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月考总结范例6篇

钢琴月考总结

钢琴月考总结范文1

距离沈文裕80公里的北京北部最大的社区天通苑,6岁的北京小姑娘梦涵停掉了已经学习了三个月的提琴课,被母亲金女士送到一所私立双语小学去学习。梦涵很高兴,因为她根本不喜欢难学的小提琴。但是她不清楚的是这所双语小学有一门必修课――钢琴演奏。金女士说,现在北京好一些的私立学校几乎都设置了钢琴和小提琴课,公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也不少,“如果学校不开钢琴课,就很难吸引到生源。”

就在梦涵开始改学钢琴后三个月的2014年1月,北京上万家长带着孩子争抢北京市少年宫5700多个培训名额,其中主要课程是艺术课,包括钢琴培训。最终所有名额在下午4点被抢光,预计4天的报名时间变成了一天。为了能抢到一个名额,有些家长排了一夜的队。少年宫钢琴老师的技术保障和只是私人授课三分之一的价格,无疑对工薪族家长有着巨大吸引力。

面对中国的古典音乐热和西方古典音乐逐步走向低谷的现状,“中国据说有3000万到1亿的儿童在学习钢琴、小提琴或者是两者”,“古典音乐正在蓬勃发展”以及“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这样的说法,早已在中外媒体间广泛传播,西方的古典音乐从业者们也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

中国到底有多少琴童?从事钢琴教学几十年的中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本人也难以估计,“铺天盖地,根本没法统计。谁要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那肯定是在胡说。”

出生于1939年的刘诗昆,曾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亚军。在中国钢琴热还没有兴起,钢琴只是资产阶级的玩意儿的时候,中国三代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等,就专门聆听过他的演奏,并分别不只一次同他长谈。改革开放后,刘诗昆曾在许多“偏远得都没听说过名字的城市”举办演奏会。他惊奇地发现,中小城市对钢琴的热情比北京、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他坐在简陋得需要话筒扩音的场子里演奏时,“台下全挤爆了”,周围黑压压站着的尽是带着孩子的家长。

兴起

“中国千万琴童学琴,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现象。当西方的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我们的孩子在钢琴前埋头苦练;当国外的孩子们梦想着成为足球明星、政坛名人、法律高手时,我们的孩子在憧憬着鲜花和掌声簇拥的舞台生涯。我诚心呼吁,请各位不要在逐梦路上迷失;请家长们在完成硬指标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孩子们内心的幸福含量。”肖荻把这种现象比喻为“钢琴”。肖荻是旅英女钢琴家,她在自己不久前为英国著名报纸《金融时报》写的《钢琴》的文章中不无担忧地说到。

但是,肖荻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她本人就是一名在钢琴热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之一。肖荻,广州人,生于音乐家庭。4岁始习琴,两年后在广东省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中获奖;1992年至1998年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附中;1998年肖荻以全省最高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2002年以全院专业及学术最高分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研究生;2005年,肖荻到英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如果没有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钢琴热,肖荻很可能至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比肖荻更著名的是18岁就获得波兰肖邦钢琴大赛金奖的李云迪和如今红遍全球的钢琴家郎朗,他们俩无疑是中国钢琴热催熟的两颗最大最成功的果子。紧随他们的是刘飒和王羽佳。有着钢琴家梦想的琴童和他们的家长,为了能一睹这些明星的演奏,不惜花费几百甚至上千元人民币买一张票,而这个价格是中国普通人月收入的四分之一。

据上海音乐学院的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带来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出现了家庭购置乐器的社会现象,掀起了一阵钢琴热、小提琴热、电子琴热等,家长们不怕劳累地通宵排队购买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乐器。1985年, 为了与国家形势相适应, 提倡不仅要发展经济, 也要发展文化。教育部下了一个文件,提出高等院校的大门应该向社会敞开, 向社会辐射。于是,社会上的音乐教育培训开始广泛出现。当时公开在报刊披露的抽样统计数字显示, 仅上海市区就有钢琴、电子琴和手风琴琴童十万;1987年,上海和广州率先出现钢琴考级。

目的

难道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钢琴家或者音乐家?中国的家长们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有用的东西就信,没用的就不信。面对钢琴和音乐,中国人最看重的并不是音乐,而是考大学,只有书读得好,才能有望当公务员和出国,如果学习钢琴能有利于高考,那么必然成为热潮。

从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土政策――中考和高考可以根据考生高级别的钢琴考级证书予以不同程度的加分, 最高可以加50分,还有个别的高校开始招收艺术特长生,加分和艺术特长生无疑给已经开始的钢琴热又添了两把火,钢琴考级热也自然迅速升温。1998年,钢琴热重点地区的北京,考级考生人数超过7万人次;到2000年,北京考生人数已超过10万人次。上海后来居上。据上海市音协统计,从1988年8月至2007年8月,参加上海钢琴考级的总人数已超过25万人次。发展至今,中国每年参加各类音乐考级的琴童已号称“百万大军”,规模庞大而壮观。

钢琴热还带来了钢琴培训、钢琴学习教科书和钢琴制造业的发展。200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钢琴生产与消费大国。全国钢琴生产量为26.5万台,国内市场钢琴销售量达到22.5万台,均居世界第一。珠江钢琴厂成为世界第一大钢琴厂。

这其中的弊端不言而喻。2002年开始,文化部规定:艺术考级不得与升学挂钩。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再次声明,“各类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升学、奖励的依据。”自此考级与升学的关系终于结束,“现在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还是很多,但是不如以前那么多,毕竟和升学无关了。”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团长曹小夏说,但是钢琴热的冷却过程却仍然漫长。

在北京东直门一家名为苏菲的画室,五六个孩子正在认真地画着石膏像,他们其中有人也即将参加美术考级。一家餐厅的老板潘东来画室接自己的女儿回家,他说:“我女儿也曾经练钢琴,学了三年,孩子自己实在对钢琴不感兴趣,死活不弹了。我并不想让她成为钢琴家,但是看到别人都在让孩子练琴,我怕她将来吃亏。”

