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建设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镇建设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镇建设规划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乡镇医院管理人才;学科建设;不足;对策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必不可少。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从目前来看,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乡镇医院管理人才紧缺。为此,必须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规划,保证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出效益,只有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

1.1医院管理人才主要为技术骨干,缺乏专业的管理才能

医院具有特殊性,因此医院的管理人才大多为基层技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尽管这些技术骨干精通业务,而且医学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些优势条件却无法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大多数医疗技术骨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因此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现代医院管理不仅涉及管理学,而且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等相关学科,这就导致很多医院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现代管理的观点,促进医院稳定发展。另外,很多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非常复杂,而且行政事务繁忙,缺乏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也很少有时间开展管理业务培训,导致自身缺乏管理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1]。

1.2管理人员职责不清

在选拔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医院通常会选择技术突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管理者,这样就造成很多医院管理人员不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而且也没有科学的管理评判机制,导致出现“懒政”现象。遇到工作问题时,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害怕得罪其他部门,导致医院管理效率下降。

2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线

通过对目前医院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知,要想积极促进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建立一批职业化的管理队伍。(1)在医院整体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在探索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医院管理,保证管理人才既熟悉医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能,同时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选拔。首先,选拔优秀的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管理队伍。其次,选择政治素质过硬、组织管理能力强、办事公平公正的基层医学人员进入管理层,提高医院管理人才的整体质量。(2)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考核机制。过去的选人渠道比较固定,导致人才配置不合理,对人才的选拔也过于局限,人才考核制度无法有效落实。在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质量、职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积极促进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通过创新选人、育人、用人机制,有效提高卫生工作的管理水平[2]。实行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全新人才管理机制,保证管理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提高整个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质量。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由于当前医院管理已经趋于成熟,在保护市场和利润的过程中,加大对科研创新人才的经济支持,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充分发挥薪酬福利激励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医院应针对管理人才进行规划与培养,通过定期实施相关的学习计划,提高管理人才的能力,将管理人才的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挂钩。通过这样的方式,筛选出不合格的管理人才,经过长期系统的培训,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让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才的岗位上升空间,让医院管理人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整个医院内部竞争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医院学科建设的规划路径

3.1建立健全医院学科资源配置体系

医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必须要保证与目前的医疗市场相匹配,建立健全专业的医疗技术服务队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实现医院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通过建设重点学科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扩大医院的影响力。

3.2加强重点科室的培育工作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医院传统优势学科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医院的竞争优势。另外,要有计划地发展有潜力的学科,不断完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保证医院医疗技术处于领先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必须要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要积极制定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有效推动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制定准确的学科发展目标,以此为契机,不断发挥学科发展的优势,在学科前沿寻找全新的突破口。其次,要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从总体上坚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全局观,保证医院重点学科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一致。再次,明确医院重点学科的定位,加强创新,通过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提高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同时要把握医院重点学科的特色与不足,从而争优创先,开阔思路,不断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

4结束语

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制定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战略目标。通过明确各级组织和全体管理人才的相关绩效指标,制定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管理人才绩效考评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建立健全绩效机制。如果发现管理人才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应该通过沟通和面谈的方式予以纠正,同时增大管理人才绩效的调整幅度。激发管理人才的潜能,提高管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长期和短期的范围中,让医院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提高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浅谈公立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培养[J].档案天地,2018(6):40-41.

[2]郑陆林.公立医院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特点分析[J].中国医院,2018,22(1):63-65.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2

(一)镇区房地产开发项目

1.项目立项。

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土地挂牌出让,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应聘请相关资质单位编制拟开发项目申请报告,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可向发改部门申请项目核准,由发改部门出具项目核准文件。

2.项目前期准备。

开发企业在取得项目核准文件后,应及时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全部缴纳到位,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并向住建部门申请施工图审查,审查合格后到规划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发企业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并到住建部门备案后,可向住建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方可进场施工。

3.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由开发企业按照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要求实施。项目单体工程建到地面一层可由项目开发企业向县住建部门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办理入网销售手续。项目竣工验收需完成建设工程全部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达到使用要求,即可向县住建部门申请验收。

