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例6篇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文1

感官评价:参考李楠楠等[7]对鱼肉制品感官评价的方法,对3个温度下不同阶段的豆干进行评定,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理化分析:豆制品中的各个理化指标分别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进行测定:蛋白质含量按GB5009.5-2010测定;脂肪含量按照国标GB/T14772-2008测定;含水量按照国标GB/T9695.15-2008测定;pH值参考国标GB/T9695.5-2008测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参考标准SC/T3032-2007测定。

微生物计数:根据国标GB/T4789.2-2010的方法,取样25g样品至225mL无菌生理盐水中,均质均匀后,按10倍递增稀释到所需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取1mL倾注平板计数琼脂平板,共取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行,48h后计数。

初级模型的建立:以简易包装白豆干为研究对象,对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建立初级模型。修正的Gompertz方程表达式[9]为::(略)。

1感官评价

根据表1的标准,3个温度下不同阶段豆干的感官结果如表2所示。

2理化分析

由表3可知,在保存过程中豆干和百叶中水分、蛋白质、脂肪以及TVB-N含量在变化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豆制品中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三甲胺等胺类物质较少所致。豆制品pH与其品质密切相关,其变化主要受储存温度的影响。不同储存温度下豆制品的pH变化规律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知,在白豆干储存过程中,储存温度越高,其pH变化越明显,初期变化不大,随着时间延长,pH呈明显下降趋势。其pH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豆干中乳酸菌及其它微生物所产生的乳酸和其它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引起,在5℃下其pH值变化不明显,可能是在5℃下,低温抑制了豆干中乳酸菌和其它产酸微生物的繁殖,导致乳酸和其它有机酸含量降低;薄百叶在5℃、15℃、25℃下,pH值在储存过程中变化不大,可能是百叶含水量较低,不适宜产酸菌的繁殖。

3不同温度储存条件下豆制品菌落总数生长曲线

豆制品中营养丰富,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白豆干和薄百叶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的菌落总数变化趋势相同,5℃下,豆制品中微生物在前100h处于较低的水平,100h后进入快速生长期(图3);15℃下,微生物在前8h处于较低的水平,8h后进入快速生长期(图4);25℃下豆制品在2h后就进入快速生长期(图5)。综合白豆干和薄百叶中菌落总数的生长规律,由菌落总数生长规律的曲线图可知,随储藏温度的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见温度是影响豆制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结合表4可知,白豆干和薄百叶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明显缩短,根据国标规定散装豆制品菌落总数不可超过105cfu•g-1,因此,5℃条件下,白豆干和薄百叶的货架期不能超过4d,最适宜贮藏期为2~3d;15℃条件下,白豆干和薄百叶的货架期不能超过1d;25℃条件下,货架期只有5h,不宜贮藏。

4中式非发酵豆制品菌落总数初级预测模型的建立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科书;修订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0-0011-03

人教版初中生物课标实验教科书自2001年开始实验以来,已使用了11年。2012年1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版)颁布,自2012年秋季开始,七年级学生将使用根据课标正式版修订的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修定后的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科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科书修改的直接原因

(一)课程标准:教科书修改的根本依据

教科书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修订。与实验稿相比,课标正式版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内容框架上都没有大的变动。实验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全面体现了课标实验稿的要求。在课程标准未做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教科书的修订在总体编写思路、内容编排体系上也未做大幅度变动。修订后的教科书保持和发扬原实验教科书的以下特色: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方法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反映生物科技的新进展。

与实验稿相比,课程标准正式版更加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强化了关于动物类群的内容要求。鉴于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突出和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成为修订教科书的重要任务。例如,教科书对概念的讲解比原实验教科书更加详细透彻,表述更加明确,表述概念内涵的文字以黑体字排印;每节开始的“想一想,议一议”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活跃思维;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每章最后的“本章小结”引导学生对本章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由于课程标准正式版增加了对有关动物类群的内容要求,修订教科书在八年级上册将对现有内容做较大的调整,补充有关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重要参考:来自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教科书修订时要认真听取不可忽视的使用者对教科书的意见和建议。自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个别访谈、开研讨会、收集书面意见,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教科书使用信息,为教科书修订提供参考。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为教科书修订提供实证基础。自2001年至今,教科书编写组承担和从事的有关课题研究,有部级课题4项(其中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各一项);有课程教材研究所立项的课题3项。

