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范例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范文1

成人教育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中医药成人教育而言,医疗人员医疗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主要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两部分。因民族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就目前而言,学历教育仍然是民族地区中医药成人教育的重点,从业人员通过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是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衡量指标;在职教育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从业人员可通过岗前培训、上级单位进修、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等各种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新医疗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成人教育是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知识如果不更新,2~5年就将过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也使再教育成为必然。

2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成人学历教育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云南省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和历史因素。在乡镇卫生院,曾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仅接受短暂的医学教育或师带徒就进入临床工作。二是国家目前尚未实施激励高学历卫生人才服务农村的政策,高素质卫生人力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出于就业等多方面原因,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毕业生。三是经费不足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受到限制。

近年来中医药学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本次调查对象均是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就目前基层中医药卫生队伍整体而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势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而学历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从医疗行业本身的要求和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来看,成人高校有责任帮助中医药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扶持,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在政策范围内积极扩充生源,为基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当然,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边疆,为民族地区中医药事业增砖添瓦。

3加强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力度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进修情况都不理想,少数从业人员甚至不具备执业资格,这主要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落后有关,由于资金匮乏,医疗单位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因此,各项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卫生系统和高校相互协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一线从业人员制定可行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本文来自于《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小结

中医药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中的珍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中医药大学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1强化传承———重经典、强思维、践师承、提能力,让中医药根深叶茂

1.1强化中医经典学习,重视中医思维能力培养

“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1],因此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领悟是保持中医药本色,做好中医药精华传承的重要前提。学校以“扎实基础、体悟经典”为指导思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了包括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依托、以中医文化导论、中医思维方法学、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等课程为引导的“经典+文化”课程模块,坚定学生中医信念,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强化学生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学校积极探索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制定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为基础的分级考试题库,自2005年起,全面施行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掀起了“学经典、咏经典”的热潮,培育了“尊重经典、认知经典、钻研经典”的良好学风。1.2深化中医师承教育,重视中医临床能力提升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并通过家传师承的模式得以传承,师承模式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2010年起,学校深化中医师承模式改革,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师承教育体系,探索开展“三阶段分层跟师”模式,将中医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经典研读”“临床思辨”“多元发展”3个阶段,分别由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省级名中医、部级名中医口传心授,分层点拨,将悟经典和做临床深度结合,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其中“经典研读”阶段强调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系统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做到三因四诊五行断、六淫七情八纲辨,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思辨”阶段跟随省级名医名师学习,博采众长,实现阴阳五行明、脏腑经络精、理法方药通,提升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多元发展”阶段,通过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跟随部级名医名师学习,运用掌握的科研能力和现代技术,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名医名师学术思想和经验。该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获得了2018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兄弟院校得以推广。

2主动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改革评价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让中医药源远流长

2.1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围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邵小利烈士精神有机融合,渗透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调动和引导专业、课程、学风等各项工作将培养中心落在育人成效上,让各环节都发挥育人功能,让人人都参与育人实践,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至精至诚”的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一是将红色革命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增强医德教育针对性。二是进一步挖掘医药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将医学家的鲜活事例、感人至深的医学案例引入专业课程,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如人体解剖课通过致敬“无言之师”,体会敬畏生命的要义;中药学课程通过致敬药王孙思邈,不忘大医精诚的初心;中药化学课程致敬屠呦呦,体会坚守信念和善思善悟的真谛。学校先后打造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三是学校探索第二课堂改革,激发第二课堂活力,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先后建立药王山、马栏革命旧址等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增加实践课时,让思政课程真正地“活起来”,切实做到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同向共行。

2.2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教师、学生评价改革

(1)创新评价激励制度,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认真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积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①修订《陕西中医药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将师带徒和师承学习纳入职称评聘内容,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向教学业绩突出、临床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倾斜。②开展校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推荐工作,拓宽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的发现和推荐途径,加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共享和专兼职结合的”人才“柔性引进”模式,吸引优秀人才来校从事非定期教学科研工作,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2)创新学生评价制度,提高中医药人才综合素养。学校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各阶段德育目标,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中明确要求,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对应学校“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至精至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科学设计德育目标。其次,严格学业标准,以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分段式、多站化临床技能水平动态考核。考核实行5%末位淘汰制,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督促学生掌握各项技能,达到执业水平。三是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制度》,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陆续出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陕西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实施方案》《陕西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艺术培养和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一起,融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提升职业能力、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

