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培育范例6篇

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1

[关键词]《诗经》 优秀传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13-02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蕴含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哲学,有着真诚执着、知耻有节、乐观进取、明善负责等优秀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而在党的十中则提出了“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而《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培育和研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根源和精神灵魂。《诗经》中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首先是真诚与执着的价值观。《诗经》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是爱情诗,而爱情诗绝大部分是描写了男女之间对爱情真诚与执着的追求。《蒹葭》描绘的是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诗经》中绝大部分爱情诗常常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即追求一个女孩子就是想与她组建一个温暖的家庭。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传承下来的对于恋爱、家庭婚姻的观念,其中的情感因素与家庭与道德三者合为一体,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关雎》所表现的情感具备了道德方面的纯洁和崇高的情怀,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了理性的节制,感情适度、平和,不过于放纵、任其泛滥。《桃夭》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中带有一种喜庆、快乐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美满家庭的真诚与执着。

其次是乐观进取与知耻有节的价值观念。《箨兮》中“箨”有“枯叶”之意,这首诗鼓励我们要以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冲淡来自时光流逝的悲伤。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意识,这对于生命具有很深的伤害,因此,便有了一种对及时享乐的期待,折射出古人乐观的态度,并且一部分古人还会通过建功立业来拓展自己的生命,对抗死亡的威胁,对生活积极进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鼠》通过以鼠为喻讽刺了无礼仪、不知耻辱的人。礼仪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注重礼仪,行为举止自然得体。知耻有节是人的一种道德体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知耻有节。

再次是明善负责的价值观。在《诗经》中我们还会读到一些关于战争的内容,对于这样的战争的描述基本是两个角度:比如一个是对君王的歌功颂德,唱诵其德行的高远,功德的伟大,二是从战士和战士家人角度写战争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情感。战士们有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他们带着使命上战场,但不会因此而觉得杀人是他们的义务,在战士和战士家人眼中,战争永远是忧伤和无可奈何的。《诗经》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秉持着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就是从不以一种盲目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自己的责任,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来诠释战争。“孝亲敬老”的理念延续几千年,不仅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坚守的道德高度,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蓼莪》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养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表达了子女自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并孝敬父母的情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达的知恩图报的明善之德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联系

“作为社会主义形态的高度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汲取新时代优良精神文化和不断融合当代社会发展。“10月15日,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经》中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之一。《诗经》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基因,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营养。《诗经》具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精神。《羔裘》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这代表了古代君子的形象,借助着对衣袍的描写,表现人的正直勇敢、宁死不屈的美好的品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感恩戴德的优秀品质。总之,细细体味你会发现,《诗经》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可见,说《诗经》中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名副其实。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价值的一点是,它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同时也有所发展,进而实现了创新和超越,达到新的高度,对《诗经》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亦如此。《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之一,深深地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诗经》中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基础,兼容并蓄,包容万家,进而达到有发展地继承、有创新地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汲取《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的优秀道德精神文化相融合,具有与时俱进特点和符合国情的现实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挖掘和汲取《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吸收其精华并进行总结提升,更好地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有发展有创新地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实现了两者的融合,以及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观念。

三、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其传承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充实、丰富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道路的体现。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融汇、发扬与其相承的传统文化,吸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使其充分发挥重大的精神和实践意义。

首先,积极开拓大学《诗经》优秀的知识文化领域,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深入了解《诗经》中优秀价值观。开拓大学《诗经》优秀知识文化领域的渠道,如开设《诗经》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经》文化课程的教育,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志趣,使《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更好地深入人心。可以举行相应的诗文比赛,使更多大学生作品体现《诗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开设《诗经》优秀文化趣味园,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其浓厚的知识文化风味和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使更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要注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相关课堂教育中。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充分利用了课堂教育这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渠道。同时,可以多进行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和报告,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不仅流于形式,更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内心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和思想建设。

最后,对于《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理论上的引导,还必须将它们落于实处,也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积极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宣传与号召这些浅层面上,应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与认识其深刻意义,这样更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承。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如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三下乡”活动。当今世界精神文化产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品德情怀、文化心理和人格观念。大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志愿者实践活动,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可以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与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重要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沉稳的积淀以及优良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培育研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骆玉明.读出《诗经》中的美丽[OL].http:///2012/1108/693321_2.shtml.

