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范例6篇

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范文1

【关键词】音乐文化 音乐与文化 教学

说到音乐,首先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想到音乐本体,可能会想到一首歌、一首乐曲,我们称其为音乐。但自音乐有始之初,其本体就不是音乐的全部,而只能说音乐本体是音乐的载体,伴随着的还有音乐从产生到流传过程中一切音乐文化的集合,包括文化观念、政治、经济、科技等,它们都对音乐本体有着重要影响。

纵观音乐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音乐教育中渗透音乐文化的内涵成为现今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从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来看,音乐的人文性在音乐课程的性质方面被首先强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音乐素材感悟音乐文化成为现今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之时也会出现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音乐文化”的教学;另一种是“音乐与文化”的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怎样的区别?哪一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了不可忽视的教学弊端?又应该怎样通过音乐素材让学生感悟音乐文化呢?这是本文想要集中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音乐文化”和“音乐与文化”

在如今的学术研究里,“音乐文化”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同时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人们在大量使用“音乐文化”这个概念的同时,却几乎没有谁能对其原概念做一个解释。音乐文化是什么?是音乐的文化、音乐与文化、音乐中的文化还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文化教学和音乐与文化教学有差别吗?从源头开始,我们要弄清这两个关键词的概念。

“音乐文化”和“音乐与文化”有何不同,在字面上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有着天壤之别。在本文中,笔者将使用薛艺兵对梅里亚姆关于音乐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解释,试着来说明音乐文化和音乐与文化的差别。梅里亚姆说过非常有名的三句话,即“研究文化中的音乐、研究作为文化的音乐、音乐是文化”。很多人会把这三句话理解为从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到音乐就是文化的一种演变。而薛艺兵对于这三句话的解释,对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和什么是音乐文化的问题,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他认为:“文化中的音乐并不是把音乐放进文化(另外的事物)中加以研究,而是把音乐放在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中进行研究,那么音乐文化就不是音乐与文化,因为它不是两个东西(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而是一个事物,并且音乐包含了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①简言之,音乐文化是一个东西,其自成一体,没有用文化来解释音乐或是用音乐来反应文化一说,因为它们是不可割裂的。

那么,音乐与文化和音乐文化有何不同?从语言的表述上来看,就把音乐和文化割裂开来了。音乐和文化不再是一个事物,而是两个有区别的东西,即音乐本体和音乐本体背后的文化语境,是把音乐本体代入文化中去加以解释,是音乐和文化的“两张皮”。由此可见,音乐文化和音乐与文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概念上有着极大区别。

二、课堂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化”和“音乐文化”

辨别了音乐文化和音乐与文化,回到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文化的教学和音乐与文化的教学到底有何差别?在观念上、教学方法上有何不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使用哪种教学方式较多?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音乐与文化”的教学方式

上文提到,音乐与文化的教学方式,即是把音乐文化拆分成了音乐和文化两个不同的事物,那么具体在音乐课堂中,音乐与文化教学的特征和形式如何呢?

1.教学观念:逻辑学范式为主

首先,在对待音乐和文化的关系时,音乐与文化的教学模式是用语言来解释音乐文化,再试图带着此概念来接触音乐本体。音乐文化变成了音乐本体与其背后的文化语境,造成了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而就笔者多年的听课经验看,现今的音乐教学都采用此种方式。

其次,从授课所持有的范式来看,音乐与文化的教学仍没有摆脱课堂教学的“逻辑学范式”。②音乐文化的教学到底在音乐课中是属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是过程与方法呢?可以看出,在音乐与文化的教学中,把对音乐文化的教学如逻辑学范式,即像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课堂的目的定位是偏向于掌握知识与技能,完全用以与历史课无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涉及音乐学习的时候,也是以学会歌曲为主要目标,在歌曲的聆听与演唱过程中,集中于音乐形态的分析,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是在“文化讲解”中,而不是在“音乐文化感悟”中。

