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范例6篇

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范文1

[关键词]档案,文化,中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8-02

“档案与文化建设”是在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即重要及时又明智。经济是国家的“壳”,文化才是国之 “魂”。从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证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均强大,这个国家才能算是强国。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远比经济影响地持久、强大。文化的影响是内在的、长久的,而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的世代传承,是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及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的步伐。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建设与之相配的档案强国,“档案与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与档案强国这两个目标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档案与文化建设包括了什么呢?在2012年的中国档案的年会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第一,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第二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第三,为文化建立档案;第四,要建设档案文化;在此文中,主要浅谈一下第三个方面,即为文化建立档案,从下面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档案是什么?如何为文化建立档案?为文化建立档案的重要性?

一、档案的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总则中档案定义: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也就是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纪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正因为档案继承了文件原始记录性,具有历史再现性,所以档案才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

从文献中得知,档案是由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以及一定的个人、家庭和家族形成的。 。

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里的“文件”是指广义文件,即一切由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形成的各种材料。档案是把分散状态的文件按一定逻辑规律整理而成的信息单元。

档案的形式包括载体、制作手段、表现方式等。从载体来看,有甲骨、金石、缣帛、简册、纸质、胶磁等;从制作手段来看,有刀刻、笔写、印刷、复制、摄影、录音、摄像等;从表现方式来看,有文字、图表、声像等。

档案的功能表现在人类能穿越时空,没有阻隔与历史对话,接受档案并传达的历史文化气息,让后代在人类丰富经验的浩瀚海洋里自由的遨游,以此来把时间定格在过去的某一时刻。

档案是文化统一的重要资源,文化的历史记录和传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档案。它不仅忠实地记录过去,维护过去,还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在一起,在继承和保持文化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中华文化

何为文化?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辞海》 解释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爱得华.B.泰勒先生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无论哪种对文化的解释,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点:文化产生于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升华过程中,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最显著标志。

何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系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世人所瞩目。这一特色可归纳为五大部分:

1.大一统政治理念,高度集中统一的理念,排除了神权的统治地位,维护了民族的集中统一。

2.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宗法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基础所在。

3.天人合一,与天地共和的民族意识,所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同化和包容能力的基础所在。

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基础。

5.内涵丰富而独特的汉字系统和艺术体系!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广义上讲,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内涵丰富、艺术感强、而独特的汉字的传承,更有着自己国家民族的伟大提点,伟大的辉煌,所以说,忘记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忘记了老祖宗,丢了国魂。现今的档案重现了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并以档案各种形式的载体记载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渊源。

曾敏锐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为什么要为文化建立档案和其重要性

让・皮特尔・瓦格在第十二届国际档案会议上说:“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淘走了多少历史的积淀,就如那些为淘金去淘沙的河流,而档案这种金子就是人类记忆,文化和文明的金子。”

韦庆远教授所言“档案的内容主要是借助史籍的流传而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没有档案的记录和存贮,人类的知识不可能集中,延续和继承。因此,档案是传承知识与历史文化的载体。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的报告―《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中也写道:“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

档案记载的文化具有保存记忆,传承文明的功能。档案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揭示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凝聚着中华民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进步文明的象征。为文化建立档案,可以让我们这些档案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大国的重要任务, 具有相当地急迫性和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的模糊,这样一来,对于我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去查询它的源头和发展史,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快为文化建立档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就目前而言,我国有些民族文化在逐渐消失,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古典戏曲,独有中医药文化,璀璨宫殿建筑、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惟妙惟肖的传统园林建筑,饕餮美食文化,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等等等,不在此一一列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定年代,损毁了相当一部分,虽恢复了一些,但很不完整,另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一部分城市街道的再建设的需要,有些古老的建筑体要彻底消失,如:北京的四合院,古老的城门,城墙等,古老的祠庙寺院等,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这些建筑文化建立档案,风俗习惯文化建立档案,千年的宫廷食文化等等,在逐渐的模糊和消失前,建立档案,以待传承和发扬光大。

由此得知,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各种文化研究工作提供看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大大的丰富了各种的文化内容。档案资源的留存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过程,注重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作用,正确认识档案文化建设的定位,处理好档案文化建设涉及的相关问题。积极利用档案中所展现的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更好地享受文化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现代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记录文化的多种载体的档案形式,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以及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档案。自从有了这些档案载体的变革,它让这些档案更好的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考。

