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论文范例

民商论文

民商论文范文1

(一)民商法

民商法是由民法和商法共同组合而成。对于民法和商法,它们有两种不同的体系,一种是民商合一,一种是民商分立。我国没有对两种体系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无论是现实状况,还是民法的发展状况都决定了我国应实行民商合一体系。所谓的民商合一其实就是民法包含商法,也可以说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别法,民法在一定方面上对商法有一定的指导和统领作用。民法,其实可以成为民法体系,是由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组成的体系,其一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对我国境内管辖范围内的民事活动中的共同性问题做出的法律规定,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修订,1987年1月1日实行。民法通则在基本准则、公民、法人、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民事关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险法》、《合作企业法》、《海商法》、《票据法》等法律,是对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商法对其调整对象、商事关系、商事关系主要标志、形式及实式的商法、与民法的关系等发面做了相应的概念。在强化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交易公平、保障交易安全四个原则进行了规范。

(二)经济法

经济法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现实规范过程中,各类组织为主体,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对主体进行的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管理关系进行协调。我国的经济法起步较慢,与1979年6月在全国人大中提出要制定各种经济法,与第九届全国人大将经济法确立为包括宪法、民商法在内的七大法律部门之一。经济法是以经济为目的的,国家干预的,社会责任本位的,促进商品经济发达的综合调整的法律。经济法有四大基本原则,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实际公平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关系研究

(一)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联系

首先在调整的范围上有相同之处。我国经济体制是由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共同付组成的,所以偏重市场调节的民商法和偏重国家干预的经济法在对经济的调控范围上必定存在相同的地方。在经济的微观调控上,两者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其次就是两者的取向上有趋同之处。民商法的社会利益原则实际上就是反手为私法,正手为公法,是私法和公法的一条界线。民商法在公平、诚信、秩序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定,着重实质正义,加强了对交易中的弱者的保护,正在朝着社会化、公法化的方向发展。上述意义在经济法上也是行得通的。最后体现在两者的互补互通。民商法是经济常态性法律,经济法是非常态的法律。民商法多强调自主性,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挥市场主动性,少数为强制性,规范市场规则,促进竞争,提升效益。

(二)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不同

在对经济意志的制约上,民商法强调意思自治,经济法强调限制意思自治。民商法要求主体在市场交易上按照本身意志进行,否定一直强制。而经济法则强调社会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的整体平衡,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对不利于社会公正利益的行为进行限制,限制主体因为追求个体利益而破坏公众利益。在对经济主体的态度上,民商法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进行保护,而经济法则是对部分市场主体保护。民商法强调各主体地位平等,不考虑各主体的强弱,对各主体进行同力保护,权利相同,义务相同。经济法则是根据各主体的强弱条件,对不同主体进行不同的保护,权利及义务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保护弱者,限制强者,实现社会共同发展,宏观经济平衡。稳定性上也有不同,民商法由于在基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及基本权利,基本形式也基本固定,所以比较稳定,而经济法多为国家通过手段强制进行经济发展预测,制定众多政策,大都稳定性较差。

三、结语

民商论文范文2

市民之间的合作和依照民法生生活所进行的相关调整,同时还包含了商业艺术以及城市生活等内容。以此形成了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定义。市民社会是有权参与形成社会的共同志愿成员所构成,是一种将没有权利和地位参加人的一种相对平等,民主的小康型社会。

二、市民社会的历史含义与局限性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市民社会经过了多年的兴衰荣辱,以平等自由为主要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起源阶段开始算起,市民生活就有了古代罗马和希腊的那种城邦政治生活所特有的内涵,代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迈向更高文明水准的标准进行集中,种种文明器具的制造在根本上对当时的商业,建设和艺术加以全面支持,各种农用耕具均有了较高水准的冶炼,人类的社会也买上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市民社会的出现令人类社会实现了古代与现代世界的区别。到了中世纪之后,市民社会开始逐渐的衰弱,文明也有衰退的现象,国家的权利开始不断膨胀,封建专制开始盛行,有了贬抑商业的现象,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行全面扼杀,在此期间上演了无数的悲剧。

