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论文范例

乡镇企业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而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员工素质。企业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制度如何能够得以贯彻落实,贯彻落实的效果如何,除了必要的企业体制机制来维系外,还是要靠员工的素质作为基础性保障。由此看来,现代企业员工素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员工素质问题是现代企业实行以人为本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此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企业员工素质构成情况,认真分析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潜在影响和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必备基本素质,并深入探讨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调查的意义在于在社会普遍倡导的低碳转型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深入研究怎样建立一种适宜的企业管理体制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得员工素质现状完全能够适应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这对于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前企业员工素质结构能否推动企业产业调整进行仔细调查和深入研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调查的对象及范围

本次调查我们是以张家港市飞浪泵阀有限公司为目标,在公司管理人员和车间技术人员、车间普通员工中展开。具体调查对象拟定为企业高层一人,企业中层、普通员工按照实有数量20%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素质状况,我们将调查对象根据年龄、职务、学历、阅历等差异进行了细致划分,调查范围确定在企业办公室和车间两个区域。

三、调查的方法

调查分为询问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企业基本情况我们采取询问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方法进行核实,询问方式在我们首先确定了调查问题的基础上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对员工素质情况调查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员工素质展开,选择与员工素质发展和提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统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证,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从提炼企业员工素质现状上,分析现代企业发展员工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入思考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四、调查对象概况及调查内容

为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和工作阅历的员工有个全面细致地调查,我们将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尽量扩大,并抽查具有代表性的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车间员工,年龄在20岁——55岁之间,学历包括初中以上的本科、专科和高中毕业生。工作经历在2年——20年不等。调查内容不但包括企业生产规模、员工结构构成、生产技术情况、生产设备使用状况和产品研发等项内容,同时也包括对公司发展目标、企业文化、生产环境的看法和对自身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五、调查分析

企业情况概述:经对企业管理者和各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了解到企业大致情况是,飞浪泵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现有员工202人,中层干部6人,后勤人员(包括车间主任在内24人),本科毕业职工3人,大专毕业职工15人,专业技术人员30名。中层干部年收入在5万左右,职工年收入在3-4万左右。企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材料配有齐全的检测设备,水力性能配有国家B级电脑测试台,具有年生产2000台泵,各种材质合金钢铸件1500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化工耐腐蚀泵各种耐腐蚀合金铸件专业生产企业,企业通过ISO9001:2000认证,合金材料通过德国莱茵公司PED、AD2000认证。发放问卷情况:经对企业人员的组成结构分析,我们调查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1人,中层管理人员2人和员工39人,其中包括大专以上学历者4人,技术人员6人。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42份,有效调查问卷42份。调查结果综述:经飞浪泵阀有限公司员工素质调查统计结果分析,企业员工对企业了解上比较片面,对企业发展目标的了解只局限于管理人员,有83%的员工不知道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近40%的员工对企业文化没有认识,对企业信誉和外部形象普遍认同,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员工达到72%。员工对企业生产管理环境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合理化建议采纳情况有40%的员工认为较差,对上下级沟通情况普遍认为一般或较好,工作精神和适应企业心理上绝大部分员工认为很好。员工对自身评价上74%觉得工作上没有明确目标或计划,普遍认为要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适应企业目前所需,半数以上员工没有具体提升自身素质的规划。对于员工素质和企业发展关系的认识上,对企业评优活动参与度不高,普遍认为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一般,88%的员工认为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专业化培训程度较差。调查结果分析:经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之间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是思想教育弱化导致员工对提高素质的意识不高。从员工对企业情况的了解来看,只是通过企业所表现的外部形象上加以直观的判断,只对企业形象有了概括性地了解,对于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极少数中高层管理人员知道,可见企业文化宣传和员工思想教育没有与企业发展现状同步,因此导致员工在个人目标规划和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上缺乏计划性,没有确定自身素质提高的长远目标和方向,进而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强。其次是培训机制欠缺导致员工对提高素质的途径狭窄。企业由于一味地注重生产和效益,对员工素质培训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支撑。因此,绝大多数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素质培训和教育的平台,没有接受素质培训所必须的机会和过程,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工作中,根本没有持续提高素质的时间和条件。

六、对策及建议

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持续提高员工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的现代企业,在员工素质的要求上逐渐向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上发展。员工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综合分析现代企业用工现状,现代企业员工要想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必须具备这样几点基本素质。

1.思想素质。

衡量员工素质多从“德能勤绩”上进行综合考核,将思想品德指标列在首位,这是每一个企业评价员工的基本要素。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只有首先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才能够真正融入企业团队、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来。才能够形成企业生产合力,营造出和谐的企业生产经营氛围。员工的思想素质直接决定了员工能否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而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员工才能够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时保质完成本职工作,齐心合力维护企业经营利益,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2.专业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只有具备充足的专业力量,才能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在抢占市场份额中获得经济效益,完成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员工的专业素质也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和树立企业市场形象的重要武器。现代企业要实现长足经营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并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员工队伍。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战略经营上,都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作为支撑。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企业管理专业的素质,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应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保障企业有序经营和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不具备企业运营所需的专业素质,势必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设备利用率低、高耗而事故频发等影响生产经营的不利因素。

3.创新素质。

创新是现代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手段和策略,现代企业需要员工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为只有具备这种敢作敢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技术革新、生产设备、产品升级等不断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使得企业在自主经营和引进高科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攀升。创新不同于蛮干,它是在理智思索前提下的大胆探索,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够使得员工从自身上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方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继而实现自身的突破。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大胆开拓中抢占先机、把握时机,才能使企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现代企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人才是促动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根本,而人的根本说到底就是素质问题。由此看来,员工素质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企业发展又会反过来促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没有员工素质作为前提的企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企业发展作为前提的员工素质便是无本之末。

七、四项员工素质提升和人才开发原则

1.广开门路纳才。

企业要积极走进各类高级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参加各种人才对话招聘活动,通过签订育才、引才协议,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问题。同时通过经济合作、设立人才网站等多种渠道招引人才。

