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文1

不少同学在刻画人物时,只知道平实的叙述,缺少生动的细节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往往显得平淡无味,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表现得不够传神,不够鲜明,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同学们不能细心捕捉生活细节,不能将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细节,用特写镜头把它突显出来,使读者“处其境”、“见其人”、“感其情”。所以,适时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细节,从而传神地刻画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 他山之石

阅读刘益善《田野上的白发》片段,评析精彩的细节描写。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我含着泪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那一刻,握住母亲冰冷的双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学生评析】

学生1:文段中有一处关于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让我感动,“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这一句细腻地写出了母亲插秧的辛苦、劳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

学生2:文段中还有两处母亲外貌的细节描写,“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细致地刻画出母亲的瘦弱与苍老,读到“母亲的白发”让人心痛。

学生3:母亲“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这两句中的“跪”、“爬行”、“移动”等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体力不支、劳累疲乏,苦苦支撑的情形。

学生4:我注意到这样一处动作细节,“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极度疲乏的母亲见到我,自然想站起迎我,但“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读来真让人心酸。

学生5:还有有关母亲神态的细节,“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生活艰辛的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和难过,在我面前仍慈祥地微笑,这微笑里包含了母亲对我多么深厚的爱啊!

学生6:还有一处语言描写,“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写出了母亲淳朴的农民本色。

二、 技法揭示

抓住特征绘肖像

锤炼动词绘造型

吻合个性绘语言

细致入微绘心理

生动传神绘神态

三、 小试身手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习作片段,第一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描写雪天父亲到学校给我送棉衣的场景,来表现温暖的父爱和“我”内心的感动。第二个片段小作者想通过母亲给患者扎针的细节,来表现母亲工作的娴熟、细致、冷静。但这两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都不够细腻、精彩,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选取一个片段将细节丰满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传神。

1. 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见父亲头上已被化开的雪水弄湿。父亲问我冷不冷,边问边递给我一件红色的棉衣。

(示例:我飞快地走出教室。走近了,我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黑瘦的脸,乱蓬蓬而又湿漉漉的头发上还散落着几片雪花。父亲见我走近,眼里满是关切,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不停地问我冷不冷,边问边拉开塑料袋,掏出一件红色的棉衣,笨拙地帮我穿上,拉上拉链。那一刻,内心溢满温暖,我一头钻进父亲的怀里……)

2. 我看见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拿起针头,扎进血管,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

(示例:她接过病人手中的塑料袋,取出药物,快速将药水配好,混合均匀,再将橡皮筋紧扎到病人的手腕上,小心地拍拍病人的手背,然后用棉签涂抹消毒,找到注射的静脉,拿起针头,排出空气,准确地扎进血管,随即解下橡皮筋,贴上胶布,拿起输液瓶,扶着病人走向输液的座位。母亲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细致、冷静)

【教后反思】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脚母亲

谷伟学

母亲李芳兰是大西北甘肃的农村妇女,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里裹了脚,从此束缚了母亲70多年。母亲没有自己的事业,唯一的事业就是儿女。

我军旅生涯二十六载,不能回家陪母亲,尤其是逢年过节……转业到首都北京工作后,只要我一到家,她就会一边忙忙碌碌给我准备饭菜,一边弯下腰从柜子里取这找那,把存了一两年的葵花籽和蜂蜜端上了桌,还自言自语个不停:“这孩子大老远回来也不提前打声招呼,让妈多少有个准备;你看这炕上脏兮兮的,院子也没顾得上打扫,让人家‘公家人’笑话。”

母亲生性刚直要强,事事不愿落在别人的后面,用自己羸弱的身体苦苦支撑着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孩子成活了七个,由于生病没有奶水,母亲到处求人给帮忙,有同岁的孩子就让留些奶。爷爷奶奶由于生活困难分开而过,我家和叔叔分别照顾。为这作为“长嫂”的妈妈背了不好的名声。记得爷爷患有哮喘病,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母亲也患有气管炎,整天挣工分,一日两餐地忙碌着。大姐远嫁后家里困难得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给本来就贫困的大家庭雪上加霜。谁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母亲说谁要是不同意接济姐姐她就跟谁急。