[2]黄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研究,2012(08).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2

关键词:信念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Abstract:Cynicism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ce cynicism school,the ancient cynic otherworldly,committed to the pursuit of the heart unique goodwill.Until today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cynicism is mainly for desalination.In this background,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very significant.In the current era,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we must enrich its content,cultivate new process and explore new methods,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minds,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Key words:the desalination;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e

在当前时代,大众信念淡化问题突出,这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大障碍。因此,从信念淡化这一背景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只有创新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才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一、信念淡化的表现

古代犬儒主义能看透世俗之人看不透的事,对世俗进行讥讽,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唯一的善,这是他们的坚定信念。与之相反,犬儒主义发展到今天,把道德和良心都抛到一边,主要表现为信念的淡化。

犬儒也可以叫做犬儒学派,“犬儒”一词发源于希腊语的“狗”。古代犬儒学派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虚套、习俗和文化规范,过着禁欲的简陋生活,愤世嫉俗,以此来获得完美的幸福和崇高的美德。

犬儒主义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人们在特定情境形成的生存方式,主要表现为信念淡化。信念淡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否认人的内在德性及其价值。信念淡化的人,眼里只有世俗功利,否认人的内在德性和高尚精神。古代犬儒学派鄙视外在的世俗功利,坚持个体内在的美德和价值,但如今的犬儒主义,已经走向古代犬儒学派的反面,人们做什么事都要计较利益得失,对自己没有价值的事都不会去做,忽略个人内在的美德。

消极的怀疑主义。信念淡化者持有一种“不相信”的怀疑主义心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不断地上当和被欺骗,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觉得自己与那些不可信的人不同。在此种情况下,即便是说真话,也会被别人怀疑说的是假话。因为受过太多的欺骗,上过太多的当,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最基本的信任,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

精致的利己主义。在当代,信念淡化的人,精于表现自己,世故老道,表面上忠诚可靠,内在却是一种利己观念,懂得表演和相互配合,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这些人为他人、为社会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一种投资而已,在他们眼里,利益是合作的前提,利己是共事的必需。

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信念淡化的人理解现实的不反抗,接受现实对社会某些问题的不认同,他们感觉自己看透了一切,对政治生活是一种冷漠的态度。在当代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中,他们对政治生活的批判已经被消解了,人们不再承担参与政治生活的道德义务,而是主动放弃参与民主行动的义务。

二、信念淡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信念淡化者对“人”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不相信人能够引导自己的善行。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意义重大,既能弱化信念淡化倾向,增进社会认同;又能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弱化信念淡化倾向,增进社会认同

当代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重大挑战,但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信念淡化也有反作用。信念淡化者否认人的内在德性及其价值,持消极的怀疑态度,利己主义观念盛行,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这些都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歪曲,是一种去道德化的内在表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弱化信念淡化倾向。

探究当代信念淡化的特点和表现,有针对性地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增进教育效果。我国当前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属于新事物,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而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当代信念淡化也有存在的合理性。在此背景下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二)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当代出现的信念淡化现象,使人们在面临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出现了偏差,总认为当代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出现矛盾,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这对矛盾,增进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同,促进人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开始多元化,一部分人开始否定人的内心德性及其价值,并放弃参与政治生活的道德义务。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进意识形态建设,并发挥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

三、信念淡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

信念淡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其培育内容、培育过程和培育方法,使人们从心里认同,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引领社会潮流。信念淡化背景下,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并根据变化不断更新内容,从而形成一致的社会规范。

一是准确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不断突出主题。要从大众的关注点入手,根据需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要切合需求,比如开展有关法制教育、爱国主义、公平公正等专题教育,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突出主题,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二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新教育内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方式是不同的,要根据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特别是针对一些少数民族,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和风俗习惯,按照少数民族能够接受的方式适时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

三是培育内容要紧随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变化适时调整内容,特别是在当前信念淡化背景下,要使其内容获得创新性发展,增加有关理想信念的教育,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创新

信念淡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像以前一样简单,必须创新其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应包括三方面:

一是形成社会较为一致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也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从而产生情感认同。

二是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把握机会,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犬儒主义的挑战,使我们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要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化。

三是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个体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由少部分人到大多数人的过程,不同的社会个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因此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个体转化,使得社会主体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信息,从而形成大家共识性的价值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过多注重理论灌输而缺少对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且没有有效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媒体的利用缺失。在当前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一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①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性质的要求和培育现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人为对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进人们思想实际,疏导人们的心理问题,增强培育的时效性。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盛行,各种精神疾病增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入手,从而使社会形成一致的价值观。

二是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复礼”思想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正确处理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比如义与利的问题。通过“克己复礼”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当前时代,各种利益关系复杂,个人私欲膨胀,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因此必须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也有利于消释社会上利己主义、怀疑主义等现象的存在。

三是有效利用各种新兴媒介作为传播载体。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把人类带入了信息化时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BBS、网络社区、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并努力借鉴网络话语,拓展网络话语资源,和受教育者开展平等的话语交流;同时要完善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监督机制,使人们的观念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近。

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重大挑战,只有积极创新其培育过程和培育方法,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才能优化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才能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从心理上有效遏制社会问题的发生,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从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

[5]陈秉公.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解读十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6]李立峰.多元价值选择与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9).