2.多元培训育才。

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建立起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与自我开发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开发系统,采取各种人才开发方式组建内部培训机构,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培育企业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3.营造环境留才。

要深入推行“以感情、事业、待遇、文化留人”的留才策略,通过领导定期慰问、建立职工之家、办好员工食堂、组织周末活动及文娱大奖赛、文体比赛等,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做到以感情留人;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使人才有一种事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一种“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做到以事业留人;不断改革薪酬制度,实行带薪休假,推行全员参保,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做到以待遇留人;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以文化留人。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方法

1引言

随着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方式出现多样化,雇佣劳动关系的用工方式越来越普遍。据调查,乡镇中小规模企业中只有少数能做好安全生产相关工作,为其他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良好榜样,然而多数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则存在不少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2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100家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情况,结合乡镇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发现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履职不到位、未建立安全投入台账和未建立承包商管理制度等方面(见表1)。

2.1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足

如表1所示,在乡镇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职责履职方面,有83%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参加专业安全培训、培训学时未达标或未经考核合格,未持证上岗。其中部分人员不明白、不清楚安全生产职责,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认知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有78%的企业未能做到保障相应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投入,调查中发现企业存在为节约生产成本,减少甚至挪用安全生产必要费用的情况,企业希望以此方式提高效益是一种严重错误的做法。同时还发现部分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缺乏安全生产风险意识,不了解事故、风险、隐患之间的关系,对日常隐患排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乡镇人民政府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因乡镇基层专职安监公职人员的配备不足和乡镇日常工作的繁多,或多或少存在忽略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和缺少必要的执法力度,这对推动乡镇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提升和制度体系的健全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2.2从业人员安全能力有待提升

如表1所示,有65%的企业新员工在入职时没有接受安全生产三级教育或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学时不够,多数企业新人安全教育培训完未进行考核造成新员工对培训内容不重视,以上因素使得三级安全教育的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询问企业生产车间或作业场所当班职工是否了解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设施保养周期、需有哪些安全防护设施、工作环境存在哪些危及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是否定期安排健康体检、是否需要做有害岗位职业健康体检等,有66%的职工无法准确回答或回答不了。在与企业职工确认有开展相关安全培训的情况下,有66%的企业存在未能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未能有效形成相关记录表单,导致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相关资料档案的缺失。有56%的企业在生产作业现场中电工作业、焊接作业时作业人员未持电工证、焊工证上岗作业,存在无证违规进行特种作业操作的现象。实地调查中,现场作业人员未佩戴劳动保护用具或未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问题较突出,如女工长发未盘易发生机械伤害,高处作业安全带安全帽系戴不符合安全规定、噪声大的作业场所员工未戴耳塞或耳罩等。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的乡镇中小规模企业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对于乡镇村民的包容性较强,大多数村民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然而这些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的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反而较高,多数企业缺乏对从业人员安全操作规范的培训和自身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运行,进而使很多从业人员不了解生产作业安全要求以及工作岗位存在的哪些危害,甚至还有人在严禁烟火的标志下抽烟等严重现场违法安全管理规定的现象。

2.3安全生产管理不规范

如表1所示,有55%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未定期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并督促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未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或者未及时向从业人员通报,员工未能及时了解劳动生产现场安全状况;现场管理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全面、不及时,使得生产现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消除。有85%的企业存在将项目或者场所租给无资质单位或者个人的情况,出租方和承租方对场地租赁安全管理权责的认知不足,即使租给有资质的单位也存在未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未与其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现象。出租单位未对安全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有不少企业以包代管。有54%的企业在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现场未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存在作业现场安全操作不规范、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安全区域未警戒和人员随意穿插等安全问题。有42%的企业未按照《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未定期组织开展演练,预案没有演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企业很难在第一时间按照应急预案有效开展救援。除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缺少安全管理能力因素外,还有生产管理期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足。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少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还是采用简单、粗放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或者过度依赖于乡镇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的被动安全管理方式,这给改善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乡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在乡镇的一些制衣企业中,企业的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问题最为常见,如遇企业赶工期生产衣服,很容易使得一些布料、服装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甚至连灭火器材都埋没在布料、服装堆里;在一些小型加工场所,人员劳动作业现场环境差、劳动防护用具缺失和电气线路凌乱等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和职业卫生。

2.4作业场所安全设施不完善

调查中,有37%的企业生产作业现场无相关安全标志和警示标志,未在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未在重点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配置应急救护设施等。有18%的企业将具有火灾危险性车间与员工宿舍设置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另外,部分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现场情况未符合紧急疏散逃生要求,如在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楼道无明显疏散指示标志、无应急灯、安全门锁闭、疏散通道堆堵等。另外,企业生产作业场所中的粉尘、噪音很容易给员工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虽然部分企业采用通风、除尘等措施,但是实际效果差,对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防治工作作用不大。生产作业场所安全设施的不完善,不利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提升。

3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3.1加强网格化基础建设

首先,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实际工艺、规模、危险性和安全管理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同时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做好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在日常生产作业安全管理中,还要充分调动管理者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或者通过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等形式,通过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的平台和工作体系流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次,乡镇中小企业需要结合《安全生产法》,构建专业化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制,有条件的乡镇中小规模企业也可以推行安全主任制度,不断提升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最后,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构建以城市、乡镇、企业三级为主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城市相关人员和乡镇管理人员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或者通过预测、评估、技术创新等形式,为乡镇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保障,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水平。

3.2构建人员培养制度

在真正落实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安全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文化素质,也能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提升。一方面,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加大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形式,使员工能够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相关管理者还要引导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了解各种法律条款,进而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活运用。乡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还要掌握通用的管理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做好有关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为增强其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能力,可以加大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其了解更多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专业性知识和内容,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氛围中。另一方面,乡镇中小规模企业可以制定有关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制度,采用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的方式,帮助员工正确掌握安全生产最新动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水平。乡镇中小规模企业也可以加大对员工安全隐患敏感度、职业习惯的培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以最快的方式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