2.教学方式: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

从教学方式上看,音乐与文化的教学呈现了“两张皮”的特征,采用讲解、观看视频、诗歌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接触音乐文化。而在讲到此部分的时候很少涉及音乐本体,只是把音乐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和音乐形态的分析相对应,使学生学到的关于音乐文化的知识是通过“了解”而来,而不是通过“感悟”而来。这样就违背了音乐作为一个艺术学科的特点,造成这样的原因,首先是教师并不认为音乐可以用其自身来解释音乐文化,所以其使用语言来对音乐文化加以解释,但是否可行呢?仅用语言解释音乐文化之后,把其代入音乐作品,就能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获得音乐文化认知吗?其实从解释学的发展来看,解释学从语言学向本体论转向之时,人们就秉持一个观点: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解释不能寄全部希望于语言,因为语言在表达事物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语言有其不稳定性、语言状物表意的不确定性以及历史的局限性。③这就说明语言在解释音乐文化上有很大的弊端,那么通过用语言解释而来的音乐文化再反过来解释音乐,音乐与语言之间更是产生了巨大鸿沟,所以这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效果:禁锢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对于此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一方面是音乐文化感悟上的极大不足;另一方面是禁锢了学生对于音乐文化感悟的自由。

学生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往往会与通过了解而获得的音乐文化相脱节,这就表明之前对于音乐文化的讲解在真正的音乐实践中没有施展的地方,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在做无用功。然而这种逻辑学范式下的音乐教学也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禁锢在音乐文化的框架里,并带着这种理解去看待特定音乐文化下的音乐作品,其会缺乏对于音乐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无法去接触真正的音乐。

(二)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文化”

既然音乐与文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把音乐与文化割裂开,企图用语言解释文化,再用作为知识技能的文化来帮助学生得到音乐文化的体验方式,那么音乐文化的教学就应该用一种与其不同的、把音乐文化看作一个整体的新思路开展。

1.教学观念:现象学范式为主④

首先,从对待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上看,我们要秉持在音乐中感悟文化,而不是用语言来解释音乐文化的观念。即用音乐自身去“解释”音乐文化,利用一定的音乐教学方法,在音乐文化的语境中以音乐阐释文化,以文化带动音乐感悟,在音乐文化的语境中去感悟音乐文化,而不是在文化的语境中去理解音乐,所要实现无须转化的、直接的音乐文化的获取。

其次,在教学的范式上应该秉持“现象学范式”,而不是逻辑学范式。所谓现象学范式,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一种文化语境中进行描述、解释和理解为主,即音乐文化并不是靠语言的分析、音乐文化的讲述、音乐本体的剖析来获得,不是知识与技能范畴的获得,而是音乐文化的教学偏向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性的部分,重要的不在于“知”,而在于“悟”。

2.教学方法:在音乐的语境中感悟音乐文化

上文提到,之所以很多教师把音乐文化教成了音乐与文化,是因为他们并不觉得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来阐释音乐文化,因此,其都使用了语言作为音乐和音乐文化之间的转述媒介。那么,可以通过音乐本身来感悟音乐文化吗?当然可以,从解释学来说,这种形式是在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去感悟音乐文化,这就突破了转述所带来的理解的障碍和桎梏。在其本体的语境中去通过音乐实践进行文化感悟,化“music cultures”为“musicing cultures”,化知识技能为文化的情感表达。

如何在音乐的语境中感悟音乐文化呢?就如克拉克洪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种行为的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文化是人类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文化首先是一种行为,而不是通过静态的聆听就可以感悟的,因此我们要把音乐化为一种行为,在音乐的行为中去感悟音乐文化。这里可以把音乐与声势、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演奏、音乐与表演相结合,创设一个特定音乐文化的情境,让学生在“音乐行为”中利用身体多处感官去感悟音乐文化。

3.教学效果:对音乐文化多元化的感悟

这种音乐文化的教学理念,首先让音乐文化回归于音乐表达,让音乐课凸显其学科特征,即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像其他学科以工具理性的方式来开展,起到了音乐在实践中获得审美感受、感性认知的目的,这是音乐课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既然使用音乐实践作为音乐文化的感悟方式,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表现空间。因为在音乐的实践中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要将自己融入音乐的文化语境中,并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表现,每个人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都外化于其在音乐实践中的种种行为。

当今是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要接触多元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脱离文化语境的音乐本体,也不应该有脱离音乐本体的文化背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的语境中感悟音乐文化。

注释:

①陈铭道.书写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②④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J].音乐教育研究,2008(2).