三、市民社会的终结和经济法

市民社会的终结时间和经济法的萌芽时间是相互连接的,从国家和社会握手联合那一刻开始,国家也从市民社会中的“政治型国家”发展成为了“经济型国家”经济法也是经济国家的相关产物,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参与经济相关活动,能够在根本上将国家意志进行全面体现的法律。可以这样说,经济法的出现代表了资本主义逐渐趋于成熟和国家市民社会逐渐趋于一致的最终结果。从市民社会到经济国家,也就在根本上表明了从民商法到经济法之间的跨越。民商法各种的相关制度和原则,都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平等自由竞争的相关要求所决定的。民商法的相关调整公权力并不会直接的参与到与国家意志相关的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公权力的皆如意或者直接将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加以全面体现,都是要通过经济法和相互融合的法律进行调整,或者说是优先使用经济法。经济法能够在根本上将整体的平衡进行全面维护,民商法可以对在经济法良好维持下,进行自由活动的相关主体和行为加以全面规制。经济法和民商法两者有着互生的关系。经济国家与经济法,“市民社会”与“民商法”之间在矛盾运动中就会毁一旦,现代民商法之所以能够在根本上得以生存,主要依赖于经济法的存在,由此可见,经济法是高级法,从民商法再到经济法,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法律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四、在中国建立市民社会的可行性

要想建立起“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会涉及到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的要义之一就是国家的政权可以在根本上代表人民的利益,可以吸引大多数成员的参与欲望,舍狐疑的自治能力一旦成熟化,就会实行“还政于民”的政策,这时,国家的概念就会消亡。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现如今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缺少民主和责任意识的前提下,如果发展市民社会,在相关竞争活动中利用合法或者非法手段获取胜利的人,也会成为近代市民社会理念中出现的-----商人国家。相关代表性也比不上当前国家所体现出的代表性,也正如《德国民法典》中所提出的,市民并不是小私或者是工人,而都是有经济基础的企业家,富豪和官吏组成,由此可见,市民社会也是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的。有着一定的阶级性存在。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对于社会基层人员来讲,他们便没有资格争取到自身的利益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在现在的中国,只有通过“精英政治”的形式,才能令社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政治,并在这个过程中,将民主不断的扩大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国家的消亡也就自然而然的开始了。这样的情况是符合我国当今情况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违反它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五、结束语

民商论文范文3

对于法律的价值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解释,现如今,公认的法律价值有公平、效率、秩序、安全、正义等等。对于不同的法律其法律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其针对点也是不同的:经济法与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对于经济法和民商法相关部门是十分重要的,其价值取向决定着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公平与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其要求会更加的苛刻,只有不断的促进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法和民商法才会有新的革新与进步。基于公平与效率,充分的发掘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作用,正确的决定其价值取向,有利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一)基于法律价值公平

在法律方面,公平可以理解为义务与权力的合理分配,使之处于一种平衡,在法律中对公平的体现,不同的法律也有其特有的含义,有的可以赋予其每人都平等的原则,有的可赋予其公正、自由的原则,公平对于不一样的法律有不一样的作用,对于公平,没有详细的介绍,可从原则性与道德规范两方面确定。

(二)基于法律价值效率

社会需要法律来规范,其解决众多冲突,缓解各种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最终凸显于利益关系。法律在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对于存在的冲突进行平衡,对于利益的获得要在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取之有道。而法律的效果则是对利益与效率进行合理的限定,进行有效率的组织活动,效率对于经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法律价值效率,是利用民商法来规范的。效率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把私人的工作逐渐转变到集体大众型活动,将私人利益转变成公众利益。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一)基于公平与效率谈民商法价值取向

在民商法之中,公平之法律价值是其中基本的法则,公平对民商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商法的自愿、平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公平在民商法之中是非物质的其作用是加强条件与经济的公平,对于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是追求最有利的,民商法对每个主体不采取不平等的待遇;效率价值在民商法之中的展现,是对利益的展现,对于经济是自由合理的。民商法是对利益追求的最大化,效率的法律价值在民商法中展现则是展现自愿、自由等等,而这些原则则会使私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间接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商法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谈经济法价值取向

经济法的公平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公平原则,对于公平,可以理解为对于存在一些价值的行动,对于其获得具有平等的权力,使之处于一个适当状态,在经济法中,其公平是针对不同条件的主体所展现出的,让各方面都是公平的,将各种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排除。对于效率,并不是都是高效的,其存在一定的缺点,同时也不是一直是有效率的,市场的发展需要提高效率,与此同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节,经济法对于市场上的这种效率中的缺点就可以进行修改,促使效率的提高。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对比

二者有很多相似的价值取向,基于公平价值,二者是对经济的调整,对市场间的调配以及相应的平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都离不开其具有的价值,公平体现于民商法主要是其目标、特点、本质,民商法离不开公平原则,对于经济法,公平作为其理念。基于效率,对于民商法和经济法,其效果是一样的,其目的是获得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二者之间基于公平与效率,其目的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对市场进行调整,进行合理的分配,使之展现出平等的原则和高效的原则,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其自我的价值,与此同时,其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如说民商法针对私人,经济法是针对整个社会。