研究发现,实验区的广大师生总体认可教科书。例如,2004年、2007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都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认可教科书的框架结构,肯定教科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生物课本。

但是研究发现,在生物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解决。

七年级课时紧张。课时紧张的原因,有课时分配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生物教科书内容安排方面的原因。七年级教科书,尤其是上册的知识内容丰富,实验、探究设计也较多,实际教学时课时确实紧张。在修订教科书时,我们认真考虑这一问题,对七年级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探究等活动都做了适当的精简。

实验、探究完成情况不理想。问卷调查表明,只有约60%的教师能完成教科书设计的半数以上的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从教科书编写本身来说,教科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数量总体偏多(其中有些探究活动本身教育价值不高),有些探究活动可行性不够理想。在修订教科书时,我们对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必要的精简;认真考虑了目前许多学校的现实情况,尽可能地遵循低成本、简单易行的原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替代方案从而提高活动的可行性。

关于教科书知识内容方面比较集中的意见是,教科书的开放性较大,有不少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有的则是以图代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再做补充。例如,七年级下册在讲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时,教科书以图代文,而没有在图后详细阐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修订时针对这些合理意见做了修改,对必须要讲清楚的基础知识,教科书做了适当的补充,以便于教学。

教科书中某些具体知识内容可进一步完善。例如,生态系统的知识安排较散,七上“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部分内容与八上“生态平衡”的内容重复;七年级下册中用照相机成像来类比人眼的成像,而学生要到八年级才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类比后更不好理解。教科书修订时认真考虑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又如,有一些教师反映实验教科书中“光合作用”这样的重要概念被分割在两章里讲,中间还穿插了“呼吸作用”,不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能改,否则就失去了特色。教科书修订时,一方面按照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分章安排,另一方面,对呼吸作用内容的安排顺序适当调整,使光合作用在教科书中虽然是分章阐述的,但在教学上是连续的。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学习 方法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60

初中物理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不仅初中生常常这样抱怨,就连初中物理教师们也深有同感。同时初中物理也是被认为比较重要的学科之一,关系到高中物理以及以后对物理学科的研究。学生一旦学不好,很容易会在中高考之中被拉开较大的差距。据了解,很多学生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外,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畏惧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原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中应运而生。它更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可见,这种方法的本质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通过兴趣的指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

一、调整学习心态,培养学习兴趣

“探究式学习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而这主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成绩,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相反这次考试的失利恰恰是让学生寻找自身的缺点,经过自己的改正与调整,下次更容易地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让学生树立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才能稳步地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通过兴趣的指引,自觉克服重重的困难,努力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良好的兴趣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兴趣是很必要的。

二、注意实验过程,加强推理总结

“探究式学习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的事物和现象,通过探究此过程而获得新知。

(一)善用演示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要让学生明白,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实验是探求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有效途径。对于实验的现象和实验中的数据变化,要努力去分析,认真去思考,要透过实验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来总结出抽象出概念或规则,并推广到一般物理情景。因此探究实验的过程,就是就是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

例如,初中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时,初中生会感到很抽象的。如果我们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即体积不同的多个对象,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计算出他们密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物质的属性,不受体积的影响的结论。因此,结合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密度概念的。

又比如在串、并联电路教学中,进行总压和分压的关系分析时,如果能够用实验来演示,让学生切身看到通过仪器的数据电压的变化,然后来分析,就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了。

(二)加强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物理学中,很多的规则、公式都是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对已学过的旧知识,利用严密的数学推导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恰恰是物理学中最神奇,也最难的一个方面。一般通过这些复杂的推导,能够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逻辑推理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公式的变化,总结推理方法;其二为思维的方式,即懂得推理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比如,在物理概念和一些常用的公式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熟记其表达式,更应令学生能准确地推导其过程。这样才能对物理知识记得牢固,用起来才得心应手。

