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例6篇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1

 

最新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xxx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最新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录数量,了解负数的价值;

 

⑴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⑵师叙述,生记录。

 

师:客车到达A站,有8人上车,有6人下车。

 

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8人,转出5人。

 

老师8月5日在上个月的基础上续存2000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馈交流。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

 

师:哪种方法能让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数据变化?统一到+、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可以将+称为正号,将称为负号。

 

⑷介绍你知道吗?

 

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食的数量和入仓的数量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负数。

 

二、联系生活,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⑴每天7:30,中央电视一台都有天气预报。在2006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气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师: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个自制的温度计),提问:怎样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请学生操作,追问:你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意识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难,引出 0。

 

确定0度以后,请学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师:你是怎样数刻度的?

 

⑵说明:2006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们是从零开始往上数,因此这个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5℃。最低温度是从零开始往下数的,这个温度是零下3摄氏度记作-3℃。

 

⑶正、负数的读写法。

 

说明:+5读作正五,在写的时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直接写5。-3读作负三,书写时先写负号,再写3,符号不可以省略。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图片介绍摄氏度和华氏温度。学生读出温度,说说是怎样读的。

 

其余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反馈交流读写的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用+5、19和-3、-11、-7区分了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学例2

 

⑴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与图片,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绍相关的知识。

 

说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⑵提问: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写数,反馈交流。

 

小结:用8844和-155区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问:你能把我们刚才学过的这些数分分类吗?

 

小结板书: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吗?是不是负数?为什么?结合例1和例2的图片理解0与正负数的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

 

学生读数,在将相应的数填入圈里。

 

反馈交流,教师:8是正数吗?0该写到哪个圈里?为什么?

 

2. 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负数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读一读。

 

⑴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资源收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图

学生思考:曹冲为什么这样称大象?

二、展开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

(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引导:实际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结合课件演示。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4):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板书:陌生熟悉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练一练

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算式,这题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三、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题之后总结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正确与否进行反思评价。之后他们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今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地发展。通俗的说就像我们平时的验算,但它又不同于验算。这一阶段中常用的策略有:

1、验证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后,很想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需要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就是对答案的检验的过程,可以采用画图表、带入原题、与实际比较等。在验证时要运用较多的思考方法如:逆向思考、推理、概括、比较等。

2、反思策略:没有反思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解题的这个层面上,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在解题之后,有的学生还会看看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命名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策略,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为具有个性的策略、比较独特的策略进行命名,通常用他的方法中能提炼的短语或用该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对他们的激励非常有益处。

4、拓展策略:学生对用这种策略解决了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使其策略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正迁移非常有益处,也能更加激励自己今后对解题策略进行深乳思考。

总之,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还需要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去研究与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原问题新问题

复杂简单

陌生熟悉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3

感知4以内的数量

——小班数学活动

王庆寄  221003

活动目标:

1、练习手口一致地点数1、2、3、4让幼儿了解最后一个数代表所数物体的总数。

2、会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大树、小鸟、长颈鹿、小狐狸、小熊的电脑课件。

(图片、幻灯片、展示仪均可)

2、小鸟、小狐狸、小熊,长颈鹿头饰若干。

3、木珠,糖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小朋友用食指点数并回答以下问题;

师:今天森林里的大数爷爷要过100岁的生日啦!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你们看都有谁呀?(小鸟、长颈鹿、小狐狸、小熊)

1)有几只小鸟(点数)

2)有几只长颈鹿

3)有几只小狐狸

4)有几只小熊

2、游戏

:包糖

1)把木珠当糖,做包糖游戏

师:请每个小朋友包4颗糖送给大树爷爷,祝贺树爷爷生日快乐。(包好以后放在桌子上,请幼儿相互点数)。

3、音乐游戏:

幼儿带上头饰配上数字卡表演唱歌(生日快乐歌)。

可交换头饰,游戏重新开始。

活动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基理念 练习设计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重要作用

所谓的“四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四基”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已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每节课的练习设计。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巩固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所有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及相关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深入到几个年级、不同教师的数学课堂听课及调研发现,在练习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如下:

1.练习设计局限于检验记忆。笔者听课时发现,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局限性比较大,往往是局限于检验本节新课内容的一些有关记忆的层面。虽然也是基础知识,但是由于这样的局限,学生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过程。比如,在周长知识的练习题设计时,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然后再让学生按公式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2.练习设计综合程度较差。尤其是在复习课的教学时,教师更应该很好地发挥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题优势,以便引领学生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整合。但是,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单元复习课教学时,往往只局限于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的复习,知识点的拓展不够。比如,有些数学教师,教分数时就只练习分数,对以往的整数、自然数之类的有关数的概念一点儿不涉及。这样只顾眼前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有关知识无法全面的总结,而且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得不到有效渗透。

3.练习设计缺乏开放性。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往往是只局限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答案也唯一,这样的练习设计的最大缺陷便是思维空间狭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后,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唯一答案类的直接求和或差、或根据和(差)与其中一个加数(被减数或减数)求另一个加数(减数或被减数),题型单一,答案唯一。

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再思考

1.练习设计要注重获取新知的过程考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局限于检验记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概念、公式并能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各类问题之中。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设计“包装磁带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磁带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磁带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2.练习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联系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综合程度较差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本节、本单元或是本学期学过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比如,在学“数”的概念时,可以把相关的以前学过的数的概念通过一些训练题重新回顾一下。比如,学质数、合数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可以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的习题。总之,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尽可能将与此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融合后设计出相应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解题基本技能。

