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例6篇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1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员之家版权所有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年度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年度决算时能有赤字。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2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员之家版权所有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年度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年度决算时能有赤字。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3

近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推进,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国家对农业实行财政补贴,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收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潜伏于乡镇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乡镇财政困难加重,制约了乡镇财政职能和作用的正常发挥。怎样做好当版权所有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也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乡镇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内财力紧张。突出表现为乡镇财政预算内收支难以为继,不得不从其他渠道筹措资金。乡的预算内财力仅为万元,而预算内支出却高达万元,支出缺口万元。从年到年,该县乡镇财政调入预算外资金高达万元。预算内财力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2、拖欠工资严重。乡镇财政无力发工资,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无力兑现增资政策。比如,年,乡财政执行中央1999)12号文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时,因无财力,只给职工兑现了中央补助的那一部分,而由地方财政给的那部分均未兑现。其二,即使按目前乡镇自己预算安排的人员经费,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乡到年12月份拖欠职工工资高达万元。

3、经费严重匮乏。乡镇人员工资支出占乡镇财政支出相当大的比重,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属于不折不扣的“吃饭财政”,办公、事业经费明显不足。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依靠收费、罚款等来解决问题。至于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经费,则是能拖就拖,拖不过去就通过集资、借贷来救急。

4、政府债台高筑。乡截止到年底,负债总额达到万元,比该镇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还多出近一倍。问题还在于,乡镇政府的借款要么用于发工资,要么用于“普九”等升级达标消费性支出,要么用来兴办乡镇企业,但由于乡镇企业成活率低,乡镇政府的借款行为基本不能提高其未来的收入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财政是乡镇一级政府,行政和发展事业的物质基础,乡镇财政一旦发生问题,其引发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为,乡镇政府财政紧张,难以满足基本需要,便会引发各种“搭车收费”和乱收费,如治安部门向当事人收取“办案经费”,结婚登记收取的“登记费”等等。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社会分配秩序,加重企业和农民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危及乡镇政权的稳定。

二、乡镇财政困难形成的原因

乡镇财政困难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匮乏是最根本原因,财政、财务管理混乱等人为因素所起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体制不够完善,制约乡镇财政的发展。县对乡镇虽然确定了乡镇财政体制,但是,在体制的制定时,不注重壮大乡镇财政实力,而偏重于上级对财力的集中,这既不符合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又不利于调动乡镇培植财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使乡镇财政缺乏可靠的财源基础,现行财政体制也内容显示出,财权与事权不尽统一,责、权、利没有很好的结合。

2、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落后,财源不旺,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基本原因。目前乡镇经济普遍发展较慢,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种植业仍是这些乡镇的主业。三是二、三产业规模小。多数乡镇只有一、两家小型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既少且小又散。反映在财政收入上,就是这些乡镇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50%,有的甚至达70-80%。

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

3、财政供养人口膨胀。目前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增长过快的矛盾也越突出,有的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明显快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增收部分基本上被新增人员吃掉了。

4、预算管理松懈。乡镇财政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因经济落后,组织收入十分困难,收支矛盾比较尖锐;另一方面预算管理松弛,乱花钱、挥霍浪费严重。比如,一些乡镇,在年终间发放名目繁多的奖金、补贴,如精神文明奖、爱国卫生奖、综合治理奖等等,多者人均高达—元。有的乡镇尽管工资都发不出去,但每年的吃喝招待却要花掉—万元,有的高达多万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个别乡镇负责人“以权代法”,随意更改、调整预算的现象非常突出,预算难以发挥应有的制约作用。

5、预算外资金得不到有效管理,乡镇财政职能弱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四川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的要求和规定,乡镇财政具有管理预算内、外资金的职责,但目前大部分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由农经站或其他部门管理。而且相当部分资金由县级主管部门集中安排,不仅剥夺了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使用的自,也违背了政策、法律的规定。乡镇财政的调节、调控、监督职能很难得到正常发挥。

6、“政绩工程”和升级达标项目过多过滥。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每一届的任期较短,一般只有三年。许多乡镇领导班子为在任期内建几个“出彩”的项目,总是千方百计上一些“政绩工程”,到头来不是因为项目选择不当打了“水漂”,就是由于管理不善交了“学费”,使乡镇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三、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

五、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年度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版权所有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年度决算时能有赤字。

