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建设规划范例

乡镇建设规划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乡镇医院管理人才;学科建设;不足;对策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必不可少。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从目前来看,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乡镇医院管理人才紧缺。为此,必须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规划,保证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出效益,只有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

1.1医院管理人才主要为技术骨干,缺乏专业的管理才能

医院具有特殊性,因此医院的管理人才大多为基层技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尽管这些技术骨干精通业务,而且医学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些优势条件却无法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大多数医疗技术骨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因此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现代医院管理不仅涉及管理学,而且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等相关学科,这就导致很多医院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现代管理的观点,促进医院稳定发展。另外,很多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非常复杂,而且行政事务繁忙,缺乏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也很少有时间开展管理业务培训,导致自身缺乏管理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1]。

1.2管理人员职责不清

在选拔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医院通常会选择技术突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管理者,这样就造成很多医院管理人员不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而且也没有科学的管理评判机制,导致出现“懒政”现象。遇到工作问题时,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害怕得罪其他部门,导致医院管理效率下降。

2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线

通过对目前医院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知,要想积极促进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建立一批职业化的管理队伍。(1)在医院整体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在探索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医院管理,保证管理人才既熟悉医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能,同时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选拔。首先,选拔优秀的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管理队伍。其次,选择政治素质过硬、组织管理能力强、办事公平公正的基层医学人员进入管理层,提高医院管理人才的整体质量。(2)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考核机制。过去的选人渠道比较固定,导致人才配置不合理,对人才的选拔也过于局限,人才考核制度无法有效落实。在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质量、职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积极促进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通过创新选人、育人、用人机制,有效提高卫生工作的管理水平[2]。实行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全新人才管理机制,保证管理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提高整个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质量。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由于当前医院管理已经趋于成熟,在保护市场和利润的过程中,加大对科研创新人才的经济支持,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充分发挥薪酬福利激励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医院应针对管理人才进行规划与培养,通过定期实施相关的学习计划,提高管理人才的能力,将管理人才的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挂钩。通过这样的方式,筛选出不合格的管理人才,经过长期系统的培训,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让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才的岗位上升空间,让医院管理人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整个医院内部竞争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医院学科建设的规划路径

3.1建立健全医院学科资源配置体系

医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必须要保证与目前的医疗市场相匹配,建立健全专业的医疗技术服务队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实现医院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通过建设重点学科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扩大医院的影响力。

3.2加强重点科室的培育工作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医院传统优势学科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医院的竞争优势。另外,要有计划地发展有潜力的学科,不断完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保证医院医疗技术处于领先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必须要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要积极制定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有效推动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制定准确的学科发展目标,以此为契机,不断发挥学科发展的优势,在学科前沿寻找全新的突破口。其次,要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从总体上坚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全局观,保证医院重点学科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一致。再次,明确医院重点学科的定位,加强创新,通过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提高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同时要把握医院重点学科的特色与不足,从而争优创先,开阔思路,不断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

4结束语

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制定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战略目标。通过明确各级组织和全体管理人才的相关绩效指标,制定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管理人才绩效考评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建立健全绩效机制。如果发现管理人才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应该通过沟通和面谈的方式予以纠正,同时增大管理人才绩效的调整幅度。激发管理人才的潜能,提高管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长期和短期的范围中,让医院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提高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浅谈公立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培养[J].档案天地,2018(6):40-41.

[2]郑陆林.公立医院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特点分析[J].中国医院,2018,22(1):63-65.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2

[关键词]乡镇规划;小城镇建设;重要作用

1  前言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建设中,小城镇规划内容比较关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合理的乡镇规划建设不仅能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还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乡镇规划建设理论知识不断深入研究的背景下,实践技术逐步完善,有针对性地改善了乡镇基础设施。但由于乡镇规划建设难以保持统一且具有较强复杂性,为进一步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经济、文化建设,必须采取科学的对策对乡镇规划建设进行全面的优化。

2  乡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在小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乡镇规划管理可以对小城镇规划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确保小城镇建设的规范性,为小城镇建设指明方向[1]。在小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吸引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在资金方面支持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小城镇可完善交通、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通过对小城镇各项建设布局进行全面的整合,将先进的服务设施设备应用到小城镇中,发挥不同设备的优势,可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服务水平;同时,在管理方面能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环境整治更加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整体魅力,使其具有特色,必须将历史文化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实现不同产业的稳步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产业。