四、结语

民商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高校;美术鉴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鉴赏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与园林艺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汉字艺术、摄影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等艺术内容。从历史时间、区域空间等不同维度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发展形象思维、陶冶情操。此外,将美术鉴赏课程纳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也是高校实施美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高校,为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美术鉴赏课,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然而,部分民族高校的美术鉴赏课程因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等,其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尤其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教学时,所传授的内容要么停留在对美术鉴赏各个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探讨上,要么过于深究作品的渊源与造诣。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此教学方式偏重艺术知识的灌输,缺少趣味性和欣赏性。尤其对民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知识储备不足、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过于深奥的美术专业知识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一、传统教授衔接新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电视、手机微信、微博、QQ、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兴起。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为人们增添了新的沟通方式[1]。当下,各大高校的网络普遍链接到了高校教育网、高校电子阅览室等网络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广大师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能性。民族高校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时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利用新媒体开发出独具本校艺术特色的教学方法。美术鉴赏可以借鉴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艺术性。例如鉴赏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再用朴实的语言对这幅图的作者及作品内容、装饰等进行解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共同探究与这幅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时代特色、文化底蕴等,使学生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接受艺术的熏陶。还有,借助观看优秀的讲座视频,让学生去领悟和感受学者的鉴赏造诣。例如,观看美术教育家蒋勋讲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通过观赏蒋勋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关文学故事的分析、展现,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想象力,培养其审美品位;利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片头展现土楼的整体风貌,引导学生鉴赏《异彩纷呈的中国民居建筑——福建土楼》[3],再借助3D动画技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土楼建筑的形体、空间和色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土楼建筑的宏大气势。同时,在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时地讲解土楼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挖掘其更深的文化底蕴,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前人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鉴赏《材美工巧——传统手工艺》[4]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影像展示烧制陶瓷的步骤与流程,再为学生准备一些泥土和做陶的工具,边讲解边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陶瓷制造过程的复杂和精细,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陶瓷的艺术美。可见,新媒体技术将艺术作品形象化,使图、文、声、形融为一体,把学生带入了艺术性的殿堂,可谓恰到好处。新媒体技术融入教学强化了视听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嵌入信息化教学

美术鉴赏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鉴赏知识、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5]。因此,美术鉴赏不能只限于课堂或者校园里,也要嵌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教学中,将新媒体资源应用于美术鉴赏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学习和体会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教学将成为常态。例如,教师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群里定时或者转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或者作品,供学生阅读和欣赏。在评论和提问栏里,针对作品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作品信息,进而学会欣赏和认同;在鉴赏西方油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教师提前一个月或者几周就在公众号里陆续转发《梵高: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梵高画里的明媚春天》《这里治疗过世界上最灿烂的灵魂》《梵高的故乡,艺术的狂欢》《梵高,你如此孤独》等文章,并推荐《梵高回眸的瞬间,我已经泪流满面》这部电影,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和观看影片后,教师关于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的有关讲解,并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进行作答,进而实现其对梵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此外,合理引导和规划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以便让学生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及时有效的学习。教师有选择地把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鉴赏内容及讲解录制成短视频,然后借助微信公众号把美术鉴赏知识以点和线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并同时提出学习要求。针对微信中学生反馈的学习问题及学习效果,教师要随时跟踪并进行精准指导。当然,教师可以用课堂时间,检验学生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美术作品的学习效果,通过随堂提问与师生互动来了解学生对所作品的看法及了解、认知程度,进而提高美术鉴赏课程作品讲解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借鉴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跟随直播教师进行一次有现场感的艺术之旅,接受艺术熏陶。教师事先准备好要讲授的鉴赏内容,与学生约好直播时间,选好直播地点——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进行现场直播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直播中互动,让学生亲眼看到那些馆藏的著名雕塑、绘画、书法等作品,通过视觉的刺激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其更真切地感受艺术的意境和魅力。

