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例6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1

关键词:工业遗产 沈阳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环境资源匮乏、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原因,沈阳市某些门类的工业发展逐渐衰退。伴随其生产空间废弃化,也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如何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是我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用三部分对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旨在普及工业遗产的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工业遗产概念、揭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国内外经典实例向读者展示当代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流方法;第三部分对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沈阳市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和途径。

一、工业遗产基础知识

(一)工业遗产概念

1.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1]。

2.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2]。

(二)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物和相关遗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正急速从现代城市里消失。正像我们曾经不正确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遗产。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的多。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二、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例

本部分将向读者展示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这些经典案例告诉我们:合理的利用是真正保护好工业遗产的目的。

1、德国鲁尔工业区

曾是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的一个典型实例。这个有着近200年历史而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通过改造得以复活;以“亨利钢铁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典型。亨利钢铁厂位于哈廷根,建于1854年,1987年关闭。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特点设计是使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其中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这样就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

2、北京“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的重点工业项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798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原属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自2002年开始,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这里已经提升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798”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影响,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三、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探研

(一)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沈阳市现状工业遗产的调查走访发现,目前沈阳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不够

沈阳市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第一台快速风镐、第一台自动车床在沈阳,这些工业遗产都是沈阳市乃至全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部分。然而在沈阳市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与工业遗产有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寥寥2处,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

2.家底不清

沈阳市一直未能对本市的工业遗产进行有效的普查、认定、分类工作,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最近一次和工业遗产调查有关的是沈阳市政协在2005年针对“沈阳市工业文物保护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据了解,在这次调查的129户大中型企业中,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没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工业文物底数不清的达到57户。此次调查的对象、范围都相当的局限性,未能真实的反映沈阳市工业遗产的实际情况。

(二)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思路

通过研究工业遗产理论知识、总结国内外优秀保护经验,笔者对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普查与评估

在沈阳全市范围内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分类,建立遗产清单。以照片、录像、图纸和文字等形式系统发掘整理遗产地的景观和档案,收集包括口述历史和当事人记忆在内的信息,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建立工业遗产评估标准,以系统地认定存留的工业景观、聚落、工场、类型、建筑物、构筑物、机械以及工艺流程。

2.立法

健全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的法律法规,使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保护

(1)完整性保护:工业遗产地的保护有赖于景观与工艺流程的完整性的维护,因此任何开发活动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一点。保护工业遗产地需要对它曾经的用途以及各种工业流程有透彻的认识[7]。 (2)真实性保护:就地按原样保护是首选措施。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有压倒性的需求时,才考虑拆迁和异地保护。不鼓励重建或者恢复到过去的某种状态,除非其对整个遗址的完整性有利。合理的开发干预过程必须可逆且尽量减小影响,不可避免的改变都应该记录下来,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妥善保管。(3)通过再利用来保护:对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能够在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产业用地的再利用,保持地区活力,可以给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的就业机会和心理上的稳定感。所以,除非该遗产地具有特殊的、突出的历史意义,一般情况下允许对工业遗产地进行合理的再利用,以保证其持续得以保存。鼓励将工业地区的游憩与旅游活动与工业遗产保护相结合。

参考文献

[1]TICCIH,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S],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2003。

[2]《无锡建议》[E],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2006。

[3] 邢怀滨,如何科学认识工业遗产的内涵与价值[A],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2006。

[4]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实例[N],上海文汇报,2004-10-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

中途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相比于文化遗产有着较大程度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捉摸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非物质性和载体的活态流变性,也因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的保护方法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而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提出,有利于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强化物质的载体、规范保护过程、扩大接受的范围以及增强保障的真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档案保护是在新型保护领域上的探索,而对于档案学来讲,也给档案理论以及档案事业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如下。

(一)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指非物质自始至终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起自身的形成过程到以后的存在以及传承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加以实现,因而能够从某些方面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以来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它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活动中进而不断发展,最终才有了各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文化。因而,文化的社会性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也具有社会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主体是多种多样的,但主体成分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非物质文化的形成也与当地的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以及当地的的地形、气候、人文环境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交流等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的手工工艺需要一代代的延续,表演技巧的传承需要人们言传身教,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一旦离开传承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将会发生破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保护方式、保护手段等都是以人为媒介来进行选择,人们的强烈保护意识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