3.3优化生产管理方式

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可以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管理方案进行创新,构建成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抓好分管范围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体系,从而达到一边抓生产一边抓安全的工作目的。在优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方式中,企业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培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网络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从而让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策略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为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乡镇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有关风险防范、预测等工作。避免出现消防通道、安全通道堵塞的问题发生,不断为乡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在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方式中,可以将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引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积极对城市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方法进行学习,不断弥补乡镇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发展中的弊端问题,这样也能提升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发展中的活力,让其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3.4开展企业安全设施改善工作

第一,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危险因素辨识,采取新技术手段,改进使用先进设备,从本质上解决安全问题,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设置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或者避免出现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出口等。第二,以乡镇为单位,乡镇、村居、企业网格化监管基础上,摸清辖区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一企一档”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强长远规划,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或标准厂房,实现“生产进园区”,从根本上减少非公共加工场所。要引导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完善周边水源、消防车通道、应急救援力量,积极推广物联网远程监控、电气火灾监控、智能烟感等先进消防技术、设备,提高区域安全防范水平。

4结语

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企业需要全面优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方式,这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构建人员培养制度,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涛,徐帅.乡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职业安全,2017(09):60-63.

【2】龚甫,王彩宝,刘军,等.浅析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J].安全,2014,35(02):46-48.

【3】刘英.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136-137.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3

一、费孝通《江村经济》简介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撰写的博士论文,但这篇论文的酝酿和收集资料开始于国内,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费孝通先生论文里的江村真实的地名叫开弦弓村,位于太湖之畔,当时在行政上隶属于江苏吴江县震泽区,该地区是中国近代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西方工商业文明后发生社会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费孝通比较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村庄。他于1933年10月和1934年5月分别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和“复兴丝业的先声”两篇文章,介绍开弦弓村发展生丝制造工业的成就及所遭遇到世界资本主义冲击等问题,阐述了兴办乡村工业对维持农民生计的意义。这两篇文章实际上是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调查的预调查。[1]1935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偕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进行调研,是年冬,在瑶山中迷路,妻子不幸遇难,他自己也受重伤,不得不返乡养病。1936年暑假期间,接受在开弦弓村开展以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的姐姐费达生的建议,他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从1936年7月3日至8月25日,费孝通写了7篇《江村通讯》,相继发表在《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第11、12、13、19期上,其中的首篇题为“这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和希望”。1936年9月,费孝通带着他的调查资料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

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费孝通接受导师弗思(Reader,Raymond)的建议决定以他在开弦弓村的调查成果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不久,弗思的导师、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直接指导费孝通的论文写作。1938年春,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证明书上所标明的论文题目为“Kaihsienkung:EconomiclifeofaChi-nesevillage”(“开弦弓: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生活”)。1939年该论文由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英文书名《Peasantlief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扉页上印有“江村经济”)。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书名《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2001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江村经济》在人类学学术发展史上改变了人类学只研究未开发文化的轨道,摆脱了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2]的倾向,对处于文化急剧变迁中的中国乡村社区作了生动描述和深入研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Malinnovski)在《江村经济》英文版序言中认为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E•丹尼森•罗斯认为:“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3]由于费孝通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费孝通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

二、费孝通乡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江村经济》广泛探讨了江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实际上也是一部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著作。本文不就该书在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贡献多加评论,仅就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加以评述。①*

(一)乡村产权

费孝通先生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江村的财产的所有与继承作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和研究,以此形成了他的乡村产权思想。费孝通认为,乡村财产的所有是以家为单位,“家”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社会单位”。家产是占支配地位的所有权形式,而家产中以土地最为重要;家产的支配权也因为家产性质的不同而由不同人享有:最重要的家产———土地的支配权在家长手中,其他个人只能对消费品拥有个人支配权;家产的代际转移主要是家长在世时通过分家的形式实现。关于土地的所有权,费孝通又将之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耕种,不付给任何人地租而只向政府纳税的“完全的所有者”的所有权;另一种是耕种者拥有土地,保留使用和处理土地的权利,但与持所有权者分享部分产品的所有权。后一种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从占有的角度被划分为两层:田面和田底。田底占有者是持土地所有权的人,他支付土地税,所以他的名字将由政府登记,但他仅占有田底,无权直接使用土地进行耕种,所以他们又叫“不在地主”。仅占有田面而不占有田底的人被称为佃户。既占有田面又占有田底的人被称为“完全所有者。”[2]157费孝通认为只有当城乡关系密切的时候才出现“不在地主制”。由于江村处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苏州等城市附近,城镇资本大量投资江村地产,“该村约有三分之二的田底被不在地主占有”。[2]167因此,土地的所有权形式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当今中国农村土地在实行流转承包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而不能千人一面、统一要求。另外,费孝通在介绍江村家产的代际转移时指出,年轻一代对经济独立的要求是“家”这一群体的瓦解力量,最终导致分家。家庭的财产一般由诸子均分,女儿无继承权,但其出嫁时,父母给她一份嫁妆,“甚至最穷的父母也得为女儿备一份被褥”。[2]72中国乡村家产的这种代际转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其牢固性是如此坚固,以至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颁布的新民法确立的男女具有同等继承权的原则在江村没有引起变化,甚至“尚未发现有向这一方向发生任何实际变化的迹象”。[2]83

