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导范例

教育指导

教育指导范文1

 

现在不少地方的高中都开办了美术班,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是很浓。每年能主动报名参加美术班学习的学生,人数不多。所以我们的老师就千方百计地动员。当然最终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美术生从高二开始进行美术专业训练。学校专门留下晚自习让学生学习美术。   但是到了高三,为了参加江苏省美术统考,各个学校都把文化课进行了缩减。所以学生在高三上半学期真正用于学习文化的时间很少。等到美术考试结束,紧接着又是各个美术学校单招,真正留个学生学习文化的时间只有高三的第二学期。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把文化课成绩提高,特别是英语这门科目,值得我们每一位任教美术班英语教师思考。笔者连续带了几届美术班,下面我就自己的这几年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美术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所以注重基础教学是首当其冲。   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基础教学。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单词读不上来,所以我专门花了一个星期对学生进行英语音标教学,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笔者则不这样认为,学生只有先能读出单词,才能去识记单词。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谈。接下来我让学生用所学音标去识记单词,然后教给他们一些识记单词的技巧,他们都去尝试,效果不错。很多学生以前不敢开口读书,现在晨读课他们都敢开口读书。   一、单词记忆   走出单纯识记单词的误区,很多学生认为我把考试大纲要求的所有单词背会就行,其实不然,只是单纯地识记单个单词还没有用,必须把单词运用到句子中间。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牛津教材上面Reading当中一些好的句子,让学生把它背诵下来,并把它默写出来。时间长了,慢慢的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句子,而且在积累句子的过程中还能识记单词,他们都很高兴。   二、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整合,同时花了大力气对教材中Reading和Project部分进行改编,主要是把文章改编为任务型阅读和一些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完成练习。对于语言点的处理,基本上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对于模块九和模块十我只是让学生记在一些考纲上要求识记的单词和短语,其余的放弃。这两本教材我只用了三周时间。   三、书面表达   对于书面表达这一板块处理,我首先是让学生明白书面表达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想写作文,甚至怕写作文,更多的是写不出来。学生普遍反映没有话可说,所以虽然有的学生写了,也只有寥寥数语。为了加强这个版块的训练,我首先让学生把江苏省近三年高考的书面表达找出来,针对高考的文章给学生讲解写作的要领。主要是审题要清楚,然后让他们注意人称、时态、适当的连接词,每段最好能有一个主题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点,一个也不能缺。注重连词成句,这个时候以前背诵的句子就能够派上用场。   给他们讲解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同时利用好江苏省编写的英语口语教材。对于上面一些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上来。对于学生所写的文章,做到人人过堂,全部实行面批面改,指出他们的错误。学生所犯的错误类型很多,比如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大小写,时态误用,汉语式英语充斥卷面。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最后就是往试卷上誊抄,大部分学生的字写得相当潦草,更有甚者,简直就是涂鸦。我要求学生在平时写作文时候,用四线格作业本,按照初中时老师教的标准写。   四、阅读与写作   对于阅读理解,在平常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思维品质要求。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注意扩大阅读范围,关注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材料内容涉及科技、新闻、经济、社会、教育、环保、人文、体育、日常生活等等方面。注重文体多样化,选材涉及叙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等多种类型文章。强化限时阅读,阅读训练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精读、泛读结合。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之,写作也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阅读。将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应用于写作实践中,突出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这样一学期的训练和指导,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发挥出应有水平,考出理想成绩。   五、错题集   重视错题集的整理,很多学生不注重错题的整理,有些题目很类似,但是他们却错了一次又一次。而这类题却是讲了很多次。   所以我经常告诉学生既要学又要思。注重总结,才能前进。以上是笔者对于美术班英语的教学一点心得,希望能抛砖引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有更好的做法,能够使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更加感兴趣,能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教育指导范文2

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和探讨,首先要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对于社区教育基本内涵的认识,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的意见比较一致,就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本区域人口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对于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则是仁智互见,众说纷纭。本文结合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对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作了思考和归纳。

一、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分析

社区教育具有目的性、区域性、自主性和广泛性四个基本特征。

1.目的性,即指社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社区民众作为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其自发学习、接受教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一新型的教育活动在政府有关部门机构的重视、支持下,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来推进,社区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更得以突显。"+区域性,即指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社区教育每一个区域都会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历史传统,人口构成、资源状况等等。