上面只是浅浅的一些思考,以及对“为文化建设档案”这个问题的一些设想。中华文化是中国档案的内涵,中国档案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因为国家的文化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精神,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取之精华,弃之糟泊,为传统文化建立档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记录和保存。为中华文化建立档案,就是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注入了生命中需要的血液,文化的传承与档案是缺一不可的,档案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同时要完整准确传承这些内容和活动,没有档案的建立是万万不行的。

中华文化的传递下去,需要档案来支撑。档案保存的工作也应分类来进行,比如按照区域,按照不同文化的形式、内容,依靠不同形式的档案载体,来进行不同规模不同路径的档案建立,如可以以纸质为载体建立档案,也可以以电子、影像、图片的载体等形式建立档案。从国家,到家庭个人均来为已经模糊或即将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各自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以此档案让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领域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即将消失和已经模糊的,要加快建立档案,让我们中华儿女在数年后,能有档案来查询当时的文化。

所以说,“为文化建立档案”是为实现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有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在建立档案,可能已经晚了,但为了不让再有更多的文化消失,现在存在的文化或者即将消失的文化,一定需要立即马上去建立档案。这些档案既要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记录,留下凭证,也要为将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参考的依据和继承的遗产;同时也应该自觉自愿的加入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建立档案的保存里,与已有的档案记载在这一起,来把今天的文化,频危文化,后记无人及将要失传的传统文化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一定要建立档案。中国档案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道路,历史传承的基石,是建设中国现代化强国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档案的记录凝聚着社会的共同记忆,同时也体现着中华儿女的广泛的生活习俗。简而言之,档案是历史的再现,文化是历史的命脉。没有文化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完整、真实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谭仁杰.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J).上海档案.2003(4)

[2] 王莹.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3] 许娜.档案与文化传承[J].机电乒电档案.2011(2).

[4] 马素平.关于档案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12(8).

[5] 赵林林.论档案与文化传承(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1).

[6] 白久红.档案文化建设的意义(J).工作研究.

档案文化范文2

关键词: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文化馆档案管理的要求,需要将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运用于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为珍贵的档案资料提供良好的管理。在文化馆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进行充分的分析,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进而弥补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不足,经数字化技术充分的运用于档案管理之中。

二、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指通过扫描、拍照、手打等方式,将纸质的档案资料输入到数据库的服务器之中进行存储,进而实现档案资料的存储、备份以及检索利用等。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于档案资料往往都记录于纸张之中,而纸是一种比较脆弱的载体,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损,会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将纸质资料转变为数字形式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存;(2)由于纸质档案会占用大量的空间,随着档案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其进行管理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纸质档案进行查阅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通过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能够大大提高查阅效率,而且还有利于纸质档案的集中管理。

三、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所在

由于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在当前文化馆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1)档案数字化处理设备配备不足,某些文化馆的数字化处理设备还比较落后,仅配备了计算机和扫描机等最基本的处理设备。在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转化过程中,还停留在本机上处理本机上保存的管理模式,没有专业的数据库服务器、存储设备及配套的安全设备。同时,还无法对数字档案进行有效的共享和进行异地备份,导致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2)档案馆缺少专业的数字化管理人员,文化馆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都缺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念,也就无法对数字化档案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档案管也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培训,虽然很多档案管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软件,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知识,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档案管理软件的作用。

四、提高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需要结合当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有效的改进措施:(1)加大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投入,配备充足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文化档案馆要加大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的投入资金,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能够有效的投入到档案数字化管理设备上。在设备类型的选择上,要充分的考虑当前文化馆的实际需要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优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制度和培训制度,文化馆要通过引进专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和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培训,进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文化馆要加大人才引进资金的投入,进而吸引到更多优秀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从而快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培训,通过进行系统全面的有效培训,逐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数字化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示,在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实际要求。通过对文化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文化馆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对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尤其是档案数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红颖.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彭清清.我国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服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王镇.县级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以太原市X县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6.