3.练习设计要适当采用开放型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练习设计缺乏开放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寻找答案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完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除了设计一些可以直接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类型题,也可以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在设计这类习题时,可以先设计一个答案唯一的,再逐渐过渡。先出示5-4=19,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唯一的,只能是59-40)。当学生有了正确答案后,可以增加难度,变成5-4=18,这一次,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59-41=18,有的58-40=18,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着说一下规律。接下来继续增加难度,出示5-4=17,不同的学生同样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59-42=17,有的写出58-41=17,还有的写出了57-40=17。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总结规律。最后,请学生试着设计一道有5个不同答案的练习题。

身为数学老师要想在“双基”的基础上达到“四基”的标准要求,一定要做好练习的设计工作,切忌死教书、教死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5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高中数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93-01

导学案教学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相关知识结构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案,促进而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主要目的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其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才能把先进的理念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是现在大家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以其独有的新颖、实用的特点倍受广大师生的关注,下面就对导学教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教学呢?

一、设计合理的导学案

导学案就是一种老师专门给学生看的教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要花费很多心思充分熟悉课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设计一种方便交流应用的导学案,导学案的流程包括了学习目标、预习、应用训练以及小结反思四个部分。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上课情景,使得学生的求知欲被完全激发出来,比如在讲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课本上的那个放小麦的故事,最后总结出全印度国的小麦丢不够。这就引入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参考经验或资料将典型例子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如何应对这一类型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最后课堂小结不仅总结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自我反思、梳理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前环节的设计

本论点就以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为例,展示一个完整的可先设计环节。【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自行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2、学会用所学的三角函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预习目标】1、写出各个三角函数的定义2、总结同角的正弦、余弦以、正切以及它们的平方关系;【课前自测】1、判断正误2、各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正负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导学案的课前设计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讨三角函数的关系式,通过课前自测题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堂环节的设计

课堂环节是学生学习一节课的核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应该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设计出能够传授知识、总结出规律、开拓学生思维的导学案,遵循数学教学课程中收获、证明以及应用的顺序,让学生清楚了解这节课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等,最终能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中主要的引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温故而知新法。温故而知新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来认知新知识,这种方法是现在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利用三角函数来求三角形面积这一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他们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有哪些,而现在我们要是只知道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它对应的角怎么才能求出它的面积。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是有区别的,新的知识能够解决他们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观察想象和归纳结合起来。在高中数学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法时,让学生通过绘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再据图观察、猜想和归纳来总结出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首先老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学生通过之前所学的知识解得方程的根,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化为不等式,观察抛物线图像研究这些方程的根与不等式解集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使得学生归纳总结出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口诀。这种方法就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

3、利用数学史来引入。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很多老师喜欢把相关的数学历史引入课堂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差数列求和这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引入伟大数学家高斯的例子,给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解高斯小时候计算1+2+3+...+100的故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导出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即倒序相加。

4、实验设计法。高中数学中运用的试验设计法就是老师要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富有趣味的实验,比如在学习概率的计算时,课前老师应该让学生做一些掷硬币或骰子的趣味实验,重复多次总结出规律。上课时要求学生把他们的实验数据写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概率计算的一般规律。

除了上述几种重要的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图形、应用已知的公式定理来帮助学生导出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老师可以先用树形结合的方法引入学习。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堂内容需求,应用合适恰当的导学案设计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高中数学导学案课后环节的设计

课后环节是学生学习一堂课的总结和对知识的巩固,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应该充分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以及重点难点来设计一些促进学生课后学习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熟练理解本节课的知识,还要学会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老师要挑选一些不同层次的习题来锻炼学生,习题要做到不相似,有层次重点,尽量做到减去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满足感,使得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小结: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是现在很多教师都在应用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老师的改革创新,这一教学方法定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导学案教学将在高中数学中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协作建模;教学设计

基于协作建模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使用正确的教学手段,引导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能掌控大局。

一、协作建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含义

小学数学的基于协作建模,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数学知识的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为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小组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获取答案,从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协作建模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点,需要教师对其有一个正确的掌握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协作建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结构的设计

对于教学结构的设计,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协作建模学习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协作建模部分和独立探究部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逐个解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但这种教学方式会让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时刻都在认真听讲。因此,协作建模的教学设计对小学数学教师组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2.构建协作建模任务设计

协作建模任务设计有两个支架:协作前的支架和协作建模任务支架。它可以改变原来教师提问设计琐碎的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印象。当学生处于协作前支架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注重表象的积累、答案不唯一的特点,并且是以任务单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当学生处于协作建模任务支架设计时,一方面,对于建模有非常明确的规格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获取的数据要整理并记录。这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会让小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分―总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回答,也要让学生可以动脑思考。数学教师尽量选择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思考、讨论,再让学生把各自的答案进行整理,以小组的形成整理成全面的答案,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中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2)总―分的教学设计。教师也可以给每个小组一个大问题,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让每个人负责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等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以后,再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法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三、协作建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模板

基于协作建模小学数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板相同,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五部分,笔者以最大公约数为例,阐述协作建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模板,如,教学内容:最大公约数;教学目标:掌握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及用法,并能在具体学习、练习中会使用;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怎样理解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并学会自己找到最大公约数;教学难点:学生在具体操作用的使用,对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准确理解。

四、协作建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协作建模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种学习方法需要各自的小组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以后,再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基于协作建模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建模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帮助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保持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对于小学生提高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