争议

在西方,当古典钢琴拥趸们的头发开始越来越白的时候,中国学童大军的进入无疑令人激动万分。为了让孩子得到艺术熏陶,每到周末,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去欣赏音乐会,在世界各地观众人数都在下降的古典音乐会在中国逆向而动。但是,争议也随之出现。不仅是肖荻这样旅居国外的音乐家,中国国内的音乐家也开始对由考级热带来的钢琴热产生了质疑。他们觉得目前的钢琴考级只是考几首曲子,这样就限制了孩子去广泛地涉足各种曲目,影响对钢琴更全面地学习。过分的功利心理还使得中国的家长只看重技术的训练而不重视乐感的培养。

“在欧洲,除非有特殊的才能,老师一般不建议七岁以下的孩子学习乐器。相反,他们认为孩子要在游玩中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钢琴在西方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吹捧的种种奇效,跟学画画、踢足球一样,学钢琴只是兴趣爱好的一种。”肖荻说,“我自己也是从4岁开始学的琴,最后能走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并一直坚持走下去,是因为我在演奏、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乐趣,所以一天不练琴都觉得难受。别人看我每天练五六个小时,觉得太辛苦,却不知我其实乐在其中。所以我并不是说练琴不好,练习很重要,尤其对想搞专业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必要的。我不主张的是强迫性的、毫无趣味的长时间练习,尤其是孩子骨骼还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超强度的练习很容易影响、甚至伤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早在2007年,德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凯沫林对《深圳晚报》记者说:“在欧洲,一般是根据不同曲目来判断能力。学校每隔几个月会开一种观摩会,检验学生到达一个什么水平,老师会告诉家长,学生存在什么毛病。根本没有什么考级的制度。当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考专业音乐学院深造。对一个孩子来说,弹琴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是会弹几首曲子,通过一个考级就行了。”

也有人认为肖荻的担忧有些夸张。14岁就通过了钢琴十级考试,现在在一家出版社担任编辑的王甜甜认为,她自己就是考级热带动的钢琴热造就的一名普通音乐爱好者:“如果没有考级热和钢琴热,我可能会去推铅球,立志参加奥运会了,因为我那时很胖。可是家长安排我学了钢琴,虽然最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应该从趣味出发,但是考级热让很多的孩子练上了钢琴,练比不练还是强。虽然小时候我也因为练琴挨揍,可是现在我为我比一般人高很多的音乐修养感到自豪。”

现在有更多的钢琴教育者在尽量减少考级带来的负面影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硕士李,是中国交响乐团年轻有为的钢琴家,业余时间她也教一些孩子钢琴演奏。中国的钢琴热使得李这种级别的钢琴老师,每课时45分钟的收费大约能达到500元人民币以上。“我让我的学生从钢琴六级开始考,不参加前五个级别的考试,这样就避免过早地只练习考级的有限曲目,可以多接触些其他的钢琴曲目。”李说,“你不让学生参加考级不可能,毕竟国际国内的各种钢琴比赛有限,要求也高,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参加。考级或多或少能证明孩子的学习成果。”

支持

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对孩子前途的深切期许与政府对艺术的支持,使得钢琴热何时降温变得遥遥无期。

400年前当西方音乐正式进入中国时,统治者并没有像抵触西方政治制度一样去抵触乐器。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向万历――明代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献上了一架羽管键琴,这种琴就是钢琴的前身。美国人梅文诗和她的丈夫美籍华人指挥家蔡金冬合作撰写的《红色狂想曲: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一书中引述到:“皇帝的太监在琴上试弹了一会儿,然后就将其闲置一边。它静静地躺在一个盒子中达数十年之久,直到崇祯皇帝这位明朝的末代皇帝,才发现了它而且找到一位德国传教士向他解释如何演奏的。在之后的皇帝中间,康熙和乾隆都对西方音乐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后者统治了中国几乎18世纪中大部分时间,他组建了一个满员的室内交响乐团,太监们穿上欧洲人的服装,戴上假发进行演奏。”

如今,政府更加重视艺术对于孩子们素质的提高,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意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要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我认为钢琴热、提琴热是好事。”东京艺术大学小提琴演奏博士王中男说,一个拥有人文艺术方面修养的人,对事物的反应会敏感许多。

钢琴月考总结范文2

当我坐在钢琴前,往事如云清晰地在我眼前飘过,一幅幅画面至今仍令我心潮澎湃。它就是陪伴我走过童年的好朋友,五年间它就一直陪伴我,度过了我五味果一般的童年生活,令我欢喜令我忧……

刚开始学钢琴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进步很快,老师希望我去参加比赛,并征得了我父母的同意。毕竟是初次参加钢琴比赛,而且别的参赛选手至少也学了两年。我又是被排在第二个上场的选手,当我从前台侧面一眼看到台下前排的老师和我的父母亲时,心里十分紧张。老师用微笑的表情和肯定的眼神暗示我一定能成功,父母用幸运的手势鼓励我,终于使我战胜了胆怯和自卑。轮到我演出时,开始弹奏得很不错,后来却忘记了乐谱,以至于无缘获奖。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惋惜,因为成功的意义在于它的过程而并非结果,而且这次失败也锻炼了我。

比赛刚刚结束后不久,我就参加了考试,而且一下子考了三级。正是因为我从上次的比赛中汲取了教训,所以考级格外成功,得到优秀……这种荣誉是极少数人才拥有的!我为自己的一举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这也为我后来的钢琴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后,我考了九级。很多钢琴老师都相当惊异于我的成功!而且这三年间还经历了“非典”和我滑冰手腕受伤的三个月的养伤阶段。当时我手腕脱臼,心里十分着急,但是也无能为力。令人惊讶的是我九级考试成功通过。一年后,我又报考了十级。这更是令人赞叹不已。“从来都没见过不到五年考十级的中小学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别人如是说。

当我坐在钢琴前,我的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我不禁感慨万千。为了钢琴,我牺牲了本应尽情玩耍的孩童时光,但正是这人生的“黄金期”铸就了我今天的辉煌!