音乐文化范文2

关键词:音乐文化 特点及作用

从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到建设文化名城,东莞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烈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就是最好的写照。经济腾飞了,带动文化更好地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等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气息生机勃勃,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汲取这座城市的文化营养。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世人所喜爱,无论在校园、企业还是在家庭、社区,它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由此产生的文化魅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多年来,东莞致力于打造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其中不乏音乐领域的作品,“粤韵金声”粤曲晚会、东莞音乐剧节、东莞市合唱节等活动,都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盛宴。在当下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音乐极易模仿,且互动性强,所以群众也很喜欢用音乐来表达心情、抒感,音乐不仅能舒缓人的压力,还可以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音乐已经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风格各样的音乐无处不在,人们乐着、唱着,生活也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也随之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

音乐具有极强的可欣赏性,其文化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无论是山歌、粤剧还是流行歌曲,只要用心去唱,就能体会到奇妙的意境,若配合身体动作,歌者充分达到形神统一,其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极具可欣赏性,给人们带来听觉盛宴和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可以是直接和间接的,在公园的小亭、在广场的一角,周围的建筑就是其背景,没有帷幕把演员和观众隔离开来,音乐爱好者就是在观众当中表演,这也就使得表演者和观众是一体的,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从而产生莫大的亲和力。还有一些是通过比赛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像歌唱大赛,因为要分出胜负,所以就要一级一级淘汰,仿佛就是经过彩排,达到精益求精,从而也可以让观众饱享高水准的音乐大餐。

音乐的大众化使得文化具有广泛性。在城市,文化广场是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而这里,往往就是音乐成长的肥沃土壤。还有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因此音乐应该走平民化道路。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这种表现形式都比较活跃,渐渐地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随着群众文化的大力开展和群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音乐在不同年龄阶层均有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肯定。

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使得其文化具有娱乐性。群众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大部分都是自发性的表演,完全是出于修身、养性、娱人、娱己,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音乐是一种抒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晨练时哼上一曲,还是晚上散步时引吭高歌,完全是依据人们的心情,这就使得歌者在情感上得以宣泄,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精神享受,可以且歌且行,也许作家从歌声中得以才思泉涌,画家从歌声中得以启发灵感,策划者从歌声中得以找到绝妙的点子……从这个角度看,音乐在给人精神享受的同时,还能引领人们的思考方向,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高压、快速的时代,音乐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纯正社会风气,主要体现在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并善于交流,普及音乐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资源共享,同时也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把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使人们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结识新朋友或保持、延续已存在的社会关系,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逐渐消除地位的阻隔,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文化情境中相互了解,这样,可以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参与和选择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群众对交际、归属的渴望也日益强烈,而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呼朋唤友,三五知己,通过音乐来增进感情也是一大乐事。音乐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一个硕大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流行歌曲、音乐剧、粤曲、山歌……人们可通过参与活动,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感受休闲的生活,从而增加了社会接触,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同时也是传播舞蹈文化的纽带。

音乐向来都有很多“发烧友”,而它的主体是群众,这也体现了其群众性。它根植于群众,世代繁衍于民间,是人民群众追求精神和理想愿望的反映,也是人民社会生活的一幅风情画卷。音乐在群众中进行,在群众中普及,可以有力地促进东莞文化名城的建设。音乐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编排,力求满足各层次群体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因此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保护人、实现人、发展人,同样,音乐也要崇尚个性,让群众在各自的音乐活动中各得其所:安静者修身养性,活跃者释放激情;白领们可调节劳逸,蓝领们可释放压力。总之,让群众在音乐中尽情展现自己,从而在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大程度的宽容与理解。

音乐文化也是打造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城市需要文化命名,像“音乐之城”。 一个城市若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音乐文化,这无疑是一种优势,可以与城市历史渊源和自然地理环境优势进行重新聚合,进而形成城市品牌,这就是一次价值增值,无疑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

