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计划范例6篇

科研项目计划

科研项目计划范文1

摘要: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湖北省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26

收稿日期:2017-07-27

0引言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湖北省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项目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施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和细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规范,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用。通过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介绍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从制度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结果应用3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出建议。

1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本情况

1.1湖北省科技计划专项分类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设置及各计划属性,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分为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专项4类。

(1)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应用基础方向、科学前沿开展的探索性和前瞻性研究项目,旨在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加强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增强湖北省源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面上类项目、杰青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重点实验室项目。

(2)技术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旨在攻克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如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软科学研究类项目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主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旨在促进加强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4)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科技创新条件共享平台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类型分类

根据项目是否产生现实的、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分类,科技计划项目又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类、技术开发项目类和科技支撑项目等类别。

(1)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以论文、著作、专利等为主,主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成果等为目标,支持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基础研究项目。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2)技术开发类项目成果形式主要为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改进,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

(3)科技支撑类项目主要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基地、营造良好环境等基本条件,主要支持为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专项等项目。

2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分析

2.1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建设

为保障绩效评价有序进行,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省财政厅2012年制定了《湖北省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实施、结果应用以及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2014年印发了《湖北省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操作指南》,有效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同时2016年就湖北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暂行办法广泛征集意见。湖北省科技厅先后制订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湖北省科技计划相关管理规范(试行)》,并于2017年6月修订印发了《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申报受理、评审与立项、实施与检查、验收和监督进行了规范,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配合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报告将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承担单位的信用体系。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区域创新发展

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同时,湖北省科技厅现已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管理,开通了“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等网络信息化,保障了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2绩效评价方法

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主要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整体计划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如下两种:

2.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影响等为定性评价,难以准确衡量。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把这些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清晰。

2.2.2指标评分法

按照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计划层面和项目评价结果,对各指标赋分并归总得出计划评价结果。

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及时到位率、预算执行率等定量的指标可根据总体情况评分,业务制度健全性、社会效益等定性指标则综合考虑总体情况评分和项目平均分两项得分,评分一般为两者平均分,此方法优点是比较直观,缺点是比较麻烦。

2.3绩效评价应用

2.3.1指标设计

根据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及财政支出内容的特点,确定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结合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依照相关文件,湖北省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主要按照省财政部门的部署和绩效考核进行,分为项目目标、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4个一级指标。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及科技支撑类项目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基本一致,项目产出和项目效果则根据绩效目标设定(见图1)。

2.3.2结果应用

参考国内外的做法,结合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情况,绩效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对应分值区间为:优:评价得分≥85分;良:70分≤评价得分<85分;中:50分≤评价得分<70分;差:评价得分<50分。

3完善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的建议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要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促进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现行评估指标忽视了不同项目的特殊性,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笼统,指标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应根据科技计划项目不同类别,针对性的细化指标,比如知识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专项主要为基础性研究,其产出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与其他专项应有所区分。同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行书面评价和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单位填报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2)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建立项目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反馈和报告制度,一定程度上公开绩效评估结果,加强公众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监督;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项目承担单位,根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科技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加强整改,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实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网络化管理。实现绩效评价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如可在“湖北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添加科技项目绩效管理模块,有利于项目单位在网络上填报信息,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也可在线综合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各单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等项目全过程信息,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从而保证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全面性与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

2地方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

科研项目计划范文2

Abstract: Tradi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 has many drawback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introduced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not only can make the human, material, information, capital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ources to achieve optimal configuration, but also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大学生科研;创新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22-02

————————————

作者简介:欧新潭(1979-),男,湖南郴州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0 引言

十报告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采用三层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1 原有业务管理模式及弊端

过去对“计划”采用单一职能部门开展业务的方式来管理,过多纠缠流程中的细节。“计划”需要调动各部门的人、财、物,教务处与其他部门是同级机构,以“指挥与控制”为基调的业务管理模式不仅没有效率,也不能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学生团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增强项目团队的战斗力,必须更多地“激发与引导”来提升项目管理的执行力。

2 项目化管理的含义和基本思路

项目化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管理者,客体涉及到项目的工作范围,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实现项目目标[2]。

项目化管理从具体任务出发,调动相关的多个职能部门,有效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高效地完成预定目标,把团队战略转化为现实的成果。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

3 三层项目化管理实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采取项目化管理工作模式,按项目规模由大到小,分三层对校级、院系级、学生团队项目进行管理,使得各级项目目标明确,各司其职。