三、认真教好概念,提高理论能力

“探究式学习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根据研究,能够形成科学的概念。概念是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的特性,而这里明确地点明了学习概念的重要意义。所有的学科,都要从概念开始学起,他是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教好概念。对概念的学习,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正确地形成和修正概念,并且要灵活地理解概念在科学中不同的情境下的变化

通过抽取特征和总结具体例子来对概念进行修正,在学习概念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形成概念,如此反复,可以有效地推理出更加准确的概念。

(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物理学中所接触的概念往往都具有的内涵就是概念的本质和属性特征。但是一般概念都有一个应用范围,也就是概念的外延,这是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中,要明确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

(三)注意概念的同化,了解概念中的隶属关系

概念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在教学中注意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概念,更可以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深入对概念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从事物理研究的能力

“探究学习”的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法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般的自然科,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过度,从形象到抽象来进行认识的过程。认识论是从坚持实践到认识,再经过实践最终再认识的过程。简单讲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对于物理教学来讲,具体就(1)观察和发现(2)实验设计(3)实验条件控制(4)实验数据测量和现象(5)数据记录(6)数据处理和解释(7)分类解释(8)推理和演算(9)规律性和规则(10)实验模型化(11)提出假说(12)假说验证等诸多环节组成。这就是真正物理学习的过程,所以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渗透这种物理研究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如此不仅可以令学生更容易地学习物理知识,并且深刻了解到物理的强大的实际运用,明白物理学科的魅力,从而达到了为祖国培养未来物理研究人才的目标。

以上是便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培养心态、提高兴趣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推理,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并且培养出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经验。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的,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文4

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以上必修);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上选修)。

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一、为什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课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需要将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且工作量较大的省、自治区可延迟到2003年。届时,现行普通初中课程方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7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国家教委普通初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这项部级课程改革试验,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的,又是第一次把普通初中作为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学段进行试验的。这项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普遍好评。这项改革构建了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出版的普通初中各科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人教社不仅为这套新教材的研究编写出版,而且为这套新教材的试教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验中有充分的数据可以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正因为试验的方向是正确的,试验的过程是科学的,试验的成效是显著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经教育部组织修订,从2000年秋起扩大到10省市进一步试验推广。初中数学新教材将在全国推广。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上好研究性学习课。

二、怎样开好研究性学习课

Ⅰ、首先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①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是使学生得到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性)

②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

Ⅱ、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生活,从而从中找到可以供学生研究的问题,成为研究专题,在研究专题中要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复印店的广告:“本店可以复印A页的复印纸”A页复印纸是多大的纸?

例:产品有效率60%、70%数据如何得来?

例:“我的写作风格与矛盾先生的写作风格一致”

常用词、常用标点-----曲线图-----分析曲线图-----结论

例:调查南市多少人横闯马路,翻隔离带,为什么翻隔离带,横穿马路?

例:城市的光污染

作用: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Ⅲ、应勇于实践(只有作了才能有进步)

三、研究性课程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

①课题名称(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②主题(是子课题)③科目(初中数学)④年级(初一年段)⑤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⑥时间(2001/8/24)⑦地点(学校)⑧材料⑨教学步骤⑩参考资料⑾教学评价⑿课题的变例(可用在买房子上、买车上)

教法:5分钟(设问,提问)--------分材料--------学生分组(随机的,匀称的)(由他们自选组长)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⑴关于教学目标的四个能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⑵必修课 初一、初二开设。《课程计划》规定课时280课时,其中,《新大纲》安排课时242课时,研究性课题安排课时12课时,机动课时26课时。

必修课内容12部分,其中第9部分分9(A)、(B)供选择。12部分内容是:集合、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平面向量;三角函数;数列;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研究性课题。

⑶选修课 初三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

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水平。

选修Ⅰ《课程计划》安排课时2×38=76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3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3课时,机动课时17课时,复习考试时间2×12=24课时。选修Ⅰ供文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2个部分;统计;极限与导数。

选修Ⅱ《课程计划》安排课时4×38=152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8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6课时,机动课时16课时,复习考试时间4×12=48课时。选修Ⅱ供理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5个部分;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

