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论文范例6篇

公共空间论文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1

文化主题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主格调,是区域环境建设的灵魂,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需要有确定的主题或人为提炼、设计的主题,如北京的主题文化为“千年古韵”、上海主题文化为“世界博览”,西安主题文化为“东方神韵”等。根据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建设城市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主题定位的一般策略。城市历史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承传历史文脉、反映地方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设计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特点,因此,国内外许多城市注重在充分挖掘和深刻分析地域背景,发现和提取地方性元素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城市文化主题,奠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基调。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闽都,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从福州的文化土壤看,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山水文化等都可以为培育福州文化个性和特色找到文化根基,究竟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主题才能更好地概括福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优势和特色?这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闽都文化是福州最具地域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因此,福州文化主题定位应充分体现闽都区域特有的文脉精神、地方意识、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根据闽都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进行福州主题文化定位,进而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文化主格调和文化资源开发方向。凭借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濒临东海,靠山向海,山清水秀,又有“州西北有福山”史志记载和寿山石原产地称号等自然与人文的特点,结合中国人对福寿的期许和中国文化中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诗话,我们可以在“福”主题上做更多文章。福州文化形象曾经以“福山福水福州城”、“福天福地福州游”等口号进行定位和宣传,主打“福”文化牌,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实践中我们还缺乏与“福文化”主题相关的理念一致的设计,“福”文化概念尚未进一步具象化到福州的文化环境中,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还没能使众多、分散的人工符号和闽都文化符号形成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统一整体。建议更多按照广告学和美学的要求,对福州文化形象定位思路进行归纳、提炼,确保福州文化形象定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对福州文化主题和文化形象问题进行深入研讨,除对城市文化形象焦点、视点、重点进行讨论外,特别是要对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弄清主要目标形象,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城市文化主题和文化形象的定位思路。

二、重视城市风格设计,培育城市文化个性

文化主题是对区域文化景观的全面概括和提炼,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从一种宏观的角度指导全局的发展,文化主题一旦确立,就要努力将文化主题贯穿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全过程。城市文化个性体现在对历史街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对周边建筑与空间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城市雕塑、文化场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等。长期以来,从福州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看,主要是对城市反复进行了经济意义上的功能定位,对城市的风格设计定位重视不足。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更多考虑到了福州城市建设从城市功能向城市美学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该规划在优化总体同时,着力加强了对一些重点地段的规划建设,例如,马尾新城建设中提出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显山露水,打造天马山公园、东江滨公园、马尾船政文化长廊等公共休闲空间,建设大型文化休闲旅游区。”《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将福州古城保护区划为23处历史地段,并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2013年,福州相继出台了部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包括《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等。

目前,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但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以及风格设计还是比较模糊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闽都文化内涵的体现还不够充分。例如,已有的规划并没有对新兴的房地产开发进行有效的规范;在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从省城、县城、到城镇也尚未明确各自的文化定位、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培育福州文化个性和特色,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要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有机融合。福州范围内本土的、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各种文化,无论是古街道、古建筑,还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意即历史的人、历史的物、历史的事等等,都是福州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需要积极地、慎重地聚集所辖范围内的最精髓的历史文化,在提取历史精髓基础上,理清特色文化,明确主题文化,突出整体发展观,实施特色共建,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精心打扮自己的“文化面孔”。

三、加强公共审美载体建设,塑造城市文化视觉系统

“城市文化的哲学本质,是一种密集空间里的心理共享。城市的密集空间,在政治上促成了市民民主,在经济上促成了都市金融,而在文化上,则促成了公共审美。”[2]79“作为一种公共审美,城市文化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可视的。”81城市的文化、风格与印象是通过一些公共审美载体传达的,城市广场、标志性建筑、雕塑、绿地公园、商家招牌以及街道上的路灯、长椅、花坛、栏杆、垃圾桶等等,全都是公共审美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城市主题和城市风格确定后,要着力使城市主题视觉化。加强公共审美载体建设,是塑造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重要工程。

1.提升广场景观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城市广场对于城市来说具有聚集性与疏散性、文化活动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公共活动展示、城市环境艺术体现等作用。城市广场被称为“城市客厅”,客厅景观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和城市市民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的集体呈现。欧洲许多城市非常注重对城市广场空间的塑造,城市的历史及雕塑、喷泉、绘画艺术在广场建筑空间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例如,巴黎的主要广场有协和广场、旺道姆广场、卢浮宫及德方斯门前广场等;罗马以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市政广场、威尼斯广场、波波罗广场及古罗马共和广场、帝国广场遗迹而著名;佛罗伦萨则以西格诺利亚广场群而著称;威尼斯最有名的广场有圣马可广场,等等,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是这些广场具有的明显特点。五一广场是福州标志性广场,历史悠久,遗迹众多,传说动人。位于五一广场北侧的于山是福州著名的“三山”之一,山上有揽鳌亭、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平远台等许多名胜古迹,于山南麓留存有一段明代古城墙,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远古时有六鳌从闽江口移山于此,故称于山。汉时有何氏九仙在此炼丹的故事,因此,也称九仙山。清郭雍《九日登于山》诗写:“聊复登高去,仙台一放歌。夕烟天外淡,疏雨鸟边多。秋色老如此,流年伤若何。蓬山不可接,江水落松萝。”每年九月九日,福州人多在于山登高,所以又称“九日山”。站在于山上,五一广场尽收眼底。在五一广场的中轴线上有三座建筑,一是不锈钢的大型城雕《三山高耸,一水长流》,总高23.8米,为福州的市标。二是一座汉白玉的大型城雕《八闽茶女》,周围是大型的喷水池。三是一座汉白玉的旗坛,有二层平台,平台四周围着精雕细凿汉白玉的栅栏,类似北京的天坛。广场历史文化内涵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挖掘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对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五一广场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进一步表现出来,这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可以借助六鳌故事和揽鳌亭、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等胜迹,创意建构“独占鳌头”概念;借助何氏九仙炼丹的故事创意建构“仙台一放歌,人生多如意”概念,借以吸引市民和游客眼球;建议在五一广场适当位置建造广场历史文化碑文,增强广场景观历史厚重感。

2.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强化主题文化细节展示城市公共设施被称为“城市家具”,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如公交停靠点等;信息设施,即路标、导游图、电话亭等;卫生设施,如垃圾箱等;照明安全设施,如路灯等;娱乐服务设施,如坐椅、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等;以及艺术景观设施,如街头雕塑、艺术小品等等。城市家具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也是人们感受城市主题文化的细微场所。建议结合城市风貌整治工作,对城市交通干线的“城市家具”进行统一整治包装,融入主题文化要素,促使城市主题文化通过这些公共环境艺术景观系统得以充分的展现。