六、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4

同全国、全省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相一致,黄冈市乡镇一级财政机构的设置始于1983年,经过财税分设和撤区建乡(镇)后,乡镇财政于1987年开始打破统收统支的格局而形成雏形。十几年来,乡镇财政体制经风历雨,大体有三个阶段的重要变化:1998—1990年,随着乡镇政权的完善,乡镇财政实行了“核定收支、比例分成”的分灶吃饭管理体制;1991—1993年,对分灶吃饭体制进行完善,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基数,收支包干,递增上交或定额补贴,短收超收自理”的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各地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增收分成、短收自补”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包干体制和分税制并存的“双轨制”。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各县市根据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其实质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核定收支、收支挂钩”的基础上,分别实行定额上交、递增上交、定额补贴和超收分成。如麻城市对经济基础好、中、差三个档次的乡镇,分别实行递增上交、定额上交、定额补贴和超收全留的政策;罗田、黄梅和浠水三县实行“核定收支基数,收入全额上解,支出同比例拨付,收支整体挂钩,超收分成”的政策,一定三年不变;红安县则依靠烟财政的支撑,对全部乡镇区分情况实行定额补贴。在收支基数的确定上,各县市采取的方法也不尽一致。如武穴市1999年至今的乡镇财政体制,收入基数以1997年决算收入的25%、1998年决算收入的50%和1999年预算收入的25%计算;支出基数则以1998年底财政、编委共同核定的供给人员编制为依据。英山县2000年乡镇收入基数以1997一1999年收入任务平均数的30%、1997一1999年收入实绩平均数的30%和1997一1999年收入基数平均数的20%、2000年预算任务的20%等四项合计数平均递减3%后,再按收入规模分档、按比例增长后作为当年收入基数。

二是对税费种类进行划分,确定乡镇收入范围。英山县明确乡镇财政包干收入的范围包括:乡镇范围内的国税、地税部门征收的工商各税(不含中央和省级收入)和财政部门征收的农业税(正税部分)、农业特产税。在乡镇的县直国有企业所得税、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农村教育费附加、国资非转经收入,不进入乡镇收入基数和参与分成,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武穴市明确乡镇收入范围包括:乡镇级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牌照使用税、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乡镇与中央的共享收入,即增值税的25%;乡镇与省、市的共享收入,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30%、耕地占用税的55%,印花税的80%,城市维护建设税的90%;资源税的50%。

总的来看,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打破了原来苦乐不均、鞭打快牛和县市财政包揽过多的格局。乡镇财政也逐步成为一级实体,较好地调动了乡镇发展生产、组织收入、管理支出和自求平衡的积极性,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但是,乡镇财政毕竟诞生时间不长,独立性差,现行体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很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对称”:

1、与分税制的改革要求不对称,上下级财政之间的利益冲突日渐加剧。一是税种划分过乱,分税分灶不彻底。乡镇没有主体税种,消费税全额上划和增值税75%上划中央后,乡镇只有税源分布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潜力小的一些小税种,再经过省、市、县层层分成和调控后,真正能为乡镇所有的只有农业四税的一部分和工商税的一些零星税收,并且各县市之间差异较大,税种划分、资金留解比例各异。浠水县洗马镇仅财政部门征收的农业四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收入为488万元,而县财政对该镇的人头经费包干基数仅为234万元,如果算上国、地两税收入,该镇财政对县以上各级财政的贡献率高达56%以上。二是乡镇上交过多,转移支付不规范。在被调查的21个乡镇中,多数乡镇在体制结算上实行的是分税收入服从包干基数的办法,除了上划中央和省级收入外,均向县市级财政作了贡献。乡镇财政收入以农业和小型工商业为支撑,但本级财政收入仍只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50%—90%。2000年,黄冈市乡镇一级上划中央收入近1.4亿元,比1994年增加0.7亿元,按照1:0.3返还系数综合返还率计算,净上交6000多万元。乡镇财政不仅对中央作了贡献,而且对县市级财政作了大贡献。据对武穴市“两镇一处”的统计,2000年共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408.23万元,但本级收入只有1586.54万元,仅占65.88%;完成支出1166.67万元,仅占全口径收入的48.44%。可以说,正是由于延续了“双轨制”,县市级财政将一部分上交转嫁给了乡镇,乡镇为中央财政和省市县财政作了大贡献,中等以上经济状况的乡镇净上交的比例普遍占到全口径财政收入的50%(见表一)。从这个角度看,分税制并没有体现其“双赢”特征,富了中央,却穷了地方,尤其是穷了乡镇。

