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范例6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范文1

何为阅读?查阅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阅,有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中的解释: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之义(我们说依照文字念亦非读不可)。据此看,“阅”和“读”是看和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其区别在于:阅不出声,而读可出声,亦可不出声(包括朗读、默读等)。而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的内涵远比其字面意义丰富得多。阅读须用眼看、脑想、口读、手写。前三点是最起码的,若须边读边划、圈、点、批、注、做笔记,尚需用手“写”。这样,我们所说的阅读过程乃是一个眼、口、脑、手等生理器官整体性综合运用的活动过程。

二、阅读的性质及心理活动特征

1、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信息接收、处理的实践活动。

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 语言,是语言信息。阅 读的过程就是读者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这种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的过程,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

2、阅读是一种有关生理器官综合的复杂的活动。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阅读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有关生理器官的活动,就像朱熹和徐特立强调的那样。就阅读中读的形式来说,又分为默读、朗读、泛读、精读、研读;浏览、速读、细读:齐读、个人读等。但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又并非传统的阅读形式那种单纯的语言文字上的信息反馈,不读错、不丢字、不唱字、不重复等。它是读与思、分析与理解、圈点与批注、摘录与笔记等的总和。这是教改不断深化所赋予阅读的新的含义。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再创造是理解的升华,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开始。在理解的过程中大脑进行着紧张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包括: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有分析时的求异思维;有以吸取、理解为主的一般性思维;有以鉴赏、评价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阅读过程的核心实际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想象、联想等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当然包括识记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的得以增进,创造力得以发展。因之,抓好阅读教学能促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

“缀文者情动而辞法,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一种炽热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 动包括理性的思考和激情的熏陶。如阅读中的捧腹大笑,黯然落泪,同情与憎恨等。通过这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实现鉴赏与审美,在潜移默化之受到作品的感染,使读者受到教育,从而收到了美育、德育的作用。

在阅读的全过程中,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总是水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文道并重,收到良好的效果。

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方法 功能

一、阅读的定义以及加强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名家说阅读。“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精辟的定义。阅读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效,提高阅读的效率。

2.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基础教育应通过学校阅读指导、训练,使所有学生具备离开学校后能继续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他们取得其他学科良好成绩的基础;只有阅读水平高、理解能力强,才更有利于学好其他功课。

二、提升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对于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最主要的是整体感知。在阅读中,主动、积极地挖掘,将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阅读过程中去,使读物与读者间建立区域广泛的敏感区,读者尝试着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评说作品,一边读,一边尝试着说。如我教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便引导学生讨论。一学生问:“孔乙己怎么会死的?”我因势利导要大家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尤其让大家想想,鲁迅写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用意。不久,学生就争相发言,甲说:“是饿死的,他不劳动,当然没钱维持生计。”乙说:“是冻死的,当时已是深秋,入冬后没有避寒的衣物、居所,还能不冻死吗?”丙却出人意料:“是气死的。他一向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现实不允许。他又不敢声讨,只能在悒郁中死去。”作者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由于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融入自身见解,用自己的话来说,所以他们的答案合情合理,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抓重要语句。阅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善于阅读的读者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使用注意力的。它总是选择重要的词语组成句意,选择重要的语句领会文意。而尤为重要的语句包括: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委婉句、象征句、过渡句、用典句等。如高尔基的《海燕》一文的结句:“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警句,同时蕴含象征,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和迎接革命风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注意阅读过程中语句的结构分析。阅读能力包括语句的理解能力、文意的把握能力、文章的分析能力、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能力等几个方面。在这些具体的能力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是基础。阅读中的语句理解不是对孤立的一个词、一句话的词义、句意做静态的理解,而是要对这个词、这句话在某一语境(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下面举一实例,如:“《壮志凌云》揭秘中国空军。”这句话相当于“《壮志凌云》揭开中国空军的奥秘”。“揭秘××”就等于“揭开××的秘密(奥秘)”。通过还原,不难明白,“大宾语(动宾短语中的宾语)”本来应是“小宾语(动宾合成词中的宾语)”的定语,这个“本来的定语”位移后,成了“V(动宾)”的宾语。而有些同学因为没有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就会产生误解,曲解句意。

