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例6篇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文1

带着对重庆的向往,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我开始了我的北碚之行,将近二十多天的北碚生活,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火锅小吃,这里人们的热情都给了我深深的感动,但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在这里我有了更开阔的眼界,让我不虚此行。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幸倾听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精彩的讲解,从赵XX老师的创新教育到吴XX老师的实用教学,从数学理念到教育思想,点点滴滴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饶XX老师用自己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亲其师,信其道”是多么的重要。是的,教育学生,就应该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同时还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一节好课,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好课就该是听起来特别舒服的课堂,是的,好的数学课,必须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

还记得钱XX老师在培训时这样感悟到:“四十以后,最警惕的是滑入麻木和灰暗的跳蚤人生——得给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点上酒精灯,对教师来说,这个酒精灯就是教育,得有一点浪漫情怀,从万事休的尘土中把浪漫情怀拎出来!”我虽然没有钱老师如此深的感悟,但我愿意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在工作生涯中少一些懈怠,多一些激情。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文2

作为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教师培训怎样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聚生力量、开拓新路、生发价值?

在我们看来,县域教师培训是以在职教师为基本对象,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县域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由政府提供保障、学校和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教师自觉参与并伴随其职业生涯的义务性学习。

近年来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简称研培中心)围绕“优先发展、创先发展、领先发展”取向和“在中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倾斜农村,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升全县教师素质能力为重点,卓有成效地展开全县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分类、分层、分岗培训,趟出了一条具有系列化、专业化特征的教师县域培训新路。

一、创新机制,系统构建县域师培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县域培训机制运行体系,是加强区域师培工作的战略性举措。基于这一认识,结合需要与可能,2010年双流研培中心开始构建“一中心、两网站、三基地、四主系”的县域教师培训运行体系。

“一中心”即以研培中心为专业平台和业务机构,牵头落实“研培一体”的县、校两级教师培训职能。按照“研究即是培训,培训提升研究,研培促进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三位一体”,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教育决策咨询、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业务机构和师培专业团队。

“两网站”即建好双流教师研修网、用好县外师培专业网。研培中心抓住创建“四川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契机,建设信息技术平台,着力开发教研、科研、师培课程资源,构建服务全县学校和教师的“双流教师研修网”。搭建现代远程网上学习平台,鼓励全县教师积极参加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远程学习;选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教师培训专业网站――“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我县教师培训的专业合作机构。强化师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双方共同研制实施全员培训、骨干研修、专项培训等项目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学习管理技术平台。

“三基地”即校本研修基地、教师发展基地、高级研修基地。校本研修是在学校德育与教学、科研与课改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全员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落实国家教育部“建立完善校本研修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全力推进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建成“双流县校本研修规范化学校”,建好“校本研修―专业发展”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县域师培基地建设的需要,借助国家、省、市平台,引导在师培课程资源、培训团队、项目实施具有优势的学校,逐步建成县、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和“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并通过以评促建,为本县教师充分享受县、市、省、部级各类培训搭建中坚平台,将学校师培优质资源辐射到县内外。在充分开发县、片、校师培资源,用好国家、省、市资源的同时,我们依托全国著名教师教育院校和师培机构,联合建设“双流教育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名优教师、校长、培训者等各类教育人才高级研修班和教育硕士、博士进修班。截止今年6月,县教育局已命名“双流县校本研修规范化学校”49所、“双流县教师发展基地学校”10所,我县获得市教育局命名的“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园)”8所,研培中心也成为省教厅命名的“四川省教师培训示范机构”。我县与西南大学联合举办“教育硕士进修班”,委托华东师大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双流县校(园)长助理培训班”均按计划有力推进。