(二)发展乡土工业①*

江村是中国受现代工商业影响较早的农村社区。它一方面保留着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的一般特点,另一方面又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现代乡村工业有所发展的卷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地区。基于这一点,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中国农村的出路何在?费孝通没有介入当时中国学术界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之争,而是深入实际调查农村工业化面临的问题。他通过对江村的调查认识到,在人多地少、农业不足以维持乡村人口生活的条件下,江村手工业已成为江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在农村实行、减收地租、平均地权虽然“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但都不能最终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只有恢复农村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手工业才是根本的措施。在《江村经济》中,费孝通先生通过介绍江村的蚕丝业发展,描述了家庭企业适应时代需要向合作工厂变革的历程,指出在中国恢复乡村企业、建立新型乡土工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费孝通首先分析了促进蚕丝业变迁的条件。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程度。”[2]236单靠农业,农民不能维持正常时候所需,辅助企业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国际生丝价格大跌,“村民生产同样品种,同等数量的生丝,但从市场上不能赚回同等金额的钱”[2]177,“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2]236总之,由于江村被纳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其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随着江村蚕丝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它本身必须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p#分页标题#e#

接着,费孝通分析了促进蚕丝业变革的力量。他认为,由于江村居民的知识有限,靠他们自己不能采取任何有效的变革行动,发起和指导变革过程的力量来自外界,而其中的一种因素便是苏州附近传播现代工业技术的女子蚕业学校。蚕业学校从技术方面推动了江村蚕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合作工厂的变迁。合作工厂提高了蚕丝的生产质量,但由于不能控制市场,结果造成质量和价格之间比率不相称,影响了工厂的利润,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成效并不显著。同时,合作工厂的兴起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使“将近300名妇女失去了他们的劳动机会”。由于江村农田面积小,“要把妇女劳力引向田地是不可能的。然而也没有引进新的工业来吸收多余的妇女劳力”,结果造成“妇女向城镇移动”的“与改革者原来的意图相矛盾”的结果。费孝通虽然认识到江村蚕业合作工厂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但他对这种新的经济组织还是给予很高的期待:“在现代工业世界中,中国是一名后进者,中国有条件避免前人犯过的错误。在这个村庄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以合作为原则来发展小型工厂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相对照,这个实验旨在防止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尽管它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失败,但在中国乡村工业未来的发展问题上,这样一个实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238-239在费孝通看来,发展乡土工业不仅是救济民众的需要,也是中国推行工业化的需要。他将乡土工业放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认为先发展乡土工业,然后用这种工业所创造出来的资本去发展较大规模的重工业,这条路线是比较慢的,但也是比较稳的。[4]在乡土工业的具体建设方面,费孝通还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农家可以不放弃农业而参加工业,二是企业最好分散在乡村里或建在乡村附近,三是坚持乡村企业的合作性质,四是最好发展原料由农民自己供给的工业,五是企业所得收益要让所有农民受益。这些原则,对于当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发展农村商品和金融市场

费孝通认为专业化的生产是形成交易的前提条件,“哪里有专业化的生产,那里便需要交换。”在江村,“在消费品中,消费者生产的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很多不是生产者消费的。”这种生产结构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必须有广泛的流通系统。”[2]204-206费孝通将江村的购买和销售分成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购、销是在村庄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外部购、销是在村庄和外界进行的。除了生产者、消费者本身直接进行购、销之外,还有三种“中间人”在江村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小贩、零售店和航船。由于江村具有发达的水运系统,三种“中间人”中以航船最为重要,它既是消费者的购买人,又是生产者的销售人。费孝通对江村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市场强烈影响着生产,比如“土产生丝的价格低廉,刺激了技术改革。改革结果,土产生丝产量大大下降”,“村里开始养羊,这是因为市场有新的需要”。但是,“生产系统对市场情况的反映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延误乡村经济在供求方面的及时自动调整”。比如由于缺乏其他工作来吸收村里剩余的妇女劳动力,江村出现了生丝价格下降,但其产量反而增加的现象。因此,费孝通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市场,通过市场价格来调节生产与消费,达到一种均衡的局面。关于江村的金融市场,费孝通重点研究了它的四种融资方式:互助会、航船、高利贷和信贷合作社。“互助会是集体储蓄和借贷的机构,由若干会员组成,为时若干年。会员每年相聚数次,每次聚会时存一份款。各会员存的总数,由一个会员收集借用。每一个会员轮流收集使用存款。”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为办婚事筹集资金,为偿还办丧事所欠的债务”,参加者也限于亲属之内。[2]224-225

航船主主要充当城镇米行和村民之间的信贷人,“航船主代表他的顾客向米行借米,并保证新米上市后归还。”由于有航船主担保,加之可以保证大米供应,因此利息低于高利贷,“如果借期两个月,每月利率约为15%。”[2]231高利贷主要是农民向城镇里有关系的富裕人借钱,“其利息根据借债人与债权人之间关系疏密而异”。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20%者,债权人对于超过部分之利息无请求权,高利贷是非法的。因此,高利贷契约“必须用其他手段来实施而不是法律的力量。高利贷者雇佣他自己的收款人,在借债满期时迫使借债人还债。如果拒绝归还,收款人将使用暴力并拿走或任意损坏东西”[2]231-233。信贷合作社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而是南京国民政府为稳定农村金融而采取的措施。它是农民用低利率从国家银行借钱的一种手段。但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管理水平和政府提供贷款的能力。由于政府对江村提供的资金极少且农民借款不还,信贷合作社“为数不大的拨款用完后”,“留下的只是一张写得满满的债单。”[2]234-235在研究了江村现有的融资方式及其优劣势之后,费孝通提出要振兴农村经济还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的金融市场,要让城市资金回流到农村,因为:“都市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太对不起乡村了。先夺去了他们收入来源的手工业,他们穷困了,更乘人之急,用高利贷去骗他们的土地,最后他们还剩些什么可以生活的呢?”[5]费孝通先生这种观点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是具有前瞻性的,就是在当今中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费孝通乡村经济思想简评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4

农村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对会计服务外包需求。实行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外包模式。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组织;记账;会计委托制;会计服务外包

