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范例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1

第一节核心期刊的概念与特点目前,核心期刊的影响领域非常广泛,但追溯其历史,还不到百年。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而其具有的特点,已逐渐清晰。

一、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corejournals)概念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的布拉德福提出。“核心期刊”一词,到20世纪80年代才从西方传入我国。它的初始含义侧重期刊载文量,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现在核心期刊概念已经涵盖信息量、学术质量及期刊利用等诸方面。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oford)于三十年代提出了定量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文献聚散定律,其原义为:“如果将科学杂志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杂志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杂志数量成1:a:a2:a3……的关系”。a为“布拉德福常数”,a>1,a≈5,可通过具体的学科期刊统计出。例如,将某学科期刊分成三区,期刊数为10,50(即10*5),250(即10*25),则刚好符合这一定律。当然,现实情况不会完全符合,只能是基本符合。这就是情报学中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虽然带有经验性的色彩,难以准确反映不同时期文献的特点,但它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与筛选核心期刊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凤元杰认为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1)某刊是否是某学科或者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文献,而成为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

(2)核心期刊说到底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

(3)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

(4)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或专业)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是指那些信息密度大、内容质量高、论文寿命长、被引率、被索率、被摘率、借阅率也较高,能代表某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期刊。这一概念比较全面地反映核心期刊的各方面因素,但在实际判断时,很少期刊能同时满足各方面条件,一般只能有所侧重并综合各种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严格说来,“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是有区别的。来源期刊是编者根据所编数据库的目的、要求,从期刊学术性、编辑标准等方面衡量选出的作为统计源的期刊,与核心期刊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来源期刊表之间,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别。但两者的筛选结果相近,基本上或大部分重合,特别是对刊物学术水平要求高,数量严格控制的来源期刊,基本上等同于核心期刊。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经常将来源期刊视同核心期刊。

二、核心期刊的特点

核心期刊相对于一般期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集中性。指少量的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大部分高质量论文。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揭示了文献聚散定律,为核心期刊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集中性是核心期刊最基本的特点。

2、代表性。指某一学科的一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代表着这一学科的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这一特点是由核心期刊的集中性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的大部分高质量论文,因此,它自然就代表着这一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学科研究的每一进展基本上都首先反映在这些核心期刊所登载的论文上。追踪这些期刊的论文,就能站在学科的最前沿,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3、学科性。指的是核心期刊总与某一学科联系在一起,某学科的核心期刊是关于这一学科文献的核心期刊,把它放到另一学科期刊中,一般就不再是核心期刊。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错综复杂,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少数期刊可能是多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而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中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期刊也是正常现象。

4、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需得到公认。在核心期刊确定过程中,除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进行筛选,还需吸收有代表性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弥补学科知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研究方法要得到学科专家的认可,其研究

成果要获得利用,必须得到学科专家的鉴定。因此核心期刊研制机构的权威性和对研究方法的认同是很重要的,否则核心期刊的应用成果就不能得到公认,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5、层次性。指核心期刊中也分不同的层次,有的是该学科最重要的权威刊物,有的是层次略低的重要刊物。核心期刊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1992年推出第一版以来每隔四年修订一次,南大版的CSSCI来源期刊每年修订一次,位于核心期刊前列的权威刊物,一般都会保持其核心期刊的地位,具有连续性;而层次略低的重要期刊,有时会进入核心期刊,有时则会被淘汰出核心行列,具有不稳定性。

核心期刊范文2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核心期刊范文3

基本信息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朱强馆长等任主编,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等28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全书约2423千字,16开本,精装,每册定价500.00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ISBN978-7-301-29894-7。

内容简介

为了及时反映中文期刊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编者开展了新一版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课题组认真总结了前六版的研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

核心期刊范文4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部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部级、省级等的等级。

区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部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1.部级期刊:

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2.省级期刊:

即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3.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5

期刊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的重点。在期刊采访、管理和服务等过程中,其相关信息(如收录情况、影响力、分区、开放性、馆藏和利用情况等)多而杂,且来源广泛,具有无序性、独立性、多源性和分散性,给读者的发现和利用带来困难,也不便于对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方便读者利用,进而指导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资源的建设,有必要对期刊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邱均平等[1]认为随着读者需求的提升,对数字资源进行深度聚合是数字资源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童旺宇[2]研究了图书相关信息的聚合,并指出其可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对多源期刊信息进行聚合能够使期刊相关信息更为集中、有序,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期刊信息服务,对其特征和利用行为的分析可为进一步优化馆藏期刊资源的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2相关概念

