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例6篇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1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搞好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家认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学校还拟订了相关活动实施方案,真正做到内容丰富,安排合理,全员参与,优质高效。

二、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每周开展周一 “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活动。学校所有师生高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鼓励队员们熟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各班设立一周的主题,和学生真诚交流,让学生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各班级每月出一期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板报主题鲜明。在黑板报的固有设立“班级好人”板块,鼓励学生争做三好学生,并做到每月优中选优,上报市精神文明办,登上市级网站的“好人榜”。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与学校工作结合起来,我校成立“文明小卫士”检查监督小组,公布“最美少年”,引领学生“向不良行为告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求全体同学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要求队员们从小向榜样学习,争当“最美少年”,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自3月启动志愿者活动以来,我校青年教师、学生团体积极响应活动号召,纷纷立足践行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及理念,并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学生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美丽县城我的家”小广告清理、牵手好习惯宣传、雷锋事迹宣讲会等一系列服务实践及学习宣传活动。教师青年志愿者则把服务重点立足于关注师生出行安全,以护队活动为牵动,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发扬雷锋精神。

5、分宜法庭与分宜二小联合开展“法庭开放日”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分宜法庭,零距离了解法庭工作,现场聆听真实案件审判,观看法制宣传片,学生们还在法庭里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模拟审判,并请法制副校长来学校开展有关学生法制讲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法庭的庄严,了解了法院庭审过程,体会到了法律的神圣,同时也增加了法律知识。

6、以安全教育促学校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从交通、食品、消防、防震、流行病预防、防、防、防电、防溺水等多方面开展安全教育。每月开展安全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消防安全演练,增强安全意识。制定安全演练指南、安全演练方案,明确应急疏散信号、线路,确定各个疏散节点的指挥教师,确保演练安全的同时让师生掌握安全逃生的方法、要领等常识。

7、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师、学生演讲、朗诵比赛,通过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师生确立积极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8、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拓展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

9、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校开展了旨在用抗日战争生动史深化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系列活动,学校利用电子屏、黑板报等阵地,进行图片和文字宣传,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利用国旗下讲话时机,由学生、老师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利用班会课,讲述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发生的英雄事迹,学生们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利用班会课观看抗日战争影片,去感受着革命先辈顽强斗争、奋勇向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举办大型书法展、树叶剪贴画展、手抄报展,营造浓厚纪念氛围。

10、学校加大力度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假期开展优秀班主任交流活动,以老带新,相互交流,彼此学习班主任带班经验,促进教师带班水平;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地学习进步,提高教师工作水平;组织全校教师自纠自查,杜绝不正之风,加强监督,有效抵制教师有偿家教的不良现象。

11、举办了“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首届诵读节活动。各班从不同类别的经典篇目中改编,以琴箫合奏等形式,或歌咏四季,或托物言志,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爱国豪情,或歌颂友情,或赞美田园风光。诵读的曲目有《春晓》、《读唐诗》、节目各具特色,别有新意,特别是四(9)班的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气势磅礴,达到了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中华经典的精神之光必将照亮每一位莘莘学子的心灵,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圆梦中华!这项活动分别在省、市、县党报,市、县两级电视台予以报道,特别是在官方微信“分宜”报道后反响极大,信息阅读量达4000余人次,转发达200次。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2

2014年11月19日举行了以"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的启动仪式,由团学联合会组织部提出活动策划,各班班长、团支书积极讨论,决定了本次团日活动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开展。各专业同学积极参与,力求创新。

本次以"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团日活动在同学们精心准备下顺利完成。具体如下:

14级市场营销专业与14级质量管理专业进行了以"当今中国依法治国是健全法制更重要还是提高国民素质更重要"为辩题辩论赛。辩论过程中同学们斗志昂扬,对关于"法制"、"素质"等为主题的观点各抒己见。充分展现他们青春的活动。

年轻的自信,以及无限探索的精神。沈勇老师对辩论做了精彩点评,表扬了他们的辩论紧扣主题,思维清晰,语言连贯。希望本次辩论赛以后我们全体师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14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调研。通过调研,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了解,应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14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微视频的拍摄,同时其专业同学代表对ppt进行了讲解,是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主干道进行宣传,为同学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平台,为商院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宣传带动作用。