3.建设标志性雕塑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学中的关键元素,被称为“城市的眼睛”。一些经典雕塑可以成为城市的标记,如广为人知的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男孩造型等。历史上福州市较为重视城市雕塑建设,例如,在城区通往外地的交通要道上分别立了四位福州历史名人雕塑,东大门有严复塑像,南大门有林则徐塑像,北大门有王审知塑像,西大门有张伯玉塑像,俗称“四老守四门”。在一些公园里,也有部分名人雕塑,如仓前公园有林觉民塑像等。福州市曾在南江滨举办过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展品已形成雕塑主题公园。林军等市人大代表曾就福州市名人雕塑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建设福州名人雕塑公园的建议》。针对该建议,福州市园林局表示认同,认为可把历史科普(名人雕塑)公园的建设列入福州市园林绿化建设储备项目;福州市规划局也表示:名人雕塑公园的建设可结合目前的雕塑主题公园一并建设。目前福州还缺少审美意义上的城市雕塑,缺少具有优秀艺术品质以及内涵丰富的标志性雕塑。因此,建议在雕塑主题公园中建设能将生活、艺术、科学、技术、时代精神和福州大众情感融于一体的城市代表性雕塑,并进行宣传,使之成为福州的新标志。另外,随着城市发展,福州市一些名人雕塑所在路段或公园面临改造,这正好是提升雕塑符号化品质的重要契机。如在则徐广场上的林则徐塑像因福州地铁建设面临拆建,可以结合地铁站点周边建设进行重新设计,聘请高级别的专业人员进行创意制作。伴随城市扩展,福州四面八方的大门外移,也可以考虑建设能体现闽都文化元素的雕塑。标志性雕塑不一定要宏大,但一定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艺术的魅力是最好的标志。

4.推动标志性建筑符号化标志性建筑是城市风格最重要的视觉识别之一,是人们认知城市的最直接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社会价值。古民居、古寨堡及仓山老洋房等都富有福州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三坊七巷建筑群落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建议研究设计闽都建筑博览一日游项目;在这些建筑中举办一些文化活动,重新引导群众认识、欣赏经典之美;把这些建筑实体转化为对外宣传的标识性符号,如图片、邮票、画册等。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2

1.1文化性原则

要通过水体景观设计,增加公共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通过将山石、树木、花卉与水体的合理搭配,创设出充分文化气息的建筑空间环境,增加建筑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用水体的柔性与静态水体景观及动态水体景观的巧妙结合,构建生态文化的建筑空间,有效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

1.2安全性原则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的水体景观设计中,要坚持安全性原则。譬如在进行激光喷泉设计时,要避免激光可能给人的眼睛造成的伤害,故此不能直接射向人流方向。在水体经景观的水下照明设计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电压设计,用高度的灯具壳进行保护,并做好接地措施,避免发生触电安全事故。对于游泳池等水体景观,应该对其中的水进行定期净化处理,以免给水体接触的设备和人体造成伤害。

1.3生态性原则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水体景观运用中,必须坚持生态性原则。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水体景观中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关系,充分发挥水体景观中生态活性的重要作用。不论水生动植物还是微生物,可以有效确保水质清澈。

1.4可持续原则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水体景观设计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通过循环用水设计,使得喷泉、水池、瀑布、壁流等得到水体景观的水进行循环利用。同时,还要巧妙地利用自然降雨、中雨的合理利用,通过水体景观设计,强化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公共建筑空间中水体景观的主要运用形式

2.1静态水体景观

月华之下,静水如镜。静态的水体景观给人一种安然、宁静、祥和的气氛,非常适合人们独处、静思。静态水体景观将周围建筑物、植物等倒映期间,如建筑空间之画,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荡起圈圈涟漪,与公共建筑中涌动的人潮、嘈杂的人声、匆匆的脚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是闹中取静的绝妙之处。从静态水体景观来看,可以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一是规则式静态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应该与整个建筑的风格相符合,因此,规则式水体景观一般多运用于比较规则的公共建筑中。规则式静态水体的规则外形,可以给人温文尔雅、整齐均匀和规则严肃的感觉。这种水体景观要求建筑材料及色彩必须与整体建筑环境相协调。二是自然式静态水体景观。从自然角度入手,创设出各种具有自然形态的山水景观。这种自然式静态水体用植物和柔和水岸曲线搭配,可以营造出自然之美,使用沼泽植物来模糊水体四周外形边界轮廓。将大块岩石和卵石放置在浅水区域或水边,通过水体自由曲线与岸边驳石的配合,形成了虚虚实实、高低错落的景观。在进行水面处理上,要注重聚分结合,大面积的静水面比较辽阔,产生水气弥漫的感觉,而应曲折的水形来解决其空洞松散的缺陷。小面积的静态水体景观则清新小巧,能够以小见大,让方寸之处方显天地之大的美感。针对静态水体景观中水体流动性较差的问题,必须切实保持水体具有足够的清洁度。

2.2动态水体景观

动态之水是活泼灵动的,也是变化多端的,并有一定的声响。从公共建筑空间中的水体景观来看,动态水体景观的运用更多。在室内动态水体景观中,主要有喷泉、水帘、水幕、壁泉、涌流、管流、叠水等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动态水体景观形式,使公共建筑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魅力。一是喷泉设计。在动态水体景观中,喷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水体主要从喷泉的泉口喷射出来,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和方向感。通过对水流压力、泉口形态及喷射方向的控制,就能出现各种喷泉。在公共建筑空间进行喷泉设置时,必须坚持突出主题,以确保喷泉形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实际来考虑喷泉的形状,如对于娱乐场所、旅馆、饭店、宾馆、展览会场等公共建筑,应该选择以方形和圆形等比较规则形状的水池,水量宜大,水感宜强,要讲究变化的喷水姿态和颜色。例如可以应用程序和电子技术来有效控制喷泉,可以将喷泉分为直线喷泉、抖线喷泉、花样喷泉、变化的喷泉,如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的音乐喷泉,呈椭圆形、面积小,设置在商场中心的底层大厅,顾客在购物的同时还能欣赏水景。二是涌泉设计。涌泉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自然水体,其泉口较小,被植物和山石覆盖。因为涌泉不要较大的水压和建筑空间,可以与周围景物形成自然协调景观,涌泉的跳动如活泼的孩子,给人一种自然烂漫的感觉。如北京崇光SOGO的室内涌泉,从方形水池中溢出来,形成较强的向上推动力,从而使石球体不断转动起来。转动的球体可以让我们感受的球体的存在,这种自然含蓄的方式,形成涌泉水景的独特风格。三是瀑布设计。人们比较亲近自然,对于仿自然的水体景观比较感兴趣。通过山石、植物和瀑布的相互搭配,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惊喜之感。在宾馆、酒店等公共建筑内部,可以设置瀑布,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落水。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厅内“故乡水”的瀑布景观,通过“线状”瀑布造成飘然欲动的感觉,给人以赤子回家的感觉。瀑布落水浪花四溅,所以需要修建落水池,并在水池里放入小鱼以供观赏,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形成彩色立体画。

3结束语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3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绿地、广场和公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居民散步闲谈、体闲娱乐和修身养性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象征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能够通过相应公共空间充分地展示出来。而融合起各种空间和装饰艺术设计,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不管是从装饰艺术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来讲,为人民服务都是其宗旨所在。人类聚集的基本形式即为一定的公共空间,此外,也是文明成果和已发展为基本起点的重要表现。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即为公共空间,密切联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为了能够有效地融合起公共空间和装饰艺术设计,在融合中,对何种艺术表达形式进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讲,还是要看此种融合对人们户外活动和室外环境主客观需求的满意程度如何,公共空间的基本效能对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其全部艺术效果展现时最为本质的需求。

