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例6篇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文1

操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化工安全生产及管理模式的一个最为普遍的因素。在众多的化工事故中,操作的违规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一大原因[4]。许多的化工企业在员工技术培训上不够重视,从而出现了部分技术员工违规操作的情况发生。另外,技术与设备操作的不熟练以及理论知识不达标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操作事故。对于发现出现问题的设备,由少数员工的职业素养不够,不仅没有及时的向上级汇报相关的情况,而且还随意的拆卸设备。这些都是造成化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

三、加强化工安全生产及管理模式路径分析

1.普及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化工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最优化,就必须要普及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让员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保障企业和员工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可以通过定期宣传“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理念,提升企业全体员工对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去,实现和保障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的目标。另外,在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上,也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解读,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杜绝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2.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需要在相应国家安全管理号召下,建立和完善化工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及管理制度。首先是要构建一个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操作规章,全面考虑化工企业考虑化工企业日常营运的每一个化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强化。另外,需要成立安全生产及管理的领导班子,注重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全面贯彻每一项制度。对于出现违规操作的员工,不但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关于化工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

3.提升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完善设备检修工作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文2

煤化工范畴的多重企业,建立时间并不长。这种情形下,企业内的职员很年轻。他们思维活跃,平日工作之中潜藏着偏多的侥幸心态、表现自我心态、叛逆心态等。与此同时,年轻职员累积着的经验并不足够。煤化工带有高危的特性,抱着这类心态,很难保障平日之中的常规安全。没能建构带有成效特性的约束机制、配套激励机制,就很难调动起应有的安全查验意识。为此,应当拟定激励的必备规则,进行正向指引,调动工作热情。根据这一思路,安全协作伙伴特有的模式内,侧重提升总体范畴的思想水准、安全素质层级。摒除旁观思维,强化团队协同这样的凝聚力。增添正向导向之下的激励、搭配着制约。拟定出来的规程带有简易的特性,便于平日执行。这种机制之下,煤化工常规特性的安全制约,提升了原有的水准,操作故障减少了。

2新颖模式要点

2.1强化安全认知

煤化工多重企业,都潜藏着爆炸及火灾、流程之中的中毒威胁。与此同时,布设的设备提升了原有的自动化水准,操作职员应能提升这一素质。但从现状看,煤化工架构内的职员年龄偏低,职员素养水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一致管理。领导负担了偏大的安全职责,但职员没能体悟出安全管控的必备价值。为了传递这一必备的认知,拟定了配套架构中的安全机制。但真正执行之时,安全职责却带有递减的总倾向。基层层级内的很多职员,都没能体悟这一安全压力,也并没增添动力。因此,基层职员常常没能遵循设定好的规程,很难自觉操作。安全协作伙伴添加了安全规制之中的“变压装置”。输电路径之中,路径末尾特有的电压常常被缩减;间隔距离越长,这类缩减越为凸显。化解这一疑难,应能增添这一方位的变压器。安全管理之中,安全职责也带有衰减的总倾向。对此,也应布设这样的变压器。协作伙伴特有的规制机制,规避了安全职责的渐渐衰减,保持必备的认知。

2.2取消惩罚机制

协作伙伴模式,突破了惯用的奖惩机制,单纯采纳正向架构下的激励思路。只注重奖励,取消对应的惩罚机制。采纳以人为本,把最大范畴的职员利益设定成本源的侧重点。这种状态之下,职员就会体悟出这一规律:维护平日之中的细节安全,是获取奖励的必备路径。在每月时段中,若安全伙伴平日的做法吻合了设定出来的奖励条件,则应予以奖励。通常情形下,把奖金涵盖在月份内的工资之中,搭配着现金奖励。月末召开班会,直接予以发放。这种奖励途径,调动了各层级的职员积极性。没能获取奖励的职员,就会得到鞭策。只添加奖励而去掉了常规惩罚,能在最大范畴中缩减潜藏着的各类隐患,排除惰性思维。这就稳定住了职员队伍,调动自主性。