(二)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比喻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以及存在的价值显而易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本身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历史信息,更是历代传承者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反应着人们的感情、思想、信仰以及审美、价值观。例如戏曲艺术的形成是经过表演者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观摩改进,从每个细节入手直到整体的完美表演,无处不凝聚着表演者的智慧以及心血。人们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而且还要研究它的起源、兴起和演变、发展的过程。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沉淀依然吸引着广大爱好者。

(三)地域性。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因其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具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深刻影响着本地域的文化,同时地域性的存在也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

(四)多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存在形态上。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清晰的展现着人们的生存状况。

(五)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们活动的开展,表达出人们的某种情感、信仰等。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较大程度的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概述及其原则

通过实施保护可以使得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工作得以联系。档案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到有形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作为一种系统性的保护方法,就是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档案纳入档案管理范围,以档案管理的系统要求来对其实施保护,以此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的目的。其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遵循分类、依项建档的原则。以项为大类进行建档,即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切忌分项不清,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项复杂性,在分项过程中很难做到分项的准确无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和整理又是一项极具科学性的工作,其中,坚持系统的有序化则是此过程的重中之重。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即对较为散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整理。如果分类立项,建档的不合理将很大程度上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

(二)遵循分级建档的原则。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的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的“分级”即是在价值和管理层次的划分。我国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人文价值大小,将其分为四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相应的有效的管理。可参考国家文物的“多级保护制度,依据遗产名录级别,划分档案管理的价值级别,以便于系统性的管理以及重点保护。

(三)遵循抢救性原则。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面临严重的考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时刻都可能面临消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要紧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步伐,尽可能做到抢救一项建立一项,保证档案情况的真实、完整。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人们深究的话题。如何使其完好的保存下去,更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执行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作为一种新型保护方式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应作为保护任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理论初探[J].湖北档案.2011, (4):92-9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3

公园主角高架铁路,属于曼哈顿西区铁路一部分,废弃多年,是美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众多工业遗产之一。

这条高架铁路1934年通车,但到了1950?1960年代,公路运输业急速发展,铁路运输量不断下滑,当1980年最后一趟列车载着冰冻火鸡驶过后,这条铁路也划上句号。

1980年代中后期,铁路南侧部分建筑在居民的呼吁中逐渐拆除,剩余铁路设施在1990年代也彻底闲置,野草丛生。直至1999年,在当地居民成立的非营利组织“高架铁路之友”呼吁下,“高架铁路公园”创意开始出现。2006年,时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亲自主持“高架铁路公园”动工仪式,这片工业遗址再次重生。

如今,这座公园归属纽约市政府,具体维护及运营工作由“高架铁路之友”负责。“高架铁路公园”成为美国对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也是近年来美国工业遗址保护由民间推动的新尝试。

从19世纪对费城独立宫、总统华盛顿故居弗农山庄的保护起,美国社会便萌发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宣告成立,之后陆续推出《历史古迹法案》等一系列立法和计划,从联邦立法及行政层面开启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之路。特别是1966年通过并签署生效的《国家历史保护法案》,为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立法基础。

在此过程中,美国人逐渐意识到,这个国家丰富而独特的工业遗产也亟须保护。1969年“历史工程记录”计划(HAER)启动,对桥梁、水坝、铁路、工厂等历史工程和工业遗址进行测绘、记录、存档。这项计划与1933年的“历史建筑测绘”计划(HABS)联系紧密,形成一整套HABS/HARE标准,便于对历史遗迹测量和统一管理。

多项计划的协助,让废弃的高架铁路变身城市“空中纽带”。无论城中“土著”还是外地过客,都可找个闲暇时间漫步于铁轨边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公共步道上。当年高喊“拆除”的人们或许未能料到,这条重生的景观也“盘活”了周边社区。

在2009年6月“高架铁路”公园一期开放之际,布隆伯格说,公园为周边社区吸引了20亿美元私人投资,两侧拥有“园景”的楼宇也吸引不少画廊、餐厅、精品店,整体商业回报超出纽约市对为公园所投入的1.15亿美元开支,同时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此前恐怕没人料到这项计划能产生如此规模的经济影响力。”布隆伯格说。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4

厘清对口述历史档案的认识

科学梳理口述历史档案的概念。目前,档案界普遍称的“口述档案”或“口述历史”,其概括还不够精准,会使人产生歧义,造成认识上偏差。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实际上现在我们所说的“口述档案”也好,“口述历史”也罢,均是指做口述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而言。即是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而形成的录音、录像或文字记录。基于以上认识,用“口述历史档案”替代当下通用的“口述档案”或“口述历史”,或许更能体现其内涵和实质。