3推动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创新服务手段、开放与共享,让中医药历久弥新

3.1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发展

发挥中医重宏观、西医重微观的特色,加强中西医协作诊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为牵引,根据学科布局、学术资源、地方社会需求等方面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围绕重点疾病、重点领域,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群;完善重大疫情传染病防控机制,建立中医药特色鲜明、中西医联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共同应对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中西医“防治共同体”。

3.2创新服务手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如果说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那么创新就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只有紧跟时代与人民的需求,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学校审时度势,主动谋划,倡导3个创新: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互联网+中医药教育”,让中医药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索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路径,先后与空军军医大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西北妇幼儿童医院共建妇幼保健学院,与西安儿童医院共建儿科学院,与高陵区、宜君县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管理共享的合作共建模式。②创新中医药产业化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办制药厂、药材加工基地生产工作中的运用。经典名方是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创制的源泉[2]。以名方、验方的研究开发为契机,强化校企联合、科教融合,研发“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数据库”“中药临床方药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科学解决中药制造水平不高的问题。③创新中医药科研模式,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一方面,学校先后获批省级“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共同开展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研发并推广疗效显著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中药、中西医结合特色制剂。

3.3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开放发展

5000多年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医药不仅在全民健康保健中意义重大,而且对全人类健康养生和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学校通过建设求合作,通过合作求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中医课堂,扩大国际教育规模,与俄罗斯巴甫洛夫国立医科大学、萨拉托夫医科大学、罗马尼亚锡比乌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美国华盛顿陕西国际商会、俄中“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发展协会、波中经贸投资商会等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发挥自身特色,相继成立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和贸易等方面提供帮助,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医疗水平提升,促进中医药在全球发展。

4结语

新时代赋予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责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紧抓“强化传承,注重创新,推动发展”的改革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中医药服务水平,以期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泽议.积极支持中药传承创新发展[N].中国医药报.2020-06-22(2)

中医药教育范文3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医药院校;教育理念

“双一流”政策是国家在以往教育红利的基础上为打破高校发展限制,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生机的一项有力举措。这一举措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的专业人才是从事中医药教育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意

“双一流”的提出是要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央就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中心,使我国工科专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大大增强,高校数量也大幅提升,到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由模仿前苏联模式转向学习欧美模式,以完善大学的综合性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大学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都以国家发展为背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模仿先进教育体为手段。在如何使中国高等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大课题被提出时,“双一流”建设应运而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双一流”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对于各相关主体而言,只有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才能从容克服困难,才能牢牢把握机遇,对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理应成为各高等院校深层次调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变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能力为目的培养人们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双一流”背景下通识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应有之意,一方面,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一级学科建设没有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支撑也不可能建设完成。

二、“双一流”背景下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双一流”提出打破了原有高校高低层次固化的格局,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有机会参与到争一流的队伍中。“双一流”建设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容面对挑战,更应该积极把握住机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理想不再是纯粹科技主义者,而是在专业知识和权威之外加上谦虚、仁慈和幽默”。[1]只有协调发展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才能培养出“双一流”的中医药人才。优化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通识教育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才能在本领域内为社会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优化通识教育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成、诊疗技术等方面都体现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优化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可以有效地拓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视野,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也可以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挖掘中医药学科本身特有的深度。优化通识教育是塑造高尚师德的需要。医学作为祛病救人的手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一致的,因此,医术被儒家称之为“仁术”,医乃仁术是医生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技术的整体、全面、深刻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人格精神,其对历代从医人员的职业操守与人格修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始终践行着欲立大医必先利大德的信条,精研医术、济世救人,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代大师。立医之本在于立德,医学人特别是中医学人,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通识教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求给养,以德立医,将德与技完美融合在一起,铸就“大医精诚”的大师的风范。

