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范例6篇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范文1

红色文化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内涵的纽带,是传承我们共产党人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说过,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想立志,接过红色文化的传承这一“棒”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红文化要在意识形态上下功夫。一种文化的能否得到社会认同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在意识形态领域予以强化。现阶段,虽然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传承的活力不断迸发,但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消极的言论甚嚣尘上。所以,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高举红色文化的大旗,坚守红色文化宣传自信心,在文化传播上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导向,在深挖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培育红色文化价值观,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上下真功夫,把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传承红文化要在务实避虚上下力气。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文化发展方向的侧重点,但一些地区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使得红色文化学习流于形式,传承方式被当成了娱乐或者旅游活动。文化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种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内容应当具有普适性,其传承与发展形式应当具有创新性。传承红色文化要务实避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为其增添新的内涵、意蕴,不断改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与新时代环境相融合,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新活力,让人民群众产生共鸣感。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传承好红色基因,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进步,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将发展红色文化作为历史使命,代代相承。

文化传承范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农年历 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传统农年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中国古代人就是根据这中历法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经验。

然而在没有历法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样计算时间的呢。首先,中国古代人是通过什么来区分出春夏秋冬四季呢。那就是太阳,人们通过日照影子的长短来判定季节。夏季日照的影子最短,冬季日照的影子最长,春秋季各自相等。在将一年划分为四季之后,人们再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及地面气候演变顺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分别是24节气。区分四季和节气的都属于农历中的阳历,阴历则用来划分月份中的日子。每月15就是月中的时候月亮正圆,上半月则为上弦月,下半月则为下弦月,以此区分日子。因此在农历的计算上,古代中国人既利用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又在其中纳入了农作物生长周期,同时还加入了对自然物象的感官。从古至今,中国人就一直依据这种历法进行农业耕种、节日庆祝、生活养生。这里面浓缩了中国人生活的智慧。

2传承农年历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农年历准确的预告了一年之中的气温变化,日照的长短。作为农业的参考,也预告植物的生活状态,包括了人的养生方法等。直到现在,每到季节更替的时候老人们还是会按照农年历上的叮嘱去注意几个节气,反映出来的某些自然现象对身体的威胁较大,某些节气该吃什么,也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

然而,在工商业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候,人类发明了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伟大产品,以不择手段的降低成本为首要,以效率作为第一的生活形态,让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是。这些看似与文化毫不相关的东西恰好是因为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忽视而引起的。在宇宙中我们有必要去遵循它的发展规律与变化。而中国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正是聪明的古代中国人通过几千年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只有将我们自己的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的民族才会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3设计学习和借鉴

平面设计作为信息传达的方式,承载着对文化和观念的表现。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平面设计也走到了不可避免的雷同化、边缘化,单一性和浓厚的商业色彩让平面设计作品逐渐缺乏灵魂。

与我国比邻的日本已经在平面设计与民族文化传承中寻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成就今天在世界平面设计发展中的独树一帜。以田中一光、杉浦康平等设计师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典范。杉浦康平在东方文化中着重探索了东方图像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他严谨的科学性与东方哲学思维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几代日本设计师。并在东方的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之后的60年代的田中一光就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设计发展者之一。他所设计的海报也成为日本平面设计与文化传承融合的代表之一。在日本设计平面设计舞台上独树一帜,原研哉、佐藤可士和等设计师仍然继承了文化设计的传统。

从20世纪90年代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的设计师门也开始探索如何在现代平面设计文化中将传统中国文化融入进去。出现了以陈绍华、韩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他们在东西文化交融的路上做出了典范。

4农年历再设计的思考

现有的农年历都是以册子的形式出现,上面绘有传统民俗和一些趣味习惯的元素,如:京剧、年华、剪纸、风筝、纹案以及表现最多的中国国画和书法艺术。但是这些传统文化运用的方式仅仅停留在了表面,他们被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拼贴平铺或者复制在农年历上。只是为了增加农年历的趣味性,却没有达到传播的作用。而这样的农年历也就没有设计一说了。

于是需要对农年历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做了深入研究,探索农年历的产生的根本在哪里。希望能够从根处入手将农年历进行再设计。研究发现与农年历所记载的就是雨中万物的生长周期和规律,这些规律都与太阳有关。万物生长靠的都是太阳,人类的兴旺与发展也靠的是太阳,其中蕴含者宇宙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而我们与太阳最直观的联系就是影子,任何东西都有影子,古代人也是通过日照与影子的关系来确定季节,确定日子。因此将自己的主要方向放在影子上,将影子与农年历结合,分别设计出影子与四季的关系,四季与月份的关系,月份与节气的关系。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笔者对农年历的新认识,将这种新的认识进行设计就构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杭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 任祥.传家:春、夏、秋、冬[M].新星出版社,2012.