钢琴月考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民族作品;创作;民族化

钢琴,是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之一,钢琴的音域涵盖了交响乐团由低音到高音的全部音区,被人们认作是唯一一件能与整个交响乐团相比拟的独奏乐器。再者,其雄宏、铿锵、嘹亮、光鲜的音色之美;及同时在其音乐中所奏出的优美和弦、复调音乐等,奠定了它在乐器中的独特地位。

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从17世纪西方传教士将这件乐器带入中国以来,音乐家们在学习与研究高超演奏技巧的同时,不断探索着在西方钢琴音乐创作体系的基础上与我们本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相融,整合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这便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走向民族化的一条“康庄之路”。

一、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现状分析

中国钢琴音乐融入了世界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在对其进行深层次剖析的基础上,将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加以编创和演奏。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更注重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理论。中国钢琴作品走向民族化之路,也是展现了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文化的有效途径。

1.钢琴作品创作的探索之路

20世纪初,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阶段,这时期涌现出大量卓越的作曲家如赵元任、冼星海、贺绿汀和周广仁等。赵元任著名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就在此时问世;新中国成立后另外一部优秀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亦是其典型。经过作曲家们的不断努力,还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下文将逐步探讨。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历程也是不断地在向成熟化发展。有许多经典的中国钢琴名曲至今仍广为流传被音乐家们所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在不断民族化的历程中,没有摆脱自己的特色,不断让民族音乐与钢琴相互融合,让钢琴音乐进入了中国民族音乐行列。创作方法上,我国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钢琴音乐成熟的演奏技法基础上,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中国优秀的、独具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作品在其创作初期,走的是“继承与发展的民族化”之路。中国的钢琴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民族音乐让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不断前进和快速发展。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萌芽时期,主要是海外归国回来的音乐家,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作曲家们,带回了很多各国家的音乐教科书。此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教学中广泛流传,例如一些熟知的《哈农练指法》、《车尔尼练习曲》等。1913年,赵元任将中国风格与外国西方音乐理论技巧相结合,将江南丝竹《老八件》与民乐《湘江娘》结合改编成了《花八板与湘江娘》,这也是中西音乐结合的成功作品。李寿荣是继赵元任之后,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的发展初期,李寿荣创作的《锯大缸》也是十分有代表性的。该时期的主要贡献是中国钢琴改编曲和中国钢琴作品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这些特点都是带有西方音乐特色的,作曲技巧上也有着西方的特点,但是也加入了中国民族的元素。

20世纪30代初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发展中期,也是成长阶段。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最具代表性。基本上剔除了西洋调式与和声配置,也进入了中国式的创作手法,很多作品蕴含着民族特色。在1949年之后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中国创作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作品题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许多作品都是以各地区民歌为题材改变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另外,还有很多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例如与蒙古族音乐融合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与高山族音乐融合的《高山族组曲》、中国钢琴与藏族音乐融合的《藏族舞曲四手联弹》等等。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创作特点主要是将西方的创作手法结合本民族音乐。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成熟阶段,此阶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基本可分成四类:民族器乐类,如《彩云追月》、《梁祝》;以民族音调和声为主,例如《春舞》;运用无调性和现代创作技法创作,例如《天问》、《钢琴复调小品八首》等。总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之路实际是在探索与研究中渐趋成长。

2.钢琴作品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我们在保留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也发挥并展现了钢琴的乐器特色,对钢琴这件乐器进行了全方位的发挥,不仅展现了原曲的风格,还对原曲进行了更新和升华。如著名钢琴曲《平湖秋月》在曲体结构上,使用了单旋律配上琶音和弦,使音乐流畅而生动,表达了平湖、秋天月夜迷人的景色。再如《梅花三弄》在引子的开始,就运用了低音区的八度装饰音,展现了空旷的意境,一系列的四度和声使乐曲的开始就有著明亮清新的感觉,展现了梅花高傲的个性,琶音的使用和双手相互交替的演奏展现了梅花在寒风之中依旧傲立枝头的状态;又用小二度的装饰音展现了梅花轻视寒冷坚强的个性。

运用中国民歌素材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这也一度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主流。这些钢琴曲在创作改编上,不仅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也同时推动着钢琴作品的不断创新,又如前面所讲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就是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此曲最初是由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的琵琶曲,全曲塑造了诗情画意的场面,江楼、水面、斜阳、钟鼓等,这首钢琴曲不仅遵循了原曲音乐,还注重了对曲子的渲染,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思想和独特的美学。此曲在调试、调性上,以五声商调为创作基础,运用了优美委婉的旋律展现出了中国音乐特色。还有中国钢琴独奏曲《筝箫吟》是用钢琴的器声来模仿箫和筝这两种民族乐器,宽广的音域,二度的音程展现了空旷之美,也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这些钢琴曲都是以民歌旋律为基础用独特的手法诠释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是继承,同时也是发展。

二、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总体而言,我认为在其创作手法、旋律以及音乐风格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创作手法的民族化

在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初期,运用和声的创作手法来改编作品也是其中的一大特点。在我国的20世纪初期,将欧洲大小调体系、和声,与我国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相融,这是钢琴音乐创作者们长期研究的一项重要问题。前文所讲的陈培勋创作的钢琴曲《平湖秋月》,就是已成功之作。此曲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五声性特征的纵向分解和弦,这种和声与三度和弦构成了对比,产生了一种和声形态的律动意境。

中国钢琴作品采用此种创作手法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如《夕阳箫鼓》、《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都运用了十分灵活的曲式结构。《梅花三弄》是指三个变化的音乐结构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在同一曲调上运用了多段体结构进行变奏。我们知道复调思维的基础是建立在旋律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作曲家在作曲时体现的更是一种民族特色,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在思维和结构上是多元化的,是具有朴素性和自由发展的创作模式,有很多的钢琴作品已经脱离了西方传统的风格,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特色创作手法。在复调的创作方面,作曲家贺绿汀最具代表性,他将欧洲复调式和中国思维相结合,形式自由,他创作的《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上重大进展和代表性的作品,我们知道《牧童短笛》这首曲子的作品创作曲风是十分自由的,主旋律也十分鲜明,其中运用了重复和对偶的创作手法,并且将三、四度音程相结合,民族风格极为浓厚,各个声部之间也相互补充衬托,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出来。