我考上高中,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必须住校,周六回来周日走。母亲提前准备好吃的就上山耕作去了。记得有一次,家里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了,母亲从邻居家借来了两碗玉米面,然后煮了一锅没剥皮的土豆,两者相拌后搓了十个玉米饼子。母亲的右手掌布满大口子,黑的东西渗入又粗糙又明显。那次我离开家门的时候,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送我上路,我也“五味杂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喜欢坐在上房台子上做针线活。缝缝补补是母亲的习惯,她的针线缝过岁月也补过风寒。过日子十分节俭的母亲临去世前,她的毛背心前襟下面还缝着两片布块抵脏;但她对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都好呢,谁家有个婚丧嫁娶、大病小灾,母亲都积极帮忙热情张罗。村里有位兄长家庭贫困,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只要到了我家,母亲肯定会热情接待的。

步入老年后,母亲离不开药,有时一天得吃好几种,虽然不识字,却没有一次弄错过,归置得清清楚楚,没出过一次问题。

母亲是个很注重名节和口碑的人,教育我们做人要走得正行得端,不能让人家指脊梁骨。母亲有时也很辩证地说:“世上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子女不懂珍爱他人,绝对是父母教育的失败;不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周围人发脾气,然后又渴望人家谅解你”等等。

2005年底,我转业到北京工作。母亲脑出血,诊疗比较及时,没有留下大的后遗症。我将母亲接到北京待了大半年。期间,我陪她到处去逛逛,见见世面;父亲母亲出生在黄土高原,没有去过南方的经历,我和司机一起开车陪她到天津看渤海开眼界。父亲母亲高兴得脱掉了鞋子,像孩子似的玩起了水。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2年2月28日,有删改)

文中塑造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塑造的?

解析:写人记事的亲情类散文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细节描写。读者会从那些看似闲笔,不太起眼的细节描写中看到作者的真情流淌,也会被这些细节感动。如《小脚母亲》一文中,“我”转业到北京后,一回到家,母亲就忙这忙那,取这取那,一边忙碌一边还自言自语,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见到“我”之后的喜悦心情。“母亲的右手掌布满大口子,黑的东西渗入又粗糙又明显”“父亲母亲高兴得脱掉了鞋子,像孩子似的玩起了水”等细节使人眼前出现一个小脚蹒跚,满头银丝的老太太的身影,很有普遍性。这些近似白描的细节刻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并没有直接的对话描写,而是截取了母亲的语录来展现母亲的性格特征,简练而又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全身心扑在儿女身上,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性格刚直要强,不重男轻女;生活节俭,乐于助人,热情;做事仔细认真;看重名节口碑,注重对儿女的教育。本文为了表现母亲的品质,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

【阅读指导】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描法有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散文中的描写必须有所侧重:在最需要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地方,描写往往能起到烘托中心的作用。阅读时,一定要通过这些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细节描写,是指对场景中最不引人注目的细枝末节所进行的描写,如人的行动、眼神、下意识的动作等。细节描写运用得当,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感和人物的可信度。如《小脚母亲》一文中,作者写到自己离开家门的时候,“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送我上路”“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一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为没有给孩子捎像样的东西充饥而愧疚,表现了母亲为了儿女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既可怜母亲,又无力相助的无奈。

二、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四种描写方式。这些描写方法,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上有很大作用。《小脚母亲》一文主要侧重动作描写,其次有几处语言描写作为补充,很好地展现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其作用有: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具体解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其作用有:渲染故事气氛、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等。《小脚母亲》一文主要侧重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了母亲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为展示深沉的母爱主题作了铺垫。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的体形

李登建

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父亲的体形很不好看――如果对别人,我可能会使用“丑陋”一词――说得准确些,父亲的脊椎严重弯曲,背部隆起拱形的大包,就是农村常见的那种罗锅腰;腿是罗圈腿,腿弯子下布满了筋疙瘩。其实父亲身上很少还有完好的“部件”,他的手,手指头又粗又短,且伸不直,酷似秋后的老豆虫,寒冬腊月,这些老豆虫的纹路就裂开,撅着硬硬的小嘴巴,吓人。