档案文化范文3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众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的影响效力持续扩散,带动了信息的流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获取到更多的信息。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信息的共享性和流通速度不断提高,要想提升文化馆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创建和营造出有文化馆特色的档案信息网络是文化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文化馆一直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不仅不利于发挥文化馆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与效用,同时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因此为了让文化馆履行好其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职责,并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工作中,让中华文化能够持续的发扬下去,文化馆应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力度,全力推进文化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构建档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渠道以及技术上的优势,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挖掘,向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推动文化馆档案资源与社会的同步发展,确保文化馆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为档案信息的合理流通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随着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也为不同地区之间文化馆的档案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文化馆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快速流动,促进了文化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当前我国的文化馆职能的不断更新和丰富,文化馆的档案工作也正由原来的档案管理向档案信息中心转变,因而如果文化馆的档案工作人员还抱着原来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来参与到文化馆的档案工作中来是不够的,且随着文化馆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必须要有所增强。首先就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而言,文化馆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道德宣传和教育,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档案工作与一般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它的效益是通过服务对象利用档案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实现的;且文化馆的档案多是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档案工作者不能盲目的向利用者提供档案资料;再有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复杂和繁琐的,需要对所有的非物质文化做详细和准确的记录与编排。因此文化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是颇为特殊,且意义非凡的,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和教育是必要的。其次,是档案管理技术和知识的培训。随着文化馆馆藏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文化馆的档案管理人员单靠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更加丰富而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并且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设备和通讯设备来进行档案的管理。因此文化馆需要定期组织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员的业务能力,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与设备相配套,进而有效提升文化馆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建立统一的文化馆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文化范文4

(一)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种要素、现状条件和基本特点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科学的预测和设想,通过论证制定规划的方案,经审批后付诸实施。城建档案为城市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不仅能缩短规划设计时间,也能大大缩短施工期,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长期和永久保存的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维护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城市拆迁、修建、扩建工程各方面的工作提供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能促进城市建设顺利有序的健康发展。

(三)城建档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凭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今的城市地上高楼林立,铁路、道桥纵横交错;地下给排水、煤气、通讯、人防等工程管线密集如织。要对这些城市基本设施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就必须有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做依据。如在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和工程事故中,城建档案资料提供的可靠依据和凭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城建档案是编研工作的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档案的编研资料只有依赖于大量完整、系统、准确的原始城建档案,将相关信息逐一列出登记、汇总,编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也是城建和规划部门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二、城建档案的特征与特点

(一)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城建档案从归档范围上看,有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形成的资料,如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内容;有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如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有在工程竣工后形成的材料,如各个专项验收资料以及有关的照片、录像等内容。显而易见,城建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二)归档周期长,连贯性强

建设工程从立项、规划、决策等先期准备工作经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基本上要经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一阶段形成的档案资料,既类别分明,又环环相扣,形成各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真实、连贯、系统地反映出工程各阶段的建设进程。

(三)涉及部门多,资料来源广

城建档案工作不只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城市规划、电力系统、给水排水、通信、环卫等诸多部门,其来源广泛,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除了上述城建档案自身具备的特点,作为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它还具有动态性、精确性等其他特点。

三、依法科学管理,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加强城建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及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整个社会构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固基石。所以,必须强化法制观念,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抓好组织落实,建立有效档案管理网络

抓好组织落实是所有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为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具有组织性、连贯性,应建立一个与工程相对应的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派驻专人监督指导档案工作。

(三)全程跟踪和严格控制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设计变更、项目增减交替进行等情况,为此,对工程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变化必须全程跟踪严格控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检查,确保变更、修改或补充的工程资料有序、完整,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四)按阶段有序归档

在工程开工前,就应把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用地规划、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等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在工程施工阶段,注意变更修改、技师事故记录、施工记录等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程竣工后,将完整的竣工图纸、各专项验收报告及上述阶段的档案资料统一立卷、归档。这样收集整理的城建档案就可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为施工服务,也为工程竣工后各个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工作提供了系统可靠的依据。

四、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城建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开发利用城建档案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利用城建档案资料汇编

城建档案资料汇编是以年度或专业类别为单位,依据城建档案资料内容进行的分类汇编,是现行城市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规范标准的文集,是编制城建档案的联合目录,是揭示全市城建档案馆和各个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档案室全部馆藏的大型检索工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提供汇编,提供利用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主动提供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现代的档案利用服务,必须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方式转变,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城建档案中存储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等信息,以供参考。如在拆迁、改建工程中,可将已存档的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提供给施工单位,帮助其了解地质情况,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勘测的费用,保证工程顺利有序地开工。

(三)积极改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城建档案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服务状态,必须向开放型、开拓型服务转变,面向全社会,为方方面面的城市建设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今天,开展国内、国际间城建档案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城建档案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市场的开放,城建档案作为科技信息的成果和载体,已带有商品的性质并具有商品价值。企事业单位之间可实现有偿的技术转让。这就进一步发挥了城建档案作为科技交流工具和实体的作用。