2.3彼此互助照顾

安全伙伴特有的协同机制下,每个职员并不被看成孤立情形下的个体。他们彼此照看,带有密切关系。班组以内的职员,彼此结为伙伴,互相监管平日之中的出勤状态、常规安全行为、思想之中的潜藏偏差。若发觉了这种偏差,应能提醒纠偏。这种新式做法,规避了常常见到的冷漠自私,发挥原则指引。平日生活之中,伙伴关怀彼此心理,互相沟通解惑。这种沟通思路,化解了深层级的焦虑情绪,保证了最优的平日心态。这种新式做法,提升了工作之中的安全成效,增添了乐观氛围。

2.4增添团体凝聚

增添总体范畴内的团队凝聚,提升安全认知。工作进展之中,伙伴彼此帮扶,也能彼此爱护。这种团结氛围,缩减了班组长平日之中的负担。这也化解了潜在的若干疑难及矛盾,降低了管理特有的疑难程度。在工作之中,职员结为朋友;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又是兄弟。这类新型关系,稳固了思想根基,凸显了团队协同的最佳能量。调研结果表明,月份考核终结以后,有的职员拿出自己获取的金额奖励,分给班组以内的其他职员来分享。出于补偿心态,他愿意担负这一职责,体现责任心态。时刻警醒自己,应根据拟定好的规程来审慎操作,不可忽略这一规程纪律。

3模式真实成效

新颖模式拟定出来的三个月,班组成员原有的素养水准凸显了显著升高的倾向。现场范畴的违规违纪,都被显著缩减。常规生产之中,职员拥有这一深刻职责,都会自觉来要求自我,监督并协同小组伙伴,在最大层级内规避违纪。杜绝三违数目,提升了总体范畴的经济收益,创造新高绩效。班组互爱互敬特有的最佳氛围,感染每个职员,化作安全生产这一根本动力。采纳这一模式之后,对比之前调研得来的数据,可知多重的违纪都被缩减。模式推行半年,杜绝了潜藏着的各类隐患。截至目前,煤化工特有的筛选单位,单炉这样的连续运转已能超出200天。这种统计数值,创造同业范畴的新颖高度。由此可知,应着手来完善细化的规制,推广采纳新颖的成套模式。

4结语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文3

运用WSR方法论,从物理(W)-事理(S)-人理(R)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内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按照WSR工作过程,构建以人理为核心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模型,并分析构建了基于WSR方法论下的安全管理运作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WSR方法论;运作模式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造成事故的原因中,85%都涉及到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各种因素[1]。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日益重视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形成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从管理层到基层的相关施工安全体系,使每一个合法建设工程项目都按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式运行。但是,在如此重视程度和相应模式的实施下,每年仍有众多的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在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上我们有必要继续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方法的完善。本文运用系统工程领域的WSR方法论,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对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所涉及到的几大要素进行划分,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进行相关研究,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型,并形成了科学的运作模式,保证了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WSR方法论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适应性分析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简称WSR,是一种解决巨型系统的方法论,是顾基发和华裔学者朱志昌博士提出的[2]。其中,“物理”主要解决的是“物是什么“的问题;“事理”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人理”主要解决的是“最好怎样做”的问题[3]。简而言之,WSR是一种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于一体的方法,是一种更具条理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方法。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由各种客观物质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系统的“物理”层,支撑着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实施。而“事理”则是在“物理”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管理目标,寻求科学、高效的方法来保障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而系统中的“人理”则强调不仅通过管理层直接组织协调各层人员的安全控制的实施,且通过结合“物理”层中各方面安全管理基础和意识的学习以及综合“事理”层中的方法来对最终目标的实施进行管理决策。因此在基于WSR方法论的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系统适应性分析下,形成了以“物理”分析为基础,借以合理的“事理”分析为方法,围绕以“人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进而达到最终需要完成的安全管理实施目标。三者之间的联系。