准确认清口述历史档案的特点。口述历史档案,无论其形成,拟或其形式,均与一般档案有所不同。一般档案多由文件转化而来,口述历史档案则是保存在人头脑之中的记忆。它的形成是一定的主体为有效地保存人类社会记忆,而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采访的结果。口述历史档案关注了个体的记忆、经历、体验和感受,平民性是其显著特点,同时也具有叙述性、多元性和规划性的特点。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说:“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帮助那些没有特权的人,尤其使老人们逐渐获得了尊严和自信。”

准确把握口述历史档案的功能。口述历史档案与一般档案价值互补。一是它可以完善文件档案宏观抽象,反映微观细节的不足;二是能够突破文件档案的避讳,揭示更多的历史真相和背景关系;三是增加文件档案记载的佐证,可以使历史恢复或接近其本来面目,四是弥补文件档案记载的缺失。纠正文件档案内容的讹误,勘辨成说;五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社会记忆得以传承,六是口述历史档案还有抚慰作用。“当某个少数族裔或原住民意识到自己的声音被国家档案馆保存,自己的族群将在国家历史和集体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会感到没有被歧视或忽略,这有益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谐。”总之,口述历史档案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蕴含丰富的历史记忆因子,这些记忆因子可以与文件档案相互印证,形成历史记忆的合力,共同清晰地再现历史原貌。

明确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定位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构成。所谓国家档案资源,是指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成。国家档案资源在档案所有权方面,既包括国有的,也包括非国有的,在组织制度方面,既包括体制内的,也包括体制外的,在时空方面,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实的,还包括将来的;在存藏及分布方面,既包括档案机构的存藏,也包括社会其他机构的存藏,还包括民间的存藏、流失海外的档案资源,更包括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由于受传统思维影响,一个时期以来档案资源建设主要侧重于体制内的档案资源,即对档案管理体制内的档案资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归档和移交制度,使其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利用、保护和传承。对体制外的档案资源,如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虽然有所关注,但建设力度不够,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游兵散勇状态,还未步入集体军团的正规序列。那种将口述历史档案工作看成是可抓可不抓的观点,不仅错误而且也与《档案法》精神相违背,国家档案法律赋予档案部门至高无上的档案管理权,它管理的档案范围,既包括国有档案和非国有档案,也包括体制内档案和体制外档案。2010年明,国家档案局批准将云南省作为开展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试点地区,是“大档案资源观”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视。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量大面广。我国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十分丰富,领域宽阔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生活、社会管理等各个层面。有以事件为主的口述历史访谈,如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建设工程等;也有以专题为主的口述历史访谈,如社会变迁、经济生活、市井风情、民俗文化等;还有以人物为主的口述历史访谈,如各界精英、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平民百姓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9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外,各地方也确定了数量可观的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口述历史档案涉及范围之广,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是抢救历史记忆的迫切需要。无数的案例证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是带有抢救性质的一项任务。一个睿智老人的逝去带走的是一段历史。尽快对口述历史档案进行抢救性建设,不仅关系到口述历史档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与档案资源丰富有序的积累息息相关。据报道,在已经公布的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年龄多为六七十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表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衰亡的高峰期。他说:“在我个人的经历中,许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调查中发现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如今大多已故。”致使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又据报道,2011年10月2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85周岁的历史“活证人”倪翠萍老人去世。如今,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200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大多患有疾病,身体状况并不令人乐观,预计未来5到10年,这些珍贵的历史“活人证”将消失。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路径。包括

三个层面:一是通过直接采访制作口述历史档案。有重点地确定方向,按照规范的程序,如口述历史档案项目的选题、制定计划、开展访谈、口述历史档案保存等步骤,或记录,或拍摄而产生形成口述历史档案;二是对社会已形成的口述历史档案进行收集。我国做口述史的范围较广,有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出版部门、新闻媒体等,涉及到历史学者、社会学者、作家及其热心人士。因此,口述历史档案也分散保存在诸多方面,需要畅通收集渠道,将口述历史档案实体或信息集中保存;三是对社会各界已形成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予以整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分散的状况,不利于充分实现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为此,需要对全社会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布局,使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资源体系。

