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例6篇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1

一、总体思路“三要点”

医院信息化在推广和建设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在前期不把握好总体思路,最终往往会走偏,甚至会走向失败。我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总体思路来谋划医院信息化建设。

1、就医流程最优化

把优化病人就医流程作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切入点,充分应用各种成熟技术,如磁卡、条形码、因特网和手机短信等,着力解决诸如门诊"三长一短"等现象。

2、医疗质量最佳化

充分利用系统信息及集成,让医生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诊疗信息,为快速准确诊断奠定良好基础;并通过各种辅助诊疗系统的开发,来提高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及时性。同时,也能把医生护士各种可能的差错降到最低,达到医疗质量最佳化。

3、工作效率最高化

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平台,将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如PDA)、自动化设备(如自动摆药机)和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系统引入到医院数字化建设中,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总体规划“三步走”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降低风险、节约投资,提高效率,我院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支持和督导下,按照稳步推进、适当领先,实用够用、兼顾发展的建设原则,有计划有步聚地规划实施涵盖医疗、护理、行政、后勤等各方面的45个软件模块,达到信息共享,全面集成。

1、2011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更新年

医院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围绕卫生部信息化能力建设和远程医疗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更新现有HIS系统,完善电子病历、电子医嘱、合理用药等系统,建设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为资源融合建立共享平台,为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打下基础。

2、2012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数字跨越年

医院以临床应用为主线,本着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宗旨,实施门诊一码通(一卡通)系统、门诊医生站系统、临床路径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消毒供应系统、体检系统、医护移动查房系统、包括超声、心脑电、病理、内镜、CT、MRI、ECT的一体化PACS和LIS等系统。

3、2013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整合年

医院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数据中心进行整合,实施全成本核算、财务接口、绩效经济管理、人事工资管理、病案管理及接口升级、质控管理、科教管理、医务管理、护理管理、院长决策支持等系统,让医院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总体协调“三种关系”

信息系统是医院建设和管理中的新事物,建设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

1、管理模式和软件程序的关系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医院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改造、重建、优化的过程。管理模式与软件程序两者都是人为的,管理模式与软件程序谁服从谁,遵循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看哪种模式更能发挥高效率。因此,我们只能把信息化建设看作是支撑流程再造、对病人提供新的服务项目等变革的有力平台与工具。管理现代化要求信息化,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进而从整体上改变医院面貌。

2、"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硬件是指网络设施、硬件设备系统等。这些都是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条件,是基础,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网络布线、计算机安装、软件调试等工作。这里所指的"软件"就是管理与培训工作。硬件建设好了,软件没有跟上,终将功败垂成。因此,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须做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并利用多项规章制度,使全体人员依有所据,操作规范。

3、应用与拓展的关系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2

找准切入点,推动应用型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

冯天亮1982年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电子技术专业,之后在广东医学院一直从事医学计算机应用教育和医疗信息化研究工作,现担任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技术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教育科研网专家组成员、《教育信息化》杂志理事、广东省医院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湛江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从青春年华,到银丝初露,30年如一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他踏出了人生亮丽的轨迹!由于在教学、科研及校园网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他曾多次被评为广东医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并先后被授予2010年度南粤优秀教师、2011年度湛江市劳动模范、2011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和2013年度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全国医学教育技术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随着国家医疗工作的改革发展、医疗信息系统在医疗工作中的逐渐推广和深入应用,熟悉医学基础知识的软件开发专门人才在医疗信息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中将日趋重要,并且市场人才缺口相当大。冯天亮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1997年,作为计算机教研室主任的他向校领导提出开办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现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开始了创建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2000年他被委以重任,成为临床医学二系副主任,负责该专业的建设及发展工作,2004年升任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负责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201O年起改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如今广东医学院在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

广东医学院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创办于1997年,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招生规模由创办时每届30人扩展到目前每届210人,是国内医学院校最先开设的医疗信息化专业教育之一,该专业设有医学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两个方向,是广东医学院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点之一。通过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为与日本大阪滋庆学园合作办学的专业,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日方的修业证书。信息工程学院目前与国内40多家医疗信息化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人才培养已从扩大招生规模转向稳定规模、提高办学质量。随着办学条件地不断增强,该专业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也好,而且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校领导支持下,他积极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在1997年就与当时华南地区的医疗信息化软件企业广东巨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专业第一届学生全部在该企业实习,并在省内多家大型医院建立了专业实习点。开拓了在医院实习医院业务信息流程、在企业实习医院信息系统实施,学校、医院和企业三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选准切入点的同时,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应用型的医疗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应用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管理学、数量分析方法、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通过开展该办学模式的教学探索,他主持完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2012年度广东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近年来,广东医学院毕业的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不断投入到社会医疗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大潮中,在华南地区医疗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大部分医院信息化部门中占据了相当大份额。随着国家新医改的实施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冯天亮又以此为契机,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升质量和内涵的精英人才培养思路。他主持的2012年度省级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课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立项资助,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工作又一次走上了目标明确发展的快车道。目前专业实习基地已拓展到国内一流大中型医疗信息化企业和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的同时,他远瞻性地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动与医疗信息化企业和医院合作办学,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

