生大家都抢购信用风险低的资产证券而对信用风险高资产证券无人愿意购买,这样就资产证券的发行机构而言虽然有一部分资金可以流通起来,但是仍然剩余这一大部分资产无法流通,这样对于发行单位来说风险的大小是此起彼伏的,没有从根本上减少。

(三)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及风险传递

资产证券化的存在让风险变得可以存量化,资产证券肩负着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所有只有让资产证券有效的在市场上流通起来才能更好的转移和分散他们自身的系统风险或者非系统风险。资产证券化还需要有监管机构的大力监管,如果缺少了监管机构任由资产证券化自由发展那么他就会成为金融资金的风险传染源,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越详细资产证券化的透明度就越高,发行人已经持有人的风险就相对的得到降低,资产的信息披露包括发行机构的资产信息,已经资产的运行情况,公司的会计信息等等。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影响投资者的判读和购买。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我国最早是在2006年初的是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单位主要是我国的证监会为首要单位,央行和银监会辅助的监管模式。根据相关的统计,截止到2009年初的我国的资产证券一共发行了59个,在2006年的是发行了8个,在2007年的时候发行8个,在2008年的时候发行了20个,在2009年的时候发行了23个,由于我国的证监会主要是监管企业的专项资金的运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资产证券管理经验,因而缺少强有力的证券法律支持。现在我国的证券资产业务存在的问题有(1)虽然在资产池中的资产流可以预测和计量的但是如何把这些可能拥有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2)在基础资产池中的贷款在地区分布和贷款人信用分布比较集中,这无疑增加了基础资产池的集中违约风险。

三、资产支持证券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

(一)发起机构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

发起机构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直接关系到相关资产的收益和监管问题的披露,因此发起机构的会计信息的处理最主要是的问题是怎样把机构的信息详细的报道出来,让投资人可以更加理智的选择资产证券,从近几年的资产证券的产品来看,会计的信息披露都是按着国家规定的会计准则执行的,但是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到的地方,证券发行机构在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隐瞒。

(二)评级报告及项目运行报告

资产的评级报告有预售报告,中期报告,项目运行跟踪即使报告,在评级报告的总体方向来看,预售阶段的报告主要是是对交易对象的可回收性以及信用性的现金表现。流动性的支持信用机构与信用表现与资产的回收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已经发行证券的跟踪观察发现资产证券化已经披露的信息缺少对资产信息的详细说明,同时也没有必要的评级方法和评级说明。

四、对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建议

(一)加强资本监管制度

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没有健全的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监管容易让金融市场中的非系统风险加大。在资产证券化整个过程中,银行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可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突出了资产证券化的国家监管问题,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国家进行资产证券化立法监管,可见国家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监管的重要性。

(二)会计监管制度

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金融理论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准则就对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由于IAS39本身的缺陷以及金融危险所带来的问题,对有关资产池中的资产整体证券化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符合资产确定条件。

金融资产证券化范文5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即原始权益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的预期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特殊目的机构将资产重组成资产池,并进行风险隔离和信用等级的升级,通过附加一定的条款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更高流动性的证券。金融稳定则是金融稳定指标没有不断恶化,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没有受到重大的冲击,金融各子市场都处于稳定状态,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处于稳定状态。

本文选择1990-2011美国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各评估指标的关联度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数据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选择

选定的变量包括:

1)因变量:资产证券化率。

2)自变量: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贷款比率、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资本收益率、流动性比例、准备金率、家庭的负债比率、证券市场波动率、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率、房地产价格和景气指数、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商业地产贷款标准变动百分比、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利率、美元指数、贷款总额、外债总额。

其中本文选取的自变量是1990-2011年美国基于银行体系的微观评估指标和宏观评估指标数据。其中资产证券化率等于资产证券化总额与当年 GDP 的比值。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美国联邦储备局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论

本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将资产证券化率分别与各种指标对应,取θ=0.5,结果如下:

资产充足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6921,相对关联度为0.6813,综合关联度为0.6867。不良贷款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6288,相对关联度为0.5110,综合关联度为0.5699。贷款比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9916,相对关联度为0.5156,综合关联度为0.7536。资产回报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7725,相对关联度为0.5010,综合关联度为0.6368。股本回报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5820,相对关联度为0.5011,综合关联度为0.5415。资本收益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7956,相对关联度为0.5119,综合关联度为0.6537。流动性比例的绝对关联度为0.6139,相对关联度为0.7353,综合关联度为0.6746。准备金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6197,相对关联度为0.5130,综合关联度为0.5664。通货膨胀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8810,相对关联度为0.5104,综合关联度为0.5664。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关联度为0.5006,相对关联度为0.8186,综合关联度为0.6596。利率的绝对关联度为0.8307,相对关联度为0.5109,综合关联度为0.6708。美元指数的绝对关联度为0.5033,相对关联度为0.5119,综合关联度为0.5076。贷款总额的绝对关联度为0.5033,相对关联度为0.6457,综合关联度为0.5729。外债总额的绝对关联度为0.6476,相对关联度为0.5772,综合关联度为0.6124。

综合分析上表得出以下结论: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对资本充足率影响到银行金融体系的资本充足性,通过贷款比率来影响银行体系的资本质量,通过资产回报率和资本收益率对银行体系的收益和利润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并且也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宏观层面,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与通货膨胀率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外债总额的影响来体现。因此,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其他子市场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金融稳定的发展。

三、金融稳定的基础上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策略建议

我们应该对其负面影响给予关注和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有利影响积极的采取和发挥促进作用。通过上述结论,可从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资产证券化将会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比率,给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比率,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进而维持金融的稳定发展。

2)资产证券化会促进通货膨胀,从而造成金融的不稳定。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中要与通货膨胀保持协调发展。即在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们可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在高的通货膨胀下,我们应该放慢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

3)资产证券化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利率的提升,恶化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该符合当前的宏观调控形势,不与当前宏观调控目的相冲突。即当政府当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当局的宏观调控,我们应该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当政府当局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将与当局的宏观调控形势相违背,我们应该控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佳,王晓.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研究评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 肖琦.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评述[J].新金融,2010(2).