表一:部分乡镇2000年上划、上解收入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2、与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不对称,乡镇财政处处被动。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理应具备相应的财权、事权和人权。但事实上,乡镇现有的财权、事权和人权与政权要求极不对称。从财权上讲,可供使用和统筹调剂的财力极为有限,收入政策和支出标准全都是上面说了算,收入定死了基数,支出范围仍与旧体制基本相同,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年年人为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乡镇不仅难以享受超收分成的好处,相反要为完成收入计划以包干基数弥补缺口。不仅如此,多数县市对乡镇的财政体制一定三年,三年之间不管发生多大的收支变化,包干基数都不能改变,其结果只能是苦了乡镇。从事权上讲,“上面一口针,下面千条线”,乡镇所承担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事务一应俱全,尤其是基础教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防汛抗旱、卫生医疗、街道建设和生产发展等,都需要去组织落实。从人权上讲,乡镇的绝大多数部门都是县市直部门的垂直与延伸,乡镇既管不到人员增减调配,又管不到收费纳税,却要负责其支出上解。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使乡镇财政对多数部门的预算外收入难以干预,对税务部门完成征管任务难以协调。在“三权”分离的情况下,乡镇政府行使职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市一级的决策和调控,乡镇财政实质上也成为县市财政的附属物,处处被动应付,其基本职能难以发挥。

3、与“分灶吃饭”的基本属性不对称,乡镇国库形同虚设。乡镇国库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国库,是与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相匹配的。据统计,黄冈市88%的乡镇建立了国库经收()处,并基本建立了核算网络,能够办理财政收入解纳和预算拨款业务。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乡镇国库运行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建而不用。如浠水县的一些乡镇解缴财政收入直接与县级国库打交道,乡镇国库名存实亡。二是运行不规范。一些乡镇国库在科目设置、帐户管理、收入汇缴和资金拨付上不符合政策要求,会计核算质量低下,不仅不能协助征收机关组织各种财政收入,监督提高收入运行质量,及时编报县市国库规定的各种表格,相反为了完成任务、体现政绩,不惜造假“空转”,丧失了应有的职能作用。

4、与“一级财政”的基本职能不对称,统筹调控和监督管理职能弱化。乡镇财政作为一级财政,理应保持预算收入的完整性和预算支出的规范性,但由于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半拉子”状态,造成乡镇财政职能缺位和或弱化。具体表现为“四难”:对预算内外收入难统管,对部门利益难调控,对部门行为难监督,对违法违纪行为难处理。一方面,工商、城建、土地等许多非乡镇预算单位,本是乡镇预算外收入的大户,但因为是垂直管理部门,乡镇财政无法监管。即使一些乡镇推行了“零户统管”,也难以改变这种部门分割的局面。据蕲春县某乡镇调查,从乡镇企业、村组和农户的负担中,测算到预算外资金总量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2倍,但实际上反映到乡镇财政帐面上的,仅占50%左右,显然绝大部分预算外资金通过垂直部门流向了上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乡镇经济状况越差,预算外收入越大,而这一部分收入又大都不能为乡镇所用(见表二)。另一方面,多数乡镇对《预算法》执行不严,人大监督流于形式。有的乡镇党政领导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和建设“政绩工程”,经常临时增加预算支出或举借债务,财政部门对这类增支项目应接不暇;有的乡镇党政机关在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带头违纪违规捞钱,如某乡镇2000年实现财政收入900万元,财政预算安排镇政府80万元,但该镇政府全年开支了335万元,其差额的255万元,多为摊派、违规收费和挪用专款所得,财政部门对这样的行为已司空见惯。

表二:部分乡镇2000年基金和预算外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

二、乡镇财政困难的表现与成因

目前乡镇财政困难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地县财政勉勉强强,乡镇财政哭爹喊娘。”这一民谣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乡镇财政的困境。

㈠、乡镇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

1、收入征管异常艰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计划增长过快,脱离税源实际。各县市除城关镇和个别建制较大的重点镇之外,多数乡镇缺乏较多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近几年县市财政收入年递增率均在10%以上,严重脱离了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的经济基础。特别是由于农村流通资金越来越困难,粮食作价低,农民收入少,消费需求不旺,土地政策未解冻,因此农业四税相对稳定,国税、地税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减负得力和税源分散影响征管。一方面是农民减负力度加大,农业税、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征管办法逐步得以改变,农村有40%的农户主要劳力外出打工、经商,土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要增加税负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税收征管手段比较原始落后,面对千家万户征管税费,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有农民减负利剑高举在上,财税部门遇到抗缴、拖欠税费的“硬钉子”时,除了放弃别无他法,否则出了人命官司,谁也担当不起。洗马镇41个村历年欠缴税费480万元一直难以清收,2001年又发生新欠。三是债务负担和收入泡沫影响征管。由于前几年借贷垫税较多和财政支出政策不到位,造成财政收入因债务抵扣大幅“缩水”。浠水县洗马镇2001年9月前已完成为338万元的农业四税任务,但实际征收的现金和实物只有211万元,占任务的62.4%。余下的部分是再不可能收起来了,因为其中的120万元为乡镇借款凭证抵交,77万元为县财政以包干基数抵扣。