坚持专业发展理念、确保教学质量

他对待教学十分严谨,不断探索教学创新,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在负责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他在年均教学时数超过200学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带领同事们积极开展医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同等时间内使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达到工科院校的同等水平(参加广东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取得两年全省第一的好成绩)。他以此开展教改研究工作,主持“医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199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6年度广东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后,身为专业老师的他,深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更明白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他总是诚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细致关心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在课堂外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他任教的学生,在谈及冯老师时,大家纷纷表示赞扬。他们反映,冯老师不仅课讲得好,深入浅出,幽默不沉闷,让人易于接受,而且还经常在课堂上给他们灌输一种积极的思想: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发挥医学优势和特色,凭着理念和自信,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上一定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该专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16年来,他在制订专业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条件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他主讲该专业四门专业课程,每年指导10多个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2003年该专业第一次扩招到140人规模的本科毕业生,由于专业教学质量高,得到了医院和企业的认同,甚至在广州某家三甲医院的招聘竞争中他们的学生击败了一本院校同类专业的竞争者。这些都与冯天亮教授1O多年来对该专业的努力和关注分不开。单是为了解决实习问题,他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做了多少解说工作。他还提倡并建立了每年都和在校各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对话的制度,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困惑进行耐心的解答,使学生们建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学生专业思想的一个明显转变是到毕业时都会说:“我没有选错专业!”为了这一句简单的话,他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汗水。

面对“南粤优秀教师”的荣誉,冯天亮显得平静而坦然,但谈及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却难抑心中的喜悦和自信。他表示,信息工程学院的目标是要通过建立高水平实验平台,加强知识创新,不断开展与知名高校、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最终建成国内高水平的医疗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奋斗磨砺教学科学研究结硕果

生命不息,奋斗不已,身兼多职的冯天亮面对着量大而繁琐的工作展现的总是从容淡定。在工作岗位上组织管理得有条不紊、科研上作风严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从不曾怠慢每一项工作上的细节,从不曾马虎每一个科研疑点,从不曾放弃任何一个有利于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机会,更从不曾忘记自身做人的原则。

也许就是这个做人的原则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促使着他这31年的默默耕耘吧,而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屡结硕果也正是他奋斗多年的回报。把科研工作当作一种兴趣,一种教学的新起点,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多年来他主要从事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他主持完成了三项科技成果,其中“大型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级进步奖三等奖和2006年度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医院计价收费网络系统”获湛江市1996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还承担了省卫生厅科研课题2项、湛江市科委科研课题2项。他主持(第二)承担的“校园网核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获得201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的资助。他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先后共主持省教育厅电化教育“五个一百工程”1项,省级“151工程”1项,主编“十二五”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材2部,其中由科技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专业教材《医院信息系统教程》得到全国10多家医学院校认可及使用,主编或副主编计算机基础教材3部,合作录制计算机实验录像教材11集总长170分钟。

耕耘31载 创建三位一体信息化

面对“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的荣誉,冯天亮显得平静而坦然,但谈及广东医学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却难抑心中的喜悦。31个春秋,在历史长河中也许是很短暂的瞬间,但对于在广东医学院从事计算机教学及医学信息化领域工作了31年的他来说,可以说是把人生最美好的日子献给了广东医学院这片沃土。

“广东医学院数字化校园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是看着它长大的。”广东医学院校园网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在2005年全省高校信息化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达到评估指标1级),这里面离不开冯天亮的一份功劳。迎评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亮点工程,时任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的他基本每周都奔波于相距500公里的湛江和东莞校区之间。对于他来说,最为难忘的还是2003年东莞校区校园网的最初建设,当时东莞校区刚竣工不久,学校准备在9月份招第一批新生。但是这时还有很多设施没有完善,冯老师他们不得不提前3个月赶到条件艰苦的东莞校区,立即着手校园网的建设工作。几个月就完成校园网的基本建设,这是个看似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然而,就是在这种工程投入大、时间短、基建条件很不完备的情况下,经过他和团队的努力,学校实现了半年内开通电话和校园一卡通服务,9个月内开通有线电视,一年内开通网络服务。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3