2.1核心期刊及其信息的多源性

核心期刊是指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或某一学科中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期刊。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在1931年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3];1971年,SCI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4]。这些研究均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进而衍生出“核心期刊”的概念,同时在国内外产生了多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国内核心期刊遴选体系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国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南京大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际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主要有SCIE(收录理科工科类)、SSCI(收录经济管理人文类)、A&HCI(收录艺术与人文科学类)、EI(收录工科及少量管理类)等。期刊多源信息是指期刊的相关信息来源于不同的信息平台,其相关信息包括期刊刊名元数据、收录信息、分区信息、影响因子、开放性等(如图1所示),针对具体的高校机构还包括馆藏和机构成果等,这些信息分散于不同的信息环境中。

2.2信息聚合

聚合原意为将分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在互联网领域,信息聚合是指挑选、分析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并根据内容进行归类,进而为用户提供优质有用的更具针对性的信息[5]。本研究中的核心期刊信息聚合是指针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聚合各来源多维度的期刊相关数据,展示期刊的整体概貌,方便读者发现和甄别自己感兴趣的期刊,同时为图书馆期刊采访提供决策支持。

3核心期刊多源信息聚合模式

核心期刊相关信息类型多样、来源广泛且关联性强。对核心期刊相关信息的聚合不仅要收集期刊各个维度的数据,而且要对数据特征进行语义描述,反映其知识关联,以对期刊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揭示。因此,根据数据来源和信息组织形式,期刊相关信息可从数据层、信息层和知识层3个层次进行聚合,在此基础上提供创新应用服务。数据层聚合是对多来源的期刊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收集是依据核心期刊收录标准收集期刊的描述性元数据,以及与期刊相关的影响因子、分区、收录情况、开放特征、馆藏特征、机构成果、评价等数据;数据整理是对所收集的期刊数据进行去重、归并、规范化和数据增强等数据清洗工作,如期刊分类整理、重复数据合并、字段格式规范、缺失数据补充等,以保证期刊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信息层聚合是对期刊相关数据及其特征进行语义规范描述,以实现机器可理解。图书馆领域常用的语义元数据描述规范有DC、MARC、BIBO、FRBR和PRISM等本体词汇。知识层聚合是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揭示和控制。对期刊信息进行知识层聚合是对期刊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有效关联,并进行语义描述。知识层聚合涉及的相关技术有语义网、本体、关联数据和叙词(SKOS)等[6-7],可从多角度揭示期刊信息的知识内容和相互关系。基于以上3个层次的期刊相关信息聚合所提供的创新应用服务有多视角期刊信息的分面导航、关联发现、多维统计分析、定制与推荐,以及为期刊采访提供决策支持等。

4核心期刊多源信息聚合关键技术分析

核心期刊多源信息聚合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源信息的ETL(Extract-Trans-form-Load,抽取-转换-加载)、期刊信息知识组织的本体概念模型,以及期刊相关概念属性元数据语义描述。

4.1期刊多源信息的ETL

期刊多源信息的ETL是指从各数据源抽取所需的数据,经过数据清洗,最终按预定的数据格式加载到系统中。表中各种类型的期刊相关信息可从相应的来源网站下载或要求数据库厂商提供,由于不同来源的数据格式不一致,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期刊相关信息的清洗工作主要包括数据归并、数据规范化和数据增强。①期刊数据归并,即对各来源的期刊相关数据与期刊总库做唯一性匹配。由于各种来源期刊的ISSN号和刊名可能与总库中的信息不一致(如刊名和ISSN号变更、书写方式差异等)而无法匹配,需要通过程序对各来源相关信息进行唯一性检测或人工整理,使其与总库的期刊相匹配。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②期刊数据规范化,即对各个字段的格式进行规范统一,如ISSN号统一为XXXX-XXXX格式,年份统一为4位等。③期刊数据增强,即当有些信息不全时,需从不同的来源进行元数据补充,甚至人工录入。