三、民族特色融入翻转课堂教学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及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民族高校开设美术鉴赏公共课,除了介绍和鉴赏中外著名美术作品外,还要考虑不同民族学生的独特心理需求。关注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民族特点,在课堂上,可以考虑增加民族学生的参与比重,更好地利用民族学生的特长,进行翻转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成就感。诸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录制一些民族节日或者特殊活动的场景,用于美术鉴赏课程,帮助学生在鉴赏民族艺术作品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以四川甘孜州为例,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居多。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兼具民族特色高校,开展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可以将上述民族的艺术特色融入翻转课程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促使他们自主性学习。例如,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拍摄藏民“转山会”场景,并将集民间歌舞、绘画、建筑、雕塑及民间手工艺等为一体的“转山会”活动所涉及的照片和视频等资料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做成课件,让藏族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进行分享、讲解。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民族情感,使民族学生讲解起来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而民族特色的语言更容易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展现出来,给人以真实感,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转山会”中使用的唐卡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着藏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想。在鉴赏唐卡时,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展示一些节日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藏族学生利用他们对唐卡的熟悉亲自上讲台为他人讲授,更容易为其他民族学生理解。另外,在鉴赏《设计艺术》时,针对其中的服饰艺术鉴赏,先安排学生自己去搜集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图片和视频,了解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等,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利用新媒体展示,同时让提供资料的学生讲述服饰的色彩、设计意图、穿戴讲究以及用途,分享自己的体会感受。可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答疑解惑、项目训练、小组研讨、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让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讲授或者探讨民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控。尤其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艺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特点,教师需要尽量将作品的题材、风格、材料以及绘画技巧等美术知识做一些辅助性讲解。

四、结语

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民族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中,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界限,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能够更自由地支配课外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规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地点、控制学习进度,从而学会主动去思考和学习。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提供了新模式,必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海涛.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19(5).

[2]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

民商论文范文5

目前民办高校的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常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训练。重视语法、词汇、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对英语听说的练习较少,对学生商务技能的训练则少之又少。实践环节力度不够,或实践教学环节不易操作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法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四)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目前民办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专业实习,这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为此许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甚至配备专门的实习老师,定期开展英语专业实习活动。这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之间的这种合作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的开展。学校派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展短期实习,从而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其关心的多是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而企业关心的是学生所能提供的廉价劳动力[1]。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其工作的符合度,这一至关重要的事情,恰恰被学校和企业忽视。因此,教学与实践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能力较强的英语专业人才。为此,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摆在民办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从而能运用英语从事外经贸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学生毕业后可在外贸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等从事涉外文秘、翻译、外销、外贸单证操作等工作。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为:英语+商务+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和商务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自然就成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并能顺利开展商务活动[3]。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为基础,所以首先必须要了解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应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课程设置应以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为基础,以商务操作技能培养为重点。重视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把商务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应用技能[4]。为此各个课程之间应该形成完整的体系,不同的实践项目之间也应该具有连贯性。

(三)科学开展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兼顾不同课程之间的连接、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的结合。可根据英语的专业特色和课程结构特点开展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如:英语语言知识实践模块、英语语言艺术实践模块、英语语言综合应用模块等。为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商务知识,可开设《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和《外贸函电与单证》等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最好在校内专业实训教学中心如商务模拟实验室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如外贸公司、商务会展进行,可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模拟等为学生创造仿真或者真实的外贸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商务情景,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和商务技能。

(四)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要将课内教学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和展示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各种英语实训教学技术和教学软件,要适当运用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课外时间也能充分利用起来。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模拟实训法,通过外贸案例使学生掌握商务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重演案例或者模拟商品交易会、商务磋商、外贸谈判签单等商务活动使学生的商务知识和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5]。《外贸英语函电和单证》课程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网上外贸交易或者到外贸公司了解一般商务信函的写作以及各种外贸单证的格式。《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则可以完全放在各类大型商品展销会和商务会展中进行,学生通该实训活动可以熟悉外贸的流程,学习常用外贸英语口语,从而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外贸沟通与交流能力[6]。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

英语实践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有一支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很强的有英语和商务教学能力,最好具有外贸从业经验。为此,学校要尽可能招聘具有企业从业经验的老师担任实践课程老师,鼓励现有实习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考察学习,或者参加双师型技能培训。