2、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就是在将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要细致地分析装饰艺术中的基本要素,对于构成装饰艺术的一些抽象的点、线、面、体等要进行细致了解和掌握。“形”是所有点产生的基本要素,将装饰艺术中的点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线,面是由线所展开的,进而将面结合起来就会发展为体。对于装饰艺术中的这些基本要素要灵活转换,利用不断变化的大小间隔,在一定排列次序的基础上,就会将一定的走向构建起来,在一连串点的基础上,向着线的方向去延伸,通过逐渐变化的线而构成空间中的面。将装饰艺术中抽象化的点、线、面进行充分的应用和表现,经过调整,使空间中的各种装饰能够互相联系,彼此和谐,进而将空间设计中的中心确定出来,对中央的变化进行调和,进而确保空间环境主题突出、风格统一、丰富多彩,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突出主体原则。

不管公共空间的类型如何,主题在其中都应该明显。在设计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在其功能的基础上就会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定位。在设计和规划空间的过程中,能否将具有地方风俗和风情的空间意象提炼和挖掘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在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特征彰显出来,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候、地形和历史背景。因此,在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应该将这种特性有效地表现出来,对于当地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要确保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和了解。一旦没有充足的个性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也就很难吸引外来人员的观赏,很难将一个区域的自豪感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上来。因此,在将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突出主体的原则。

二、二者融合的要素分析

1、材质要素。

有两种类型的材质存在于装饰艺术设计中:首先,天然的材料,例如木材、天然纤维材料、石材等;其次,人工制作的材料,如玻璃、金属、水泥和塑料等。这些材料会将一定的便利带给公共空间装饰艺术设计。每种材料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每种特征的材料其纹理、色泽、质感和形状等都将装饰艺术的语言蕴含在了其中,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和理由都包涵在其中。色彩美感、质地美感和肌理美感为装饰材料的主要特征,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材料的功能和美感。

2、形态要素。

有互动的关系存在于形和态中,因为形成物质的外在形状即为形,这样就有可识别性存在于物质中,因为物质在形状中表现出来的神态即为态,进而心理上的认知和反应就会被激发出来,就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把握物质的意义和性质,并在这个前提下,将主观形态的非物质形态构建起来。以构成形态的角度入手,空间形态和装饰实体不但有一定的区别而且还有密切的联系。就公共空间主体而言,它具有空间形态的特征,尽管具备广延性,但是并没有形态可寻,只是因为具备装饰实体的限定和围合才能够度量,有了形态和体积。

3、色彩要素分析。

多种多样的色彩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必须具备附属的实体存在。固有的色彩会赋予到实体上,还包括灯光照明和光照的影响等。同一实体空间在晚上灯光和白天灯光的不同照耀下,会将不同的视觉感受呈现给人们。对不同材质所展现出来的色彩进行充分的应用,这样才会有一定的美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中。

4、公共性。

一定的社会共鸣存在于公共空间和装饰艺术的融合中,就应该遵循普遍性设计的规律。黄皮肤是我们中国人的主要肤色特征,并且在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式,他们喜欢寓意祥和美好的事物,一些吉祥的话语和吉祥的纹样就会在视觉文化形态上被反映出来。

5、装饰性。

装点、修饰为装饰的主要任务。装饰艺术中应该有美化的功能存在,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拥有一定的装饰性特点。要将人类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精神表现在装饰艺术题材中,将具有美的特性的内容彰显出来,尤其是那些对韵味进行追求的意境美,但是,自然的真实不能都约束它,与主观的视觉美感要相互统一,将形式美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彰显完整性,面貌要统一。

6、工艺性。

所谓工艺性,就是说选择的加工工艺和工艺材料要“制约”装饰艺术,因此,要将科学合理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创造出来,来影响作品创作。例如,在空间的设计中,对装饰艺术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围绕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群众的需求,对适合的装饰艺术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有一定的工艺性存在于其中。

三、案例分析

现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广场为例进行了阐述,该广场修建于2002年,极具特色的水文化在广场的设计中被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充分利用了水的基础上,又结合起了石文化,此外还涵盖着建筑文化和种植文化,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对大量的原生材料进行应用,进而来有效地诠释这种特色。天府之城是都江堰的美誉,同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紧密相联,杩槎为当地较为特殊的治水工具。有金色天幔的雕塑存在于都江堰广场的露天演艺舞台上,其中杩槎和油菜花就是其装饰艺术的主要灵感。这个雕塑主要是由金属片和青铜柱一同构成,它的具体形状就如同一条丝带在飘舞。投入玉波为广场上的主题雕塑,其中竹笼的原形为其主要来源,它的底部为一种波状的水景,高30厘米,投玉入波的主题就被其共同展现出来。沿着漏墙自南端北望,就会发现自天而降一注银水,落入井院中。与基座一波状的水景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结合起来的还有卵石镂刻和网纹镂刻,这样高度艺术化就会存在于竹编的结构当中,因此,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水景的可戏性和丰富多样性。

四、结语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4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的作用

承接医疗功能的载体

医院的公共空间是将医疗工作流程连接在一起的枢纽,更是医院的所有医疗功能性区域的组合平台。医院的诊治流程运作,都须通过公共空间这个平台来完成。

服务性的平台

它是患者与医护人员滞留、等候、休息谈心的主要场所,它应包含一些商业化的服务内容,如便利店、花店、书店、网络通讯、快递、银行(ATM提款机)和其他一些便民服务设施;它是为医院内部空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是医院公共空间功能要素)的场所;医院的挂号、收费、取药、预检、咨询等一些功能设施都设置在这一开放式大空间内,同时还包括卫生间、更衣室等必备的生活辅助设施。医院的交通枢纽公共空间是医院诊治活动的集散空间,亦是医院人流最为集中的场所。附属于公共空间的电梯或自动扶梯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医院运作的效率、安全和环境的舒适度。

医院安全的保障

在应急状态下,公共空间是安全疏散和避险滞留的主要场所,引导标识、无障碍和应急设备是公共空间的必备设施。医院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限制空间,它限制了针筒、玻璃器皿、化学毒物、腐蚀物、易燃易爆物、医疗废弃物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性危害物质在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流动。上述4大特点表明,公共空间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着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的4大原则——安全、人性、实用、效率。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置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的反应,应充分对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做深入研究,基于运营成本,配置满足甚至超越患者及家属期望的人性化设施,以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由于医院公共空间是就诊患者出入最频繁的活动场所,因此医院的人性化设施设备等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公共空间内。

无障碍环境

医院的无障碍环境要远比其它类型的公共建筑复杂,因为它涉及的人数众多,无障碍人群的类型也相当复杂,除此以外,无障碍辅助设备类型也是最多的。医院内无障碍人群包括患者、负伤和肢体残缺者、感官系统缺陷者、机能和感觉衰退的老人以及孕妇、儿童、过度肥胖者等特殊人群,还包括暂时行动不便的健康人群,如负重推车、搀扶患者的人员等等。这些人员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包括拐杖、轮椅、担架和其它电动辅助工具等。因此,医院公共空间要充分满足这些无障碍辅助工具的通过性和无障碍人群使用设备的便利性。在当前的医院空间设计中,空间上的一些问题经常被忽略,如医院入口门厅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担架正常通过,或门口没有轮椅滞留平台等等,在设施上对健康人群的无障碍需求的关注也不够。