本次主题团日活动的成功举办,将我院团日活动的开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形式多样,大胆创新,运用微视频编辑等新型传媒方式吸引了全院师生参与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当中来。通过本次团日活动,我院必将认真讲学习工作坚持下去,落实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宣传,在今后的团日活动当中,我院也会努力立足师生的所需,在"未来管理者素质拓展工程"的引导下,通过独具特色的活动形式组织好每一次主题团日活动!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3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须之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桥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体验、思考所得,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由外在被动接受向内在主动认可的顺利转化。本文从社会实践的价值逻辑、实现路径和开展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以实现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接,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 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不同具体事物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各种信念、信心和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它决定了个人的价值心态和价值追求,支配、调节和管理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反映了当前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他们自身的行为选择,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心态和行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相互冲突、碰撞,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是十分显著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在实践过程中内化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吸收、内化,指引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逻辑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的走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果。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的学习、践行和反思。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使其真正实现内化。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强于记忆、善于接受的优势,紧密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理论研读、政治宣讲等方式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单纯的政治理论教育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宣教形式单一的问题。此外,“‘90 后’大学生的特点表明了单一的灌输培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要①。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路径,更好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理解、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并充分认识到其科学性、实践性,是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具象化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②。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进而增加了受教育者的认知难度,使受教育者难以准确、直观的把握其内涵。同时,大学生自身认知的发展并不成熟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同的构建。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抽象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指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也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变得更加细致、深刻,使这一教育有迹可循、有形可视。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比如深入到农村、社区开展社会调查;赴革命老区进行参观调研;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具体地认知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科学理论的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进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践行。

2、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信念强化作用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深信不疑的并愿意身体力行的态度③。其作为一种内心倾向具有主体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从心理和思想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作为这一活动主体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并逐步自觉主动地将其价值导向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进而促使社会实践更加顺利、更加深入的开展。通过社会实践的一次次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可用性会得到更加有效地证实,这就极大的加速了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将单纯的应用认知转化为肯定尊崇的进程,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辐射传播作用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行业,各个角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充分参与其中并深受其影响。在实践中,大学生充当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教育者,更是这一价值观念的宣传者、践行者。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普及,不断扩大其受众范围,增强其感染力,使这一观念更好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通过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将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自觉宣讲的传播者,通过大学生的自我内化可以更好地将高深的科学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拉近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加深人民群众对这一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理解和信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辐射传播作用。

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封闭的环境、僵化的教育方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才能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一价值观念的科学性,才能让大学生对其的认知和理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同,进而深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因此将社会实践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来,是更加合理有效的路径选择。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

社会实践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筹划、实施到最后的完成和总结会耗费大量的人力,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有许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仅仅凭着一股热情出发,没有做好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会半途而废,一无所获。除此之外,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齐头并进却又良莠不齐,如果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没有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做指导,在实践中就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这样一来社会实践不仅会失去意义,更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继力量,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旨贯穿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而且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导自身行为准则的教育效果。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也是价值认知、认同的根本途径,对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⑤。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是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步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带动、宣传作用。

十八大报告通过“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所主张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就是将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倡导”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以“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思想基础;以“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自身行为准则。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中实施环节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理解、接受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信念,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总结环节

我们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的实施环节的同时,不应忽视实践的总结环节,只有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才能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的效果。首先,在社会实践的总结中,大学生应该认真总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指导性。通过这一思想总结的过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将由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深刻的、内部的、理性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身的理想信念中,并通过行为活动实现这一价值观念的外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实践的总结环节入手,通过总结,发现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和亟待改进的方面,努力实现社会实践的优化。

三、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展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这一价值观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及思想认同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领悟在实践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知与行的有效转化和对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将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广大农村现实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利于大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中了解基层,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由于农业生产劳动的方式以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在广大农村地区显得较为薄弱。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大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悟和创造,将已经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宣讲和传播。与此同时,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者与践行者,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出于自愿,基于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道义,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理念、目标导向方面都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强调的是个人对于他人、社会的贡献价值,宣扬为集体利益、志愿贡献的价值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也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出发,倡导广大公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担负起应尽的公民义务。

此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导向也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就是要在奉献和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理性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则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服务社会中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主题式的社会调查

主题式的社会调查是大学生围绕特定的调查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调研分析等方法,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并对其作出描述和分析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调查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大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开展主题式的社会调查,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设置调查主题,深入到社会中去,对关注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的认同度”开展主题社会调查。一方面,通过调研大学生可以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个人理解和相关的看法及意见。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调研实践大学生也会发现新问题汲取新知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更能够推动科学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体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效对接是各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路径。通过社会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现由外在被动接受向内在主动认可的顺利转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为显著的进步。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23