(六)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

校外实习是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为此,许多高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派学生去实习基地学习,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高校还可以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来给学生上课。同时,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及寒暑假到企业及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可采取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主要以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基本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为主,三年级时到企业进行综合技能的整合训练和岗位实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还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民商论文范文6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续文化的文明古国,除汉民族以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却分布在中华大地四周面积的60%以上,不同的种族历史发展、不同的信仰崇拜宗教、不同的居住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民风习性和不同的审美标准以及不同的价值概念,组成了不同民族以及民族内部不同支系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特点和风格,体现在服装上则呈现出款式丰富、造型多样、服饰色彩搭配鲜艳、纹样图案精美、制作工艺精熟。今天,很多民族依旧承继保留先人留给自己的服饰,这为我们研究历史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设计服装提供了最好的创作素材。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们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少数民族穿着的服装不但有很强的实用功效,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性。特别是传统的民族手工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人们在长期的生存环境和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装饰服装的各种各样工艺手段,如在刺绣、印染、挑花、盘花、镶滚、编织、皮革鞣制等方面积累的大量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贵州地区的苗族刺绣、布依族的蜡染、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扎染,以及著名的壮族、黎族、傣族、土家族的织锦织物,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艾特丽丝绸,西藏、青海地区的藏族氆氇织物,东北地区的满族镶滚等传统手工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彝族、土族、哈尼族等也有很高的服饰色彩搭配技巧。苗族、彝族、藏族、蒙古族等内部支系繁多,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着装习俗等,形成了至今也数不清的各种服装造型款式。黎族、傣族、德昂族、崩龙族等有大沿袭祖先纹身习俗,有的纹身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民族服饰还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沉淀逐渐形成的。由于受居住环境偏僻和经济落后等多种历史遗留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服饰发展变化相对缓慢、稳定,没有被时代大潮所冲刷,也没有被西方现代文明服饰所渗透和影响,仍然保留着先人留下来的原汁原味服饰文化特色,为我们保存了完整的原始遗风。每一个少数民族服饰从上到下都反映了自己民族发展的辉煌与屈辱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国家历史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世界服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就是证实历史,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避免自己的服饰文化被外来强势服饰文化所侵占而被人为流失,使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至于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档缺损而逐年消亡,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继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历史上看,汉民族服饰文化从先秦的战国时期到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服饰的鼎盛大唐时期再到近代的满清时期都离不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其的影响,而少数民族服饰更是受到汉服影响,吸收先进的汉民族服饰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汉民族文化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不竭的相互吸收与磨合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传统的服饰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滞后发展的制约,在物质生存与精神生活匮乏的过去,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现代大不相同,多以华丽鲜亮、宽大繁多、装饰繁缛、显眼突出为时尚,以物质生存、区分等级为主,美化装饰为辅,服饰没有主次疏密对比,整体统一配套“设计”概念,整套服装从头到脚到处是繁缛的装饰,体现出前人对服饰美的评判标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服饰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不断吸收与接受外来服饰文化,逐渐使人们对带帽穿衣的审美标准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当今在物质条件富足,文化娱乐生活丰富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像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逐年加快,昔日对传统服饰审美的标准已不适应当代服饰变化的要求。简单的服装造型平面二维结构、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和没有主次的繁缛装饰等。这种靠刺激人的视觉眼球来满足服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服饰,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和有沉重工作压力的准则,大家普遍希望在复杂的社会、繁杂的环境中有一个安静休息的地方,不被外人影响打扰的私人空间,不需要让外界过分关注自己而成为社会生活空间的焦点人物。所以,当代的实用服装设计标准不需要过多的视点对比,服装上的装饰也不需要繁缛张扬、刺激色彩吸引周边的路人。

