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例6篇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1

【关键词】职业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命题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程之一,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职业指导》课堂现状

大学生就业,历来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也是涉及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选择。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绝大多数以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辅导讲座为载体,通过对就业政策、形势分析,简历的准备和面试技巧等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课堂教学出现弱化甚至忽略职业道德内容,学生也普遍更重视求职择业技巧部分。另外,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使得课程失去了养成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职业指导》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物的职业道德事迹作为案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亲切、可信、可感、可模仿,关于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建立,成熟起来,并且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真正掌握本门课的内涵和精髓,并使其认知、意志和情感发生一番刻骨铭心的变化。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百行德为首”,让学生立业前,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首先学会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发现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的偏差,我们在就业心理辅导中就要有针对性的注重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引导。这就要在概括精辟,寓意深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中寻找方法和途径。例如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择业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我们在心理辅导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劳动态度进行思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都是值得肯定和骄傲的行为。当然,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我们学生要想在未来就业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必须依靠自身不懈的努力,打牢专业基础是关键。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2

关键词:养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青少年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称《意见》)是指导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纲领性文件。广大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真正收到实效,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其最佳途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注重青少年良好品德培养的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引导和长期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凝聚为道德品质的方法。反思以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教训,顺应时代特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现实路径主要有:

一、教之以理―发挥好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战场,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大有可为。

1、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按照《意见》精神,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科学规划,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直接作为各层次学生教育内容。这种现象不顾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考虑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直接导致学生的厌烦和逆反。从学校教育规划而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不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应该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所有教育内容中应占的比例,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不同阶段设定阶段性的培育目标,围绕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同时还要修改和完善包括学生守则等在内的原有学校教育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制度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培育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目前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将其等同于知识传授,采用单一的灌输型教育方法。这种教育现状,使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要使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收到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在教育理念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保障教师有精力去研究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有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积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使分数不再成为高一级学校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要积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导之以行―实践养成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决定性环节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一蹴而就。通常情况下,它须经过一个行为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逐步在内心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转化为行为习惯。因而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实践养成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1、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设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隐含于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中,通过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反复的行为引导和训练,使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固化成行为习惯。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构建一个由自主性的课内教学活动、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动脑与动手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从而形成持久的、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行为习惯。

2、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基地是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目前,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主要有三类:一是隶属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活动育人为宗旨,为青少年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专属场地和有利条件,也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活动场所。二是学校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携手,合力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与红色景点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教所、监狱合作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与科技博物馆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这类实践活动基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青少年到这些地方可以通过参观、访谈、听报告等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提升。三是社区活动阵地建设。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除学校外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要积极在社区建设教育基地,如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广场、青少年流动书库、社区青少年兴趣学校等一批富有社区特色、洋溢青春活力的阵地。同时,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契机,以社区网站、社区共青团工作信息平台等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实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生活化。

3、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和社区可以针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的自主体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及勤工俭学活动。首先,校内的管理性、公益性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净化和美化活动,贫困学生帮扶活动,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组织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内的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其次是在校内定期开展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如科技节、各类知识竞赛活动、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机器人大赛、航模比赛、创新设计大赛等;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如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保护母亲河、城乡少年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义务献血等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都是养成教育的具体形式,也是青少年反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空间,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于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具体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如摄影、书法、电影、戏剧、诗歌赏析等;开展国学月、红色电影周、党史知识竞赛、感恩教育等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高尚情操的文明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以及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等。教育者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良好的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化之以场―建设良好道德环境,助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人是社会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要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

1、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应该在做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影视、互联网、宣讲、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反过来,浓厚的氛围又会积极促进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媒体管理,引导宣传舆论。

社会各级主管部门应大力加强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的规范管理,使其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浓厚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同时社会和学校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正面宣传报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道德谴责、鞭笞等手段惩戒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惩恶扬善,从而使青少年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以不断强化。

3、打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建设教育与服务青少年的网络平台。

在当今网络社会,数字化生存使青少年面对面的交往互动日益减少,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彼此相互交流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各种信息充斥,良莠不齐,对涉世未深、缺乏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造成误导。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网络阵地,营造健康的网络虚拟社区与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2013年12月23日.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2014年4月1日.

[3]人民日报评论员.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1-17(1).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3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其自身的精神面貌,更体现着我国青年人才的整体思想素养。当前,我国社会1302014年第9期(总第189期)体制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进群体,他们拥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关乎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更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梦伟大构想能否顺利实现。

