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文阅读教学探讨(7篇)

国内语文阅读教学探讨(7篇)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研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阅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净化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创设阅读情境、深入解读细节、准确把握主题、解读人物形象、课堂互动讨论、鼓励课下阅读等几种方式,为德育渗透保驾护航。

一、创设阅读情境,实现德育渗透

为了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教学中去,我们必须营造阅读情境,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对学生进行品德和人格的教育,启发他们健康成长。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照片,播放与之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从而配合学生朗读课文,来营造和谐的阅读教学情境。这样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阅读情境中去,引导他们领略自然之美,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解读细节,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相对不高,对于全文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欠缺,而通过引导学生解读细节,能够“管中窥豹”,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字词句进行深入解读,从这些字词句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对于全文内容和主旨的掌握及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古井》中有句话:“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展现,通过这句话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风险精神的重要性,对于他们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准确把握主题,强化德育塑造。阅读的直接功能是对学生实现德育教育和人格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准确把握主题,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实现有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从课文中获得的启发,不断实现德育教化功能。准确把握教学主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灵和智慧的成长。解读人物形象,直入德育本质。人物形象是语文阅读中的灵魂,所有故事情节的展开几乎都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准确解读了人物形象,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动机、思维方式和人格品德,这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教学《我的战友》这篇课文,可以围绕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进行人物解读,比如“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双唇,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滴”,这些动作和神情,生动表现出勇于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一英雄形象对于学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三、课堂互动讨论,提升德育认知

在阅读课堂上,老师可以围绕阅读教学内容来设置思考题,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比如,还以《我的战友》一课为例,可以站在时代和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在当今人性化的社会中,这种英雄主义还适合时展的需要吗?如何理解和看待英雄主义?”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鼓励课下阅读,实现德育延伸。阅读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鼓励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第一,多开展课下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第二,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比如到图书馆阅读、开展阅读写作大赛等,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形式,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作者:褚雪芳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电教设备探讨

摘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实学生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电教设备的助力,使阅读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

关键词:

电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包括四项基础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他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很重要。尤其是阅读,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设备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电教设备强化小学语文以读为本的理念

阅读教学中,读是根本。泛读、初读、通读、精读都是阅读的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人们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无论何种形式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要置身其中,南宋朱熹说,看书之前先要把书读熟,使读者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同情感表达要用不同的朗读语气。学生大多依靠直观思维进行学习,无法理解教师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不知道如何朗读。这时就需要借助电教设备了,将标准的阅读播放给学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标准阅读方式进行阅读,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看人民吃水困难,于是带领人民和战士挖井,人民在喝井里的水时,会想起伟大的领袖,作者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讲也不是单纯的讲,这是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电教设备就可以轻松达到上述目的。传统的肃静、凝重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到惧怕,尤其是在听不懂教师讲的知识时,而采用电教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为师生建立友谊桥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深刻了解文章内涵。

二、电教设备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阅读是理解的过程,机械的灌输是不可能的,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吸收知识。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有重点的进行讲解,从课本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通过阅读文章,学习读懂文章的方法,从句子的运用、语系习惯、词汇的描写等多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将课堂学习的文章阅读方式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章阅读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从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如《乌鸦喝水》《司马光》,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这种阅读方法需要以预习为基础。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运用电教设备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那么这就是课堂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人民对总理的情感,无法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电影,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再加以指点,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融入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电教设备强化小学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然后在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再进行分段并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最后再分析写作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只是死记硬背。这其实是教师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而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通过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进行个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情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升华情感。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让学生谈谈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寻找雷锋?因为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不论时间过了多久。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正确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电教设备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电教设备的辅助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邓奎生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新村小学

第三篇: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略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分离开来。其实不然,阅读和写作都是如今高考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写作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最近这些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下面我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的认识,并简述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从而切实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联系

写作是一个学生释放和展示的活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想写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具备大量的素材,而阅读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汲取和吸取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表现,展现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对形成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人生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教学可以摆脱写作教学中枯燥无味的现实,通过阅读也可以将他人与学生自己的经历向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另外通过阅读可以对阅读素材中的结构、表达等写作手段进行积累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件、表达方式、写作结构以及修辞技巧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却无法将这些积累应用到写作当中,因此无法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仿写阅读素材等来培养写作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策略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仿照文本阅读中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也能够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另外,在语文教学阅读课,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并进行相应指导,从而提高阅读水平。除此之外,将一些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课上进行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去探索。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阅读来说,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文本,主动提出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巧妙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词语表达也很精彩。如要成就一篇经典文章,就必须要有精确的词语表达。要想能够做到对词语的准确表达,作者一定具有驾驭这些词汇的能力。对于一些生字词的学习不能只注重会写,更要会运用,避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词不达意。在阅读教学中,我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先抄写生字词再阅读文章”转变为“诵读含有生词的语句后来默写生字词”。其次,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概括本段思想的词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明白一些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文章。再者,让学生学会复述文章的部分或整体。复述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些教学环节都能够培养学生辨析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加深了阅读的印象,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的精彩