2基于WSR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模型构建

2.1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因素分析

(1)安全管理中W因素分析。系统“物理”层在实际工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二是工程交付物的安全,三是工程项目财产安全[5]。建设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人身的安全管控;另一方面是指在工程竣工之后对交付物的使用者的人身的安全管控。建设项目的最终目的即为生产可交付使用的建筑物,因此保证工程交付物的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是指在其项目过程中需满足“四控两管一协调”的目标。建设工程项目中财产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集体财产安全和个人财产安全。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机械设备的丢失及操作不当引起的损失,以及材料的消耗和浪费,保证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最小化。

(2)安全管理中S因素分析。本系统而言,“事理”层在实际工程中主要由工程建设中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和规范、建筑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模式、安全教育及相关培训、安全监管机制、建筑安全生产基础、安全管理的相关科研项目所构成,通过这些客观、物质的方法和途径,力求以最有效、最小成本的投入来达到最优的安全管理效果。在工程建设中应遵守的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和规范,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生命无价,安全第一”的指导性原则[6]。通过现有的建筑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其中我国目前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在现有建设行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之下,为保障安全管理的实施,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培训来规范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与管理力度,从而约束相关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以达到安全管理目的。对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第三方监理方而言,也是构成S因素的一大要点。通过监理方的专业性的监理,直接有效地避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的同时,也保证了建筑质量的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建设工程中开展必要的相关科研项目,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总结和提升。

(3)安全管理中R因素分析。在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中,人理子系统包括领导层、管理层和执行层[7]。领导层的人理因素即工程负责人以及项目安全责任人等,负责整个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总体规划部署,管理层则是领导层往下分级设置的各专职部门人员,主要有安全员、技术员和施工员,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并落实安全管理的实施,能有效监督和指挥现场施工人员。执行层则为建设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如各类劳务班组。建设工程的领导在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的同时,必须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工程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即为项目经理,需对项目进行中的所有安全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工程运行开始之后以及到项目开工、施工、竣工及验收交付整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建设工程中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安全重视度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运行及其项目进度的管理效果,继而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管理造成影响。而对于建设工程中的执行层,即各类劳务班组,作为施工人员,个人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施工水平直接作用于工程项目。因而,R因素作为核心位置,以上所分析的人理子系统中的三大层级主导和管控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以及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实施。

2.2构建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WSR模型

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涉及要素众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上文中基于WSR方法论对事理、物理、人理的因素界定分析,从W、S、R三个层面来构造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WSR模型,见表1,这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从宏观上了解安全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具体阶段的实施。

3基于WSR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运作模式

3.1基于WSR方法论对安全管理过程的分析

按照WSR方法论的工作过程,结合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系统的特点,其安全管理可分为以下6个阶段来进行[8]:

(1)理解领导意图:本阶段主要包括各项法律法规的收集,对行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调查和了解,而后与领导层、管理层进行沟通,在安全管理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一步主要强调的是与领导的沟通,为下阶段打基础。

(2)调查分析:重点是调查项目现有资源和约束条件。由管理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件、现场巡视及与现场工作人员谈话等来了解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并了解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达到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安全全局认识目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弄清楚项目组织结构框架。

(3)形成目标:通过对上阶段的总结,本阶段即可确立具体的安全管理目标。这一目标必须与整个项目的最终目标相一致并且为其服务。其关键在于确定项目所能接受的风险水平,同时必须符合相关安全生产条例并为社会和行业所接受,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把各项指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和水平之内。(4)制定方案:确立目标之后,安全管理人员应针对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与领导层共同商议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主要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组成,当然,一切方案都需要根据应用场合并恒定成本差异,据安全隐患的危险程度并结合项目的预算经费来确定。

(5)协调关系:一是技术上的协调,如在解决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若出现技术与成本上的冲突,则需要改变技术措施来满足成本要求。二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即人际关系上的协调,包括与领导层的协调,与同级的协调还包括与下级直至现场人员的协调。

(6)实施与完善:安全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仅靠之前的单一部门协调很难完全解决。定期召开管理阶层的阶段会议来共同商议新的解决方案,进而对整个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方案的运行进行不断完善,以达最优目标。

3.2基于WSR方法论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运作模式

综合以上“六步”分析,得出了基于WSR方法论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运作模式,见表2。