文化传承范文3

关键词:智慧;文化传承;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70-01

由于初中历史属于升入高中考试中必考的科目,同时它承载着我国的智慧与文化,这也是升学考试必考这门课程的原因。但是由于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知识缺少浓厚的兴趣,并且由于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等诸多原因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极低。因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师看来,历史这门课程属于中考的必考科目,并且具有繁多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上将知识大量的灌输的给学生,因为只有掌握的知识越多才才可以取得更高的分数。但是在学生看来虽然老师是为了自己取得高分,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感觉老师在强迫自己学习。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下降。通过分析学生的看法可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必须树立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在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并主动的去学习历史的知识,并且逐渐提升自身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程时,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分析出现三国鼎立的原因,猜想最后谁进行了统一,以及能够将其统一的原因所在,这样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能够将其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其主观的能动性,提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整理归纳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更加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智慧的结晶。

二、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研究发现,兴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表明对于历史的学习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历史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脱节,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较小,并且历史教材缺少生动以及趣味性,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样的状态也没办法保证学习效果的良好,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通过多个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结合故事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将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着重突出,并且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向学生阐述,这样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历史,更能促进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根据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首先可以和学生阐述李世民所发动的玄武门事变这一历史记在,使学生们能够了解李世民作为统治者拥有的雄心和谋略,还可以和学生讲解其在为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十分有利,并且还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与方位对李世民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历史功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于把握本课时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

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传射历史教学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十分快速,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到历史教学的领域中,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将文字与声音以及视频集于一体,将教学的内容真实生动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从而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教学天地。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并有效的开展历史教学的相关活动。多媒体可以将革命精神以及其革命烈士的爱国之心全部生动且形象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使学生们能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当中,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并且对于以后历史课程的讲解的专注也十分有利。

历史可以将现实社会充分的反映出来,并且承担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智慧这一重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将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还有优秀教学方法能够真正灵活的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良好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内学习并体验和成长。

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初中历史属于升入高中考试中必考的科目,同时它承载着我国的智慧与文化,而大部分的教师仍然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们实际需求,以及历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采取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灵活的运用其教学的方法,并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历史中的文化以及智慧,使其学习好历史的同时,爱国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义美,王玉琼. 中学历史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索[J]. 技术与市场,2012,05:339-340+342.

文化传承范文4

这便是我读这部文集后的初步感受。

抛开具体内容,仅看目录,便领略了作者的渊博和丰厚,包括了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特别是对传统儒学和民族文化,更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从先秦诸子的解析,魏晋风骨的评介,以迄程朱理学的演绎,无不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关于历史,则强调治史的传统和品德,使我们得睹史官的铮铮傲骨;关于文学,则兼收诸般体裁和各个流派的交融互补,探求其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论题,例如《四季的神话》《西北大荒中的诸神》《僧人的类型》等,其系统专门的评介,有着很大的认识价值,使我们颇开眼界,有所裨益。还有一部分写人的纪传文章,作者的选择也很见其视野和兴趣的广博。不仅有马克思这样的伟人,还有文学巨匠如曹雪芹和蒲松龄,一代宗师如佛门的鸠摩罗什和儒家的朱熹,才子美女如司马相如和西施,艺术大师如梅兰芳,还有当代意大利的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而且每篇都写得生动详尽,洋洋洒洒,很见功力。

据我所知,作者公务繁忙,夙夜劬劳,却能于业余时间,舍弃了通常的休闲和娱乐工夫,埋头读书,勤奋写作;虽是学理工出身,而有志趣于文史钻研;且不说其文章的质量水平,仅以发表和结集的著作的字数来看,也是相当惊人的。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文集题名《文心夜耕》,“文心”是其探索创作的宗旨和追求,“夜耕”是他辛勤创作的过程和特征,非常契合他的生活状态。这样执著和顽强的精神,值得钦佩。

综观整个文集,我还十分赞赏作者的严谨认真,大量的学术考证,引经据典,一丝不苟。论述或起承转合,旁征博引;或一往情深,感慨抒情;或借人假事,慷慨议论,俱为性情中的文字,实是作者的心声,而非率尔应和之作。我很喜欢那篇《穷乡不长GDP》,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对世俗偏见的不屑,溢于言表,没有什么敦厚和作态,务去套话和陈词,直截了当,实在是很难得的。他在《史家绝唱》中热情地歌颂了司马迁,特别提到了太史公所追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以他的博识和才思,我以为是可以期待的。