1农村经济组织对会计服务外包的需求

会计服务外包又称财务与会计外包,是会计主体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以外包形式交给外部的会计服务专业机构,利用他们的业务专长和规模优势来提高财务与会计工作整体效率,而自身则专注于培养核心竞争力或完成核心业务。会计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形式,对于企业而言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会计服务外包是从最初的会计记账服务发展起来的,服务内容除基本的资金管理、购销交易、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工资等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外,现在已逐步发展到纳税事务、财务管理咨询、财务数据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以及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筹集资金、投资理财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的业务,甚至拓展到预算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再造和内部审计等。近年来,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会计服务外包的业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增加财务透明度、规避风险,已受到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农村经济组织是根据经济组织的所在地或所有者来确定,如地处农村的国营农场、国有农业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村集体等。农村经济组织的范围广、涉及面大、数量多、规模小,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农村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巨大调整和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针对农村的各项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以前村委会主要承担收取各种税费的工作,但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惠农支农补贴的申请和发放成为村委会工作的重点。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发展起来,农业产品也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农村经济组织通过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农村经济组织而言,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也使其对会计服务外包产生了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农村会计人才严重匮乏,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不够规范,对会计服务外包会有较大需求。因此,从国内外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借鉴其他行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做法,在农村经济组织中推广应用会计服务外包将大有可为。

2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会计服务外包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在农村经济组织中开始实行,越来越多的国有农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有些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农村经济组织在管理体制和会计工作方面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不断发展进步。会计为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是农村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基础,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会计服务外包的主体是市场化的会计服务外包机构,即一些会计中介机构。目前从事会计服务外包的会计中介机构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会计服务公司、财务公司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这些会计服务外包机构拥有经验丰富专业化的团队,在为不同的客户解决相似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提供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服务,能够使农村经济组织花费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能够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时代,农村经济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生存同样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农村经济组织对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外包能够使得工作的合理合规性得到提升,加大在财务方面的透明性,同时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节约管理者的时间,提高管理能力和质量,使主营业务更加突出,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会计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质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3农村经济组织如何实行会计服务外包

做好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工作,对规范农村经济管理,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探索改革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会计委托制成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农村会计服务模式。农村会计委托制,是在原“村账乡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乡镇或农村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农村经济组织委托,为其供日常收支核算和成本核算等会计服务,提供各种财务信息,为农村经济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集体收益分配、集体财产积累、公共设施建设等提供核算依据,是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农村会计委托制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了专业化、职业化的会计服务,加上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制,村务公开及时化,维护了农村稳定,村里开支合理化,发展了农村经济,尽管实行会计委托制为农村经济组织实施会计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经济业务量不断增多,业务内容日益复杂,乡镇农经站、乡镇会计服务中心所管理的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的需要,会计委托制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对农村会计服务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推广应用会计服务外包。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工作量差别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其特征研究应用会计服务外包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服务外包模式。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经济业务量相对较少的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先采取记账这种最初级的会计服务外包模式,由上一级组织统一确定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若干个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各家农村经济组织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求,指派专人为农村经济组织建立起相对比较完善的核算体系,建立最基本的财务会计账户并承担其日常业务的核算工作,如总账核算、工资核算、编制报表、纳税申报等。在提供会计外包服务的过程中,专业会计服务机构还要对农村经济组织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以保证外包服务能够顺利进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业务量比较适中的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服务外包可以比较规范一些,可以由每一个农村经济组织自行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会计服务机构,从基础账务处理外包开始逐步实现财务管理业务外包,除会计核算工作外,农村经济组织的货币资金管理、往来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事务也由专业会计服务机构承担,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随着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逐步实现成本会计、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会计政策制订等内部管理会计业务外包。对于经济发达、公共积累多、业务量大且网络通讯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组织,建议实行更规范和先进的会计服务模式,采取网络会计服务外包形式全面开展基础账务处理外包、内部管理会计业务外包、财务管理业务外包、会计政策制订业务外包和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由于外包是一个长期的合作过程,农村经济组织要加强与专业会计服务机构的沟通,防止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窃取和泄漏会计秘密。条件具备的农村经济组织要适当培养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对外包会计服务机构的过分依赖,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刘东辉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艳斌.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核算

电子商务给会计主体.企业经营、货币计量等会计基本组设都带来了很多的影响。由于商品的贸易交换都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完成的,所以在电子商务这个大环境下,会计主体的确立就变得模糊不确定了。对于会计研究对象所所在的风险无法进行评估和检测,导致会计信息需要者对传统书面化的财务报表中很难进行充分正确的理解。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某些虚拟企业具有临时性,同时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有可能会被随时的被大企业吞并。这些全部都是潜在的挑战因素。关于会计核算分期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把企业经营的时间分解成几个若干的区间,以便于会计核算工作。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划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本企业的信息选择性的公开公布。货币的计量是用来反映企业总资的情况和企业运行状况的计量单位。由于企业的总资产还包括无形的资产即不能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所以仅仅是用货币反映出来的企业资产存在不可信性。

一、电子商务会计核算所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如今的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信息传递对于纸质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发挥到的影响力越来越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除此以外,会计信息在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递时,还可能被其他企业人员截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与真实性。所以说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容忽视。

(二)核算体系的变化增加了内部监督、审计的难度

会计核算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传统核算模式相比,原本的电子商务核算体系中管理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对企业内部计算机的管理加大了力度。但是根据目前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技能。

(三)操作软件通用性欠佳,工作人员能力不足

电子商务所涉及的行业有所不相同,面对众多复杂的网络电子交易,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核算功能并不发达。除此以外,虽然如今互联网技术应用较为普及,但是并不是说所有工作人员都对计算机熟练的应用。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发展对策

(一)提升会计核算人员对电子商务的了解

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期,并且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各行业都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度。虽然电子商务的优势正逐渐向人们展现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有一部分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对电子商务缺乏了解和认识。但是我们也需要引起重视即引导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到电子商务自身的缺陷与劣势,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敏感地发现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方向和趋势。这样一来,面对电子商务下会计核算工作的改变才能够更从容地面对。