2.自主性,即指社区民众参与社区教育是自愿的而非被强制的。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可以充分体现教育对象自己意愿的自由选择的公益性质的教育活动。社区民众可以通过自我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追求来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

3.广泛性,即指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为满足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而丰富多样。社区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服从于教育对象的需求,而社区内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就业状况、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文化基础,都可能使其在参与社区教育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期望。

二、分类指导是社区教育的客观需要

1.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目的性特征,适应教育目标差异的需要。在具体阶段上,社区教育主客体对目标的期望都有所不同。有重在经济功能,通过教育提高劳动技能,丰富谋生手段,增强管理能力,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有重在政治功能,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促进社区的社会发展和巩固提供保障;有重在文化功能,提高社区民众的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创业意识,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这些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要分类指导采用不同教育定式完成。

2.-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特征,适应教育资源差异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这种差异反应在社区教育上,就凸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社区教育资源的差异。开展社区教育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既不能超出当地经济条件所能提供的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能力,也不能过度超过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应做到针对不同区域的社区进行分类指导,以实现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自主性特征,适应教育需求差异的需要。社区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社区民众愿不愿意接受教育,接受什么类型的教育,接受多长时间的教育,都由教育对象自己决定。相对贫困区域的民众更希望能接受增加经济收入的劳动技能教育培训,而相对发达区域的民众则可能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更加期望。同样是发达区域,而民众的选择意识也今非昔比,社区教育必须适应民众不同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分类指导是面对社区教育的广泛性特征,适应教育内容差异的需要。社区民众不同的需求差异,必然对社区教育的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社区民众的学习要求越来越多,社区教育应该积极主动地顺应这种趋势,深入研究不同民众的不同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设置,用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来适应。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社区民众步入社会生活,从事各种实业活动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三、社区教育分类指导的基本要求

1.在教育目标上分类指导,要选择初级目标还是高级目标。社区教育是反映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教育。首先是增强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其次是休闲兴趣教育,提升文化精神。因此,社区教育的初级目标,要为社区民众增强产业经济效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服务;社区教育的高级目标,则应确立建设学习型社区并进而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打下基础。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时期,社区教育的目标要区分情况分步实施。

2.在管理机制上分类指导,要选择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运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民众自发的学习需求不广泛不强烈,即使有学习需求但社区本身囿于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满足。在这类区域,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来组织实施。应当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权威部门,来统一协调社区各种因素和力量,以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和法规的落实。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服务于社区全体民众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社区,社区民众在经济上具有相当的支付教育费用的实力,他们的从业经历增强了其对教育的需求愿望,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具有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条件和实力,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社区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可以还原社区教育的本质,突出宏观管理职能,推进社区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3.在教育内容上分类指导,要选择功利性教育还是非功利性教育。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城乡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民众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城乡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要更加突出功利性教育,即教育活动与学习者自身现在及将来的职业生活及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使教育活动更具有经济性的性质。对社区民众进行职业技能等劳动致富技术教育,有利于更加直接地提高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非功利性教育,即教育活动与提高人的精神素养相关联,与学习者自身的业余爱好的提高相关联,因此从事于余暇生活的学习及参加业余的休闲教育等。

教育指导范文3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发展听觉能力、增强记忆能力,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打基础。   我国几十年的传统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课堂完全是老师说了算。所以中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每一位音乐老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评判一堂的音乐课是否成功,标准就是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音乐理论知识也会感到有兴趣听,还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从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上好音乐课有如下体会:   一、转变教学方法,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其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在教五线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我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remisou和la,按照高矮顺序排列,接着我提问:“谁最高?”,下面的学生回答:扮演“la”的学生最高。于是我指出:由于“la”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   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同时也在游戏中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   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   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   唱歌课要让学生不觉得识谱的枯燥,先让学生完整地听、感觉歌曲的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再把歌曲中的难点拿出来先唱。   三、直观现场教学法在视唱教学中的应用   比如用铅笔、小树枝等制成各种尺寸长度的小棒,拼搭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节奏。这样,既可利用单个音符卡片进行教学、提问,又可以组成与教材重点、难点有关的乐句,使学生通过分解和组合,能很有兴趣地理解不同类型的节奏。   四、利用指唱方法帮助学生唱好跨度较大的音程   教师可先出示音阶挂图,用唱级进音的方法用指挥棒领学生从低向高或者从高向低,让学生记住前一个音准后,从前到后反复进行训练,然后,再有目的地引导到教材中去唱乐句里的音程或者重点乐句,学生就能很快突破这一难点。和声音程可以由低到高分解用上述方法练唱。如,低音声部记住,高音声部记住,放轻声音,保持住音高,再注意倾听和声效果,以求谐和。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教育指导范文4