4.2期刊信息知识组织的本体概念模型

期刊信息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对期刊相关信息进行整序,使知识存储有序化、易获取。本研究对期刊相关信息的知识组织是基于概念层次而非知识内容层次,采取语义网和本体(Ontology)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模。期刊相关信息知识组织的核心是建立本体概念模型,模型主要涉及期刊相关概念、概念的属性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上表中期刊相关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其可定义的概念类有期刊母体、期刊文章、科研机构、科研人物,以及期刊母体的属性概念子类:影响因子、期刊分区、收录来源、开放期刊、馆藏特征和利用情况。期刊相关信息本体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概念和子概念以节点表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以边表示,概念之间定义了关系,如科研人物是科研机构的成员(memberOf),卷期是期刊母体的部分(isPartOf),收录来源是期刊母体的子属性(subPropertyOf)等,同时这些关系也是互逆的,各概念彼此之间构成网状关联结构,一个概念可以关联到其他各个概念。

4.3期刊相关概念属性元数据语义描述

期刊相关信息本体概念模型建立了期刊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其概念、关系和属性要使机器可理解,需借鉴本体词汇(如bibo、fa-bio、foaf、dcterms、rdfs、owl等)进行语义规范。对于扩展的词汇,本研究自定义扩展词汇的命名空间为journal。概念和关系的语义规范描述词汇已定义(如图3所示),下面对各概念的属性元数据进行语义规范描述。以上从语义上定义了期刊相关信息的概念类、属性及其关系,通过各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使期刊相关信息的各概念构成了一种网状关联结构,从而便于进行知识推理,从任意维度出发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便于期刊信息的深度发掘。

5核心期刊多源信息聚合的应用

基于上述核心期刊相关信息聚合模式,本研究收集整理了核心期刊的7类相关信息:最新收录、影响因子、分区、开放特征,以及某单位图书馆的期刊馆藏、机构成果和期刊利用数据,实现核心期刊信息导航展示与多维分类统计、期刊多维信息展示与关联发现,并对其在期刊采访决策和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5.1核心期刊信息导航展示与多维分类统计

用户可以从收录来源、分区类型和年份等多个维度统计和展示各个学科类别或分区的核心期刊数量、OA刊数量、馆藏刊数量、友好刊数量(本机构成员发文的期刊),然后再导航到各类期刊的列表。一方面,可方便用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特征的期刊;另一方面可方便采访人员了解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分布情况。

5.2核心期刊多维信息展示与关联发现

期刊相关信息各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使具体期刊的相关信息发现更为便捷。一方面可以从多个维度聚合期刊相关信息,将期刊各维度的信息展示出来,如对于某一具体期刊可聚合期刊元数据,各种类型各年份的收录、分区、影响因子信息、期刊的机构发文、电子及纸本馆藏信息、期刊利用情况等;另一方面,期刊各概念关联层次的多级性使用户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可关联到同学科、同分区或相同收录来源的相关期刊等。

5.3期刊采访决策

期刊相关信息聚合后便可从多个角度对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图书馆期刊采访提供决策支持。高校图书馆在做期刊采访决策时,需要对期刊的影响力、利用情况、学科分区、馆藏特征、友好性和开放性等进行分析[8]。从聚合的核心期刊相关信息中可统计出本馆已订购各学科哪些核心电子刊、纸本刊;已订购的每种核心期刊在本校的利用情况、使用成本;各数据库中的期刊利用率情况;各学科中哪些核心期刊未订购;各学科未订购的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开放性、友好性、来源数据库情况。这些都是期刊采访需要了解的信息,其统计和分析结果可为期刊采访提供决策支持。

5.4期刊信息定制、推荐与服务融合

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期刊相关信息的定制是指用户自定义期刊相关主题、刊名、作者、收录来源和分区等组合的检索条件,系统自动把检索到的期刊或文章最新结果集提供给用户,使用户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期刊相关信息。期刊信息的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发文、借阅或检索行为等,把与读者行为相关的期刊信息、期刊目次或期刊文章推荐给用户。期刊相关信息服务融合是指将期刊数据服务融入其他平台,便于用户发现和利用。如融入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学科期刊信息服务;融入微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便于读者了解期刊相关信息和投稿,也可开放的关联数据,方便第三方利用期刊信息。

核心期刊范文6

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从2011年更改为每3年一评定。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课题组认真总结了前四版的研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尽可能更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80余种,统计文献量达32400余万篇次(2003至2005年),涉及期刊12400余种。

本版还加大了专家评审力度,5500多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0余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3个学科类目。该书由各学科核心期刊表、核心期刊简介、专业期刊一览表等几部分组成,不仅可以查询学科核心期刊,还可以检索正在出版的学科专业期刊,是图书情报等部门和期刊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国内评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核心期刊范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中31种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常用的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搜狗搜索期刊的官方网站,收集每种期刊官方网站主页中的投稿指南和论文格式等信息进行分析。利用手机查找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QQ群,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析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有关内容的情况。