4.房屋销售及售后服务。

项目竣工验收3个月内,开发企业应向县住建部门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登记完成后可申请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同时,项目开发企业应积极做好项目物业管理服务的合同签订工作,督促物管企业做好项目日常维护、修缮与整治等服务。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应按照全县规划布点村庄布局,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保障权益、稳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原则上,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用地需为集体建设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须履行农用地转用手续。非规划布点村庄一律不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项目。

1.规划审查。

由各乡镇(街道)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布点村庄,组织进行初选,确定规划布点村庄建设范围和项目建设地点,并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初选后由县国土部门对其地类、权属、面积等进行核定,核定后报县规划部门进行技术审查。通过技术审查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由乡镇(街道)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纳入村庄规划统一编制,规划报经县小城镇规划方案审查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应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启动建设。

2.项目建设。

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由乡镇(街道)按照县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布点村庄房屋建设图集》或经规划部门审核认定的设计方案,牵头组织实施,并做好房屋建筑质量检测把关工作,县住建部门予以配合。农民房屋建设应以“自建、代建”的形式开展,不得进行变相开发和销售。同时,各乡镇(街道)应按照“八位一体”(“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个卫生室、一家超市、一个幼儿园、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个“三来一加”创业点、一个公交站台、一个银村通服务网点”)的要求,全面做好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配套建设。

3.项目验收。

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全部内容、“八位一体”配套到位后,可由乡镇(街道)牵头会同县规划、住建等部门共同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建设档案资料同时在县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二、进一步降低镇村住房建设成本

对经县规划部门批准的镇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县权范围内实行规费、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缓、减、免等鼓励措施,并将部分费用下放或委托乡镇(街道)收取;经县规划部门批准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中农民自建房屋免收所有规费、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农民代建房屋涉及规费、基金、行政事业型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给予缓、减、免等鼓励措施。

三、进一步优化镇区住房建设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要求,乡镇(街道)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乡镇(街道)总体规划,选择居民房屋质量较好、居住较为集中的保留街道,进行改造建设,采取片区开发与居民自建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乡镇镇区。由各乡镇(街道)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片区与居民自建改造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规划方案报经县小城镇规划方案审查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后,由乡镇(街道)组织实施。对项目片区开发部分参照镇区房地产项目相关流程和政策执行;对农民自建部分参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相关流程和政策执行。

四、进一步强化镇村住房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全县镇村住房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是各自辖区内镇村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本乡镇(街道)的发展及居民需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建设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更加具有吸引力的高品位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

(二)强化服务保障。

县国土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把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用于小城镇和规划布点村庄建设。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做到有机衔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与镇村建设工作要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工作互相促进;县规划部门要制定全县镇村住房建设的详细办理流程和相关证件的办理要求,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置要件办理程序,不得搭车审批、搭车收费。

(三)提高监管水平。

县规划部门要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定期检查项目是否按照已批准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告知乡镇(街道)进行整改,加大对无规划方案擅自开工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提高小城镇建设品位。同时,要加大项目规划公示力度,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通过后,必须在项目现场树立规划公示牌,公示内容主要包括总平面图、鸟瞰图、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项目规模等;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工作,要安排专人进行监管,要重点加大对规划布点村庄建设过程中的现场安全生产、规划放线、施工指导和实体质量等管理工作。县住建部门要会同规划部门加大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告知乡镇(街道)并责令其整改,保障建设项目的质量。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3

一、工作目标

按照《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和《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要达到8块以上足球场地的目标。全市现有足球场地5块(包括5人制、7人制)分别是:文体公园2块、消防大队1块、博纳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块、佰斯特集团1块,2020年需要再建设3块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3块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方案

一块位于棉麻公司仓库院内(7人制),由体育有限公司出资建设,2020年11月完成。

另外两块位于镜湖公园内(5人制),由市财政出资,2020年11月完成。

〔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财政局、住建局、供销社〕

(二)推动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并与社会共享

教育部门要统筹抓好校园足球场地建设,鼓励支持学校足球场地建设,进一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新建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校规模配套建设足球场地,现有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建设足球场地。建立校园与社会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化解安全风险,实现有序开放,不断提高校园足球场地综合利用率。对学校新建改造的足球场地,在满足对外开放条件并承诺向社会开放的,可根据有关规定认定为社会足球场地,并可按社会足球场地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持。