有助于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简单化教育,重技术轻人文,教学理念完全是把学生训练成职业人。把教育的使命简单化,重技术素质、轻人文素质,以“技术至上”为办学理念。现在高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批判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的小事提出问题,进行批判反思。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高职院校开始了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其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教育意义重大就在于此。

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首先,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哲学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其次,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使“唯大城市是从”的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从业过程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学历、能力和工作性质如何,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都会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开设KAB(KnowAboutBusiness)课程,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对创业进行全面认识,这对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多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业的概念,只有到企业打一辈子工的思想。从创业的角度讲,基层创业的机会更多。因此,加强创业教育,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意识

教育指导范文5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位于城市的南端,这里是有名的城乡结合部,学生中有许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民和各地来扬州打工的小商小贩家庭,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期望,相应的这些孩子们也大多对自己没有什么更高的要求,读完初中,继续干自己家长所经营的那些工作。这样的生活状况,这样的家庭环境,似乎决定了这些孩子的未来只能走一条平庸的人生之路。   然而,当他们走进扬州教院附中,这些孩子们发现了一块可以放飞希望的乐土,发现了一条可以追寻梦想的方舟,发现了一汪可以洗去平庸的清潭,这就是扬州教院附中的南鹰文学社。有人说“教育可以使人富有,文学可以使人高贵”,教院附中南鹰文学社的存在,便是要让那些从世俗甚至平庸的环境里走出来的孩子也一样拥有一颗高贵的心,让他们懂得既要用学习去创造精彩的人生,更要用文学去培养高贵的灵魂。   贫瘠的土地更需要丰饶的滋养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是2002年由两所薄弱学校撤并重组的现代化初级中学,学校创立的当年,南鹰文学社就挂牌成立了。作为一所划片招生的普通初中,为什么还要设立文学社团,扬州教育学校附属中学校长乐文进这样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塑造学生美好人格的最好教材,同时文学社团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式,在全国许多优秀学校里都有文学社团,我们要让普通百姓的子女在教院附中受到最好的教育,就必须创立我们自己的文学社团。”   在教院附中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南鹰文学社的筹备与创立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2002年10月17日南鹰文学社正式成立。南鹰文学社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社团宗旨,这就是“以读带写,从文学名著中吸收营养;以做带学,从社团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以点带面,由社团活动辐射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为了落实文学社活动的各项工作,委派了扬州市知名语文教师邵党生老师专职负责文学社工作。邵党生老师原先是一位活跃于扬州市语文教育界的有思想敢创新的语文教师,曾经以《死海不死》的公开教学确立了以语言为根本的语文教学观念,以《春》的公开教学确立了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观的语文教育理念,2000年10月更在全国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上以一篇《现行教参的敝端》的论文而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正当邵党生老师语文教育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转而从事此前从未涉猎过的文学社团工作。学生的需要就是教育工作的需要,邵党生老师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得失,立即全力投入到文学社团的创建和组织工作中去。   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中的普通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文学的积累,甚至连文学的常识也都不具备,写作上更是很难见到出彩的文章,然而,邵党生老师对此并不气馁,反面更激发了他做好工作的热情,他觉得,越是学生的基础差,就越是需要给他们帮助,教育要做得更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于是社团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从制定文学社宗旨、章程到开设一系列讲座,从倡导名著阅读到尝试进行文学创作,从聘请作家来校讲座到走出校门赴外地采风,南鹰文学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一下子踏进文学的门槛,伴名著前行,跟大师对话,一批又一批好作文呈现在面前,经过精心修改和点评,南鹰文学社的第一本社刊《古运河》横空出世了。   当同学们拿到最新的文学社刊时,一个个如饥似渴地阅读,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是的,社刊上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写的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那些有作品在社刊上发表的同学,更是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一种成功的喜悦在心底不断向上升起,变成了一种难以抑制的花一样的笑容。谁说贫瘠的土地上开不出幸福的花儿,看看孩子们的笑脸,就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快乐。   用自己的手编自己的梦   扬州教育学院附中南鹰文学社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坚持一条宗旨,就是南鹰文学社是学生自己的社团,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自主管理来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这就是让文学社的同学们学会“用自己的手,编自己的梦”。   南鹰文学社组织建设完备,由文学社成员民主选举出来的社长、主编及各职能部门的部长,都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担当一定的责任,如社长要在每学期之初拿出本学期社团活动的整体方案,主编要对校刊所用的作文进行精选、修改,并参与刊物编辑的整体设计,各职能部门的部长更是要组织好本部门的具体工作。   而在日常开展的文学社活动中,社团中的骨干分子也都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他们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从选取主题到寻找材料,从安排人员到设计活动流程和规则,都做得井然有序,无论是文学知识竞赛,还是主题演讲会,无论是作家专题研讨,还是文学作品读书交流,都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几次大型课本剧演出活动,更是凝聚了文学社干部的心血和智慧,从组织同学写作剧本到物色演员,从平时排练到设计服装准备道具,从彩排到上台演出,各个环节都做得井井有条,由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终于在全体同学满堂的喝彩声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编织出最美丽的校园风景。   