注意到父亲这样子我内心很不好受,老在头脑中盘旋、重重地撞击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男人的骨头能承受多大的重压,极限是多少?我觉得,我父亲的骨骼就是被一种力量扭曲了的,要说有不同,那就是它的过程很缓慢,很漫长。

父亲年轻时贩过水果,夏天贩杏、桃,秋冬是山楂、柿饼。从南山里进货,到北乡走街串巷吆喝着卖。前后两只竹篓一般能挑一百多斤,微绿色的散着淡淡清香的槐木扁担一走一颤悠,看起来有些情调,但对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那滋味却是有一窝虫子趴在肩头上撕咬,疼痒难忍。乡下人吃水果谁舍得花钱买?都是拿末场粮食换,斤半高粱米一斤杏。少年的担子始终不见轻,往往货物出手了,竹篓里又盛满了粮食。晚上回来肩膀像烂杏儿似的。一开始,少年吃不了这苦,想撂挑子,起码在家歇三五天,养养肩膀,但都不行,次日找块棉垫子垫上又上了路。

逼父亲上路,要把他带出徒的,是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爷爷多年贩油,肩膀上的茧子早已有铜钱那么厚,噬咬父亲的那窝小虫儿是不敢到这里来的,它们要是来啃一口,牙齿肯定崩出俩豁儿,所以仍趴在原地。爷爷忽略了这个细节,直嫌父亲磨蹭,急脾气的他走不了慢道,一抬腿一里路出去了,然后放下担子等父亲,走走等等,后来等得不耐烦了,干脆不再停。南山山腰飘下来的小道像风中的一匹布,东倾,西侧。上山还凑合,下山时脚放不开。全身的重量一会儿集中到两个脚趾尖,一会儿转移到脚孤拐上,脚板一会儿扯成锐角三角形,一会儿又扯成不规则的梯形。父亲正在山坡上战战兢兢,朝前一望,爷爷却没了影儿。他急得直想哭,可是哭不顶用,还得咬着牙、咧着嘴追上去。

父亲的小贩生涯到实行才结束。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大伙选他当组长,他心气盛,很负责,搞得比别的组好,这也拴住他,出不了村了。但他那条油光放亮的扁担却仍不离身。下地,父亲像随手往水里丢一条鱼,把扁担往地头草丛里一丢,尽管干活去。中间休息或者收了工,他得去拔草。拔草,父亲可是个好把式,田垅里镰刀派不上用场,他以手代镰,他有十个发绿的指头,稗草、莠草不用说,对热蔓子之类的草,他这十个指头简直就是锋利的铁钩,连草根都能抠出来。不大工夫,俩草垛儿就有了。他抽出扁担,抹一抹上面的土,一头一个,不前沉不后沉。那年月,草就是好东西,能卖钱,虽然一大捆卖不了三五分,但积少成多,家里打酱油醋,姐姐买件花衣裳,后来我上学买纸笔,都靠它。

父亲就是这样晃着膀子,一步一步,走进了他生命的夕阳里。父亲已经70多岁,70多年的沉重岁月完成了对父亲的雕塑,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农人的形象。凝望着他,我反复想,这座雕像应该是青铜质料的,只可惜没有高高的底座……