学生的学多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的。采用模仿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让学生模仿《荷塘月色》的景色描写,仿照其中的观察角度和细节对景色展开描述。让学生感悟文中句子的精彩,进行仿写段落,找出其中的中心句。综合多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写作。课本中文章的句子是语言的模范,文章之多无法一一模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模范的段落,最后在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对某一个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尝试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和感悟,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之后进行写作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

作者:花亚军 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新课改实施以后,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口语能力培养只放在“口语交际课”上,而应该把口语能力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包括阅读课上、写作课上。

一、深度挖掘教材,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围绕蕴含哲理的词语或者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习《坐井观天》时,学生熟读课文以后,组织学生围绕“小鸟”和“青蛙”说的话进行分组讨论,并设计问题:“到底谁是正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讨论,学生最终得出了三种不同结论。一是,小鸟是正确的,因为小鸟说的是事实,天确实很大;二是,青蛙说的也没有错,因为青蛙住在井里,它看到的天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井口那么大,因此青蛙也是正确的;三是,他们两个都是正确的,青蛙是从它的角度去看天,那么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天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小鸟从它的角度去看天,这个答案也是正确的。小鸟和青蛙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的答案也不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因此小鸟和青蛙都是正确的。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哪个答案,教师都要给学生以赞美和表扬,因为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得到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当然也会有所提高。

二、续编课本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编故事是其中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学习《狐狸与乌鸦》,熟读课文以后,根据乌鸦上当受骗的心理设计问题:“如果乌鸦再次捡到一块肉,并且被狐狸看见了,他们会怎么做呢?请把你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续编的故事最后要包含课文词句。”每个学生先自己编故事,然后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同桌,相互交流并进行评价,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有的学生编的是乌鸦不相信狐狸的花言巧语,没有再次上当;而有的学生编的是狐狸改变以往策略,对乌鸦进行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乌鸦再次上当,悔恨不已,发誓再也不与狐狸见面。无论故事是否精彩,都是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都应当给予赞美和表扬,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学生编故事的过程,亦是发挥想象的过程,并且学生编写的故事包含课本词句,这就要求学生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让编出来的故事更加形象生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当多组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表演课本剧,提高口语表达

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表演艺术,这种训练方式,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儿童生玩,活泼好动,因此相对于理性事物,他们对感性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心理,以表演代替单纯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授课方式,例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熟读课文后,观察书中图画,找到小蝌蚪、青蛙、乌龟、鲤鱼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抓住“迎上去”“游过去”“追上去”等关键语句。除此之外,还要将神态、语言都表演出来。学生明白表演要求后,自行进行排练。排练结束后进行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当评委,评论他们的表演,找到不足之处,并评选出最好的一组,同时要给以奖励。学生通过读课文、排话剧、演话剧、评话剧,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明白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口语训练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找准切入口。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戚慧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探析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肢解文本、过度解读等问题,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很高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教师不能再用肢解文本的方式进行教学,相对而言,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探究性开放式学习内涵分析

1.探究性学习内涵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将教材作为物质载体,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经过多次阅读体验与训练后学生就能逐渐取得探究知识及阅读能力的学习方法。人类思维活动的催化剂是问题,问题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向学生提出适合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设置教学情景,教学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设计高水平的教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没有教学设计,也就没有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教师需要依据预设好的教案实施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积极地随时捕捉学生的想法、疑问等,因为这些是教学的生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逐渐实现教学目标。

2.开放式教学内涵

开放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课本,不限制学生思维,不局限于课堂4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沟通并交流的教学方式。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不仅能帮助小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一些审美体验、信息,还能帮助小学生发展思维。大多数小学生在阅读上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没有很高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积极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兴趣与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放式阅读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并获得阅读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实现开放式阅读教学目标。

二、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阅读教学具有自主性特点,因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阅读的各个流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包括提出探究课题或问题选择、阅读理解到分析归纳,最后到评价交流等等,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前提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出来,它重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探究性

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植根于学生原来具备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阅读文本的图式框架开展个性化体验、想象性填充或者是创造性构建,将阅读的再创造功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发现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外读物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搜集及查阅,然后自由地提出想要探究的课题或者是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与引导的角色,只给学生划出一个主题范围,例如教师给出以某篇课文为主题等等,对学生并不过度地限制。

4.发展性

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坚持使用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使用这种方法的同时充分遵守了新课程改革的大纲及教学理念,充分关注了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充分关注了对学生的自我发展。

5.合作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开展,不能单独依靠一个人完成,常常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来完成的,学生合作可以探究课题或者是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非常强,而且小组成员的个人特长及优势也都能在其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及共同进步。

