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例6篇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1

一、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作用

教师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使用观察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使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凭借教材对小学生展开教学,观察实验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小学科学中,存在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两种概念,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在开展实验中,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础。观察实验能够有效证明客观事实的合理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能够通过实验的结果证明客观的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方法

1.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可以通过寻求因果关系展开教学。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依据科学归纳法,在实验中有效进行归纳总结,能够验证客观事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中,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即可。第一,采用求同法。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会形成多种实验现象,以便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客观科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采用求异法。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哪些因素对实验产生作用,然后,将多种实验作对比,进而获得相关结论。第三,采用共变法。要在共同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存在的因果联系。在采用此类方法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统一完成进而获得结论。

2.验证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验证科学理论知识的因果关系中,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在寻求因果关系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展开实验教学。利用归纳法,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采用演绎法,是以基本的科学结论为基础,从而开展实验活动,进而对其展开验证。例如,教师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实验中,准备若干电池、两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粗细各一根)、大小铁钉、若干回形针。在验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材给出的结论是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所使用的电视节数不同,然后根据每组实验的现象,验证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能够清楚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基本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2

1 在课前实验准备中及时调整实验材料存在的缺陷

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一般来说,课前教师都要对课上要做的实验进行事先演示,从中发现实验材料的缺陷,便于做好选择和调整。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时,根据书上插图准备材料是不理想的,铁架台上的横杆太短,摆锤摆动时很快就会碰上铁架台的竖杆。摆线如何固定才能既让它自如地晃动又便于调节长短也是问题。通过加长横杆,借助夹子,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增强教学效果。

再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图1),预测纸巾是否会被浸湿?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在实验时总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简单分析,该实验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笔者对此操作进行改进,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纸团和杯子做实验(图2)。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既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的缺陷,还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被水替换的现象更加明显。

2 及时改进学生实验材料包中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小学科学教材都有了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但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也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再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探究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教材中要求是用蜡粘,课前笔者让学生进行尝试。他们花了不少的时间,一上课就抱怨粘不牢,实验成功的寥寥无几。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笔者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由于是要蜡先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而蜡的凝固时间快,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当然成功的不多。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后,笔者建议学生改蜡为黄油,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阵阵欢呼声。

3 实验操作既要尊重教材设计又要高于教材设计,做到化繁为简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40分钟很宝贵,而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会占用多半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研究每个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并力求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实验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第一个实验让学生设计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实验时,学生习惯挂上一只钩码按记录表要求分3次实验,可问题纷至沓来,有的小组汇报说“钩码怎样算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有的小组问“测力计的指针只上升了一点点怎样读数据”等问题。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笔者经过细想发现,提供给学生的重物是钩码,一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重量约是0.5牛顿,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约是0.1牛顿,而圆筒测力计的最小刻度是0.1牛顿。由于钩码高度小,要使一个钩码在水中分几个层次浸入,学生不易把握,且数据在测力计上也很难反映出来,原因在于这个变化在最小刻度0.1牛顿以下。

因此,做这个实验时,可化繁为简、因地制宜变更实验材料,就地取材,每组准备1个剪去顶部的矿泉水瓶,1号干电池3个。把3个干电池用透明胶带绑成条状,让学生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使其浸入水中1个为“小部分浸入水中”,浸入水中2个为“大部分浸入水中”,浸入水中3个为“全部浸入水中”(图3)。这样,学生容易把握好浸入水中的干电池数,且每浸入水中1个干电池就有0.45牛顿的浮力变化,数据大,效果明显。3次实验以后,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很轻松地找出水中物体浮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例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有代表性的各种植物的根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学生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2实验设计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实验设计要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大自然中抬头可见、随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便利。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若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就会使原本生动的自然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目的。

3实验设计要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机会

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中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如《电路》一课是属于电学部分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电路及电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组装各种电路。按部就班,毫无创造性可言。学生在教师手把手教的过程中掌握了电路的知识。但学生真的了解电路的构成了吗?为什么要这样连接各元件?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恐怕不少学生会默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大胆地想,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组装电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①提出问题:组装一个电路需要哪些器材?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个电路;③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运用各种器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进行操作。结果学生发现组装电路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串联也有并联。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结果效果要好得多,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印象,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真正消化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应联系实际设计一些有坡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巩固性练习,做到学用结合。如学《电路》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将红、绿、黄三只小灯泡安装在这个电路上,制作一个“信号灯”。

4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材料因地制宜改进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安排为学生随堂实验,采取边教边实验的方式进行,以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这类学生随堂实验,一般以定性观察为主,在定量方面不作过高要求。此外,还应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活动。如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常常会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4

一、化先天不足为后天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于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二、化复杂为简单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找问题: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改进: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杯子和纸团做实验。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就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还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更加明显。

三、化抽象为形象直观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但在这过程中必须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提供足够的有结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1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中,有一个实验是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课本要求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投入几小粒高锰酸钾、砂糖、食盐、沙、面粉。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食盐、沙、面粉的变化。观察报告见下表:

该实验的目的是从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中,得到“均匀分散”的结论。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时会说:水变红了,高锰酸钾不见了。却得不出均匀分散这这一结论。

找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实验缺少参照物。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5

[关键词]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8301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主张儿童要像科学家一样研究科学。而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一般是先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最后形成结论。也就是说学生要具有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设计能力的培养,是让W生学会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有了猜测之后,设计实验时都比较急躁,不能深入思考,设计出来的方案创新性和操作性都不高。还有些学生根本不参与设计,完全靠别人的方案进行实验。在此情形下,我们教师应如何组织教学呢?