三、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重专业、轻通识”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在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如专业教育,对通识教育缺乏足够重视,使高校更倾向于专业教育的深化,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一些中医药院校没有以正确的指导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弱化,即使在形式上通识教育的比重有所增加,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依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较好地融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偏差导致对通识教育的关注越发淡漠,进而导致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所占的分量很轻,教育质量也让人担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中医药文化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提出的要求,唯有加强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教学资源匮乏,通识教育质量不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级教育,只有教育资源充足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些院校缺少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资源,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内,西医知识体系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比重较大,西医理论、生理等西医课程较多,甚至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中医学生的培养重心偏移,培养特色也越发不明显,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多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知之甚少,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理解。二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当前,中医药院校的包含优质师资、课程设计、教学设备在内的通识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匮乏,通识教育所需要的教师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远远低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更多的关注老师的专业能力,通识教育更多注重老师的综合素养。通识老师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通识课程质量的优劣。例如在讲解《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时,老师的综合素养不足以对其细读、精度,只能走马观花地讲解,这样学生无法感受到作品中文化的积淀,也就更难以对经典作品大精深的内涵加以了解和传承。当前,综合素养较高的教师在通识教育的行列中十分缺乏。三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备方面通识教育都落后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计上,由于对专业的重视,通识教育的上课时间远远小于专业教育的上课时间,学生没有时间系统、深入地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思考与吸收。

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优化通识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自然导致一些人功利地提高专业教育的比重,但中医药高等院校不只是专业技能的培训班,而是应该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加以宣传,使其深入人心,才能完善人们的教育认知进而将高等教育引入正常、合理的发展轨道。当前,由于受原有教育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还有一定偏颇,要改变这一现状,树立正确理念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纠正在学生心中那种对通识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消除学生心中专业教育第一、专业能力至上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是培养人基本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在校园甚至是社会中营造通识教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共识,让学生自觉加入到通识学习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通识教育的提倡不是要对专业教育进行打压,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不应该一家独大而是均衡发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应该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相互融合,这是对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与长远谋划,大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是专业教育的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更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是在寻找一种“思想传承的途径和育人的方法,是对专业教育的目标的渗透和支撑”。[2]也就是在继承与发展的背景下,均衡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

(二)优化通识教育模式,强化师资力量

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模式是在中医药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教育模式是培养目标与教育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培养目标,保证通识教育的课程数量与质量。为了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要具备塑造中医药传承人才的功能,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适当结合其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突出体现中医药高等通识教育的特殊性。中医药院校的通识课程一定要与专业课建立关联、相互融合,要充分考虑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如古代文学、哲学方法、人文关怀方面的通识课程对中医药学生培养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优化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将通识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一些和中医药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应设置成核心课程,进行精讲、精读,其余课程可设置成一般课程。这样既避免学生因为课程多而厌烦,又可以突出重点,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二是要丰富教学形式。在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虽然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们也必须将其融入到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最新的教学设备、新颖的教学形式将一门古老的学科以较强的趣味性呈现给大家。中医药院校的通识教师应该是既“专”又“通”。“专”在于对专业的了解,对专业知识的熟悉,对专业精神的把握;“通”在于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知识的博识多通,对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相互融合的能力。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推动中医药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昆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德峰.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01-10.

[3]亓曙冬.论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中医教育,2011(03).

[4]杨晓玲.社会转型期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

中医药教育范文4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开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扩大社会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广医学科学的新成果、新进步,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在专业理论教育中体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结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新思想。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课程,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③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规范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即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与当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主任不定期的前往各校外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指导外聘教师的教学,以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

(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①强化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对合作办学单位从新生资格复查、学籍注册、师资选聘、教务安排、考务安排、抽考管理、成绩管理、实习管理直至毕业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监控,严把教学计划实施关,保证教学质量。②严格日常管理工作。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采取周末上课、分阶段上课及集中授课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认真执行教学“三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各教学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师生座谈会、管理人员下班听课、学生及管理人员评教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做好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与督导。

(3)创新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取在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领导下,以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在发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引入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就是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由负责人作为工作任务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每位班主任带1~2个班级,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谐高效。

2.挖掘市场资源,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1)主动出击,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就一所高校而言,办学条件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高层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办学单位界限,在充分发挥和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走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之路,才能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把继续教育与更新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结合起来,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们适应工作的能力。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办学形式,调节培训项目,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如开展“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我省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部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社区、基层、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各项培训,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等。

(2)增强服务意识,延伸服务社会职能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经费少,无法大规模派人员外出培训。针对该现状,可尝试新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这样既可有效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学矛盾,又能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纵深拓展。

