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配套设施范例6篇

公共配套设施

公共配套设施范文1

关键词 公共配套设施 现状 公共政策

一、以十堰市为例介绍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细节,而细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味,路灯、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等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在设计师的新意设计下,它们可以形成某种风格、感觉、氛围,它们给你的感觉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

概括而言,城市基础设施是这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现代化的宜居城市的建设,最好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生活区主要设施配套有:交通、通信、银行、超市、水、电、气、服务等。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十堰市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近年来,十堰城区新建成北京路、浙江路等多条街道,街道两旁绿化覆盖率超过70%。新建成的北京路体育馆等科教文卫体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讯便捷,主干道人民路的加宽,高峰期车流量过大的现况得到再一次缓解。襄渝铁路横贯东西,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达海。武白、郧十一级路的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银福高速穿市而过.年内即将动工的武当山机场,圆了十堰人民多年的机场梦。十堰市邮电通讯已实现了传输光纤化、长途自动化。十堰城区拥有两座水厂,三座大型自来水厂。

城市基础设施首先有市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又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配套,又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以十堰市为例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均况及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综合发展状况而言,问题集中于表现在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城市化进程问题里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最为突出。中国对于如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理性长远的目光,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赊欠状态。单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全国近700个城市,建成有轨道交通线路的仅有十多个城市,营运总里程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模。快速公共汽车系统也仅北京、广州等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建成。这个路口出现了问题就只考虑解决这一个路口,而缺乏整体设计。承载量大、效率高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落后,不断加剧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交通矛盾。这是交通方面,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有此类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群众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呵护有加,但是,仍有少数人蓄意破坏公共设施。公交站亭玻璃支离破碎,垃圾箱随意倒在街头,……这些“满目疮痍”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仅使国家财产受损,群众利益受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形象。下面将以社区、医疗、交通,图书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十堰市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现状。

(1)社区篇

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事社区建设中得重中之重。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现以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十堰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从十堰整体上来看,十堰是一个处于丘陵地带的中小型城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很小,寸土寸金。作为居民社区而言,其主要功能和首要功能是主人,要先解决了居民的居住人体才能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十堰可直接利用的土地非常少,许多新建社区都是通过先挖山誊地的形式出现,多以许多社区连基本的停车位都无法保障,更无法建设居民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了。

十堰是一个新型年轻的城市,城市人口主要来自上个世纪的技术援助人员和下放知青。所以十堰居民的素质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都非常高。长期以来,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休闲文化场所如火车站附近的园源公园早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近几年来兴起了大量的现代化小区,且都具有一定的文体场所,但鲜有居民光顾,这也反映了社区文体活动的单一和陈旧。

(2)医疗篇

十要求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作为推进重点,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但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未来5年,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将步入快速改善时期。按照十报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将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具体来说,全民医保体系和重特大疾病保障救助机制的健全,将从制度上解决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将保障群众用药质量安全、方便价廉。

十堰市现有三甲医院四所。各医院都拥有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自荧光支气管镜、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术等。医护人员过万人次,医疗设施资源高达百亿元,拥有病床量过6000张,年平均门诊接待量过300万人次。 大规模的就医环境也带来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太大导致医生护士态度不尽如意、就医高峰期划价和取药窗口设的太少、就医难买药贵、医院内部水果食物摊点不正规不卫生等。

(3)交通篇

城市交通问题是全世界国家都很困扰的事情。进入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贸易往来和社会性活动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传统的交通运行和管理模式大大制约了城市的稳定与发展。当前我国交通问题早以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中小型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不仅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更同时考验着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十堰位于鄂西北部,与陕渝豫交接,号称“车城”。城市人口近100万。随着武当山国际机场的建设,十堰市的公共交通市场需求呈日益扩大的趋势。据资料显示,5年内十堰市出现4次公交罢工时间:2002年12月,部分司机得知公交公司将被“买断“后集体罢工,这是第一次罢运。此后,2003年6月、2008年1月和4月又先后出现3次罢运事件,规模越来越大,市民反映强烈。2008年4月的第四次罢运后,市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收回城市公交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4)市图书馆篇

十堰市图书馆是政府建设的公共综合性图书馆,是十堰市文献收藏利用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馆舍总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藏书超过60万册。图书馆全年开放。全馆除了向市民书刊的借阅,还面向社会为政府部门、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查询,文献编辑和情报管理追踪等服务。图书馆定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外展服务等。书刊的信息化管理可链接百余个相关信息点,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居民服务。