一、创造探究氛围,激发设计兴趣

在实验设计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言。小学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在引导时教师要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熟悉的现象入手。只有学生对即将探究的实验内容心生疑惑,才会去自发思考、自主设计,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

如在教学《蚂蚁》时,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蚂蚁(主要解决蚂蚁乱爬的问题)。质疑是最佳的学习动力,这一任务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实验目的,更快地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更加地仔细。像这样明确实验目的后自发的实验设计,摆脱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设计模式僵化的局面,使学生能全方位地参与实验设计,制订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也为后续的探究实验提供了保障。

二、立足课堂实验,培养设计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对学生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但是教材把它们隐含在了课堂实验和科学发展史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这些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想。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本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在初步的“模仿式”设计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可成功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比如在 “绿豆的发芽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变量因素:水分、温度、阳光等,这样学生的选择面广,实验的难易程度可调,符合“优秀学生有挑战、普通学生有信心”的要求。通过这种课堂实验的“模仿式”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提高其设计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三、贴近生活实际,设计课外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探究实验,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时间、空间等)只能研究某一方面,学生不能系统地理解科学。这时,我们教师可以利用网上作业、科技活动等平台,让学生继续探究。这些课外实验既改变了原有教学的封闭状态,又改变了原有教学的互动方式。

如在学习 “溶解” 这一单元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课外实验。比如“白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问题,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猜测,再自主设计不同的方案来验证之前的猜测。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等过程不做干涉和限制,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除此之外,只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探究,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综合多元评价,提高设计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我们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而且学生的实验设计活动中应该一直贯穿着评价。我们要清楚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相关能力,要摈弃以往过分重视成绩的评价系统。

同时我们要明白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评价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多方位评价,充分调动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6

研究性实验教学以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横向上覆盖了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绝大部分研究领域,纵向上从环境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深入到各类专业课程的科研前沿。根据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由以下5个子平台构成,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给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所涵盖的实验教学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微生物资源、有机固废资源化等几个方面。各子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领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对独立。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实验设备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环境科学科研前沿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促进了学生对该领域的实验内容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人才。

二、多层次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架构

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多、课程内容难易度相差大的特点,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内容需按课程教学时间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统筹安排。

1.课程教学时间层次

环境科学类专业各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按其难易程度分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总实验学时数的30%、30%和40%。其中验证性实验最简单,设计性实验比前者稍难,综合性实验最完整。

2.年级层次

对于一年级本科生,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强化对有关的基础理论的认知和巩固知识,培训其各项实验技能技巧、动手能力,以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为主要目的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深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二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训其对实际实验现象的捕捉,学会利用现象判断实验结果。对于三、四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组建实验团队,鼓励团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和整理、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组织若干个围绕环境科学专业的课题,以科研方式引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三、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与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由教师传授以外,还需要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弥补课堂实验教学时数的不足。课堂实验教学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相关子平成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了实验室管理,营造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环境。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各子平台相对完善并独立,能够满足各自领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开设要求。各子平台的常规实验室面向全院、全校各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4小时开放,大型仪器室则采取阶段性预约开放。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创造了灵活机动的实验条件,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支撑,满足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空间环境条件和不同课程、不同研究方向所需的条件,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和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四、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由于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的课外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这样教师只能对小组给出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部分的成绩,对每个同学的设计及在设计中所做的贡献不能有效评价。所以需将实验过程考核细化,制定出能详细考查每个同学的评价方法,这样对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和因材施教。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评价方法,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各占总分的30%、30%和40%。验证性实验,总分30分,由每位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独立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情况,给出每位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总分30分,由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出具的实验题目,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并提交实验方案初稿,经实验教师指导后实施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初稿及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每组学生的设计性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总分40分,由小组自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指导完善后实施并在课堂开展主题讨论。主题讨论由教师随机指定小组内1名学生讲主讲20分钟,其余学生补充5分钟。任课教师根据小组讲解情况,给小组整体打分,总分35分。由于讲解人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否则将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得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班级其他每位同学根据小组讲解内容,公开质询和讨论。此时,任课教师根据同学提问情况,给提出问题的同学打分,每位同学的提问,总分5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