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例6篇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5―0069―04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而历史认识的发展及深化,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教学。随着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无论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范式都已为许多历史教师所认同并积极践行。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影响历史“真味”的“泛化”、有失历史“原味”的“伪化”和淡化历史“韵味”的“简化”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在史料教学的育人终极价值取向和基于明确宏观主题框架下的系统化、整体性建构等方面有所缺失。上述问题的存在,也使我们产生了路在何方的困惑。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发,及其根据该意见精神,即将颁布的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的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无疑为史料教学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优化史料教学,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关注点。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的基本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中最重要的能力和品格,是使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能力和品格。W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其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

历史学科素养,指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和自我学习而获得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形成的学习习惯、心理品质、价值取向及历史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史料,也就是历史资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于史学理论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历史意识的载体。

史料教学,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史料教学是学科特质的“还原”,历史学科本真的“回归”,代表的是历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彰显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也只有着眼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才有价值和意义。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应该是培育具有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历史学习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和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桥梁和纽带,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应是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需要我们从“无史料即在教学”走向史料教学,引领学生从“读历史”走向“做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丰富的历史资料,不只是历史事件的证据材料,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不只是用来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泛化”“伪化”和“简化”等现象,以历史课程的视野,学科发展的视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野,关注史料来源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挖掘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史料本身对学生提高素养、发展能力、优化品性的重要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应用史料自主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活动过程。现在不少教师的所谓史料教学,往往是碎片化运用史料,本质上仍是服务教师的教,服从于完成教学任务。着眼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必须真正落实以“学”为主,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应用有效史料去观察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追寻历史规律,领悟历史方法。必须突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探究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史料教学优化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不仅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价值定位,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而且要在史料教学的技术策略上不断研究与创新:

(一)遵循史料教学精神,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主题立意。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主题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它们决定了课的方向与品质。因此,在教学定位、目标确立、主题选择等方面首先必须体现其精神追求。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的教学为“超越知识识记,聚焦学科素养,挖掘育人价值”,教学主题为“殇思与镜鉴”。由此确立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学习、探究,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分析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归纳战争的影响,培养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2)结合现实,反思战争的启示,深化史感意识、现实意识,形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情感和正确价值判断。

(二)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史料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碎片化地选择史料,片段式的展开活动,本质上不是史料教学,反而会削弱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功效。因此,必须基于体现史料教学基本精神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整体建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及主题立意,我们选择了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上《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段充满历史感的论述,作为课引,引领学生进入了特定的时空情境,勾勒了黑暗、痛苦、流血、沉沦的主线,揭示了本课学习要旨。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为层进式的“难以避免的灾难”“惨痛沉沦与唤醒”和“或然战争的深思”三大篇章。学习方式为基于史料研读的问题探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渐次展开:“甲午中日战争为何不可避免?战争胜负为何在战前已定?如何全面客观分析战争的影响?对于中日或然的战争,该如何应对?现在和未来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针对上述设计,我们精心选择了相应的史料和现实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体会那段黑暗和痛苦的历史,通过中日比较、现实联系反思、感悟流血、沉沦的历史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与现实启示。进行这样的创新建构,较好地克服了以往战争史教学习惯于渲染战争场景、英雄人物表现,忽略对特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解读,缺乏面对现实和着眼未来的价值引领等肤浅行为,提升了学生在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指导下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激发了学生“痛记于心留其史,奋发于行促今事”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历史意识。

(三)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关注史料的文化价值。史料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史料教学的实效,我们在遵循史料与教学的相关性、相容性,史料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尤其注重挖掘史料的文化价值,以彰显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设计的三大“篇章”中分别选择了下面一些材料。

材料1: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这场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家行列的起点。