【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思路、方法及趋势。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阐述了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数字化医院的体系架构、建设模式等关键内容,介绍了数字化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数字化医院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系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是关键要素,决定了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方式与内容。结论数字化医院应以全面应用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整合、业务数据的集成共享、操作过程的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医疗服务的区域协同。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体系架构 建设模式 发展趋势

“数字化医院”一词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宽泛的概念逐渐被实体化、具体化,其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已成为全世界医疗机构的一个建设趋势。国外对数字化医院的理解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指虚拟的“网络医院”(Network Hospital)、“赛博医院”(Cyber Hospital)等;另一个就是与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相关的, 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医院[2]。国内所讨论的数字化医院通常是指后者。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目前,数字化医院尚无明确定义,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3-5],归纳如下。

数字化医院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医院及相关医疗工作,实现医疗、管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运作的数字化。在物理层面上应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并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全方位、全关联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提供无处不在、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在信息层面上应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甚至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保存、共享、传输和处理,并建立数据仓库,构建数据中心,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2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医院是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被提出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70~80年代,HIS进入大发展时期并被广泛应用。欧洲的数字化医院发展比美国稍晚,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HIS系统,而日本则是在70年代末开始了HIS系统的研究,并在8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6]。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多家实质性的数字化医院,如美国伯明翰市的Heath South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UCLAMC)、印第安纳心脏病医院、挪威奥斯陆Riks Hospital、日本千叶县龟田医院等。

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基于信息化基础逐步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总体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机应用阶段,70年代末,少数几家大型综合医院和教学医院开展了在小型计算机上的单机应用[7];第二阶段,部门级局域网应用阶段,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财务管理为主的小型网络应用[8];第三阶段,全院级医院信息系统应用阶段,1993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研发了“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并在全国推广,随后,总后卫生部也组织研发了“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全军推广,基于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逐渐成熟;第四阶段,临床信息系统应用阶段,2000年以来,尤其自2003年卫生部制定颁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以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电子病历系统(EMRS)、医学图象档案管理和通信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临床信息系统(C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等应用不断丰富数字化医院的内涵,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及医疗系统高度集成更成为了技术趋势[9];第五阶段,区域医疗数字化阶段,《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其后,一些医疗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到了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数字化建设,医疗保险系统、新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等区域医疗数字化系统也日益成熟[10-11]。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也已取得明显成果,已建成的较具代表性的数字化医院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

3数字化医院的体系架构

体系架构是数字化医院建设所要遵循的设计框架,决定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刘国祥等[12]认为,数字化医院体系由“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构成,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层、数据层、技术层、保障层,应用工程是体系结构的核心,由业务层、服务层和管理层构成。陈崑[13]则把数字化医院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层、业务层、知识层和决策层。范启勇等[14]则把数字化医院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层、数字化医疗设备层、业务应用层、信息整合层四个层次。上述研究者在构建数字化医院体系结构时,都未将区域医疗纳入构建范畴,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高度集成的技术趋势也未得到体现。

郭维钧等[15]认为数字化医院应划分成六层结构,分别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层、数字化医疗设备层、计算机网络层、数据交换共享层、业务应用层、外部应用层。王东伟等[16]则将数字化医院分成四大部分,建筑智能化系统及硬件基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系统、以HIS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外部应用接口。黄正东等[17]则将数字化医院架构分为物理和信息两个层面。物理层面主要是智能化医院建筑、数字化医疗设备及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有线或无线)等,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信息层面基于物理层面,分为四大系统,一是临床信息和临床决策系统(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业务层,包括HIS、OA、人力资源、物资、固定资产、财务、成本核算等医疗管理系统及CIS、PACS、LIS、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临床信息系统;第二层为系统集成平台,对基础业务层的数据进行集成整合;第三层为数据中心,实现各种数据的集中存储交换和共享;第四层为电子病历集成终端,统一集成展示各种医疗数据);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是区域协调医疗信息系统;前述三个系统相互交互,三个系统之上是指导医院建设发展的运营决策系统。