3.1 校级项目 校级项目为本年度全校“计划”。项目主管:校长,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项目成员: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科研处、团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领导。目标是提升全校“计划”实施效果:数量和质量。具体任务是确定全校年度目标,提出合理的增长预期,争取专项经费并分配各院系,制定或修改“计划”涉及的规章制度,负责校外联络校内协调。资源约束:投入经费、教师和学生数量、政策。

在校级项目中,校领导的牵头使得部门间协作、共享更加顺畅,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权责明晰: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全校“计划”,学生处负责宣传、动员,财务处负责专项经费支出的监管,科研处负责将教师的研究课题提供给学生选择,团委则培育“计划”中的优秀项目参加“挑战杯”赛事。为更好地推动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展开,学校从宏观层面上制订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立项、经费、结题、激励等方面实施规范管理,保障学生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创新能力。制度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研究活动的有章可循,又为大学生研究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2 院级项目 院级项目是本年度各院系“计划”,项目主管:院长(主任),教学副院长(副主任),项目成员:教学管理组,专家组,指导教师组,学生团队组。目标是通过贴近式宣传等手段,鼓励本院系更多学生参与“计划”,提高院系学生项目的立项数、结题率和优秀率,并产生高质量成果。具体任务是教师科研课题供学生选择,组织本院系学生组队申报项目,开展立项评审并推荐至学校,监督检查项目开展情况,组织结题验收,统一管理本院系“计划”经费。

项目评审时,由于本科生申报的科研项目大多与专业紧密相关,且每年申报的项目数量较多,考虑到评审的专业性和工作量,评审工作主要由院级项目组承担,校级项目组负责全校学生项目的审核。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院系将开展中期检查和监督,中期检查内容包括项目进展、项目变更、项目延期、经费使用、存在问题、下一步研究计划等几方面。各院系认真听取学生团队对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汇报,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给予合理化建议,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在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采用学校和学生团队直接管理,而采取由院系监控管理的方式,既能保证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完全由学生支配使用,又有精力及时给予学生监督和指导,避免学生无序或不当使用经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得经费使用更合理、更有效,发挥了最大效用。

3.3 学生团队项目 学生团队项目是本科生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主管:项目负责人,项目成员:本院系同学,跨院系同学,外校学生。目标是调动各方资源高质量完成项目,注重过程收获和结果效益。具体任务:组建团队,在教师指导下申报项目,制定科研计划,协调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合理使用经费,形成科研成果。拥有的资源:人力和智力资源(跨院系跨学校同学、指导教师、课题资源),财力资源(学校专项经费、院系配套经费)、物力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

为高效完成任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课题情况组建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团队,促进不同专业背景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开拓视野,优势互补,并邀请一名专任教师开展申报指导、过程指导和结题指导。这种项目化管理形式促使成员相互团结,互助互励,共度难关,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融入社会能力。

3.4 三层项目的关系 三个层次的项目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之处:第一,各层项目的目标在本质上都是一致:期望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收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活动结束时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第二,项目规模从大到小层层包含,之间存在组织间的交流,信息上的互通。区别在于,第一,各层项目的规模大小不同,内部团队构成不同;第二,各层项目具体任务不同且不能相互替代,比如校级项目组要充分放权给院级项目组开展一些具体工作,不能事无巨细地采用业务化管理模式控制项目。

4 结语

大学生科研计划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借鉴项目化管理模式,明确权责,优化协调,调动各方积极性,搭建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实践长效机制,有利于营造努力科研积极创新的氛围,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指南[R].北京,2007.

科研项目计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41-03

一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并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都简称为大创计划)项目。

二 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背景及现状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组成。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医学工作者常常遇到用现有的科学发现或知识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这些知识空白点就为基础医学指明了研究方向,对临床问题的研究会促进基础医学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事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认真严谨地进行科学研究。而且,新世纪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都对21世纪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研究显示,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进实验室机会少、平时课程学习任务的繁重、老师学生的单向交流、基本科研能力教育的缺乏等,绝大多数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科研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思维,不了解常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背景知识以及检索电子文献的能力存在不足等方面。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培养任重而道远,继续深化大创计划项目实施,建设好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实施体系是其有效途径。

三 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的构建

2007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全国项目参与高校共计120所,江苏省有10所高校受批,但我校不在名单之列。同年,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精神,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该计划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校,我校作为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得到了有力的经费支持。这为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探索和实践契机。