二、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提炼摘取

在设计服装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设计民族风格的服饰中把握两个最基本设计原则:是要有传统文化性,就是本民族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本土文化元素符号;二是要有当代性,就是现代社会正在流行的时尚元素服饰符号。在民族风格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两者既有矛盾,又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初级学习服装设计中所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现代人所穿着的服饰必须与当代社会时尚流行相同步,所以在民族风格服装设计定位时首先将主流时尚元素放在第一位,把本土传统元素放在从属次要地位,传统元素只能起点缀作用。如以藏族服饰为元素设计一套现代民族风格的服饰为例,先要全面了解藏民族服饰文化,分析藏族居住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地区,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四季气候冷暖变化无常,每天早、中、晚温差比例大,早上是春秋天,中午变为炎热的夏天,夜晚可能就变成冬天。残酷的地理气候环境使藏族先人养成不对称穿衣习俗,即一只袖子穿在衣服外边,用来调节人体内部温度平衡,日久天长就形成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着装方式,使服装整体造型产生立体不对称自然形态,也形成藏民族服饰文化的典型元素特征。由于藏民族分布广,大多以畜牧游猎为主,其最大特点就是生产活动流动性大,白天穿着服装是防暑保暖、装饰美化;夜晚休息宽大的服装变成了被子遮盖身体。所以,藏民族外衣面料多采用厚重毛皮材料制作,内衣多选用柔软轻薄衣料缝制,这既满足了其功能实用需要,又形成内外厚薄面料的强烈对比效果。另外,藏民族一般都居住分散,地处广阔山地草原,人们沟通交往贫乏,文化生活单一匮乏,为满足单调的生活和弥补生理视觉的需求,服装的色彩搭配多采用强对比设计手法,明度色差对比大、装饰繁缛夸张,到了节日喜庆期间浑身上下挂满祖辈遗留下来的贵重装饰品,以显现家族的荣耀与富有,形成藏民族豪放朴实的民族服饰特征。在学习藏族服饰与文化时,我们如何收集藏族文化素材提取这些元素进行现代民族风格服装设计?首先,从各种信息渠道(包括图书馆书籍、网络图片等)收集的藏族服饰与文化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藏民族服饰的共性因素和个性特点,确立设计定位方向。其次,从整体造型上把握藏族服饰的宽大厚重的特点,选用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反差对比设计,款式采用不对称造型设计方式,使服装款型从门襟、到领子、袖子、口袋以及下摆等处理成大小差异、宽窄不同的比例关系,整体造型也可采用左右非对称、长短各异的设计手法。再次,在色彩搭配运用方面,将藏族原有的强对比色彩减弱,削弱其纯度对比、明度反差,在服装的中心视点部位采用含灰度的色彩,使用逐步递增的色彩对比手法进行设计,来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心理需求。如果在民族风格服装造型方面传统元素使用比例过多,就要调整色彩对比设计,使服饰色彩尽量体现现代流行元素,从灰度色彩对比、抽象色彩对比、渐变色彩对比到现代流行色彩的运用,处处体现当代社会时尚元素;如果色彩搭配借鉴藏民族色彩元素比例偏大,我们就应该调治服装外形款式,采用简洁的造型、流行的款式、时尚的内容图案以及现代工艺技法和缝制手段等来增加服装的现代时尚感。我们设计的民族风格服装不是给前人穿的,也不是简单地模仿、重复少数民族现有的传统服饰。我们学习民族风格服装设计的宗旨,是传承华夏民族服饰文化,为当代社会大众服务的。所设计的服装应符合当今人生活审美标准,不管是从服装造型上、色彩搭配上、图案内容以及面料与工艺选用上都应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习惯,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应采用整体大统一,局部小对比的设计原则,在服装的主要部位用小面积的传统元素做点缀装饰,更能满足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视觉观赏习惯。

三、时尚服饰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从历代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纹样图案以及造型款式中寻求,可以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得到探寻,也可以从民间的生活用品、传统家具等某些元素中得到参考;还可以从古代文化书籍中得到感悟。服装设计作品中使用传统元素必须遵从设计主题、穿着人的目的以及穿着的环境场合,不能全盘盲目使用。只要我们把握好传统元素适度的使用,处置好传统元素符号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比例关系,设计出来的服装才能顺应社会现展的需要,被普通大众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国际性服装比赛,被誉为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中,基本上获奖作品无一例外都具备传统元素的合理使用。服装作品成为标识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国家名片,展示自己本土文化的最佳平台。从第一届金奖获得者吴海燕的“鼎盛时代”到马可的“秦俑”,武学伟、武学凯兄弟俩的“剪纸儿”以及金奖获得者美国设计师戴维•铁里特的“美国冲浪”等,均是本土文化展示的典范。如第五届“兄弟杯”大赛主题“水上旅游”,我们的同学同样定位选择“水上冲浪”,服装作品从造型款式、色彩搭配、配饰附件等到流行时尚都不逊色美国选手的“美国冲浪”设计作品。但就是忽略本民族传统元素符号的展现,同样是冲浪的泳装造型,怎样才能让观者看出这个选手作品的文化性、本土民族语言性?第一名的美国选手戴维•铁里特做到了。服装作品一出场就充满了美国本土文化元素,蓝、白、红美国国旗主色调控制着整套系列服装,用大小不同的五角星造型、条纹图案,体现星条旗美国元素,用不对称造型和当前最新涂层材料以及高科技的激光配饰,反映美国人敢于创新,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色,紧扣设计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之无愧获得金奖。