档案文化范文5

【关键词】档案;文化;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记忆宝库,也是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见证过去,更引领未来,档案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档案具有文化价值

档案是文化之母,文化之魂。在讨论档案的文化价值之前,有必要对“文化”和“档案”这两个概念进行分别探讨。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指膜拜、崇敬、礼仪的意思。“文化”一词在中国也早已有之。“文”的本义是指各种错宗复杂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指易改、生化、造成。“文”与“化”联在一起,意指与不可更改的自然相对,与粗犷、野蛮之风相悖的一种“以文教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古往今来,无数专家、学者也试图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概括,但事实证明,要给它一个严格而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以至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不管人们如何定义,人类对文化的概括大至可分为两类: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也称为大文化,它着重于与大自然的本质相别,是人类卓尔不群于自然的高贵的创造。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又称为小文化,它是指人类意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财富文明,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技术、道德情操等领域。它摒弃了大文化中物质文明成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成果和精神道德。并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推进,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和狭义。概括地说,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积淀,它的主体是人,由人的需求产生,并处在不断的创造、积累和传承的进程中。

(二)档案的内涵

档案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并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不仅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人们也在档案中延续时间的相继。从远古时代走来,档案从简单的记事演变成一门科学的研究。古往今来,人们对档案概念的把握从未停止。在我国古代,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它是指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而在《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档案被定义成“机关、个人、家族在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总和。”美国现代著名档案学者谢伦伯格也在其名著《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指出:“档案是经鉴定值得永久保存的供查考和研究之用,业已藏入或者选出准备藏入某一档案机构的任何公私机构的文件。”有趣的是,尽管人们对档案概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对档案本质的把握却缺乏纷争,即档案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和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三)档案的文化价值

档案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而原始记录的前提是文字的产生。在国家和阶级产生后,国家就有了记录本国生产、生活经验的需求。随着文字的产生,这种需求变成可能,而这种可能即是档案。因此,从档案的缘起,我们可知,文字的产生是档案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文字既成为一种记录社会生活的载体,且本身构成一种文化。档案与文化紧紧相连,档案用于记录的符号是文化价值体现的外在形式,而档案中蕴涵的知识信息则决定着档案文化价值的内容。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

档案是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档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加之“文化”的内涵十分宽泛,因此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有人把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真善美的需求中,因此把档案的文化价值界定为真的价值,善的价值和美的价值。也有人认为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具有储存文化的价值;(2)档案是文化的积淀,具有传承文化的价值;(3)档案是一种媒介文化,具有传播文化的价值;(4)档案反映文化变迁,具有发展文化的价值。更有人把档案的文化价值具体细分为:民族文化价值、文化创造价值、学术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文艺创作价值和文化鉴赏价值等六个方面。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己独到的概括。但笔者认为,其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内容上来说:档案是文化沉淀的累积

档案的本质是社会生活真实的原始记录,它记载着人们真实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变迁,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实的历史进程。那里是一个民族的根,人类精神的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足迹都可以在他们民族或国家的档案中得到追述,任何人类思想的灵魂都可以在本民族的档案中得到唤醒。面对现实,日本政府猖狂肆意,对我虎视眈眈。面对这样一个顽劣的民族,反观历史,档案是“未掺过水的史料”。我国的《使琉球录》、《使琉球杂录》、《中山传信录》、《琉球国志略》等各种档案中明确记载了我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现领域)派出册封使的详实历史,明确记录了属于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铁证如山!面对历史,日本政府依然信口雌黄,为自己和国际社会所不耻。

档案是历史的凭证,也是历史的累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个人,其都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中成长。没有档案积累的文化财富,现代文明也就缺乏了坚实的根基。我们在春秋的孔子中学会了道德仁爱,在战国的庄子那学会了顺其自然。在秦始皇那品尝暴政的恶果,也在韩非子那习得了秩序的井然。我们在四大发明里承载现代科技,也在西方文明中开启民主期待。古往今来,档案承载着文化的基础,播种着文化的源泉。

(二)从形式上来说:档案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档案不仅是文化的累积和基础,也是文化流传的媒介和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在不同的媒介更迭中传载着自身的贮藏和积淀,也真实反映着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变迁。在最早的甲骨档案中,人们了解了商周时代人们祭祀、农耕、军事、风雨、成年等许多的事迹,启迪着世人的智慧,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原始之光。在金石档案中,人们见证了青铜时代的辉煌;在简牍档案中,人们认识了“汗青”的力量;也在缣帛档案中,人们了解了中国古代丝绸的绵长。而在同时代的国外,石刻档案还在流传着汉谟拉比大法典的故事,纸草档案也在诉说着古代埃及的荣光。