4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

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研究的热点,陈宇行等[18]认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点是数字化的医疗、数字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就医环境。杨淼淇等[19]认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要素应包括电子病历、PACS系统、高效的临床诊疗信息管理和良好的社会保障接口。谭国平[20]将数字化医院分为数字化门诊系统、数字化医技系统、数字化病房医疗护理系统与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陈金雄[21]则提出数字化医院应具有八大特征:全方位、全过程、可管理、智能化、无纸化、标准化、高效率、高安全,同时他还提出数字化医院可用七大系统(患者关系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院基本信息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区域协调系统、行政业务系统)、五大索引(患者主索引、医嘱主索引、工作人员主索引、资产主索引、科室主索引)和四大数据中心(临床数据中心、管理数据中心、影像数据中心、区域数据中心)来概括。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则通过实证建设的方式对数字化医院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业务流程及应用功能将数字化医院分成数字化基础平台、数字化门诊、数字化病区、数字化辅诊、数字化区域医疗及数字化管理六大组成平台,取得了很好的建设及应用效果。

5数字化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梁瑞麟[22]提出未来数字化医院应充分采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同时应建立和完善数字签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建立新的数字化时代的就诊模式,达到人性化、智能化。李劲松等[23]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中,无纸化、无胶片化业务模式将趋于成熟,电子化临床路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电子病历将得到极大发展和应用,信息化与智能化将提供无处不在的医疗服务,数据挖掘与再利用将成为医院日常工作。李思睿等[24]则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建设道路上,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同时应加强循证医学的数字化建设,最后还应完善医院科学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汪鹏等[25]则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信息化标准逐步得到规范,区域医疗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向集成化发展,智能化决策系统将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步健全。

6小结

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代表着信息技术参与医疗行业知识管理的新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建设理念、信息标准化、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应用深度及质量等方面,但可喜的是,我国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方兴未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建设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在全面运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流程优化整合、业务数据集成共享、操作过程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综合利用、医疗服务区域协同的综合体系,打造优质高效数字化平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崑,郭文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层次与关键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37-38.

[2]陆会均.新医改下数字化医院建设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9,5(4):62-64.

[3]范启勇,王杰宁,陆培明,等.上海对数字化医院的研究和实现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54-56.

[4]韩雄,史新中,杨文宏.数字化医院与医院数字化[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3-14.

[5]李思睿,赵从林.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47-948.

[6]丁涵章.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

[7]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8]李刚荣.国内外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09,38(7):1561-1562.

[9]王海林,陈金雄,鲜荣华.创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中国数字医学,2010,5(7):14-16.

[10]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38(7):1566-1567.

[11]MARIANNE C,MAASS.Usefulness of a regional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 in primary care[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91(Issue2):175-177.

[12]刘国祥,吴昊,李书章,等.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2):25-26.

[13]陈崑.数字化医院的架构设计与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

[14]范启勇,王杰宁,邬惊雷.数字化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基本框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22(1):23-25.

[15]郭维钧,李亚芬,林美珍.数字化医院[J].智能建筑,2009,10:59-61.

[16]王东伟,金震,翁志勇,等.智能化与信息化融合设计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J].智能建筑,2009,11:10-11.

[17]黄正东,肖飞,郭雪清,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医院架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62-366.

[18]陈宇行,吉亚力.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构建数字化医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1):1090-1091.

[19]杨淼淇,柴华,喻革武.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要素[J].医学信息,2010,23(3):555-556.

[20]谭国平.建设数字化医院促进现代化管理[J].中国数字医学,2009,4(9):63-65.

[21]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4.

[22]梁瑞麟.数字化医院的现状和展望[J].中外医疗,2008,27(10):73-73.

[23]李劲松,张小光.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与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5-7.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4

本文通过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可追溯性浅议探讨感言,对医院现代统计信息管理实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院统计信息在可量变发展的大格局下的管理手段,随之升华并形成一种特有的医院现代化管理理念。医院主管者通过自己统计信息管理理念拓宽层次思维,有效把脉统计信息管理的控制要素,成功塑造医院现代化管理文化,蕴含了医院统计信息现代管理超越自我的过程。在不经意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企业特有的统计信息管理模式。医院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合,蕴含了医院统计信息现代管理应用必须有机融合的法则,同时医院的管理模式必须与自身条件相统一,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医院统计信息管理是个艺术活,来不得半点的浮夸。

通过对参考资料的学习,医院现代统计信息管理中,管理理论怎样与实践相结合,即实用管理技巧话题,贵在如何应用,似乎在不经意中,被大多数管理者重视并加入到探索行列。怎样让统计信息管理技巧实战化,并因此使医院创造利润最大化效应,似乎像个艺术活。如何升华统计信息管理技巧,执行力很关键。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做赢在执行。看似很平常的四个字,在医院统计信息管理与应用中有时是不可能回避的过程,也是必须掌握的管理技巧。也属于医院现代统计信息管理应用创新范畴,是打造创新型医院不可逾越的管理过程。本文主要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医院管理提供有质量的信息源,统计信息在医院实施量化管理中的数据资源价值,医院统计数据管理的可追溯性等三个层面,浅析医院统计信息的可追溯性。录入学习心得,以期良师益友指导,本人统计信息管理理念有所提高。