③钟瑷:《信念教育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15

⑤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 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意谓;生活秩序;理论现实;道德指引

中图分类号:D601;D64;B82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17

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深入人心,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怎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因为人民生活的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2]

2012年12月由、新闻出版总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项目、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项目资助,出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韩震)、《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龚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朱国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江畅),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学者们都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建构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学界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笔者提出)却鲜见专门研究。“生活”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频繁出现,例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这一思想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进行研究,这势必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命题。

“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从理论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从价值论的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更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的生活意蕴。在哲学上,意义本身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从生发的主体结构看是人的意识的意向性表现。人通过意向性总是指向意义的对象即意指。意识的意向性的独特功能在于面对意识的对象时总是附加对象某种独特的规定。人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其实质不在于对对象的认知程度如何,而在于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的意谓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5]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对生活秩序进行应然建构、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更是回归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人能够为自己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道德指引

人的生活世界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7]的世界。在人的生活世界里,人通过对生活意义的有意识的自觉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创造并发展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活世界的意义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人能够创造“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动物却“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8]价值关系就是“为我关系”,价值意识就是“为我”的利益意识。价值观念在价值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是主体意识到的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或被意识到的价值关系,会成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标准。

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总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相应地就有许多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有序。这就需要占主导地位的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具备两个品格,即“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成为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9]4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备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两个品格而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4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反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0]在道德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道德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11]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系统地区分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表明,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道德危机”和“道德滑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成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标准,并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

对人的生活的尊重首先是观念上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反映并尊重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反映了人生活的焦点事件,以及这些生活事件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志愿者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些不仅是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是对人的生活的尊重,进而是对人的尊重。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从理论上和观念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的理念。

对人的生活的尊重更要由观念上的尊重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生活的尊重。因为,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2]67人的生活基础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在创造“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生活上的发展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核心是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利益为本。人的现实利益始终围绕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展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又扎根于生产实践活动中。因此,马克思才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2]66成为人的生活的历史基础和逻辑起点。

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利益意识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反映,观念地表达着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论内核,反映在对人的生活尊重方面,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生活的观念尊重上,还表现在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尊重上,从而可以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人的生活是人与世界相结合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反映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时,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进行总结,成为人生活的社会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的生活中尊重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活的道德选择,从而能真正对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指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

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的应然建构进行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或者说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为何及其意义进行正当性思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大凡一种思想体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引起轰动,并且经久不息,都对生活秩序的可能性想象“提出理论和观点,把群众尚处于朦胧状态的要求和想法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13]。马克思提出,实践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是人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14]思想体系作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可以视为“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的思想化了的人类生活秩序。换句话说就是,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可能性想象,或者说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15]“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473。那么,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价值体系,当然是一种思想体系。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着应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回应社会需求,创造生活意义上,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直接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6];不单如此,由于我国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其存在的弱点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拜物教、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期待生活秩序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秩序。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怎样对人们的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对此宾克莱说的好,关于道德理论,“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它要求每个人作严肃认真的努力去选择他认为对于他个人、对于全社会都是最有意义的那些价值。”[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在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时,回应了社会的生活秩序要求,并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构生活秩序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回应社会需求,创造生活意义上,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是群众智慧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因而成为构建生活秩序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备两个品格,即“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世界的精神,体现着对作为文化世界本体的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从而就凝聚着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只有凝聚着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才能真正成为建构生活秩序的时代精神力量。从这一方面来说,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生活秩序的精神力量,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自觉的具体标准和具体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了人的生活的意义空间