从内容上看,首先是它的学术价值。其中关于儒学和史学部分,可谓全面而系统;关于佛教、道家和僧人的论述也很专门。这些文章绝非一知半解的观感,浅薄的趋时趁热之作,而是系统的研究工程。由于我在这方面的生疏和欠缺,只能是作上述这样语焉不详的肯定和评述。

其次是它的文学性,我是给予较高评价的。特别是有几篇论述神话传说以及讲佛理与仙道和文学的关系的文章,可谓别开生面,启迪思悟。不仅道出了各个神话寓言的历史渊源,而且证实其本身就是最早流传的口头或文字表达的文学作品。作者的学术文章并不是讲义式的理性陈述,而是有文采、有摘引、有抒情,穿插着生动故事或传说的美文,读来若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很有感染力。至于那些塑造历史人物的篇章和描述风土人情之作,更是以翔实洽博的资料,传神真切的描摹,为我们再现了一系列感人的场景,不仅有可读性,更具美感和思想力量,应该说是富有个性和风格的佳作。

最主要的是它的现实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我们阐释历史,传承文化,解析儒学的目的,就在于给今人以启示和教训,服务于现实。对于这一点,作者尤为明确。他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人天交融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放在首位,而他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探讨,也是为了确立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因此,尽管谈的是洪荒时期、远古时代,却紧扣现实,贴近生活,不给人以疏离感和钻入故纸堆的繁琐;相反,还带领我们窥见民族文化的堂奥,产生一种深厚充实的自豪之情。

我以为,这都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更植根于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研究。只有熟谙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会花力气、下工夫,以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研究传播新儒学为依归。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在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作者为文和为人的精神,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创作观,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对于文集里的大部分论述儒学的文章,我只能报以赞美和折服,限于水平,无从置喙。但是,我却相信“温故而知新”这句老话。某些人对国故、国粹、国学的无知和轻视,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显然是错误的;而像作者这样深入就里,去粗取菁,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拿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面向社会和读者,提供讨论和研究的话题,当然是非常需要的。正是靠了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撑和努力,新儒学的发展前景才初现生机和兴盛。我想,这种踏踏实实的革故鼎新工作,远比那穿起长衫,叩拜孔子,开办私塾,背诵经书的形式主义做法或是媒体炒作,其推动作用,要切实和有效得多。

对于另外一些有关史学、美学、神学和文学的文章,也是让我难望项背、深受启迪的。底蕴充沛,厚积薄发,做学问则视野广阔,开掘深邃;写专著则聚精会神,论述肯綮,此乃我所概括的作者的学风和文风,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推荐国风先生的这部文集,并把它视作传承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信也夫!

附:穷乡不长GDP

国 风

这个世界本来就无公道可言。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前出身不好会受歧视,我就怎么也想不通,难道人还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吗?后来,我离家到外面读书,发现家乡穷了也受人歧视。原来地方也被人分为三六九等。出生在大城市的人一生下来就比生在穷乡僻壤的人要优越许多倍。

这就是命运。

因为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是自己无法选择的,当你还不懂得什么叫选择时,“选择”已经选择了你。生在城市,就能享受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在农村,就注定要自谋衣食,劳苦耕作。生在一个殷实人家,就能享福;生在穷苦人家,就得受罪,这就是命运的不公正。

由于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陇中苦,甲天下”嘛!我虽离开我的穷乡,但仍饱受了各种“地区出身歧视”。

在大学,尽管你考试成绩很高,但人家会认为你整体素质不行。不就是因为你生长在农村吗?见少识窄。我就不服,作为一个学生,连学习这个基本素质都达不到要求,整体素质会高到哪儿去,再说学生学生,学习搞不好,整体素质再高又有什么用呢?然而,可人家就是那么认为。

而那些出生在好地方的人身上总有一种优越感,总以鄙视的神情来对待穷地方的人。就像当年上海租界里的洋人和那块臭名昭著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谁知道某些城里人看待农村人时,心里又何尝不是有那样一块牌子呢?