每到外出采风活动同学们总是非常兴奋,因为这是由社团组织的活动,可以脱离父母的怀抱独立外出,自由地享受与同学的友情,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间感悟世界的美好,在山明水秀之间放飞美好的心情,在异乡异地感受全新的体验。千岛湖和瑶琳仙境、青岛、天柱山、镇江北固山和南山、淮安故居,高邮龙虬庄遗址和文游台、扬州朱自清故居和八怪纪念馆,南鹰文学社的采风活动让孩子们编织出的是书生的意气,编织出的是青春的印记。   文学社团活动既引导学生走近文学大师,通过世界名著的阅读,他们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文学社活动又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良好平台,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因此,南鹰文学社成员在校园里总是各方面的佼佼者,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毕业时都能跨入重点高中的校门,南鹰文学社让孩子编织的是人生辉煌,编织出的是成功的喜悦。#p#分页标题#e#   文学社其实决不是文学那么简单,因为文学是真善美的结晶,文学可以让孩子们从别人的人生中获得许多启迪,并指导自己的生活,通过文学,孩子们建构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并自觉地去为之奋斗,他们会是人生的成功者;更重要的是文学又是一种引导孩子们走向高雅的途径,在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文学让许多孩子改变了自己,脱离了原本家庭的平庸,变得越来越优雅,越来越高贵,这才是孩子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我要飞得更高”   扬州教院附中南鹰文学社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的盐碱地上开始艰难的起飞,没有固定场所,没有相关的设备,一切因陋就简,仅凭一台486电脑就开始了社刊的编辑工作,南鹰文学社从语文教研组转到学生工作处,又转到图书馆,居无定所,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文学社工作和文学社活动的正常开展,一场场精彩的活动有序开展,一本本精美的社刊不断出版,南鹰文学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教院附中。   不久,学校调整办公室布局,专门为南鹰文学社开辟了一间四十平米的工作室,增加了几台优质电脑和打印机,增添了社团干部开会所用的会议桌椅,并专为文学社成员征订了大量文学和写作刊物,南鹰文学社逐步走上正轨。同时学校还将文学社活动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通过课程的形式确保文学社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效提高了社团活动的效率。   也就是从这时起,南鹰文学社渐渐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南鹰文学社刊《古运河》杂志的不断对外交流,知道南鹰文学社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报刊也不断向文学社约稿,并纷纷为南鹰文学社制作社团展台,2003年南京的《同学》杂志发表文学社成员的一组作品,2004年上海《作文世界》发表一组社团成员作品,并配一版彩页图片,2005年重庆《创新作文》连续发表南鹰文学社同学作品,2007年西安《美文》杂志制作专版介绍南鹰文学社,并发表一组社团成员作品,2008年《扬州晚报》发表一整版南鹰文学社成员作品,2009年《扬州时报》连续制作整版发表南鹰文学社同学的作品。南鹰文学社在国内中学生文学社团界开始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南鹰文学社无论社团、社刊还是指导老师,频频在部级和省级评比中获奖,南鹰文学社2004年获得“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活动优秀文学社”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百家”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首届金葵花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优秀文学社团奖,2008年获得“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团”荣誉称号,2008年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同时,南鹰文学社社刊《古运河》也频频获奖,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报)”,2006年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最佳社团刊一等奖,2008年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最佳社团刊特等奖。南鹰文学社指导教师邵党生也获得多种指导奖,2003年获得“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报)”优秀指导老师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美文》核心文学社优秀指导教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活动优秀指导老师百家”,2006年获得“首届金葵花中国校园文学社团作品评选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团”优秀指导老师。邵党生老师在组织繁重的社团工作同时还笔耕不辍,出版了散文随笔集《缤纷的宁静》一书,努力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摸索更多的写作经验,教给自己的文学社成员。   南鹰文学社不仅仅只是做好文学社团本身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学社团的活动来带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南鹰文学社成立之日起,社团就一直肩负着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文化建设之重任。南鹰文学社成员分布在全校各个班级里,这是每一届新成员选拔时有意安排的,其目的就是要让文学社成员成为各个班的火种,带动各个班级的文化建设。事实证明,这样的考虑是具有前瞻性的,南鹰文学社的成员一方面是各个班级的组织骨干,另一方面他们还是各个班级的精神领袖,成为各个班文化建设的领头羊。   南鹰文学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学,其实是如何去做人做事。文学社的成员总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也是学生们最尊敬的同学。他们读书多,知识丰富,写作能力强,所以往往成为班级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角,黑板报是他们的主阵地,校园风铃广播电台里听到最多的是他们的作品,校园艺术节的各种活动夺魁的大多是文学社成员,参加校外演讲竞赛、写作比赛的更是以文学社成员为绝对主力。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最为活跃的是文学社成员,而由此形成各班的班级文化也无不打上文学的烙印。   可以说,扬州教院附中以文学为抓手打造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爱读书、讲文明、懂感恩、高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南鹰文学社的星星之火,形成全校学生良好素养的燎原之势,已经成为教院附中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成为教院附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特色。因此,扬州教院附中被评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家创新学校”,可谓实至名归。   南鹰文学社一直以来以文学教育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人类遗存的优秀文化来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良好的素质,并以此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南鹰文学社正带领着一群雏鹰翱翔在文学的天空,他们曾经飞得很高,如今他们“飞得更高”。