(选自《中国作家》,有删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文3

    上文中提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故事情节构图,一个是现实角度,一个是回忆角度,这两方面的表现,从现有大多数电影中来看,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一般的处理形式是通过黑白色彩来进行色彩铺垫,以表现所谓的“逝去”和“过往”,对于现实情节则采用非黑白色彩,以表现“现在”和“希望”,而在此部影片中,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色彩基调则选择了很多鲜亮的色彩,对于现实部分的表现中,采用黑白的色彩效果。从电影美术的符号观来看,将黑白色彩作为电影中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是因为现实部分的情节描写是灰色的、悲伤的,影片一开始主要描写父亲的葬礼,在整个情节中充满着亲人离去的悲伤,没有所谓的欢声笑语,没有欢快的气氛,同时情节中通过冬天下雪的场景也比较适合运用黑白色彩效果,更能够烘托现有的情感基调,深冬里大雪覆盖下的原野,苍苍茫茫的白色,冰冷呼啸的寒风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无情的画面。总的来说,黑白色彩用于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父亲的死亡所带给儿子的悲凉气氛,而相对于现实中的悲凉,有关过去的回忆似乎就充满了温暖和欢快,因此在关于回忆部分的描写中,充满了各种饱满的色彩。总体来看,电影中的现实部分黑白色彩的运用,将影片的情感层次感展现出来,影片的描写也是基于这种层次感展开。这两种情节构图中的不同的色彩基调选择非常不同于诸多现有电影的构图色彩选择,独特而具有说服力,同时容易让观影者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影片开始回忆部分的描述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画面的基调变化,色彩选择上逐渐由冰冷的黑白色转变为美好、温暖的彩色。影片中回忆部分的多种美术色彩组合的运用所烘托出的故事情节与影片一开始的父亲葬礼的现实部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将回忆部分的父亲和母亲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给观影者。应该说,这些色彩的运用中着重表现在场景的色彩运用中,场景中暖色或者相对较纯的色彩运用主要体现在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优美景色中,这些都是作为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这也正符合回忆部分的情感体现,张艺谋导演通过将回忆部分的多彩的风景和人物色彩进行组合搭配,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记忆以及纯美爱情的向往,把母亲过去生活中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立体展现出来,这种立体感来自于回忆部分中的色彩搭配,当然也来自于现实部分色彩基调的对比。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中,母亲的红棉袄,麦黄色的田间田野,配合以各种乡间的声音,加上母亲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眸,使整个回忆部分的情感效果更有层次感,这其中的美术表现是以一种电影基调、电影背景展现出来的。综上来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的美术色彩对比,反映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前后对比,引起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二、影片中的美术载体及其美术特征

    (一)美术场景———以路为例在影片中,场景或者景色经过特别的艺术处理以及反复的运用可以展示出特有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反应。影片中开始部分是从一条弯曲的路,借由路本身的另一种含义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之路,也表达了影片中的主题。影片中,对于路的美术处理运用了许多关于乡间小路的画面,它无声表达了父亲和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坚韧。在电影中的回忆部分中,父亲和母亲在村子路的两头的场景,预示了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在父亲逝世后,母亲仍然坚持在路上等待,表现了母亲对爱情的坚韧与执着。影片中对于“路”这一场景载体的美术表现,将路的线索作用、贯穿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故事情节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比较典型的美术运用镜头中,母亲把一个青花瓷固定摆放在同一个位置,在对青花瓷的描写中,通过远景和中景进行了特写,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单纯的等待和对父亲真诚的爱意。