4结论

我国现有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由于项目过程中的复杂性使得建筑行业成为事故多发行业之一。建设工程中的相关负责人大多缺乏实质上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不足,多依靠于行业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监督执法来督促其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此外安全生产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安全管理基础不足,进而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落实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WSR方法论在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适应性分析,建立了相关模型和运作模式该模式,力图有效应对和确保项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的实施,达到目标最优化,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希望本文所分析研究的内容能对现今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实施有所帮助。

作者: 陈凌姗 刘洋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荣玫,韩传峰.基于WSR基础设施系统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140-143

[3]董丽娅,刘子玲,任远,等.WSR方法论在科技投入宏观系统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2):89-93

[4]王磊,陈国华.基于WSR方法论的企业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1):112-115

[5]金雷.浅谈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J].价值工程,2014,(30):117-1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2,(4):4-9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文4

“安全文化”这一术语最早由国际核安全顾问组(InternationalNuclearSafetyAdvisoryGroup,INSAG)于1986年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总结报告中提出。报告分析称,该起事故是由不良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导致的。之后,学术界发表了许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国际上比较权威、流行的是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即安全文化是个人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和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健康和安全管理的承诺、风格和效率[1]。对于全行业来讲,安全文化既是个人问题,涉及个人态度和行为模式,同时还与组织的管理体制有关。对建筑业来讲,建设工程具有环境动态多变、项目参与方众多、项目组织临时性强、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等特点,Fang等[2]在文献研究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做出了以下解释: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是建设工程项目部不同参与方的个人和集体的态度、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标准的混合体,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在项目运行的环境中形成并随着项目的实施而发展。这是目前对于建设工程安全文化较为全面、清晰的定义与解释。然而,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定义仅仅从概念上强调了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将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应用于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模型的提出

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内在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也更为复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期望从模型要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上来揭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涵。Geller[3]提出全面安全文化模型(TotalSafetyCultureModel),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和技术三者联系起来,并包含了人、技术、组织和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模型中,将“人的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以此描述安全文化的构成。但是,该模型并没有对这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Bandura的相互决定论,Cooper[4]提出安全文化交互模型(ReciprocalSafetyCultureModel)。该模型包括主观的心理因素、实际的安全行为以及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3个要素,主观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安全氛围调查问卷来评估,实际的安全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并对比行业安全行为标准规范来评估,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可以通过审查安全管理系统来评估。通过这3个测量方法,分别对安全文化的3个构成要素进行定量研究。相比Geller[3]的全面安全文化模型,Cooper[4]的交互模型对原有的因素进行了定义,在原来的环境因素中增加了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情景因素,并且承认这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型,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面安全文化模型和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基础上,Choudry等[5]提出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的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模型(TheModelofConstructionSafetyCulture)。相比前两个模型,Choudry等提出的安全文化模型把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作为3个研究指标,这3个指标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组合起来进行现场测评,以此对建设工程组织的安全文化进行多层次定量分析。由此,对于安全文化的探索既可以通过研究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因素的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建立并没有强调对于建设工程特点的研究,这限制了模型在建设工程上的直接应用。

Fang等[2]提出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安全文化交互模型(SafetyCultureInteractionModel),见图2。相较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建设项目组织临时性强、项目参与方众多、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体现出建设项目最为重要的3个参与方:业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建设项目安全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动态性,将认知、行为和环境作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架构,在每一构成因素中均涉及管理层面和工人层面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分析,并且可以概扩性地描述建设项目组织的安全文化嵌入组织运转过程和安全管理系统的方式。此外,通过选取新加坡的铁路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案例,验证了SCI理论模型在实际建设项目中的有效性。虽然,SCI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所得出的实际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对于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3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