3  当前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中的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已陆续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目前国内经济状况发展良好的态势,为小城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有效管理乡镇规划,将小城镇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加快经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规划管理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只有自身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新时代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乡镇规划管理缺乏专业性人才。目前,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非常有限,很多大学生更向往在城市工作,而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匮乏[2]。当前,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中缺乏规划设计人才,乡镇规划始终无法科学地开展。而且,当前政府官员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对专业的规划管理知识缺乏了解,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难以科学地、正确地、指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专业人才的匮乏对小城镇建设的前进步伐产生了阻力。因此,针对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开展,须更加关注和重视对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实施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3.2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主导具体的工作,其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者仍然沿用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思想观念有待创新[3]。具体而言,在实际的乡镇规划过程中,规划者并没有详细考察小城镇,无法科学布局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规划管理者没有全面监督全施工过程,也没有制定科学的标准,无法有效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才可以正确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对现有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创新。

3.3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忽视环境建设。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生产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当前,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由于当地官员的规划管理理念不够科学,看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环境保护,导致很多地区仅一味地发展经济,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导致当地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难以保证,与小城镇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3.4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其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规划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如果当地官员忽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受到当地财政的限制,许多地区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严重制约着城镇发展的步伐。

4  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乡镇规划管理作用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延伸的背景下,乡镇规划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规划管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规范化的规划,才能确保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

4.1提高乡镇规划管理的水平。建立稳定的小城镇建设目标,持续性地发展小城镇,是提升乡镇规划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第一,只有坚持小城镇本地的发展,才能抓住良好的机遇,实行全面改革,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第二,制订总体规划方案,准确把握相关风险,避免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需要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农村中推广清洁能源,以可持续性发展农村。第三,需要进一步推动管理人员思想创新,制定科学的审批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开展相关工作,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对城镇的治安管理环境进行全面优化,使地方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4.2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管理。在进行乡镇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地方领导人员必须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建设和规划乡镇,结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全面统筹,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还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丰富规划管理知识。同时,政府需要主动考察发达地区的城镇建设,积极总结经验,将先进的规划管理理念及发展模式合理地应用到本地特色城镇化建设之中。

4.3提升小城镇形象建设。只有建设好小城镇,才能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在群众心中扎根,使群众对城镇规划建设更加关注,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第一,必须及时加强绿化建设,正确处理垃圾清扫回收,进一步美化环境,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促进城镇化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带动基础管理建设,设置管理委员会,增加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有针对性地管理环卫人员与城管队伍,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打造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农村居住环境,将文化道德与基层文化广泛推广到农村地区,使农村居民可以对小城镇建设有清晰的了解,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最大支持。

4.4将自身发展与城镇发展相结合。为了科学规划乡镇,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必须将城镇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将环境建设人员与内部人员结合在一起,为城镇建设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一,需要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关注,使基层组织的管理意识得到有效创新,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履行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该制度约束内部人员,确保按照法律规定开展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及时了解并解决民众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第二,还需要加强重视民众生活环境优化,为民众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小城镇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第三,完善乡镇规划中监管和巡查制度。与此同时,必须高效利用土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第四,科学安排各项管理工作,为规划的精细度提升提供保障。第五,合理优化城镇的资源配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第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不定期培训相关管理人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使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保证人才的专业性。

5  结论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直接关系,其存在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对于乡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并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对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应有准确的认识,通过科学规划管理乡镇,推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维峰,刘成玉.城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中国商论,2019(11):206-207.

[2]荣西武,文辉,郭建民.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思路和建议[J].小城镇建设,2010(1):74-76.

[3]张岩青.我国乡镇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6):66-67.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公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到实质性阶段。2019年3月,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2019年4月8日,发改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重点突出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在未来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就成为了必须要关注的要点,这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常见问题

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这是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的关键性工作,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但是,从目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讲,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这导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没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1)规划设计不科学。从目前实际来讲,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存在明显的模仿城市问题,也就是按照城市的格局,来规划乡村,过于强调乡村规划的布局,反而与农村实际体现出来了一些差距。过于“城市化”的乡村规划,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还会导致效果不佳。盲目模仿照搬,并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2)缺乏特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和风俗习惯,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的时候,就需要将地方特色体现出来,对一些传统文化和风俗实现传承。不过,从目前实际来讲,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不同地区的乡村规划建设,在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存在雷同化的问题,没有将地方的特色融入其中。这不仅使美丽乡村规划效果不佳,同时也导致传统地域文化和风俗的传承断代。(3)缺乏统筹协调。美丽乡村规划,需要遵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要确保乡村规划建设和城市形成统一,协调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乡村规划中,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未能和城市统筹协调,一方面缺乏产业上的联动,乡村仍旧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对区域内各个不同乡村缺乏统筹关联,导致区域内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没有成为一个整体,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先进模式