4.注意语感的培养。何为语感?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语文教育家韦志成先生给语感下了一个定义:“语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言、语意、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由此,我认为,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吸收能力,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的感受,是读者或听者将个人体会的意义以及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的结果。语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1)让学生有朗读的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思维上形成定势,对文章有一个轮廓上的感知,在大致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去体会词句的含义就比较好把握了。(2)创造良好的情境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可行之计。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着力打造师生间平等、民主的融洽气氛。教师在上课前能纯洁自己的心境,排除杂念,屏除一切不愉快的心绪,端正自己的教学品味,让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上升到自由的形式――“爱”的境界。在自己所任学科上能采取轻松、民主、舒畅的作风,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和畏惧感,充分感受学习的愉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范文3

一、合理控制教学进度

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是语文教材以外的,教师可以自主安排教学节奏和进度。这样虽然为教师带来了好处,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没有秩序,还会出现教师在名著阅读考查最后时期才准备应试的情况。名著阅读教学为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一定的负担,这就违背了文学名著阅读的初衷,所以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名著阅读教学制度,可以以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计划为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在高中三年的各个阶段中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名著阅读教学进度。学生高一时期阅读四本名著,高二时期再阅读四本名著,均分上学期和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高三是学习最为紧张的阶段,阅读两本名著,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可以阅读名著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之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行总复习,总结阅读经验,使学生不断改进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规划好教学进度之后,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名著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文学名著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保障阅读效率和质量。比如运用先进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名著阅读中。一旦学生能够将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就会触发好奇心理,自然也就会被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另外,教师可以每周为学生制定一个任务,阅读名著的5~10个章节,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章节读后感和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记录到作业本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阅读的章节内容,将章节的重点情节写下来,使学生对名著情节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教师可以每个月为学生举办一次文学名著交流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求同存异,解决自身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对经典名著中语言的误解或在阅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字、词、句等,都可以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和习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够有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质量,一举两得。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经典的片段为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名著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

三、优化设计阅读问题

许多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缺乏目的性,整个阅读过程只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导致无法明确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内容,而且无法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更难以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并且在阅读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有目的性的阅读更好地吸收文章内容,并且产生独特看法。

如今高中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对其非常宠爱,所以学生也就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应当的。学生一旦产生这一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教师要通过阅读名著使学生明白“孝”这个词的意思。《孝经》这一名著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在我国思想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孝经》,之后为学生创建问题,比如其中的“二十四孝”具体有哪些?在父母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孝”的标准有哪些?子女的“孝”是否是理所应当的?“忠”和“孝”的关系如何?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孝顺是我国文明的瑰宝,也是传统美德。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渐转变自己的思想,明白父母是赋予我们生命最伟大的人,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承受了种种困难,“孝”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个性阅读;个性化;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因此对个性化阅读理解产生了一些误解。那么什么是个性阅读的呢?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结合近几年我在小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感悟到了个性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个性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方面,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

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阅读对话是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作为一种学习行为策略,其过程是复杂的,阅读对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彼此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对话中螺旋式递进的。阅读对话过程中的多层性;第一层次,师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解读的是文本的表层之意,进行的是浅层次阅读感悟;第二层次,师生走进文本,品评词句,自读自悟,进行的是个性化阅读感悟;第三层次,师生走出文本,互动交流,倾听诉说,进行的是深层次阅读感悟;第四层次,师生置身文本之中,以声传情,诵读文本,进行的是立体化阅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了!”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怎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呢?