(3)发挥优势,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而中医药恰恰可以在医疗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可以顺其势,开发更具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聘请高校资深的教授、专家为讲师,以举办“中医养生科普”、“药膳养生”讲座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来自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中医药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困惑与挑战。一方面,中医药发展国内外环境祥和,为越来越多人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中医药国内市场萎缩、中医人才质量下降、优势特色淡化以及本体文化传承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学界也掀起了几次关于“中医存废”和“中医科学性”的大讨论。振兴中医、保持中医特色的呼声不绝于耳。一味歌颂中医药的昔日辉煌绝非明智之举,正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寻应对路径和策略才是当今中医的持续发展之道。

1中医药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

中医药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可谓同生息,共盛衰,水乳交融,难以分割。自中医学形成之初,中医药便汲取了包括哲学、天文、地理、军事、农学等多学科的养分,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文化坐标,二者在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天然一致性。中医学在起源、形成和发展中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展示。其养生学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旗帜,强调“静”字,以“无为”方式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天文学以易学为旗帜,如五运六气便源于对天象的观察和历法的进步。医学伦理学则以儒学为指导,并借鉴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构成中医阴平阳秘,整体和谐的健康观。此外,中医的语言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擅长移植和嫁接“气”“阴阳”“五行”等文化和哲学概念构建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的基本模型。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变都与彼时的文化思潮、价值理念密切相关[1],其优秀也很大程度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利用。正如楼宇烈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2]。新文化运动后,以文、史、哲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逐渐转变为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方科学结构,重视数量概念和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知识文化结构的冲击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医学领域。凭借现代科学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推广,西医的迅猛发展使得祖国医学的科学地位遭到责难和质疑。另一方面,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边缘化,使得中医教育丧失母体文化,人本主义和临床技艺被淡化,极大影响了中医特色思维的建立和中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对中医教育及发展创新的影响

2.1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

进入高校学习中医以前,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现代西方科学文化的熏陶,思维方式以分析、微观、还原为主,接受的人文教育也以现代语言为主,难以理解气、阴阳、五行等抽象的哲学概念和中医术语。进入高校后,大多数学校开设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但与中医学联系更为紧密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课程反而没有普遍开设,或者仅仅作为选修。在中医学习中,“四大经典”和医古文的学习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学习的是经过“翻译”和提炼筛选的现代中医课本。不断再版的教材看似越来越规范化、客观化,实则失去了中医学习的“语境”,学生缺乏中医传统文化的积淀,最终引起中医思维方式建立的滞后。中医药高等院校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阵地,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旨在培养有中西医两套本领的医学生,这种教育目标不可避免地伴随中医课程设置的边缘化,遑论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使得现行中医教育逐渐失去其中医特色。此外,中西医并行的教学模式可谓各自为政,并没有找到二者有机联系的桥梁。不同的概念、术语、标准向学生交互灌输,学生容易相互混淆,陷入迷茫。进入临床实践后,西医临床诊治以精准化、科学系统化为主。中医总体而言处于宏观辨证阶段,各大医院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以西医为主。在此大环境下,学生的西医思维进一步得到强化和验证,中医思维建立本就迟缓,加之没有得到训练和验证更加缺乏信心。

2.2中医发展及创新西医化

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创新的根本土壤,在西医和现代科学强势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目前中医在教育、临床和科研三大阵地的现代化本质都是抛弃自身话语权和特色的全盘西化。高等中医教育一味重视汲取现代医学的思想和技术,致使现代中医人才出现“异化现象”,大行西医之道。大部分院校西医占比较重,忽视中医经典的研读和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重科研、轻传统。进入临床后,西医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原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而中医学生由于临床时间短、取效暂时缓慢,迫于压力又会以学习西医临床技术为主,重局部,轻整体。在研究方面,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多采用西医实验技术对传统中医药进行印证性研究,最终结果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准绳,重理化,轻人文。当代中医人才固然应当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但更加需要重视以“中”字为前提和根本,正本清源。中医作为中国的原创医学,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古老医学体系,同时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两种属性,具有创新的丰富素材和重要意义,必将对未来的医学模式产生影响。抽取中医的文化内涵、忽视中医天人合一、平调阴阳、扶正祛邪等治疗理念、简便验廉的治疗技术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药和统筹协调的方剂,一味单向度的“科学主义”,只会斩断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和根基。