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在2014年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先进模式。对于全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而言,这些先进模式具有参考借鉴作用。下面,就针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模式简单剖析。(1)产业发展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是以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作为核心,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企业形成对接,构建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聚集性、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乡村建设也就围绕具体的农业产业来建设。这一模式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典型代表就有以渔业为载体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以农业为主的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以旅游为主的婺源县江湾镇。(2)文化传承型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文化作为核心,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融入地区传统文化,来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一些地区,具有地域性的特殊人文景观,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等,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和相关非物质文化,给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立足于此将优秀的民俗文化利用起来,建设文化传承型的美丽乡村。(3)城郊集约型模式。在广大的乡村中,有一些乡村的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因此和其他远离城市的乡村相比,这些近郊的乡村,具有公共设施条件好、交通便利等特点,和城市具有紧密的关联。因此,就可以立足城市需求,针对性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如上海松江区泖港镇,就是瞄准了城市蔬菜供应,构建起了以蔬菜种植为核心的美丽乡村,成为了上海市的一个“菜园子”,受到了城市的带动作用,达到了城乡统合发展的效果。(4)环境整治与保护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一种关注环境建设的模式,其将重点放在了环境的整治与保护上边,对农村脏乱差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同时挖掘乡村优秀的环境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创造新的契机。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具有多样化的不同模式,对于有关人士来讲,就需要对此形成深入认识,切实理解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内涵意义,认清目前尚且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优化改进,提高建设效果,使其能够符合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

3.1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讲,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比如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合理借鉴,融入本地的特色,这样才能让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首先就需要对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比如人口分布、经济水平、主要产业、交通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调查的对象,也是进行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结合时展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需求,将本地的特色元素融入进来,确定初步的美丽乡村规划基本方案,然后对该方案进行验证,确定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打下基础。

3.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从目前实际来讲,美丽乡村对于城乡统筹的体现并不到位,主要是城市近郊乡村可以受到实惠,而远离城市的乡村,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往往就较为封闭,未能和城市形成统一。所以,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具体来说,就需要向全程化与多层次转变。要结合“农村、农业与农民”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要求,立足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互补关系,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对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在城乡之间构建起一条沟通桥梁,以文化、经济产业、民俗活动等为依托,将城乡联系起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3.3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需要关注到各类资源的利用,以及乡村环境保护问题。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证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时,首先就需要对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如土地资源,减少浪费和闲置,使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次,要对生态环境加强保护。比如人畜粪便、生活废水等,就需要进行集中处理,最好结合农业生产,将其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绿色经济,这样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确保乡村的美丽。

4结束语

美丽乡村,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全新阶段,尤其是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的背景下,打造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重头戏了。所以,对于有关人士来讲,就要认清目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有效手段优化相关工作,最大程度提升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亮,尤德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主要指标研究———以长兴县为例[J].浙江建筑,2017(6):5-7.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乡镇经济作为其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在提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意义。就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而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预算编制亟需强化,内控管理尚需加深等问题尚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建议,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有章可循,争取为乡镇财政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顺利完成起到监督指引意义。

一、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吸引各级政府向农村投入大幅财政资金,而如何管用这些国有资产,成为考验各级财政的现实课题。作为财政体系根基,乡镇财政更具话语权,其能够最为直接接触到广大乡村和农民百姓,对涉农资金监管和夯实财政服务建设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深刻剖析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推进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财政涉农支出的监管者

目前,国内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位置也因此成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战略性发展国策。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缘由就在于试图实现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均衡化布局,这将意味着各级财政将在农村区域投入更多财力物力,并在公共品供给承担更多职责事权。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涉农补贴逐年增多,但毕竟农村地域广大,居住相对分散,由乡镇财政直接负责涉农支出使与之对应的涉农补贴支出监管稍显吃力。这种情形下的会计工作变应主动发挥涉农项目支出监管职责,为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和推进乡镇财政科学与精细化管理品质提升助力。

(二)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财政职能履行的鉴证者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人民政府,承担政府农村政策与落实宣传纽带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根基作用,也是政府对农村地区实现有效服务的重要之义。当前,乡镇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主动性,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传导与推动者,乡镇财政为其职能履行提供财力保障,具体承担预算编制、财政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职能任务。而乡镇财政职能履行程度如何,将根本决定政府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实际衡量乡镇财政组织的工作高效与否,国有资产管理是否保值增值,是其他职能工作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职责。