3.1安全氛围

Zohar[6]最早使用安全氛围的概念,描述了工人对特定时间下组织环境中安全的看法和态度。对安全氛围这一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学者认为,安全氛围是IASAG于1988年提出安全文化构成因素的一个子类[4,6,9,13];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对安全氛围的测量来反映实际安全文化。对于第二种观点,很多研究学者并不认同,以Cooper[4]为代表,他认为安全氛围调查不能体现安全文化概念复杂性及多元性,因此无法全面地反映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方法,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调查(调查问卷或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但是不同行业对于安全氛围的研究维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Flin等[7]对18份不同行业的安全氛围报告进行研究指出,各行业最常用的6个“主题词”来研究安全氛围:管理(72%)、风险(67%)、安全管理系统(67%)、工作压力(33%)、工作能力(33%)以及安全规程。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见表1。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很强的共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行业而言,探索一个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者应科学、合理地选取安全氛围维度,以此保证安全氛围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3.2安全行为

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遵守行为两个方面[9,13]。测量安全行为的方法通常是自陈法和观察法,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指标测量和客观指标测量。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对安全行为测量所采用的自陈法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经专门培训的观察员对实际的安全行为进行观察,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安全行为的分析主要基于行为安全理论(BehaviorBasedSafety,BBS)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基于BBS管理方法,设计BBS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流程,可以测量并提高安全行为。该程序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其输出的数学性质,根据BBS程序给出的安全行为分数,可以对现场的安全行为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基准来改进员工的行为[5]。基于TPB理论,开发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CausationModelofUnsafeBehaviors),可以作为因果分析的工具来调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特别是管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建设项目中应用因果关系模型进行因果分析,有助于BBS程序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并获得持续性的安全行为提高效果[2]。

3.3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的系统过程,以此评价安全文化模型中的环境因素。一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安全政策及其目标、安全标准及其目标、工作计划和组织、应用和一般性操作实践、监测、反馈和审核、纠正措施、再次审查以及持续改进[5]。在此系统中,包括所有用于现场操作安全管理的政策、目标、角色、责任、岗位职责、规范、标准、交流、过程、步骤、工具、数据和文件。并且,可以通过建设工程现场特定的安全计划对工人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文化的环境特征进行审查。

4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基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就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方面,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研究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关键,也是学者们亟于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组织的安全绩效。目前,学术界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统计学方法论证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把安全氛围称作是安全行为的“预测器”(Predictor)。例如,Mohamed[10]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维度和安全工作行为的关系,证实了安全工作行为是安全氛围的结果。其中,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非惩罚性安全办法会促进员工间对于安全问题更加自由、开放的沟通,以此形成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并进一步提高工人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寻找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Neal等[13]通过对组织氛围与个体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安全氛围通过知识和动机这两个内在变量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此外,他还指出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安全参与这一行为,而动机更多的是影响安全遵守。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建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出发,研究安全氛围各个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以此建立安全氛围的评价指标。对此,一些研究者做出了尝试[9,10,14],尽管迄今未成功建立起建筑业的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14]。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安全行为也会影响到安全氛围的形成。例如,工人的安全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能促进良好的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动机[13]。因此,通过对员工在安全行为上进行引导,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认识,进而形成一个积极的组织安全氛围。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安全行为对安全氛围的作用,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

5结语

(1)在建筑业,积极的安全文化对于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3个要素,安全氛围反映了主观的心理因素,安全行为反映了实际的安全工作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反映了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安全文化的范围。

(2)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各有其特定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采用调查的方式,针对管理层的调查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主,对工人的调查以结构化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对安全行为的研究可以通过应用BBS和TPB理论,设计具体的BBS流程,结合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以此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中的管理因素,并有助于在建设项目中实现BBS程序对安全行为的测量和提高作用;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等系统过程,以此测量建设项目组织的管理环境,并且,通过项目具体现场安全计划(例如,施工方案)可以测量建设项目工人的作业环境。

(3)通过对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常用的安全氛围维度为:管理层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制度和规范、员工的参与、沟通、工作压力、风险、安全施工的能力8个因素。由此看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探索建筑业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这一研究方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4)目前有很多学者已经证实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为建立建设工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是对于诸如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仍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文5