2012年,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全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均有机会申报部级立项,我校同众多高校一起拥有了更广阔的部级平台资源。大创计划经过八年实践,可谓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中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本科生受益最多的项目。除了资金投入,教育部同地方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立项、资金管理、监督、评价考核等制度,积极搭建大创计划交流平台,加强了各学校间创新活动的开放与交流。南京医科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大创计划项目,注重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部级、省级有机衔接成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但在实践与探索中仍发现许多不足之处,不利于其进一步深化实施。

四 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行对策

学校围绕大创计划开展了系列活动来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和校三级实施体系。学校主要通过建设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注重选修课和专业课的结合,引入“问题导向性学习”(PBL)“案例教学法”(CBL)等先进教学方法,举办名师讲坛等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科研兴趣;同时面向本科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统计学基础、医学检索、项目申报及计划书撰写等专题培训讲座及各类学术竞赛。下面将针对学校在实施大创计划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探讨相应的对策,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项目申请困难,学生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对现代医学创新的不断认识,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仍然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兴趣,出现了项目课题建立难、指导难、申报难的现象。很多同学在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提出某一研究兴趣点,但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完备和科研素质的缺乏,其研究想法往往是不完善的、片面的、存在科学研究漏洞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在组织学生申报前,很少统一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也很少公开具有指导能力的老师信息,导致出现有想法不成形、有想法无指导等项目申请困难的现象。

针对大创计划项目申请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对申报学生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科研培训,完善申报流程,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同时,应该公开指导老师的信息,让学生可以自主与老师联系,使兴趣和想法获得指导和认可。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其创新想法的落实,这也是使大创计划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的奠基石。

2.配套课程不健全,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但系统化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项目规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大创计划的保障,也是学生从事其他相关科研探究的基础。学校对本科生医学知识的传授主要形成了以专业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辅,网络课程为新兴补充的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就课程体系而言,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如何继续拓展这个领域的范围,而是怎样深入改善课程的教学品质。对此,学校可以增设相关课程,部分研究生课程如“医学科研思维与创新”等也可作为选修课程来对本科生普及。在医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入专业教学中。学校还应增加对PBL教师的培训与考核,继续推广PBL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学习,即认真独立思考问题,课后主动查阅文献,与同学交流讨论,学生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查阅文献中可能会发现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少,缺乏创业指导

在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各项目小组之间甚至项目小组与指导老师之间并没有形成固定完善的交流机制。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的单方面。这就会导致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各小组之间缺乏沟通,难以交流经验和心得,经验信息的不畅通降低了项目的实施效率。目前江苏省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其中有供本校项目负责人之间交流的系统,建立两年已超百万次访问量,且国家、省级层面每年会定期组织项目展示年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交流系统不实用的缺陷以及小范围的年会交流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参与项目学生之间的沟通需求,尚缺乏一个实用的、固定的、多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我校目前仍主要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创计划,缺乏对创业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截至2014年,仅成功申报了1项部级创业训练项目。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医学生将来就业的行业针对性也强,又缺乏创业的指导,医学院校及社会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毕业生将来都会投入医疗卫生系统,忽视了医学生这一群体在创业方面的需求。

4.评价和鼓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的需求和出发点不同,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也不同,那么对其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大创计划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专家评价为主,结合季度考核和中期考核,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的考核目标。在评价考核过程中,缺少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理由,造成评价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这样也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相对应的鼓励措施的缺乏也会严重打击项目实施学生的积极性,挫败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可以对不同分类的项目进行分开考核,并制定和公布考核量化标准,积极听取参与项目的学生代表的建议,力求评价考核客观、合理、科学。同时应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以便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考核还应该注重透明化、公开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建议。还应完善相关鼓励机制,对通过验收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学生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教育学分;对优秀成果和作品,优先推荐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对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本科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五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医学院校应该配合国家和省教育部门,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工作,通过落实为学生提供便捷条件促进项目课题申报,健全配套课程并改善教学品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对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完善评价和鼓励机制等可行对策,深化项目实施,有效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2]匡宝平、朱启文.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2012(7):56~57

科研项目计划范文4

自筹经费项目申报指南

 

一、高新技术领域

(一)总体安排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按照省、市《大力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行动计划》部署和“强链、补链、延链”的科技需求,以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为目标,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高性能新材料技术、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产业链发展开展科技攻关和理论研究。

(二)支持重点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优先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加强虚拟化技术、大规模并行处理、网络信息获取、数据存取、数据传输、数据可视化、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保护等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研究;优先支持智能监控、智慧家居、智能交通管理、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智能移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优先支持网络、通信与新型电子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优先支持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加强北斗与物联网、云平台、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相融合的综合应用服务模式研究,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北斗定位、导航、授时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等。