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业圈,新兴时尚居民区接连拔地而起,周边的基础设施也随之一应俱全,但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却严重滞后,跟不上节奏,而且往往品种单一,仅限于ATM、报亭等几个方面。另外,还存在着形式陈旧,缺乏城市特点等创新问题。当今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的另一大缺陷就是缺乏人性设计,市内街道、公共厕所等方向的指示牌功能不明确,在街道等公共场合缺乏人文关怀的设施,如盲道被随意占用、孕妇老年人休息区基本没有,免费儿童游乐院设施陈旧缺乏人员更新管理等等。总之,我国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与设计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发展的深度于广度方面完全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配套设施的科学技术与工艺也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①国家的公共配套设施作为文化精神的福利建设,投入大,零回报,直接导致相关部门的不重视,进而导致配套设施的从属地位;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经济的过快发展导致了我国面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此块建设的关注和投资过少,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公共配套设施在设计发展,科技革新等相关方面的进步;③公民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问题上得认识不清不新,也是导致了政府有心建设,但难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

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借鉴国际经验。

华盛顿地区乃至美国其他城市的市政公共配套建设立项过程十分严谨和公开。如在华盛顿加宽道路的工程,首先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解决资金的问题,最终都必须由当地议会通过决议案来解决。解决了费用问题后,议会还要通过两党议员的辩论,对项目的设计进行环保、费用、规模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监督,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在当地议会过不了关,项目都无法破土动工。当市政府就一个工程立项之后,除了在网站上登载立项情况之外,法规要求该办公室至少要在华盛顿地区的一家大报上登一次广告。申请华盛顿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的公司,都要经过华盛顿市专门的企业评估部门的评估。评估通常包括6个方面: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完工的及时性、施工安全记录、劳工权利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专业评估人员不但要逐项评估打分,最后还要写出书面评语,供相关部门参阅。

其次,应当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使项目融资成为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融资手段。为了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应逐步实现转型,快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②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③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④使城市基础设施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⑤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为邦.城市规划应成为重要公共政策[J].2005.

[2]诸葛敏.城市基础建设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为例[J].2009.

[3]陈为邦.以科学发展观看城市规划和房地产[J]. 2005.

公共配套设施范文2

不管是北京、广州、天津还是杭州,政府限牌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治堵。而近日,杭州市交警部门称,从本周双休开始,西湖景区春季旅游旺季的管制将被取消。也就是说,单双号限制,景区北线、南线的单行措施都结束了。不过如果出现拥堵等紧急情况,仍会采取临时性管制。

这么说来,限行一段时间,效果还是不错的。

双限后公交地铁承担了一部分交通流量

但这还不够

6月4日早晨8点,一辆停靠在江干区“新丰路机场路口”公交站的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往里走,往里走。”司机不断地对车内乘客说,又对还没上车的乘客说:“挤不下了,等下趟车吧,马上就来啦。”

这也是每天早上杭州无数上班族要经历的情况。

“双限后,车流量下降了17%左右,车速提高了近6%,乘坐地铁的人每天增1万,公交增3万。现在看,路上车子少了不少,整体效果还是很好的。”浙江省相关部门责任人介绍,杭州双限后,大量的市民放下车钥匙,转而选择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

既然双限能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那么公共交通配套设施能否满足杭州人口数量大这一实际情况呢?

杭州地铁对交通的分担率就很能说明问题。有数据显示,东站的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了85%,也就是说,100个人当中,有85个人是通过地铁、公交去车站的。

杭州公交集团的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共有570多条公交线路,年客运量超过13亿人次。尽管如此,杭州的公交仍然常常遭人诟病,比如,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公交线路不成网等等。

杭州市地铁集团责任公司规定,每天从湘湖到文泽路的最早一班地铁为6:04分,最末一班地铁为22:32分。每天16个半小时的运行时间不算短,不过有时候遇上特殊情况,地铁运营也得“加班”。例如今年端午,为了应对外来客流量,地铁末班车就延迟运营到23点。有市民抱怨:“周末在龙翔桥、凤起路这样的大站经常会遇到管制导致坐不上地铁的情况。一直说要建的地铁2号线建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没建起来?”