3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讨

3.1确立正确的中医药人才标准

如今各大中医院校均以科研产出作为考核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单一、缺乏中医药特色。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中医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主体,只有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才能使中医药传承中的具有传统文化根基。高等中医教育应在不同阶段确立相应的人才标准。例如,本科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许多中医理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只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从人文根源和整体角度分析展开,才能掌握中医理论的特色,尽快建立中医特色思维方式[3]。基于此,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中医理论扎实,中医思维灵活是优秀中医本科人才的标准。而研究生教育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着力于中医药的挖掘和创新,传统文化是保持中医药研究特色的哲学基础,注重宏观整体和功能动态。因此,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创新、具备中医原创思维是中医药研究生的人才标准。同时,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医形成以“仁”为中心的医德观,认为“医乃仁术”,而非单纯是一门技艺[4]。因此,各层次人才都应重视医德医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伦理、道德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兼具“仁心”和“仁术”的好中医。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有中医药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最终保证学生在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研习、中医药原创性研究和医德医风建设等重要方面均衡发展。

3.2合理设置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

授课考核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又关乎学生知识体系的平衡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李如辉教授指出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同步演进的关系[5],因此,中医教材应当重视专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渗透。以朝代分界编撰课本,并体现该时段中医发展的文化背景,介绍同时代医家的学术主张和用药特色。目前大部分中西医课程比重基本持平,中西医课程并行开课又各自为政,学生容易陷入思维斗争和迷茫。苏云放[6]认为,中医和西医隶属于两个知识体系,前者是“华夏文明的整体系统论”,后者是“逐级分解的还原论学说”。因此,应当加大中医课程设置比例,且学生入学后应当先接受中医教育,建立起宏观整体的哲学思维方法和中医思维方式,而后学习具体的现代医学技术规范,延伸传统中医的感官范围,并在中西医比较的过程中把握中医思维,建立起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技巧,真正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当加大中医传统文化、中医经典著作、医古文和训诂学等传统文化课程的比例,使学生的中医学习有更多丰富的体悟、材料和工具,原汁原味地学习中医。还可以开设书法、音律、功法等课程,学生既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医和中国文化,又可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亲身获益,更有推广的信心和动力。中医药经典文献以文言文为主要语言载体,没有相应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修养必然觉得晦涩难懂。可以邀请非中医药院校文学系和哲学系的老师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或文化沙龙,不同专业的思维碰撞必然为双方带来别具特色的灵感和思辨,有利于培养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体验思维、直觉思维等中医特色思维。此外,多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古迹和遗址也有利于拓宽教育途径,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也使得授课方式更为活泼。

3.3凝聚社会合力培植传统文化土壤

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养成中医药独特思维并最终树立传承振兴中医药文化的人生理想。传统文化土壤的培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形成应当是长期的整个社会群策群力的过程。传统文化的熏陶应当从娃娃抓起,搭建优质平台,拓宽传播渠道,让人们熟识中医文化的背景、底蕴和作用。在传播推广中,为了使受众产生好感而非情绪上的抵制,政府应当为中医文化研究提供更好的国内传播环境,策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之合力,使人们时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营造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可以通过开设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国学课程,拍摄富有中医药文化内容得纪录片和电视剧,设立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和博物馆、扶持中医药旅游和饮食,编写中医药科普宣传读物、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拓展传统文化的教育空间。传统文化是中医培养和思维方式养成必要的人文素质,而社会氛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载体,身处中医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他日若有机缘接受系统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定会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带来根基深沉的人才。

4结语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曾经创造了千年辉煌,近百年却几次面临被取缔的命运。对此,张其成教授直接指出:“近百年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7]!”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保持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衰决定着中医学发展的盛衰[8],中医药的发展必须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着力培植传统文化土壤,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方为有本之木。尊重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价值,才能提高对本土医学和文化的自信。保持应有的学术定力和理性思考才能切实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水平。只有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理念指导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使中医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大力促成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双向作用和良性循环是培养中医功底扎实、文化背景深厚、医德医风良好的高素质中医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强中华民族健康资源建设的直接需求。因此,中医药文化传承路径的思考和研究当提上日程,值得中医药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冯春.对传统中医文化现状的认识及其发展建议[J].学习与实践,2007(5):151-154.

[2]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3]王丽娜,岳小强,杨学,等.应加强对中医本科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医药导报,2008(8):136-138.