四、结语

民商论文范文7

1.1商务英语学生就业行业及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基本为三类:一是南方城市的外贸工作,二是家乡的文化学校的英语教师,三是中小企业的文职工作。笔者调查黑龙江省某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2013届60人,2014届68人共128名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从事商务英语外贸工作的学生只占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总是的43%。虽然比例是总体就业类别中比例最高的,但是学生整体的专业对口率不高,分析原因有三点:第一学生对从事外贸工作的认同感较低,不能承受外贸工作起早贪黑的高强度的工作;第二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不认同,很多学生不能获得心仪的外贸工作。第三外贸工作大都在南方地区,东北的学生比较恋家,不喜欢南方的气候,不适应南方的工作节奏,最终放弃了南方的工作。

1.2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价

笔者对个别企业进行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评价:首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整体是满意的,其次对学生基本英语技能教认可,但认为他们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由此可见:第一80%以上的学生觉得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商务方面的专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但学校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二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满意。应该说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商务方面的能力低于英语应用方面的能力。原因在于很多民办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是在国家对商务英语人才急需的情况下开设的专业,很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的科班教师,教师本身对商务英语的应用技能就知道的较少,因此教授学生的技能也就很有限。还有一个原因,英语应用知识与商务专业技能不同,前者可以更多地通过学校环境得到加强,而后者则更依赖于实际工作环境。因此,虽然很多民办高校都明白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没有什么具体措施,造成一些就业单位对商务英语的整体满意度不是很高。

2社会上对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社会上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要有丰富的商务理论知识和技能,还有英语应用技能,而目前民办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根据调查社会上的企业的需求,对民办高校提出了建议:民办高校要培养应用性人才,要到祖国需要的第一线去工作,所以各民办高校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学校的必修课程后,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即大力推行“商务英语+证书”的就业启蒙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之外,可以考取报关员、国际贸易操作员、剑桥商务英语等证书。通过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成为商务英语课程的好的补充,增加就业竞争力。大力推行商务英语社会实践,增加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从现在只有43%的商务英语毕业生专业对口的从事外贸工作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能直接上岗。实施社会实践,请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相关人员到学校讲课,培养学生的商务实战技能,适量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从书本学习过渡到实际的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民办高校要最大限度地拓展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或者大四年级的教学实习让学生走到企业中去。在外贸行业学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专业商务技能。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实践单位可以是进出口企业、外贸公司等企业,此外,社会实践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要鼓励商务英语教师去企业实习学习,在评职称是有一些要求,方便教师获取应用性的商务方面的实战技能,更好地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进行讲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大力推行社会实践的具体措施

(1)多方面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把南方经济开发地区的外贸公司作为重点。

选择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的校外实践基地,适当开展校企合作。南方的外贸公司比北方多,而且发展比较早,接收学生社会实践比较容易。选择社会实践基地选择经营不同产品、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企业。方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合适的企业。根据民办院校的学生能力,社会实践基地主要建在中小型企业,这样学生会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少量的外贸人员,学到的知识更加全面,技能更加熟练。

(2)根据不同企业特点,建立不同学分等级的社会实践。

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可以抵挡学校必修课程的学分,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商务英语的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有据可依。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要以学分的大小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具体位置、经营形式等确定实践次数、人数、具体内容。民办高校主要以南方发达地区为社会实践基地,如江苏昆山,浙江义乌,宁波、江苏吴江等地的外贸行业为主,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3)制定社会实践详细的考核制度,让在企业挂职的教师和实践的学生都有明确学习目标。

要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制订社会实践计划,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灵活的考核方式,例如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同时考核、学校与企业共同打分、个人与小组成绩一致等。在每次社会实践前让学生明确考核要求,以便带队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实习实践。民办高校要坚持跟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情况,经常和用人单位沟通,力争使每次实践活动效果学生都有所收获。

(4)第二课堂活动与社会实践课程相辅相成。

为了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民办高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定期举办英语口语大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话剧比赛等活动,营造浓烈的英语氛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二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部级和省级组织的商务英语相关的大赛,例如商务英语模拟公司大赛、商务英语口语、模拟网商务谈判等比赛。让学生们在竞赛中找到信心,让学生们以赛促学,提高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

4结语

民商论文范文8

(1)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现实要求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身较之其他一些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应用性,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更加迫切需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或只会执行,不知灵活创新。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提升竞争力的突破口

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在众多“名校”面前,民办高校在生源、管理、声誉等方面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工商管理类专业情况亦更明显,学生专业理论不如公立高校,实践技术不如职高的尴尬局面。所以把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际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特色,切实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创新能力,是大部分民办高校取得突破,赢取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实际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笔者以及课题研究团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实施和培养方案主要制定者,在培养方案实施和修订过程中,通过小组访谈、观察、实验结合相关文案调查等方式对于一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在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际创新能力进行了相关调研,经过长期研究表明:总体来看,虽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在非学习方面的实践热情很高,但学生的专业实际创新能力却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