1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医院管理提供有质量的信息源

医院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构成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因素。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医院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决策层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

工作效率往往影响医疗效果,医疗效果很自然的影响医疗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还会关系到医院的社会信誉度,信誉度很自然的影响经济效益,这一循环过程,是医院管理过程必须控制的重要因素。医疗指标和质量指标在统计综合分析中,于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比重而言,占有重要的位置。

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以及评价医生业务水平等工作,诊断质量指标在统计数据中是很重要的角色。考核医疗终末质量,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是一条捷径之路。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两方面,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平衡是直接施加影响的好方法。单病种质量指标似乎是个小人物,但做起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工作,实际考察大多兢兢业业。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样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但常规讲,让来头较大的医技科室质量指标做这一工作是合适的人选。本节所述的几个指标,尽管非常原始,从为医院的可量变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而言,方法虽然简单,但于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倒也很实用。

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这一常规管理手段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往往反过来又服务于医院统计数据准确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医院管理提供有质量的信息源,信息源又作用于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控制,如此循环。

2 统计信息在医院实施量化管理中的数据资源价值

现代化医院最关键的管理程序就是科学决策,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这一说法虽然简单,但简单中让现实更有自信。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为医院科学管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数据源,让决策者颇有自信。医院统计信息的价值属性、动态变化指标和可追溯性的历史统计数据,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等管理程序实施有效控制的全过程,综合反映在医院管理活动中。

数据资源价值,在于统计信息准确、及时和全面的集合,具有准确性的统计信息,显然具有了价值属性。管理者通过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开阔思路,接下来就是提升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层次思维让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数据资料,在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一循环层次思维模式下,让统计信息在医院实施量化管理中的数据资源达到价值最大化。

3 医院统计数据管理的可追溯性

常规医院统计分析,不可小视的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与诊治质量指标的分析尤为重要。前者涵盖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控制,而后者直接影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生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指标。诊治质量指标的分析,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对患者治疗质量数据的真实填写,以及费用结构指标降低药费构成比的分析值录入,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数据管理的可追溯性。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达到提高医院收入含金量值的做法显然不可取,这一做法让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程序无法正常运行,控制单病种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比对分析结果,只能让医院的医疗品牌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以及树立医院的知名度课题质量大打折扣,如此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结果是颇有难度。

医院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质量、价值、记录控制过程等要素,让统计信息具备科学数据属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是现代化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分析的目的是让统计分析体系在有效控制状态下,通过对以往同期统计指标比对值的分析,找准整合点;横向既与同级医院的比对值进行分析,对构成医疗工作各种不成正比的因数施加影响,最佳结果一定是测定各因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在有效控制范围之内;投入产出分析以及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评价过程,可以通过趋势动态分析系统,完成医院综合发展趋势比对的有效控制。统计分析集合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洞悉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以及医疗动态变量需求变化的趋势,让管理者轻松地把握住整合点。通过医院统计数据集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取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医疗布局合理整合,以及医院内部的人、财、物等合理的资源配置显然是强化管理工作要素不敢忽视的侧重点。

4 结论

医院各项量化指标、统计数字的分析记录控制,随时满足管理者对统计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比对利用率。医疗质量、医疗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统计数据资料的分析集合,信息资源共享、资料综合利用、记录程序的有效控制,为医院提供了有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源,使医院统计数据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统计信息的质量价值,统计信息的价值因素又作用于为医院、为社会、为经济服务,也为医院统计信息的可追溯性佐证了统计数据管理的必要要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5

(一)按规章制度办事,履行岗位职责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领导班子成员认为工作岗位没有高低之分,一定要好好工作,不工作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领导班子成员注重把握全局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较好地指导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从新疆医疗实际出发确定思路。无论是制订长远规划,还是确立近期目标,都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结合上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使规划既符合上级精神,又贴近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立足医疗卫生全局把握思路。强调从医疗卫生全局上把握工作思路,就是要有大局观念,不仅正职要站在全局上筹划工作,副职和部门领导也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整体提高。三是要保持相对连续的思路。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过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到扬长避短,合理取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对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切实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路或规划,都应毫不犹豫地继续贯彻,保持相对稳定,在继承中发展,在稳定中完善。