(三)会计基础工作是乡镇财政集中核算的规范者

乡镇财政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工作推进,利于从机制和体制视角对财务收支全程实行财政终端监管,同时利于会计工作独立性的保持,对推动党风廉政和挖掘源头腐败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乡镇财政肩负起会计集中核算职责,促进了相应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届时,乡镇财政的会计基础工作更需严谨、公开,才能如实反映乡镇作为集中核算的质量监督与复核效力,对上连上级财政,下至千家万户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信息进行反馈与传导,并对关键环节基础性服务工作的财政支撑适度规范,集中监管,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出谋划策。

二、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存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已卓有成效,但随着时展,工作内容愈加复杂,使乡镇财政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机制不清晰

国家在法律法规建制方面已作出明文条例,但仍旧不能彻底扭转乡镇会计基础工作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清晰的薄弱之处,一些违规人员抓此空隙违规运作,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也只是简单形式主义,对乡镇正常经济运行带来不良影响。专项资金管控不健全,从而影响乡镇财政经管效益;加之乡镇层面统计工作相对复杂,财政收入与预算统计口径不够明确,收入划分中存在人为因素干预,影响财政收入正常秩序;另外,乡镇财政体制还不完善,机制还不清晰,不同乡镇运行体制多种多样,不能完全统一,人员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无章可循,无据可依,诱发财政会计基础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预算不科学,内控有缺失

根据政府审计反馈结果,乡镇财政在预算批复、调整和执行中存在多种违规情况:首先,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办法单一,且不能达成细致、全面效力;同时,收入并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控之中,预算外资金使用情况屡禁不止。部分乡镇财政在预算调整时缺乏规范性审批,另外财务人员在岗位和职责分工上不够合理,已使内部控制管理失效。预算是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重要环节之一,但实际上预算管理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不能体现财政支出特点,不能发挥经济指导意义,为内部控制监督管控增加了相应难题。除此之外,针对于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尚存很多不足,无法发挥制约作用,对会计工作其他方面顾及不到,如对资金监管却并不严密等,都是国有资产管控需亟提升的内部驱动因素之一。

(三)素质需提升,信息待维护

一方面,乡镇财政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做到专、精的业务提升,进而不足以完成高质量工作任务,影响了整个机构的高效运转。加之乡镇财政长期队伍、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凸显,不利于乡镇财政工作科学有效进行。发展空间有限也不利于财务团队稳定,外地财政干部就职存在适应问题,而乡镇财政机构直接服务群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语言沟通上无法真正知晓群众真实需要,便不能高质高效完成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中,信息化技术与规范化管理不能相互结合,既懂财务又熟悉财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不多,难以适应现代化财政管理发展要求。同时,一些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撑中契合点抓得不到位,二者未能很好结合,只注重信息化,忽略财政管理需求,得不偿失。只有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与信息平台相互融合,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网络风险管理,才能对乡镇经济建设起到深远意义。

三、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乡镇经济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在此背景下,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越来越重要。针对目前工作中的不足,须找到合适改善措施,才能确保工作顺利稳步开展。

(一)完善制度,规范行为

在制度完善和行为规范上,要做细做实,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目标进行预算管理,避免预算混乱和随意花销事项滋生。明确提高税收主旨,明确责任划分,上下级单位组织协调,依法征税。而对于财政票据管理,仍须抓紧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对预算内资金加强监管,对预算外支出特事特批,避免收支不平衡现象的发生。同时探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对资金使用行为严格规范,在乡镇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推行中引入招投标机制,严审预决算和验收入账手续。同时根据国家财政5号文,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强化预算,搭建内控

在预算编制强化过程中,需在总体上将每个乡镇作为一个独立核算主体,采用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治理模式,即乡镇财政根据县级财政批复意见,进行专户、结算户、零余额账户开设,将税收全部收进上级财政库并统一纳入预算集中化管理。同时,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先重点后常规原则统筹分配并严控采购支出,才能做到预算细化主责。另外,内部控制的实现是乡镇财政发挥内源动力的指引,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包含专项资金管控、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编制执行等各专项管理制度建设,对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规章制度规范式优化,尤其是预算管控优化,确保约束作用发挥。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思想教育普及,提高其对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性与工作的自律能力,建立高效责任追溯机制,对违法乱纪形成一定约束;最后,人大、纪检通力合作,建立齐抓共管立体监管体系,确保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提档升级。