在哲学上,意义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的对象即意指,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对意义的把握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并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从而就在逻辑地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行动上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在理解“行动”的概念及其意义上,黑格尔说,“行动就是这个行动,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事情本身。”[20]在这里,黑格尔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把行动当成符号去揣测别的什么东西,行动就是事情本身,是所能追溯到的最后的东西,在它后面没有任何别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上,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的行动中,在对生活秩序进行应然建构的行动中,并在这些行动之中彰显了自身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在彰显自身意义的行动中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东西。正如杜威所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行为、活动。”[21]从实践角度看,对象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只能通过主体的行动进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的生活的意义也只能通过人自身的行动进行表达。更进一步地说,“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22]人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作为行动的价值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得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通过人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人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生活就是他的可能之生活。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达就是,“此在并非是一种附加有能力做某事的现成的东西,而首先是可能之在”[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必然就是它现在的这个样子,它要通过人们生活中的行动把它的可能性展现出来。例如,当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们总会探讨其内涵、意义及其与相关问题的关系,因为它对许多重要的问题给出了解释的空间。就像以下论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品德培育等。只有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问题才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认识成果指导行动,人的生活才能在可能性中进一步展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认识成果,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为人的生活提供某种可能性的意义上,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通过人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这意味着超越。只有在超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行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为人类自身具有有限性,才需要在某一思想体系的引领下,在行动中进行确信,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通过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让人们对自己的行动深信不疑(即确信),从而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人们在这种生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就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进而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确信,并在行动中进一步升华为人们内心的信仰。“信仰则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构成信仰的内容使得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为它服务,围绕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4]信仰的对象是最高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最高价值,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最高价值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在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的同时,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可以说,信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才能得以落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才能成为人的超越力量,进而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回归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25]在这里,对象性的现实是与人的对象性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象性的现实就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前面我们已讲到,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思想体系是“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的一系列思想。思想体系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是与人的对象性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在进行着对象性的行动,即寻找物质生活家园来藏裹身躯和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这个精神生活家园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家园中发生,产生于人的对象性行动中。人的对象性行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性品格。”[26]28那么,人的对象性行动也具有普遍性品格。思想体系产生于人的对象性行动中,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那么,思想体系就具有普遍性品格;另一方面,“理论具有普遍性,”[26]28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理论当然具有“普遍性”即普遍性品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1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于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正确地“解释世界”即反映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批判实践,以“改变世界”。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反映和改变世界。这样,作为寄放灵魂的精神生活家园,思想体系就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思想体系,思想体系具有普遍性品格。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普遍性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反映和改变世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客体是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现象是存在的根据,是比存在更为丰富的范畴。”[27]根据黑格尔的思想,社会现象就成为社会现实的根据,总体现着社会现实。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就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社会主体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的自我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就是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的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在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作为客体的评价活动中现实地体现出来。

从主体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主体即人民[28]。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社会主体因其具有得到客体属性满足的需要而成为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揭示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的世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揭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自我评价活动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客体为对象,揭示其客体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与社会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就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现实为对象,揭示社会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以社会现实为对象,揭示社会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才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国家权威机构由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总能在一定程度上理性地感受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利益,从而以自觉的方式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施以影响,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家权威机构在自觉地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总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地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即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否则所建构的意识形态由于没有表征社会发展在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就不能赢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因此,国家权威评价活动总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总是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宁指出,意识形态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29],是对现实生活真实关系的呈现。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社会民众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总是以较为切身的方式感受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并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利益总是最直接体现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上。社会民众评价活动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传言、民谣以及社会思潮等具体类型,把广大民众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所体现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表现出来,并通过对生活于社会中个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为中介,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施以作用,从而以自发的然而却是根本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生影响;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总是具有明显的实践意向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对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并通过国家权威机构影响体现于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民众评价活动通过引导社会心理和对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为了实现自我评价,社会主体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必然会同时运用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这两种方式,以便相互对照、取长补短。现实生活中,作为“有机”方式的国家权威评价活动与作为“无机”方式的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于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主体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自我评价的现实途径。

最后,国家权威机构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建构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发形成的,而总是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中。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0]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作为共同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果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更谈不上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总是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总是作为社会主体现实体现的国家权威机构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和自觉建构,把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出来,由此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6.

[5]李瑜青.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法的合理性追问:从法的现代性角度引发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757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9]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陈新汉.民众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306.

[15]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512.

[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1).

[17]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9]陈新汉.哲学视域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2(8):512.

[2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13.

[21]John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20:84.

[2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

[23]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1993:143.

[2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4.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26]陈新汉.论理论对现实的批判[J].学术月刊,2000(11):2631,4.

[27]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6.