(二)恪尽职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一是合理利用经费,加快卫生事业建设

2014年厅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工作,较往年有长足进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我区公共卫生经费、自治区本级人员公用等基本经费及全区各类项目补助经费38.41亿元,预计全年全区卫生总投入达106.518亿元,预计较去年增长25%。3类7项卫生领域民生重点实事工程顺利完成,配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10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累计免费救治1532名先心病患儿、为76名农村贫困白血病患儿给予了医疗救助,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申请安排了总投资106673万元的208个建设项目。

卫生援疆全面展开,卫生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新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合作协议。截至2014年,已开展卫生对口援疆项目282个,投入资金22.89亿元。

二是理清思路,医改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程、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教育工程和面向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中等医学学历人才培养工程,当年实际招生1782名;村医待遇进一步提高到800-1200元并得到落实。

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进展顺利,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为75.03%、90.26%;免疫规划常规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0%以上。分别对21.9万名农村孕产妇和28.2万名农村育龄产妇开展了分娩补助和叶酸补服工作,对11.6万名、2.6万名农村妇女开展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

公立医院建设持续推进,两个自治区级医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2个公立医院改革重点联系县医院从破除以药补医、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上下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推动县医院建设发展,加快地区级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进程。启动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自治区级13所医疗机构开展了118114、12580统一预约诊疗服务电话转接服务工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矛盾。

重大疾病防治积极稳步开展,有效应对和处置了部分地区麻疹疫情暴发;取得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自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全疆范围相继实施了5轮次儿童和4轮次成人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积接种4300余万人次,成功保持了无脊灰状态,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RCC)的充分肯定,并评价为应成为全球应对输入性疫情的典范。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及其他疾病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工作全面展开

卫生应急体系和组织指挥体系在这一年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迅速应对并妥善处置了多起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任务。圆满完成了第二节届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同时,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顺利推进,完成11大类、330份食品样品检测;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初步建立起包括6类生活饮用水在内的自治区饮用水监测网。

在中医方面,中医民族医药事业深入推进,新疆地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项目工作稳步开展,5个地州20个县(市)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试点)普查工作顺利实施。中医民族医药宣传工作有序推进,正式发行出版《维吾尔医药学古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卷》。

(三)严格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直以来,厅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上和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年来,厅领导班成员时时处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的组织纪律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防腐拒变能力。首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为官务实、清廉的要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重事业、淡名利,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其次,坚持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建立并坚持执行每周三上午固定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精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及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等,使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进一步增强,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亲阶段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领导班子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区卫生事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救治能力弱,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

据统计,2009-2011年,新疆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92/10万、682/10万和754/10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1.4和1.6倍,其中南疆三地州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69/10万、768/10万和823/1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1.6和1.8倍。

新疆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多种传染病疫情高发,除与基层防治队伍和防治能力不足有关外,还与长期投入不足,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装备落后有关。全区传染病整体救治能力薄弱,特别是南疆及贫困县、边境县传染病救治能力远不能满足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救治工作需求,急待加强。

(二)县级以下急救站点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地州市级以上城市急救体系已逐步形成,但农村急救体系建设仍然空白。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依托县医院加大对县级急救中心的投入,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部分县(市)的县级急救中心距离边远乡镇路途遥远,急救服务网络无法覆盖。

(三)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薄弱

我区是艾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发地区,加强采供血机构能力是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的有力保障。2001年中央支持血站建设后,受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区对采供血机构投入不足,相对于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血液安全检测等设备老化,亟需加大投入。

(四)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还需加强,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仍需坚持

通过近半年的调研评估,目前我区尚有6%的村卫生室未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或村卫生室无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虽然自治区先后于2008年、2011年按每个村卫生室补助2万元、4万元的标准予以建设,但基层配套资金大多无法落实,建设难度大,达不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部分村卫生室仅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无基本药物销售,造成部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所困难。

三、2015年厅卫生事业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医改“十二五”规划,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强医、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抓好“四个一”,即“巩固一个观念、完善一个坚持、建好一支队伍、探索一条路子”这四项工作,重点放在创建与探索上。

“巩固一个观念”:就是始终如一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体现在为医疗事业服务的实践中。

“完善一个坚持”:继续牢牢抓好班子建设这“一个坚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管理,抓好信息化建设。把班子民主团结与医疗事业作为我厅建设的工作核心继续抓紧抓好。

“建好一支队伍”:在市委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十精神的贯彻落实为契机,以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为医疗事业服务管理的队伍。

“探索一条路子”: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把医疗卫生建设与健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扬创新精神。

(二)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

坚持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继续组织实施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和困难患者医疗救助工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苗注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工程,同时,积极筹建自治区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综合,满足社会群众对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需求。