建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

创新制度设计。首先,加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相关法规建设。目前,我国没有直接的口述历史档案方面的法规,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中对涉及的口述历史档案已作了规定。如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口头文学”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指出国家对其“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地方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也都有这方面的规定。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采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真实、完整记录、整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之一;其次,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口述历史档案标准规范,应当明确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范围、保存模式、保存载体、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档案馆采集、接收口述历史档案的样态、范围,以及开发利用等,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和指导。鉴于口述历史档案与一般档案在管理上有所不同,需要制定科学管理规范。如扬州市档案馆2007年制定了《口述档案归档整理方案》,明确其整理原则、分类方案、基本内容和整理方法。

创新资源建设模式。一是建立档案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机制。档案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责任,加强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史学界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沟通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纳入体制内运行;二是设置口述历史档案组织机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在国外之所以成功,需借鉴的经验是他们设置从事该项工作的专门机构。如美国建立有全国性的口述历史协会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分会,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设有口述历史中心。我国可以在国家和地方档案馆分别设置口述历史档案中心,或口述历史档案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口述历史档案工作的开展;三是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纳入规划。统筹安排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保持其系统完整,避免零敲碎打的急就章现象。如云南省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均已将抢救口述历史档案列入“十二五”规划,积极探索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方法与途径。四是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使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得以良性运行。

加强团队建设。口述历史档案的形成和积累属于跨学科性质的活动,不仅涉及到档案学、历史学的知识,也涉及到社会学、新闻学等领域。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史学功底、档案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并经过严格口述访谈及档案整理知识培训,掌握相关的技术技巧。目前档案界这方面的力量还十分薄弱,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大力培养迫在眉睫。2010年国家档案局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在昆明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培训班,2011年云南省档案局组织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接受口述历史档案管理与研究强化培训,解决急需的口述历史档案人才问题。在高校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设置“口述历史档案”培养方向,培养口述历史档案专业人才,也是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实际培训和高校培养,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口述历史档案队伍,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5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甘熙宅第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2-0117-04

一、引育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文化遗产因丧失其原初功能而被废弃,最终因与新的城市建设不协调或缺乏保护资金等原因被拆毁或任其衰败。

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生机。今天,遗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最醒目和发展最快的,鉴于旅游的动力源于吸引物,或者用营销学的术语来说,属需求驱动型(McKercher&Cros,2002),文化遗产无疑是引致遗产旅游的重要因素(Alzua,O’lean,and Morrison 1998;Herbert 1995)。人们发现城市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方式转化为文化资本以维系自身的生存甚至创造巨大的效益(Dutta,M.,Banerjee,S.&Husain Z.,2007)。中国山西省的小城平遥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平遥城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汉族传统城镇,建于14世纪。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WHC,2005)。自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的10年间,全县旅游门票收入从104万元增加到73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每年1250万元增加到6.4亿元,与此同时,平遥先后投入了近20亿元对古城进行保护和整治(孟苗,仝美超,2007)。当年平遥人羡慕别的地方高楼林立,急于改变自己的城市面貌,如今则为古色古香的老城感到骄傲和自豪。

平遥并非旅游业发展和遗产保护取得共赢的特例。许多事实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使城市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阮仪三,严国泰,2003)。事实上,旅游发展已被视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毕竟有着不同的诉求(赵夏,2000),两者关系中存在冲突的一面。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不仅会伤害文物建筑本身,还会导致其非物质文化特性的丧失:如上述平遥的例子,有研究认为过度旅游开发对城市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视觉污染”(张松,2001)。因而,旅游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存在局限。

二、甘熙宅第背景

1.文化价值

甘熙宅第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老城南部,包括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有300多个房间,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墓葬,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明城墙一起并称为南京三大明清景观。其建筑风格有别于江南地区流行的徽派和苏式建筑,显示出强烈的南京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甘熙是清代著名文人和方志学家,其后辈中颇有擅长昆曲(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戏剧,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表演者。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2500年的历史文化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都城文化,二是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陈平,姚远,2003)。老城南的传统街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在2002年制定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有两处传统街区被列入保护范围:城南传统街区和南捕厅历史街区。后者除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外,已被重建或拆迁作房地产开发。幸运的是,甘熙宅第及其周围地区因旅游发展被保存下来。成为展示老南京生活方式的主要场所。