(三)搭建团队,信息提升

要高度重视乡镇财政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所急需面临的主要问题,强化执政基础、落实惠民政策、重视财政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有效解决人员编制不落实、队伍不稳定、基础有缺失等问题。打开用人进出渠道,允许基层财政人员自动流动,优秀人才得到提拔,储备人才尽显能力,避免青黄不接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团队综合素质,实行自我充电与外部强化两种途径,加强职业道德,加强专业培训,并出台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进而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同时,在现代化信息平台打造上,还需从服务、管理、消费多维度进行优化,丰富信息建设广度。在服务方面,通过内外网站使公众迅速了解政府职能和办公流程,使财政信息透明度增加;在管理方面,实现网上办公,借此获得各级部门全面、及时、准确信息,由数据库对专业数据进行汇总,促进财政部门信息支撑科学化建设;在消费方面,利用互联网政府采购信息,进行电子招标,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关于网络安全风险防控,硬化约束,提高信息规范程度,为乡镇财政的政务公开提供方便,从而保证财政信息公开透明。综上所述,乡镇财政应从制度、内控、人员及信息方面全方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其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珏.论如何进一步实现乡镇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6):93-96.

[2]金绍英.乡镇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新经济,2016(17):68-68.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5

(一)镇区房地产开发项目

1.项目立项。

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土地挂牌出让,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应聘请相关资质单位编制拟开发项目申请报告,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可向发改部门申请项目核准,由发改部门出具项目核准文件。

2.项目前期准备。

开发企业在取得项目核准文件后,应及时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全部缴纳到位,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并向住建部门申请施工图审查,审查合格后到规划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发企业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并到住建部门备案后,可向住建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方可进场施工。

3.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由开发企业按照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要求实施。项目单体工程建到地面一层可由项目开发企业向县住建部门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办理入网销售手续。项目竣工验收需完成建设工程全部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达到使用要求,即可向县住建部门申请验收。

4.房屋销售及售后服务。

项目竣工验收3个月内,开发企业应向县住建部门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登记完成后可申请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同时,项目开发企业应积极做好项目物业管理服务的合同签订工作,督促物管企业做好项目日常维护、修缮与整治等服务。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应按照全县规划布点村庄布局,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保障权益、稳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原则上,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用地需为集体建设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须履行农用地转用手续。非规划布点村庄一律不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项目。

1.规划审查。

由各乡镇(街道)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布点村庄,组织进行初选,确定规划布点村庄建设范围和项目建设地点,并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初选后由县国土部门对其地类、权属、面积等进行核定,核定后报县规划部门进行技术审查。通过技术审查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由乡镇(街道)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纳入村庄规划统一编制,规划报经县小城镇规划方案审查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应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启动建设。

2.项目建设。

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由乡镇(街道)按照县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布点村庄房屋建设图集》或经规划部门审核认定的设计方案,牵头组织实施,并做好房屋建筑质量检测把关工作,县住建部门予以配合。农民房屋建设应以“自建、代建”的形式开展,不得进行变相开发和销售。同时,各乡镇(街道)应按照“八位一体”(“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个卫生室、一家超市、一个幼儿园、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个“三来一加”创业点、一个公交站台、一个银村通服务网点”)的要求,全面做好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配套建设。

3.项目验收。

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全部内容、“八位一体”配套到位后,可由乡镇(街道)牵头会同县规划、住建等部门共同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建设档案资料同时在县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二、进一步降低镇村住房建设成本

对经县规划部门批准的镇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县权范围内实行规费、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缓、减、免等鼓励措施,并将部分费用下放或委托乡镇(街道)收取;经县规划部门批准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中农民自建房屋免收所有规费、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农民代建房屋涉及规费、基金、行政事业型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给予缓、减、免等鼓励措施。

三、进一步优化镇区住房建设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要求,乡镇(街道)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乡镇(街道)总体规划,选择居民房屋质量较好、居住较为集中的保留街道,进行改造建设,采取片区开发与居民自建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乡镇镇区。由各乡镇(街道)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片区与居民自建改造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规划方案报经县小城镇规划方案审查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后,由乡镇(街道)组织实施。对项目片区开发部分参照镇区房地产项目相关流程和政策执行;对农民自建部分参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相关流程和政策执行。

四、进一步强化镇村住房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全县镇村住房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是各自辖区内镇村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本乡镇(街道)的发展及居民需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建设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更加具有吸引力的高品位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