音乐文化范文3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音乐文化范文4

羌笛音乐文化 文章 来源

自秦汉始,西北边陲就是大汉与少数民族争斗的要地。那些在历史上显赫的匈奴人、突厥人、胡人、色目人、羌人等,都在大漠的戈壁上留下足迹。羌人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支,在西北“逐草而牧,栖水而息”。“羌族是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散居在甘肃、新疆内部、青海、西藏东北部和四川西部。远在先秦时,羌人已见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性之别也’”②。在汉魏历史中,我们查阅到这样的文字“战国初年,羌人雄踞河湟间(河州、青海、湟水、甘肃境内)”③。由此可见,羌笛为什么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的缘由,羌人与羌笛始终与大漠、戈壁、草原、雪山这些迷人的字眼相连,与中国文人的悠悠诗情密不可分。

要研究羌笛与甘肃东乡族的“咪咪”之缘,就必须将两种乐器的质材、性能、演奏形式、发声原理进行细查与对比,通过一支小小的竹笛,揭示出羌人与甘肃东乡族内在的文化渊源。羌笛属单簧齐鸣乐器,制作采用箭竹,构造由两根等量粗细相同的竹子并在一起而成,演奏时口含簧片,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音孔,鼓腮吹气造成簧片鸣响,发出悦耳动人的声音。筚荜流行于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是东乡族人民在农耕、放牧时常玩的一种乐器。筚荜在当地叫“咪咪”。该乐器最早见于骨制,后演变为竹形。筚荜可用当地的黄杆京竹、黄槽竹、苦竹、京竹、四季竹、青皮竹、棕竹制成,这类竹子耐干耐寒,有些可以在零下20℃以下的温度下存活。西北农村冬天最冷气温有时达到零下20℃,这就是与现在四川羌笛多用箭竹制成的最大区别。筚荜也采用双管并置而成,每根竹管上造有对称的四个音孔,这与古代羌笛造四孔的形状相同。筚荜在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握此器,左手在下,中指、食指分别横按两管第一、二两孔,右手在上,中指、食指分别横按两管第三、四两孔。口含两管上端管哨吹奏,可发出同度双音。羌笛与筚荜比较,在外形、材质、工艺制造、音色、发声原理等方面都极为近似。羌笛经由历史的演变,制造工艺大大改良,所采用的材质为箭竹,最好是深秋季节处于“冬眠”不生长的竹子,此时的竹子质地坚实,可用于制作时的造型和掘孔。现制羌笛虽然为双管,与流行于甘肃东乡族的荜荜一样,它在制造时要将笛身削为方形,这样以便两竹管粘合。羌笛在演进中外观有所变化,但是其根本没走出多远,它两管并行,四孔为雏形,以竹为本的原始模样,与甘肃东乡族的“咪咪”完全一致。掀开历史,原来东乡族正好居住在古羌人过去放牧的那片土地上。甘肃东乡族居住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的山麓地带。在由民族出版社马自祥编着的《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概论》中记载,这个民族为甘肃所特有,无文字,有语言,传承文化十分艰难。“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部分语言构词有部分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的词汇。”④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少数词汇同样掺杂着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其突厥语和波斯语在历尽沧海后已面目全非,不见踪影。东乡族与羌族妇女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那就是头上带有盖头,盖头是西部少数民族妇女头上的显着标志,她象征着居留于黄沙漫漫的西北,终日饱受沙尘侵害的妇女们的一种防卫,盖头不是东乡族人的专利,在新疆、青海、西宁、陕西、甘肃、内蒙的少数民族都具有这种装饰,它风雅地出现在妇女们的头上,一来阻挡风沙,二则显示出另样的美丽。羌族妇女也兴头饰,所不同的是,羌族移居四川后,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里生活,不受风沙的侵袭,妇女盖头于是就掀起来,改为朝后脑勺的一块饰品。尽管羌族妇女的头巾有所演变,但它与羌笛与荜荜一样,出于同源,难断“手足之情”。