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变化:

有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的一律用字母如kg、T时间,t时间,τ吨 2000元/人

字母用正体不用斜体 例如:л 国家规定:0是自然数

不提查表(除正态分布表外)

tg---tan;ctg---cot;

⑵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教学测试和评估

⑴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和原则

⑵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目的

⑶教学测试和评估的重点

⑷教学测试和评估的方式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衔接;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目标导向

一、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行高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普通高中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的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的要求标准。我校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年末。

1.据调查统计:我县去年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A级(优秀)占10%、B级(良好)占20%、C级(合格)60%、D级(不合格)占10%,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选择学习理科,所以,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向高考要求跨越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9所乡镇中学,初中生物知识要求的深浅程度不同,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扩招高中生物专业教师不足,从初中选调的教师多集中于高一年级,一个生物实验室无法满足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3.教材内容方面:学业水平测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难度要求相对高考较小,生物高考难点多、理论多、内容多、抽象思维多。为学业水平测试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学中教材难度难免有所降低,加大了高考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4.目标导向方面: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在目标导向上各有侧重。学业水平测试只要求学生过关“C级(合格)”即可得2分,学业水平测试只要顺利过关就行。而高考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夯实生物学基础,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络化。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目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差异。

5.教学方法方面:我校高一生物教材内容较多(必修1、2、3),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所以,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6.学习方法方面:高一学生还像初中学生物一样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考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高一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适应高考复习。

二、解决问题

1.高二学生刚入学(每年9月),在进行分班学习前,采用问卷调查再次摸底考试等形式,了解对经典生物实验要求的基本方法的把握情况,了解高一学生必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复习胸有成竹。

2.全体生物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从众多教辅资料中选定一本(我校选择“走向高考”);先用“基础知识探究部分”进一步夯实基础,包括生物学术语的记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等,找出必修部分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目的的差别进行研究,明确课程标准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特点、目标标准,尤其重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衔接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后再构建规划进一步学习复习。

3.在教师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研究。

4.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中,要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高考要求的差别。

5.用好“走向高考”中考情考点探究,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抓好连接点,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生物学术语数量大,让学生了解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知识内容难度的差异,我们知道,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考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三、已取得的成效

1.做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的衔接,很好地解决了高一学生生物必修知识的遗漏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或者是“梯子”,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进入高考学习复习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所有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要求把握到位,进一步熟悉了必修与选修教材,使教师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我校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研组内还是在各个备课组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研究问题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学校教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研究,主要从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特点和需要入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应对的教学环节,能够加快师生从学业水平测试到高考要求转变、促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在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深入的不够,在实验部分和选修模块的衔接上没有加深,研究主要是针对的人教版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等,导致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淤地坝 试验 研究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是与科学研究分不开的。从西周到晚清,自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坡地修梯田,沟壑筑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其试验研究工作也就相运而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国家主管部门对淤地坝建设的推动,都是从开展科学研究入手,首先是建立科学研究机构。水利专家李仪址先生于1927年提出在沟道中修筑淤地坝,防治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技术方案,作为治黄方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付诸实施。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农林部和黄委会,先后在天水和西安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1945年由国家投资,黄委会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郊荆峪沟流域支沟上修建留淤土坝一座,控制流域面积2.6 km2,土方2万m3,是黄河流域第一座“官办”淤地坝。建国后,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水保科研机构也相应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试验相结合,与教学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联合攻关等不同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在沟道侵蚀机理、淤地坝规划布局、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监测技术、管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科研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筑坝淤地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试办示范阶段(1949—1957)

从1949年开始,在陕西省米脂县试修淤地坝。1952年绥德水保站成立后,以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四县为重点试办区,积极宣传推广修坝淤地,两年内筑坝214座,一般坝高5—10m ,单坝控制面积0.5 km2以下。1953年后,在晋、陕、蒙得到大面积推广,筑坝淤地技术得到普及。西峰水保站也重点开展了塬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的试办与推广,创建了南小河沟十八亩台沟壑土坝。

——大发展阶段(1959—1980 )