2、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一方面,当前乡镇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小、征管难度大、成本高,指望多收多超不现实。另一方面,由上面出台、乡镇执行的增支政策极多。由于机构膨胀,供给人员剧增,工资调整频繁,教育、计生、农业等部门的法定支出增长具有刚性,因此乡镇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尖锐。据测算,乡镇收入增长与支出增长的比例达到1:2.3,收入的增幅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幅。在此情况下,要保教师工资上划,乡镇财政就只有虚列收支、挂帐、欠发工资或者举借新债了。以罗田县匡河乡为例,该乡2001年可用财力满打满算只有114万元,其中体制包干91万元,企业上交12万元,部门创收3万元,“五统”手续费8万元;而最低支出需要192万元,其中干部工资132万元,办公、会议、交通等各类经费60万元。“日子难过年年过”,资金缺口80万元自然是要“再想办法”。但值得说明的是,在各乡镇年年“收支平衡”的假象后,隐藏了巨大的收支缺口,隐性赤字是普遍现象。

表三:部分乡镇2000年财政供给和收支平衡情况表单位:人,万元

3、债务负担异常沉重。调查中我们发现,罗田、英山两个山区县乡镇负债远远少于沿江县市。英山乡镇负债总额为3000多万元,罗田为1450万元,而沿江县市平均每个乡镇的负债即在1000万元以上。洗马镇仅镇政府直接负债就达1500万元,在全县还算少的,目前仍以每年100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据了解,乡镇债务的形成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借贷办企业、建基地而效益不佳;二是“普九”达标搞硬件建设;三是借贷完成税费上交或垫付利息;四是年终兑现欠发工资;五是兴建街道、道路和治理江河干堤。浠水县40多公里的长江干堤加固没有纳入国家计划,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向农民集资,仅此一项,部分乡镇增加负债100万元以上。还有的乡镇因为政府运转困难而被迫借债。问题还远不止如此,不仅乡镇财政负债余额巨大(见表四),乡镇政府也另有债务,村组负债同样触目惊心。黄冈市村平债务46万元,罗田县村级负债总额达1.2亿元,其中仅小学楼房建设负债即占53.3%。乡村两级债务缠身,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预示着乡镇基层政权的重大危机:村里“撑”不住,镇里“镇”不住。

表四:部分乡镇财政2000年负债余额统计表单位:万元

4、发展功能异常脆弱。要吃饭就没有钱搞建设,要建设就只能让工资欠帐。由于保工资、保运转困难,乡镇财政无力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投入,无力支持生产、经营和流通条件条件的改善,无力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几年部分乡镇虽然搞了一些交通、城建等基础建设项目,也搞了一些多种经营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主要靠集资,靠借债,靠向上争取专款。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乡镇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等科目都是空白。

㈡、乡镇财政困难的因由分析

1、经济发展步伐趋缓。近两年来,由于省市县各级财政对农业生产、扶贫开发和企业解困的支持力度有减弱之势,乡镇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由于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一些企业昙花一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一些企业进入“二次创业”但尘埃未定,生机不旺;一些企业未能适应形势发展进行必要的改制改组,经济效益较差,财税贡献率较低。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由于土地流转困难,农民科技素质仍然较低,市场观念尚未完全树立,因此资本营运较少进入农业领域。许多地方种养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难以开展,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罗田、英山等县茶叶、板栗、蚕桑生产尽管形成了产业,但产业化链条延伸不够,加工增效困难,税收增长速度较慢。三是由于税费环境仍不宽松,农民消费能力有限,需求不足,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很大的差距。

2、财政体制名不副实。基层反映,现行乡镇财政体制过于僵化,没有从实际出发顾及乡镇政权运转、社会稳定的最低保障水平。尤其是财权与事权不相对应的矛盾,体制上划不断增加和转移支付严重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了乡镇财政平衡的难度。一些乡镇领导对有几个问题始终想不通:一是中央和县市一级集中财力过多,特别是县乡两级在收支基数的测算和上交比例的确定上,倾斜县本级较多,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完全是县市占主动,认真听取乡镇意见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二是既然要分灶吃饭,就应分清收入级次和税费征管权限,鼓励自谋发展,自负盈亏,自求平衡;就应该控制一些职能部门利益的膨胀,纠正将一些属于乡镇管理的权限上划的行为,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下、财权制约事权、事权拖累财权的不正常现象。三是教师工资上划应与分灶分税结合起来,由县级财政统收统支,而不能是工资来源由乡镇负责,支出却上划,使乡镇预算内财成了“半边财政”。洗马镇现有公办教师450人,按现行体制,县财政包干的教师人头经费为229万元,教师工资上划至县财政统一发放后,划走的收入将远不止229万元,届时该镇财政困难将进一步加剧。