音乐文化范文5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多元文化拓展了音乐领域,多元化音乐教育被大多数教育机构所关注。音乐文化教育是基于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用等,反映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进行分析讨论。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

1、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内涵音乐文化是人们利用音乐来传达文化的一种方式,而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是多元化互相渗透的,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音乐文化包含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形式决定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音乐是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途径。音乐文化离不开音乐教育,而脱离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则没有意义。2、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传承特点音乐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特征,音乐教育中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法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多元文化教育为的就是加强对音乐的创新和音乐观念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1]。音乐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音乐文化反映了音乐教育价值。不同的民族的音乐有不同音乐价值,音乐教育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形成了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包含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背景,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首先先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了解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音乐教育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文化存在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之中,音乐教育是人们对音乐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由于音乐文化不断的更新与传递,使得音乐呈现出了多元化变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人们通过音乐文化的传播,使人们对音乐文化有了基本的认知,保证了音乐文化的民族风格特色。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选择运用,是根据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及社会的要求进行的,通过音乐教育将音乐文化内容进行重构。例如,有的音乐家就将西方曲式与小提琴的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著名作品《光明行》,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作曲特点,形成了音乐文化特点,发挥了民族音乐文化。多云文化音乐教育在传播过程中,借鉴了多种音乐的特色、风格及文化精神,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更新改进,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2、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音乐文化的创作过程,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教育将各种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培养了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创新能力,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2]。音乐文化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人民在进行劳作时,在音乐娱乐过程中学习了音乐文化教育,为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多种音乐文化汇聚成了多元文化音乐,形成了音乐特有的风格和特色。通过对传统的音乐文化的教育提高人们对多元化音乐文化知识,进而达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目的。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将不同的音乐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多元文化的系统性知识,传承音乐文化的特色与风格,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精神和价值。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增强音乐文化凝聚力音乐教育可以适应其相应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整体,音乐教育具有增强中华凝聚力和丰富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作用。人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可以建立音乐价值观,体会音乐的美好情感,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欣赏,达到对音乐精神和内涵的认知[3]。例如,某一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本民族的人民可以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民族音乐进行认知。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中,可以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流传。在多元化音乐文化中,学习音乐文化知识,要根据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内涵,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和特征,利用适当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得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渗透到整个音乐教育中,使人们可以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与特征,进而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三、结束语

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形式有利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助于掌握音乐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实现了多元音乐教育理论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袁文.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156-157.

[2]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176.

音乐文化范文6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关系;学校音乐教育;对策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让人们进行文化的熏陶,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民族音乐文化不重要,也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是让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因此这也是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方式,[1]学校音乐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让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这是当前学校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民族音乐文化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探讨

民族音乐文化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学校音乐教育在发展时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寻找一种音乐作为基础资源。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且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所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基础资源,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虽然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很多是表面化的存在,学生也没有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二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部分应是学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首先要去寻找一个载体,但是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却忽略了以学校作为载体所带来的巨大作用。民族音乐文化大多会依赖于社会民间团体,或者是各地方音乐团体,而学校只作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辅助手段,导致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部分,这样才可以让民族音乐文化快速而良好地发展。

二、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的对策探讨

(一)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营造民族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环境。营造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环境是很重要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环境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指的是国家的政策支持,这点是大方向,也起着主导作用,[2]只有国家颁布了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这样各地方和学校才可以依据政策要求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二是学校环境。学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营造一个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学校环境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宣传,然后积极培训民族音乐教师,鼓励教师去学习民族音乐知识,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质量,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二)对民族音乐文化教材进行完善和整合。民族音乐文化的教材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只有合适的教材才可以让学生进行很好的学习。相关教育学者应该加快对教材的完善,对教材进行优化。对民族音乐文化教材进行选取时,可以根据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编写,因为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更能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或者是根据一些研究成果去编写教材内容,这些成果都具有实际意义。总之,民族音乐文化应从多角度去选取,使民族音乐文化更加丰富,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三)师资队伍力量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密不可分,这方面学校应该首先让教师明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然后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政府以及学校等部门都需要进行积极探索,让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郑喜燕.学校音乐教育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2(24).

上一篇城乡文化

下一篇民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