[7]谷建国,张春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J].贵州社会科学,2014(5)

注解: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应有机整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中,承担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任,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一、大学生伦理管理的理论之维

(一)大学生伦理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目的决定大学生管理不能是工具性、效率性、技术化和职能化,片面追求器物,忽视人的精神主体性的管理。大学生管理应是一项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与浓厚的伦理色彩的工作。

大学生伦理管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培育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伦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以学生主体自律为主、管理者监控为辅的管理模式的动态过程”,这种管理“它只是把伦理的主体性(或曰精神性)、严肃性和神圣性在一种特殊的关系价值转换中予以弘扬,即通过构建物质动机――伦理动机的转换机制,揭示各种精神关系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发现人类思维质量关系的隐秘,来实现对人的伦理心理活动的合理调控和利用”[1]因此,大学生伦理管理是通过建设性的积极的动态管理,注重被管理者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提倡人的主体性,尊重和维护人格,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现代管理方式。

(二)大学生伦理管理的主体

管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现象,管理活动中呈现出特定的伦理交互主体关系。在大学生伦理管理中,管理者和大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引导和发动主体,大学生不仅是管理客体,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接受价值观念的主体。作为管理者,主体性表现在利用现代伦理管理方式,引导被管理者提高思想认识,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而作为相对客体的被管理者,主要是在管理者的引导、帮助下完成思想转变,接受和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逐步重构自己的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还作为接受、认同、确立以价值观这一认知活动的主体而进行着主体精神活动。可见,在大学生伦理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和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他们彼此在所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进行交流、对话、沟通、理解、体验等活动,进而达到价值理念上的共享和建构。作为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管理活动,管理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更多地关切学生的精神世界。伦理管理不是管理者辅以外力控制权威,彰显强势话语权的单向管理,而应是以引导和对话方式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动管理。但是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体,忽视了其作为接受主体的这一客观事实,培育的对象结果是从人变成了事,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由此,大学生成为接受价值观念的被动教育者,管理者对大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视而不见,忽视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本应有的判断、筛选、理解、内化等环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差强人意的现状。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伦理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既然大学生伦理管理是实践中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呈现着基本的伦理精神,反映着特定的管理伦理关系,注重学生精神力的开发和个体完善发展。那么,提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贯彻尊重、平等、公正的伦理原则。

首先,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是大学生伦理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也就是说,伦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从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出发,而不是首先从维护学校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一种管理行为。但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突出了价值观教育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了价值观教育完善人性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接受个体心理状态,管理的方法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尊重,实质上就是营造管理者与大学生零距离的情感氛围,消除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亲和二者的关系,形成一种人文生态力,促进个体的发展。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这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予以深刻的启示。在大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只有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才能增强自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真正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3]。因此,管理者必须从把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出发,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才能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主动地进行价值选择,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行为主体。

其次,平等是大学生伦理管理中又一应把握的伦理原则。所谓平等原则就是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每位学生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完全平等地享有学校社会家庭所提供的发展才能和品德、做出贡献、竞争职位和地位、获取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4]。把握平等原则的伦理意蕴就是要求在学生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管理者和大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接纳。只有这样,管理的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信息流的传达才会顺畅,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管理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管理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师生间要建立起平等、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力求消除彼此间的绝缘层,让彼此间的信息流传达顺畅。管理者要转变为大学生信服的指导者,而不是强势训导者,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真诚的、宽松的管理氛围中管理者因势利导,从而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公正原则是大学生伦理管理对伦理至善追求的彰显。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公正、能力和自由三大基本价值观念中,居于首位便是公正。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大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且也体现在通过教师与学生在大学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给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民主的范式和在公共领域中活动的榜样。因此,在各种涉及公正问题的学生管理活动中,高等院校必须努力体现、维护公正观念。只有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体现、维护公正观念,高等学校才能够以公正的环境感染学生、培养出具有公正意识的公民,才能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三、大学生伦理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之度