〔责任单位:教育局、财政局〕

(三)加大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及工程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足球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足球场地设施有效供给,市发展改革局、市文体旅游局指导各乡镇、市直各部门、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建设公共足球场并做好社会足球场地项目储备,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市发展改革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对成功完成申报的标准足球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按照平均总投资300万元的60%给予补助,对其他制式足球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控制在30-50万元。

〔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相关部门、各乡镇政府(开发区)〕

(四)加强统计和建档立卡工作

文体旅游局负责做好社会足球场地统计工作。每月按时向石市体育局报送有关统计数据,统计范围为除校园足球场外的本市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新建改造的各类社会足球场地,统计内容包括足球场地基本情况和投资运营情况。市文体旅游局、教育局要对已建成的足球场地全部建档立卡,进行台账管理。

〔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2019年清流县共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2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35km2,中央、省、市、县共投入1.33亿元。在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探讨与研究,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绩效。

1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工作不够到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具有点多面广、工程量零碎、涉及行业较多等特点,工程措施由原来的单一砌石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与休闲景观相结合,林草措施由单一的经果林到现在的多样性经济林相结合,水保生态园建设由水利工程与市政工程以及园林景观相结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够到位,影响了预期效益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规划不够合理,未严格执行上级规划的总体要求,未全面考虑区域内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二是过于考虑项目实施条件和乡镇、村的积极性,同时设计、审批时间太紧,造成时间上紧赶慢赶,致使部分项目落在条件不够完备或建设规划不够合理的地方实施。

1.2项目设计不够精细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从立项规划到设计审批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往往是等到省、市下达指标后才启动项目前期工作,造成项目设计不够精细,致使实施阶段设计变更频繁,给施工阶段造成较大麻烦。项目实施阶段变更频繁的原因有多种,项目设计方面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地形、地质勘测不够到位,林地地形图底图老旧,实施时发现一些治理措施无法按图进行布设,不得不进行变更以符合现场实际;②部分工程措施设计没有因地制宜,造成现场实施困难[1],例如在鹅卵石匮乏地区设计鹅卵石生态护岸、生态步道设计在农田区域内。同时由于人工、材料单价上涨而水土保持定额偏低,若按设计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利润极其有限,有的甚至赔本,导致施工班组降低工程质量要求,给业主的施工管理增加了难度;③有的林草措施设计不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做不到适地适树(草)种植。没有调查了解当地的林草品种资源,设计的林草品种较不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限制了林草措施预期效益的发挥。

1.3缺乏专业施工队伍

随着国家对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投入的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市场异常活跃,很多原来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不断涌入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领域,施工企业和班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些单位的人员对水土保持行业技术标准、施工规范不够了解,有些施工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层层转包,最后导致建设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建设需要,施工班组为获取利益只有偷工减料、减少工程数量或降低质量标准。有的施工单位不顾项目利益,也顾不上企业信誉,置工程质量于不顾,致使部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存在隐患。

1.4项目监理不够有力

有的监理单位由于人手有限,一个监理人员监理几个乡镇的项目,一个月到不了几次工地。个别监理单位直接将监理工作委托给业主,等验收时做一套资料了之,将监理职责抛至一边,影响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制约项目建设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1]。

1.5项目建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一是国家投资的水土保持工程要求地方政府配套20%~30%,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难配套到位。二是设计、招标、监理、管理、工程质检等费用虽有专项计列,但实际上已经挤占了工程的费用,导致间接费用增加,用于工程的费用减少。同时后期的监控体系无经费保证其实施。

1.6项目建设事权、权责未全面理清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建设都在乡镇,原有的体制要求是县水保办当业主,统包统揽,乡镇只管配合协调,现在,随着国家简政放权,县水保办要承担更多的职责职能,业主只能由乡镇承担,有的乡镇由于未实施过此类项目,加上没有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的监督力量不够。实施林草措施较专业的是林业部门,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在实施林草措施时因专业所限,给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强化建设管理,完善建管体系