[4]蒋力生.中医的文化渊源及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31-32.

[5]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等.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31-1933.

[6]苏云放.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与交融———科技时代中医教学法探索[J].中医研究,2005(1):1.

[7]张宗明.中医文化复兴是推动中医振兴的根本途径———访全国著名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8.

中医药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今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同时颁布。两个文件的颁布,吹响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角,指明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文件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1]。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意义,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实施路径,有利于加速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1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意义

1.1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在这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中医药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产业事业融合,覆盖全生命周期、覆盖全人群的行业,包括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科研、文化六个领域。毫无疑问,中医药现代化也应包括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科研、文化等六个领域的现代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

1.2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

中医药各个领域现代化都要靠人去推进,因此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人的培养要靠现代化教育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培养能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人,离开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身现代化别无它路。没有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缺乏中医药现代化人,要完成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重任是难以想象的。

1.3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

现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发展,聚焦双一流建设。围绕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用先进教育思想、先进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先进仪器设备等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些恰恰是现代化的内容。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就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分子,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必然也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同步,不能拖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后腿,而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推进者。

2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

对“现代化”一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学者薛畅在分析若干学者现代化定义基础上,给出的定义“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社会各个要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4]。薛畅的定义突出了两点,一是人的现代化,二是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从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看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但判断某一具体时刻是否现代化,仅从过程判断是不够的,还应判断这一时刻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化是指人们将当代前沿先进知识、技术、思想、管理等方面集合在各个领域应用。教育现代化即是将当代前沿先进知识、技术、思想、管理等方面集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技术、治理现代化及国际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也不例外,包括了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技术、治理现代化及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本文拟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术几方面探讨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

2.1中医药高等教育理念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八方面的理念。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此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注重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教育理念,即“传承与创新并重、院校教育与师承并重、行业内引入与行业外及民间挖掘并重”理念。传承与创新并重是指注重培养学生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院校教育与师承并重是指教育教学模式要注重院校教育与师承二者结合,行业内引入与行业外及民间挖掘并重是指教育内容不仅要注重行业内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经验引入,同时要注重将行业外的先进方法、技术及民间有效的经验及时充实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去。

2.2中医药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指教育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其他学科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都可以借鉴、引进国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医药高等教育内容也可以把各个相关领域、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内容、学术进展融入到中医药教学内容之中,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各方面成就与中医药学科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帮助中医药学生站在巨人肩膀上。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无法借鉴,尤其是中医专业的核心内容,更需要国内同行的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要加强教材建设,适时更新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独特体例、内容新颖的创新教材。中医药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进一步回归经典,进一步挖掘文献中的精华,要特别注意把对中医经典研究的新进展、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老药工的炮制技艺、民间挖掘出的秘方秘笈秘法,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充实教学内容。做好传承与挖掘工作,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医药整理传承挖掘就是中医药现代化。

2.3中医药高等教育方法技术现代化

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体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中医药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要从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转到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上来。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深度学习,超时空学习。其次要用信息化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发展等几个层次[5],信息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先进的教育方法有赖于先进教育技术支持,如在用翻转式课堂、PBL教学方法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学生能快速了解将学内容的前沿动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更加便捷通畅,这将大大提升翻转式课堂、PBL教学的效果。第三是教育教学内容数字化。教育教学内容数字化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交叉式学习。首先是将教材数字化、网络化,方便学生用手机随时随地随心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个人兴趣爱好,重组个性化学习内容,培养自己复合式知识结构背景。第四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智能化。AI将使优秀教师经验得到普及,惠及更多学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AI结合大数据,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定制教材,从而实现大众的个性化教育。

3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实施路径

3.1牢牢把握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方向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医药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首先要立德树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同步推进,同步建设。要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

3.2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

现代化的教师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专业的教师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立身之魂,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只有教师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学生健康成长。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执业之基,是教师为人处世的根本,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专业的教师素养是从教之术,是教师业务才华运用展现,对学生能产生最直接影响。作为现代化教师,一要有真才实学;二要说得出,学生听得懂;三要让学生学得会。除此,教师还应具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洞察能力,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师才能高效的将学生带到知识、技术、思想前沿,培养出有预见性国际视野的学生。

3.3改善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条件

中医药高等教育技术方法现代化要靠现代化教学条件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教育技术方法现代化,必须依赖相应的条件设备支撑。数字化校园建设、物联网建设、5G移动互联网建设、智能图书馆、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以至智能化校园建设都是支撑教学条件现代化的基础建设。大数据技术、AI技术、VR技术运用,都能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3.4创新驱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

首先是创新理念,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可借鉴,需要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同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其次是创新体制机制,破除阻碍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障碍,激活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活力,构建适应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恰逢其时。加速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加速培养中医药现代化人才,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将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光明日报,2019-2-24(12).