――(日)福泽谕吉

材料2:以倭奴弹丸小国,狡诈无信,年来诌事欧洲,袭其毛滓,讵敢夜郎自大,弃好寻仇……想天戈所指,不难指日荡平。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3: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4: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上述材料作楸尘啊⒊砂茉因及影响分析的补充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史实,而且渗透了主动追求进步文明、克服盲目自大、反对腐败、顺势变革等价值引领。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英语教师;德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马加爵事件,老人“扶不扶”现象,不断出现的学校霸凌事件,电梯内劝阻吸烟案,公交车抢夺方向盘事件,霸座现象,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等,都反映了当前社会各领域某种程度上存在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贪图物质享受,一切向“钱”看的扭曲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学生由个体成熟转向社会成熟的关键时期,当代的大多数大学生思想进步,有爱国热情,自觉自律,道德情操高尚。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幸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核心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全面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开始扭转局面。指出,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积极实践“课堂思想政治”。所以加强大学英语课堂的德育责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校要重视英语课堂当中的德育教学和监督

高等学校要积极重视英语课堂当中的德育教学。院校各级党组织作为该院校和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主管机构,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各方面状况进行调研,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学生德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落实。英语学科的语言情景是进行德育的优良土壤,教学主管部门要会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制订英语课德育渗透计划,相关部门都要积极进行落实,真正意义上把德育教学落到实处。对于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教案,要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对于德育渗透目标不明确,力度不够的,必须及时敦促整改。同时要求英语教师本身要加强德育责任意识并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三、发挥英语教师的优势,实践德育教育

身为英语教师自然比其他学科更加了解西方文化,要充分利用好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优势,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中西方和多国多民族的文化比较,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深远意义。比如在讲授和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五单元WeepingforMySmokingDaughter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WhatarethedifferentpointsofviewontheirsmokingchildrenbetweenChineseandAmericanparents?学生们会从金钱方面,家庭关系方面,学校和学校教育及社会影响,以及吸烟可能会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危害等方面进行讨论。深刻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美国人价值观的差异,并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使其内化于心。

四、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将德育巧妙融入教学

第一,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现行的大学英语课本选材都比较经典,其中不乏可用之篇。比如,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听力材料“DatingwithmyMother”时,就要利用好篇章内容进行“孝道”的引导和教育。要充分地展示其德育价值,把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明白什么是孝道,我们应当怎样孝敬父母长辈。第二,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不仅要利用好书本以内的资料,还要与时代接轨,抓住当前国内外社会不断出现的新人新事。利用英文期刊、报纸、新闻、官方微信等一切可利用的第一手材料,创设教学环境,将德育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堂中。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生搬硬套,理论僵化而引起学生逆反等现象出现。例如,带领学生阅读学习Chinalaunchesallroundofinspectionofnationalcrackdownongangcrime一文时,抓住我国开展的扫黑除恶行动,充分认清黑恶的现象和本质以及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自觉抵制黑恶,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校园霸凌可以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性霸凌、网络霸凌、反击型霸凌等,但人们很难直接识别出霸凌行为。通过讨论学习ThebullyingofChinesestudentsintheUnitedStates,让学生能够正确分辨霸凌,霸凌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自觉防范和抵制,并教育和帮助身边的人。

五、重视多元化教育渠道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因而我们要重视课后课外的多元化育人形式。首先,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推荐一些切实有益的中英文读物,如《ChinaDaily》《21stCentury》。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惩恶罚丑,更要扬善溢美。比如电视栏目“感动中国”之类题材,更能输入正能量,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在作业设计和批改评语中有意识地加以导引。再次,要经常策划一些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近百姓生活。在社会活动中提炼自我,自觉判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使我们的德育实践不空洞、更有效。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思维;数学价值;学力;学习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35-02

【作者简介】沈军,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00),一级教师,南京市建邺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在当今社会中,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聚焦思维能力培养,实现思维的拔节和学力的提升,自然就成为融合发掘数学学科价值和发展学生学力的纽带。下面笔者以自主开发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对称与等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思维拔节的有效举措。

一、精心选择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实现思维拔节的前提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也是学生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高于普遍学力,学生“跳起来摘不到果子”,缺少成功的体验,就没有思维的欲望和思维拔节的可能。因为只有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铺设台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这样才能实现思维的拔节。本节课学习材料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研究单个基本图形的对称与等分。先从圆开始,然后到正方形和长方形,再到平行四边形。

层次二:研究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与等分。先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轴对称图形(如图1)。随着圆不停地滚动,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组合图形也从最初的轴对称图形过渡到非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一个圆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非轴对称图形。