三、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环节

1.自由阅读环节

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课堂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或材料,学生可以根据具体实际内容及兴趣选择朗读或者是默读,学生阅读完文本材料后应让其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的关键与重点是“自由”,教师不应该按照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2.合作交流环节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后的下一个环节是合作交流环节,学生要分析文本内容、思想、主题及情感等等,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实现。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让各个小组讨论,对小组的讨论意见要尊重,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优势、特长及性格等等,使得每个小组中都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让小组成员间能够取长补短、合作团结。

3.评价总结环节

小组学生完成一轮激烈讨论之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但是仍然会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学生应该将其讨论过程中的疑问提出来,让教师给其评价并作出总结,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讲解及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

四、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手段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主动进行探究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真正地产生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也会逐渐地进行深入探究与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内容,在讲述课文《月光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激发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初的好奇心,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以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这种音乐下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较大兴趣。再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学形式理解这篇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找出问题答案,并将其以报告形式在班级展示。教师还可以找一些相关类型课外读物增添课堂的活力,并增加学生阅读量。

2.营造轻松学习氛围,使用生动形象教学策略

目前的教学,有一个问题是教学环境过于压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其对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有绝对把握权,学生常常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非常沉闷、没有生气,学生阅读积极性也不够高,上课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长期被动接受学习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形成无主见、随波逐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创造轻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必要性,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一定教学技巧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多鼓励赞美学生,教师不要过度批评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秦兵马俑》时,课文主要介绍了兵马俑,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交流,还要使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来放映兵马俑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其真切地认识并感受到兵马俑的外观,从表面形象感受上增强对文章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抓住机会促进深化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时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阅读自由,明确自己的教学位置,适当地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章,鼓励其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课文《半截蜡烛》时,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思想观点等等。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其适当鼓励,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在某一点加以分析会不会更完美呢”等相似话语,不打断解决问题的思路,适当地表扬学生,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及开放性阅读,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与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对课文理解,让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体会写下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启发指导其进行小练笔,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讲完课文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介绍景物的小练笔,这样不仅提高其阅读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其写作能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科学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最后创新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需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作者:黄常清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振兴小学

第六篇:小班化阅读教学语文品质塑造

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遵循“学为中心、基于语用”的原则。具体来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一、落实阅读目标,凸显学生学习主体

小班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在施教时,能够和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意识的束缚,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准确把握学情,为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荷花》时,教师给出阅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自然之美。2.学习掌握典型词语,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3.学生自选目标:有感情朗读或背诵课文。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自发进行集体讨论。教师随时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并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参与性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从教师设计的目标不难看出,其难度是比较适中的,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特别是设置自选学习目标,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学习目标,正是学习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教师随机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体现出小班化教学的优点,为教师近距离接触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优化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的共性现象。小班化之后,学生群体规模减小了,但学生个体差异依然存在,因为人数相对较少,也给教师施教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式教学成为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给出不同的指导,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进步和提高。在学习《惊弓之鸟》时,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出一组思考问题:“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那只鸟是什么鸟?更赢凭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鸟?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更赢的本领大在哪里?你感觉更赢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教师给出要求:“回答问题时,可以自由选择问题给出答案,先回答者有优先选择问题作答的权利。”学生听教师这样规定,都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之中。教师选择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出鼓励性评价。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题让学生选择回答,给学生以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小班化后,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利用阅读问题创设互动机会,课堂上的研究气氛渐浓。