3、支出政策脱离实际。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增支增资政策,就宏观经济形势讲,这些政策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是效的。但是,由于黄冈乡镇财政困难问题由来已久,要用有限的可用财力执行这些政策是不可能的。按照目前干部教师工资人平1万元算账,乡镇现有财力即使全部用于发工资也难保兑现。前两次增资,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补助了65%,但乡镇仍无法补充其余的35%部分。截止目前,还有20%的乡镇第一次增资政策尚未落实,大多数乡镇对第二次增资政策望洋兴叹。许多乡镇反映,这种全国统一出台、整齐划一的工资政策,忽视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与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就乡镇而言,给干部教师频繁增资不是福音,而是给本来脆弱的乡镇财政火上加油。

4、机构建制变动频繁。首先,乡镇党委、政府三年一换届,负责人变动频繁,许多乡镇甚至不到任期届满就发生人事变动,对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对乡镇债务没有明确的化解措施和步骤。有的发展经济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有的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有的乡镇领导人在思维方式和理财方法上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不能发扬勤俭理财、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盲目冒进,什么样的钱都敢挪、敢收、敢摊、敢借、敢欠,特别是借贷较多而还贷责任不落实,投入大而产出少,造成乡镇债务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次,新一轮机构改革开始后,乡镇撤并的力度较大,黄冈市乡镇总数减少了三分之一,浠水县甚至减了二分之一,但由于精简分流干部难,闲置资产变现难,办公住宿用房紧张,多数乡镇遭遇到比撤并前更多、更具体的困难。

5、自然灾害影响加剧。黄冈是个农业大市,靠天吃饭仍占主导地位。1997-1999年,黄冈连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沿江乡镇防汛抗洪支出陡增,乡镇财政收入受到重大影响。仅1998年,沿江乡镇因外洪内涝造成损失24亿多元,使本来较好的乡镇收支形势急转直下。2000年和2001年,全市又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麻城、红安等县市塘干田裂,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因旱灾减产减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2亿元以上。

三、关于推进财政体制创新,实现乡镇财政解困与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镇财政困难问题,从现象上看属于经济的范畴,但因其引发基层政权不稳和其他许多社会矛盾,实际上已上升为政治问题。2001年7月15日,财政部长项怀诚在西安召开的财政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县乡财政困难尽管是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能掉以轻心。要把解决部分地区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作为“十五”时期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地区差距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要通过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缩小县、乡之间财政收入差距,缓解贫困县、乡的财政困难。对此,我们认为,要解决乡镇财政困难问题,除了要狠抓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和县乡机构改革的进行,大力推进乡镇财政体制和财政监督管理创新。

㈠、走出“乡镇财政可有可无”的误区,确立乡镇财政体制创新的思路。乡镇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对巩固基层政权、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种认为“乡镇财政可有可无”的说法,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归究于乡镇财政的建立,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必须予以澄清。一级政府要有一级财政,一方水土要养活一方人。我们认为,对现行乡镇财政体制的弊端,要从有利于规范县乡财政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把乡镇财政建设成职能齐备的一级实体财政等角度出发,狠抓调整与创新,首先,要改变“双轨制”的运行方式,按照分灶吃饭、分级分税的原则,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原则,倾斜弱者、兼顾县乡两级利益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真正体现乡财乡理,乡事乡办,实行完整意义上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其次,要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政权体制变化,按照相对稳定和适时调整相结合的原则,体制期限与乡镇政府换届相一致的原则,实现乡镇财政管理责、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乡镇抓发展增收、抓改革节支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㈡、正视“地方税层层分享”的问题,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当家税种,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要按照分灶、分税的原则,改变乡镇部分税收层层分享、层层集中的做法,建立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乡镇财政税收体系,把属于乡镇的收入以及有利于乡镇征管的税种作为乡镇财政的固定收入,使乡镇拥有自己的当家税种,以此激励乡镇从长计议、培植税源和自求平衡,提高保障乡镇事权支出需要的能力。我们建议,乡镇固定收入应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契税和乡镇级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牌照使用税、屠宰税等,对其他与中央和省市县共享税种,应尽量提高乡镇留用比例,原则上留用部分应在50%—80%。其他设置在乡镇的县级及县级以上的企业税收,乡镇也要分享一定的比例。可以想见,乡镇财政固定收入划定以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将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乡镇政府通过引导结构调整、推进资本营运,可以较好地建立起稳固的收入体系。