层次三:多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与等分。材料中先提供了五个圆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变化圆的位置,过渡到非轴对称图形(如图2)。

与第一、二层次的材料相比,第三层次的材料更具挑战性,也更具吸引力。教师没有继续安排三个图形的组合,而是安排了五个图形的组合。为了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材料仍然先出现轴对称组合图形,再到非轴对称组合图形。这样处理既不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也没有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低水平上,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非S对称组合图形,给学生留有一个自由的、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整节课学习材料的安排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学习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层次性和关联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思路得到拓宽,思维定势被打破,实现了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不仅实现了思维拔节,还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由此可见,学习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在需要提供学习材料的课型上,教师选择材料时应关注这样几点:(1)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材料,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上一节好课。只有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提供适量的学习材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分散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注意,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

二、巧妙设计参考性的教学问题――搭建思维拔节的支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起点。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来说,课堂问题可分为是非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三类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逐步提升,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就在提出参考性问题之后得到拔节。好的参考性问题是学生从数学活动奔向教学目标之间的思维阶梯,是思维拔节的脚手架。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深层地思考问题的性质,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建导向性支架,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有价值的方向拔节。本节课在问题设计上提供了三次支架。

支架一: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对称性想到非对称性;支架二:引导学生从找出将轴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到找出将非轴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支架三:引导学生从经过一个中心点把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到经过两个中心点把组合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当然问题源自学习材料,一个好的学习材料再配以深度的问题,学生的潜在能力将得以发掘。整节课中,参考性问题为学生奔向教学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指引。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展了有结构、有序的活动。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教师的问题可谓一盏明灯,为更深入地开展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适时地引领学生实现思维拔节。

三、合理组织主体性的探究活动――催生思维拔节的力量

在当下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教师束缚,跟着教师跑,没有时间进行主动思维,思路被牢牢地捆绑在教师的讲授上。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因此,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验证,卷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才能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本节课中层次清晰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思维拔节提供了条件。

层次一:在研究单个基本图形时,学生提出猜想: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画出的直线可以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3)。

层次二:在研究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非轴对称图形活动时,学生要验证经过圆和正方形的中心点画出的直线能否将组合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4)。

层次三:在找出一条直线把五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活动中,学生把它想象成两个基本图形后再画直线。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一、文化与价值观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选择。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心灵和大脑,那么,正确、积极、先进、崇高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则就是最能赋予这心灵和大脑以创造力的血脉与经络,并由此而为文化筑起永具活力的生命线。国家强大不独有赖经济崛起,更有赖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的深厚强大。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核心价值来凝聚共识,塑造认同,都是无法整合自身的。社会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这种文化的形态出现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和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的。所以,一个社会的精神价值的形成和展开都依赖于自身的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化既是价值的理性载体,又是价值的感性呈现。

如同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一样,军事文化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一种军事文化形态先进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所蕴含和弘扬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高尚,是否与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否体现了进步阶级军人应有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要求。主席指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该说,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这个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形成和传承的一种具有我军特色的时代精神”,蕴涵着“文化根本的深厚性、文化血脉的先进性、文化哲学的包容性和文化景观的丰美性”(于永军:2011)。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折射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过来说,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又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巨大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

二、英语教学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中国正在以最快速度融入到世界舞台,并以现代化方式展现着自己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蓬勃生气。然而,市场经济和现代商业化所带来的物质实利主义和世俗主义浪潮的强势冲击;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衍生、文化多元化竞争所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的加速俗化;开放世界和异域文明与文化价值观念的持续冲撞;以及,近代以来文化自我意识和本根信念的不断降低与迷失,导致出现文化低俗、信仰匮乏、精神脆弱、伦理失范、道德沉沦的忧心局面,构成了社会的价值变化背景。因此,构建与培育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务,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军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谐与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环节。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加速更新,教学手段越来越开放,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更加灵活使教学愈发体现出教学内容中价值多元化与教学主体多元化并存的特点。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是语言、文化相互渗透的综合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言材料体现其所代表的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多元文化,必然透视出深植于多元文化背后的多元价值观;其次,不同的教学主体(师生)对多元文化及其多元价值在认同程度上的差异,表现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多元理解,因而使教学活动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特色。多元文化、不同的思维以及文化认同的差异,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学中不能适时引导并纠正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则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面对教学材料中表现的多元、异质文化及其展示的多元价值观,教师应当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洞察力,引导学生对之进行合理的批判、分析和扬弃。师生在教学中与多元文化进行沟通和对话,厘清不同价值观,逐渐实施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深入并促进语言和文化学习,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军队建设。