(二)强化服务保障。

县国土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把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用于小城镇和规划布点村庄建设。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做到有机衔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与镇村建设工作要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工作互相促进;县规划部门要制定全县镇村住房建设的详细办理流程和相关证件的办理要求,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置要件办理程序,不得搭车审批、搭车收费。

(三)提高监管水平。

县规划部门要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定期检查项目是否按照已批准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告知乡镇(街道)进行整改,加大对无规划方案擅自开工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提高小城镇建设品位。同时,要加大项目规划公示力度,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通过后,必须在项目现场树立规划公示牌,公示内容主要包括总平面图、鸟瞰图、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项目规模等;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工作,要安排专人进行监管,要重点加大对规划布点村庄建设过程中的现场安全生产、规划放线、施工指导和实体质量等管理工作。县住建部门要会同规划部门加大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告知乡镇(街道)并责令其整改,保障建设项目的质量。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6

一、工作目标

按照《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和《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要达到8块以上足球场地的目标。全市现有足球场地5块(包括5人制、7人制)分别是:文体公园2块、消防大队1块、博纳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块、佰斯特集团1块,2020年需要再建设3块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3块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方案

一块位于棉麻公司仓库院内(7人制),由体育有限公司出资建设,2020年11月完成。

另外两块位于镜湖公园内(5人制),由市财政出资,2020年11月完成。

〔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财政局、住建局、供销社〕

(二)推动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并与社会共享

教育部门要统筹抓好校园足球场地建设,鼓励支持学校足球场地建设,进一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新建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校规模配套建设足球场地,现有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建设足球场地。建立校园与社会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化解安全风险,实现有序开放,不断提高校园足球场地综合利用率。对学校新建改造的足球场地,在满足对外开放条件并承诺向社会开放的,可根据有关规定认定为社会足球场地,并可按社会足球场地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持。

〔责任单位:教育局、财政局〕

(三)加大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及工程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足球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足球场地设施有效供给,市发展改革局、市文体旅游局指导各乡镇、市直各部门、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建设公共足球场并做好社会足球场地项目储备,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市发展改革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对成功完成申报的标准足球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按照平均总投资300万元的60%给予补助,对其他制式足球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控制在30-50万元。

〔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相关部门、各乡镇政府(开发区)〕

(四)加强统计和建档立卡工作

文体旅游局负责做好社会足球场地统计工作。每月按时向石市体育局报送有关统计数据,统计范围为除校园足球场外的本市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新建改造的各类社会足球场地,统计内容包括足球场地基本情况和投资运营情况。市文体旅游局、教育局要对已建成的足球场地全部建档立卡,进行台账管理。

〔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7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2019年清流县共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2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35km2,中央、省、市、县共投入1.33亿元。在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探讨与研究,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最大绩效。

1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工作不够到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具有点多面广、工程量零碎、涉及行业较多等特点,工程措施由原来的单一砌石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与休闲景观相结合,林草措施由单一的经果林到现在的多样性经济林相结合,水保生态园建设由水利工程与市政工程以及园林景观相结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够到位,影响了预期效益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规划不够合理,未严格执行上级规划的总体要求,未全面考虑区域内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二是过于考虑项目实施条件和乡镇、村的积极性,同时设计、审批时间太紧,造成时间上紧赶慢赶,致使部分项目落在条件不够完备或建设规划不够合理的地方实施。

1.2项目设计不够精细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从立项规划到设计审批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往往是等到省、市下达指标后才启动项目前期工作,造成项目设计不够精细,致使实施阶段设计变更频繁,给施工阶段造成较大麻烦。项目实施阶段变更频繁的原因有多种,项目设计方面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地形、地质勘测不够到位,林地地形图底图老旧,实施时发现一些治理措施无法按图进行布设,不得不进行变更以符合现场实际;②部分工程措施设计没有因地制宜,造成现场实施困难[1],例如在鹅卵石匮乏地区设计鹅卵石生态护岸、生态步道设计在农田区域内。同时由于人工、材料单价上涨而水土保持定额偏低,若按设计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利润极其有限,有的甚至赔本,导致施工班组降低工程质量要求,给业主的施工管理增加了难度;③有的林草措施设计不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做不到适地适树(草)种植。没有调查了解当地的林草品种资源,设计的林草品种较不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限制了林草措施预期效益的发挥。