杭州公共交通存在弊病

2002年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是11.5万辆,到2013年10月份,突破110万辆,与10年前相比,翻了近10倍。这个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另外,主城区超负荷运转。杭州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城区185万规划人口,目前已突破300万,且等城市中心的西湖,日益吸附越来越多的人群。

但车辆和人口激增并非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在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看来,路网架构、公共交通体系不完整,道路交通和管理水平不高才是根本。

“杭州的交通这么堵,一方面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失衡,也就是‘车多路少’。二是城市规划、路网结构与城市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没有进行良好匹配。三是快速路网密度偏低且不成网,导致交通流过度集中在主干道,这就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堵才怪。”吴伟强认为。

而杭州公交吸引力不够,既不快速,也不舒适,也是很多人转向私家车的原因。“有一次坐公交,天气很热车上也不开空调,问司机,司机说空调坏了。”杭州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小肖深有感触。

杭州地铁日均客运量增加1万人次,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增加3万人次。

庞大的数字。

据了解,在2012年得到批复的杭州地铁二号线项目工程于2011年动工,线路全长30.488km,经萧山、江干、下城、拱墅、西湖五个行政区,共设24座车站,计划于2017年建成。

杭州和宁波正在打造公交都市

将试行“守时公交”

最近,杭州、宁波两地的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实施方案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的专家评审。“我们在浙江打造公交都市,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城市拥堵。”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公交都市”体现了一种以城市公共交通为机动化出行主体、以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布局结构。

根据此份创建方案,杭州市将争取到2018年,6成市民出行靠公共交通。

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

要达到这个目标,道路管理必须从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停车设施、慢行交通、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比如,今年杭州要对20条热点拥挤路线进行专项整治;新增3000辆公共自行车……

此外,为了提升公交线路的营运效率和服务水平,今年有可能会在全省试点守时公交。

什么是守时公交?简单说,就是发车时间、到达每站的时间都得按照时间来。

继去年推出10条守时公交线路后,杭州今年将再推10条守时线路,并承诺始发站首末班发车做到首班不延迟,末班不提前;始发站发车间隔时间不大于计划的20%,单程行驶时间不大于计划的15%。

截至去年底,杭州的公交分担率达35.7%,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杭州市治堵办今年的目标是公交分担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出租车运力投放也是交通分担的一方面。6月底前,杭州市将新增600辆油气混合双燃料出租车,年底前再投放500辆纯电动出租车。此外,下沙区域出租车将一次性新增100辆投放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分3年投放市场运营,首批车辆预计今年年底前投放。

还好,这是一个不错的新探索方向。

许睿清 整理

汽车也犯“季节病”

细节保养也很重要

自从杭城立夏以来,气温的攀升人人都感觉得到。虽然不像某些城市那样,细节维护很重要跃上40度,但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空调都早已经开起来了。

近日,不少朋友反映,自己的车载空调刚开的时候,就会闻到一股霉味,必须开窗通风起码半小时,霉味才能散去。

这就是汽车的“季节病”之一――空调病。面对季节的更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保养方式?一些资深汽修技师有话要说。

气温升高,油工作环境发生变化,这对粘度系数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汽修技师鲍国荣建议广大车主换掉冬季使用的低粘度油,添加粘度系数较高的油。“这也是汽车换季保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查、添加更换各种油液。”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汽车自动变速箱的油液检查,容易被很多车主忽视。甚至有人认为,变速箱终生不用换油。对此,老鲍给出了专业解答:“一般情况下每行驶8~10万公里需要更换一次自动变速箱油,如果行驶环境恶劣,则每行驶4~6万公里就必须更换。否则,可能出现不升挡、难降挡或是频繁跳挡等故障。”

除了变速箱,刹车油和防冻液的检查和更换,也是汽车换季保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低温运转之后,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中的防冻液可能出现蒸发、变质或混入杂质等情况。因此,换季保养时,最好更换新的防冻液,以保证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空调制冷系统正常运转。”老鲍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油液进行添加或更换。

而对于空调发出霉味,浙江申浙汽车的技术经理陈巍提醒车主们:换季期第一次开空调之前,车主应当对车载空调做一次彻底清洗:“空调进风口吸入的大量灰尘、脏物以及滋生的细菌等,都容易影响人的健康。”