(1)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的课程设置基本还是遵循一般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法,从根本上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无非是在课程设置科目数量,学分等方面有所不同,课程内的实践、实验、课外等内容很少,而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并未体现对专业学生创新精神、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开发、培养。

(2)传统的教材选择标准约束了课程的实践和创新内容的加强

虽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性,但在各主要课程的教材选择上还是主要遵循选择部级、省级各类“规划类”教材、获奖教材等传统选择教材的方法,一些较少的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式教材并不是主要考虑范围,导致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在和国内各公立高校的学生使用一样或者类似内容的理论型教材,这忽视了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源基础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类教材大部分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材,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它所关心的主要内容。

(3)任课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缺乏导致无法有效指导创新

由于专业任课教师也是在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多都是从一个大学校门走入另一个大学校门,社会经验、工作经历匮乏,专业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下,任课教师更多的关心如何把课讲完、讲好,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是以讲授、传统案例分析等理论教学方法为主,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班型较大等客观因素,各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注和培养时间、精力十分缺乏。

(4)实践环节方面并未真正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校内实践实验方面,虽然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但该类实践环节本身内容较为缺乏,且指导教师本身就专业经验不足,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并未真正对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际创新能力有明显的帮助;在校外实践方面,一些类似于“社会调查”类的实践环节大多是“走马观花”,形式大于内容,且由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真实环境脱节明显,在短时间内,对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力提升并没有切实的帮助。

(5)现行教师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师创新行为的发生和推动

从目前的教学管理以及考核机制来看,对于课程内任课教师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考核方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等方面的创新思想和行为并没有较清晰的鼓励评价制度和方法,导致任课教师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避免在现有机制下犯错,不愿去创新,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无从谈起。

(6)创新活动较为单一,校园创新文化并未形成

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虽然每年都有各级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但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项目更多的是“小众”活动,只是一些“积极分子”参与完成类似于任务式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说,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是明显实际经验不足,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在校园创新文化方面,民办高校也并没有较好的创新文化塑造的机制或方法,一些创新和创业活动更多是从“丰富校园生活”的角度出发,调剂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从整体氛围来看,民办高校还是在集中精力如何做好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日常主要事务,无暇也无心做创新和创业的一些事情,校园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实际创新能力的提升思路

在大部分民办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和定位下,如何改进具体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实际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值得深思的,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具体方面更新思想观念和改善制度措施,真正地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实际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增入“创新”类课程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保持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设置基础上,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中按一定学分比例加入创新内容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创业管理、创造力开发、创新管理、创业融资与投资等创新、创业类课程,这样既能够在各课程体系中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推动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能够在传统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型专业特色和方向。

(2)选择“创新型”教材

在各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上,应不拘泥于传统式的选择方法,鼓励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真正应用型、创新型教材。在教材内容上,能够适当加入具有时代背景的新颖的、实践性的知识内容,弱化追求理论深度,在掌握课程主要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经验、能力和机会成熟时,课程教学团队应根据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教材的编著,灵活兼顾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3)提高专业教师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只有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才有更大可能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更强的专业学生。因此,培养专业教师的创新思维、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专业教师应补充和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树立创新精神和思维;其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积累工作实践经验,成为真正“双师型”的专业教师,这样的教师才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真正能够指导学生实际创新的合格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手段,鼓励教师尝试新型教学方式和方法,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地位,推动学生的主导地位,以PBL等方法带动学生的思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使专业课程知识与社会、企业实践密切联系,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

(4)改进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

为鼓励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应改革传统的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方法。在教师评价方面,应把教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列入教师考核评价中,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职称晋升等环节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学生评价方面,应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重要内容,当然还可将“创新”评价作为学生评奖、竞选、参加各类组织、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借以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实践效果

在专业实践环节方面,校内指导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实习岗位或就业单位的指导老师进行良好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学生的感受、专业老师应关注的实践重点,真正使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更贴近实践,全方位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同时,在条件允许时,聘请企业方相关资深管理者作为“导师”定期到学校与专业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更为有效的实践指导;在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应是校、院、系、教学、就业等各级、各部门密切合作,选择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或单位,保持长期稳定、深度的合作关系,实习、定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结合;在毕业论文完成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应用性的研究,如商业计划书、营销计划书、市场调研等形式灵活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推动学生的专业实际创新能力的提升。

(6)鼓励创新、创业等活动开展,积极塑造校园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