教育指导范文6

为适应知识日益更新换代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和通识教育学院各本科多个专业共存的实践要求,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要义、《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成进行初步研究,在全面反映各专业特色、把握各学校优势发展;剖析其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大学体育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的实践和科学化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通识教育;服务策略;课程指导

1前言

随着高校专业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体育》课程的开班数和各单元班的学生人数均增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日趋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问题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予以考虑,这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总体整合问题的研究有零星阐述,但从学科进行各本科专业间共享资源、教学计划优化组合、课程设置打通培养等问题系统的研究尚为欠缺。尤其是《大学体育》等类似的公共必修课程,结合对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和拔尖创新专门人才”,扩大学生自选学习内容的空间等问题的研究非常匮乏。另外,在信息时代和终生学习时代,如何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掌握有效的锻炼时间,懂得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作者通过对通识教育资源配置的服务策略与健身需求的择优任教及科学化管理来弥补此类研究缺限问题上的不足。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大学体育》课本教材为内容,与专任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计划调查研讨,以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受众学生2012、2013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相关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有关资料,包括体质测试资料、湖北大学历年体育教学计划和内容,收集有关学生健康体质相关资料。(3)调查法:选择不同专业、不同时段、不同选项具有代表性的课堂进行规定项目、标准和实施单元的教学过程及其绩效的认知调查研究。对其现状进行客观评价。(4)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注重对课程设置效果的理性分析,同时课程开设现状进行展开和论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通识教育的内涵及