2.保护和旅游开发

甘熙宅第是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随即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传统民居,1986年筹建民俗博物馆,将南捕厅19号的居民迁出,对建筑进行了修缮。1992年11月,甘熙宅第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1995年,甘熙宅第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南京市政府将民俗博物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在博物馆的推动下,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得国家建设部的支持于5月17日启动。中央财政拨款用于建筑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的拆迁费用则由南京市政府承担。与此同时,博物馆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制作了《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维修设计方案》,并邀请市建委、省文化厅、东南大学的有关建筑专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动迁和维修,2002年9月28日民俗博物馆重新向市民开放。

2004年,南京市规划局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完成,规划总用地30.5公顷。根据此规划。这里将成为融特色居住、旅游、文化、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打造与夫子庙、朝天宫齐名的传统文化旅游区,现存建筑将视情况被保护、修缮、重建或拆除(杨俊宴,吴明伟,2004)。

2006年甘熙宅第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南京市政府投资1.5亿元的甘熙宅第地区改造项目竣工。博物馆设6个主题展区,分别展出老南京的生活情状、昔日宅第及包括四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的南京地方传统工艺,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种民间文化的临时展览。展示厅应用了多媒体触摸屏和声控技术,引进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工艺制作和售卖。南捕厅15号的花厅则是票友们定期集会演习昆曲的场所。博物馆还承办一些传统的典礼,如婚礼、寿诞等,只收取低廉的成本费用,允许游客参观。博物馆的收益主要来自门票和经营的地方风味小吃。

三、案例选择与资料调研

甘熙宅第不仅在建筑上具有突出的历史文物价值,更是老南京生活的缩影,代表了南京历史文化中民间文化的一面,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俗传统日渐湮灭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宅第一度沦为破败的大杂院,如果不是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确定改建为博物馆、发展旅游业的方向,恐怕早已同城南地区的许多其他老建筑一样,被新建筑取而代之了。旅游业发展使甘熙宅第重获新生,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

修缮,许多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收藏、展示乃至延续的场所。当然,旅游开发中的一些做法也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挑战。

2007年7月,东南大学暑期实践小分队对甘熙宅第及其所在的南京老城南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包括对当地居民、文物管理部门的走访;就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包括旅游开发)问题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有关甘熙宅第规划方面的信息来自政府网站和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案例分析

虽然以文化为动机的旅游活动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McKercher&Cros,2002),怛通常旅游管理和文化遗产管理是分别进行的(Timothy,D.&Boyd,S.,2003),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全球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此,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会同产业、科学与资源部在国家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出版研究报告。提出了遗产地成功的旅游的7个指标(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2000):

(1)首先,遗产地的重要性必须被规划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这样遗产才可能得到妥善保护;(2)建立起互助互惠的关系;(3)在商业规划中有针对遗产问题的具体措施;(4)向遗产所在地和居民投资;(5)进行负责任的产品营销;(6)提供高质量的游客体验;(7)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

以此为指导,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乌鲁姆鲁码头、岩石区等诸多地区成功实现了由被废弃的遗产到著名旅游地的转换,具有较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借鉴这7个指标,分析本案例如下。

1.政府、规划者和管理者较充分地认识到了遗产的价值

甘熙宅第自1982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即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于1995年和2006年跻身省级和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级别节节升高,国家建设部、财政部、计划委员会专门立项对甘熙宅第所在的南捕厅地区进行保护,在南京市规划局2002年完成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南捕厅历史街区被列为南京市仅有的两处传统街区之一。2004年完成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此评价:它是具有悠久历史并能反映南京从古至今城市建设发展脉络的仅存不多的地块之一。这里蕴涵着大量历史性建筑及空间环境等文化资源,记录着具有古都南京城南地区特色的传统以及沧桑经历。这些集合记忆体和独特的传统风貌都是南京文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资产和重要基础。这些都表明作为遗产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政府及规划者对其遗产价值有着明确深刻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对遗产价值的强调都偏重于物质实体(建筑),对建筑和社区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

2.有限的互助互惠关系,

过去的20多年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助互惠关系逐渐建立起来。首先,作为文化资产所有者的政府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熙宅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政府所乐见的。其次,当地居民通过拆迁补偿改善了居住条件。再次,民间艺术家和收藏家有了展示其作品与收藏的场所。最后,广大南京市民有了一个怀旧的好去处。

不过。这种关系尚未成熟和健全,尤其是社区的利益被漠视。绝大多数拆迁居民因无力负担昂贵的房地产费用而搬到城市其他地方,永久离开了他们曾长期生活过的家园。这样,原有的社区结构被破坏。