二是切实落实医改“十二五”规划年度任务

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助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切实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和养老保障待遇。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以创建2个部级、7个自治区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全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建设。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两个自治区级医改试点城市的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进度,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取得突破,为全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

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推动国家和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全区所有三级医院100%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力争2013年内完成全区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的评审工作。继续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项目。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和全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推进全区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加快《自治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的立法工作。

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水平

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人才推动工程。协调开展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重新核定工作。积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区区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路径和方法。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和对口援疆省市的支持,组织实施新一轮实施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4000名大专定向医学生医学教育工程、订单定向本科层次5000名医学生医学教育工程和3000名在岗无学历乡村医生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能力和水平。

五是以综合平台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重点推进卫生部医改信息化试点项目和国家发改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力争在3个试点地州等6个试点县(市)初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信息机构和专业信息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新农合“一卡通”功能。完善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探索建设区域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分2-3年开展以县级综合医院为中心,覆盖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的基层远程会诊工作。

六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深化卫生监督管理

医疗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6

在此10年间,一张覆盖全市所有市民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大网,在厦门建立。从无到有的巨变,展示着这座城市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

事实上,与厦门同时期开展探索的还有全国其他几座城市,而厦门是经时间验证较为成功的一家。对于个中原因,曾参与厦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中国人民总医院原医务处处长陈运奇的解释是,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资源整合、信息标准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上,厦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无不显露着卫生行政部门的身影。“厦门的成功,与政府的强力支持不无关系。”

行政直推

追溯历史,厦门市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厦门市政府对电子政务的追求。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2003年,厦门市提出了建设“厦门市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目标。

但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虽然可以及时统计宏观经济和财政支出等情况,但很难及时掌握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分布等情况。居民个人虽有完整的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但个人健康信息却散落在各医疗机构。

健康信息的缺损,不仅不利于居民健康管理,还影响了政府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决策。因此,为了填补居民电子档案的空白,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作为“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还是以业务需求为本,这是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表示,“传统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具体业务推动为主,其结果是各业务子系统互不相通。如今,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研究卫生信息化建设,则需要从全新角度、全新思维规划信息资源,制定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思路以及实现路径。”

正是由此思想,厦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之初,便确定了以居民个人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旨在建立一套涵盖市民从生到死所有健康信息的居民健康档案。

孙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由于该系统围绕居民个人健康档案来研发、设计和施工,所以,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就必须解决健康信息从哪儿来的问题。“其主要机构涉及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体检中心、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等,采集的主体是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小,但所用系统很多,若每家基层医疗机构都单独进行开发,政府财力无法保障。因此,厦门市着手建设一套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所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都是系统的用户,而网络维护和服务器建设则由卫生部门负责实施。这个平台可以解决所有业务,只需经过市民授权,所有健康信息都可以进行查阅。

在基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后,厦门卫生部门对大医院的互联互通却相对谨慎。“医疗机构对信息化的依赖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贸然把各个医院的信息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上,万一系统崩溃怎么办?”孙卫如此反问。

正是考虑到此问题,在大医院的平台接入遵循了先易后难、逐步深入的路径。“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大医院,我们可以先让其建设一下,而更好的平台则由我们来建设。而对于信息化建设已经很好的医院,我们会考虑与其逐步接入。”孙卫介绍。

锁定整合

“区域医疗最关键之处不是做互联,而是做医疗资源的再分配与医疗资源的整合。”孙卫强调,信息共享和交换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推动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先要进行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厦门模式能被称为较成功的实践蓝本,就是因为探索出了一种适应区域医疗服务的医疗资源整合模式。”

厦门原有100余家医疗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和行业。行政分割造成的业务壁垒和利益格局,使得各家医院之间资源不能通用,信息不能交流。

2007年,厦门实施“医疗重组计划”后,公立医疗单位缩减至31家,医疗机构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从而为区域医疗网络奠定了基础。

“我们于2007年建成测试平台,但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从2010年才开始积累。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以前的数据没有进行有效的标准化。”孙卫如此表示。居民健康档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医疗机构,又涉及保健机构,还涉及其他诸如体检门诊、中心血站等健康相关机构。唯有产生标准、科学、规范的健康记录,才可以收入居民健康档案中。

“2010年,我们认为统一编码工作量很大,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通过考察部队医院,我们意识到必须强行推广。”孙卫介绍,2010年,厦门市按照原卫生部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最新标准,对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及相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进行了改造。

为了解决编码扩充的难题,2012年7月,厦门市了《厦门市卫生局关于推荐疾病代码专家组成员的通知》,组织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成立了厦门市疾病代码管理专家组。每周举行一次例会,专门协调各家医院新增病历中的编码统一问题。