《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的框定通识教育的定义来自英语generaleducation。当19世纪初帕卡德教授(美国)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合并培养,就引起了学者们热衷关注,于此同时开展的讨论与研究也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认可及规范性表述。通识教育课程通常是指非专业课程。它涵盖着学科间各本科专业基础教育、全人教育、终身学习教育阶段教学的全部课程,具有强大的资源聚集与互动功能,它对加强本科专业的基础教育间的学科统一,教学设置优化、师资资源共享,推动学校基础教育的同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的学校,对其也有不同的要求。《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体魄。

3.2现状与分析

(1)《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和课程体系我校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课程均能较好执行“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基础教育的规律,把握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共同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湖北大学的办学特色以及基础教育学科优势。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修订在参照04、08、13等版本本科培养方案的同时,遵循各专业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有自主选课的权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于通识教育的内容,同时体现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形式,为新一轮本科教育的内容、基础教育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2)《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整合的认可度虽然受学校环境、师资、教材等各方面的影响,各校《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相同,但对设置整合的认可度均持积极态度。优化整合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因素和认可度主要用来体现教学效果,已被很多高校采用。调查发现:对《大学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4.2%的人持认可态度。对通识教育基础的类别认可度相对较低,平均值只有3.75。认为学科必修技能是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它有突出的适应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特点,较能反映当前本科教学基础素质的要求和发展趋势。(3)《大学体育》通识教育培养方案的比例结合当前国内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湖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本科教学计划在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过程中,安排了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学科必修技能、专业方向教育选修课3类课程。调查发现,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体育素养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另有20%的必修课比例分配为平时的学习态度。大多数人认为:课程模块的分配比例合理,持赞同意见。(4)运动健身科学指导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选修课的开设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从统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来看,训练学类选修课程、创伤康复类选修课程、健身科学指导等管理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不多,通识教育学院通常开设了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学科技能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除专业特色课外在选修课程上打通了培养。部分学院由于种种原因仍没有采用共享和互通的原则开设出某些选修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施名师优教。选修课开设对学生的作用是很大的,很多学生在选修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全人教育,同时应系统设计,避免因专业设置划分过细而使得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更新缺乏灵活等弊端;优化整合专业课程的实施受政治、经济环境,课程本身及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4.2对策建议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全人教育,避免学生因过度的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大学体育》通识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终身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科学合理安排平台通用课程的教学顺序,刪除简单重复的部分内容,以体现课程设置改革科学性;大胆进行培养方案创新,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渠道体现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扬优良传统、继承保持学校特色与创新思维结合原则,较好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体现人才培养服务的优化模式,改进学生健身需求质量的科学化管理。

作者:俞丽萍 单位: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7-2-17.