2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数字平台情况

笔者针对目前假冒网站泛滥的情况,从期刊网站有无百度与搜狗官网认证和官网有无投稿指南及论文格式、期刊微信公众号、期刊QQ群几方面考察期刊投稿数字平台建设情况(表1)。

1)期刊网站百度、搜狗搜索情况及官网主页投稿指南情况分析

31种期刊中2种期刊没有搜索到独立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地球化学》仅在其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网站上有介绍,没有独立的网站;《矿物岩石》在搜索引擎上没有查到期刊独立网站,仅期刊联盟类网站上有其介绍。有独立网站的29种期刊中,5种没有进行百度官网认证,仅有2种期刊有搜狗官网认证。调查发现,29种有独立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中3种期刊网站主页上没有投稿指南的菜单设置,其中《中国地质》投稿指南的链接设置在下载中心;也有很多期刊将论文格式和要求一并放在投稿指南中;3种期刊在网站上仅有投稿指南,没有找到论文格式及要求。《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和《地质力学学报》虽有论文格式,但打开后无内容。《岩石矿物学杂志》有独立的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但是网站首页上找不到投稿指南和投稿要求等。这可能与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功能有关,有的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固定菜单中没有投稿指南链接,需要期刊编辑部同网站技术支持联系,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来增加链接。搜索发现,搜狗与百度相比,虽然有的期刊没有进行官网认证,但查找结果除了如“1~3天审稿,2月见刊”之类的明显的假冒网站外,期刊的官方网站基本排名在前。

2)期刊微信公众号投稿指南情况

在微信公众号中输入期刊名称查找,31种期刊中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有内容的期刊仅8种,占地学类核心期刊的25.8%;查找到公众号,但没有推送任何消息的期刊有4种;没有搜到微信公众号的期刊19种。而有微信公众号且有内容的8种期刊中,有投稿指南的仅有《中国地质》、《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3种期刊;有联系方式的仅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沉积学报》。值得点赞的是《中国地质》,设有专门的责任编辑做客服,期刊相关内容均可直接链接到官网,做到了官网与微信公众号的无缝链接。8种有公众号的期刊中有全文链接的有《中国地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岩矿测试》3种期刊。地学类核心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比例如此低,究其原因:其一是编辑部不重视微信推广工作;其二是编辑部没有此类人才,编辑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其三是编辑部人力有限,一般仅3~4人,纸质出版工作任务很繁重,没有精力去建立和维护微信公众号。

3)期刊QQ群投稿情况

31种期刊中,能查找到建有QQ群的8种期刊。仅某期建群的有《地球学报》和《地质科技情报》2种期刊;3种期刊QQ群仅数人,《高校地质学报》仅6人,《第四纪研究》仅4人,《地质论评》也仅43人;群中人数较多的有《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岩矿测试》3种期刊。分析原因,科技期刊需要在群里的公众消息不多,比较多的是同作者个体的交流,而在QQ群中交流一是私密性不够,二是消息容易打扰到其他作者。但是QQ群在同作者交流时也有其优势,很多编辑可能建立刊发论文作者群而非投稿作者群[3],例如某期期刊的校对信息、催收版面费信息,收集作者开具发票、快递、稿费等相关信息。另外在QQ群文件中可以上传投稿指南、论文格式等,还可以把每期的论文清样整体上传。

3地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内容分析

31种期刊中,除了《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与勘探》网站上没有找到相关的投稿指南和稿件要求信息,《矿物岩石》没有查到独立网站、也没查到相关投稿指南信息外,其他28种期刊统计到19项信息:主办单位、办刊方针或宗旨、刊发内容或栏目、联系方式、稿件录用时间、著作权及版权声明、优先刊登、投稿方式、稿件结构格式、建议审稿人、论文题名字数、作者人数、摘要字数、摘要撰写格式、关键词个数、图表格式、数据测试、参考文献、稿件篇幅。

3.1期刊基本信息

期刊基本信息是作者了解期刊的重要依据,作者的论文适不适合在某刊发表,怎样投稿,这是作者投稿前急需了解的基本信息。28种期刊投稿指南中,介绍期刊主办单位的17种,介绍办刊方针或宗旨的13种,介绍刊发内容或栏目的24种,有投稿方式、电话、通讯地址等详细联系方式的仅15种。刊发内容和联系方式如此重要的信息不全,说明很多期刊没有意识到投稿指南的重要作用。