    (二)美术人物载体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当然离不开对于人物的色彩处理,人物美术造型对于反映故事的时间变化和故事情节起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候的母亲,扎着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的棉袄和花棉裤,结合电影中母亲的一系列的动作,将母亲纯真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来,同时正是这种美术渲染也将母亲对爱情的坚持和单纯展现给观众。影片回忆部分的描写中,母亲身穿红色的棉袄在路口等待父亲,镜头多次经过远近的变化,近景、远景、中景的综合运用,反映了当时母亲的心理变化。电影中,母亲为了能够听见父亲的声音,在去村口打水的画面描写中,后边是金黄色的背景以及蜿蜒的道路,加上母亲纯真快乐的笑脸,使得整个画面饱满而又醒目,在此画面的处理中,并没有类似近景远景的切换,基本上是衣服固定的画面,这通过相对静态的表现方式,配合当时的美术场景布置,将母亲对父亲的爱情展示得非常纯真和干净。在母亲等待父亲的路上,画面中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中开始,并在其间不断闪过,又不断闪入,母亲与景色做了完美的融合,画面温暖而又生动。在母亲追赶父亲的车时,奔跑中一幅幅画面穿插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配合母亲焦急的心情,画面透出来母亲真切的情感。在电影的结尾部分中,母亲奔跑在路上,又将我们带入到整部电影中的核心部分———多彩温暖的回忆,这不光是对回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效果,为整个故事带来淳朴和具有回味、反思性质的思考,影片中,母亲和整个场景的布置完美融合,将电影美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影片中的经典美术画面分析在深秋的季节中,母亲的那件大红的棉袄和周围金黄色背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美术效果,母亲的红色在一片片金黄色中跳跃,这着实通过这种动感表达了母亲此刻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情感。母亲在金黄色的树林中等待父亲的画面中,色彩温馨透出浓烈的情感,在逆光中的人物变化又使画面在浪漫中存在一丝羞涩;电影中路边枯黄的野草,反映了母亲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在母亲盼望已久的父亲到家里来吃饭时,母亲穿着红棉袄站在门内,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之下,将母亲热切盼望的爱意展现出来,非常生动,这幅画面不仅留在了父亲的脑海里,也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鲜活、充满想象空间和无限美好的美术画面;电影中的美术画面非常经典,对于其他影片的制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这些画面的表现无疑都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文4

一、 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刘墉:《视野》,2011年6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他最终被破格录取,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但他没有放弃,结果被录取了。

二、 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先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杨轻抒)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然后迅速返回原文,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意思是摆脱不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的那份深情,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园中篱下的,也是父亲的象征,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 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自选角度,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是父亲的象征,借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形象具体,意蕴含蓄深远。 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为文章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对父亲爱的叙述,使文章跌宕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交代了母亲等开时再拍照的原因,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文5

父爱如山,在父亲节到来的时候,学校举办了相关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感恩自己的父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父亲节活动策划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2020初中学校父亲节活动策划方案一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给你无期限的保护,为你的成长而终日不停的忙碌,是不善言辞却又大爱无边的慈父,父亲节到了,板报网小编祝愿天下父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有关2014小学父亲节活动方案。

为更加有效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淮河小学少先队继母亲节活动后紧紧抓住父亲节契机,精心组织策划了主题为“感恩孝行父亲节”感恩教育活动。

活动分四步进行。大队部在周一升旗仪式上首先进行动员,随后利用晨会课分班介绍父亲节的由来,接着放手让学生进行活动的自主设计,最终确定活动方案并实施。具体要求全体少先队员开展“四个一”活动:

1、对父亲说一句节日祝词,并汇报近来的学习情况。

2、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烧菜、盛饭、洗碗筷、烧开水……

3、送给父亲一件自制的小礼物。(如心意卡等)

4、一边给父亲捶捶背,一边听父亲讲孩子小时候受到无私关爱的一件事,并倾听父亲的教诲,改正自己的一个缺点,用实际行动来感恩。

连日来,学生精心制作贺卡,并在贺卡上写下对父亲的祝福。同时发放倡议书,倡议全校师生利用周末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实际行动感恩,让爸爸们能在这一天忘却平日的忙碌和艰辛,温馨的度过这一天特殊的日子。本次活动大队部还把它作为下半年评比校“孝敬之星”的一个依据。

在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灰埠小学校园里,“父亲节”礼物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很多学生都想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向他们的父亲致意。

节约一粒米、节省一分钱就让父母少流一滴汗;奋发上进、勤奋学习就让父母感觉一丝欣慰;知冷懂暖、身体强壮就让父母少担一分心;善解人意、与人和睦就给父母带来一些安宁。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都可以让父母了解到我们感恩的心

为此,学校大队部根据本年“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学生除了每天都要做的爱心作业外,(如:为父亲倒杯茶、洗洗脚、捶捶背等),我们还设计了“爸爸我爱您,祝您节日快乐”的主题活动,3-6年级给爸爸写一封感谢信;1-2年级给爸爸写一段感谢的话,并且读给爸爸听,让爸爸写出听后感言,让学生们在父亲节这一天给父亲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

2020初中学校父亲节活动策划方案二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就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虽然今日一般人对于父亲节的庆祝活动,不像对母亲节一般的重视与热闹,但是上帝在圣经中教导我们对于父母的关爱却是一致的,当母亲含辛华考范文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所赋予他的温柔角色;或许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呢?

