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范例6篇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化学;课程;评价;对象

正如新课程实验区一位教师所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目前,从多个层面来认识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既然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那么评价课程时只针对某一层次而忽略其他层次,则将扭曲课程的真实面目。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对每一层次的课程都进行评价。即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而实际上,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政策等的评价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与化学教师息息相关的课程评价对象则是学生、化学教师、化学教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教育管理人员等。

1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接受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对于学生行为变化的判断可以作为衡量课程优劣的重要标准。学生是范围最大的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人数众多,所以学生是课程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广泛收集他们对于课程发展的意见,判断学生对于所实施课程的态度,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

2教师

众所周知,化学新课程是否能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所改变,新课程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都要对教师进行评价。当然,中学化学教师直接参与了化学课程的实施,他们了解化学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从教师那里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学生、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评价对象的信息。此外,教师还可能对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影响提出客观中肯的意见。在我国,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编写的机会很少,但他们提出的意见对于课程计划和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化学教材的重新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评价中的主要对象之一。

3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它以文字形式具体呈现化学课程内容、教学顺序以及课程的逻辑结构等。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和课程改革的预期目的。在新课程体系中,每一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哪套教材更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它们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材编排的合理性等都要经过系统的评价后才能被推广。因此,化学教材也应列为课程评价的对象。

4化学教学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往我们通常以教师的活动来评价课堂教学状况,从而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情感体验、思考和探究活动的过程等,即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反映了评价观念的转变,同时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5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课程范文2

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讲述化工的产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觉可以学以致用,体会化工行业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性。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以食用添加剂为例为同学讲授有关精细化工生产及工艺方面的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目前食品问题频发的现象以及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提醒学生加强对于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注意联系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简介,并与一般相结合,突出化工行业的特点

其次,联系比较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讲述化学工业的实际过程及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在化工方面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现代化工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合成氨为例,讲解现代化工的起源以及典型的化工实际生产的工艺流程;并通过百年的合成氨历史回顾,加深同学们对于化工行业的认识,尤其是激发学生对于化工的基本原理以及典型化工工艺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开端。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再次,利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比如,笔者结合视频、实物、PPT等,以炼油行业为例,讲解现代石油化工的起源、发展;并结合近些年频发的有关化工行业尤其是炼化行业抗议事件,与学生充分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近些年国内兴起的“邻避运动”,启发学生思考抗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化工行业生产与地方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正确认识和理解化工行业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奠定基础。

4采用目前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课程内容

针对目前网络和移动终端飞速发展的形势,充分利用这些先进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平台,提高课程教学的互动性。比如,微博,或者专业类的QQ群等,通过一些专业问题或者是日常生活遇到的化工专业问题引导学生们之间深入讨论,提高专业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5客观公正地介绍当前的化工专业就业形势

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客观公正地介绍化工专业的就业形势。化工作为工科专业的主力性学科,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在校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和兴趣往往与就业相联系。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对于化工行业的就业非常模糊,没有确切的概念和定义。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天津大学关于化工工程师的行业认证,全面详尽地介绍化工行业的就业状况,极大地增强和鼓舞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信心。

6结束语

化学课程范文3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2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化学课程范文4

有机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针对大学二年级的现状,本文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点,提出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四点要求。

一、确立教学目标,重视教学引导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如果教学目标意识淡薄,随意性大,则会有意无意浪费教学时间,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教的目标也就是学的目标。因此,不能单强调教师教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清楚学的目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的追求,形成教学合力。

重视引导就是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排除其它干扰。为此,教师不仅要在精讲上下工夫,让讲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要注意进行精心的指导。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大脑接收系统产生共振,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分子结构、电子效应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分子结构为基础,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反应历程、制备方法等,强化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把结构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建立这种联系的思路或模型。

分子结构反应中心(官能团)元素性质

轨道特点反应类型

分子母体(取代基)电子效应

立体效应反应性

这样引导学生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包括取代基、官能团),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有机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为新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运用教学媒体,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媒体包括信息媒体与物质媒体。信息媒体指言语与非言语两种。教学的言语优化、准确、生动以及充分发挥体语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学生乐学。反之,枯燥、嗦、拖泥带水、不得要领的教学语言,呆板的体语都会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下降。而恰当地使用物质媒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极大地限制了教学传递和接受的信息量。教师滔滔不绝、边讲边写往往还得用拖堂、补课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大量地减少教学时间,同样也可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就是要用积极的教学化解学生的疲劳。一个内容不要讲太长时间,长内容可分解为几个内容来讲。引导后要迅速进入高潮,讲清重点。在学生还没有感到疲劳时,就应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引导,让新内容引起学生新的注意力,再形成一个高潮,使学生克服前一个内容带来的疲劳,保持旺盛的注意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做到重点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讲解环烷烃结构时,先分别讲解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和环己烷的结构,每次讲解后稍停留,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引出环烷烃的环张力和稳定性的内容,而且在讲述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结构决定稳定性的观点,在这样的提醒下,使学生注意力保持一定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锻炼自学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一个人要具有创造能力,首先就应该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并不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在学习中能够轻而易举拥有的,它是靠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学生本人有意识地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讲课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化学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讲清重点和难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通过作业来检查其效果。例如,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只讲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和特点,具体反应则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既压缩了内容、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它们的共性和互相之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没有较高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和习惯,这与中学时期的教材及教学方法有关。中学的教材内容少,且课堂已反复讲过,一般不需要再去阅读。大学教材内容多课堂讲授少,必须要阅读,这方面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让学生从预习着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预习提纲,这些提纲要让学生通过预习逐渐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其次要求学生看书时边思考,边动笔,并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读。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检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有机化学内容繁杂,如果采用闭卷考试,学生需要记的知识点很多,自然会产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为此,应适当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总结归纳,并写出小结提纲;在考试时,可以用小节提纲作参考进行有限开卷。考试结束后,小结提纲同试卷一起上交,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这种考试方式,能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归纳总结,从而真正掌握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为成绩而考试的现象。此外,考试试卷可以采用一定比例的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题目,这样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总结归纳,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范文5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化学课程范文6

    所谓“生活化”,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到数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学习数学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质量下降.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的.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时,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一颗积极学习的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都存在着数学知识,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具象”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既要灵活、有效,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首先,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应该脱离教学目的,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其次,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在教学中,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1)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a>0,且a≠1;a=1为什么不行?(2)若学生只给出y=ax,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y=kx+b,k≠0)、反比例函数(y=k/x,k≠0)、二次函数(y=ax2+bx+c,a≠0)中的限制条件,思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李政道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爱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上一篇灌浆施工

下一篇实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