2.1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注意两点:①因地制宜地做好建设规划,做到既符合相关规划,又与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在编制规划前,首先要全面收集上级部门关于本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划文件和本级政府关于本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文件,理清相关规划的要求;其次要全面征询当地群众和集体对本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汇总意见和建议并结合相关规划要求提出项目建设方向,做到与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建设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的原则,保证规划内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且突出重点,实施计划清晰明确,资金来源要确定合理、有保障,做到建成一个项目,受益一片群众。②要严把审批关,做好上报项目的审查批复工作,条件完备、规划符合要求的优先实施,条件不完备或规划不符合要求的暂缓实施。评审时专家应涵盖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概算、项目管理、农业、林业、经济等方面,以便对项目进行全面评审,评价其建设条件是否完备、规划是否符合要求。

2.2严格执行规划,完善设计,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项目设计是体现项目前期规划、完成投资计划、实现预期效益的有力保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前期规划,设计前做好现场勘测,充分调查现行成熟的施工工艺、区域附近各种原材料、适宜乡土树草种、水文气象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设计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地布设治理措施,工程措施要做到各单项措施相互协调、集中连片、协调统一地发挥保持水土的基础作用,植物措施要做到适地适树(草),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持续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2.3加强项目施工监管,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首先,针对专业施工队伍缺乏的现状,建设单位要提高对招投标的重视程度,选择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招标机构开展招标,通过严格规范的招标程序,全面掌握水土保持参建企业信誉、能力等综合情况,提高准入门槛,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企业进入建设市场。选择具备资质且建设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作为承建单位,为项目实施后发挥预期效益提供保证。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应建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诚信档案,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参建企业有一定的管理理念和水平。对公开招标的项目,将企业信誉作为资格预审的必要条件;对议标和直接发包的工程项目,可以在诚信档案内择优选定施工企业和技术服务单位[2]。不断改善水土保持建设市场环境,形成良性运营机制,减少建设单位管控工程质量的压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其次,施工单位选派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同类项目实施经验,在进场前要熟悉项目各治理措施(林草)的施工工艺,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统筹调配人员和设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紧抓安全警示教育,同时按照制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保证项目建设安全无事故;做好材料检验,控制进场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场,施工中严格执行“三检制”,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单项治理措施的质量[3];收集、整理、分析项目建设进度方面的信息,与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比较,发现偏差及时分析原因,排除不利因素影响,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施工结束及时整理建设资料并提请项目法人开展完工验收,在质量保修期内按计划完成尾工及施工质量缺陷的修复,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达到约定目标,全面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2.4全面落实监理制,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长期以来,建设单位既是工程建设的组织者,又是监督者,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和制约,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一家说了算,降低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往往造成投资难控制、工期不确定、质量难保证的被动局面。因此,全面落实监理制,完善建设管理体系,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势在必行。落实工程监理制就是受委托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建设行为进行动态监控、实时督导和客观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必要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防止各建设主体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全面、最优地控制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的目的,全面发挥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全面推行监理制,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适应了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组织第三方监督管理的客观公正性。监理单位以专业、科学、规范、公正、独立、自主的第三方形式介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建设管理,有利于形成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三方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2.5取消地方配套,提高水土保持定额标准,增加水土保持措施投资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一般都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很难到位,为保障工程质量,建议取消地方配套。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本地区项目后期管护和后续水土流失监测费。同时按照基建项目管理规定,将工程建设管理费、科研勘测技术费、工程建设监理费、水土流失监测费等独立费用计列工程总投资,从源头上保障水土保持工程质量[4]。现在采用的水土保持定额是2003年制定的,17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修订,近十多年由于物价上涨,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上涨,2003年的水土保持定额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要求,应尽快调整。

2.6理清责权、事权、钱权,充分发挥参建各方的积极作用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批复、初审和监管工作,负责指导乡镇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乡镇根据立项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策划、方案编制、资金筹措、工程招标以及施工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全程配套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验收制的“五制”要求,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乡镇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帐核算”,设立资金专户,严格按规定支付资金,严禁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坚决杜绝虚列、虚支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在资金拨付上,实行报账制,严格按工程进度和质量下拨资金,规范工程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综上,只要找准症结,认识到位,健全制度,积极改善,一定能够消弭诸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严格执行规划、完善设计、重视招投标、加强施工管理、全面落实监理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建成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水土保持工程,发挥其预期的综合效益,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强.建立诚信监管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程质量[J].中国水土保持,2014(4):42-43

[2]王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5):255

[3]陈炳,陈嘉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8(2):45-47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畜牧兽医;规模养殖;人才队伍建设