2.旋律的民族化

我们要将传统音乐的发展重视起来,注重传统音乐的发展并且要知道钢琴音乐民族化是通过民族音乐发展起来的,因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成长是和民族音乐文化分不开的,也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传统音乐是让我们大家都感到熟悉而又亲切的,无论是曲子的风格还是曲子的结构方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虽然在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发展中带有很多的西方曲式的痕迹,诚如张艺迪在《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一文中所讲,“我们在中国作品的创作中必须要结合最基本的创作特色,并结合我们独有的艺术风格,这样才能在我们的音乐作品中展现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但是,我国的作曲家们也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之上,运用了这些基本的结构原则,加入了我国民族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展现的也是浓厚的民族风格。中国的传统曲式结构是在全曲中贯穿的,构成了很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在民族乐曲中常用的对答式、重复性为特点的民族乐曲创作手法,在作曲家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中,就运用了鲜明活泼的曲调展现出了牧童形象,在每个乐句和小节之间首尾相连,使整个乐曲在旋律上显得柔美、温和;钢琴曲《夕阳箫鼓》也是如此,在主题之中的每个小节都紧紧相连,在变奏小节的旋律整体也显得曲折迂回。此外,用钢琴的器声来模仿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是钢琴作品创作的一大特色,亦是钢琴作品创作的独特方式。如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它本来是一首唢呐曲,但是用钢琴对其进行了改编,既有唢呐旋律的特色,还运用钢琴独具特色的倚音、颤音、琶音进行了对大自然动物叫声的模仿。作曲家采用了民族器乐的音高、旋律,加之欢快的节奏等音乐材料,来表达这种百鸟争鸣的自然场景。还有很多模仿民族器乐演奏法的曲子,如《梅花三弄》中的旋律就是运用了八度倚音演奏出了古琴的民族韵味,钢琴可以将各种民族乐器和音响律动效果都可以表现出来,例如古琴的散音是最具特色的,钢琴也可以将古琴的音域完美再现,将古琴深邃的意境体现出来。中国钢琴民族音乐有着西方音乐没有的独特文化和钢琴特色,也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韵味。中国钢琴作品《百鸟朝凤》整首乐曲创作的旋律上都是围绕一个E徽音而发展,以E徵音开始又以E徵音而结束,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妙处所在。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的钢琴音乐创作之路,不仅仅是以西方曲式为创作基础不断注入中国元素,并且结合了中国音乐的创作特点与独特的民族音乐特性。我国本民族的音乐是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民族韵味,将这些元素运用于钢琴音乐也彰显出中国钢琴作品独具特色的美学。旋律的民族化也是中国钢琴乐曲创作的重要特色,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是十分有节奏的,根据上述的一些乐曲例子我们了解了很多著名的民族乐曲都是以旋律将民族化特色展现出来的,这些民族化的音乐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

3.演奏风格的民族化

中国钢琴演奏的风格上是有鲜明的民族化特点的,如何体现中国风格节奏的把握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和声、调式等因素。节奏,有锣鼓节奏、复合节奏、设计节奏和变量节奏等。例如在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中就运用了跺板的节奏,在音色上也很有体现,钢琴是模仿性很强的乐器,可以发出各种音色来展现民族乐风,《平湖秋月》中的一串音符也类似于弹拨乐,在尾处的颤音如同箫的低音。在装饰音上有倚音和颤音,《夕阳箫鼓》中的倚音把琵琶的扫音弹奏的栩栩如生,在颤音上也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将夕阳余晖的场景展现了出来。这些音乐特征皆是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民族化的体现。

三、钢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发展与思考

我们中国在不断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民族音乐更加的丰富多彩,经过中国钢琴音乐家们不断的探索,我们的钢琴音乐也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音乐特色。

1.钢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发展

很多钢琴爱好者都认为,中国钢琴民族音乐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 中国的音乐家们不仅仅将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借鉴,也将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断发展创新,注入新的音乐文化元素,让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在民族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在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音乐体系中,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音乐表现、音乐内涵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民族风格,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融合,音乐作品创作的民族化是当今中国钢琴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一直在走民族化的道路,以民族化的风格在不断发展创新,许许多多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在努力探索,并尝试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民族音乐元素结合于一起进行创新。如何将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与民族音乐作品的内涵相互融合,是他们长期所思考的问题。经过这些作曲家们艰辛的付出,才是中的钢琴音乐领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总之,中国的钢琴音乐融合了外来的作曲手法和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并且都是以中华民族音乐为创作基础,将民族特色的音乐曲风融入到了中国钢琴作品之中。在创作之中要把握好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既有利于我们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弘扬,宣传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要加深自己的音乐内涵和钢琴演奏水平,不断探索中国民族音乐与钢琴作品的研究,只有将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和钢琴作品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发扬,才可以让中国的钢琴作品以独特的风采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钢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思考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未来将如何持续?我们如何利用好中国丰厚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所面临与思考的问题。钢琴音乐作品不仅要展现中国民族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等,更要提取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所蕴藏的音乐滋养,坚持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弘扬,不仅深入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也要把握好对民族音乐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融合,我们要坚持走民族音乐的道路,让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发扬。不仅将中国民族音乐特色运用于钢琴作品创作之中,还要加深对中华民族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加强对钢琴音乐的教学态度和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不断地创新,让学生从内心认识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诚如刘月芳《丁善德早中期钢琴音乐的中西音乐文化因素融合 》一文所讲:“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的的同时,要把握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要将钢琴技术融入到民族艺术之中,中西艺术的结合是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会突破与创新使中国音乐走向顶峰。”

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我们更为重视和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之路,虽然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仅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也经走过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繁荣期的整个历程。纵观所取得的成果,很多研究其实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我通过对中国钢琴创作目前大量作品的定性与定量的特性分析。不难看出,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在与时俱进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赶不上世代的潮流,特别是不被年轻人所认可、欣赏。这就要求我们仍需继续坚持与努力,对未来钢琴音乐的民族化进行深入地探究和学习,才会让中国钢琴民族作品走向巅峰。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2]汪毓和.不断向民族文化传统贴近――试论江文也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J].人民音乐,2000(4).

[3]张艺迪.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J].音乐创作,2009(4).