但无论中外,无论是甲骨档案、金石档案还是后来主流的纸质档案和新新发展的电子档案,它们都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史料和依据。

三、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档案具有无比的文化价值,但档案的价值并不会自然发生作用,而是需要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而作为主体的人即是档案价值产生的中介。离开这个中介,档案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而档案的利用正是需要人的参与。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作为贮藏文化宝库的档案部门,档案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的程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的整体档案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档案处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它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导致其不被社会各界所关注;(2)人们对档案的认识还处在停滞阶段,认为档案只是保存历史的材料,并不知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宣传,提升全民的社会档案意识。如:我们可以加大档案馆(室)的开放力度,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档案;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办展览、纪念活动等方式来吸引人们对档案的关注;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如档案网站、档案专业期刊等来进行宣传,全面提全民的社会档案意识,促进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二)加强管理,实现档案资源有效利用

加强管理,是实现档案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加强档案资源的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管理档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着手:(1)加大档案收集的力度,扩大档案的来源,增加馆藏;(2)做好整理和鉴定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重要的档案资源优先保存;(3)做好档案的编目和检索工作,提高档案的利用率;(4)创新档案文化价值,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升值更新,比如可以探索一些档案使用的新途径,如,日前,正在展出和出售的文化创意产品,既让人们了解了档案的文化内涵,又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周琼凤.论档案的文化价值[M].云南档案局,2006.

[3] 刘东斌.试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M].档案与建设,1999.

档案文化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其文化功能越来越多地在实践中得到体现。虽然目前档案馆文化功能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档案馆禁锢已久的大门已经开启,它强烈要求介入社会生活、回归文化环境和重塑自身形象的愿望已成客观存在。有责任感、有眼光的档案工作者认识到:必须利用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奠定档案馆的文化架构中的合理位置。在这不屈不挠的探索中,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收获方面

一是在档案的征集、收集上,突出了“文化”特点,从丰富馆藏人手,增加档案馆文化储存的含量。他们注重研究当地历史文化,追溯当地文化起源,总结地方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概括出能反映各自源远流长、具有特色、体现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体系,并围绕这个体系来广泛征集和收集历史文化档案,尤其是本地区地貌物产、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著名人物等方面的档案,增加文化积累的层面和层次。除此之外,还关注有关当代文化的形成和收集,如企业文化、群众文化、城建文化、旅游文化等。

二是在档案提供利用上,更贴近社会文化生活。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综合开发馆藏文化信息,结合开放档案的内容和社会需求搞专题性展览,传播档案馆所藏档案的文化信息,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有的甚至参与了国内外文化交流。

三是在档案宣传上加大力度,广造舆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传播档案文化信息。他们结合文化热点,不断增加档案馆在社会文化新闻中的报道频率,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既提高了档案馆知名度,又塑造了档案馆文化形象。

四是在档案馆建筑上更新思路,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各级有条件的档案馆纷纷营建新楼,无论是在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还是花草树木的点缀,都力求突出档案馆的文化特色,成都市档案馆在主楼正南墙面装饰以浮雕,内容选取了结绳、刻石、甲骨、竹简、纸张、打字带和集成电路等十几种档案载体形式,展示了档案记录手段从原始到现代―、由简单向高科技发展的过程,烘托了档案馆科学、历史的文化内涵。

(二)不足方面

一是开发工程启动慢,任务重。虽然近年来档案馆的不少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但就全国开发现状总体而言,速度还是慢,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不适应,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档案馆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还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而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更为了档案馆自身的发展,必须抢时间、争速度,所以说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开发的整体性和独立性不够。能对自身文化功能开发有个整体思路的档案馆不多,多数还处于一种传统项目如编纂研究、史料公布一枝独秀,其他开发项目偶作点缀的状态。在一些大型开发活动中尚未能够独挑大梁,没能摆脱“配角”地位,影响了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程度。

三是开发水平不平衡。就全国而言,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档案馆开发措施比较得力的地方,其文化功能开发水平高些,相对地,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档案馆开发水平就低些。这说明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需要经济基础的强有力支持。

二、开发过程中的障碍

档案馆文化功能开发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遇到了思想水平、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开发难度、馆藏文化含量等这五个方面的障碍。