纵深织网

2009年,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尽管平台搭建完成,但如何确保身份统一是个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市民身份标识的统一。”孙卫解释,只有身份的唯一性,才能制定健康建档如何采集、如何存储、如何调用和共享的解决方案。

为此,厦门市行政部门开始酝酿取消医院内部发行的医疗卡,采用全市统一的医疗卡接入医院系统,在全市主要医疗机构间探索就医“一卡通”。在规划期间,围绕着是否发行独立运行的医疗卡,厦门市政府就曾展开为期3个月的讨论。

“如果在医保卡之外,厦门还要全面发放医疗卡,就要配置独立运行的读卡器;医生将同时使用两种卡和两种读卡器,操作麻烦。经过研究,为了节省成本,厦门市政府选择了社保卡作为进入系统的钥匙。”孙卫回忆。

不过,为了方便非医保患者和临时就医患者,厦门市还是在医保卡系统之外发放了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本地医保患者持社保卡,非医保患者持市民健康卡,就可在市内各家医院就医,同时接入医院系统和市民健康系统。

由此,厦门市采用社会保障卡和市民健康卡,较好地解决了厦门市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身份识别问题。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其中包含了310万社保卡、20万正式卡,收集的就诊记录数达 5886余万条。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全市的医疗资源、患者医疗信息、市民健康信息、政府管理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纵横交错,织就了一张健康信息网。

在这张信息网的支持下,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居民的终身健康管理。如今,厦门市每一位出生满3个月的婴儿,都可以开办健康卡。卡中不仅有孩子自身的健康信息,还包括了妈妈从受孕、围产期保健到分娩的详细记录,以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各项信息。

为了有效将疾病治疗和后期管理有效衔接,厦门市卫生局还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中,专门开发了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一体化管理软件。患者只需在大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系统就会自动将信息发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全科医生将随访并建档。

在孙卫看来,借助物联网技术,厦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作用将愈发显现。

目前厦门海沧区在很多社区服务中心安装了血压、血糖等检测设备。社区居民通过刷身份证或社保卡,测量结果就会实时记录在个人居民健康档案中。而且,若居民血压、血糖值超过一定警戒线,系统会自动向居民所签约的医生报警。“此举不仅使社区医生的监控手段更加先进,还将对居民的预防保健工作往前推了一大步。”孙卫对此褒赏有加。

在向纵向发展的同时,厦门的区域医疗信息也在逐渐走出海岛。

2012年10月,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共同提出到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的目标。作为同城化的重要组成部门,从2011年10月起,厦漳泉三市的医疗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已开始实行。厦门市还计划下一步在三地探索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制度,并建立有关信息的共享平台。

挖掘信息

2010年,孙卫偶然从电视上了解到,外地一些地区急性结膜炎流行。对照厦门卫生平台的数据,他发现红眼病在厦门也进入门诊就诊疾病病种统计的前10位。而长期以来,这一病种并不在传统的监测范围内。如果我们把这种疾病纳入监测范围,卫生行政部门就有责任向公众警告,注意急性结膜炎流行,注意个人卫生。

厦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已成功运行了4年,积累了大量数据。下一步主要是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归类和整理,挖掘、分析和利用数据。“这些数据对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及评价医生等方面,都有很大价值。”

事实上,自2009年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厦门市卫生局就启动了对数据有效利用的研究探索。

在医疗业务方面,厦门市通过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数据的采集,可实现对各医疗机构门诊量、预约挂号量、住院量、医技科室工作量、药品使用量等每一个指标的细致分析。管理者能通过平台,及时掌控全区的医疗业务状况,以便更合理地调配资源。

而在日常监测方面,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能够对区域内疾病诊断情况,按照每日、每周、每月、每年进行逐项统计,为疾控预警提供依据。孙卫进一步解释,厦门全年就诊量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90%是门诊。“通过对门诊信息的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区域内疾病的发生情况。如果某种疾病超过常见疾病排名,卫生部门就可知道哪些疾病有可能流行,并提前做出预测和预警。”

信息挖掘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医院的管理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公立医院应该提高质量与效益,走深化内涵的改革之路。但当前对医院的管理考核中,仍过多停留在规模和技术上。其中的主因,并不是主管部门不重视医疗质量与医院效益,主要是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够。”孙卫满怀信心地表示,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引导公立医院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现在,厦门正积极推进区域临床路径。尽管目前各家医院都在开展临床路径,但实施效果如何很难评定,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横向对比。而一旦实现区域信息联网后,将两家医院数据进行对比,各家医院的实施效果,马上就可以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