便捷的服务设施

在整个就诊治疗过程中,除了诊疗设施以外,一些必要的生活辅助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一些后顾之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的调节起到重大作用。医院的便民服务设施包括一些诊治过程中必备的如网络通讯、金融服务和咨询服务,还包括餐饮、零售、快递托运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调节患者心理、缓解紧张情绪的花卉、书籍、茶屋、艺术画廊等,此外,类似打包、煎药、市内交通、幼儿托管等便民服务项目,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出现在医院里。

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

医院公共空间是患者主要的滞留、等候场所,他们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公共空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环境的舒适性、趣味性和交往性,让枯燥烦恼的等候过程演变成一个舒适的体验过程。在舒适性方面,要布置足够的舒适座椅和尺度适宜的建筑空间,尽可能使用自然通风采光系统,此外,令人愉悦的环境色彩和自然景观布置也是必要的。在趣味性方面,公共空间应拥有一定数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设施,如背景音乐、游戏设施、艺术画廊等,以此来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在交往性方面,公共空间的布置应利于交往,可通过等候区域的座椅排布方式以及围合空间的构成形式,来促使人们形成交往的氛围,促进医患、患患之间的沟通,缓和医院的环境气氛。在私密性方面,患者就医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难言之隐,他们希望看到公共空间内设有隔声、遮挡视线的设施以及较为隐秘的流动路线,不希望在最为尴尬之时于众目睽睽下在公共场合中穿行。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设置医院公共空间集聚了医院的主要人流,作为关联医院各项医疗功能的平台,公共空间交通设施布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针对公共空间各区域流量和人群需求的不同,采用的垂直交通的形式也是有所差别的。

自助扶梯

具有方便快捷、零等候等特点,适合人流较大的公共区域,一般在门诊大厅或医技中心等处布置,高峰时能承担医院七成左右的垂直交通流量。

电梯

是医院高层区域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医院公共空间中,对于有无障碍要求的使用者如老幼、孕妇、使用轮椅或担架的患者,以及医院的货物运输等,电梯是最好的承担者,值得注意的是,电梯承运担架、货物车辆、轮椅等大型物件较多,电梯厅的前室需要有一定的滞留空间,应尽可能地避免将前厅空间设计成可被穿越的空间,从而造成人流、物流上的干扰。

楼梯

从便捷程度上看,楼梯不及电梯,但楼梯具有全天候和零维护的特点,在危险关头它是最为可靠的安全疏散的保障。综合上述特点,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布置应有针对性,要对医院人流的密集程度和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垂直交通,做到人流、物流疏散均衡、便捷、快速、安全,交通标识识别性强,一目了然。医院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医院的部分功能用房,如候诊药房、收费挂号、导医咨询等和一些必备的生活服务用房,如厕所、更衣室、备餐室等都围绕医院公共空间布置,这些区域人员密集、出入频繁,布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环境和运营效率。公共空间应遵循可靠、便捷、均衡和服务多样性的原则,在人员的密集之处,尽可能采用袋形空间,避免对医院环境和交通造成干扰;收费、挂号、厕所等服务性设施应根据其服务半径和容量均衡布置,在确定设置部位时,应事先对人流走向进行预判,以避免流程交叉重复。由于服务人群与服务类型的多样性,医院服务设施应对特殊人员作特别的关注。医院公共空间的安全设置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是充满着各种伤害的危险场所,这些危害来自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伤害,也包括了一些人为因素。医院的公共空间内人员最为集中且流动性大,是医院内造成危害机率最大的区域。故应在医院重点防范区域设置禁止标志,并做好应急疏散的引导,在发生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时,具备有效防御措施。同时,对人为的突发事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安全防护措施应该在建筑细节上做好充分的考量,如防护栏杆、地坪的防滑、高差处理、墙角防撞击和悬挂物体的碰头问题等,特别要关注儿童,避免因视角的盲点造成危害。

结语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5

苏彦豪 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

摘要

本文拟以空间的角度,对于网路空间(Cyberspace)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做理论性的探讨,论述层次有三:(一)介面端(interface): 从新媒介革命的角度思考,电讯传播科技让人在客厅、卧室等私密处得以接触公共讯息,并以互动方式进行公共参与,模糊了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感知和界线。(二)网路空间的空间结构:网路被无数的讨论区、站台分割成成千上万的区隔空间,而网路的机制又促进的同质性高的社群在各自的讨论领域中进行私密的对话,而这些各自区隔的空间其实是极容易让其他群体窥视和进入的,在这样的「公私兼具或「公私交叠结构下,空间的公私之间如何区分?(三)区位生态紧张:网路空间以松散的方式区隔各个讨论区,威胁了个别讨论区的私密性,也让网路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因著不同的族群空间认知而呈现更紧张的状态。因此,空间属性不仅影响到网路使用者对网路和特定讨论区的参与方式,也是网路管理人员用以维持规范、建立讨论氛围的机制。而网管人员与使用者的互动,正是形成网路文化的要素。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想像著我们使用电脑的情境...

通常,我们把电脑置放在电脑室、办公室、家中书房或者宿舍中,使用时往往是一个人单独的面对著萤幕,透过键盘或滑鼠从事工作或休闲,由于操作上的设计,电脑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使用工具,透过电脑从事何种活动,都具有相当的私密性。事实上,八年代由 IBM 提出的 Personal Computer(PC),虽然是作为一种商品的标示,但同时也说明了电脑作为一种个人化的「计算工具,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上(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使用电脑基本上是一种个人私密的经验。

再想像置身网路上的情境...

「连线之后,网路将一部部孤立的「终端机串连成能够进行沟通互动的体系,也串连起一个在萤幕面前的灵魂。在 IRC、BBS、WWW 的网路活动中,一个 ID 就代表一个坐在萤幕前活动的「人,一部大型主机中,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其间穿梭。看不见的空间中,到处布满著符码砖墙和数位泥灰所砌成的资讯大楼,里头纵横交错的路径通往一间间的档案室;虚拟广场里,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穿流不息,他们各据一方、自成一圈地彼此交谈、争论...一起想像那个站在 BBS 肥皂箱上拿著键盘麦克风的人...。

在台湾的网路空间中,电子布告栏(BBS)是最具社群性的项目,参与 BBS 让使用者觉得加入一种网路上的人群组合(community),一群在网路上的人透信件、张贴文章、对话等方式来参与和讨论这群人关心的事情,这些参与不论在发言量或是言说内容上,都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发言者也很清楚自己是在对「公众说话。然而,吊诡的是,所有的线上活动的参与者,其实都是在各自私密的场所进行这种所谓的「公共参与。

以 BBS 为例,我们似乎具体而微地在这种使用情境中看到「双元的空间结构:一个是电脑网路虚拟出来「公共空间、一个是使用者私密操作情境,而使用者在网路上活动时,其实是置身在两种不同情境的复合当中,也就是既私密又公开。这种双元的空间特性在「匿名或「多重身份的机制下更进一步的强化,往往造成在「幽暗处公开喊话的诡异现象。即便发言者在网路上以真实身份示人,遵守「真实世界中的言行规范,在网路空间的情境上,仍然存在这种双元的空间结构。