3.2投稿约定情况

投稿时,对著作权、回复时间、投稿方式、审稿、收费及稿酬等重要信息要与作者进行约定,通过约定可以预先遏制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统计表明,对稿件录用回复时间注明的有23种,有著作权声明的22种。而对于优质论文明确提出能优先刊登的仅3种,标明要在投稿系统中投稿的19种,对稿件结构格式有要求的22种,让作者建议审稿人的8种。

核心期刊范文8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①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8版)和(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版)收录的与骨科加速康复研究相关的文献;②文章同时包含加速康复及骨科两个主题的内容,其中临床试验型研究及观察性研究对加速康复流程有具体描述、有实际临床数据;③能获取全文的文献。

1.1.2排除标准

①会议论文;②学位论文;③个案报道;④征稿、会议、活动通知;⑤外文编译文献。

1.2检索策略

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20日。以“加速康复”“ERAS”“骨科”“关节”“脊柱”“创伤”“骨折”等为主题词组合进行主题检索。检索词条“ERASAND加速康复AND骨科OR关节OR脊柱OR创伤OR骨折”。

1.3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将入选的文献批量导出至NoteExpress软件中,剔除重复文献。浏览文献全文,按照文献名、作者、年份、杂志、地区、文献类型、基金、评价指标等内容双人录入Excel统计表中,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制作统计图表。地区以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所在地区为准进行统计(共同第一作者以排位第一的作者为准)。

1.4质量控制

对检索出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共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通过文章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如有分歧请第3人进行判断。1.5统计学方法用Excel2010版对提取的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及统计图表制作。主要从对发表年份、发表期刊(刊载纳入文献数量排名前11的主要期刊)、基金资助、文献类型与主题、评价指标方面进行量化描述。文献计量采用文献篇数和百分比进行表述。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合计筛选出文献649篇,剔除重复文献后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35篇。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

2.2文献计量及年发文量分析

本研究最终筛选纳入有效文献135篇,其中北大核心49篇。近10年来,我国加速康复骨科总体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并非逐年增长。2009年开始有骨科加速康复的相关文献发表在我国核心期刊上,相关研究初步发展起来,2011年—2013年发文量缓慢上升,到2014年有所下降,而后发文量开始快速增长,2015年至今所发表的文献占总发文量的87.41%。见图2。

2.3地区分布情况

135篇文献分布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发文数量大于10篇的有四川省、江苏省。见表1。

2.4发表期刊情况

135篇文献分别刊载于56本期刊上。《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刊载文章数量最多,其次为《华西医学》《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5基金资助情况

135篇文章中共有48篇(35.56%)获36项不同级别的基金资助,其中8篇(5.93%)获部级基金资助(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篇(19.26%)获省部级基金支持,2篇(1.48%)获市局级课题基金支持,10篇(7.41%)获市厅级基金支持,10篇(7.41%)获院校基金资助,4篇(2.96%)获社会基金支持;基金支持数量为2个或以上的文献有9篇。2011年发表的2篇文献中有1篇获市厅级基金支持,其后每年有基金支持的文章不超过当年发文量的一半。2017年获基金支持发表文章数占比最多,15篇有基金支持研究的文章发表,占当年发表相关文献总量的44.12%,其次为2016年,有7篇有基金支持研究的文章发表,占当年相关文献总量的41.18%;见表3。获基金资助最多的为四川省,与该省发文数量最多一致,见表1。

2.6文献类型

纳入研究的135篇文章中,51篇为临床试验型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研究40篇(78.43%);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病例报告,共35篇(25.93%)。二次研究49篇(36.30%);见表4。近10年来共有1篇骨科加速康复指南、10篇专家共识,涉及了关节置换、脊柱、骨折创伤、骨肿瘤等亚专科。

2.7文献主题分布及评价指标

按亚专科分类,从纳入研究的135篇文章来看,关节置换是骨科加速康复的研究热点主题,其中有69篇(51.11%)属关节外科研究,其次为创伤骨科研究(23篇,17.04%)、脊柱外科研究(21篇,15.56%)、运动医学研究(4篇,2.96%)。主题包括骨科加速康复的知性行调查、围手术期体液/血液管理、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血栓管理、切口管理等主题,涉及护理、麻醉、营养、药学、康复等多个专业。86篇临床研究的评价指标多为功能评分(62/86,72.09%)、疼痛(52/86,60.47%)、住院天数(54/86,62.79%)、并发症(56/86,65.12%)、下床活动时间(24/86,27.91%)、失血量(22/86,25.58%)、患者满意度(22/86,25.58%)、住院花费(15/86,17.44%),还有不良反应、其他实验室检查等,既有客观指标,又有患者主观感受的对比来说明加速康复在骨科实践的有效性。