“四主系”即“县级主导、学校主体、教师主动、基地主阵”的县域师培工作体系。县级主导,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业务机构,充分发挥全县教师培训行政与业务主导作用,切实担负起“以县为主”的教师培训职责。学校主体即在教师“县管校用”改革进程和“选、培、管、用”四大环节中,学校全面担负起教师培训任务,建设好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平台。教师主动,指教师在入职学习、岗位培训、专业提升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培训,这既是教师胜任工作、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必不可少的内驱力,也是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长效推进教师培训的潜力性课题。基地主阵,充分发挥“三基地”在教师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名师培养中的资源优势和前沿主阵地功能,努力建成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园地。

二、名师引领,引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如果把全体教育工作者比作教育的基础人才,骨干教师是其中坚人才,名优教师则是其中的高端人才。中坚人才承上启下,高端人才引领发展。这里的名优教师,主要指荣获县级以上青年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校长)、特级教师(校长)、教育专家等称号的教育人才。

加强名优教师资源建设,即名优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养提升,是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内涵提升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县围绕这一课题两线并举:一是举办“特级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活动;二是开展“名教师工作室”建设。

2007年,县教育局决策成立“双流县特级教师讲师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并从2010年起由研培中心牵头组织实施。讲师团以全县省、市特级教师和部分名优教师为成员,开展每年两次、每年一镇的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一是课堂展示,讲师团成员与前往学校教师展开同课异构活动;二是分组议课,举办教学研讨或小专题讲座;三是学术讲座,解疑答惑,互动交流。每次送教前,研培中心都作了充分调研,送教主题聚焦到一个点,尽量做到雪中送炭、按需送教,从而保证了送教活动丰富紧凑、课堂亮点多、评课议课参与面广、研讨沙龙互动充分。

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因应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背景应运而生。为全面落实“办好每所学校,带好两支队伍,培养高素质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理念,2009年10月研培中心牵头启动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提出了《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确立了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方向、导师和学员的申报条件、教学研活动的基本要求、评价激励的机制要点。建设“名教师工作室”的基本宗旨是:以工作室为载体,优化名师工作环境,构建专家型教育人才培养、成长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创新型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锻造一支志愿终身从教、专业自主发展、教学特色鲜明并有所建树的教育领军团队,打造先进教育理念传播、研发的主阵地和实用性教法论证、推广的实验室,以及高端人才催生、培养的大平台,带动双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按照“立意高远,追求长效,宁精勿滥,务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自2009年底启动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以来,县教育局已先后命名四批19个“名教师工作室”。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实践,我县“名教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示范、辐射到全县各校,并形成了以下研修特点:一是以理论学习为支撑点、教育科研为发展点、课堂教学为实练点、学员需要为生长点,扎实开展常规研修;二是扎实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研究,以理论学习为“翅膀”,擦亮关注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慧眼”;三是点、线、面结合,通过学员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三、骨干研修,放大县域教育中坚力量

进入新课改以来,我县着力探索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路,陆续举办了七期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大多已成为我县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的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有成为市县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探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受学校和教师欢迎的县域骨干教师培训模式:“集中专题培训―自主读书研修―网上远程学习―课例研讨实训―考核总结交流”的系统化培训模式。

(一)集中专题培训,夯实理论根基

经多次调研讨论,我们从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邀请业内专家对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专题讲学。每次讲学都向学员发放听课信息反馈表,了解讲座的针对性及效果等。经过几期探索,我们建立了适合双流骨干教师培训的专家库和课程资源,内容涵盖中小学教育教学多方面多领域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专家讲座以全新视角剖析当今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研究,让学员获得了方法指导和方向引领。我们采取专家讲座、互动交流、分组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要求教师参加理论培训后必须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感悟,拟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使参培骨干教师获得了丰厚的理论滋养和反思体验。

(二)自主读书研修,启迪教育智慧

我们对参培教师提出了自主读书研修的要求,并选购、推荐必读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不跪着教书》、《有效教学十讲》等。开展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要求参培教师针对必读书目及个人兴趣自由阅读,进行点评感悟、归纳概括,或结合教育教学体验阐发观点、收获、体会,或讲述自己的教学运用效果,以促进骨干教师通过读书提高修养、涵养德行、发展心智、丰富情感、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参培教师把读书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并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网上远程学习,促进实践改进