1.3缺乏专业施工队伍

随着国家对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投入的不断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市场异常活跃,很多原来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不断涌入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领域,施工企业和班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些单位的人员对水土保持行业技术标准、施工规范不够了解,有些施工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层层转包,最后导致建设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建设需要,施工班组为获取利益只有偷工减料、减少工程数量或降低质量标准。有的施工单位不顾项目利益,也顾不上企业信誉,置工程质量于不顾,致使部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存在隐患。

1.4项目监理不够有力

有的监理单位由于人手有限,一个监理人员监理几个乡镇的项目,一个月到不了几次工地。个别监理单位直接将监理工作委托给业主,等验收时做一套资料了之,将监理职责抛至一边,影响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制约项目建设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1]。

1.5项目建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一是国家投资的水土保持工程要求地方政府配套20%~30%,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难配套到位。二是设计、招标、监理、管理、工程质检等费用虽有专项计列,但实际上已经挤占了工程的费用,导致间接费用增加,用于工程的费用减少。同时后期的监控体系无经费保证其实施。

1.6项目建设事权、权责未全面理清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建设都在乡镇,原有的体制要求是县水保办当业主,统包统揽,乡镇只管配合协调,现在,随着国家简政放权,县水保办要承担更多的职责职能,业主只能由乡镇承担,有的乡镇由于未实施过此类项目,加上没有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的监督力量不够。实施林草措施较专业的是林业部门,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在实施林草措施时因专业所限,给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强化建设管理,完善建管体系

2.1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注意两点:①因地制宜地做好建设规划,做到既符合相关规划,又与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在编制规划前,首先要全面收集上级部门关于本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划文件和本级政府关于本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文件,理清相关规划的要求;其次要全面征询当地群众和集体对本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汇总意见和建议并结合相关规划要求提出项目建设方向,做到与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统一。建设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的原则,保证规划内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且突出重点,实施计划清晰明确,资金来源要确定合理、有保障,做到建成一个项目,受益一片群众。②要严把审批关,做好上报项目的审查批复工作,条件完备、规划符合要求的优先实施,条件不完备或规划不符合要求的暂缓实施。评审时专家应涵盖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概算、项目管理、农业、林业、经济等方面,以便对项目进行全面评审,评价其建设条件是否完备、规划是否符合要求。

2.2严格执行规划,完善设计,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证

项目设计是体现项目前期规划、完成投资计划、实现预期效益的有力保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前期规划,设计前做好现场勘测,充分调查现行成熟的施工工艺、区域附近各种原材料、适宜乡土树草种、水文气象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设计要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地布设治理措施,工程措施要做到各单项措施相互协调、集中连片、协调统一地发挥保持水土的基础作用,植物措施要做到适地适树(草),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持续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2.3加强项目施工监管,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首先,针对专业施工队伍缺乏的现状,建设单位要提高对招投标的重视程度,选择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招标机构开展招标,通过严格规范的招标程序,全面掌握水土保持参建企业信誉、能力等综合情况,提高准入门槛,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施工企业进入建设市场。选择具备资质且建设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作为承建单位,为项目实施后发挥预期效益提供保证。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应建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诚信档案,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参建企业有一定的管理理念和水平。对公开招标的项目,将企业信誉作为资格预审的必要条件;对议标和直接发包的工程项目,可以在诚信档案内择优选定施工企业和技术服务单位[2]。不断改善水土保持建设市场环境,形成良性运营机制,减少建设单位管控工程质量的压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其次,施工单位选派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同类项目实施经验,在进场前要熟悉项目各治理措施(林草)的施工工艺,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统筹调配人员和设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紧抓安全警示教育,同时按照制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保证项目建设安全无事故;做好材料检验,控制进场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场,施工中严格执行“三检制”,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单项治理措施的质量[3];收集、整理、分析项目建设进度方面的信息,与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比较,发现偏差及时分析原因,排除不利因素影响,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施工结束及时整理建设资料并提请项目法人开展完工验收,在质量保修期内按计划完成尾工及施工质量缺陷的修复,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达到约定目标,全面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2.4全面落实监理制,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长期以来,建设单位既是工程建设的组织者,又是监督者,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和制约,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一家说了算,降低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往往造成投资难控制、工期不确定、质量难保证的被动局面。因此,全面落实监理制,完善建设管理体系,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势在必行。落实工程监理制就是受委托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建设行为进行动态监控、实时督导和客观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必要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防止各建设主体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全面、最优地控制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的目的,全面发挥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全面推行监理制,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适应了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组织第三方监督管理的客观公正性。监理单位以专业、科学、规范、公正、独立、自主的第三方形式介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建设管理,有利于形成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三方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2.5取消地方配套,提高水土保持定额标准,增加水土保持措施投资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一般都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很难到位,为保障工程质量,建议取消地方配套。地方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本地区项目后期管护和后续水土流失监测费。同时按照基建项目管理规定,将工程建设管理费、科研勘测技术费、工程建设监理费、水土流失监测费等独立费用计列工程总投资,从源头上保障水土保持工程质量[4]。现在采用的水土保持定额是2003年制定的,17年来一直没有进行过修订,近十多年由于物价上涨,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上涨,2003年的水土保持定额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要求,应尽快调整。