[2]俞丽萍.关于体育学科各本科专业平台通用课程设置整合方案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教育指导范文7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   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和作者表达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阅读中默默地对比不同作者迥异的创作风格。   教材中《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篇课文虽然其本身不是经典,但他们都非常好地介绍了文学经典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记》的诞生等情况,教师有义务隆重地推荐孩子们阅读。   年级、学期不一样,教材的变化使得学生应读的经典书籍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师得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正确区分教材中的经典与非经典;区分好后,根据经典的作者和经典本身,再确定与之相关的文学经典作品,并指引学生有效地阅读经典。   二、以教师主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指导策略   选好经典的书目、文章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他们静心享受文学经典的滋养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1.低门槛的无条件阅读给学生的精神松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是阅读文学经典的起步阶段,教师应更多地指导学生怎么去阅读,领悟阅读的乐趣,尽量不给学生提出诸如读的数量、质量、时间上的硬性规定。有些学生,有些书,有些地方也许暂时读不懂,没关系,适当地不求甚解是需要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那些个不懂一定会自行消解的。如果谁好大喜功,想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不但不能使学生很顺畅地走上经典阅读之路,而且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反感,产生经典抵抗情绪,这是令人非常尴尬和惋惜的。   2.指导好经典阅读。教师在推荐给学生读什么作品前,自己要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指导起来才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推荐给学生读时,老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读,用老师的榜样渲染带动和感染学生读的兴致和热情。每一个班集体都有一个甚至几个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教师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这些班级的核心人物加入到阅读经典的行列。教师、核心学生的双重榜样力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经典最有效、最实在的就是常规化的读书活动。   常规活动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具体项目可以有:每日一读,利用晨读课的固定时间大家集体朗读一篇与教材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对于特别经典的段落可以尝试背诵;每日一议,学生对当日集体朗读甚至背诵的文章进行简短的针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学生的点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更好之别,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行;每周一交流,每周利用一节固定的课就一周以来学生的所读、所想、所记进行交流总结,对于一周中涌现的公认的读书积极分子,予以口头、小奖状甚至是物质上(例如一个小书签等)的小奖励;每月一汇报,每个月的月底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对一个月以来共读的一两本文学经典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   3.采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个体阅读,或集体阅读,等等。所谓个体活动不是单个活动,而是指班级中在阅读经典方面比较突出,感受性很强的几个学生面向群体的活动。班级中的读书佼佼者,相对来说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为了更好地释放他们的活力,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一学期举行一到两次的诸如小小讲座(关于读书经验介绍、人物评论、读书心得等方面)的活动,活动的结尾部分留有一定的时间给演讲者“答记者问”。这样的活动无论对讲者还是听者都意义深远。   现在几乎每个学校每个学期或者每学年都会举行轰轰烈烈的读书节活动。校级的读书节活动非常好地推动了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我们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届读书节活动,活动中学校先后邀请了曹文轩、杨红樱、黄蓓佳等来学校做讲座并签名售书,知名儿童作家的到来掀起了学校一浪一浪的读书热潮。当然,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班级举行读书活动时应根据所执教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活动。   4.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读写不分家,写离不开阅读,阅读更离不开写。个性化的仿写、创作,让学生在内化自己的阅读收获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了自己的阅读理解,使自己的阅读和习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学生阅读经典的起步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当学生的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在老师的信任、期待中逐渐养成阅读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总之,老师指引学生从教材经典走向文学经典,这是学生享受文学经典滋养的一个有效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列举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的阅读篇目,学生除了阅读教师所列出的文学经典外,读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多的与教材经典无关的文学经典去读。   多方位、多角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文学滋养。

教育指导范文8

一、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冷静的“调控者”

“互联网+”条件下,一些孩子特别是农村隔代家庭中的孩子游戏成瘾,玩乐享受主义严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督促隔代家长放心切断“互联网+”技术通道,使孩子们失去肆意游戏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引领家长转变理念,重构明晰的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观。两者并不矛盾,“切断”是为了更有效地调控孩子们的时间,“打通”是为了更有效地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家校之间的往来更高效、更快捷,也更方便。“调控”还表现在孩子与现有监护人之间(如爷爷奶奶)、孩子与父母之间、远方打工的父母与现有监护人之间的矛盾的调控上。对此,教师需要警惕并反思:哪些关系是应该鼓励的;哪些关系是需要调整的;哪些关系是需要修补的……通过“互联网+”,教师应该深入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发现那些不为人知但异常重要的细节,并以此发现真相,找到可以突破、改进的渠道或方法。

二、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学生运动会上得奖了,教师就可把冲刺的镜头、获奖的瞬间、“发光”的证书等制作成微视频,第一时间在家长群中,既让所谓的隔代家长看到,更让远方打工的父母亲看到,同步共享受,时空共呼吸;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主题队会等活动,教师亦可以把其中最有意义、最精彩、最值得分享的瞬间或美好镜头,配以简单合适的文字和轻松优美的音乐在自媒体平台中,让隔代家长足不出户就能一睹为快。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微信中的“视频通话”功能:孩子伤心了,视频中进行安慰,让亲情、呵护和牵挂更到位,更贴心,更快捷;孩子高兴了,通过视频第一时间进行分享,让喜悦、感动和祝福传递到话筒的另一边;孩子的喜怒哀乐,既可以与父母通过“视频通话”进行分享、彼此传递、互相温暖,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以及更多信任的人进行互动。借助“互联网+”,隔代不再是隔着“千山万水”,学校、家庭、社会不再是对峙矛盾,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再是心的壁垒。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借助“+”字深情握手;借助“+”字,积极参与;借助“+”字,互通有无;借助“+”字,形成合力,以此让家校共育在一个更为快捷的环境中发生最好的正效应。

三、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视角的“转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