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的系统工程。军校英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就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将引导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贯穿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体化过程当中。

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军人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5

一、在阅读训练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牢记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将教育和教养因素紧密结合。本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的目的,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人手,以时代精神为切人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

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6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在于解决问题,而数学问题是沟通师生互动的载体。这里的问题,就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言就是学习材料,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新知、更好地提高数学思维、更好地完善自我价值观而选择与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包括数学课堂提问、数学活动、数学例题和试题。要使课堂教学高效运作,选择与创设合理的学习材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数学学习材料的问题,特级教师曹宝龙博士在讲座时曾提到,他在一次参加初中有效课堂交流观摩课上,有教师选择了如下学习材料。

材料1: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根的立方根为

;,1.010010001(每两个1之间多一个0),π-2,是无理数的为 。

材料2:有6个人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

课后,曹老师就问教师:这些学习材料有价值吗,想让学生获得什么?随便拿一个学生解不出的难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材料?也怪不得在有些学生眼里“所谓的问题是居心叵测的成年人绞尽脑汁给学生挖的陷阱。

由此可见,用学习材料解决教学问题既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数学素养的前提。本文就如何利用数学学习材料激活现代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二、数学教学中选择学习材料现象分析

数学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新课教学、练习巩固、复习提升等,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练习与巩固、阶段检测等。在这么多的数学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选择与创设数学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呈现与生成、数学思维训练以及有效学习与价值体现,但当前教师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现象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好高骛远”

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教师一味追求“高落点”,不顾学生的学情,任意设置违反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并训练此类的所谓“提高题”,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全无。

如笔者听过的一节课公开课――“平方根”,讲课教师呈现的学习材料“A的平方根为3x+1和0.5x-2,求A的值?”看似创设颇具深意,隐含了要应用互为相反数的性质和方程的思想,学习材料“落点”很高,但一元一次方程要在后面第五章才出现,而且本材料也不能用简单的运算来解决,这位教师没有完全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情况。

现象二:课堂教学后练习材料“南辕北辙”

不少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学习材料,不注重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数学习题等学习巩固材料,这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伤害,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甚至会没有学习动力而厌学。

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作业习题,如新课教学“绝对值”,学生刚刚接触绝对值,就在作业中出现这样的习题:

“如果,那么x= ,y= 。”

这样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来学习解决吗?尊重教材的前后环节了吗?教师当然明白有理数的运算和代数式的概念,可距离学生学习还远着呢。

再如,新课教学“平方根”作业中出现这样的习题:“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化简:

的值是( )。

(A)-b-c . (B)c-b.

(C)2(a-b+c). (D)2a+b+c.

与其说是在激发优秀生的兴趣,不如说是在扼杀普通生仅存的一点自信心。笔者认为此类学习材料应一概删除不用,要尊重教材步骤和进度选择和创设有效学习材料,这也是笔者一直在提倡建立的校本作业。

三、数学学习材料激活现代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

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这里的“引导”和“激发”显然都是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认识的。“引导”和“激发”的核心在于建立问题,即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创设。一个耐人寻味的恰到好处的数学学习材料能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浪花。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创设应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除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能激活现代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

1.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这些经验是学生在过去生活、学习中的感受和积累;同时,也可把它当作即时的学习体验,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认识、去反思。

材料1:某特级教师公开课“同类项”引入时创设的学习材料

比一比,求代数式“-7x2+12x+6x2-8x+x2-2x”的值,看谁又快又对。

请一位同学报一个关于x的一位或两位整数,教师和另一位同学比赛,看谁先求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很奇怪,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学生的心理冲突和疑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起……

在这一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尽情发挥。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学习材料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考”

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使课堂在生成中运作。

材料2:某教师执教公开课“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学生学习材料为: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x2-3x+2=0 4x2+4x+1=0 2x2+x+1=0

(三个学生板演)

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具备解方程的能力,前两个方程不存在问题,很快得出答案。

第三位同学:这里a=2,b=1,c=1

有学生补充:

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有意义吗,?方程一定有解吗?