【关键词】金川模式;安全文化;五阶段;模块

1、前言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矿山、冶炼、化工、有色金属深度加工等多元化综合配套的特大型联合企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方法,创新安全文化管控模式,构建了具有金川特色的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金川模式,做为指导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安全管理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2012年12月,国家安监总局组织专家组鉴定,认为金川模式对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引领和指导意义,为企业实现安全文化落地与传承提供了一套先进科学的方式方法,属国际先进、国内首创,建议在全国推广。

2、金川模式简介

金川模式把安全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的高度,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四层次安全文化创建模块为主导,以生产组织、设备设施、工艺系统、项目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五大专业化安全管控模块为支撑,以人机环科学匹配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零伤害理论模型和关键要害岗位安全管控为配套,按照事后管控、缺陷管控、系统管控、风险管控和文化管控“五阶段”梯进升级的发展轨迹,统领集团公司安全发展。

3、在热电公司的应用及效果

热电公司做为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主要承担集团公司的发电业务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公共用户以及部分市政居民区的供热任务,现有各类工业锅炉32台,汽轮发电机组9台/套,换热站19座,供热管线310公里,发电供热的行业特点是生产岗位点多、面广、线长,特种作业人员多,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多,设备承载高温高压,长周期持续运转、安全稳定性要求高。热电公司成立初期,基础管理不健全,安全设施不完善,员工自控自律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的行为时有发生,安全管理有相当的难度。依靠传统的人盯人、人管事的被动管理、经验管理已经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热电公司正确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突破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的运用金川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1员工统一观念认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

热电公司把推行金川模式做为安全工作的主线,涵盖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印发学习手册,举办安全文化辩论赛,开辟安全文化长廊等形式,使各级员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树立 “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及“以人为本,员工的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的安全理念,达到管理层形成“一个声音说话”,操作层形成“一个行为准则”。

3.2设备设施、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明显提高

3.2.1实施人机隔离安全防护。全面排查所有平台、阶梯的护栏和扶手是否齐全;所有沟、池、井、壕的盖板是否缺失;所有传动、转动设备的防护罩、防护网是否完善;建立人机隔离安全防护设施台帐,投入专项资金整改,全部实现了人机隔离安全防护。

3.2.2关键工艺变量实行“三区”控制。锅炉、汽轮机等关键设备参数实现了在线监控,锅炉水位、蒸汽压力、温度、流量等关键工艺变量实行了“三区”控制(即: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确保了参数指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生产系统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2.3完善设备的联锁闭锁保护。全面排查设备安全闭锁、联锁保护是否齐全有效,如:锅炉灭火保护、FSSS保护,汽轮机防超速、防断油、防振动保护,引风机、球磨机、送风机、排粉风机、给水泵联锁保护,发电设备继电保护,皮带输送机急停拉线开关和联锁保护,建立设备联锁闭锁保护台帐,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完善。

3.2.4及时设备消缺,加强特种设备管理。强化设备点检和消缺,科学编制检修计划,对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的设备,利用检修技改改进升级。建立特种设备台帐,及时检测校验,依法注册登记,健全技术档案。

3.3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程度明显改善

3.3.1实行“三区”划分,“红区”管控。对厂区、作业区按照绝对危险区(红色)、相对危险区(黄色)和安全区(绿色)进行分区管理,“红区”实施许可准入、危险告知、挂牌巡检、危险作业审批等管控措施。

3.3.2界定关键要害岗位和危险工艺环节。按“20/80”原则和“几率小,事故突发严重”的原则科学界定关键岗位、要害岗位和危险工艺环节,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3.3.3现场设置安全标识,设备施行色彩化管理。对识别的危险源、职业危害点按国家安全色和安全标识规范标准,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按行业规范标准,对设备、阀门编号,标注管道介质流向和设备设施色彩标识。

3.3.4人流、车流、物流有序化管理。厂区道路划定了人行通道、车行通道以及斑马线,厂房内划分了安全通道、起重吊运作业区域、物料存放区域,实现了定置管理,完善照明、通风、除尘设施,实现文明生产。