3.在商业规划中强调遗产价值

2004年完成的《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将甘熙宅第及其周边历史街区定位为“融特色居住、旅游、文化、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原来的工厂企业被迁出,宅第周边建成一个大型仿古街区熙南里。熙南里的商业定位非常明确,只租不售瞄准老字号,引进地方风味饮食、手工艺及其他地方产品商家,彰显南京的地方文化特色。

4.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维修、规划编制、居民及工厂拆迁和环境整治。2007年完成了投资1.5亿元的甘熙宅第二期工程。

5.有限的产品营销

甘熙宅第作为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如吆喝大赛、导游技巧大赛以及各种临时性的主题展览等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除了这些文化活动外,鲜有商业营销。2008年上半年在南京旅游窗口地段中山陵和夫子庙的随机调查表明,只有9.4%的游客到过甘熙宅第。该景点也没有被旅行社纳入一日游线路。

6.提升游客体验的努力

自甘熙宅第作为民俗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以来,管理方做了大量工作以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博物馆里安装了触摸屏,游客可自助得到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一些展览中安装了声控装置,造成更逼真的效果。引入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制作和表演,游客可当场请教学习。其经营的地方小吃因选料精细、口味地道已经小有名气。博物馆还向社会提供传统庆典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展览的参与性,提高游客体验质量。馆内还可提供哑语导游服务。不过。在遗产旅游中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解说系统却差强人意。据现场调查。除了大门入口处有简单的导游服务,其余整个博物馆没有工作人员讲解。工作人员对博物馆及其展览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7.社区的权利和义务被忽视

在甘熙宅第修复和改造的全过程里,除了一笔拆迁补偿外,原住居民的权益几乎没有体现,也听不到他们的呼声,他们似乎被简单地一笔抹掉了。

五、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旅游在保护物质遗产方面功效显著。甘熙宅第这一湮没许久的建筑群改建为博物馆、成为旅游吸引物之后,其文物价值得到政府与市场的充分重视,政府斥巨资进行维修和环境整治,使凋敝的建筑重放异彩,避免了同其他许多老城南的民居建筑一样自然衰败或被人为拆毁的灭顶之灾。这体现了旅游对遗产保护的积极作用。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旅游作为遗产保护的手段暴露出了更多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社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更甚之,原住民与遗产地之间的历史联系被强行割断。而我们知道,历史建筑的保护决不仅限于建筑的物质结构,还应包括当地的历史(TyleT,2000)。社区结构本身也是遗产的一部分,并且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现实的环境。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遗产的突出特点,离开了“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完整性和活力。因此,从本案例看,旅游对城市遗产的保护是不完整的。

更进一步,我们不妨对旅游作为遗产保护手段的机制进行粗浅的探讨。历史城区中的文化遗产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其原初功能的丧失。它们不再“有用”: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或者不再流行,如工业时期的厂房、设施老化的拥挤的街区、被机器工艺取代的手工工艺、一些传统娱乐活动等。旅游发展可以为这些遗产再造“生态”,即重新赋予遗产以用途。遗产被改造为旅游吸引物,为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获得经济效益用于自身运转,使其由“无用”重新变成“有用”。但旅游再造的生态不是原生态,而是商业背景下的“次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范文6

关键词:当今中国、城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Abstract: the present China is undergoing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eriod of large-scale, violent storm tide of urbanization, conflict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very sharp and complex. In the face of such a historical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several cases, puts forward proposals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aspects of.

Keywords: in today's China, urbaniz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J8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引言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大潮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破坏,然而现在的破坏不同于以往的破坏,他是基于当今中国是开放的、稳定的中国,处在当今世界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获得全面共识的潮流下;是基于当今中国从政府到公众都有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意识”和基本的保护知识;是基于当今发达的媒体、快捷的讯息通道以及较为全面的监督平台和法律保障。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面对城镇化的大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依然是那样严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案例

1.1 北京梁林旧居遭拆除事件

2009年,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为12、24、26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旧居因涉及商业项目,被划入拆迁范围引起关注。多数文物专家认为应将其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予以保护。在随后的两年中经过“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梁林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这期间,国家文物局表示该建筑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正如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此次是“公然拆毁已被认定的文物建筑”。

一名小女孩从废墟上走过。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

号院的“梁林故居”已被拆除。新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1.2 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事件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2012年初,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的行营也被拆了。