人心势利竟至于此,以貌取人也延续到了出生地……

我因小时候无事可干,课本又过于简单,就搜罗家里及乡邻的古书看,以度日忘饥。为了转移注意力好忍受饥饿的折磨和消除上学下学时漫漫长路上的孤单,背了不少古人的烂诗,后来还吟过一些。但由于衣食无补,终觉无用,大学毕业后曾下决心宁为庄稼汉,也不弄风月,遂把自己写的几百首诗稿付之一炬,以示远离文学的决心。

然人心如日月,世事常变化。二十年后,我终因心情不好,忽又写了几首歪诗,以泄块垒,被好心又好事的朋友拿去发表后受到一些各怀心思的吹捧,遂认识了几个文学界的朋友。一次大家聚会,一位文学前辈向众人介绍我为某某,陇上人也。忽有一年轻有为的“知名”诗人惊呼,甘肃还能出诗人?接着又来了一句:你祖籍不是甘肃人吧。弄得在座诸位都颇尴尬。我也有几分不自在,无可奈何地只能老老实实地报告:我乃祖祖辈辈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也。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忙打圆场说:可别孤陋寡闻,那里可是出过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的地方。这位诗人显得很惊讶,忙问都是谁啊。一位朋友打趣地问他,你说中国最大的诗人是谁吧,他竟毫不含糊地说,当然是李白了。那位朋友又问他,李白是哪里人,他竟一时说不出来,有人接着说,李白正是甘肃秦安人氏。我想,不知道,或者说不相信李白是甘肃人的诗人可能不会仅仅是这一位。

这个穷乡僻壤还出过几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中国人公认的史祖伏羲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还有汉代著名书法家,被尊为书圣的张芝,等等。

人们曾戏谑地说,我们这方水土不产GDP,但产文化。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大学生比驴粪蛋蛋还多。随便走进一间破窑洞,便有两个或三个孩子在全国各大城市读大学,有的甚至会在哈佛、牛津。据人们统计,在北京的中关村一条街,光来自会宁一个县的大学以上毕业生就有四百多人。一次聚会,仅在北京就找到来自这个县的博士四十多人。据说,光“”后这个小县博士就出了四百多位。其实,当地人都知道,这并非是地灵而人杰。也是因为太穷,读书成了孩子摆脱贫困的“华山一条路”。尽管如此,你不得不承认,这里有丰厚的知识土壤和人才积累。谁敢怀疑,二十年后,这里就不会出一个爱因斯坦,不会出一个李白呢?

现在,凡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敦煌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宝藏。但敦煌在甘肃,却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因此,前几年还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有个敦煌,但不知道中国有个甘肃。这还不是因为甘肃太穷。名,穷而后轻。

还有一个刊物叫《读者》,以前曾多年叫《读者文摘》,据说是亚洲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在中国的城市,可以说户均一册,人人皆知。但仍有好多人不会注意,它来自甘肃。

文化传承范文5

(一)办学理念中缺失

古人一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提倡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儒学创始人孔子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甚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养成“君子”的品德,故《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先贤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张衡》)。可见古人对“德”的推崇和重视。潘光旦先生曾说过“: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今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在于道德的培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里过度强调了职业性,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厂中校、校中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等。认识上的片面,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办学思想无疑导致高职院校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技能培养上,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决定着一个人发展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一个人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胜于智力的开发。人们常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人可以不是英雄、也可以不是榜样,但一定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目前尽管有关高职学生给国家或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例尚未见报道,但不能因此认为高职教育不需要德育教育,一个人的品德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终身相伴。技艺需要精益求精,品德也需要精益求精。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即使有很高的智力和超强的专业知识,也是这个社会不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中缺失

1.仁爱教育缺失

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的“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道家的“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太上感应篇•积善章》)等都是我国熠熠生辉的传统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提倡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仁爱是博爱、是大爱。因此,《论语》编著者刘强则认为“仁之所用,用于己则身修,用于家则家兴,用于乡则正风气化民俗,用于国则政通人和,用于天下,则治化太平。”仁爱思想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基本思想。当今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本能,即用功利的标准看待和衡量一切,学校教育因此也变成功利性教育,教师灌输给学生更多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提醒和教诲;习惯于用学习成绩好坏去评价一个学生,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客观公正地讲,学校灌输“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和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没有错,但学生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片面重视一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教育显然是不正确的。功利性教育是片面教育,缺少人文关怀,教育结果是学生精神空虚,人格不健全,为人处事缺乏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仁爱,缺乏善良,对他人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多的是抱怨、冷漠甚至仇恨,缺少亲情、友情、同情,自杀或杀人事件时有发生,如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杀人案就是一典型案例。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仁爱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可贵,众生平等,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2.诚信教育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儒家提倡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信”就是“诚信”之意,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人一旦失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程颢认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可见,古人认为诚信不仅是作人的根本,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弟子规•信》要求我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现今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政治民主化和交往方式现代化,诚信的价值更加凸显。诚信不仅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社会有序、有效的重要标志。诚信是需要教育的,然而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诚信教育环节。高职院校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成绩,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因而出现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协议准备上岗又临时决定不去等不诚信现象。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诚信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如果诚信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经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孝道教育缺失