由于前阶段试办成功,使群众看到筑坝的好处。建立了以沟坝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在淤地坝施工中,各地大搞技术革新现和工具改革,较多地采用爆破松土、拖拉机碾压、水枪冲土、水中倒土、水坠法筑坝技术,淤地坝有了突破性进展,建坝工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仅1968年到1980年12年,共修淤地坝2.76万座,可淤地3.3万hm2。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1973—1975年新增坝地17.6万亩;山西省1970—1980年11年内新增坝地占1949—1987年内新增坝地的50.6%;内蒙古自治区黄甫川流域,70年代所修淤地坝占淤地坝总数的61.7%。但这段时间,有些地方在筑坝淤地中曾出现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偏向,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在1977—1978年两次特大暴雨中,这部分工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毁损失。但这段时期淤地坝的发展数量、坝系布设和施工技术都比过去有较大突破,而且在拦泥、淤地、增产上卓的成效。

——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支撑的坝系建设新阶段(1981—1992 )

这一时期,虽然淤地坝建设速度比70年代减缓,但筑坝技术、效益则进一步提高。各地认真总结30年筑坝淤地经验教训,对淤地坝的坝系规划、工程结构、设计洪水标准和防洪保收、建坝顺序和规模、拦洪蓄水淤泥生产相结合、坝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管理和维修养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以坝保库、以库保坝”、“小多成群有骨干”等经验为群众所共识。1986年以来,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行治沟骨干工程专项建设。由于有正规的设计,库容比较大(大于50万m3),不仅有拦泥库容,而且有防洪库容。因此,能够起到“上拦下保”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拦泥、淤地、防洪、保收等综合效益,在多次暴雨袭击下,未发生垮坝现象。1986—2002年,共修建骨干工程约1500座,淤成坝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晋西、陕北一些开展淤地坝建设较好的小流域沟道已形成坝系,有些已接近相对稳定。

——坝系相对稳定建设研究阶段

进入90年代中期,在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多沙粗沙区沟道流域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九五”水保科研基金课题《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指导下,广大科技人员以沟道坝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坝系相对稳定、沟道坝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淤地坝运行管理机制、淤地坝的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区域和领域进一步扩大。科学试验研究为领导决策,确立 “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思想起到了科技支撑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初步建成了以陕西省宝塔区碾庄沟、山西省离石县阳坡、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甘肃省定西县花岔、宁夏西吉聂家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小流域坝系,对坝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典型示范作用。

?在试验研究内容上,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在淤地坝的拦泥减蚀机理、坝系规划、坝库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养护、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

—— 淤地坝拦泥减蚀机理研究,基本摸清了沟壑中产水产沙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基金、水利部水沙基金、黄委会水保基金等相继开展了河龙区间水沙变化分析研究,其中淤地坝拦泥减蚀作用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水沙变化、淤地坝减水减沙减蚀作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并对黄河来水来沙区域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淤地坝的减水减沙作用,从大量的调查的测量,得到每公顷坝地的拦泥量随坝高不同而不同,坝愈高单位面积坝地拦泥量愈大;通过对河龙区间21条支流分析,淤地坝减沙量占水保措施减沙量的42%—80%,坝系的拦泥减沙效益是其它水保措施不能比的;淤地坝具有抬高基准面,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坍塌、扩张的作用。据西峰水保站在南小河沟的观测,该流域泥沙主要来自沟床下切,红土泻溜和坍塌,其侵蚀量占全流域产沙量的25.5%和60%左右;熊贵枢等用支流把口站的资料分析了无定河赵石窑以上坝库的减蚀量,得到其减蚀作用约为多年平均输沙量的20.8%。可见坝库的减蚀作用是可观的

——坝系规划布局研究,使淤地坝建设逐步迈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区域化的轨道

淤地坝规划是指坝系建设规划。坝系建设的主要含义,就是在一条小流域内,规划修建“小多成群有骨干”的土坝工程体系,做到遇洪水能拦,遇天旱能灌,淤地能种,水多能排,来沙能淤,种植安全。围绕坝系建设,各地科研单位在规划原则、工程结构、合理布局、建坝密度,洪水调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1959年,绥德水保站在韭园沟小流域修筑淤地坝时,将一条沟道中的坝分为主坝与腰坝,拦截上游的洪水,保护坝地安全生产。此时开始出现“坝系”的概念。