金融资产证券化范文6

1对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及资产证券化的理解

当系统风险这个字眼开始慢慢的进入人们的世界,原则上是有个模糊的概念,但具体能够指向哪些领域或是哪些问题,暂无定论。顾名思义,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辐射性的定义,是因某个人的失职这里可以说是违约(据美商品期货交易会),而会牵扯其他人利益。这种牵连的关系是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所致,且并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化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据美国学者所言,这种系统风险是出于一种不正常性的金融市场活动,恰恰就是因为这些不正常不能通过正常的分解模式来化解风险,所以才称之为系统。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解当今也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归纳中得出两个方面:其一,证券化是市场用来转移资产信用风险的一种结构化产品,它与其他风险转移产品的重要区别在于,用于偿付投资人本息的基础资产被打包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其二,从市场博弈方面看,证券化的实质是发起人、信用增级、评级机构、券商、投资人等交易参与人,有效利用与基础资产未来表现预期(风险预期)相关的信息,参与同一市场链博弈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金融市场系统风险与资产证券化的关联性

2.1运行于资产证券化模式的倒买卖行为是对立的问题根源之所在,同时能够引发系统风险的是其运行的发生方式。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早期,一般来说是处于政府管制占多部分的状态,贷款的发放还上能保证有条不紊,随着政府的逐渐总开管制,允许私人办理相关业务,致使慢慢的变得失调。由于是在鼓励私人的行业兴起,对于体制和细节的管制不够有力度,证券化交易带给抵押行业的剥离风险但坐收服务费功能,难免会导致出借人或组织人为谋求市场份额而纷纷降低放贷标准。如果有金融机构独善其身,不愿降低身段吸引借款人,其结果必然是出局。同时,尽管抵押信贷资产质量整体下降,但由于市场竞争压力,放贷人并不能相应地提高这些信贷资产的风险利差。这里就可以解释泡沫的发生时尤其必然性的,上涨时有极限的,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下坡路,伪装的一切虚无的假象都会原形毕露,带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

2.2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不足增加系统风险足够的流动性是市场实现其价格发现功能的前提条件。作为一个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进行短期的卖空和长期的持有,是调节价格的主要因素,但是作为不动产的投资这部分不能够进行卖空行为,而资产证券正好支持不动产的卖空这样会导致投资的盲目性和集中性,导致流动性不强,交易价格有失公允。

2.3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复杂性是引发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催化剂具有开放性、变化性、趋向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是一种规范性科学性用来调节传统和现实之间冲突的手段。他的变化性就表现为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一定就如期所望,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复杂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复杂多样;二是证券化程序、方法的复杂性。

2.3.1基础资产的复杂性对市场的影响。被用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种类繁多。由于不同种类基础资产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每种类型资产的评估,包括违约风险评估、利率风险评估、提前还款风险评估等,都要求有不同于其它资产的价值评估模式。更有甚者,利率风险和提前还款风险之间还存在内在联系。当市场利率降低时,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可能性就增大;反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些风险本身也是变动的,尽管存在评估其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但这些模型本身具有很大的推测成分。

2.3.2资产证券化交易运作方式的复杂性对市场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复杂系统特征,由于它是一种插入性的运作方式,是在正常情况下的节流手段,就会是正常的状态变的不正常,其威力不可小觑,可能是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不对等性和不完全公开化,同时对投资人也是一种不利,但却能够有助于市场的运作。

2.3.3资产支持证券的复杂系统特征降低了金融市场抵御市场传染的能力。金融市场传染,是指个别金融机构的突发困局向市场内其它关联机构的传播,对它的研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造成金融市场传染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恐慌,而市场恐慌主要源于市场的复杂难辨。

3结论

由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出资产证券是如何将危机推入到高潮的部分,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市场系统风险存在正的相关性,因此,来自美国的前车之鉴,我们要把好风险这一关,有效的防护金融市场,必要的时候需要国家进行宏观的管理和监理。而对于今后的管理工作,我将试图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3.1坚持以有限管制间接管制为原则,减少直接干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本质上是规避法律管制的结果,如果不是规避法律强制加在担保权上的"破产税",规避法律对金融机构的强制资本储备要求,我国管理层习惯于直接干预,喜欢动用准入限制措施,如将特殊目的受托人限定为有限的信托投资公司等。

3.2坚持慎重选择资产证券化类型,逐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原则在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有效地防范与化解系统风险,对待资产证券化等类型的金融创新应当慎重。次贷危机表明,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最大风险是导致银行放松对放贷的监督,致使贷款质量整体下降,引发系统风险。次贷危机的这个教训,在我国发展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时必须时时谨记。会不会导致贷款泛滥,是当前选择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类型时应当贯彻的一条原则“。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有优质的金融资产,即高质量的债权组合,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同时未来现金比较均匀地分布于资产的存续期”。首先我国应严格把关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质量,不良资产证券化应缓行。但是对投资者而言,不良资产所蕴含的风险可能随时爆发,一旦风险爆发,投资者由于利益损失意识到不良资产风险时,投资信心就会丧失,于是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