3讨论

3.1骨科加速康复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3.1.1我国骨科加速康复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资助力度不够

本研究共筛选出135篇文章。统计源/北大核心期刊是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评选出的能反映某一学科或专业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期刊,文章质量较高。从文献发表年份看,2009年开始我国骨科ERAS相关研究开始有高质量文章发表,2009年—2013年处于探索阶段,发表文章数缓慢上升。2014年发表文章数有所下降,可能与本研究仅纳入统计源及中文核心文章有关,表明这年高质量文章发表较少,同时可能与这一年基金项目数较少有关。2015年开始,我国骨科加速康复相关研究有了较大幅度上升,其中以四川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发文量多,与王金?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主要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医学科研实力较强的区域,同时这些地区所获基金也较多,可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人才政策、医疗技术支持等有关,提示应该从技术资源、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给予较落后地区支持,加强医、教、研对口支援,以促进ERAS在国内骨科领域的整体发展。基金资助表明相关部门对某领域科研的投入与重视[6],本次研究中仅有35.56%的文章获基金资助,且以省部级、市厅级、院校级基金为多,而部级基金较少,2016年起获基金资助的研究文章数开始大幅增多,说明目前我国对骨科加速康复领域研究资助越来越多,但资助力度还不足,仍需加强对骨科加速康复研究的大力支持。骨科工作者亦应加强自身临床、科研技术水平,寻找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培养撰写标书、申请基金的能力。总体来看,我国骨科加速康复研究近年来不断发展,但仍需更多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文章发表。

3.1.2我国骨科加速康复研究内容分布丰富,仍需延续扩展

从研究主题来看,骨科ERAS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关节置换最多,相继有数篇专家共识发表[7-10],涉及血液管理、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血栓防控等多个方面,表明ERAS在关节置换术中发展日趋成熟,已从加速康复的整体流程研究细化到对每一个环节、指标的管理,同时专家共识的出台也为加速康复在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而创伤外科、脊柱外科等的加速康复相关应用研究数量少于关节外科,可能与发病性质、手术操作难度、术后并发症等原因有关,因此ERAS在这些亚专科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并完善相关的临床路径、指南等。对于多发伤的加速康复报道更是少见,可能与本身手术处理较复杂、难度较大有关。从刊载期刊来看,本研究纳入的135篇文献发表在56本不同杂志上,刊载骨科加速康复相关文章数量前11位的杂志中,多为骨科专科杂志,另有4本护理类杂志,一定程度上表明护理在ERAS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护士参与ERAS的实施[11],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既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保证医疗安全,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12]。除骨科手术、护理外,研究涉及的内容还涵盖了营养、康复、药学、麻醉、心理等多个专科,提示了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骨科加速康复中的重要性。ERAS是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工作[13],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对ERAS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14]。近年来,临床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向某一小点发展,如加速康复期消化道管理、血糖管理、疼痛管理、体液管理等等,显示了我国加速康复骨科越来越重视对患者综合管理的细节化;评价指标除住院日、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内容,也越来越多的将实验室检查结果纳入评价指标中,从主、客观的角度评价加速康复在骨科实践中的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加入对长期预后的效果评价等内容,以说明加速康复骨科在长期随访中获得的疗效差异。

3.2骨科加速康复研究展望

本研究纳入的135篇文献中临床试验型研究仅占37.78%,其中随机对照试验占临床试验型研究的78.43%,可见统计源/北大核心期刊所刊载的文献多为较高循证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他观察性研究如前后对照、队列研究等,论证强度不如随机对照试验,且均为单中心研究。因此亟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去证实加速康复在骨科实施的广泛有效性、可行性,为循证提供支撑,并制定专科、专病、专项指南,为ERAS在我国骨科领域的发展提供经验指导和借鉴。加速康复模式下住院日缩短,患者往往在身心未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出院,康复知识缺乏[15-16],加之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相对滞后,医院随访体系不成熟[17],多数患者出院后缺乏后续专业的指导和监督[18],阻碍了患者的进一步康复。随访对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加速康复模式下的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治疗的成功,探索加速康复模式下骨科患者出院后随访模式是未来研究中重要一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