此后,随着淤地坝的增多,坝地防洪保收问题愈来愈突出,1961年,绥德水保站在坝地较多的王茂沟流域进行坝地防洪保收试验研究时,有意识地进行坝系规划。并提出坝系规划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大小结合,蓄种相间,轮蓄轮种,计划淤排”;在坝系布局上提出“全面利用,以排为主”和“蓄种相间,蓄排结合”两种形式;在建坝顺序上提出了支毛沟由下到上、干沟由上到下或上下结合的办法。1970年以后,由于水坠坝技术的应用推广,淤地坝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淤地坝不断增多。淤地坝的坝系布设在王茂沟坝系布设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坝系规划研究工作。

七十年代中后期,黄河中游地区连续发生暴雨洪水毁坝事件,在总结二十年淤地坝建设经验和洪水毁坝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坝系中应增加控制性骨干淤地坝(此即后来所说的骨干坝),1979年将王茂沟坝系规划原则改为“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骨干控制、滞洪排清、全面利用,一次设计、分期加高、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这一规划布设与防洪保收原则,首先反映坝系应中增设骨干坝以提高其防洪能力;其次,它反映出淤地坝的结构以两大件为主,以便于滞洪排清;再次,反映出坝系建设的目标是,长期发挥防洪、拦泥和生产效益,以便相对稳定的实现。

进入八十年代,坝系研究由建实体模型、总结经验为主转入理论研究为主的阶段。1983年,绥德站应用正交试验分析法,对小流域坝系的布坝密度、骨干坝位置、泄水建筑物形式(结构组成)、打坝顺序及建坝时间间隔等进行优化研究;1987年黄委会第一期水保基金,研究提出了晋西、内蒙古、陇东、海东等不同类型区小流域坝系规划的方法的总体布局;全面总结了无定河流域40多年来大型淤地坝的建设经验,首次开发了集数据库、模型库、图形库及专家系统为一体的无定河治沟骨干工程决策系统;九十年代,利用非线性规划技术以建坝高度和建坝时间为决策变量进行优化规划研究,西北农大以淤地坝的拦泥坝高、滞洪坝高为决策变量,对坝系进行过优化研究;此外,山西省水保所也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

与此同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和黄河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也曾设专题进行坝系相对稳定试验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建立了榆林沟、韭园沟实体模型。

淤地坝防洪保收研究,绥德站于1979—1985年在王茂沟及黄土坬等五个坝系,进行坝系防洪保收观测试验,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在侵蚀模数1.8—2.0万t/km2的地区,坝地面积相对稳定指标为流域面积的1/20,坝地高杆农作物的耐淹深不超过0.8m,耐淹时间为5—7天,耐淤厚度不超过0.3m/次。山西省水保所于90年代初,曾进行过防洪保收人工模拟试验,其研究结果基本接近于前述指标。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淤地坝的规划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设计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淤地坝的防洪标准,使工程结构更趋合理