[2].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J].人民论坛,2016,(34):27.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求是,2017,11(21):13.

[4]薛畅.现代化内涵之我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2):247.

中医药教育范文7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因此,中医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一、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医学生的身心修养

从古至今,我们都将中医称之为“仁术”。“术”乃方术,即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只掌握这门技术而缺少“仁”只能算是“工”。而“仁”指的是“怜惜、疼爱”,即是“人命至重,以贵千金”。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等名句所言。因此,必须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渗透到医学生的教育中,使其具备仁爱之心,身体力行,对患者不论贫穷贵贱都一视同仁,视患者为亲人,视他病为己病。

2.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医学生会将自我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习兴趣。

3.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

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误解,认为“草根树皮就是中医”、“中医没有副作用”,甚至还有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论调,可想而知人们对中医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医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努力传承好中医药文化,而且还要发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消除社会上部分人对中医药文化的误解,更好地扩大具有坚定中医药信念的群众基础,为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前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瓶颈

1.医学生缺乏对中医药文化深入的了解和坚定的信念

一方面,跟其他非医学的院校相比,中医院校的医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接受系统、专业的中医学习,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需要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不需要创造更多让他们接触中医药文化的机会。然而,根据马科等人对宁夏医科大学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状况调查显示,即使中医类的学生在对中医药文化认知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中医就业普遍比较难的大环境下,许多医学生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他们连专业课都频频缺席,更何况中医药文化。

2.缺乏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功底的师资力量

目前中医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基本上具备有富有中医专业知识教师,但其对于文、哲、史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知之甚少。还有一小部分教师,他们文、哲、史理论功底好,但没有接受过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也较少,在其传授知识时并不能很好地讲出其与中医药的联系。据报道,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里的中医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时间不足在校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有些中医学生在校学习之后、中医教师在教授一段时间的课程之后,“弃中学西”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谓是中医药教育领域的一种悲哀,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

3.缺乏完善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的课程

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涌入,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中医院校也普遍增设了有关现代医学的相关课程。然而,现代医学的课程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废中学西”,最后把中医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同时,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明显不足,对中医经典、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加以重视,使得学生普遍缺乏有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由于一些教师上课方式的欠缺,有的照搬书本,一字不漏地死板教学等等,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措施

1.深入开展中医药特色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建立中医药展览馆、宣传中医药膳饮食、编写中医药科普读物、举办各专业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及创造动手的机会等形式,营造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使医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投身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成果,提高学生进一步研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中医人文精神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效能

在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要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光大,需要培养一支涵盖研究、教学、科普宣传、传播、管理等方面,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队伍,需要培育一批能够展示和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中医药文化教师。此外,对于强化学生的中医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良好的学风和医德医风建设中,还应该适当地改进他们的教学模式。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得以改善,一方面,将具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教师派遣到其他学校进修,进行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将其他学校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引到学校,以师与师之间、师与生之间等形式进行沟通讲授,最好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只有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共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使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中医药教育范文8

关键词:融合理念;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0引言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工作,21世纪后,中医药事业出现滑坡,老一辈的中医大师逐渐退出一线,新一代的中医药人才不能及时跟进,断层明显,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日益下降,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渐渐显露[1-2],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影响到中医药师资队伍的实力,更进一步影响到下一代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最终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3]。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①中医药的传承工作被忽视,传统特色逐渐被淡化,使得中医药的优势没能足够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中医药上的学术发展缓慢,未能带动中医药大步开启新的发展之路。在中医药研究生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①传承能力较弱,很少真正用中医思维去看病,临床实习中针对传统中医的培养较少;②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创新力不够,很难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进行对话,难以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中医药研究生的院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标准化和规模化,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不能很好地让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中。比如,受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药的整体性被过于细化的学科所打碎,课程设置条块分隔过于明显。在课程内容中,很少做到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科学技术互为融合。在中医药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常忽略这门传统学科的特殊性。总的来说,现行的中医药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模式未能高度重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没有充分传承,也没有大力创新,还未能真正做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医药院校也应该抓住时机,秉承融合理念,做好新时期下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