然而,一连上网路就意味著这进入「公共空间了吗?只要连上网际网路(Internet),我们马上会发现网路上充斥著各种主机(host),包含著公用的、私人的,以及各种网路服务,像是电子布告栏(BBS)、全球资讯网(WWW)、网路新闻讨论区(News)}叺炔悴愕耐芳芄梗酝蚣频耐饵a href=//zixun.7139.com/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新闻讨论区(newsgroup)以及数量难以估计的主机,将网路切割成相互串连却也相隔的形式。在台湾的学术网路TANet上,各式的电子布告栏系统交错在其间,有相互转信连线的大站,如台大椰林风情站、中正寂寞芳心BBS站;也有不转信强调专业或地方特色的站,如「山抹微云文艺站、「女性主义站。不同的BBS站由于属性、定位的差异,自然会吸引不同的使用者,而各个BBS站里,又再细分成各种讨论区,不同的讨论区在板主及参与者的互动下,营造出不同的讨论风气,一个网路上的使用者除了根据喜好择取自己要看的板之外,也会从该板呈现的讨论气氛,决定自己的发言与否,或参与的型态。于是,我们看到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校园的广场,让各种意见在其间对话;有些讨论区像是一个交谊厅或沙龙,成为某个社群交流的圈子、而有些更小众或特定议题的讨论区,不仅参与者在其间培养了亲密的关系,整个讨论区的气氛,也像是一个私密的房间或社团的留言簿。

然而,参与在网路上的人,未必个人都有著相同的认知,而网路上的不同讨论区的区隔方式也多半不设限。因而不同的族群、性别、性格、意识型态的网路使用者很容易「越界到另一个讨论区观看。这时,这种私密的小团体的对话,成了「他者(others)窥探的对象,更进一步如果以异议或挑战的姿态进入讨论,也会冲击原先讨论区中培养的私密对话。八十五年十月间女性主义板的同性恋讨论区(「酷儿Queer)1,便有某网友一再在同性恋板中发表攻击同性恋者的言词,引发平日在该板网友的不快,板主除砍信之外,也以网路上的舆论驱离该网友。当我们认为网路所提供的空间能够让弱势团体争取团结和发言空间的时候,这种空间的开放性也成为一种吊诡的两难,一方面,网路的精神即在于开放「近用(access)的空间,发挥替代性媒体(alternative media)的公共论坛功能,而这种网路的「开放性,是同时对大众和弱势开放的。于是,这种开放性也让不同的网路社群很容易在网路空间中遭逢。在人数众多的连线讨论区,这本是网路大众化的呈现,反映著实际的网路生态,但如果在小众或弱势所聚合的板上也遭受这种网路上的强势/多数意见不断的入侵,那么网路作为一种公共论坛,如何提供网路的弱势族群一个自在的互动空间?网路所具有的「公共性为何?网路「公共与「私密领域的切割方式又该如何划定?

网路所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包含了复杂的硬体设备,从个人的电脑、私人的储存设备、线缆设施、到中介的伺服器(server)、甚至主机(proxy server),往往一个网路上的互动,穿越了分属不同所有权的硬体设施,例如:目前许多BBS站的硬体设施是私人的,但是进出BBS站的管道,乃至于BBS架设的网路区域(domain),是属于公共的。而网路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使用者想像的延伸,一种「交感的幻觉(consensual hallucination)2,个使用者主观地想像出来的「公共空间可能有极大的差异,在这样复杂的结构下,如何去清网路的公私界线成为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

本文尝试要探讨的问题即在于,网路空间中有没有「公共空间存在的条件?如果有,网路空间的形式和特质是什么?较之于物理性的社会空间,网路空间的公空性如何界分,特别是对比于私人的空间,网路空间的公私之间如何划定?本文希望透过理论的探讨,除了对比社会空间和网路空间的差异之外,进一步清网路中空间的公/私的区别。同时提出一种参与网路社群公共空间的实践方式。

二、空间的社会意义

在传统的空间文化研究中,「空间(Space)即是一个意义多重而难以简单定义的语词,绝对的空间概念视空间为一个独特的、实质的、并且是实存的和经验的。相对的空间概念中,空间只是事件或事件的面相之间的关系,并且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王志弘,1995:161-162)。相对的空间研究认为,方向、距离、区位及区域等,都是相对空间体系下的产物,这些既不是本体,也不具有绝对性,其本身不能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

空间被视为社会历史意义下的产物,不能单纯的化约为几何学,而必须进一步赋予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意义。哈维(Harvey D.)更指出,对于「什么是空间?的问题应该代之以「不同的人类实践如何创造与使用不同的空间概念?,亦即:空间是包含在客体之中,客体只有在他本身之中包含并且表现了与其他客体的关系时,此客体才会存在:于是,空间分析变成了社会分析。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最初基于人类的各种感官经验,而后转变为直觉的空间观,在转变的过程中,各种直觉、意象、文化形式与科学观念均相交互作用,因而,空间概念是与文化结构结合在一起的(Harvey,1989)。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归纳空间的两层意义:首先,空间概念会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类的知觉、科学目的而有所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多向度的空间观。其次,理解「空间的意义要视不同的理论目的而有所调整,并且要将这样的理解,置放在人类施为、实践的现实,从特定空间与人的互动中,寻找空间的意义。也才能体会空间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列斐伏尔(Levebvre H.)的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指出,在人类发展与都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人类生产方式的迅速扩张,以生产过程为逻辑的空间规画遂成为解读空间意义的一个取径,在这种使用价值及经济发展的思维下的空间规画,人类的施为主导了空间的形貌,自然空间(natural space)也无可挽回的逐渐消逝,尽管它仍然是社会过程的起源,但自然已经被降贬为社会生产力在其上操弄的物质了(Lefebrve,1991)。

以空间形式的改变探讨社会变迁的意义,路克(Luke T.W.)指出了空间在人类文明中的三种样态:一、有机的空间秩序(Organic Spatial Orderings),这是最原始的空间形式。二、工程的空间秩序(Engineered Spatial Orderings),人工的规画和技术,重塑了空间的呈现。三、模控的空间秩序(Cybernetic Spatial Orderings),空间形式藉由先进的大众传播、电讯科技、网路及虚拟现实等技术,重建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人工化的电子传播中重建了空间认同,在模拟实存的空间之外,更进一步在没有实体空间的状态下,塑造了人的空间感(Luck, 1996)。莫里(Morley D.)也从直播卫星、全球影视工业等传播媒体的发达,分析了欧洲社会空间认同的转变(Morley and Robins, 1995),说明电讯科技对人们空间感、社群意识具有塑造的功能。

自贝尔(Bell, D.)提出「后工业社会的论述以来,研究资讯科技与社会变迁的学者不乏其人,但结合资讯社会与空间文化的研究当以柯司特(Castells M.)的「资讯城市(The Information City)最具代表性和批判性,他观察城市中生产方式随著资讯科技的发展而转变,资讯处理活动成为支配的核心,决定了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透过电讯网路的串连,生产单位由大规模的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转化为以网路连结的分散、弹性生产,在组织管理的空间特性上,以「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取代了「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流动空间不为历史与有形的地方为形式,而是以经济组织的功能逻辑来支配,透过流动空间的形成,权力的控制和压迫的状况变得片断化而且隐伏不见。阶级的认同在全球性的传播之流中变得多重而碎裂,难以从历史或地方来辨识自己的身份。因而社会运动与社群的认同也必须策略地重新连结,以对抗流动性的宰制权力。(Castells, 1989)放在以资讯传布为核心的网路空间中,我们也必须为社群参与社会运动和公共事务提出一种新的实践策略。