(二)进一步提高原始数据及财务信息的保密可靠性

企业会计核算原始数据与财务信息都是以电子报告单的形式进行保存,这种方法既有好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环境当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存在些很多安全方面的隐患,电子报告单的保存同样具有风险性。所以,要想确保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核算的安全性发展,就必须对原始数据和财务信息加以保存,并确其安全性与保密性。通过对原始数据和财务信息的保存,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保障企业利益。

(三)加大对企业会计软件技术的研究

如何加大企业的会计核算软件的技术的根本解决方法便是对相关工作人员观念意识的提高,使得企业软件开发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到它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继而努力完成软件开发力度。当然软件开发的过程少不了与会计人员的沟通,这样开发出来的软件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会计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会计人员在工作当中所使用到的会计软件还会涉及企业的机密例如数据分析等,很有可能受到其他不良企业的盗取,攥改。所以,企业软件开发人员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应格外的注意软件防卫系统的安全性。

三、结语

电子商务是传统会计和电子商务结合的产物,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传统会计核算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融入电子商务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产业优势也将得到尽情地发挥,政府、企业、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与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地步。有利于管理者的工作,例如通过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实施管理职能,监督职能等。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巨大,根据社会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与调整,更好地适应市场占去有利主动的竞争地位使得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瑞真,许菡,张金凤.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当代会计,2018(6).

[2]平稳.浅析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3).

[3]兰徐.浅议我国电子商务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7(21).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科研;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曾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指1999年以来通过“专升本”途径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和民办本科高校,截至2019年6月,该类本科高校共计有448所,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该类本科高校目前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既不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利于提高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而造成该类本科高校科研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就是科研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水平较低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宏观而言,科研观念落后、科研定位不准、科研管理制度陈旧、科研队伍水平整体较低、重点科研项目较少、科研经费较少、科研条件较差、科研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的快速发展。就科研管理制度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有待改进

在诸多科研管理制度中,校级层面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居于统领地位,直接关系着整个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如果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与学校层面“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相抵触,那么二级院系或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制度的任何创新就无法施行。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校级层面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主要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奖励制度,与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极不适应,一方面,重视纵向科研成果(包括纵向项目、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成果奖)而轻视应用型科研成果(包括横向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智库研究报告等);另一方面,成果奖励额度偏低,如文科发表一篇普通CSSCI期刊论文,奖励额度3000元左右,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2横向科研管理制度有待丰富

应用型高校最大的科研特色就是“应用型科研”,而反观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所制定的《横向科研管理办法》或《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大都是近年来为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而临时拼凑的管理制度。仔细研究数十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横向科研管理制度不难发现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只有奖励措施而没有惩罚措施。严格意义上讲,“有奖无罚”的制度不能称之为制度。二是内容空洞。多是一些“鼓励”“提倡”之类的表述语,定性内容多而定量内容少,诸如多大金额的横向科研项目视为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多大金额的横向项目视为市厅级科研项目?省部级采用的智库研究报告奖励多少?市厅级采用智库研究报告奖励多少?诸多具体内容都没有定量规定,严重挫伤广大科研工作者参与地方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的积极性。

1.3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规范

“科研经费报销难”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极为头疼的大问题。目前的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管理制度太过苛刻,诸如电脑、打印机等大件科研设备必须通过政府采购,诸如公文包、茶杯等小件东西又不能报销,甚至节假日出外调研的车旅费也不能报销(原因是节假日是法定假期,都应该休息),高校教师平时主要忙于教学和工作,周末及节假日是科研人员难得的出外调研、学术交流时间。科研人员希望把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与科研上,而不是放在科研经费报销上,“科研经费报销难”问题直接导致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线教师不愿再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甚至放弃副教授、教授等高级职称晋升的打算。

1.4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有待创新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担当,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构大都是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成立的,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制度,要么缺失,要么不完善。如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成果收入,学校应得多少?科研人员应得多少?科技成果转化应奖励多少?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1.5科研机构管理制度有待改革

为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兴办了众多直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发中心”“研究基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与传统的科研机构不一样,直接面向地方(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或决策咨询服务,其管理制度也应该与传统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不一样。遗憾地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服务地方型”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大多沿袭传统的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如车旅费报销只能是火车票、飞机票,自驾车及其费用则不能报销。科研人员到县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哪来火车票或飞机票?有些科研机构从实际出发,研制一些应用型科研管理制度,但因与学校层面的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不符,大多是中途流产。其他诸如科研绩效评估办法、学术讲座管理办法、学术交流管理办法、项目经费配套资助办法、间接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都有需要改进与创新。

2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管理经验及借鉴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因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属于同一办学层次。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特别是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定位非常明确:服务所在市域或周边区域的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师就职前必须有一定时间段的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管理经历,每隔3-5年必须再经历一次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管理活动;教师每隔3年左右时间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签订科研绩效协议,完成则奖,完不成则罚;高校成立直接服务市域产业经济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专职教师必须从属于某一个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创新团队,以密切与产业界的联系。科研项目主要是“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应用型科研项目或调研课题,科研成果与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直接挂钩。科研项目管理主要采用合同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报销手续,按照双方签订的科研合同准时拨款,完成良好或提前完成则予以奖励,完成不好或逾期结项则按照事先合同规定予以惩罚。学校成立有科技成果转移公司(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聘请行业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经理”,帮助教师争取应用型科研项目并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事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人员不少于51%;如果科技成果产业化,科研人员可以依法离校参与产业化活动;高校普遍实行“科研活动折合教学工作量”制度和科研人员“定期休假”制度,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和身体健康。

3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策略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科研“一头担着应用型专业教学,一头担着社会服务[1]”。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欲实现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应着力完善与创新各种科研管理制度。