全面提高骨干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我们在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中,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合作,展开网上远程学习。网上远程学习课程设计加大视频内容的比重,强化课程实施团队对课程标准的精准把握,总结归纳课标实施中的问题,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补充,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培训期间,辅导教师通过点评学员作业、撰写文章、发表评论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了学员有效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引入“行动学习”理念,引导学员实践反思,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设置编排和专家讲座内容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性,突显指导教师教学反思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寓教于行,我们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持引领,以教师自我研修为导向、合作学习为环境、问题解决为中心、经验反思和探究为方式,促进教师通过个人学习――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将网上研修由理论技能学习对接实际教学,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四)课例研讨实训,增强教研能力

促使研修学员基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网上远程培训上好“示范课”、“优质课”,寻找破解教学实际问题和困惑的策略,更多地掌握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速专业成长,我们开展了课例研讨实训活动。研培中心研培员担任课例研讨实训的学科指导教师,指导课例研讨活动。课例研讨为每个学员提供了在同行中展示的平台、交流学习的机会,人人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观议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每课必研”增强了教学教研能力;“课课反思”强化了经验固化和思考总结能力。

(五)考核总结交流,固化研修成果

提炼固化研修成果,我们开展了总结交流活动:要求学员撰写学习感悟、读书心得、参培总结、结业论文,上展示课等。研培中心组织专家、研培员对学员提交的成果进行评审,形成了县骨干教师研修班优秀成果集――《成长的足迹》。

四、下校蹲点,扶持引领农村薄弱学校

充分发挥研培中心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等业务职能,落实“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培养、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果在一线推广”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201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研培中心研培员蹲点学校试点工作:研培员以一所学校为“点”,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参与和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工作。

研培员一线,蹲点学校内容明确:周期一学年,蹲点累积不少于一个月,原则上每周到校一天;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可以督学身份参加学校行政例会和教职工会议;蹲点研培一线每学期上研讨课不少于4节、听课不少于20节、评课不少于20节、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少于8次。蹲点活动启动以来,已有25位学科研培员蹲点23所学校,研培中心通过召开蹲点座谈会跟踪蹲点研培员工作状况,加强蹲点过程管理。2013年上半年,蹲点研培员听评课500余节,上示范课50余节,开展专题讲座60余场,受到蹲点学校教师欢迎。

着力提高教师县域培训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系统构建县域师培体系;名师引领,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骨干研修,放大县域教育中坚力量;下校蹲点,扶持引领农村薄弱学校……我们探索了一条“以县为主”的教师县域培训新路,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干部和教师队伍,以及县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创生了递进性的优质教育生长力量。

参考文献: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文3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 在职教育 运动训练 专业网球 专项教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国8所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网球专项的46名网球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调查表(一)46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lo0%。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2、结果分析与讨论

在职教育因素包括教育教学、实践锻炼、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是教师素质行程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教师培训的权利。”

2.1师资质量

表1显示,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最多,调查数据显示有67%的教师为提高学历而参加进修,网球是一门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向国外学习与交流的学科,所以需要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

2.2网球专项教师进修方式及经费来源的调查分析

进修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经费也是制约教师进修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院校网球专项教师进修的方式及经费来源如何,统计结果可见网球专项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的人数近些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3网球专项教师的进修机会的调查分析

在对国内8所体育院校网球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见表3),得出近3年没有进修机会的教师有2人,执教年限在l~5年的教师中三年内有2人没参加过培训,占教师总数的l0.3%,有过进修机会的占教师总数的89.7%,可见只有一名教师有两次进修机会,其它26名教师在3年期间只有一次进修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进修学习的次数太少。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工科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半衰期为5~7年;计算机科学的半衰期仅为两年多。