钢琴月考总结范文4

关 键 词:中国主调钢琴音乐 题材 创作手法 创作特点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前期的主调音乐创作手法,①主调音乐形式的创作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主流。另外,无论在接受程度上还是影响上,主调钢琴作品也都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中国主调钢琴音乐作品进行梳理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题材分类

反映战争题材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我们爱国热情,且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红星闪闪放光彩》、《映山红》、《小红军》、《放牛娃盼红军》、《松花江上》、《叙事曲〈游击队歌〉》、钢琴协奏曲《黄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红头绳》、《白毛女》、《大路歌》等。

反映社会主义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了大量歌颂党的光辉业绩以及表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音乐作品。如《我的祖国》、《浏阳河》、《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祖国大油田选曲三首》、《社员都是向阳花》、《公社社员喜洋洋》、《南海小哨兵》等。

反映各民族生活这类题材的作品具有旺盛生命力,它们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如《牧童之乐》、《欢乐的牧童》、《花鼓》、《巴蜀之画》、《第一号新疆舞曲》、《第二号新疆舞曲》、《火把节之夜(云南风俗纪事)》、《新疆组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新疆随想曲》、《新疆果园》、《喜丰年》、《东兰铜鼓舞》等。

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颗璀璨瑰宝,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如《梅花三弄》、《百鸟朝凤》、《蝶恋花》、《夕阳箫鼓》、《阳关三叠》、《三六》、《平湖秋月》、《十面埋伏》、《彩云追月》、《二泉映月》、《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金蛇狂舞》、《采茶扑蝶》、《春江舟影》等。这些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创作之中。题材丰富多彩是钢琴作品的特点之一,作品题材选取的角度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自然而然在创作手法、创作特点上就会有所不同。

二、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分类

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丰富多样,甚至在同一部作品上可能兼具双重性或多重性,所以在分类上具有一定的不可区分性。下面参考每部作品中最为显著的创作手法特点,对钢琴音乐进行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1.以优秀民歌为创作素材

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要创作出我国“本土化”的主调钢琴音乐,专业作曲家必然要从民歌之中汲取营养。作曲家在民歌曲调的基础上结合钢琴音色创作的同时,在民歌素材的选择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按照从易到繁的顺序可分为:

单纯民歌引用黎英海编曲的《民歌小曲五十首》作品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曲调上既保持了“原生态”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传统民歌的表现力,使之散发出新光彩。除此以外,为初学者演奏所创作教材类的一部分简易钢琴作品多为此类。这些作品在原有的民歌旋律基础上,配以简单的伴奏织体支撑旋律,易于演奏。如《中国民歌幼儿钢琴曲》②、《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③、《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30首》④、《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集》⑤等曲集中收录的主调钢琴曲。

在完整民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这类作品在中国主调钢琴曲的创作中占的比例很大,代表作品有《摇篮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变奏曲》、《农作舞变奏曲》、《儿童小组曲》、《卖杂货》、《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思春》等。这类作品力求在保留原有的民歌旋律的基础上,运用多变作曲技法进行展开,赋予其新的色彩。

运用民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在旋律中采用许多民歌音乐因素,是一种带有更多创造性的作品。如《花鼓》、《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巴蜀之画》、《庙会》,《采茶扑蝶》、《怀念》、《小曲》、《谷粒飞舞》、《火把节之夜》、《南海小哨兵》等。

2.对古典乐曲及民间器乐曲进行改编

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梅花三弄》、《三六》、《流水》、《平湖秋月》、《十面埋伏》等。

3.对歌曲、器乐曲和舞剧音乐进行改编

歌曲作品改编的有《解放区的天》、《红星闪闪放光彩》、《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大路歌》、《绣金匾》、《浏阳河》、《卖报歌》、《欢乐的牧童》等;器乐曲改编的有《彩云追月》、《二泉映月》、《翻身的日子》、《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平湖秋月》、《金蛇狂舞》等;戏剧音乐改编的有舞剧《〈鱼美人〉选曲六首》、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北风吹》、《红头绳》等。

4.运用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进行创作

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西方无标题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如《小奏鸣曲》、《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小奏鸣曲》、《奏鸣曲》、《随想曲》、《新疆随想曲》、《新疆幻想曲》、《即兴曲》等。

5.运用中西音乐融合的音乐语言创作

中西音乐融合是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及其发展的总趋势。在创作手法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进而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崭新中国韵味的作品。如《牧童短笛》(中间段)、《晚会》、《摇篮曲》、《中国组曲》、《春之旅组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①《郊外去》、②《扑蝴蝶》、③《跳绳》、④《节日舞》、《春江舟影》;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彩》等。《儿童钢琴曲四首》、①《小玩意》、②《骑竹马》、③《停艇听笛》、④《舞曲》。

中国主调钢琴曲采用了中国听众都能接受的创作手法,这种在艺术上的大众化,使大量作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中国主调钢琴曲的创作特点

1.旋律及风格

西方旋律风格作品旋律以西方自然大小调为基础,音乐语言完全采用西方的作品数量很少。萌芽时期创作的作品因为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另外出于摸索阶段,所以大都属于这类作品。如《和平进行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等。

“民族化”的旋律风格中国钢琴主调作品大部分是采用“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的,其主要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如《夕阳箫鼓》、《百鸟朝凤》、《采茶扑蝶》、《谷粒飞舞》、《流水》、《平湖秋月》、《解放区的天》等。

2.调式

五声调式在调式上许多采用了民族调式。如黎英海的《蓝花花》、《采茶扑蝶》(c羽调)、《三十里铺》(g徵—c徵)、《嘎达梅林》( e羽调式)、《绣荷包》(c商调)、《绣红旗》(g徵—c徵)和《梁祝》等。这些作品在旋律中多次使用转调,而且融进了一些地区的音乐因素,使作品大量体现了主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

西方大小调体系作品中国主调钢琴作品在调式上以西方调式创作的作品较多,如《晓风之舞》(《春之旅》最后一首,g大调)、《水草舞》(b大调)、《牧童之歌》、《节日舞》(《儿童组曲》第五首,c大调)、《南海小哨兵》(d大调)、《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3.节拍节奏

中国主调钢琴作品其节拍多以2/4、3/4、4/4、3/8、6/8拍子为主,同时采用一些其他的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形式。《悼歌》(《内蒙古民歌小曲七首》第一首)使用的是9/4拍,《跳绳》(《儿童组曲》第三首)是4/8拍,《双飞蝴蝶》变奏曲是2/2拍,《山歌(安徽)》是6/4拍等。主调钢琴作品中受民族音乐影响,节拍交替、变节拍也比较常见。如《送郎》、《卖花钱》2/4、3/4拍子交替使用,如《牧童之乐》使用的是7/4、2/4、4/4、6/8拍,《牧童的歌》使用的是5/8拍、6/8拍子交替,《哀思》(《内蒙古民歌小曲七首》第六首)使用了5/4、3/4、4/4、2/4、《放牛娃盼红军》使用了3/4、4/4、2/4三种拍子等。