大学生伦理管理活动本身的伦理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决定了精神价值和伦理标准不仅应该成为大学生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观点,更应该成为学生管理的实践追求,以多种伦理管理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一)个体自我管理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主要方式,可使主体主动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个体自我管理首先就成为大学生伦理管理的一个实践向度。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个体自我管理是一种自我伦理凝练动态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个体自我,自我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伦理作为人的内在超越性的一种精神活动,自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价值观的选择、价值观的接受、价值观的确立需要自我超越性的考量、自我道德情感的接纳乃至道德意志的支撑。自我管理,不是伦理知识的掌握,也不是伦理行为的训练,而是深深触及个体价值观念、扎根人的心灵的管理活动实践。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矛盾运动并结合自我管理的客观方式来实现。

(二)主体互动管理

主体互动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以管理活动为中介实施目的性的交往进而实现被管理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种管理实践活动。个体自我管理是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能动性而完成的,而在主体互动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将得到更充分地发挥。首先,在主体互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主体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管理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的解读者、宣讲者和引导者,在互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是互动的源泉。传播和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管理者自己除了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脉络、基本内容外,还要清晰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实行主体互动管理,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解读者、宣讲者和引导者主导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健康有效地深入开展。其次,管理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主体互动管理中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伦理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属于“潜性”教育。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在管理者高尚人格感召下,大学生耳濡目染,心甘情愿地进行自我体验的教育。主体互动管理中“潜性”的培育方式避免了“显性”的传统说服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因此,管理者要身正行端,形成培育中的“人格魅力场”,使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来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正确的行为取向。最后,现代管理思想强调人的因素是第一位,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其他教育活动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价值理念的体验和认同。而传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表现为“教师和学生教育与被教育的地位泾渭分明,师生双向沟通交流阻隔”,大学生主体性的迷失、师生情感交流的阻断,这样的师生关系挫伤和压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得培育活动难以展现应有的效果。有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世界,在师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以诚相待、平等的交流、探讨中,实现情感的交融和价值的认同。因此,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中发展自我,实现价值观念的建构。

(三)主体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是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主体参与管理关注被管理者个体的当下需要,管理实践活动指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把被管理者培养成为有理性的生活伦理主体。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4

价值观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就是人们对于价值这一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长期处理价值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立场、态度和持有的观点的集合。由于价值观本身就具有多对象、多层次的特点,其可以根据不同方面划分为不同类别。比如,从对象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两种。而核心价值观,则指的是高于一般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到统领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性质,所以其能够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和认同,并在社会活动中主动遵循这一价值观的引导。

二、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一)强化管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首先,要在高中校园建立起一支高效的领导团队,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生群体中的培育工作有关键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应该实行校长责任制,由学校分管校长直接负责,对相关德育教学人员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德育教学人员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将各项措施高效、及时的落实下去。并且在实施工作中,学校团委应该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加强高中生思想教育。

其次,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开展的中心和重心,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入或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要让各科教师在进行各自教学活动时,潜移默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最后,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遵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育。

(二)注重教学,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通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常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认识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并逐步形成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通过这一课程,学生能够丰富自己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思想政治课堂这一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化网络,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正确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而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现实校园环境,还包括网络环境。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脑和因特网已经普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在网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已经成了高中生价值观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网络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意义,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研讨和实践工作。比如,建立校园网并在网站中投放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四)对话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唯教师独尊”的局面,必须转变以往教师充满说教意味的教育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人格独立、思想情感独立的完整主体,必须以平等的地位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不同的色彩,所以只有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才能在教育中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完整和合理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

三、结束语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兴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它指引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软实力。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将其融入到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来,就必须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而这恰恰需要我们不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过去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之后又提出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应正确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特征:首先是核心要素更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它属于整体性、全面性的框架,而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另一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更明确地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更强调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确立了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各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基本准则,它可以说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精炼,有助于在全社会中广泛传播;最后是进一步强调实践导向,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其各个层面都有自身的价值导向,实践性与规范性较为突出,有利于全国人民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遵循和践行。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1.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说是全党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我们应当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将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当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来抓,将其当成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任务来做。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活动真正纳入到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工程中来,将其纳入到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中来,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分析,进一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应积极广泛进行调查分析,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内心价值期盼,全方位探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价值共识与矛盾分歧,进而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制定出科学的实践规划,把长远目标和具体路径联系起来,脚踏实地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2.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积极促进理论成果创新,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论调。这些可以说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其中包括了很多价值观念与方针原则,从各个层次和多元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被全国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受。在今天,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将其中蕴含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出来,让其能够真正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熟发展的源动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青春与活力,彰显出时代特征。