需要注意重点清洗空调的部位包括:汽车冷凝器,这部分将影响空调的制冷效果;空调滤芯用了一段时间后容易变黑,应当将空调滤芯上的杂物和表面灰尘清洗干净,便可接着使用。

公共配套设施范文3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日趋多样化、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社区服务意识的增强,对各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要求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了国家对公共设施发展的重点关注。

要解决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除了加强批后管理外,更应做好方案设计和评审工作,而构建一个科学的标准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性。

1.引起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的因素

1.1人口年龄结构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居民年龄结构变化中老年人增多的趋势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较大。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不仅需要经济保障,也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及医疗服务,这就对全社会提出较高的要求。

1.2居住区开发形势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价格门槛较高,用地紧张,很难再有可能一次性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但组团各属于不同的开发单位,在小区级或居住区级公建配套上有所缺失,这些设施通常依托中心地段原有的设施解决,无形中增加了这些设施的服务压力。

1.3公共设施配套供应模式与实际需求的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回归。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会对居住区服务设施带来相应的影响。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配套发展趋势

2.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日趋多样化、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社区服务意识的增强,对各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教育设施质量和老龄化应对策略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2.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可以盈利的经营设施的设置受到普遍青睐,而对一些服务型设施的设置却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结构的转变,居民对营利性商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公益性公共设施需要出台强制性的规定,以保障居民基本的公共利益。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策略

3.1调整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模式

简化组团分级、变传统三级配套为两级配套,即将原有“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三级配套模式进行调整,简化形成功能明确、布局集中的“居住区―居住小区”两级体系。同时,以街道、社区对应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分级的两级设置方式。城市住区空间可以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级划分:与空间规模相对应的是居住区、小区;与社会管理体系相对应的是街道办事处、社区。

借鉴新加坡经验,结合生活性道路布置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加强设施可达性,提高使用率。

3.2优化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3.2.1服务人口与设施的对应

在实际应用中,广州、深圳、南京、重庆标准中在服务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只需确定人口规模就可以直接确定设施的内容与数量,方便了配套标准与规定的使用。

3.2.2法定规划的引入与控制类型

在沈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过程中,对配套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采用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文本控制4种方式。实线控制主要为强制性控制用地,必须落实项目的空间范围,不可调整位置。虚线控制主要为用地预选址,即必须落实项目的空间范围,在街区范围内可弹性调整位置。点位控制主要以控制规模为主,不强制落实用地。文本控制主要为在规划文本中提及,不强制落实用地。

3.3提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3.3.1提升服务性设施

建议对2002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关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做适度调整,以政府作为投资和经营主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政管理与服务、社会福利等设施归为公益性设施,各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归为经营性设施。重点加强公益设施控制要求,在指标中应给予明确的设置规定。

3.3.2提升福利性设施

加强幼儿、老年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便民利民设施、助残养老设施正是一些居住区的公建配套中的最薄弱环节,因而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是本次指标体系设定中要注重的议题。

3.4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机制

强化公益性设施,保障公共利益。建议公益类用地由政府统一控制管理,并确保配建的标准。灵活配套经营性设施,满足市场需求。将商业服务类中控制项目突出菜市场控制指标,其它商业小类项目采用控制整体指标的方法,灵活应用,确保弹性。合理调整适用范围,提高可操作性。适用范围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三环以内为旧城区,三环以外为新城区。根据以上两个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设置规定和设置要求。新城区,要求独立设置用地的设施,应落实用地范围。旧城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按照不低于指标的70%设置。

4.结语

本研究是对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方法的新的探索,可梳理出匹配沈阳市公共服务设施特点的优化思路,填补沈阳这一方向上的空白,为沈阳市控详规划深化编制和管理审批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也衷心希望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策略能为相类似城市落实相应设施,找寻适合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思路,能提供些许可参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文波.杨育人.社区配套设施“非属地”现象及规划政策探讨[J].城市规划.2010(8):56-60.