二、活动主题词

同学们,本月第三周的星期日(6月21日)就是父亲节,送给父亲的礼物准备好了吗?我们如何让他能忘却平日的忙碌和艰辛,渡过浪漫、温馨而又难忘的日子呢?其实,无论你送什么礼物给父亲,他都是非常开心的。

买件礼物、寄张卡片或打通电话,这样的祝福似乎显得没有一点创意;一封书信,一个拥抱好像又有点幼稚。动动你的脑,亲自设计一个特殊又有意义的礼物送给父亲吧,这不是可以令父亲更加感动,更感幸福吗?

三、活动要求

爸爸的教诲像一盏明灯,为你照亮前程;爸爸的关怀像一把伞,为你遮蔽风雨。多少座山的崔嵬也不能勾勒出父亲的伟岸;多少个岁月的磨砺,却刻画出了父亲面容的风霜,但是,老爸在你的心中一定是最有型、最酷、最帅气的父亲!快快拿出你五彩的画笔,去勾勒、去描绘你心中的明星爸爸吧!

作品要求:头部肖像绘画

评选方式:每班自评,选出10份后,以级部为单位交至美术吴美勤老师处。

2020初中学校父亲节活动策划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全体队员感受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感悟父母在自己成长历程中所付出的爱,激发队员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用行动来回报父母。

二、活动主题:感恩父母

三、活动口号:感恩父母,从小事做起

四、活动内容及程序:

1、老师推荐名人感恩名言,创设浓郁的班级感恩教育氛围。

2、通过班队会:

(1)让学生估算一笔养育帐(经济付出: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2)讲述一件关爱事(感情付出:让学生们通过翻看旧照片,听父母、长辈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回忆自己生病时,遇到疼痛、烦恼时,父母是如何照顾、开解、鼓励自己的,了解父母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无私付出)

3、利用午会课和音乐课,学唱感恩歌曲,做到熟背歌词,熟记旋律。

推荐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童年的小摇车》、《白发亲娘》、《感恩的心》、《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满文军的《懂你》、刘和刚的《父亲》、阎维文的《母亲》等。

4、阅读一组亲情文章。

精心选择一组亲情文章,认真开展亲情阅读,为丰富其情感内涵,积淀其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书目:《天下父母--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傅雷家书》、冰心《寄小读者》、印度泰戈尔《新月集》、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王小波、李银河《爱你就象你自己》。

5、完成一套感恩作业

(1)开展“每天一件家务事”活动,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整理房间等。

(2)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关于写母亲节的作文范文6

一、散文还是小说

文章的体裁决定着老师的教法,关于本篇的体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散文。

中职语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中收录本篇文章,此单元收录均为散文。若是散文,当属记叙性散文。它不同于小说的叙事记人写景,“叙事往往只叙述事件的某些片段,记人只记人物的某些侧面,写景只写景物的某些方面;而且这些事、人、景大多只是作者接触过的,作者也多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将事件的某些片段、人物的某些侧面和景物的某些方面连缀起来。”[1]散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存在真实性。莫言先生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颁奖会上的演讲中提到:“他最后悔的一件事是小时候跟着母亲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放学回家后看见母亲泪流满面,说‘儿子,今天你让母亲丢脸了’”。这段话有力证明了文中几个最重要细节的真实性。