照片说明:被脚手架和防护网包围着准备拆除的蒋介

石“重庆行营”。图片作者:刘潺

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将在原址原貌复建行营。根据当地文保部门的说法,2011年11月,该址的保护方案通过了重庆市文物局的审批。当时正在进行的施工是这项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2012年8月将在原址进行文物复建。工程预计2013年10月竣工。

1.3 南京张治中公馆违规拆改事件

图为被拆毁的张治中公馆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中心—现代快报(南京)

图为重建后的张治中公馆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中心—现代快报(南京)

南京张治中公馆被列入“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名单”。

2007年,有消息称,张公馆被“非法拆除”。南京市文物局对此的回复是,当时产权人以“年久失修,结构严重老化”为由向文物局提出维修申请,但暗地里行的却是拆除之事,直到媒体将此事曝光。文物局对此的处罚是“罚款25万元,责令改正”。后又违规重建,并以数千万元价格挂牌出售,2012年则又沦为开发商的售楼处。

2.分析与思考

2.1分析

三个案例都发生在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中,三座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都有非常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城市中,依然发生了强拆文物的轰动事件,而且是在文保部门介入,在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下发生的。这个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2.2思考

针对当下中国的城镇化大潮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我们应该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北京、重庆、南京都能发生如此恶劣事件,那么其他城市,其他小城镇又会发生什么呢?那些拆除的都是省市级文保单位,而未定级文物或级别更低一级的县级文保单位又会怎样?

2.北京梁林旧居违法拆除后,北京市政协委员李乔指出:“……,目前的处罚力度太小,最高处罚才罚款50万元,……。我要是开发商的话,你让我赔50万元,我给你加10万,真成一个笑话了。”【1】

李乔说的并没错。中国的文物保护法中指出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上述案例都是在执法部门三令五申的前提下,被公然拆除的,那么这算不算情节严重呢?为什么仅仅是罚款了事,而不吊销资质证书呢?如果公然抗法都不算情节严重,那什么算呢?

3.重庆行营拆除案例中,根据当地文保部门的说法,其程序合法,既然合法,为什么整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迁延数月,是文保部门撒谎,还是公众和媒体没事找事,借题发挥?要知道,文保部门代表的是政府,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能说清楚,都要让公众和媒体猜疑,政府的公信力何在?

4.著名作家冯骥才表示:“作为文物保护专家,我们只有呼吁和心疼的份儿,但文物保护的主体不是我们这些人,而是某些政府部门。”【2】一语中的,可是面对被拆迁文物的某些政府部门,他们是怎么表现的呢?

3.几点意见

3.1法律法规层面

大幅度提高违法拆迁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处罚金额。

同时,对于入刑的标准应降低,目前刑法中最低是破坏省级文物,可以降低至市级文物,同时将目前文物定级改变,取消县级和未定级,未定级的为准市级,法律层面等同市级。

3.2政府层面

在政府层面,只能依靠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的完善,以文保部门为主体,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的配合。根据有关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会定期举行学习,这时可以增加或加强有关城乡规划、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他们才是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真正主体”。

3.3专家、公众与媒体层面

虽然冯骥才表示,“……,文物保护的主体不是‘我们这些人’”,但就当下,“我们这些人”在许多情况下还是起到了相当多的作用。“我们这些人”不单是文物保护专家,还包括公众与媒体。

政府部门总是说,文物保护面广、量大,管理人员不足,文保经费也不充足,都给保护带来难度。在此情况下,完全可以依靠专家、公众和媒体,招收义务文保人员,定期开展民间“寻宝”(主要指不可移动文物)活动,可以大量减少文保部门人员和经费的不足。

3.4扩展文保覆盖面

城市每个时期都应有其代表性的建筑,并纳入保护范围。包括近现代具有一定价值的工业厂房、办公楼、中小学、高等学府,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内成片的低矮破旧的住宅区,不是拆掉,建设一些仿古的住宅楼,应当是逐步改善居住环境,保留一些历史居住环境。体现历史名城价值的不仅仅是那些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包括这些居住环境。

结束语:

面对城镇化大潮下摇摇欲坠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仅靠某一个部门或人员的能力,而是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部门的有力作为以及公众、专家和媒体的监督,创新工作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三个案例——综合了每日经济新闻、新浪新闻、新华网、新京报、网易新闻中心、现代快报(南京)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