我国的民族打击乐、戏曲打击乐的鼓点丰富,以及众多少数民族各具节奏特色的民族音乐,都为中国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南海小哨兵》、《夕阳箫鼓》的引子运用“散板”。《黑眉毛的姑娘》中运用了具有乌孜别克族特色的节奏形:xxx、xxx、x.x ;《喀什噶尔舞曲》中运用了新疆舞曲节奏的x.x xx 、xxx xxx等。

4.曲式

中国主调钢琴在创作上几乎涉猎了所有的西方曲式结构。根据民歌编曲的作品都是单乐段的作品,如《映山红》、《卖报歌》、《三十里铺》等;单三部曲式的作品有《欢乐的牧童》、《孩子们的舞蹈》、《花鼓》、《采茶扑蝶》;复二部曲式的作品有《晓风之舞》、《晚会》;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有《北风吹》、《绣红旗》、《火把节之夜》;变奏曲式结构的作品有《猜调》、《小红军》、《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钢琴变奏曲》、《农作舞变奏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回旋曲式结构的作品有《我的祖国》;奏鸣曲式结构的作品有《东兰铜鼓舞》、《小奏鸣曲》、《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小奏鸣曲》、《奏鸣曲》等。除此以外,一些在民间器乐曲和古曲基础上改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曲的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平湖秋月》、《十面埋伏》等。

总之,中国主调钢琴音乐在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为主,节奏节拍具有民族特色,调式上主要是以西方自然大小调与民族调式中的旋律特点相结合,各种曲式结构被灵活运用在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之中。

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主调钢琴音乐的创作已经比较成熟,与之相比,我国主调钢琴音乐在作品的深度、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处在尚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不过我们相信,中国主调钢琴音乐一定会由逐渐走向“本土化”的。

注释:

①主调音乐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其特点是以数个声部为伴奏形式,加强、陪衬主旋律。主调音乐的名称系相对于复调音乐而言,其主要旋律可位于任何声部,处于高声部为多。18世纪中叶以后,主调音乐成为西洋音乐的主流,复调音乐则与主调音乐并存或互相结合,历经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的发展过程而进入20世纪。

②《中国民歌幼儿钢琴曲》,龚耀年、刘美珍编曲,中国文联出版社

③《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樊祖荫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④《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30首》, 谢功成编, 华乐出版社

⑤《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集》,龚耀年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1989年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载《音乐艺术》1999年第3期

[3]《中国音乐辞典》,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版

[4]《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钢琴作品选》,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编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94年8月版

[6]《中国钢琴名曲30首》,魏廷格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4月

钢琴月考总结范文5

当时身在现场的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立即掏出手机把这段影像拍了下来,视频随即被俄罗斯RT电视台和卫星电视网传到网上,立即在中俄两国社交网站上传播开来,一时间“圈粉无数”。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以“普京的隐藏才艺”为标题转发了视频,煞有介事地分析说这可能是俄官方精心策划的一次国家公关行为。

据说这是普京首次在海外秀才艺,而他在公共场合弹琴唱歌却不是第一次。2010年9月,当时还是俄罗斯总理的普京曾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上弹奏钢琴并为儿童献歌,当时唱的是美国蓝调英文歌《蓝莓山》。整整一年后,普京又在莫斯科国家剧院重装启幕仪式上弹奏了一曲苏联时代的老歌《祖国来自何处》,引得现场众人与他同声齐唱。

普京的钢琴水平究竟怎样,看过几段视频的人们心中有数。2010年12月他第九次与俄民众直播连线对话时,曾经回答过有关提问,诚实地说,他其实不会弹钢琴,是为了慈善演出特意请朋友教他用两指敲击琴键,才勉为其难地演奏了一曲。时隔7年,普京的钢琴技艺应是有了不小的进步。据俄卫星通讯社报道,普京在访华总结新闻会上专门回答了记者对他为何在北京弹钢琴的提问,说自己不过是“用两三个手指按了几下琴键”,没想到录像会被公开,而且那架钢琴“调得不准”,“弹起来很费劲”。

不过以普京的身份,在两国工作人员和记者在场的情况下上演“钢琴秀”,恐怕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行为。普京是很善于通过肢体语言向国民传递信息的领导人,如果说他在俄各地视察时开飞机、驾坦克、与运动员摔跤展现的是骨子里的“硬汉”风格,那么当众弹琴、唱歌、拭泪(2014年9月3日,普京在访问蒙古国的欢迎仪式上,当听到军乐队奏响俄国歌《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时,突然伸出左手擦眼泪,这一场景刚好被两国电视台抓拍到),则向大众展示了他“爱与柔情”和有压力的一面,有意无意之间拉近了自己和普罗大众的心理距离。

在北京“一带一路”峰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国际场合,同样可以从普京的琴声中解读出一丝政治意味。完全可以想象,普京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最重要的外国贵宾来华与会,会议期间又将与主席举行2017年的首次会晤,老友相见,心情是放松、愉悦的,他在等候时的即兴表演,可以说是中俄关系牢固性的真实反映。

会弹钢琴的“国际咖”、外交家当然不会只有普京一人,不能不提及的另一位是美国前国务卿康多利扎・赖斯。

赖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任国务卿要职的女性非洲裔公民,她作为一个黑人“以双倍于白人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成长经历堪称除了前总统奥巴马和小布什政府首任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外,美国黑人精英阶层挑战“天花板”的最佳范例。

赖斯的钢琴弹得有多好?曾有美国媒体说她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业余钢琴家”。赖斯从四岁起便开始学钢琴了,15岁时曾以钢琴大赛获胜者身份与丹佛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16岁时进入丹佛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她最喜欢弹奏的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波兰作曲家肖邦和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曲。2002年4月22日,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当晚邀请当时已出任小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赖斯在华盛顿宪法大厅合奏了一曲勃拉姆斯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两人联袂演出的照片后来被摆在赖斯办公室的最显眼处。