1融合理念下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

融合理念,也就是相互结合和相互借鉴等。在融合理念下提升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需坚持承不泥古,创不离宗的原则。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传承以承为基础,以创为目的,在传承的过程中领悟中医药文化,深化研究之后才能加以创新发展。中医药院校在具体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需深度考虑这门古老学科的自身特点,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有机结合,总结提炼之后,充分认清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目的是发展中医药,服务社会。所以在融合理念下,构建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还要顺应时代大背景,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遴选中医药各领域的精英人才补充到现有的导师队伍中,提高师资实力,充分发挥导师和名医名家的指导作用,优化整合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置;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③提高科研素养能力[4]。在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学互为借鉴和互相促进的有机融合下,改革中医药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医药各领域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科研精英。

2融合理念下中医药研究生传承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具体实践

2.1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工作,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融合。制定高层次中医药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细则,选择量身定制的基础课程,不断细化试点课程管理[5]。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整合医学院,新增了中医九年制本博连读专业就是以培养一批懂经典,善于临床实践,具备科研创新力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为出发点。在探索试点过程中,整合中西医基础、临床和科研的各方面学术资源,通过本科教育、研究生导师指导、临床和社会实践、科研能力训练等环节加以培养,在院校教育中融入师承教育,一气呵成,全方位打造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通过此试点,探索和积累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管理经验,再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如此良性促进。2.2提高名医名家的指导效果,加强科研精英与中医名家之间的协作。院校要发挥名医名家的临床带教和学术指导作用,通过临床抄方、学术讲座、博导论坛、考擦实践等形式传播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帮助研究生深入消化课本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际,真正提高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能力;同时注重引进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力量,制造传统中医思维和现代科学研究思路相碰撞的学术氛围,帮助中医药研究生打开视野,拓宽思路,发展创新能力[6-7]。2.3开展中医药课程改革,促进中医经典和科技前沿交叉。研究生中医药课程的改革以传承好、传播好、发展好和创新好中医药事业为目的。首先,通过建立优秀中医基础课程和教材提高中医经典的教学质量,强化中医基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其次,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改革课程的呈现形式,多种渠道传播中医经典,比如中医药MOOC国家精品课程这种线上课程的形式就比较灵活,受益众多;再者,集合院士、国医大师等师资力量,开设前沿科学技术课程,系统地引入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技能,比如针对中医药研究生开设系统生物学课程,逐步促进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科技前沿的交叉融合,不仅要培养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优化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8-10]。2.4提高中医药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将现代研究与经验方互为有机结合。中医临床中的经验方是高度凝练的临床诊疗经验,是中医药传承和中医药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出发点。从经验方的科研出发,搭建中医药科研平台,训练中医药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中西医并存的思维能力。以优势学科为重点平台,在多个交叉的学科环境之中,训练中医药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通过对名医名师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训练中医药研究生挖掘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海外研修项目中,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掌握科研技术的能力。这些举措都将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力,并且在这种相互融合的生态环境下不断提高。

3结论

中医药是我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和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中医药的传承和学术发展创新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大批高层次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加以实现。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医药研究生的培养。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和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基本原则,在融合理念下,深入研究中医药的教育改革,优化传统结构,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从多方面入手,提高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为传承好,传播好,发展好,创新好中医药事业提供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1]杨伟吉,张世杰,郑红斌,等.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67-69.

[2]鄢来均,邝卫红,罗向晗,等.中医药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65-68.

[3]冯毅?,李土芳,刘少斌,等.基于协同创新的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4,17(24):32.

[4]杨济源,潘建科,刘军,等.浅探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1):28-29.

[5]研究生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7):110-111.

[6]高希言,葛淑琦,王栋斌,等.关于针灸推拿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8):737-739.

[7]黄金宇,高慧.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3):12-14.

[8]范晓强,易耀森.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4(8):1038-1040.

[9]贺福元,胡超,何群,等.药剂学及分支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对药剂研究生创新素质影响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