广德县现有12个畜牧兽医单位,其中县级机构3个: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县动物疫控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三家人员共用),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县级机构共核编42人,其中,具有初、中、高级职称人员分别为10人、20人、6人,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为24人、9人、2人,年龄在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的人员分别为1人、7人、25人、7人。

1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1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广德县猪、鸡、鸭、羊等各类规模养殖场有两百多家,县动物疫控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均有5~6人,同时承担动物防疫、动物检疫、畜牧技术推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县级机构中,畜牧兽医专业全日制硕士仅1人,获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5人,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极其匮乏。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仅有1~2人,2018年新招畜牧兽医专业人员仅2人。大部分人员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不能及时运用最新知识指导畜禽养殖场户。

1.2人才队伍结构不完善

县级机构中,具有大学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共5人,占在岗人数12.5%;中级以上职称20人,占在岗人数50%。乡镇畜牧兽医站长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年龄均超过五十岁,年龄老化严重,新进人员不足或专业不符合,不能满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需求[1]。

1.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基层单位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三种方式招录各类畜牧兽医人才,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缺乏选人用人自主权,只能被动招人。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流程繁琐,限制条件多,再加上基层单位工资一般低于私企单位,最后造成基层部门难招人、难留人的窘境。广德县自开始人才引进工作以来,仅2013年引进一名兽医人员。畜牧引进人才有限,一是受限于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近年环保施压,畜禽养殖产业正处于调整升级中,不断压缩的养殖空间决定了畜牧单位编制只减不增。

1.4工作经费不足

据报道,2018年,全国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所需工作经费预计为27亿元,但财政预算缺口近三分之一。经估算,广德县县级机构所需工作经费财政预算为600万元,缺口预计有100万元。

2发展对策

2.1强化统筹管理,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统筹编制人才建设规划。结合本地畜牧业实际发展情况,先定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紧紧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契机,科学编制畜牧人才建设分步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招录方式、编制、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探索建立现代畜牧的编制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2]。二是建立完善人才考评机制,规范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聘、人才的推荐测评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品德为导向的,有利于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评机制。

2.2提升引才机制,优化人才梯次结构

一是完善实用人才引进机制和专技人员公招办法。按照人才建设规划,制定分年度人才引进计划保障措施。根据基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需求,招收长期从事推广服务工作的“土专家”;落实“用人单位选人,人事部门审查”的进人机制,根据岗位特点,灵活确定公招时间,放宽考试专业。二是按照“进的来,留得住”的原则,树立柔性引才理念,鼓励采取聘用、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精通畜牧技术、长期深入一线开展工作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引才机制。三是加大培养力度,提升队伍综合素质。稳定人才梯次培养通道,分计划逐步完成在编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加强上岗人员业务技术的学习,将县、市、省、国家级别的培训学习作为任职、晋升的必备条件,促进畜牧部门内人员积极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论人才队伍的“金字塔”结构及其优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85-88.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6

春季农村绿化突击月活动时间为2015年3月5日至2015年4月5日。分为四个阶段:

(一)整地挖塘阶段。

3月5日至10日,根据规划设计,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搞好整地、挖塘工作,保证质量。3月13日进行第一次观摩评比,每个乡镇准备1个观摩点。

(二)春栽启动阶段。

3月11日至15日,各乡镇选择造林地点,进行春栽示范。

(三)春栽会战阶段。

3月16日至31日,全面开展春栽,组织人力、物力和机械开展春栽会战。4月1日进行第二次观摩评比,每个乡镇准备2-3个观摩点,抽取其中1个进行观摩。

(四)突击扫尾阶段。

4月1日至5日,各乡镇对春季造林绿化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宜林地做到应栽尽栽。

二、工作要求

(一)咬定800万株植树目标。

重点围绕“五带四区三沿”开展造林绿化活动。

(二)突出重点工程。

一是河渠湖滩护堤护岸林工程。全县所有流域性河道、沟渠塘坝、沿湖滩岸和新开挖的河道堤坡,继续建设护堤护岸林。二是西南岗生态林果基地建设工程。围绕西南岗3万亩生态林果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完善西南岗地区经济林果和青天线苗木林果产业带。三是永久性森林续建工程。永久性森林进行续建补植。四是城镇和村庄绿化工程。结合“三化一攻坚”,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活动。创建评比绿化模范乡镇、绿化示范工程、森林生态村、绿化示范村、绿化模范小区,打造农村宜居环境。五是绿色通道林带提升工程。对近三年沿路沿线造林绿化重点工程进行回头看,缺株断垄的补植到位。六是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各乡镇农田未实现林网化区域,特别是已流转的集中连片农田要按照省定林网化标准(要求区域内闭合面积小于200亩的林网面积占80%以上,单块林网闭合面积不大于300亩)搞好建设。