[2]欧阳海燕.超过半数人肯定新医改.八成人对保障房不放心[J].小康.2012(03):58-63.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Z]

公共配套设施范文4

【关键词】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产居融合

一、前言

1、项目背景

工业园承载着引导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实现工业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对于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善投资软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产业工人创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干劲"的外部环境,我们以威海市区工业园区为例,基于"将每个工业企业7%的配套设施用地复合集中"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市区工业园生活配套设施规划标准及实施建议。

2、项目概况

至2011年底,威海市区工业用地面积约54.0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189万平方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9家。从业人员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约16.6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61%。工业园区的产业门类涵盖了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机械钢铁、船舶海洋工程、渔具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二、问题剖析

1.重产值、轻服务,造成供需失衡。以往市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偏重于土地、资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忽视了配套设施建设,造成各项配套设施供需失衡,给园区内企业及职工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职工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重扩张、轻集约,造成设施分散。首先,工业厂区集聚程度低,不仅浪费土地,而且分散了从业人口,给配套设施建设带来了难度。其次,现阶段工业园普遍实行"谁建设、谁配套"的建设模式,设施的规模和类型等依据各企业自身需求和意愿而定。而受资源条件限制,除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配套设施建设能力较弱,按照现有的建设模式,园区内的配套设施分散布局于各大企业内部,无法做到设施共享,也不便于进行社会化、一体化管理。

3.重分区、轻复合,造成产住分离。在总体规划层面,居住用地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分散于城市,产居用地关联度低,导致了组团之间联系交通压力较大,"钟摆"交通现象明显。在控制性规划层面,只有《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中对工业项目的厂前区(含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比例给出了规定(上限不得超过7%),缺乏其他明确的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使得配套设施用地短缺,配套设施内容、规模及类型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三、规划应对

(一)"产居融合"理念

"产居融合"理念是指以满足工业园内职工生产、生活需要为前提,统筹考虑产业与生活配套设施的空间、用地和功能布局,实现共生共融、互动发展。

(二)指标体系构架

1.层级化"产居单元"

(1)划分依据。"产居单元"的划分主要考虑人口密度、产业类型两大要素,同时兼顾建设现状和道路隔离,以集中相互关联的工业,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同时科学预测单元人口和设施规模,提高单元可操作性。

(2)规模控制。根据交通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规模,将"产居单元"分为园区级和邻里级。园区级"产居单元",即以职工步行方式为主进行测算,根据可接受的出行时间,产居单元规模宜为2-4平方公里。邻里级"产居单元",即根据国内外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大于800-1000m)来测算,产居单元规模宜为0.8-2平方公里。

2、配套设施规模及类型

(1)规模建议。我们选取我国不同类型工业园为案例,研究其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工业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如东莞松山湖北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曹妃甸滦县临港工业园、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结合案例及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人口密度,确定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园区工业用地中的比例大致为3%-8%。建议在威海市区工业园中集中建设的"青年中心"和"便利中心",在产居单元中所占的用地比例基本等同于生活配套功能用地在园区工业用地中所占3%-8%的比例;每园区级产居单元中"青年中心"与"便利中心"的规模分别为6-28公顷、1-3公顷。

(三)规划布局

规划依据道路隔离和规模控制原则,同时注重强化各单元内的主导产业,对各个工业区进行了产居单元划分,共细分了22个园区级"产居单元"(见图1)。

图 1 青年中心、邻里中心位置图

四、实施建议

(一)用地控制--规划引导与弹性控制相结合

"青年中心"及"便利中心"的用地性质应与其建设模式相挂钩,弹性确定。当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时,为降低创业成本,两中心的用地性质可以是工业用地;当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时,用地可采用划拨形式,由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可将其划拨为商住用地。

考虑到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青年中心"及"便利中心"的规模尽量取上限值,预留充足的公共空间,分类配套设施的规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节。今后新审批的产居单元内的工业项目,除厂区内的办公用房外,不再单独安排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同时降低新建工厂厂前区的比例(不宜超过3%)。

(二)建设模式--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1.居住设施--政策支持、企业参与。一是政府统建。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和省下拨的城市棚改资金、金融融资以及住房公积金闲置基金等,直接投入建设并纳入公租房统一管理。二是大企业自建。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大企业,在 "青年中心"集中建设。三是中小企业合建。引导相关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在"青年中心"建设。另外鼓励中小企业为职工在"青年中心"内部租赁宿舍和住房,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对纳入公租房计划的居住设施,供应管理和建设标准应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的规范标准。