坝库的设计技术主要开展了设计洪水标准、工程结构、最优土坝断面确定的研究。

在设计洪水标准研究方面,建国初期,大部分地区缺少气象水文资料,沟中修坝一般用调查洪水作为设计洪水,或用暴雨推求设计洪水。从50年代后期,各地有关单位经过研究提出适应一定范围的小洪水设计计算方法与经验公式,供部分地区使用;大部分无资料地区则引用邻近地区暴雨资料来推求洪水。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和许多地、市相继编写出当地的水文手册、水文图集等。1986年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主持编写《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由水利部颁发执行。同时各省(区)也根据工作需要,编写了技术手册,供设计用。陕西省编印了《陕西省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手册》、山西省编印了《山西省淤地坝设计、施工实施细则》等。这些规范、规定的制定,使淤地坝建设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在工程结构方面, 1953年起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在中游地区建设沟壑工程,其设计标准、施工技术都参照水利工程中土坝建设的有关技术进行的,设计标准为P=10%,校核标准为P=5%—2%,设计拦泥年限为5—10年,坝体结构组成以“三大件”为主,也有少数坝不设溢洪道,施工方式均为夯实法,这些坝建设过程中在有关试验站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的试验观测工作,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由西北工程局总结编写了《沟壑土坝工程设计手册》、《设计工作细侧》及《沟壑土坝施工简则》,这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一套指导淤地坝建设的试验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黄委水科所,通过对中游地区四省332个筑坝土样的试验分析,研究确定了不同土料筑坝的经济断面,与水工土坝相比,显著地减小了淤地坝的断面,降低了筑坝成本。绥德站和榆林地区水电局,在总结多次洪水毁坝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减小坝控面积、提高设计标准、采用高坝大洞(两大件)、以库容制胜”的淤地坝建设指导思想,为后来骨干坝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实践依据。在提高淤地坝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方面,黄河上中游局和陕西省水保所从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计算机CAD辅助设计探索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淤地坝的设计效率和精度,目前,淤地坝设计中的洪水计算、调洪演算及制图等,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

——筑坝技术的研究,加快了淤地坝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

淤地坝的施工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坝施工而言的,传统的施工方式主要有夯实和碾压两种,从五十年代开始,黄委水科所、山西水保所、天水站和绥德站等单位,先后在定向爆破法筑坝和水坠法筑坝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同时对特殊材料的筑坝方法也做了一些探索。

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由山西省水保所于1958年首先在吕梁地区的两座淤地坝的施工中试验,此后天水水保站、西峰水保站与教学单位合作在土坝、水库中进行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爆破药量从几十公斤到几十吨,爆破土方从几百方到几万方不等,由于没有一个单位进行过系统的试验研究,使得该项技术的研究未能推广,在工程实践中未得到有效应用。90年代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机械学院、清水河水保局三家联合在内蒙古又进行了定向爆破—水坠筑坝试验,这次试验成功,解决了干旱少水、交通不便、缺乏大型机械地区筑坝的困难,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

水坠法筑坝技术,首先由黄委水科所和绥德站合作,于1958年在韭园沟进行试验,采用了水中倒土、土中倒水、引水拉土等许多方法,为水力冲填技术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1973年黄委会与陕、晋两省共同组成陕晋水坠坝试验研究工作组正式开展研究,1979年成立黄河流域水坠坝试验研究协调小组,至此,水坠筑坝技术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普遍推广。主要技术要点是:水坠坝施工期的稳定计算、确定边埂的宽度和质量、掌握好泥浆的浓度、控制好冲填速度、做好排水措施、经常进行观测。该小组在短短几年中取得科研成果80余篇,其中《水坠法筑坝》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水坠坝设计要点》、《水坠坝施工须知》及《水坠坝技术规范》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的“水坠坝的研究与推广”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坠筑坝法由于对施工条件要求不高,成本底,技术简单便于群众掌握,而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此外,特殊材料筑坝也曾进行过试验研究。陕西、内蒙等地在盖沙丘陵区,利用风沙土筑坝获得成功。绥德站于九十年代初曾进行过砒砂岩筑坝材料的研究,包括砒沙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份测试分析和冻融对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未进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淤地坝管理技术的研究,明晰了产权,提高了坝地的经济效益

淤地坝的管理养护包括平时管理养护、汛期防洪抢险、坝地防洪保收和防治盐碱化等内容。

在平时管理养护方面,主要针对坝库竣工后,如何保证淤地坝的安全和充分利用研究了一些措施。一般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县办县管,乡办乡管,村办村管,建立工程管理委员会。

在汛期防洪抢险方面,主要针对防洪保坝保收,研究布置防洪抢险方案,坝库出现险情时的技术处理措施,制定一些乡规民约等。

在防洪保收方面,针对暴雨中庄稼被淹被冲,严重影响作物产量。总结出一套坝地防洪保收的办法,其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上拦下排,中间淤漫”。在坝地上游修一座拦洪坝,拦住上游来的洪水;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把洪水有计划地排走;同时在坝地上筑起滞洪围堰,将部分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坝地滞洪落淤。