由表3中数据所见,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1~5年的人数是8人,占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数的30.8%,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6~10年的人数是10人,占参加培训的教师总数的38.5%,参加培训的执教年限在l1~15年和16年以上的人数都是4个人,各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l5.4%。进修机会主要是个人申请,占61.6%;在本校参加进修的教师所占进修教师的42.3%,在外校参加进修培训的占53.9%;参加网球技术培训班的教师主要是执教年限l~5年和6~10年的教师中,占7.6%。

2.4网球专项教师进修内容的调查分析  

由表4可见,执教年限在l~5年的教师居前三位的学习内容是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分别是23.1%、l9.2%和l9.2%。执教年限在6~10年的教师居前三位学习的是研究生课程、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工具性科学知识外语,分别是23.1%、l9.2%、19.2%和19.2%。执教年限1l~l5年和执教年限l6年以上的教师在进修内容上主要是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从进修内容上看,基本上都属于术科教师专业范围内的课程以及基础课程。这些进修内容所表现出的特征是由教师所成长的年代、教育发展的水平以及教育制度决定的,教师进修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理论、训练学理论和研究生课程,三项进修人数比例接近,已成为教师进修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文4

上海市第六届青年化学教师研修班结业典礼于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至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在崇明中学(崇明城桥镇陈海公路2801号)进行

第六届青年化学教师研修班2005年8月组班,9月27日正式开班,2007年11月研修活动结束,共组织了19次集中研修活动。

有20名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以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相结合,由于自荐,学员比较好学;由于教研员推荐,学期工作总结员在教学业务上由一定潜力。

学员的年龄结构以30岁以下为主,他们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基础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强、有活力、创新意识强等优点。但他们缺乏的是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或者说缺乏一定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为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的需求。

还有9位教研员参与了整个培训工作,他们既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和学习者。教研员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并组成研修共同体,确保研修学员顺利结业。

研修侧重二期新教材教学实践探索,学员均来自新教材试点学校。他们关注新课程理念之下的教材的编排、课堂教学的设计,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要求。

学员是研修的主体,培训教师是研修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为制度的合作式教学研究,强调平等对话、交流共享和实践体验,促使大家共同成长。

培训过程中,请掌握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能力的专家团队作引领,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问题咨询和信息提供等活动,向学员传播正确理念,丰富其理论知识,指引其行为。

培训过程中,为学员提供理论学习书籍,引导学员自主研修、自主反思、同伴互动、网络沙龙等形式开展学习,转变教师学习方式。差异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将学期工作总结员间不同学校结成研修互助共同体,充分挖掘资源差异,发挥互补优势,优质资源共享。每一个研修互助共同体中聘请学科教研员作为研修顾问,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引领。

学员定期的行为研究:定期教学研讨开展实践研究,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让每一位学期工作总结员完成一节公开课和一个科研课题。借助网络手段在课前对教学设计进行研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课后评课,教师在主动的参与、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中反思领悟,拓宽对课的认识与理解,深入开展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有课程意识的教师,有教学技术的教师。逐渐积累了大量新教材实践的资料与素材,形成研修成果,也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多的实证材料。

徐睿供稿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省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黄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黄山中学、屯溪六中承办的“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08年11月5日至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我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陈晨、毕华林等学会主要领导,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原省级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教研员、教师和《化学教学》杂志社的代表1000余人。会议旨在总结和交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促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科学健康发展。

会议进行了初中化学优质课现场教学观摩评比和录像课评比,开展了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位教师的现场课经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根据评比标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了认真评议,评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同时有47名教师获得现场教学指导教师奖。参加录像课评比的63节优质课,经学会组织专家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33名,二等奖30名,同时有100名教师获得录像课指导教师奖。这些现场教学和录象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显著,充分展示、交流了各地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丰富了优质教学资源,起到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师国培研修总结范文6

我们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从层面上分,有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学校培训;从形式上分,有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以及混合式培训等。无论哪一个层面上的培训或者哪一种培训方式,要取得最佳的效益,必须有相应的跟进培训。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跟进,应该关注这样几个问题:谁来跟进?跟进什么?怎样跟进?