三、公共与私密的区分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是哈伯玛斯在<公共领域之结构性变迁>(The Structure Transforam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一书中所提的原创性模型。一方面是对十八世纪布尔乔亚公共空间的浮现、转变与解组提供史学与社会学的解释;一方面也从这个模型延伸出他对「现代性中「理性信仰与理想沟通情境的建立。

他定义布尔乔亚公共领域为一个历史形构,认为是在十八世纪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发展出来的,其成员是「拥有资产的男性与受过教育的贵族,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批判性的公共讨论被维持在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力之间,成为一种中介的制度。这个讨论空间的基础在于对成员「理性与「平等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理性争辩要优先于不同阶级、族群的划分,因而哈伯玛斯认为公共领域是「开放的。

哈伯玛斯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与工业化的发展,公共领域经历结构性的转变,由于国家的干预,国家与市民社会间相互渗透,使得两者间的界线逐渐模糊,原先的公共领域被去政治化而逐渐丧失批判的基础,虽然在教育、识字率、传播的进展下,公共领域的范围更形扩大,但当其体制与晚期资本主义接合,市场规律侵入公共领域,理性/批判遂让位为商品的消费,难以再有独立批判的性格。

哈伯玛斯理论的规范性大于他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其间流露出他对现代性/理性做为一种未完成计画的乡愁(夏铸九,1994),以及对「得而复失的「公共性的挽回。

(二)对「公共领域的批判

然而,这种对个言说主体的肯定,放在现存的大众传播媒介来看,就如同布西亚(Baudrillard, Jean)所言:大众媒体同时是「传播系统又是「不沟通系统(system of non-communication),不管是收音机广播、电视或报纸,本质上,就像是纳粹的演讲,是单向演说的法西斯式行径。哈伯玛斯的理论,事实上是受到传播系统的局限(Poster, 1994)。

进一步评估他的理论,不论是「公共领域的模型或是理想言说情境的建立,哈伯玛斯的理论都被批评为太过理想化,忽略社会「异质存在的事实,在强调沟通的同时,可能导致另一种「独断。

学者 Nancy Fraster 在其<再思考公共领域>(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一文中认为,所谓「开放性与「理想的沟通情境,在哈伯玛斯的公共领域架构中是难以实现的(殷宝宁,1994)。例如女性、一般大众便无法进入这个「菁英的讨论空间,进入的障碍可能是性别、财富或是种族。由于公共领域强调成员间的「平等,因而成员间的差异就被视而不见,亦即社会上的不平等不是消失,而是被忽略。

即使如愿进入「公共领域参与讨论,但其间的互动仍存在许多障碍,而这正是对此一言说情境最大的挑战。例如普罗大众不知道一些「学术语汇,便难以参与学术的对话;在强势与弱势的对话中,弱势的发言也常常被强势者所打断。在这种情况下,声称这是「公共领域便是将弱势在公共讨论的位置更形边缘化,也进一步巩固原先的宰制结构。

进一步,Fraser 质疑「公共领域的单一性。在哈伯玛斯的观念中,各种意见的对话是整合在单一的讨论空间中。然而这种单一性的处理方式,往往对「差异形成压抑与教条。因而更宽广的「反公共领域(counter-public spheres)开始被提出,以强调差异、异质的公共空间对抗同质化、普遍化的公共空间,这种多元、异质的反抗形式目的在创造社会中异质性的新关系,以符合不同社群的需要。

多样化的公共领域便存在不同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型态,基于不同文化认同而进行的沟通,更能促进平等、民主的对话。也就是说,在策略上,经由认同形成各个群体的凝聚力和独立公共空间,从中凝聚「同志感情,培养对「我群的认同,强化边缘、弱势族群的「社群意识,累积颠覆、挑战的力量,再透过政治活动的参与与理论批判,加入主流言说场域,以对抗宰制性的「公共空间。

「反公共领域或多元异质的言说空间,正是迈向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实践策略。试图「去除中心、强调「差异(difference)、种族性(ethnicity),不再视文本为封闭、单向的传播系统,而是在作者、文本、读者的「流动性与「开放性中,寻找更多的诠释位置。而这种实践的目的,其实更指向哈伯玛斯的沟通理型,符合他对开放、尊重的期待。

在传统媒体形式的压制环境中,Enzensberger 曾提出「破媒体的策略,强调由人民角度出发,解放媒体的使用,是个主体都具备「文化游击战单兵作战的能力,其实践的方式是使用小众媒体、地下电台、call in 节目等,基本上,是在单向的传播中,寻求「另类、「反向发言的机会(Poster,1994)。

由于BBS架站的成本低廉,系统维护与增开讨论区的工作也比较简便,因此,电脑网路、BBS可以说是较容易近用的媒介。亦即不同意见、认同以及差异性的团体都比较容易在此找到抒发、沟通的舞台,藉以联络情谊、增进「同志感情。而这可以被视为「反公共领域理论中提倡多元、异质论述空间的体现。

(三)私密性的概念

封闭或区隔的空间,能够形成一个边界,阻止他人的入侵。阿特曼(Altman)对私密(privacy)下了定义:私密是对他人接近自我或团体进行有选择的控制(selective control of access)。所以,私密不必然意味著要把他人赶出去,它是个人用以控制与何人互动,以及何时和如何发生互动的边界控制过程(McAndrew,1993:122)

而私密的状态与需求,根据 Westin 所提可以包含四点:1. 独处(solitude):与他人隔离并摆脱其他人观看的状态;2. 亲密(intimacy):与某些特定的人(如朋友、配偶、亲人)在一起,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3. 匿名(anonymity):即使与群众接近或暴露于公开场合,仍能免于被人认出与监督的状态;4. 保留(reserve):使用心里的隔障以控制不需要的闯入,或是保留自己的消息,限制与他人的传播或宣扬(Mcandrew,1993:122-123)。

从上述四个状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网路上一些标榜区域或专业特色的BBS站或讨论区,透过一些宣示(如开板政策)、限制近用权限、竖立隔障(如砍信、发动舆论压力)等方式,维持小众或特定族群的私密对话。而网路的「匿名环境及网管人员的管理权力,则是维持网路特定空间私密属性的重要机制。

四、网路空间的特质

(一)网路空间的界定

探讨网路空间Cyberspace,我们可以从其字首Cyber溯源,这个字头来自「模控学cybernetics。根据韦柏司特新世界字典,它是在一九四八年由Norbert Wiener 从古希腊文「舵手 Κυβερνητηζ转化而来,指的是研究数位系统和人类神经系统间的关系的学科。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公共空间 内涵 文化公共空间 学习公共空间 知识公共空间 信息交流空间

分类号 G258.6

On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Library Public Space

Ni Daichuan, Lü Xiaowen

Abstract Public spa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also the practice carrier of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modern university library. This paper disclosure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public space by four areas, such as the cultural public space, the learning public space, the knowledge sharing space and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space.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Public space. Connotation. Ultural Public Space. Learning Public Space. Knowledge Sharing Space. Information Exchange Space.