3.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但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要认识到人民群众中潜藏着无限的智慧和理论,应当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挖掘人民群众中所潜藏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全国群众的创造精神,科学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应当依靠各种时机与场合,积极搭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平台,营造有助于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的社会氛围;对于部分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观,站在理论的角度来说价值观都是具体的、社会的,抽象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一味照搬西方的价值理念最终会将社会主义搞乱;始终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变化,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理解过程中达成思想共识,不断抵制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的侵蚀,不断培育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应当是一个逐渐积累、认识以及形成的漫长过程,其并非能一蹴而就的。从历史发展来看,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用了近千年时间,资本主义价值观从形成到确立用了数百年时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需要全社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践行,我们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同时立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从点滴做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培育范文6

一、思想理论建设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信念的基石。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我们要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国有一句古话:“忧心非学不释,困惑非学不解,精神非学不振”。说的就是,人如果不学习,就难以解开心头的忧虑和思想上的困惑,就振奋不起精神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青年官兵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实践力度,取决于对理论学习理解的深度。持续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努力使全体官兵在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行动上更加坚定。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理论引导广大官兵真正把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我们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育青年官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我军“打得赢”和“不变质”,使我军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仍然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手段。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真正使广大官兵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涵铭记于心。始终牢记部队担负的历史使命,随时做好能打仗、打胜仗的准备。强化他们的打仗意识,使广大官兵明确军队的根本职责就是打仗,打不了仗的军队没有存在的价值。使他们明白面对各种安全威胁,军人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精神懈怠,切实树牢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战斗队思想。始终保持遂行任务的高戒备、高状态,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一声令下,能够迅速行动、坚决完成打仗任务。

二、院校培训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军队院校担负着培养军事人才的重任,是我军合格指挥员的摇篮。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理应成为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一是因为军校的责任所至。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政治合格是军事人才的首要条件。能否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检验军事人才是否政治合格的根本标准。因此,军校的责任在于保证培养的人才是政治合格的精品,而不是政治不合格的废品。所以,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军校责无旁贷。二是因为军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军校人才荟萃,尤其是有一批政治强、业务过硬的政治教员,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此而外,军校还有资料齐全、教学设备先进等资源,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能够充分体现其优势。三是因为军校有着培育的光荣传统和丰富经验。新形势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和复杂,难度也更大,需要我们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付出大量的心血。长期以来,军校一直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军校的教员更是把教书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对于如何塑造人、培育人,军校的传统和经验是一般部队无法相比的。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使军校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主阵地的作用。

三、典型引导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先进典型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或时代价值倾向。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官兵学先进、赶先进,使官兵学有方向,跟有目标。我军向来重视树立典型,如张思德烧木炭、雷锋做好事,把对人民的热爱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上;炸碉堡、堵枪眼、浴烈火,把爱国主义精神定格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苏宁学科技、杨业功谋打赢,把对使命的忠诚聚焦到献身国防事业上;李向群抗洪灾,把听党指挥的信念镌刻在波涛汹涌的江堤上等等。这些典型作为军营的优秀分子、官兵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体现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凝聚着崇高的人生追求,折射着先进的时代精神,从不同侧面诠释着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对于帮助官兵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践行价值具有强大说服力。

四、环境熏陶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平台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树木择地而繁茂,名花适土而独秀”,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的,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培育,更是与环境的熏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各种正负信息都会传播到部队中来,对官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更加重视环境的作用,使环境熏陶成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平台。要坚持舆论引导,充分运用社会、军队媒体资源和部队内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加强正面宣传和新闻报道,营造有利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要在先进文化氛围中熏陶,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文化也是一种软环境,先进军事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战争年代里,优秀的军事文艺作品和基层的文化活动,对鼓舞士气、激发战斗精神、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先进军事文化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同样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在信息化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兴起深入持久学习党史军史的热潮,坚持不懈地用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教育官兵,通过优秀军事文艺作品、军事文学作品、基础文化活动等形式,将我军价值观的“基因”遗传到一代又一代官兵的精神深处,使他们继承宝贵的精神资源和优良传统,帮助他们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的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特点,在开展好传统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发展个性鲜明的军营特色文化,调动官兵的参与热情,实现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