㈢、科学设计乡镇财政体制的体制模式,合理界定乡镇财权与事权,划分收支范围。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调整,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我们认为,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乡镇应该享有的财权要予以充分保障,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将面向乡镇基层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下放,真正做到乡人乡管、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从根本上强化乡镇财政的基本职能,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在管理模式上,应根据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基础上,对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的乡镇,分别实行定额上交、递增上交、定额补贴、递减补贴和自负盈亏的政策;在人事管理上,要打破部门利益至上、条块分割管理的格局,对那些本该由乡镇政府管理的部门,要全方位下放机构、人事管理权,使乡镇真正成为一级实体政府;在预算管理上,要保持财政资金的完整性,坚决将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全额纳入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统筹分配,规范管理;在支出范围上,要根据乡镇财政承担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收入征管、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职能,重点保证乡镇干部教师工资和行政、政法、文化、卫生、农林水及其他各项事业支出,以及与乡镇事权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对基础教育和一些跨乡镇的基础建设项目,则应作为乡镇财政和县以上各级财政共同负担的范围。

㈣、着力转换理财观念,推进支出结构调整,逐步建立乡镇公共财政框架。一是要按照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要求,统筹政府财力,建立独立完整的乡镇财政预算体系,把土地、城建、治安、计划生育等各个部门取得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全额纳入财政管理。二是要树立集约理财的观念,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规范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程序,细化编制内容,接受人大监督,实行财会集中核算,使财政预算分配趋于透明,政府消费行为趋于规范,资金运行限定在国库单一帐户这个唯一渠道。三是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队伍精干、服务优质的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大力压缩财政供给编制,保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乡镇党政机关及下属部门人员编制总数的稳定,从而节减人头经费和行政管理经费。四是要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大力调整乡镇财政的供给范围和支出结构,在保证工资发放和政府机器运转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和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创造条件,将应由社会和市场承担投入责任的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剥离出财政供给的范围。

㈤、按照精兵简政、减负增效的原则,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乡镇财政体制的健康运行创造条件。一是要巩固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大力裁减财政供给人员,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通过撤并乡镇党委、政府的内设机构,下放“七站八所”以及垂直部门的管理权限,归并相近相关职能,实现机构总数和财政供给人数的同步减少;通过加大中小学校结构布局调整的力度,严格教师资格管理,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减少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今后,乡镇增加财政供给人员,应在不超过编制总数的前提下,实行逢进必考、公开选拔,以此实现对财政供给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源头控制。二是要大力推进财税征管体制改革,优化征管秩序。我们建议,针对目前财税机构分设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应推行乡镇财政、地税机构“统一领导、合署办公、分别管理”的征管模式,以加强乡镇财政与税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优化财税部门依法征管的环境,进一步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益。三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把乡镇干部、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妥善解决好乡镇干部、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退休工资发放和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问题。

㈥、按照区分来源、分别负担的要求,合理化解乡村两级债务,规避乡镇财政风险。乡村两级债务是目前困扰乡镇财政运行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在加大治乱减负力度和即将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下,乡镇债务的化解更加迫切,也更加困难。如果化债消肿工作没有做好,就会进一步扩大债务规模,引发财政危机,造成恶性循环。我们认为,化解债务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核查清理债务,区分情况,落实偿债责任和途径,列出化债时间表,增强还债还贷的计划性和主动性。要发动干部集思广益,采取企业破产清算、受益对象承担、拍卖资产抵偿、清理“三角”关系、高息借贷挂息、安排专款归还、强制节支还债和呈请上级豁免等多种办法,分轻重缓急,以付息为主、还本为辅,逐年清偿债务,防止债务负担转化为财政短收和垫付风险,影响财政平衡和政权稳定。二是要正确处理农民减负与乡镇化债的矛盾,依法依规大力组织清收税费欠帐。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订清欠计划,分期分批抓落实。三是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要把任期内化解债务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进行严格的离任审计,防止乡镇政府或财政部门盲目举债和为企业、个人担保。四是要加强新借债务的管理,切实增强新建项目和受益单位的偿债意识,建立还贷准备金,完善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确保不给乡镇财政增加新的债务负担。对政府举债建设的公益性项目,也要落实项目资金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制,实行跟踪审计,发现违法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坚决地追究责任。

㈦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倾斜贫困乡镇,让农村休养生息。根据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扶贫攻坚任务较重、历年积存债务较多而且抗拒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实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考虑加大对乡镇(尤其是贫困乡镇)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出台增资补贴政策时应对乡镇重点倾斜照顾。我们建议,中央在集中地方财力时应将乡镇一级排除在外,至少应通过转移支付将乡镇上划的两税全额返还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在当前乡镇负债较重、运转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应考虑出台政策豁免乡镇因农村基金会兑现而举借的债务。县市本级财政也应以自给为目标,逐步削减乡镇的体制上交。对乡镇体制的调控,应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收支基数,着重解决乡镇之间的财力不均衡问题。同时,各级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可引入奖惩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避免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正常现象,以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开源节流的积极性,消除乡镇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增强乡镇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5