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场所,允许进入空间的人们通过自由出入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包括传统的实体空间,而且包括由互联网催生的各类网络社区,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在线社交平台。一般来说,公共空间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紧密相连,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过去主要涉及传统物理实体空间,今天则在网络社会的驱动下包含广阔的虚拟网络空间;其次,人是公共空间中的参与者,具有主体,不仅掌握着话语权,而且是公共空间的建构者,是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从当下的媒体观察,全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生活的基本载体,各种公众舆论、专家解析、社会观察、权威等,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全媒体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公共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公共平台。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正在不断凸显。2006年,OCLC报告指出:“尽管由于印本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图书馆作为本地内容传播者的作用可能越来越弱,但图书馆成为社区或大学内的聚集场所的需要仍没有减少”,“信息消费者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场所,阅读的场所,免费获取信息的场所,提高素养的场所,支持研究的场所,提供免费的计算机(互联网)存取的场所等等”[1]。2011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广州论坛上就图书馆主题作了题为“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的专题演讲,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是“聚集信息资源和人的资源的知识空间”,是“人们共享知识的第三空间”,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2]。

图书馆是现代大学校园的重要公共空间,体现了大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效用。作为图书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属性及功能不仅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属性,而且具有自身特殊的公共空间体系与内涵;不仅包含以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建筑实体公共空间,而且包含当下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形成的以大学数字图书馆为载体的虚拟公共空间,是实体物理空间(主要是指大学图书馆建筑空间为主体)与虚拟网络空间(以大学数字图书馆空间为主体)的统一体,被誉为“大学的心脏”,承担“大学精神的守护者”的责任[3]。为此,对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促进大学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拟从文化公共空间、学习公共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及信息交流空间四方面对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进行全面解读。

1 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守望者。罗振玉在《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中对图书馆的设立与文化保存、文明传承进行了精辟阐述,认为“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如设图书馆……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而中国则尚阒然无闻焉”[4];《大公报》在国家图书馆(原北平图书馆)创立时也曾刊文评论图书馆的文化价值之所在,认为“北平之文化中心,不在‘有光荣历史’之北大,更不在师大、清华、北平研究院等,而在国立北平图书馆。不特其规模壮大,收罗宏富,一时无两,即其陶冶学者之处,亦迥非任何学校所能及”[5]。罗振玉之《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一文与《大公报》对北平图书馆的“文化中心”之定位,不仅对图书馆文化价值进行至高解读,而且鲜明反映了图书馆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承的重要价值。王晓敏在分析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内涵时,着重从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是因其具有社会共享空间的职能”与“作为人们交往场所在促进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中的作用”[6]两方面进行了解析;肖希明认为公共文化空间是“被忽视的图书馆价值理性”,“正是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图书馆所彰显的价值理性,使图书馆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诚如曹旭教授所说,“作为文化载体和知识载体,图书馆的魅力来自文化的感染力和知识的震撼力,这两种力量在图书馆交融、汇合,形成了图书馆深刻的内涵”[8]。

大学图书馆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般公共图书馆相比,其文化内涵表现更广、更深,而且与大学文化精神与学术精神紧密联系。大学图书馆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公共空间,这不仅是图书馆文化功能属性的基因所致,更是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的核心地位所致。就大学图书馆而言,其文化公共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蕴含着人类文明结晶,承载着保存人类记忆、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即大学师生为未来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三是大学图书馆通过实体建筑空间与虚拟网路空间为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满足各方文化需求。为此,大学图书馆管理者非常重视大学图书馆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功能的实现,通过对内部建筑空间软环境的建设彰显多元文化元素,营造大学图书馆崇尚知识、倡导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阅读推广、文化展览、文明倡导等)满足用户文化需求,促进大学图书馆文化资源的社会共享,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传承。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积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各类举措,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创建图书馆文化公共空间,每年4-5月举办“读书月”活动,旨在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以“阅读推广”为手段,营造大学读书氛围,分享人类文明;每年6―7月举行“毕业季”、9―10月举办“新生季”,为毕业生构筑图书馆记忆,为新生打开图书馆之门,营造图书馆校园读者文化氛围,打造读者心灵家园;每年不定期通过独立举办、联合合办、场地协办等方式,与校内外各机构一起举办文化专题展览,如“李渔文化展”“丰子恺文化展”“巴金手稿展”“诺贝尔奖文化展”“于右任与上海大学校史文化展”“钱伟长诞辰99周年文化展”等;创建图书馆讲堂文化墙,将建馆以来在图书馆讲堂举办的学术报告、文娱活动、音乐会、大型会议等各类校园活动精选图片近500幅集中展示,成为校园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平台。

2 作为学习公共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学校发展战略,支持学生的学习,支持研究人员的研究活动,是图书馆体现价值的所在”[9]101。如果说文化公共空间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属性所决定,那么,我们可以说,学习公共空间乃大学图书馆读者尤其是学校师生的研究与学习需求所致。毋庸置疑,学习乃广大学子的天职,大学图书馆对于学子而言,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为值得怀念的地方之一,无论是考前的应战,还是知识的充电,大学图书馆对于广大学子而言均是一不错的选择。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不同,主要服务于学校师生,在保证本校师生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根据各自安排面向社会“有限开放”。按照大学图书馆传统定位来看,一般均将其定位为大学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机构,属于大学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功能来看,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是其基本功能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读者对大学图书馆的自修座位、书包柜需求如此强烈的直接原因。大学图书馆作为读者在校学习的公共空间,一方面是因其自身蕴藏着丰富的印刷型文献资源与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所决定,这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深沉的校园学习文化传统,而且其实体空间人书合一、书香四溢、阅读无处不在,“幽雅的空间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给每位大学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意境”[10],这种历史形成的浓厚学习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在校学子,成为在校学子理想学习公共空间的不二选择。为了适应现代大学图书馆读者多元化学习需求,大学图书馆均积极推崇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和支持开放获取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一个为教育和学习(包括做功课、写作、研究、辅导、群组项目、多媒体制作等)提供学术支持的学习场所,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与温馨的学习、协作和交流社区”[9]18。

具体来说,大学图书馆学习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珍贵纸本资源、海量数字资源、专题信息资源和便捷的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等);二是大学图书馆实体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如图书借阅、期刊预览、自修区、多媒体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等);三是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培育服务(如文献检索教育、数据库使用培训、专项信息技能培训、图书馆文化讲座、图书馆文化展览等)等。