国家和社会赋予大学生如此重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尽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多样文化的交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格方面有着高度的可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精神的内核,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战略意义。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社会因素越来越复杂,同时,来自学校和家庭以及个人方面的因素也有复杂化的趋势,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习惯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切价值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从其历史的局限性而言,它具有相对性。”由于我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以及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的整体环境更加的复杂,多种文化的碰撞与共存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全面地接触现代文明创造了条件,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文化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侵蚀。部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传统道德观念相对较弱,因此在多样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容易出现偏颇。此外,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然而来自网络平台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信息甄别与是非判断能力,较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和误导,因此来自于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通常要在高校校园中进行,因此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的校园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动态的、开放的运行系统,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本身是高校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必然要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内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高校上下师生员工的行为所凝结而成的校风、教风与学风都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同学的行为品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感染。此外,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校史资源等,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因此,校园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方面。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也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大学生所接触的所有环境中,家庭环境接触的时间最久,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最深刻。家庭中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会对于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父母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浪费无度、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等错误,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溺爱,因此较难适应集体生活,缺少奉献和分享的精神,在价值取向方面也更加偏向于自我,再加之一些家庭的破碎,一些单亲家庭的出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家庭教育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正经历着从青涩向成熟蜕变的人生过程,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受到个人人格和修养的影响。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性格与气质是人个性中较为稳定的因素,大学生的性格与气质形成之后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其本身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显著和持续的。当代大学生的意志、情绪、能力与情感等其他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都会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必须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体现出来,仍然需要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发挥作用。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以及人生阅历等,通常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的特点,可以说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对于其本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探析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坐标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根本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再次提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时展的必然诉求,不但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多样文化观,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核心内容,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确立培养的具体内容坐标。第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服从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国家层面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责任感,加快中国梦的实现。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社会属性相符合,并以此作为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从社会集体层面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要求,培养大学生树立自由和平等精神,为实现公平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实现社会和谐而努力奋斗。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与公民素质相结合,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道德准则要求,从公民个人层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

2.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方法、途径和载体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要创新培养的方法、途径与载体。首先,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优势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主流引导。通过良好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可以利用榜样先锋的示范力量来鼓舞、启发、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其次,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知行统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检验自身价值观是否正确的试金石。高校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参观访问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大学生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感受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幸福体现,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重塑自身的价值观。

3.构建四维一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4

[关键词]基层单位图书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实践

随着十的召开,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工作深入,中办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导社会各界积极地开展培养实践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层文化阵地的单位图书室在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单位图书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我们结合培养理论和图书室实际工作开展实践研究。

一、开展专项图书活动,提高核心价值观培养效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单位基层图书室可以发挥自身具有的特殊优势,书籍专业知识的力量开展工作提高核心价值观培养效率。为了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党中央和许多研究者撰写了许多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实践方面的有关书籍。如中央党校编写的等书籍都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阐述。单位基层图书室引进这些专业理论研究书籍后可以开展专项书籍的展览、借阅活动。其工作方法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介绍编织成宣传手册、宣传画在单位内进行发放和张贴,开展宣传工作。二是在图书室开辟专用空间,设置专业理论书籍的展览和介绍平台,提高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三是在图书借阅中着重介绍核心价值观图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为读者借阅核心价值观图书做好参谋。

二、利用图书室文化优势,推进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建设

在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基层图书室可以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开展实践工作,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建设工作。其实际工作包括了以下的两点内容。第一是建立网络交流论坛。基层图书室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在网络中设立单位核心价值观专项网络论坛。专业图书交流论坛的设立可以很好地促进读者在核心价值观学习中的心得、经验交流,同时促进了图书管理人员理论学习的机会,具有很好的实际学习效果。第二是举行读书心得征文活动。在核心价值观培养学习过程中,图书室可以协调单位、工会等部门开展核心价值观读书心得征文活动。活动中,读者根据自身的读书心得利用论述文、诗歌、散文等文体进行投稿。管理人员将优秀的文稿公开在单位进行展示,或进行发表。这项活动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单位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联合共建,架设全面核心价值观培养合作机制

基层图书室因受到自身资源和工作人员数量约束,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的规模受到了严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联合共建模式,架设核心价值观培养合作机制就成为了基层图书室管理者的主要创新工作模式。机制建立包括了以下主要因素。一是内部联合共建。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单位的组织、工会、宣传等部门的工作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图书室可以在联合这些单位部门进行联合培养学习,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完成外部的联合共建。作为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是一项社会集体性工作。所以单位图书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与其他单位、高等院校、地方等基层图书室,以及地方党校等理论研究部门开展合作共建,实现资源、人力以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共享。

四、结合理论教育内容,建设核心价值观培养实践平台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开展有效地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图书室应结合理论教育内容,为核心价值观培养建设实践平台。其主要的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建设文化教育平台。在核心价值观培养实践中,我国的革命传统和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图书室的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利用图书资源的优势,可以建立起宣传教育平台,为价值观实践提供支持。二是建立公益服务平台。在核心价值观实践平台中,基层图书室的公益服务与宣传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针对贫困地区学生带头开展图书与文具的捐助活动,鼓励单位员工将家中不用的书籍和文具捐助给贫困地区学生。这种公益活动开展对核心价值观实践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单位基层图书室因其特有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室管理者结合核心价值观培养理论和图书室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分析与实践研究,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实践内容融合进图书室日常服务中,为基层图书室在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这一研究的开展为基层文化单位在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的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引导;内化外化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求。2014年5月,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仅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青年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命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高校青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主要的方法与对策有如下几点:

一、思想启迪,启发青年价值体验

所谓思想启迪是指通过思想的开导与启发等方式对青年进行核心价值观导向教育。思想启迪的关键在于明确高校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内容,明确方向,积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上来。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启迪,首先应让青年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与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与价值精神。

要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启迪青年,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和贯穿到青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始终。如果在对价值观内容进行启迪教育的时候,能够科学合理、简单明了、与青年生活贴近、能反映青年的基本需求,那么,它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到青年的生活中去。

二、情感体验,引发青年价值共鸣

情感体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和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引发青年的情感共鸣,这是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情感体验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引发青年情感的需要。情感只有融入体验才能更加深刻,有青年参与的价值观引导教育内容才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重视情感体验对青年发展的价值,不断提高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可接受性,应大力提倡以青年的现实生活为主线,将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年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

三、实践锻炼,提升青年价值认同

思想启迪与情感体验是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初始阶段,能够让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认知和情感,但要达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青年的价值观中去,还必须让青年通过社会实践,对价值观进行检验、判断和选择,进而增加认同。实践锻炼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青年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认知,强化情感,磨练意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青年思想的成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成熟与转变的动力所在,是将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的必要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国情民情,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丰富的直接的经验,将实践与认识统一起来。

四、行为养成,促进青年形成习惯

养成不仅仅包括道德规范的养成,而是指促进青年养成良好的习惯。青年本来就有自己的行为习惯,但这些行为习惯未必是积极的,有益的,符合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要求。因此,行为养成就是按照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要求,去培养、教育青年。青年核心价值观引导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是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到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此前的实践锻炼不能代替行为养成的内容,实践锻炼只是阶段性的有目的性的参与社会实践,而行为养成的目标是使青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将阶段性、偶然性的行为培养成常态化的行为习惯。

五、观念转变,激发青年内化价值

在经过思想启迪、情感体验、实践锻炼、行为养成的步骤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应逐渐显示出它的实效性,也就是青年逐渐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与选择,通常把这种观念转变称之为“内化”。

青年的观念转变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存在着很多外力让青年接受需要内化的观念,但有一个阶段是青年自身开始不由自主地准备内化或接受内化。首先青年准备内化是由于青年自身有了这种需求,并在后续的教育中强化了这种需求。此时,青年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开始内化。此时,与青年接受核心价值观引导相关的信息会涌现出来,不论此时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接受这些信息,青年都开始了积极的内化阶段。当然这些信息可能在积极内化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也在积极发挥作用,但对于青年来说,当他自己开始内化,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才对他有了价值和意义。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范文6

【关键词】历史课程;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首先是针对学生情感培养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来展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获得好的学科成绩,尤其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支柱,青少年的教育水平会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所以,加强对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将历史教育的核心功能和目标定位于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历史课程教育来实现。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它具备更多的认知性、思辨性,并且集情感于一体,历史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学科,既承担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和政治思想塑造的责任。这些非知识领域的塑造其实就归结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把历史看作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一项工具,忽视了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问题,没有将核心价值观涵盖在知识内容中去加以解释,增加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课程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从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中,启发学生对事件背后的价值的探索以及反思。历史课程应该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为目标,让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历史事件,而是能够对这个历史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课程教学应该以课程改革为标准,以课程改革对历史课程的改革标准为目标,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完成课程改革对历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思想是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念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让学生有积极的、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以及意见,这样才能够有机会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历史课程要实现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必须要调整教学结构,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二者要融合起来,并且要增加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历史课程的丰富资源,每一个重大事件或者人物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和探讨,从事件中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这些意义和影响。

第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历史知识教学结构中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但由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较枯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出核心价值观:1.在历史知识点上进行大胆的延伸或者拓展,比如可以从一个小的历史事件或者行为延伸出某个核心价值观的探讨。2.可以以历史故事为前提,从而引出一个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3.或将核心价值观以一种巧妙的形式,比如将内容分模块分别安排在历史课程的章节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够完整地把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做的极致。4.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还可以更多地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培养其实都可以促进高中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学生有相对独立的意识,要能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能力只靠从教师那边接受信息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是起一个思想引导作用,具体的还是要靠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来实现。

第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实践锻炼,从实践中收获正确的价值观。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动手去做,要靠实践积累来实现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怎么将核心价值观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就可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比如就高中历史某个事件展开对问题的探讨,以学生自制PPT的方式或者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新的体验来展开;另外,还可以落实到社会实践行动中去,比如由教师组织一场关于核心价值观中,某一个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倡导活动。实践是锻炼学生积极践行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高深的理论,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或者一些案例分析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项理论知识。历史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加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或者为人处事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牢记核心价值观。

总的来说,历史课程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并且,要实现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从历史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式入手,大胆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海春.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J].学周刊,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