2.6理清责权、事权、钱权,充分发挥参建各方的积极作用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的批复、初审和监管工作,负责指导乡镇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乡镇根据立项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策划、方案编制、资金筹措、工程招标以及施工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全程配套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验收制的“五制”要求,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乡镇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帐核算”,设立资金专户,严格按规定支付资金,严禁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坚决杜绝虚列、虚支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在资金拨付上,实行报账制,严格按工程进度和质量下拨资金,规范工程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综上,只要找准症结,认识到位,健全制度,积极改善,一定能够消弭诸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严格执行规划、完善设计、重视招投标、加强施工管理、全面落实监理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建成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水土保持工程,发挥其预期的综合效益,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强.建立诚信监管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程质量[J].中国水土保持,2014(4):42-43

[2]王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5):255

[3]陈炳,陈嘉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8(2):45-47

乡镇建设规划范文8

关键词:畜牧兽医;规模养殖;人才队伍建设

广德县现有12个畜牧兽医单位,其中县级机构3个: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县动物疫控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三家人员共用),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县级机构共核编42人,其中,具有初、中、高级职称人员分别为10人、20人、6人,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为24人、9人、2人,年龄在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的人员分别为1人、7人、25人、7人。

1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1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广德县猪、鸡、鸭、羊等各类规模养殖场有两百多家,县动物疫控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均有5~6人,同时承担动物防疫、动物检疫、畜牧技术推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县级机构中,畜牧兽医专业全日制硕士仅1人,获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5人,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极其匮乏。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仅有1~2人,2018年新招畜牧兽医专业人员仅2人。大部分人员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不能及时运用最新知识指导畜禽养殖场户。

1.2人才队伍结构不完善

县级机构中,具有大学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共5人,占在岗人数12.5%;中级以上职称20人,占在岗人数50%。乡镇畜牧兽医站长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年龄均超过五十岁,年龄老化严重,新进人员不足或专业不符合,不能满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需求[1]。

1.3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基层单位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三种方式招录各类畜牧兽医人才,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缺乏选人用人自主权,只能被动招人。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流程繁琐,限制条件多,再加上基层单位工资一般低于私企单位,最后造成基层部门难招人、难留人的窘境。广德县自开始人才引进工作以来,仅2013年引进一名兽医人员。畜牧引进人才有限,一是受限于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近年环保施压,畜禽养殖产业正处于调整升级中,不断压缩的养殖空间决定了畜牧单位编制只减不增。

1.4工作经费不足

据报道,2018年,全国县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所需工作经费预计为27亿元,但财政预算缺口近三分之一。经估算,广德县县级机构所需工作经费财政预算为600万元,缺口预计有100万元。

2发展对策

2.1强化统筹管理,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统筹编制人才建设规划。结合本地畜牧业实际发展情况,先定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紧紧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契机,科学编制畜牧人才建设分步实施规划,进一步完善招录方式、编制、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探索建立现代畜牧的编制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2]。二是建立完善人才考评机制,规范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聘、人才的推荐测评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品德为导向的,有利于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评机制。

2.2提升引才机制,优化人才梯次结构

一是完善实用人才引进机制和专技人员公招办法。按照人才建设规划,制定分年度人才引进计划保障措施。根据基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需求,招收长期从事推广服务工作的“土专家”;落实“用人单位选人,人事部门审查”的进人机制,根据岗位特点,灵活确定公招时间,放宽考试专业。二是按照“进的来,留得住”的原则,树立柔性引才理念,鼓励采取聘用、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精通畜牧技术、长期深入一线开展工作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引才机制。三是加大培养力度,提升队伍综合素质。稳定人才梯次培养通道,分计划逐步完成在编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加强上岗人员业务技术的学习,将县、市、省、部级别的培训学习作为任职、晋升的必备条件,促进畜牧部门内人员积极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论人才队伍的“金字塔”结构及其优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