3.4引领员工自律,养成良好安全行为

着眼于生产现场每一人、每一天,每一事,每一处,从员工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劳保穿戴、持证上岗、应知应会的岗前五项准入,标准化交接班,上下楼梯扶扶手,横穿马路走斑马线等一点一滴做起,纠偏引领,培养员工安全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通过层级领导“四必做”即:逢会必讲安全,下现场必查安全,对违章必纠偏与引领,到基层必研究安全问题,实施责任区网络化和专业化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了管理人员的安全行为。

3.5人-机-环匹配化程度不断升级

分别以锅炉、汽机、电气、脱硫除尘、化水、燃运系统为总模块建立人机环匹配化建设模型,按设备A、B、C分类,进行人—机、机—环、人—环匹配化分析,从人员配置、岗位技能、人机隔离、防护设施、联锁闭锁保护、现场环境条件、与标准规范的符合程度等方面开展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评价,对不匹配的问题分类汇总,制定改进计划,逐步升级完善。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金川模式是一套科学、卓越的安全管控模式,充分体现了安全文化管控的科学化与系统化、精细化与集约化、体系化与机制化、流程化与模式化的思想,推广运用金川模式,极大提升了人员、设备、工艺、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水平,为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效能找到了突破口和着力点,对新时期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模式论文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管理模式

博物馆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多个层面,如公众传播服务、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储存以及各类学术专题活动等,因此更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模式作为依托,才能够将这一复杂且重要的任务完成好a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对其进行安全管理,能够确保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应该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才能够推动其作用的更好发挥。

一、一体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

博物馆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同时要确保到博物馆藏品、员工以及群众的安全性,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模式作为支撑。而这一管理工作,是需要全员参与的,并且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社会发展的大浪潮当中,一体化动态管理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博物馆安全管理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所谓一体化动态管理模式,就是以博物馆安全管理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提出的最适合博物馆安全管理的新型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安全责任制作为基础,并以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具体的措施,以安全事故防范作为保障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了具体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明确了安全法律法规各项标准,同时确保安全保护措施的完善。对于风险的控制,则建立起防火防水防爆措施、防盗措施以及其他防线防控措施,确保各项措施的贯彻和执行。

在一体化动态管理体制运行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本管理,这是取得管理成效不可忽视的一点。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取得突出性的进展,取决于博物馆内部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在实际管理中,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模式,必须要管理者认同,并能够实现全员参与管理,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因此说,要更好的发挥一体化动态管理机模式的作用,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管理者的参与意识,要通过制度地基建设、安全文化的营造等方式,让全体管理者和博物馆员工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来。

二、创新管理模式的建设

在博物馆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摆脱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要实现管理的创新化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体制改革和创新。博物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有管理体制落后的制约,因此,在新时期,要实现管理创新,就要大力实现体制改革创新。

实现体制创新,要求博物馆内部人员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尽管博物馆陈列出的展品各不相同,但是其目标都是对公众宣传传统的文化。博物馆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只有运用器当的管理体制,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新环境下,安全的作用日渐凸显,在湿性体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这一点,将安全问题贯穿在体制创新的全过程当中。

博物馆的安全创新管理,要建立起报警为主,高清监控为重点的安全管理创新模式,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博物馆在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建设有自己的优势。在安全防范体系当中,防盗报警就成为核心的角色。同时,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挖掘,其也成为博物馆新一轮安全管理的重要法宝。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安全问题随之增多,借助于视频技术,并科学运用这一技术手段,能够为博物馆创新化管理工作增添生机,更好的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发展。

三、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借助于技术手段,才能够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

要想更好的发挥技术的优势,构建起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需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且专业技能强的团队,打造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将安全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借助技术力量防范安全风险。如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融合的方式,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当前,安防系统的应用正在向垂直行业纵深发展,安防系统与各行各业的融合都已经在逐步的进行当中,在博物馆安全管理中,引入这一系统,通过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可能。同时,将该系统和OA系统、广播系统以及售票系统相连接,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实用性,便于管理者进行安全管理。

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信息平台,将管理的具体情况公布在信息平台上,这样每个人都能够明确知道博物馆内部的安全情况以及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通过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将自己的想法,更好的解决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