3.1创新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属于新建本科高校,为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一是从实际出发,增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投入,提高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项目、专利发明、科研成果奖的奖励额度,如一篇CSSCI期刊论文可以提高到8000元至一万元左右为宜;其他科研成果奖励额度都应适当提高。二是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及成果的奖励额度,如10万元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可提供5万元的配套经费,突出应用型科研导向。

3.2创新横向科研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并创新地方高校应用型科研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奖罚约束机制。对于那些常年不参与应用型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直接与年度绩效工资挂钩,直接与职称职务晋级挂钩。二是明确横向科研成果与纵向科研成果的合理比值。如给对方(区域)行业企业带来3000万元经济效益者可视为“省部级”科研项目,带来500万元经济效益者可视为“市厅级”科研项目,文科横向项目“级别”由学校教授委员会根据“社会影响力”具体鉴定。三是实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折半”配套制度。纵向科研项目一般是1:1科研配套经费,横向产学研项目可实行1:0.5科研配套经费制度。四是横向科研成果与纵向科研科研成果一样可作为职称评审的基本条件。

3.3创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推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间接费用比重……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5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1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2]。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尽快落实该项管理制度,部分解决“科研经费报销难”问题。二是实行相对宽松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财务处所制定的任何科研经费报销改革措施必须有法律依据,对于那些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科研经费报销财务规定必须废除。

3.4创新其他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创新“四跨”(跨学科、跨专业、跨企业、垮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改革。明确行业企业专家、大学专家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报酬数额与比率,加快“四跨”协同创新团队建设速度。二是创新应用型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建议应用型高校实行权力下放,以服务地方为主的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基地、研究所,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主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建议试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同制度”“职业经理管理制度”和“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四是创新科研评价制度。关键是建立健全应用性科研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赏罚机制,奖优罚劣,逐渐杜绝高校教师在应用型科研方面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

参考文献:

[1]刘海峰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2.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7

1.加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建立社区教育的运行体制

发展社区教育不但纳入到全市教育发展规划,而且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已确定龙会社区、越秀社区、工农社区、东南社区、仙湖社区等5个社区为“四星级”社区。在此基础上,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创建3个省级、5个绍兴市级、8个嵊州市级“五星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充分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培训网络

(1)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面向城市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建立了市社区学院1个,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共22个,村级社区教育学校370个。市社区学院在嵊州城区建立了三个校区,占地20亩,建筑面积6739.8平方米,教职员工56名。近三年累计培训90204人次,其中2012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30181次,占辖区总人口的35.6%,因此,当年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中心。

(2)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面向农村干部开展教育

将全市17个乡镇划分为长乐、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等四个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各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分别管辖3—5个乡镇。全市各乡镇都成立了集乡镇成人学校、党校、农函大、社区青少年培训中心于一体的社区教育中心。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全体党员、机关干部、村三委会成员、专业户、重点户、示范户,以及辖区内的广大青少年。

(3)以村社区教育学校为基础,面向农村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463个村级社区,80%以上建有社区教育学校,建有社区教育宣传栏、社区教育图书室、社区教育培训站。例如:金庭镇坎头村社区教育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嵊州市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从山区办到城区,学员从金庭招到全国,每年累计培训人次超1万,成为全省有名的村级社区教育学校。

3.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

(1)在城市社区,侧重于提升市民素质

各社区都建立了市民学校,有计划组织市民开展政治、法律、文化、卫生、科技、安全、生活、文明礼仪、青春健康等学习教育活动。以学习型机关、家庭、社区创建为重点,以“浙商论坛”等高端讲坛为引领,在全市发起了“书香运动”,推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市民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建立健全诚信约束机制,开展诚信单位(店、户)评选活动,积极倡导诚信立身、诚信立家、诚信旺商、诚信兴企的良好风尚。每个社区成立了文体艺术队伍,建立社区文体活动辅导队伍,指导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

(2)在农村社区,侧重于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社区教育,随着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民群众对就业、医疗、养老、社会救助和保障、职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嵊州市先后在近郊农村仙岩镇西鲍村、剡湖街道八里洋村、集镇农村、崇仁镇张家村和富四村,以及边远农村三界镇八郑村进行了社区教育试点。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创建社区服务中心。然后,在市内大多数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结合村民生产、生活中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求,组织农技大师和专家面对面地开展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科学知识等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素养和劳动技能。

4.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农村社区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扶持为主,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社区内各类企业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近年来,嵊州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大了社区教育资金扶持力度,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并做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广开各界资助渠道,积极鼓励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资助、捐赠。

二、主要成绩和工作成果

1.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建立了一支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嵊州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不断加强了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300多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和乡镇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嵊州市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在社区教师的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其他兼职教师都是由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人员担任。嵊州市积极推行了“农技大师”制度。所谓农技大师,是指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按照产业分类,将全部农技服务资源做出有效整合,一个产业培养一名农技大师,并以此为总的牵头人,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每个产业设置农技大师一名,由技术过硬的农技人员担任,其他则为责任农技师。每年给予前5名大师分别奖励1万元至3万元,对于12大主导产业中考核第一名的大师奖励人民币1万元和价值5000元的奖品。

2.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有嵊州特色的社区教育不断加强了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推广各地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内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积极搭建平台,设计活动载体,逐步形成有嵊州特色的社区教育。其中《基于社区教育的培训体系构建》、《远程教育在农民技能培训中的实践和探索》等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构建社区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获得省论文评比三等奖;《多途径提高居民就业能力的实验》被命名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合格项目;《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研究》被认定为2013年省级重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今年7月浙江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越乡嫂”成为“香饽饽”》;8月浙江省教育报第二版长篇通讯《为群众致富插上技术的翅膀》对嵊州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9月《嵊州市铸就“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搭建社会就业“金桥”》的长篇信息,被省政府办公厅《浙江政务信息(专报信息)》第37期采用,副省长郑继伟还进行了专门的批示。