[28]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117.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5

2009年4月,农垦总局党委首次提出了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这是总局党委适应时展新的形势任务,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是总局党委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垦区凝神聚力、强基固本的战略举措。在当前垦区进入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深对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经过60多年三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黑龙江垦区已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当前,垦区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垦区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垦区未来发展寄予厚望,赋予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更多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垦区要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引领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极其艰巨的任务,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同时,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垦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多样化,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垦区要做到不辱使命,有更大的作为、做更大的贡献,就迫切需要一种符合时展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先进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来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强基固本;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从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垦区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提供理论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局党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紧密联系垦区实际,在科学总结北大荒精神新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垦区的具体化,明确了当代北大荒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向社会展现了垦区诚信品格、务实作风、创新胆魄和追求卓越的新形象。

(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要意义

1.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对北大荒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北大荒精神作为北大荒人的精神旗帜,它的精髓本质永远是北大荒人的精神支柱和攻坚克难的法宝。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特征、历史任务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北大荒精神又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总局党委提出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同北大荒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北大荒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北大荒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2.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北大荒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北大荒文化,是在北大荒开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垦区的优良传统,凝结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对北大荒人价值取向的新要求。它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北大荒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北大荒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始终保持北大荒文化的先进性,保证北大荒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更好地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以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北大荒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北大荒人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垦区的文化软实力。

3.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助推垦区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推进“三步走”百年垦区发展战略等,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垦区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北大荒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的新使命。要完成这些任务,垦区人民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必须有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垦区人民只有将北大荒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士气,经受各种考验、获得力量源泉,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深刻理解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

(一)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垦区发展进入新阶段形成的具有北大荒特色的精神成果,它既有北大荒精神的深远基础,又凝结着新时代的活力,是当代北大荒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境界、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是垦区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其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诚信、务实、创新、卓越”这八个字上。

垦区全体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自觉践行。在自身修养上要以诚信为本,对党忠诚,取信于民,体现我们做人的基本品质。在思想观念上要求真务实,不尚空谈,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体现我们做事的基本准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创新,能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体现新时期党员干部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发展理念上要自强不息,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勇于跨越,不断超越,追求卓越,体现我们远大的理想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1.高度的自觉性。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总局党委基于对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的清醒认识,顺应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历史经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主动提出的新理念。体现了总局党委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的高度自觉。同时,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一旦上升为北大荒人的价值取向和核心理念,就要求垦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努力践行,将其贯穿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成为全民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显示其独特的魅力。

2.鲜明的时代性。时代性是指一个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选择性和动态生成性。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垦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顺应时展的精神产物,它代表了垦区前进的方向,反映了当代北大荒人的时代风貌,引导垦区干部群众走向未来,具有强大生命力。

3.精神资源集成性。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三代北大荒人各种思想、品质、作风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先进精神资源的集成。她承继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

4.广泛的群众性。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取向,把北大荒人联结成一个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群体。北大荒核心价值观需要垦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培育、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才能取得丰硕成果,而取得的丰硕成果最终为人民群众所受益。

5.时空的穿透性。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保持先进性,才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释放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才会随着垦区事业的发展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6.丰富的实践性。北大荒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也必然要在实践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它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实践精神,一种立足于农垦事业这一特殊基础上的时代精神,一种推动实践发展、推动时代前进的创业精神。

(三)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将北大荒人的理想和目标、使命和责任,同垦区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的战略和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保证垦区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引领着北大荒人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垦区的整体奋斗目标,把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作为报效国家,实现理想和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人生舞台。

2.凝聚功能。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是农垦事业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以其为纽带,可以把北大荒人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地维系和凝聚在一起,为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3.整合功能。当今时代是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整合垦区人民多样的社会思潮,保证在多元价值观中塑造主流精神,有效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引导北大荒人在政治坚定的基础上,纯洁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境界,匡正人生追求。

4.激励功能。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它可以激励北大荒人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干劲,不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业绩。

5.规范功能。作为北大荒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是适应现代文明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观念形态,必然渗透到垦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6.辐射功能。任何一种先进理念均具有外溢性和广普性的特征。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不仅表现在对内具有凝聚力,而且表现在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开展场县共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做为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会随着北大荒品牌和北大荒集团的壮大而声名远播,在国际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三、全面把握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

1.进一步增进对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要在“四个坚持”上下功夫。一是坚持真学真信。 二是坚持点滴养成。三是坚持岗位实践。四是坚持提高能力。