一是思想障碍。既有档案部门的,也有社会大众的。由于我国档案馆封闭太久,开放档案政策出台较晚,档案馆好不容易从机要保密的概念中解脱出来,要达到马上投入社会、回归文化环境是很困难的。这一步是变革,需要过程,需要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大解放和大变动。再说,太久的封闭使档案馆与社会缺少良好的接触,人们对档案馆偏见的消除和档案意识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的不懈努力。

二是经济障碍。档案馆长期以来都是“清水衙门”,只投入不产出,即便维持原有档案保管任务尚捉襟见肘,如今要拿出一大笔资金来做文化功能的开发,而且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大多数档案馆是无力承担的。

三是文化障碍。文化障碍同样既有社会大众的,也有档案部门的。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需要良好社会文化环境,需要越来越多关心历史文化、认识到档案馆有用的人来形成一个活跃的需求市场,从而推动档案馆的开发活动。但目前这样一个市场还远未形成。

四是难度障碍。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头绪多,几乎涉及到档案馆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真正搞起来难度很大,这也是许多档案馆迟迟没有着手的重要原因。

五是馆藏障碍。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虽然对档案馆的生存发展和对社会进步都有很好影响,但即便有思想到位、经济到位,文化水平具备,又能开拓进取的档案人才,如果馆藏文化含量少,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迈不开步。

三、开发进程的推动

如今,档案馆文化形象越来越显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开发档案馆文化功能是档案馆的历史任务,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以推动。

(一)继续提高馆藏档案的文化含量

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核心是所藏档案的文化价值,一切都必须以档案为本,但恰恰现在各档案馆档案的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所以,档案馆要继续大力丰富馆藏档案的文化含量,尽可能地把所有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有价值的档案收归档案馆保存。收集工作既要广角度,又要多层次,要在馆内建立起多门类、多载体的馆藏结构。要注意收集具有本地特色,反映本地区地貌、物产、工艺美术、传统名牌产品、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旅游、著名人物等方面的档案。而这些档案,正是以往档案馆不注重收集,又恰恰是老百姓感兴趣的部分。

必须轻共性、重个性,有选择地收集。一个立档单位尽量选择最能反映它主要职能活动的那部分档案,甚至收集时可以选择立档单位。注意收集能反映当时社会最典型、最生动事件的档案,增加极具时代特色、富有民间意味的档案,实行改革开放,允许没有“户口”的,但却是反映人们实际生存状态的东西进馆。试想,当人们来档案馆仅仅是想找寻过去的记忆、接受过去的文化熏陶时,一定不会对某某单位的那些公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只有提高了馆藏档案的文化品位,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档案,才有源源不断的档案资源参与社会的文化活动。

(二)着手建立馆藏文化资源库

收集和保管了富含文化价值的档案,仅仅是开发档案馆文化功能工作的第一步,只是构建了“粮仓”,要让“粮”可“食”,“粮仓”变“宝库”,还需对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管理,建立科学的馆藏文化资源数据库,然后进行加工,让它们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消化的“文化食品”。

首先,要将适合文化开发的档案挖掘出来,并对它们分门别类;其次,进行整理,使纷繁芜杂的文化现象更加有条理、便于利用;再次,为利用者提供一条走进这些文化现象的途径,这涉及到档案的挑选、整理、编目与编研等多项工作。这样档案馆蕴涵的文化能量才能更有效;更迅速地投入到大规模文化传播和再生产中。

(三)努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首先,要全面了解馆藏,确定哪些档案内容可以开发成文化产品,哪些档案题材开发之后能够有好的市场;其次,要对所有的开发资源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开发时间先后和主次,形成各种层次、不同规模的文化产品体系。

另外,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计划不妨以档案展览为突破口,围绕展览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如画册、光盘、纪念品、纪念封等,于展览开幕之际隆重推出,并在展览撤出之后集中在专门销售部出售,或建立销售网点。可以与邮政部门联合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制作反映展览主题的、制作精美的、带有档案特色的小物件、小摆设出售,如钥匙链、小雕塑、小画册、小台历等;一个档案馆的多个展览又可组成多个系列产品,如系列画册、图片库、数据库等。

(四)尝试组织文化专题活动

不妨尝试着策划一两次“档案文化周”或“档案馆文化一日游”活动。在这一周或这一天,举办几个档案展览,摆放一些文化产品,进行一下现场咨询,发放一些调查表或知识问卷,提供一些小赠品。活动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场所可在档案馆内也可在社区或大街上。

(五)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馆藏熟悉度

上一篇文化传承

下一篇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