(三)坚持技术标准。

各乡镇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择好树种,合理设计造林密度,把握好苗木规格和质量。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7

 

为贯彻落实市档案局《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规范我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和区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利用2年半左右的时间,全面加强乡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扎实推进村级标准化档案室建设,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装具、有目录”,实现“档案完整、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服务高效”的规范化建设目标;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工作体系。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档案、财政、民政、新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档案局),由区档案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年10月至年5月)   确定镇、乡为新农村建设档案规范管理试点乡镇,试点乡镇档案室须达到省级以上标准;各乡镇应确定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档案规范管理试点村(即15个村),试点村(居)档案室须达到规范化建档合格标准。   第二阶段(年7月至年12月)   充分发挥试点乡镇、村(居)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其他乡镇、村(居)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档案资源丰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利用高效,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业农村档案管理体系。   四、职责分工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政府和区直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职,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乡镇档案室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村(居)档案室不少于10平方米”和“八防”(即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鼠、防虫、防光、防尘)要求建立综合档案室,配齐工作用品;应将镇、村(居)级档案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体系,认真履行乡镇档案工作职能,努力提高档案综合管理水平;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村(居)档案工作的指导培训和帮扶,使村(居)级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各村(居)应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范围,建立档案收集和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村(居)委会应建立规范的档案室为村(居)级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保管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区档案局:应协助区民政局和新农办将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新农村档案建设任务量化标准;加强对乡镇、试点村(居)档案业务指导,按照国家档案局及省、市档案局关于新农村档案建设规范化要求,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重点督促乡镇、村(居)级做好档案收集、安全保管和利用工作;指导乡镇、村(居)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区档案局每年要定期对乡镇、村(居)档案员开展一次业务培训,进而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乡镇、村(居)档案工作队伍。   区民政局:统一部署,统一督查;加大村(居)级组织建设投入,对村(居)级档案工作建设方面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区新农办:应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服务等档案工作纳入对乡镇、村(居)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在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时,应统筹兼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新农村建设档案试点村(居)给予支持。   五、有关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意识,将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工作计划与建设内容,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认真抓实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二要突出重点。要重点抓好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林权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服务、劳动力培训、农村社会救助与保障、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进一步健全基层档案机构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档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三要形成合力。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统筹安排,把握进度;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乡镇、村(居)档案规范化管理;区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指导、帮助试点乡镇、村(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规范化管理新模式,务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实效。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8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城镇化的进程中不管是城镇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城镇住房保障、中小企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做支撑保障,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需资金额度大,且大多数项目具有公益性质。面对新增的巨量公共项目当地政府由于财力有限,2012年毕节市全年财政总收入为247.71亿元,而全年的财政支出为382.99亿元,因此仅凭政府划拨资金显然是不能及时填补所缺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一直是城镇化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周期长,沉淀成本高等特征,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无法从中盈利所以也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造成城镇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速度。

2.金融机构合力不强,金融市场秩序受到影响。由于各家银行之间合作不够,银行贷款形式稀少,资源集聚度不高,竞相压低利率等方式抢占大企业和优质客户,进行微利或零利经营。或者盲目地把大量信贷资金投向相同的大项目、大企业,造成低水平重复投入,不仅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益,还一定程度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加大了风险。使得真正需要信贷资金的项目或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城镇建设中小型基础项目正常的资金供给与配置。

3.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业不健全。毕节市的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机构虽不断发展,相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较少,外资银行缺失;非银行机构又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证券期货滞后,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或货币经纪公司等发展不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等新兴行业尚未成熟。金融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使得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过于倚重传统的银行信贷手段,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保险业没有在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实力。