2.进一步加强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深入开展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要注重“三贴近”。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用垦区创新的理论成果来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垦区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思想、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敢于直面现实,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解释。只有把握受众的思想动态,才能增强理论宣讲的有效性,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进一步加强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推介,在“知”字上下功夫。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垦区现有的《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北大荒网、农垦广播电视台、《农场经济管理》等宣传资源,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进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时,以稻米节、大豆节、哈洽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结合推介北大荒品牌,强化产品外观,营造统一形象,让垦区内外感受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视觉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宣传标语、灯箱、主题雕塑等视觉工程,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研究利用手机彩铃、电子屏幕等新型传播媒介,进行立体化、全方位、不间断的宣传,让垦区广大职工群众对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熟知能详,入脑入心。

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1-02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对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条有效途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状怎么样,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研究。

一、对芜湖市有关高校的调研

芜湖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三所本科学校及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几所专科学院,在校学生十几万人。为了了解芜湖市高校依托校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状,我们对芜湖市有关高校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目的。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有以下几点:①了解芜湖市高校师生(以学生为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获知途径和方法,调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现状;②获悉芜湖市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运行载体、运行机制、运行阻力及效果评价等的了解状况,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吸引情况及学生自己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意愿如何;③把握芜湖市高校学生对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认知程度;④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芜湖市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可行性分析,使得校园文化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平台。

2.调查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300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有效问卷2239份,成功回收率为97.3%。对芜湖市不同高校的不同师生进行抽样调查,确保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真实反映现状,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3.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和结论分析。①高校主体对校园文化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分析: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被调查者属于人文类的,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占26.2%,偶尔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占65.3%,没有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8.5%。被调查者属于理工类的,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占23.1%,偶尔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占49.9%,没有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27%;高校主体参与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分析。人文类高校主体中,参与过校园文化策划活动的占23%,没参与过组织策划的占77%。理工类高校主体共793份问卷中,其中134名参与过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占16.9%,没参与过的占83.1%。被调查的主体称本校文化活动的发起者是学校的占学生总数的43%;是社团的占32.9%;学生自己只占学生总数的14%;广告商发起的占学生总数的6.5%;不清楚的占学生总数的3.6%。②高校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分析。通过对高校主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程度的调查显示,比较清楚的占29.4%,一般了解的占52.7%,不了解占17.9%。他们获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以课堂学习为主,其次是自己阅读,而经文化活动体验获得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他的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本次调查中反映出,有70%被调查者表示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近30%的主体表示不清楚以后会不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15名被调查者表示以后不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高校主体对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态度和认识:态度。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大众化的作用,在被调查的高校主体中,有超过60%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促使其大众化;有1170名被调查者称学校涉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活动对其有吸引力,占被查人数的52.3%,没吸引力和没感觉各占剩下的一小半;另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加深的高校主体占总数的64%。这些从总体上再一次证明了高校主体对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持赞同态度。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被调查者中有172名称“反感”,即他们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最后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感的态度,高达7.7%,这在下一步工作中务必要重视。在高校通过何种形式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人文文化形式居多数,大众文化形式占近三分之一,科技文化、学术文化和网络文化形式不到三分之一。对被调查者的答卷分析还可以看出,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最大阻力是学生热情不高,其次是经费不足。在人员组织上,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最大问题是组织效率偏低,其次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再其次是人员数量不足,所以以后工作开展中应受到重视。

二、通过以上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渠道,通过校园文化会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但不是主要和唯一渠道;大学校园文化存在参与面、覆盖窄的问题;第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存在不平衡,学生干部与文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于普通同学和工科学生;第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效来看,不知会不会践行和表示不会践行的占近30%,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效还需进一步强化;第四,一小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持反感态度,反映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或学校的对立或叛逆情绪,也有可能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方式的不喜欢与不接受,说明校园文化活动还需适应大学生的特点与方式,特别是新媒体的利用,如游戏、短信、博客、QQ空间等。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1.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①管理部门重视不够。这次调研我们同时还发放了问卷到校园文化的管理部门,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教学而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对校园文化也存在认识偏差,有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校园文化活动如何很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没有系统的思考。②无专门研究策划机构。芜湖市的各高校尤其是时市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目的性、规划性不强,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的策划,只有管理没有研究与策划。③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窄。根据调查,在1922名普通学生中,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只占学生总数的21%,偶尔参加和没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79%。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文化的参与面很窄,大部分学生甚至不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策划者为学生干部,存在严重失衡。④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偏窄,主要存在娱乐型内容多,启迪型内容少;各种学生活动名目多,但真正吸引人的少;示范性(精英性)多,群众性(大众化)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