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科学规划馆藏布局,扩大学习空间,增设阅览座位,同时利用座位管理系统进行座位资源的管理,依靠各项制度措施的约束和学生的自律管理,营造有序的学习空间,实现座位资源的共享”[10],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学习公共空间的价值与功能。近年来,随着大学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出现了包括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多媒体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预约学习小间等在内的各类新型图书馆空间,这些新型图书馆空间的出现,正是新环境下读者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所致。如有的读者需要空间的多功能性,信息共享空间以其自身的多样化功能备受读者推崇;有的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现代化的数字化设备辅助学习,多媒体学习空间应运而生;有的读者需要相对独立的安静研究氛围,各类预约性质的独立学习小间顺势而现。为了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笔者所在的上海大学图书馆也不断挖掘自身的空间资源,积极完善图书馆现有学习空间的楼层布局,将图书馆三楼、四楼走廊处以及二楼、五楼大厅进行科学改造,不仅增加了自修座位,而且增添了隔板、照明、电源等要素,不断满足读者的多元学习需求,同时改造五楼多媒体学习空间,计划增添研究共享空间、音乐共享空间,推出图书馆讲座在线预约服务功能,引进公共自修区座位管理系统,全方位满足现代读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 作为知识共享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目前,“知识共享”在图书馆界司空见惯,它不仅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图书馆服务实践的重要驱动力,“从制度意义上说,维护和保障知识秩序、知识共享和知识自由,是国家或政府设立图书馆这一公共设施或公共产品的制度性的功能定位与精神体现”[11]。图书馆是一座宝藏,蕴含着无穷的知识资源,被誉为“知识的殿堂”“知识的海洋”,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重要组织,应当为用户知识共享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活动需求。所谓知识共享就是主观知识与主观知识之间、客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间以及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之间的相互交融与转化过程,人类正是借助知识的这种可共享机制,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人群之间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可交流性或可通约性。为人类的知识共享活动提供公共平台,是所有图书馆共同遵循的基本精神之一[11]。

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功能属性观察,知识共享空间是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另一特色。一般来说,“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是指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空间、知识等资源及各类现代技术、方法、制度等条件,为馆内外相关主体提供知识共享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服务,包括虚拟环境、物理环境、软硬件条件和设施、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知识服务等”[12]。

本文所讨论的知识共享空间与当下图书馆界积极探讨的实体“知识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而是从基于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基础上的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等功能层面上的概念,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功能概念,意在突出图书馆的知识属性。就大学图书馆而言,其知识共享空间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图书馆的海量馆藏资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文化功能,在必要的前提下可以且需要实现共享;二是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及学习公共空间,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与学习两方面,而且其蕴含着内在的“知识共享”原则与价值;三是大学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平台,对参与其间的大学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倡导“知识共享”理念,为读者、馆员、校园、社会之间搭建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供各方所用,进而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

实际上,在大学图书馆界,知识共享一直是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价值所在。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的成立便是为了“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13]。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以“共享”为理念的各类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不仅包含CALIS在内的诸多馆际联盟的出现,如“卓越联盟图书馆知识共享服务平台”[14],是卓越联盟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以“追求卓越、共享资源”为原则,以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实现了本馆馆藏数据的挂接、电子资源的整合及联盟图书馆资源的导航与共享,真正打破了高校间的资源壁垒,强化了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而且在大学图书馆内部,以“共享”为导向的服务创新也不断推出,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不断出现并快速发展,大学图书馆的职能从以往以文献收集、保存和借阅为主,转变成为信息共享和学习支持的重要场所,并进行一系列服务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支持诸如学习对象、电子文档、机构知识库、学业指导、学习指导和学术交流等知识创造活动[9]100-104。

可见,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价值,一方面为本校师生服务,一方面为校外读者服务,其核心都是秉承“共享”理念,为读者提供效用最大化服务。如通过加入馆际共享协作平台(OCLC、IFLA、CALIS、CASHL、卓越联盟等),既能扩大本校师生图书馆需求的服务渠道,而且也能以本馆馆藏与服务为基础,为平台成员馆用户提供服务,这既是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渠道,也是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价值所在。

4 作为信息交流空间的大学图书馆

信息交流空间是从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传播的视角提出的,这不仅是大学图书馆机构属性所决定,也是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功能价值的重要体现。王子舟在《图书馆学是什么》中提出从图书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存贮知识、传播知识、优控知识”[15],其中“传播知识”就是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空间的功能体现。吴建中在《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图书馆》中,认为“图书馆是虚拟与实体高度融合的交流空间;图书馆应有效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推进虚拟与实体空间的高度融合,使图书馆成为温馨亲和、信息通畅的知识交流空间;读者不仅可以在这里获取知识、交流信息,而且还可以从这里连接到全国乃至全球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16],这正是对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空间功能的科学阐释。《国际图联(IFLA)与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LA)就曾分别把提供“高质量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保存人类记录、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与实现“知识自由和信息的自由获取”确定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17]。在大学图书馆中,信息交流同样重要,读者在此不仅可以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馆藏借阅与信息交流,而且可以实现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朋辈信息交流与协同学习。

综合观察,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读者与大学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交流,表现为纸本文献借阅、各阅览空间使用及自助式学习等;二是读者与图书馆虚拟网络空间的交流,表现为通过数字文献的下载利用、数字咨询服务的使用(如在线咨询)、与图书馆在线互动(如网络社区、馆长信箱)等,促进个人的学习、研究、交流等需求的满足;三是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为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与大学图书馆馆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或虚拟在线交流等(如信息素养教育、读者培训、读者咨询、读者投诉、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四是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表现为读者在大学图书馆利用过程中发生的互动交流,既可以是实体空间中的朋辈协同学习,也可以是网络社区中的兴趣协同学习、志愿服务等。

当下,大学图书馆不仅蕴藏海量知识馆藏,而且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驱动,大学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平台向读者提供超越时空的数字化服务,将读者紧密联系在图书馆身边。伴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大学图书馆领域充斥着“大数据”,如读者检索信息、读者借阅信息、馆藏书目信息、读者入馆信息等,随着时间的自然延长,图书馆集聚的这类信息交流记录愈来愈多,值得人们去利用“大数据”理念对此进行挖掘、分析。实际上,无论是实体建筑服务空间,还是虚拟网络服务空间,都离不开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流,传递知识价值,使图书馆不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获取信息的场所,而且成为读者交往互动的重要平台,读者在此可以自由交流思想,谈论各类兴趣话题,实现文化思想的对话与碰撞,促进文化信息的传播及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信息交流空间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 1 ] 常唯,编译.OCLC报告:大学生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EB/OL].[2014-08-15].http:///research/doc/oversea/6.pdf.

[ 2 ] 吴建中.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EB/OL].[2014-10-10].http://wujianzhong.name/?p=1319.

[ 3 ] 黄达人.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在中山大学图书馆80周年馆庆暨新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2,7.

[ 4 ] 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 空谷余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9.

[ 5 ] 刘书艳.中国图书馆逐渐回归公共本性[N].中华工商时报,2011-02-18(F21).

[ 6 ] 王晓敏.文化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3-6.

[ 7 ] 刘慈恒,张久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使命与担当:第六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79-186.

[ 8 ] 曹旭.图书馆文化初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

[ 9 ] 任树怀,盛兴军,孙桂春,等.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 熊太纯.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创新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5):87-91.

[11] 蒋永福.知识秩序 知识共享 知识自由:关于图书馆精神的制度维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10-13.

[12] 宋芙兰.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构建问题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3):4-18.

[13]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EB/OL].http:///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1&class=1.

[14] 卓越联盟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合开通仪式在湖南大学图书馆举行[EB/OL].[2014-10-15].http:///information-info.asp?id=2344.

[15] 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0-272.

[16] 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9.

[17] 黄晓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探索和意义[J].图书与情报,2007(3):6-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