2.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一般采取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政府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该模式基本能够保证配套设施配置的数量和规模,但政府负担较重,实施难度较大。另一种是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通过扶持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但应加强政府调控与监管,以避免建设混乱和恶性竞争。对于自身配套已经比较完善的大型企业,可以保留其配套设施;暂时保留现状自发形成的分散商业设施,采取开放式管理,但限制其数量的增加。

公共配套设施范文5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1年12月31日市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良宇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决定

(2002年12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

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修改为:

新建住宅必须达到下列要求后,方可交付使用:

(一)、住宅生活用水纳入城乡自来水管网;使用地下水的,经过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二)、住宅用电根据电力部门的供电方案,纳入城市供电网络,不使用临时施工用电和其他不符合要求的用电。

(三)、住宅的雨、污水排放纳入永久性城乡雨、污水排放系统;确因客观条件所限,一时无法纳入的,要具有市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实施计划,并经环保、水务部门同意后,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临时性排放措施。

(四)、居住区周边或邻近道路上有燃气管网的,完成住宅室内、室外燃气管道的敷设和室外燃气管道的镶接;居住区周边或邻近道路上没有燃气管网的,完成住宅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并负责落实燃气供应渠道。

(五)、居住区内完成电话通信线、有线电视线敷设到户;其中,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和中心城区以外的高档居住区还应当完成五类以上数据线(含五类数据线)宽带数据传输信息端口敷设到户。

(六)、住宅与外界交通干道之间有直达的道路相联。

(七)、居住区及居住小区按照规划要求配建公交站点,开通公交线路;暂未建成的居住小区与公交、地铁站点距离超过2公里的,建设单位应当有自行配备的短途交通车辆通达公交、地铁站点。

(八)、住宅所在区域必须按照规划要求配建教育、医疗保健、环卫、邮电、商业服务、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公共建筑设施;由于住宅项目建设周期影响暂未配建的,附近区域必须有可供过渡使用的公共建筑设施。

(九)、按本市住宅设计标准预留设置空调器外机和冷凝水排放管的位置。

(十)、完成居住区内的配套绿化建设。

(十一)、住宅周边做到场地清洁、道路平整,与施工工地有明显有效的隔离措施。

《上海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

本决定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管理办法

(1995年12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21号令

根据1997年12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修正并重新

根据2002年12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新建

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并重新)

第一条、(制定目的)

为了加强本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的管理,保障居民入住后的基本生活条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与交付使用的管理。但个人建造的自住房屋除外。

第三条、(基本原则和要求)

根据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新建住宅应当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和住宅建设投资、施工、竣工配套计划,配建满足入住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市政、公用和公共建筑设施。

新建住宅经审核合格取得《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四条、(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

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以下简称市住宅发展局)负责本市新建住宅配套建设的综合协调及交付使用的监督管理。各区、县住宅建设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新建住宅配套建设的督促实施及交付使用的监督管理。

各级计划、规划、房地、市政、公用、电力、环卫、环保、水务、工商、公安、财贸、邮电、教育、卫生、民政和园林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住宅管理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住宅竣工配套计划的制定)

本市住宅竣工配套计划应当与住宅建设投资、施工计划相协调。本市住宅竣工配套计划由市住宅发展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备案。

第六条、(配套项目的规划管理)

市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会同住宅建设管理部门按照新建住宅详细规划要求,落实市政、公用和公共建筑设施配套项目,并督促住宅建设单位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第七条、(住宅竣工配套计划的实施)

市住宅发展局应当将住宅竣工配套计划,下达给住宅建设单位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单位具体落实。

住宅建设单位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单位应当根据住宅竣工配套计划,签订住宅配套合同,落实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责任。

公共建筑设施纳入住宅竣工配套计划的,住宅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计划建设,并接受住宅建设管理部门的监督。

共同开发同一住宅项目的住宅建设单位,应当在协作开发合同中明确约定各方在配套建设方面的责任。

对住宅竣工配套计划的实施,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积极配合。

第八条、(交付使用的审核申请)

新建住宅竣工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住宅建设单位应当向市住宅发展局或者区、县住宅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交付使用审核的申请。

办理新建住宅交付使用审核申请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申请审核表;

(二)、纳入本市住宅建设投资、施工、竣工配套计划的文件;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住宅及公共建筑设施竣工验收合格文件;

(五)、市政、公用配套的证明材料;

(六)、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第九条、(交付使用的审核机关)