一、谁来跟进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组织管理”中分别明确了国家、省、市及各级培训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按照谁组织培训,谁做培训跟进的原则,部级培训应由国家培训机构来跟进,省级培训应由省级培训机构来跟进,市级培训应由市级培训机构来跟进。事实上,国家、省、市,却很难对他们所组织的各类培训做跟进,这也正是有时高一级培训还不如基层培训更现实的原因。部级、省级层面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距离太远,国家、省可望而不可及,远水解不了近渴。国家、省、市培训有效惠及中小学教师,必须借助一个中介,或者一个桥梁来做沟通、搭界。这个中介,或者这个桥梁,就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校)。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就了《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和日常教学提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服务,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校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培训;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国家、省、市培训跟进工作(只是还远远没有到位)。

因此,做好各级培训的跟进,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十年前,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落实的情况,全国各地极不均衡。2011年,教育部又以教师1号文件出台《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有五种生存模式: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的整合模式;培训、教研、电教的整合模式;与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整合的模式;未进行机构整合,但经常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模式;未进行机构整合,也未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模式。这五种模式中,前两种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国家倡导的模式,但以后三种模式存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仍然占较大比重,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担当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前几年,一般以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师范学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满足当地教师培训甚至承担一定的国家、省、市培训跟进任务的。但近些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县级师范学校基本不存在了,相当部分原教师进修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整合,其教师培训的功能弱化了,已担负不起教师培训的任务,何谈担当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能力?很多地方,教师培训机构日益消减它的功能和责任,成为教师心中的痛。

一个功能健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至少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场所,二是师资,三是资源,四是经费。应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国家是有基本标准的,只是各地执行情况很不一样。笔者认为,国家要建立一套机制,强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使当地教师培训有舒适的场所,优质的师资,先进的资源,充足的经费。比如师资,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既能担负本地教师培训任务,包括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指导(指导也是一种跟进),又具有承担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能力。总之,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机构在县级,只有这个支点,才可能把国家、省、市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有机联合到一起,才能使国培、省培、市培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跟进什么

教师培训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即三个大类: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

1.集中培训的跟进

无论是哪一级教师培训,最普遍采用的形式就是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如何巩固和放大集中培训后的效果,重要的环节是跟进。如同保险、房产等销售业,一次性谈成客户的几率都很小,更多的客户是在跟进中实现的。

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后跟进就是指导教师实践研修。实践研修是集中培训的延续,其目的就是要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首先,要指导教师读书。提出读书参考目录,指导读书方法,解答他们读书的困惑。只有善于读书的教师,专业才能发展;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他的专业水平永远无法提高。其次,指导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应用。将培训接受的理论(理念)转化为实践主要在课堂,如上好示范课,做教学反思,总结成功或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学会课前策划、学会组织教学资源、学会捕捉生成性资源、学会组织调度课堂技巧和策略,等等。第三,指导他们作教育科研。把实践提升为理论主要是作好调研和教育科研,如写调研报告,学会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学会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或者参与课题研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将经验转化为成果。

这样,教师在集中培训中学到了理论;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只有经历如此过程,培训的效果才真正显现。

2.远程培训的跟进

远程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是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的一个网络通讯平台进行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采用技术手段可使视听材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本领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具体说来,远程培训相对于传统培训有其显著的优势:第一,学习时间、地点灵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第二,课程选择灵活、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椐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实施学习目标与方案。第三,通过消除地域、空间障碍,切实降低费用。第四,让所有学习者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听到新课程。第五,通过个性化学习达到更高的保持力。第六,提高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能力。第七,可以实施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3]。

远程培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学员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难以监控学习效果;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习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性会加大。国外研究表明:远程培训的知识(理念)与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吸收、运用,仅达到15%;如果组织县级研修、消化,可以达到25%;进一步交流、研讨,能达到50%;再组织更大范围交流、推广,开展表彰活动,就能达到65%以上。可见,远程培训效益几何,关键在于跟进程度。我国2010年启动的“国培计划”,有置换脱产研修、骨干研修、巡回讲学、短期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远程培训量最大,受益的教师也最多。以湖北省为例,“国培计划”开展两年多来,约有五分之一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接受了远程培训,效果怎样,还有待于评估。笔者的总体感觉是离理想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就在于跟进不够。那么,远程培训要跟进什么?