赖斯的“钢琴故事”则是一部个人传奇,在她的自传《非同寻常》(Extraordinary,Ordinary People: A Memoria of Family)以及一些媒体专访里有所披露。赖斯的母亲和外祖母都是钢琴教师,赖斯自幼年起便开始接受她们的音乐教育,也曾立志成为一名钢琴大师。然而,当她17岁时,在阿斯彭音乐节上发现许多十一二岁的小孩子都弹得比自己好,“他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我意识到自己可能等不到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奏的那一天了”。

就在赖斯的信念发生动摇之际,她在丹佛大学误打误撞上了一堂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克贝尔(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首位女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的课“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发现“苏联政治居然那么有意思”,“俄罗斯让我从音乐中跳了出来”。从此,赖斯决定改换专业,师从克贝尔,此后在国际政治的道路上一路精进,先是获博士学位成为斯坦福大学助教,专攻苏联军事研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因当面向访美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尖锐提问而得到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赏识,后去兰德公司发展,接着被引荐进白宫国安会,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2005年成为美国国务卿。

笔者有幸在一场轻松的晚宴中亲耳听赖斯与中国高官聊起她的钢琴之旅。记得当时她说,她在学琴学到第十几个年头时意识到自己固然可以成为杰出的钢琴家,但也许永远无法成为伟大的钢琴家;弹钢琴可以当好,但作为职业她还是属于国际关系的。不过,赖斯即便在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也仍然坚持每两周与她在丹佛和斯坦佛结识的几位音乐界好友所组成的私人小乐团一起练琴,至今不辍。

与普京不同的是,赖斯绝不肯在国际场合秀琴技。很多外国政要在接待她来访时都曾委婉地表示希望听她弹奏一曲,均被她微笑着拒绝。赖斯任国务卿期间,恰是小布什政府“忽略东盟”的四年,她极少代表美国出席东盟地区论坛系列外长会,据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内心抵触每逢会议闭幕时东道主为显示“亚太各方一家亲”而必办的“GALA DINNER”(盛装晚宴)。在这个晚宴上,作为沿袭多年的一项传统,各与会国代表团团长必须率随员登台表演一个节目。赖斯的前任鲍威尔国务卿从未缺席东盟地区论坛会议,2001年7月他曾在越南河内的GALA DINNER上与日本女外相田中真纪子表演了一幕越战题材的爱情短剧,一时间激起“八卦”无数。而赖斯出任国务卿后,东盟方面老早就谋划着让她登台秀琴艺了。

赖斯对东盟的轻视是真实的,至今仍为东盟国家所耿耿于选T诶邓辜锹甲约汗务卿生涯的洋洋洒洒200万字工作自传《无上荣耀》里,整整58个章节竟然找不到记述当时美国对东盟外交的只言片语。当然,这只是小布什政府与东盟关系冷淡的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9.11”事件后美国被迫调整战略重心聚焦反恐,除了阻击宗教极端势力方面的事情外,实在顾不上东南亚这个美国外交的“边角”了。而在全球反恐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下,美国国内一片愁云惨雾,本国政要在国际场合琴声曼妙、载歌载舞,也不符合危机时代的政治氛围。

钢琴月考总结范文6

此次活动仍然延续居庸书苑一贯的探索路线,即新时代环境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问题,这次的目光主要聚焦于钢琴、作曲、声乐等方面,这些领域的优秀演奏家和学者们齐聚一堂,创造了一次次的精彩,充满了来源于艺术的惊喜和快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秦序教授笑言:“参加活动的几天就像坐过山车,经历不同的中西方音乐的交流和碰撞,听到太多‘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最完美的乐器’,一切都是那么好,我只能感觉艺术的特点是多元一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美也。”

一、环境与即兴

来到居庸书苑的宾客们都会为居庸关环抱之下的幽幽山谷而沉醉,正如书苑的主人曾教授所说,从进山的那一刻起,人们便开始做减法,在自然的“淘洗”下,逐渐减去身心的负担,进入本真的状态。可以想见,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内心、与音乐的距离更容易亲近。

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标榜和媒介。我国的传统艺术与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自然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精神养分”,传统的艺术精神也有许多是来源于自然的启发和延伸。近十年来,居庸书苑一直坚持在这样的山水环境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音乐,以期追溯、接近和尽可能地还原古老而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播氛围和方式。在这里所做的探索,例如自然声场下的拾音与录音、传统艺术形式的再整合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事实上,壮美、神秘与灵秀兼具的山水确实对与会者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三天的活动里,多场音乐会以及研讨都是在清新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例如25日晚,赵晓生教授的琴音和铿锵有力的朗诵还回荡在山谷间,借着他“关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道路之思考”讲座的余味,音乐家们又纷纷自发地献上了精彩的表演。夜风中,月色下,人们聆听了古老的尺八音乐,大漠苍凉之感铺面而来:李凤云夫妇以宋代“南风”琴奏上古“南风歌”,醇厚、古朴又典雅:青年钢琴家盛原、由熹,作曲家张朝等除了精彩的演奏,还就中国钢琴的发展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十分尽兴;钢琴家李青弹奏的《彩云追月》与山后隐约羞涩的月亮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在温润、抒情的琴声与朦胧的山影、月影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经历了一场绝美的“声景”体验。26日晚,刚从外地赶到书苑的青年钢琴家沈文裕在众人的热情掌声中弹奏了9首乐曲,使得演奏者与听众都共同酣畅淋漓地体会了钢琴音乐的美妙。听众们围坐在一起听他兴致勃勃、手舞足蹈地讲述从肖邦、勃拉姆斯再到米凯兰杰利的轶事以及随后夜晚的露台上人们举杯邀“乐”的场景,也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未经先期策划的“偶然”活动着实是可遇而不求的。