一、存在问题

买税卖税现象,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由于对乡镇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定缴定补”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之国税、地税征收机关为了节约税收成本等因素,取消原一乡一镇一税务所的征收模式,该设国税、地税征收分局,往往一个征收分局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工作,给买税卖税创造了条件,把甲乡镇税收划转给乙乡镇等;同时,各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好坏,直接影响到乡镇领导的成绩。因此,各乡镇都主动与国税、地税征收机关协调“关系”,以资助办公费等名义进行变相买税卖税,有的乡镇以税收返还的形式给予个人奖励作为吸引“外来税源”的优惠政策,以挖取本乡镇辖区为其他乡镇或县级税渊,达到增加本乡镇财政收入任务的目的。变相买税卖税不仅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还增加了乡镇的财力负担,有的乡镇连发工资都十分困难;同时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践踏了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也为产生腐败创造了条件。

目前有的乡镇财政管理较为混乱。一是未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会计帐户,会计科目混用;二是财政所帐务处理不及时,帐帐、帐证、帐表、帐实不符时有发生;三是以领代报、白条列支现象严重;会计业务核算不正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乡镇财政人员素质不高,爱岗敬业责任心不强;一是有的乡镇财政人员未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二是财政人员自身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三是乡镇中心工作、突击性工作多等因素。

实施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难。目前有的乡镇“七所八站”收支未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财务人员不是专职人员,对帐务处理不规范、甚至采用“包包帐”造成帐目不清,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人们对财政监督管理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对财政监督管理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进行监督检查是和自己过不去对着干。有的领导也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只要完成收入任务,管好财政所自身的帐就行了,监督检查是多此一举,财政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怕因进行监督检查而得罪人。审计、区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少、涉及面广等因素,对乡镇的日常监督检查也很难到位。

二、对策建议

对变相“买税卖税“现象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税、地税现有的征收格局,实行一乡一镇一征收所;国税、地税收入任务不分解到乡镇,直接考核国税、地税征收部门;改变对乡镇的考核形式,以乡镇培植源协税护税工作作为考核内容。

乡镇财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现状;对策

在报告中提出了,要逐步建立起更加规范、透明、标准,和具有约束力的预算机制。在乡镇政府的财政预算体系内,要逐步推动预算机制的变革创新。对于乡镇财政来讲,属于预算体系末端环节,也是当地地方财政管理的关键。因此,通过制定合规预算工作机制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预算资金保障,显著推动农村经济稳健运行,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和助推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预算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乡镇带来更大的资金保障。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规范性有待提升由于乡镇政府财政工作长时间得不到省市领导的关注,乡镇的财务部门出现财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人员调动比较频繁,以及财务人员素质不强,还出现财务人员人手不够的问题,因此就很难推动财政预算的落实。还有一些财政部门对于财务的收支预测不够精准,不能够收集全面的数据信息,在预算计划制定方面比较盲目,未能够做好资金的合规管理。部分财务人员经常根据当前发生状况来随意调整资金支出,部分乡镇财务部门并没有结合国家统一的财政预算管理标准,来制定相应计划,就会造成财政预算工作计划性不足,没有太多参考性和约束力。

2.财政预算编制比较简单在组织开展财政预算工作活动时,有些财务人员为了能够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往往是根据上年度的数据信息,来制定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预算目标。并没有组织到各个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分析,就会造成制定出来的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偏差,也让后期预算方案的执行难度加大。也有一些乡镇对于预算工作都是敷衍了事,将预算方案编制制定的过于简单,没有认识到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就会造成财政预算方案的制定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出预算的约束作用,造成实际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也难以发挥企业高效的监督。

3.财政预算信息失真乡镇出现财政预算信息失真、数据丢失不完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现有财务工作人员对于财政预算工作不了解、预算流程掌握不够熟练,收集预算信息不多。很多信息并没有做好审核就放置于数据库内,造成在后续编制预算方案时,使用一些错误数据,而造成方案不够精准。在系统内部,也没有做好数据更新,导致在部分乡镇区域收集到的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滞后性较大,从而使得数据处理出现失真的情况。

4.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目前,有一些乡镇的财务工作者对于预算了解不多,不能够高效编制预算方案和预算执行工作,就会影响到整个乡镇财政预算的推行。有一些少数财务人员职业素养、道德素质不高,在工作时,也会出现态度消极怠工的问题;还有一些财务人员自身廉洁、自律性强,但法律思想意识不足,就会出现违规违法的问题。