三、培养语用意识,注重学生长远发展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基本形式,读写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施教策略。教师要从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用训练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形成语文素质和能力。小班化教学为师生互动创造更多时空条件,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针对学生阅读实际实施精细化语用训练,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语用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学习《绝招》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能力迁移训练题目:“根据课文写法,介绍自己的绝招。”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然后展开书面介绍。在展示时,有个女生这样写道:“我的绝招是跳绳,不仅速度快,还有许多花样。我可以带三个人一起跳,还要确保跳绳不碰到任何一个人。在我认识的会跳绳的人当中,还没有发现谁比我跳得更快。我曾经在体育课跳绳比赛中拿过冠军。跳绳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够锻炼意志。”也有学生说:“我的绝招是爬树,无论多么高的树,我都会如走平地。不过妈妈爸爸都不让我爬树,说是会折断树枝,破坏环境,更重要的是太危险,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从学生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学习主动性已经被激发起来,参与训练的热情很高。学生畅所欲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语用意识。因为人数较少,教师给学生展示机会,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也形成了学力。小班化阅读教学有自身特点,以生为本应该是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宗旨。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阅读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阅读需要,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任橹燕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第一小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探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颇具独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对包含阅读教学内容在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投入了广泛的关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一些标题触目惊心的文章和专著,对中学语文教学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深刻的反思。应该说,这是社会对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中缺乏整体思想的指导。那么,什么样是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呢?通过我们的”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我们对此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作为教改的重要成果,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这己为广大教师所认可。但是,由于个别教师在具体操作上“得形忘意”,依然是“新瓶装旧酒”,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走的还是单篇教学的旧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下面,我们结合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谈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阅读教学,自然也有明确的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节课的教学,乃至一段话的分析、一个词的理解,都可以包含阅读教学的诸多目标,而这些目标事实上难以准确地分解,即它的目标“从横向看有一定的不明确性,从纵向看有一定的不可分性’。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对教学目标作整体把握。以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另有一个参考阅读材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它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新闻体裁(消息和通讯)的特点:②学写简单的消息和通讯。且不说参考阅读材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单是篇教读课文,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讲的东西是很多的,于是围绕众多的教学目标,设入大量时间,而面俱到地分析、讲解和落实,必然不能突出的整体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突出和教学的高质高效地进行。当然,教学不能跨越凌驾于单篇教学之上。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应以单篇地分析,学生的“反三”和“旁通”就失去了“举一”和“触类”的根基,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据。就这个的教学而言,应通过教读课文体会领会“消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简明性的特征,体会领会“通讯”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事例的典型性”的特征,并在自读课上反馈印证,就足以完成本的教学目标了,切记弱化其它诸如感情色彩、层次结构和修辞学习等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如下:整体感知———教读示范一一自读迁移———总结反馈。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面面俱到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处于一种维护性学习的被动之中,他们往往试图根据老师所讲所授去弄懂弄通每一篇,而教师为此将教学目标短期化、知识化和习题化。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缺陷:①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显得非常薄弱:②教师教读代替了学生的自读迁移:测验的题海训练代替了必要的总结反馈。再以初中语文《孔乙己》、《范进中举》为例教学核心教学目标只有三点:①运用小说知识选取恰当的欣赏小说作品②了解人物塑造的方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③理解对比、讽刺手法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三篇课文在中考中经常涉及相关内容,因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侧重于教读示范这个环节,却忽略了自读迁移及其过程。同时,又由于教师不放心学生而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单篇幅讲解和阐析,使学生学完一连串纷沓而来的“例子”之后,依然难以跳出具体例子的窠臼、从整体下把握教材。究其根源,是我们教师教学过程的失衡,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

三、教学材料理解的整体性

无论哪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通常都以单篇课文教学为基本单位,教学同样如此,但它更注意几篇课文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上。因而,对材料和单篇课文的整体理解在教学中就显得极为为重要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由整体而局部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的第一条要求便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往往在人为的斧铖之下被肢解为枯燥乏味的习题,什么意义、作用、层次、修辞之类,不一而足。无论阅读材料还是单篇作品,都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整体认识局部的观念意识和素质能力,而不是由局总枝节的护理、分析、归纳到整体。首先,对材料的整体感知应建立于单篇作品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像有些教师,没有单篇作品的整体感知,却把课文寻找很多比较点后分置于不同的学时,这仅仅是抓住了教学的皮毛和外形,没有得到教学的精髓。可以说,对的整体把握应建立在单篇作品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瞻前顾后,既体现在起始课的整体感知之中和小结课上的反馈迁移之下,又体现在单篇课文教读或自读里。其次,整体感知应凸显个性特征。如果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体感知欠缺个性色彩,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所阅读的材料都如一个光溜溜的“浑沌”,也就失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对学生而言,必将缺乏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兴起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它认为,读者是阅读活动的驾驭者和主体,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阅读活动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读者”上,而不是作者和作品本身。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对作品作整体把握时,不能将含义作为一个固定的思想模式去追求同一性,而应该讲模糊、讲浑沌,强调在阅读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打上自己体悟经验的烙印,凸显学生阅读活动中整体感知的个性特征。在我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一点,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再如:《孔乙已》的主题是什么?《藤野先生》的写作动机是什么?胡屠户的市侩中难道真的没有一点真诚吗?……对这些问题,我们凭什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不允许学生阐明自己的看法?鲁讯先生不是也说过,“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总之,语文学科除了其因有的工具性本质外,还在于它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阅读能力迁移的整体性

教学中,教与学以讲读课为轴心,散发、辐射至其它课文,使知识向多方位延伸,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迁移。首先,通过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能力的迁移方向。提示,往往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体现。阅读提示,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迁移方向,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它具有使教学目标要求系统化和具体化的作用。其次,通过重点教读课,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活泼、生动而有序的引导,让学生由讲读而自读,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从而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再次,通过自读课,完成知识的横向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读课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过渡,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的重组、扩大的纵向迁移。虽然,我们的“整体阅读教学”才实施了一轮,无疑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我们相信,在积极参与研究这个课题的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整体阅读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果,一定会更加异彩绽放。因为它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形成。

作者:王惠娟 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