这种方式与居庸书苑努力追求和提倡的“即兴”是契合的。在日程的安排上,主办方设计了一定的“留白”,充分鼓励宾客们放浪形骸、自由发挥,希望自在的氛围能激荡人们的真性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而,许多人畅所欲言,台上台下的界线被模糊,约束逐渐被抛却,来宾们听乐、赏乐,直接与艺术家对话,一切都是自然、融洽的,趋近于回复本真的状态。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25号下午的活动是一场“命题即兴”,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框架下,以现场的诗经吟诵、昆曲演唱、书法、诗词朗诵为线索,启发现场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分别由音乐学专家谢嘉幸、韩锺恩、牛陇菲主持,作曲家赵晓生、高平、张朝,古筝演奏家袁莎,钢琴家袁芳,书法家王岳川均参与其中,探索着艺术创造的可能性,掀起了一次次艺术创作和体验的高潮。艺术家们内在的能量被激发,而观众也为其间所映射出的才情而叹服。

27日上午,龚琳娜夫妇带着乐队坚持在雨中为居庸书苑的宾客以及山里慕名而来的村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诗词演唱会,歌词取自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李清照的传世名篇,曲作者则是浸淫中国文化多年的德国人老锣。龚琳娜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变的,反映在音乐上也是如此:诗、词意境的表现各有不同,她的唱法也会随心应口地变化,音色的处理上有清澈的空灵也有本真的豪放,一场音乐会下来,让人大呼过瘾。据她自己所说,唱诗词让她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能更真切地体会诗人和词人的情感,诗词给予了她很大的营养。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使听众们全然忘却了山雨带来的寒冷。村民们认真地听完了全部的演唱,音乐会结束之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激动地拉着龚琳娜的手赞叹不已,场面令人动容。在场的许多村民也纷纷表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音乐。这有些出乎意料,但却引人思考,在传统音乐传播的问题上,传播者和媒体是否有足够客观的认识?

二、对话与融合

在传媒技术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丰富多元的境况下,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对话与融合成为了近年来传统音乐传播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话题,也是一种愈加常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丰富的文化因子和技术手段带来了多层面的艺术体验,另一方面,它对传播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深入了解不同的艺术类别,还须熟知传媒文化。关于此,居庸书苑多年来有了较为成熟的体验,曾教授认为:整合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发扬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只是辅助,避免本末倒置。

在本届“再续兰亭——山水情怀琴书诗会”中,“对话”与“融合”的宗旨都有非常精彩的体现。一则表现于25日上午“指尖上的中国”音乐会。该场音乐会选取6首被改编成钢琴曲的传统曲目,分别由传统乐器和钢琴演奏,以共同演绎、对话的方式进行,例如一首民乐版的《彩云追月》之后演奏钢琴版的《彩云追月》,其出发点在于关注钢琴艺术如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诠释,在对话中发掘二者的互相启发之处。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使得钢琴家们在演绎中国钢琴音乐的时候更注重从传统中吸收养分,也使观众有机会体验到两种不同音乐诠释方式的妙处。留学于美国伊斯曼学院的青年钢琴家李扬说:“听了翁镇发、屠伟刚和罗守诚三位民乐演奏家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找到了许多从前我在钢琴上找不到的声音,只看钢琴谱找不到这种感觉。这次的体验对我如何在钢琴上演奏中国作品,使之更具有中国味,有很大的启发”。钢琴家李青谈起她的体验时说:“钢琴、大自然,还有友谊的结合,这是最美好的!”

如果说“指尖上的中国”体现出的是“对话”的宗旨,另一场体现“融合”宗旨的是26日下午的“琴韵流深”音乐会。音乐会以古琴为核心,融合了琴歌、古典舞、弦乐四重奏、朗诵等艺术形式,采取的是书苑多年来尝试的艺术整合的方式,从中可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精神的理解和表达。曲目上——琴曲《平沙落雁》、《流水》,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琴埙合奏《南风歌》,古典舞《书韵》,琴歌《客至》,古琴与弦乐四重奏《庆云乐》等等,传达出音乐家们对传统“士”文化精神的追求。艺术家们的表演地投入精湛,音乐款款袭人内心。在音乐会结束时,激动的曾教授哽咽着询问在场的观众是否喜欢这些音乐,是否感觉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信,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两个小时的音乐会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的洗涤,令人感动良久。

其实,无论是即兴、对话,还是融合,都是在寻找不同艺术表现方式之下的某些思想和情感上的共性,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求同存异。

三、理论的思考

精彩纷呈的表演引发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而理论的总结与思考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百家问学”是居庸书苑倡导的研讨方式,其内涵是集当前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具有历史担当情怀的朋友们,在新的文化发展向度上,向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中精粹的艺术精神顶礼问道,在融合古人的灵性智慧同时,激发今日之艺术生命。居庸书苑一贯秉承传统文化整体传播的理念,因此本次活动不仅有音乐方面的研讨,还有书法和中医讲座,分散在三天的活动之中,如25日晚上“清夜听琴,月夜小酌”、26日“群贤问道”,主办方试图多角度、多层面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3天的时间里,实践与理论不断地交汇,最后的句点落在27日下午的“撷韵问乐”之中,即老中青音乐理论专家、作曲家就钢琴的中国风格创作和演奏、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阐释、传统音乐的创作法则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等问题上进行论讲,可以看做是对之前活动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魏廷格老师首先以“中国钢琴艺术的危机与出路”为题发言,他以多年从事钢琴艺术研究的心得以及对中国钢琴发展现状的了解,真挚而有力地提出——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演奏、教学及理论研究入手,全面地培养中国钢琴艺术的母语环境。施万春老师则从实际的所见所感出发,从对比国内外音乐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说到具体的音乐学府的作曲教学问题,认为新时代的作曲教学应该打好传统的基础、努力学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才能创作出既与世界同步又符合国内受众群体需求的、雅俗共赏的作品。李西安教授接着该话题说下去,认为首先要重新发现和认识音乐的传统:其次要在全球视野中重新审视中国现代音乐的文化定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趋同的情境下,必须要向世界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第三,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又要重视当下。王西麟老师表达了他对历史和人类文明的看法,并将之与音乐联系起来,侃侃而谈,慷慨激昂。舒泽池老师就中国音乐中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中国民族音乐调的扩展等四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念,运用具体的音乐范例进行现场的分析,提出两个中国民族旋律发展原则——基础音调的衍伸与核心音调的观照,他认为二者以整体的观念、综合的手法、内在的规律求得曲式变化与统一的动态平衡,是中国“和而不同”美学思想的体现。诸如此类,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中西音乐思维上的一些差异,对人们深层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有非常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