5.预算监管不到位,约束力不强有些乡镇人大监督力度欠缺,监督只是走个形式和流程,人大监督工作是为了政府支出而履行监管职能,提供监督服务,但是监督缺乏合理性、合规性,没有对预算支出进行合规检查。有些乡镇财政部没有进行事前的监控,缺乏有效预算约束,对一些出现违规预算不太关心,致使监管力度不足。市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部,缺乏有效的监管,市级财政部对乡镇级监管支出是体现在预算的总额控制上,及进行事前监督,缺乏事中检查及事后的有效监管,造成对乡镇各种部门预算安排和现有指标考核缺乏完善的监控。

6.财政执行不严格,执行不到位乡镇预算经过人代会审议之后,就能够产生法律效力,要求各政府部门严格去执行控制。在执行期间,也会出现一些执行不力的问题,没有按照预先规定资金支出规定要求来安排资金,在执行预算方案期间,有些部门会优先安排一些人员工资的经费及紧急性资金支出,再安排专项的运营经费。在执行中,会受到部分行政部门资金限制,一些乡镇不能够按时给员工去发放资金,在专项资金支出时,存在着违规支出问题,使用专项资金去支付人员工资费用。设计战略预算指标,在执行预算方案期间,要保证年度经营指标都一直贯彻落实,但是有一些乡镇部门,将当年度预算先搁置,优先安排紧急项目,就会造成预算资金安排违规问题,甚至会出现没有预算资金支出或者随意追加资金,这会影响到预算方落实,也会是资金在支付、拨付时,出现预算执行的偏差。还有一些行政部门或随意去变更资金使用用途,申请资金用户指标,为了能够结合实际资金使用需要来支付,就会造成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目标出现偏差。预算指标的调整过于频繁,经过人大会通过的预算,除非有一些特殊情况不能调整,但是实际上,预算执行时出现的频繁调整,使得预算随意性较大。

新时代下增强乡镇财政预算的对策

1.确保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性只有确保财政预算更加规范有序,才能够发挥预算的职能,上级单位会对乡镇的财务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培训,让这些财务人员可以熟知财务预算的各项工作制度,并且提高人员预算思想意识,以及提高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的认识。结合乡镇的具体运营状况,来对现有的预算制度做出合规的调整,以使得资金能够得到统一的安排,也避免了有关人员违规的挪用资金,避免存在一些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性问题。还要通过设置更高效的奖惩机制,来对现有财务人员做好约束,以保证财政预算工作能够稳健的推进开展。

2.提升财务预算编制的质量乡镇政府部门在编制预算方案时,还要明确财政资金收入的来源和资金支出方向,在财务系统内能够及时查出有关数据信息。而且财务系统内的数据信息金额都与实际情况相一致,认真把控好财务支出,并将其划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公共预算和项目预算。针对于公共支出预算,要加大监管,公共支出预算涉及范围比较广,上级部门可以将乡镇单位公共支出划归到各子项目上。结合国家有关标准来予以实施,如果在预算超支等情况下产生,那么就要进行一定的禁止,财政预算要结合当地政策、经营环境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来确定各类项目的支出顺序。

3.做好财务信息数据的管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在乡镇的财务预算工作中得到更深的应用,借助信息系统能够帮助财务人员更精准地记录收支信息,而且会自动形成财务报表。上级部门就能够根据财务系统全面掌握各乡镇的财务信息,以实现财务监督职能。此外,在未来还要进一步打造共享财务系统,能够将不同层次政府部门都纳入到信息平台之上,让信息技术取代过去人工核算、人工审核,这样才会提升财政预算的管控水平。

4.增强乡镇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监控要发挥出县级人大对预算的审议监督职能,在国家预算法中,会规定乡镇人大对本级的财政预算实施进行严格的审查。财政制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确保预算规范、公开,乡镇内的预算信息要定期公开,接受乡镇人大和群众的监督。对于乡镇政府部门的特殊事项要进行详细的说明,还要在乡镇内赋予不同层级部门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及监控权限,将单位内预算方案编制和预算执行权限相分离,使得预算方案编制工作和执行活动,都能够合规开展,另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借助内审和外审及外部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等多种方式,来完善预算资金监督机制,使资金使用更加合规,发挥预算工作的职能。

5.强化乡镇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对于乡镇财务预算来讲,要重点提高财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给财务人员开展预算管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并设置一定培训资金。组织单位开展财务知识课堂学习,开展财务法律法规方面知识讲座,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拓宽财务人员视野,逐步丰富财务人员知识理论,提升财务人员法律思想意识,乡镇政府还要鼓励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财务知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给予积极参与学习的人员更多的奖励支持,调动员工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还要重视财务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培训,重点促进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便能够使其通过严谨态度来做好自身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