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的新建住宅的交付使用,由市住宅发展局组织审核。

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的新建住宅的交付使用,由区、县住宅建设管理部门组织审核。

第十条、(交付使用的审核程序)

市住宅发展局或者区、县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新建住宅交付使用审核申请之日起30天内,对新建住宅配套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并提出审核意见。

经审核合格的新建住宅,由审核机关按幢颁发《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

《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由市住宅发展局统一印制。

第十一条、(交付使用的要求)

新建住宅必须达到下列要求后,方可交付使用:

(一)、住宅生活用水纳入城乡自来水管网;使用地下水的,经过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二)、住宅用电根据电力部门的供电方案,纳入城市供电网络,不使用临时施工用电和其他不符合要求的用电。

(三)、住宅的雨、污水排放纳入永久性城乡雨、污水排放系统;确因客观条件所限,一时无法纳入的,要具有市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实施计划,并经环保、水务部门同意后,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临时性排放措施。

(四)、居住区周边或邻近道路上有燃气管网的,完成住宅室内、室外燃气管道的敷设和室外燃气管道的镶接;居住区周边或邻近道路上没有燃气管网的,完成住宅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并负责落实燃气供应渠道。

(五)、居住区内完成电话通信线、有线电视线敷设到户;其中,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和中心城区以外的高档居住区还应当完成五类以上数据线(含五类数据线)宽带数据传输信息端口敷设到户。

(六)、住宅与外界交通干道之间有直达的道路相联。

(七)、居住区及居住小区按照规划要求配建公交站点,开通公交线路;暂未建成的居住小区与公交、地铁站点距离超过2公里的,建设单位应当有自行配备的短途交通车辆通达公交、地铁站点。

(八)、住宅所在区域必须按照规划要求配建教育、医疗保健、环卫、邮电、商业服务、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公共建筑设施;由于住宅项目建设周期影响暂未配建的,附近区域必须有可供过渡使用的公共建筑设施。

(九)、按本市住宅设计标准预留设置空调器外机和冷凝水排放管的位置。

(十)、完成居住区内的配套绿化建设。

(十一)、住宅周边做到场地清洁、道路平整,与施工工地有明显有效的隔离措施。

第十二条、(对审核发证情况的监督)

市住宅发展局对区、县住宅建设管理部门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的审核发证情况实施监督,每年应当确定一定的比例,实施抽查或者复查。

第十三条、(限制措施)

非经营性新建住宅无《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的,不得分配。

经营性新建住宅无《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商品房注册登记手续。

新建住宅无《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的,公安部门不予办理入户手续。

第十四条、(行政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擅自交付使用新建住宅的建设单位,由市住宅发展局或者区、县住宅建设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新建住宅符合交付使用要求,但未按规定向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审核申请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未补办的,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可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新建住宅未按规定纳入住宅竣工配套计划,又未按规定配建市政、公用设施或者不按住宅竣工配套计划配建市政、公用设施的,责令限期补建并停止交付使用。逾期未补建的,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代为建设措施,由住宅建设单位承担代为建设费用,并按代为建设费用的10%向住宅建设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逾期未补建或者在补建期间擅自交付使用的,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并可以按照擅自交付使用的住宅面积处以住宅建设配套费5%-10%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

(三)、新建住宅未按规定配建公共建筑设施的,责令限期补建并停止交付使用。逾期未补建的,征用相应建筑面积的住宅作为未配建公共建筑设施的补偿,并由有关部门落实安排相应的公共建筑设施;无法限期补建或者在补建期间擅自交付使用的,按相应的公共建筑设施面积处以住宅建设配套费5%-10%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

违反本办法,擅自交付使用新建住宅,情节严重的,对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住宅建设单位,由房地产管理部门降低其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对其他住宅建设单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民事责任)

住宅建设单位擅自交付使用新建住宅,造成入住居民基本生活困难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单位和住宅建设单位未按住宅配套合同要求完成配套建设的,应当按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住宅建设管理部门的责任)

住宅建设管理部门未按规定对新建住宅交付使用实施监督管理,造成入住居民基本生活困难的,应当及时消除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对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追偿。

第十七条、(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居民发现交付使用的新建住宅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交付使用要求的,有权向住宅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检举,也可以按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提起民事诉讼。

第十八条、(行政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住宅发展局负责解释。

公共配套设施范文6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4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