三、凸现创造――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阅读教学范文5

一、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能力,初步培养英语意群阅读的能力

“读”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始的英语学习阶段,也有读的要求。三年级上学期学生所掌握的词汇与句子非常有限,对读的要求比较低,最重要的是认读词语和朗读句子、对话和简单故事,并在图片或其它提示下读懂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或故事,涉及的话题仅包括:简单日常问候用语、身体部位、文具、颜色、交通工具、数字(一至十五)。随着词汇量和学习时长的增加,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要求从原来简单的“读出学过的词语”,提高到要“能根据简单拼读规律读出简单单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单词的简单拼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读”的初步能力;其次是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这与上学期的要求有了很大的飞跃。 “意群”(又称预制的语块chunks)指的是在英语交际中表达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的完整的意义。研究表明预制语块对于一种新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翟风杰,2010)。周志民(2009)对“意群”(sense group) 的定义为:几个相邻的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都紧密联系的表示同类意思的一组词语。意群是由单词组成的表意单位,是介于单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层次。它可以由一个单词、词组或短语组成,也可以由一个从句,或一定的语法结构组成,也可以按语义来划分,如Who’s / the man with a cap?由此可见,意群对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理解句子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意群阅读法”,是指以意群而不是以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英语意群的朗读、阅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使所学知识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受益于“意群阅读”,掌握“意群阅读”的方法,增强准确而快速地传递、接受、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对句子、对话、文章的整体有效的理解能力。

二、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英语阅读的能力

纵观我们广州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从课文到听、做、说、唱、玩、演、视听等练习或活动在内的所有要求及指令都是英语表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解释和演示教材里的要求和做法,但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学生就只能靠自己。据此,四年级上学期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能积极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指令的能力,才可以积极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训练和阅读培养,为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和日后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打扫清障碍。广州市《英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要求“能读懂简单的生词不超过2%(可猜测词义的不算在内)与课文水平相当的对话、故事和短文并能理解大意”,并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的,旨在要求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点挑战性,使文章具有小小的信息差但又不至于产生过多的生词障碍,借此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体验语言学习的成功感。四年级上学期的读的技能中还要求“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进行阅读”,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解决英语学习难题,获得英语学习成功感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如词典等来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方面的阅读技能和技巧,但同时要防止学生过分依赖工具书而妨碍其思考、猜测的能力。对比四年级上学期的英语读的要求,四年级下学期读的要求则多了“能根据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和r-音节中的拼读规律,读出单词”。从这个要求不难看出,语言知识的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教读字词句篇,而是要体现语音知识的掌握,尤其在课堂词语教学中要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策略设计中也要相应考虑到,毕竟拼读是读词的基础,而读词是读句、读篇的基础。

阅读教学范文6

一、英语阅读的作用与意义

英语教学专家黄源深说过:“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他的这段话正说明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英语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英语、训练英语能力、培养英语语感、了解英语文化、扩大英语词汇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再现,需要大量的输入来强化能听、说的语言材料并加以拓展。简单机械的再现和输入只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阅读中,应用于实践中,学生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准

阅读课的定位不准确,将阅读课变成了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单词和语法,教学过程就是背诵生词,讲解单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翻译阅读篇章等。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感觉学习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热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至上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教材为“圣旨”,教材写多少就教多少,教材外应该延伸与拓展的内容一概忽视,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不符合教学的原则,不能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3.阅读量少

由于学生没有主动阅读的习惯,大部分学生除了课堂,不会去阅读课外的材料,导致他们的英语阅读量太少,因而无法形成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小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理解语言的背景内容、表达条件、运用情境的机会。只有当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规范》(征求意见稿)指出:“通过情境创设或演示说明等,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的较难的生词新句;然后创设情境,导入话题;接着提出问题,进行适当的捕捉关键信息、猜测词义等方面的阅读技巧指导;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重点语段帮助学生朗读感悟或阅读理解。”

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灵活巧妙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活动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但教师不能只抱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做一些增加或者减少或者改编等处理。

此外,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异域风俗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和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3.开发利用阅读资源

上一篇快乐教学

下一篇移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