“孝”是我国文化根本特征,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孝”的重要性,《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这样论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人最基本的品德,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最终目的是成就一番事业。“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人甚至还认为“: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因此,几千年来,敬老、尊老、亲老、养老、送老等孝道思想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孝道在当代教育中缺失。有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因而造成学生尊老行孝意识淡薄,缺乏感恩之心,处事、看问题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父母长辈。尽管时代不同了,愚孝要抛弃,但中华民族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赡养这种优秀精神是不能改变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孝道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技能,还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回报社会。

(三)校园环境氛围中缺失

古人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据说孟子小时候非常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见埋葬死人和祭祀死人,孟子就玩埋死人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把家搬到一个集市旁边,这样以来孟子又经常看见商人经商和屠夫卖肉,于是又模仿商人做生意和玩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看见学生们在学堂学习礼节和知识就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于是就不再搬家了,孟子也最终成了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校园是学生赖以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造就德才兼备型人才,校园内应该四处张贴古先贤画像、悬挂名言警句等,时时提醒和规范学生言行,形成一种文明谦让、尊师重教的良好治学氛围。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强调职业技能,校园内很少张贴古先贤画像,古圣贤的语录更少。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校园环境中人文氛围淡薄,学习风气不浓,学生“心中无戒”,精神空虚,容易遭受诱惑,迷失自我。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电线杆上广告在校园内经常出现、教室课桌上充斥污言秽语等。不错,时代在前进,观念要转变,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不会变,做人的基本准则不会变。高职院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构筑校园文化,让学生明礼仪、知廉耻,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二、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传承的思路与方法

(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完全教育”,品德教育比技能传授更重要。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但不能因此就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重技能轻品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识文断字”、“谋生求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要让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同时知羞、知耻、知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二)改变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人文教育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国家对此早有规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曾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践行传统文化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及时召开总结会,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立教之本。教师除了“授业解惑”外,更要“传道”,教师不仅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以身作则,努力笃行,潜移默化地教导与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曾作过这样崇高评价,他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教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关于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他又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好教师是“言教”和“身教”合一的,可见,好教师是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唤醒高职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笃行精神

文化传承范文6

传承文明家风共建文明家庭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新华社北京2017年1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可以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期间连续在央视播出。最终,武亦姝获得冠军。这一节目的热播,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热点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情操,做一个有品位的现代人;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有利于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有利于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三、良好的家风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的家风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四、如何形成良好的家风?

①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建立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②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影响教育未成年子女。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重要的精神支撑。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必然选择,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①保护本民族文化。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③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④认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⑤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⑥结合时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中考典例】

1.(2016・山东烟台)“家风”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有人说,“家风”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人说,“家风”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倡导这样的“家风”有利于(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 ③全面汲取中华传统文化 ④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辨析题肢选项,依据教材知识,作出正确选择。倡导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①②④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③说法错误。故选B。

2.(2016・湖北黄冈)材料一 2015年10月1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答出四点)

材料二 2015年10月13日,第五届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什么?

材料三 2016年3月22日,在湖北罗田县城南新区中央街,一位捡破烂的老汉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路过此地在罗田县人民医院实习的黄冈职院在校女大学生余康颖见状后,连忙下车跪地给老人按压肺部,做人工呼吸,嘴对嘴吸痰40分钟进行施救,被评为“最美女孩”。

(3)余康颖的做法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第(1)问“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的是“是什么”和“怎样做”,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第(2)问要求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用娴募壑底荚颍回答时需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3)问是启示型试题,可以从“怎样做”的角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1)①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②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千万不能迷失自己。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④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⑤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⑥结合时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等等。

【强化练习】

1.举办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属于社会主义(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D.政治文明建设

2.2016年9月,含江南风韵、诗情画意的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惊艳全球”,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和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贡献智慧的“中国方案”,共同铭刻在世界记忆中。这表明( )

A.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所有的中华文化都值得世界继承和发扬

C.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优于西方文化

3.武亦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创造了《中国诗词大会》有史以来最高分。她庞大的诗词储备量、沉着冷静的心态让很多观众感到惊艳。更令人为之倾倒的是武亦姝在赛场上的从容自信,比如抢答时表现勇猛,用她的话说:“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武亦姝从小喜爱读诗词,强烈的兴趣所致,也是她惊人诗词储备的必要条件。她坚持背古诗词,特别在学业繁重的时候还能如此。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作为一名“学霸”,武亦姝令周围师生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其淡定的心态。电视里在播放她的节目,家人在看,她却不看,只管自己写作业,不是一般的淡定。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

(1)武亦姝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佩服?

(2)武亦姝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B 2.A

上一篇生态景观

下一篇档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