4.金融产品创新开发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经营模式较为粗放,精细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多样性不足,金融产品供给单一。信贷品种和模式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结构,提供的城镇贷款服务主要是消费信贷品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品种,产品供给单一且服务对象和业务品种趋同,适合城镇居民自主创业、再就业等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服务品种较少。在金融服务方式与产品创新方面,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系统性研发不够,适应毕节城镇化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服务和特色产品供给较少,科技金融、科教金融的特点尚未充分体现。

二、加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方式,弥补资金的缺口。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的中长期贷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地方政府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收全社会投资。发展新的城镇建设融资模式,采用BT(建设-转让)、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或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ABS(资产债券化)、PFI(使用者付费)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变一方投入为多方投入,由过去单一财政投入方式转变为采取政府和银行合作、政府和企业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吸引内、外资投资城镇建设,变政府包建为社会共建,变自立发展为借力发展,以直接融资为辅,间接融资为主的资金融入的多渠道、多元化城乡建设投融资格局。

2.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形成融资支持合力。金融监管机构可制定相关措施,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留出一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道路建设、市场建设、供水设施、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信贷投入力度。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和个人,适当放宽信贷条件,特别是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企业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一步简化办理贷款手续,提高办理贷款的效率,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鼓励和培育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允许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发起或者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为村镇银行。

3.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完善多层次的城镇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金融机构,为不同的消费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开拓网络结算与服务、证券资金结算、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代销保险产品等业务,增强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个性化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动保险机构资金回流毕节投资。在信贷领域充分发挥保险业对城镇化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合理便捷地运用当地保费资金,有效发挥当地保费资金在资金融通方面的作用,将保险融资作为金融业参与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协调与其他融资渠道,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4.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优化金融基础服务设施。银行要根据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创新金融产品。一是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采取差别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二是金融机构要积极改革现有信贷审批模式,在小城镇建设贷款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网上审批等模式,提高贷款申办效率。三是加大贷款品种创新力度,解决城镇化中道路建设、供水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需求,积极开办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四是加快农村金融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电子货币工具,推广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畅通城乡资金汇划渠道,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着力提高城乡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5.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企业和个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的原则,形成共建机制,促进城镇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建设。第一,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建设,积极拓展信用报告服务领域,建立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第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和政府对金融的服务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监控,构筑有效的金融风险“防火墙”。

作者:童岳嵩 胡臣岑 单位:毕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需求特征

(一)金融需求总量较大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农村城镇化的显著表现就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积聚,城镇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村生产生活设施。这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通电通讯设施、农村医疗设施以及交通道路、科教文化等设施和机构建设。第二,现代城镇建设生产生活设施。这主要包括城镇房地产与住宅设施、商业网点设施以及城镇娱乐设施和交通地理以及水电基本设施建设、学校图书馆等建设等。其次,农村人口扩大生产、改善住宅建设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最后,对金融理财投资、对于城乡居民就业、自主创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对消费性信贷的需求等。

(二)金融需求主体层次结构较复杂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需求的主体呈现复杂性与多样化的特征。首先,来自于国家和政府在推进城乡建设尤其是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金融的需求。这部分金融需求一般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政府性拨款予以满足,但是国家和政府承担了较大的压力,急需拓宽其他渠道。其次,来源于农民扩大再生产对于金融的需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外出务工,这就产生了对于机械化生产的金融需求,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的扩大再生产。再次,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也包括农民在本地开设乡镇企业,这些都产生了对于贷款的需求。这也都成为制约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需求周期呈现多样化当前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渠道主要来源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小额贷款,但是这样的贷款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户种植粮食作物与养殖业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贷款周期一般为1年,年初放贷,年末还款〔2〕。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农业发展的需求要求贷款期限越来越长,不同行业也呈现出不同的贷款周期需求,这与目前的农村贷款周期是不相符的,急需贷款周期的延长化,金融需求呈现多样性。

(四)未来金融需求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从实际需求来看,远远超越目前显现的需求。随着农村城镇化在全国全方位的铺开,也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闲置,大量的农户尤其是年轻劳动力有着强烈的扩宽生活渠道,围绕农村特色经营而展开的新一轮创业需求,但是却苦于贷款难。同时,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险、旅游、消费等也都产生了新的需求,这些都亟待解决。