学生议论纷纷,展开讨论。因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的知识,所以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时机成熟时,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什么时候无解?”、“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与什么有关?”……

现代课堂中,学生应该带着问题(最近发展区)进课堂,教师引导他们积极、深入地思考。思考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选择与创设数学学习材料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去经历问题解决过程,而不是教师根据预设的程序,拖着学生的鼻子走。

3.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

活动也是学习材料的一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广义上来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练习训练等都是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活动去经历、去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

材料3: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学片断

笔者在和学生讨论完同类项概念后,一方面继续做好概念的巩固,一方面又在引出法则,而这些工作都在以下活动中展开。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找同类项朋友的活动:将8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最前面的8位同学,请他们面对全班同学。

“老师手里还有一些图片,哪些同学愿意与前面的同学找朋友?”笔者神秘地问。

“我要!”“我要!”……整个班级同学都举起了手。

笔者把卡片发给了部分同学。拿到卡片的同学纷纷根据自己卡片上的代数式找到自己的朋友,有一个的、两个的,也有三个的。笔者将它们分别贴在了黑板上。

“哎,怎么还有一位同学没有人和你交朋友。”笔者风趣地走到手持“14ab”卡片的同学那里。同学们都以疑惑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这位同学的脸都红了。

“哦,不好意思,老师刚才粗心,把一张卡片搁在了讲台上,是40ab,那老师和你交朋友吧,你喜欢吗?”

“喜欢!”这位同学喜形于色。

“你今年几岁了?”

“14岁。”

“哦。老师今年40岁了。14岁+40岁是几岁?”

“54岁。”

“你手里是14ab,老师手里是40ab,14ab+40ab是多少呢?”

“54ab。”

这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笔者和这位同学身上……

创设活动教学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有根本的区别,这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的问题,更涉及教育观念深层次的变革。因此,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通过猜想设计悬念,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显得尤其重要。

4.注重学生的学习“再创造”

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简单的记忆。如果教师只按“概念、例题、练习、总结”的教材内容来演绎教学,使其成为不可逾越的程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那么这种为教材而教,不关注学生过程性学习,不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是无法促进学生发展的。

材料4:二次函数的应用(3)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呈现:已知二次函数y=-x2+2x+3

(1)求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与坐标轴的交点和对称轴,并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2)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题目源于浙教版《数学》九(上)第42页作业题1,系数略作改编)

拓展1:观察图象,回答问题。

(1)自变量x 时,y=0;

(2)自变量x 时,y>0;

(3)自变量x 时,y

说明:让学生回溯学习经验,巩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拓展2:(1)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解是 ;

(2)不等式-x2+2x+3>0的解集是 ;

(3)不等式-x2+2x+3

说明:构建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拓展3: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3=k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求常数k的取值范围。

教师作以下引导:

(1)比较方程-x2+2x+3=0与-x2+2x+3=k的区别;

(2)回溯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解法经验,方程的解为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x轴即直线y=0;

(3)方程等号右边的常数k让你联想到什么?

说明:让学生比较代数解法与图象解法的优劣,更深层次地体验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促进反思归纳。

拓展4:代数式-x2+2x+3的值是正整数,求x的值。

教师设置一些提问,试图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工作量”,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经验”。

……

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了由数到代数式,再到方程、不等式,进而到函数的学习。函数的学习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思想的升华,最终进入“再创造”的数学核心。

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数学的“再创造”。“再创造”就是把已完成的知识当作未完成的知识来教。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位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教师教学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数学教育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四、反思

(1)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创设一方面要注意教材上的材料,另一方面要注重依据教材内容,努力挖掘和创设学习材料。

(2)数学学习材料要整体规划并实现教学策略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学安排呈系统性和连续性,提倡建立校本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