3.拓宽教育服务社会的渠道和内容,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比率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型组织基本要求和标准,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评估促进工作。目前嵊州市各类学习型组织已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在城市社区,90%以上的街道社区干部每年接受各类教育培训,参加教育不少于40学时。城镇80%以上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50学时,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1-2项适合再就业的生产技能。在农村社区,嵊州市以“文明在农家”为载体,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共评出“三户”近两万户。8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每年接受科技培训,90%以上的乡镇(乡镇企业)干部每年接受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占35%。全市有12所中学、15所小学命名为科普特色学校,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在校中小学生参与率达到86%。

4.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培育了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居民2009年至今,嵊州市政府已出资800多万元,组织农民一边学习职业技能,一边学习高中文化知识,累计免费培训“双证制”农民8561名,为受训农民就业或更好地创业就业夯实了的基础。大力实施“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家政服务人才。至今,已免费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66期,累计培训3295人,结业学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单是月嫂专业就举办了9期,结业学员438名。我们积极探索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社区教育模式,近三年累计培训30.5万人次。其中专业技能培训3.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2.5万人,岗位技能培训3.6万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2761人;获得各类培训证书8.9万人,培训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人数3.1万人。如棠头溪村领带培训班学员沈幼华雇佣了五六十人从事领带来料加工,每天要加工1500支领带,每年有三五万的收入。5.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为总抓手,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月”活动,评选产生“五十佳”学习型组织,在全社会营造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以“三大论坛”为平台,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扎实有效,通过倡导文明行为塑造市民文明形象。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市级媒体开设文明礼仪教育专题专栏,营造了“大家学”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感动嵊州”年度人和事评选等活动,创设“大家评”的活动载体,选树先进典型,引领与激励市民共树文明形象。通过真切关爱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关爱合力、抓好四项教育上下功夫。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公民道德、责任义务、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积极探索“亲情电话”、“孝心考场”等一些好载体、好举措,有关做法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高度关注。

三、今后目标和对策措施

嵊州市社区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及特色,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工作目标需进一步明确;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源利用不充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不完善;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滞后等。针对当前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促进嵊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1.基本思路

社区教育要以十八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现代化思想、终身教育原则,充分利用、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立足改革和创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全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工作目标

社区成员年接受教育培训和学习的比例达40%;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率达90%以上;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外来流动人员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外来流动人员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95%。社区内有一定比例的单位和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与服务的志愿者占社区总人数的1%;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开放率100%。社区共建活动成效显著。

3.对策措施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8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财富,从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本论文通过对当前阶段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概述,分析了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失灵的原因,提出了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重构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土地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现状反思;重构措施

1.当前阶段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概述

1.1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土地管理法》以及《刑法》作为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依据的主要标准,明确了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即保护耕地以及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在保护耕地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参考《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制度,从而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制度,防止在农田使用过程中对农田造成损害;关于农田的占用,应按照相应农田占用管理制度,依据对农田进行占用补偿;就区域性范围内,应保证耕地面积与其他地域面积达到一定的平衡,具体到每个农村时,应保证每户一宅的实施标准。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目标实施阶段,主要通过《土地管理法》的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对土地进行管理。即在管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过程中,可根据管理法进行乡镇企业的建设工程,同时农村居民也可进行居民住宅的建造,并且可以建设农村公共设施或者公共事业。但是对于一些非农的建设工程,或者企业单位以及个人对土地进行建设,需要向有关部分依法申请土地的使用权。

1.2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每年耕地面积的减少数量在逐年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的计划指标提前完成。导致中央政府迫于土地使用的形势修订了《1997-2010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其次,虽然中央政府在进行国有土地的管理时,对土地的供应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形。例如,在占用土地的阶段,占用的土地面积远超于实际所使用的土地面积,并且存在将较好的耕地作为劣质土地征用,甚至出现乱战滥用的问题。最后,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农村土地市场进行依法制止。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农民也失去了对自家农地进行自主开发的权利。部分农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能进行违法出租或者使用其他用地。而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只能通过外出务工来解决发展的问题。这就造成城市的人口在逐年增加,城市的各种资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城市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并且房价也越来越高。而相对于城市,农村则逐渐败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降低。加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

2.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失效的原因

2.1政府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容存在冲突

尽管在建立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初始阶段,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国家耕地面积的数量区域稳定,从而保证国家能够生产出满足全国人口生存的粮食。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地域性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同时建立严格的土地有偿出让管理体系,增加国有土地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土地所有者的权利,防止地方政府剥夺土地所有者使用的土地的权利。然而在具体实际执行阶段,通常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而对制度进行各种调整。例如,在我国社会经济下滑阶段,地方政府要保障经济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从而稳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则需要不断加强农耕土地的占用情况。整体来说,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

2.2地方官员过分提升自身利益

地方官员为提升自身的发展机会,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官员通常在进行土地占用的招标阶段,会尽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区域的耕地保护指标,同时从各种途径获得建设用地的指标。而对于省级官员来说,只是相对的作为耕地保护责任人,定期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但是只要地方政府能够达到地域耕地保护目标,省级人员没有直接的动力去检测地域耕地保护目标的具体位置。

3.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重构

3.1确定国有和集体土地的产权

通过研究表明,只有将耕地的使用权利具体到每个农民,才能避免各种外界权利的侵犯。作为国家的主人,公民只有保证拥有并且能够切实的使用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土地管理者以及地方政府执行者才不会随意占用自身的财产。

3.2通过比例原则提高土地管理的转变效率

在转变中央政府土地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按照具体的比例原则进行具体转变改革。例如,必要性原则。即政府所实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用到具体的实施目标这一过程是必要的。同时不允许存在其他各种形式的措施方案进行替代。相称性原则。即政府在保护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其他公民或者组织使用土地的权利进行制约,同时应保证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相对平衡。

作者:窦金野 窦国友 单位:辽宁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海州分局 辽宁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清河门分局

参考文献:

[1]梁迎修.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8,01:217-221.

[2]程雪阳.中国的土地管理出了什么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3:108-122+126.

[3]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