首先是技术手段的跟进。最基本的,要让每一位教师在网络学习的技术层面没有任何问题。其次是管理和辅导,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辅导在县级。国家或省在组织远程培训的同时,县级的管理和辅导必须积极跟进,要认真履行管理和辅导的职责,确保培训的每一环节到位,确保参培教师学有所获。第三是培训后的跟进。一是组织专家和优秀的一线教师下乡讲学,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示范性教学,在专家的引领下组织学员讨论交流。二是专家与教研人员一起走进课堂,听学员上课后,对教学进行点评,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学的开展。三是引导学员树立问题意识,推进教师学习、反思、研究习惯养成,推进终身学习习惯养成。

3.校本培训的跟进

校本培训的三个要素是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其中专业研究人员的有效专业引领就是对校本培训的跟进。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水平决定校本培训的质量。专业研究人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有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前瞻性的先进理念,有开阔的专业视野,熟悉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校本培训,能够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行,有利于促进教师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校本培训的跟进)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专业发展咨询。教师专业发展咨询是由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能够帮助教师站在专业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水平现状,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准发展目标。

(2)专题学术报告。校本培训中的专题学术报告,是专业研究人员根据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收集最新的相关学术信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集中向教师作报告。其报告内容应符合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3)答疑解惑咨询。校本培训的答疑解惑,是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在校本培训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站在专业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帮助教师(咨询者)弄清疑惑,或者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答疑解惑咨询分个别咨询和团体座谈咨询,个别咨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而团体座谈咨询又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充分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和集思广益。

(4)案例分析指导。校本培训的案例分析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和运用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或课例),从目标设定、内容分析、过程设计、方法选择、活动实施、反思评价等方面,与教师一起进行辩证分析,交流切磋,质疑解惑,使教师体验和领悟典型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获得创新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实现专业发展的机会。

(5)教学现场对话。教学现场对话是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一线教师的教学现场,与教师共同备课、进入课堂教学现场观察、一起开展课后反思、评课等互动交流活动,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活动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建议。教学现场对话是专家以平等参与的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提供的“零距离”专业引领。

(6)经验总结指导。校本培训中的经验总结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理论观点,科学地总结归纳自己的教育工作经验,探索教育规律,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经验体系,促进专业素质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7)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施操作等方面的指导。一般包括课题的选题、申报、开题论证、过程跟踪咨询指导、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评审鉴定等课题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怎样跟进

教师培训的跟进需要制度和措施作保障。

1.政策跟进

我国大规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来,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文件有: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这些规定、文件均未就培训后的“跟进”提出明确的措施或要求,这也正是十几年来开展教师培训总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要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组织管理”中,要有培训跟进的表述;新出台的各级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要明确提出关于培训跟进责任机构及其职责、措施,确保培训跟进的落实,确保培训有效果,真正给教师带来实惠。

2.实践跟进

跟进落实到实践中,第一,要举办教师培训的机构,不论是哪种内容培训、哪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方案里,必须明确培训跟进的手段、方法、策略(谁跟进、跟进什么、怎样跟进)等。第二,国家、省、市级培训在组织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应培训跟进者,前文已经分析国家、省、市级培训的跟进主体在县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要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跟进者培训,充分熟悉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以做好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的跟进。第三,远程培训的跟进要从培训中的管理开始,包括听课、作业、交流、考试等。培训后专家要进一步跟踪指导(仍可采用远程培训形式),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学科指定专业教师至少跟进一个学期,帮助参培教师把理论内化为实践,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培训是雪中送炭,那么,跟进则是锦上添花。我们既要雪中送炭,全面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需要锦上添花,在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同时,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上)转引自http:///blog/static/475789262011

514975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