在防治盐碱化研究方面,针对有常流水的沟道,因盐碱化的危害,坝地有1/3左右不能利用。从认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总结出治理坝地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是排水。即: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打井挖泉,修池蓄水,排灌结合,变旱坝地为水坝地,降低地下水位;引洪漫地,垫土压碱,将沟洪、坡洪、渠洪引入漫淤坝地,淋洗坝地土壤,降低含盐量;种植水稻等耐碱作物。

——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 ??自1986年起,山西省水保所,结合王家沟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坝地防洪保收技术研究”课题。采用定位观测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全流域防洪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坝地防洪保收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观测、分析与研究;对坝地玉米、高梁进行了耐淹试验。提出了影响坝地防洪保收几个因素的量化指标:即坝地作物的耐淹程度;坝地防洪保收与洪水频率和坝地面积与其所控制区间集流面积之比的关系(首先满足坝地面积与其所控制区间集流面积之比大于1/50,分为三个阶段:比值大于1/50的坝地属初步利用阶段,比值为1/30--1/50 的坝地属基本保收阶段,比值小于1/30的坝地可实现水沙平衡达到保收。),坝地受淹情况下土壤入渗特征(坝地土壤入渗率的大小,与淹水深度呈正相关;相同土壤在同一水质情况下,从初渗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基本相同;清水从初渗到稳定入渗所需时间为48h,洪水则为168h;清水的稳定入渗率为0.17—0.24mm/min,洪水0.17—0.023mm/min,清水时的土壤稳定入渗是洪水时的10倍),坝地防洪保收与涵洞泄量的关系。坝地玉米、高粱所允许的淹水深度和耐淹时间(在同一淹水深度下,淹水时间短的受害轻,淹水深的受害重;在同一淹水历时内,淹水浅的受害轻,淹水深的受害重。在同等条件下,玉米受害程度较重,高粱受害程度较轻,即高粱的耐淹性能优于玉米。清水和模拟洪水对作物危害较轻,天然洪水危害较重。结合七月上、中旬坝地作物高度,可将最大淹水深度80厘米、淹水时间7天作为坝地防洪保收的临界值,以此设计坝地排洪设施的断面尺寸。)。当坝地面积发展到适宜采取防洪保收措施时,在坝地一侧开挖排洪渠是使坝地达到防洪保收目的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坝地防洪保收技术要点》。

自1981年起,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黄河中游淤地坝中进行了植物护坡土坝过水试验。1981年—1988年,山西省水保所,鉴于坝地建设中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容易引起洪水漫顶导致垮坝问题,根据山区沟道洪水峰高、量小、历时短的特点,为探求有效又易推广的淤地坝护坡措施,在离石县、中阳县、平陆县开展了植物护坡试验。选用野牛草、羊草和柠条、紫穗槐、狗牙根等灌木和草本植物,研究其抗冲性能和防护效果,获得成功。

1986年水利部水科院和伊盟水利处合作,在武家沟坝的宽浅式溢洪道上分别铺设了三合土,水泥土和砖块,进行过洪试验,1989年先后过流五次,累计过流时间6小时40分,堰顶最大水深2.1m,最大单宽流量4.42m3/.s,溢洪道三种护面材料未被冲刷,且经受了四个寒暑的考验;1985年—1989年水利部水科院,山西水保局,黄河中上游局联合在岚县上明水库土质溢洪道上进行石灰土,水泥土护面过水防冲试验,1988年汛期每天过水,最大过水1.2m,溢洪道护面完好无损,在经过最底-20°C低温考验后也无冻胀、裂缝现象。

1956年,甘肃省定西地区水保站,在安家沟小流域内修一座高20.5m,库容35m3,淤地100余亩。坝地含碱量高,不能种粮食作物。1978年在坝地四周修防洪堤、挖排洪渠、排碱渠,并建造“隔离层”,进行隔离试验。在此基础上,坝地全部种红柳,取得成功。从70年代起,绥德水保站开始研究坝地盐碱化的解决办法,并进行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