另一种是小说。

事实上,许多教学参考都将此篇看作小说,而且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文本。

关于小说,韦勒克、沃沦认为,“想象性的文学就是‘小说’,也就是谎言”,“伟大的小说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2]可见,“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若将本篇看作小说,要解释清楚两点:一是本文具有小说的三要素特征:即有“我”、“母亲”、“老太太”三个人物;有母亲决定卖白菜、我和母亲卖白菜、老太太买白菜后又因我多算一毛钱而退菜的完整、曲折、生动的情节;同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1967年,那是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二是本文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如老太太的肖像描写,她卖菜讨价还价、付账等诸多细节是否因写作的需要存在一定的文学想象;还有毕竟作者当年才12岁,而写作时是在几十年之后,记忆也可能会有误差。那么,《卖白菜》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笔者认为:该文属于边缘文学体裁中的纪实小说。边缘文学体裁“既含有某种文学体裁的因素,也含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因素,”[1]而《卖白菜》既有散文特点,又有小说的要素,因此是边缘文学体裁。纪实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纪实性,“它是纪实与小说相结合的产物。”[1]《卖白菜》同样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是纪实小说。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极度的物质贫困会给人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是解读本篇的关键所在。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本篇中表现如下:

一是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能够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文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1967年冬,当中国物质极度匮乏,农村很多地方都是“糠菜半年粮”。因为贫穷,母亲才不得不下决心卖掉仅剩下的三棵白菜。文章运用了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多种表现手法,交代了母亲要卖掉白菜时的前后心理活动,也写了“我”对母亲要卖掉那三棵白菜的心态。因为贫穷,买白菜的孤寡老人才会一再挑剔,讨价还价,仔细称量,小心付账,从而让“我”厌恶。文章也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孤寡老人,通过她的言行举止也再现了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因为贫穷,才会发生仅因多算一毛钱而退货的事实,才会发生后来母亲流泪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二是更好的揭示“人穷不能志短,再穷也要真诚”的主题。文中结尾,母亲因“我”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这与前文中母亲坚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因儿子的不诚实母亲才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一对比凸显了母亲为人处事的态度,这也正是母亲的高尚之处: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不诚实。

三、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

文中的叙事人“我”12岁,这就形成了本文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关系。表现为: 首先“我”的感情是本真的。“儿童由于身心未发展成熟或未完全发展成熟,他们还未被世俗的灰尘所污染,他们以自己的裸的心灵去面对世界,因此世界在他们眼中心中是一种本真的存在。”[3]“我”在文中的情感态度是自然的,毫不掩饰的。而且“我”对母亲决定要卖白菜的心理反映是儿童式的。当感觉母亲要卖白菜时,“我”先是悲伤地试问;当清楚真的要卖白菜时,“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当确认要卖白菜时,“我”哽咽,“我”大哭。因为“我”毕竟是个孩子,不知在母亲面前虚假掩饰自己的情感。“我”对母亲的感情是本真的。“我”敬重母亲,知道她做的事是对的,对她要卖白菜“我”不敢反抗,只有悲伤、流泪。虽然不情愿帮她送白菜,但还是去了,怕她生气。“我”也依恋母亲,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更爱母亲,怕她伤心,当看到她因我流泪时,“我”吓哭了,连话都说不完整,心中沉痛,终身难忘。而“我”对老太太的态度则相反,“我”极其厌恶老太太,“我”本来心情就不好,她还拽我家小白菜的根,戳坏其他白菜,并对白菜指指点点,因此“我”对她说话很冲,像火药桶。更让人生气的是,她竟“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而这本该是我们吃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于是,“我”利用老太太不会算账的机会故意多算一毛钱,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其次“我”呈现出“我向思维”的特点。

“我向思维”的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等同于有生命的‘我’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现象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加以对待。”[3]文中主要表现在“我”与白菜的亲密关系上。在缺吃的年代,白菜既是美食,也是“我”的伙伴。“我”甚至清楚白菜的精确数量一百零四棵(只有儿童才会有兴趣数数),因为它们是“我”和母亲种的,与我们朝夕相伴。文中两处运用插叙对白菜进行了温馨的回忆,又用拟人手法将白菜人格化,如“挤进了篓子里”;特别是写那颗最小的白菜,仿佛进入了童话的世界:“我”看它的小和可怜,“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还差点好心办坏事害死它。连母亲也把它当成孩子,小白菜终于历经磨难长大成人了。 白菜在“我”眼中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抖着生命的音符,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诗意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9-175.

[2]韦勒克,沃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