二、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缺失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的缺失一直是困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主要由于如下一些原因:首先,来源于农村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力。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信贷占据很大一部分内容,由于农户种植业等先天条件的局限,靠天吃饭,遇上灾害年景,农民无力偿还信贷。其次,农户信用意识较为薄弱。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除了自然不可抗力的因素外,贷款户更常常故意拖欠贷款,甚至躲账和赖账,这在更大的程度上恶化了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了也限制了自身资金的来源〔3〕。再次,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尚未建立规范、具体及标准的农户信誉度评价体系,同时农户信贷较为分散、金额小,所以对于银行和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来源来说无论从成本还是从风险角度来讲都存在极大隐患。

(二)金融支持主体有缩小趋向创新力度不足上述原因分析中已经明确,由于信用问题、信贷规模问题等,金融支持力度一直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为止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退出农村市场;除此之外,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限制,即使没有退出农村市场的各大商业银行也不约而同地纷纷减少了在城乡的营业网点。再次,即使是对口的农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社也由于信贷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等原因也撤并了很多营业网点,内部结构收缩。同时为了规避银行风险,放贷非常谨慎、准入门槛也很高,流程复杂,这样都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城镇化的支持力度。这样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转向了中介机构。但是中介机构普遍存在信用不健全的现象。部分企业骗取贷款、贷款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禁不止。

(三)金融产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目前来讲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中金融产品的品种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农业保险缺失。第二,针对农村的信贷品种单一。目前各大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没有针对农业以及农户而量身定做的险种。第三,贷款期限一般较短,时限一般为一年,但是缺少适应农村各行业发展的较长期贷款,尤其是10年以上的贷款。

(四)金融支持的城镇化导向不明显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城镇化导向不足,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没有给与金融机构以明确的城镇化导向。在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中,一直集中于向农户进行生产性以及扶贫性质的贷款,但是从未对金融机构做农村城镇化支持导向。另外,随着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商业银行改制后,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方向,弱化了对农业以及城镇企业的扶持力度,这对于城镇化以及城镇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加大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

(一)基于农村城镇化规划制定金融支持规划1.金融主体全方位参与城镇化建设规划在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环。在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金融支持的规划,而这种金融支持的规划要以城镇建设规划为基础,这就要求金融主体要全方位参与城镇化建设规划。主要有如下一些措施:首先,金融主体要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规划。其次,即使不能参与也要全面了解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内容。2.结合农村城镇化规划制定农村金融发展规划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金融发展规划要明确如下几个方向:在充分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着重选择如下几个金融支持方向:一是将农村中农业龙头以及乡镇龙头企业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对象。要以这些农业龙头以及乡镇龙头企业为代表,带动黑龙江省农村与乡镇企业建设,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二是重点支持围绕农业特色而开展的特色经营,依托黑龙江省农村地域优势,以金融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在推进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建设过程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制度建设是重要一环。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增强农户信用维护意识。通过开展广泛的信用教育树立农户尊重信用的行为建设。二是给予农业以技术支持以增强对自然环境不可抗力的抵御能力以推动银户间信用机制的构建。三是借鉴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方式构建农户还贷信用评价体系以此督促农村信用制度与体系的建立。

(三)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以强化金融支持在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单纯地想要通过金融机构来解决这一问题不太现实,这需要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首先,黑龙江省政府以及国家要专门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款专用且要监控整个资金的流向。其次,引导并给予政策支持以推动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对农业以及城镇建设的资金支持。再次,积极鼓励农户与乡镇企业完善企业自身建设,通过现代化经营以赢得更多的自有资金以推动自身建设。最后,也可以积极鼓励农村和农户开展合作经营以拓宽资金规模。

(四)拓宽金融支持产品目前黑龙江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主要以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体,尤其是农业银行。农业银行要大力支持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增加涉农信贷资金投放,通过农村房屋、土地等质押贷款,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尽量满足农业发展时需要的贷款需求。同时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要有意识地设计适合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险种。首先,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为郊区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保险产品。要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降低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风险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可以为农村金融提供基本的还贷保证,另一方面可使农民敢于贷款,愿意贷款〔4〕。其次,逐步开拓证券投资、理财产品、教育储蓄、助学贷款等险种。另外,要制定符合农业特定行业特征为周期的贷款,主旨在于要延长贷款周期,不再单纯以农业生产为对象,更要加强养殖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