2.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优先支持机器人本体及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先支持新型传感器、数控加工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优先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等先进交通装备研发及应用;优先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技术研发与应用。

3.新能源产业技术:优先支持新型光伏电池与组件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优先支持氢能存储、高功率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研究;优先支持智能电网技术,加强新型智能配电、分布式新能源及智能电网发展前沿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大规模分布式发电能源的并网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灵活并网集成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开发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监控技术及装置、分布式供电系统并网和换流标准化装备和产品等。

4.高性能新材料技术:优先支持OLED、石墨烯、碳纤维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优先支持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韧性、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性能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结构的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用高光电转化效率柔性晶硅材料,具有光传输、光转换、光电耦合功能的新型特种陶瓷材料、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研究。

5.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先支持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企业和专业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研发设计、虚拟实验、技术交易、创业辅导、科技金融等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优先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验检测产品及关键技术研究。

6.重点产业链发展:围绕我市新型显示、机器人、现代通信、大数据、氢能等产业链,开展“稳链、补链、强链”有关研究。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企后备培育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优先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内单位申报项目;优先支持联合市域外特别是京津科研单位及重点企业申报项目;行政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申报或参与项目。

(四)业务咨询方式

高新技术科   5212183

二、农村科技领域

(一)总体安排

重点围绕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节水增效可持续发展、绕农业绿色优质生态关键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数字农业与智能化农机装备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新产品,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配置先进创新链,用先进的技术、绿色的模式、经济的投入、科学的标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支持重点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投入品及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绿色高效肥料产品及关键技术研究;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绿色农产品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及环控标准化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

重点围绕粮棉油、杂粮、蔬菜、林果、畜禽水产等五个方面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建立集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快繁、试验示范一体化的种业创新体系。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优先支持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主体或园区入驻企业申报项目;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优先支持研究、转化国内外一流技术及重大科技成果、急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先支持科技扶贫项目等。

(四)咨询方式

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科    5212185

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

(一)总体安排

重点围绕卫生健康、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社会公共事业创新等四方面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新产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回应民生关切,稳步推进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健康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大科技供给,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二)支持重点

1.社会公共事业创新。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发展热点问题,重点围绕我市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城市安全与发展、政法科技、应急产业、文体事业等领域重点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为提高我市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2.卫生健康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我市疾病防治和公众健康的问题与需求,推动一批疾病防治与健康促进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应用示范,提高我市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能力。

3.生物医药创新。针对我市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康复器具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生物技术前沿布局,加速推动生物技术在工业、医药等领域融合应用。

4.资源与环境方面。以资源开采和综合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要针对资源勘探开采和综合利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优先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承担项目;卫生健康领域涉及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以及涉及伦理和人类遗传资源的,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项目申报单位法人需对所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伦理安全、技术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安全性等负责,申报系统审核通过,单位同意申报即视同完成审查。

(四)咨询方式

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科    5212185

    四、软科学研究

(一)总体安排

突出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聚焦优化 整合科技资源、打造协同创新高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凝练研究课题,为创新型廊坊建设实现新突破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决策咨询服务支撑。

(二)支持重点

1.科技创新智库建设项目。重点围绕全市科技改革、政策创新、发展战略、服务管理等,选取相对稳定、连续研究的项目,提供服务团队、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智库支撑。

1.1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分析我市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找准问题与薄弱环节,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开展深度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载体支撑、建设路径、建设方法与重大举措。

1.2 面向“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全球视野、全局思维系统谋划“十四五”我市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针对平台经济、跨界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提出适应我市发展阶段、引领我市经济跨越提升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战略举措与建议。

1.3 京津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研究

围绕临空经济区、首都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探索构建“京津研发、廊坊孵化产业化”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主要体制机制问题和政策制约瓶颈,聚焦三地创新链协同,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科技园区共建,聚集创新人才,共享创新要素,互联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等,研究提出重大政策举措建议。

1.4 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究

借鉴省内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针对构建我市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成果互用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以及建设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等的重点领域和具体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建议措施。

1.5 我市科学普及能力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体系,通过详实的数据挖掘、客观的区域对比,分析我市科普目前的基础和发展现状,剖析科普工作特色与短板,围绕提升我市科学普及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拓宽科普资源、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作用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市科普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1.6 科技创新政策与评估体系研究

围绕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政策效应评估体系,梳理我市现有科技创新政策和国家支持创新有关政策,编制科技创新政策“一本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分析各类政策中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条款,整理分析政策落实中执行标准不衔接情况,提出政策跟踪评估、优化政策体系、健全评估框架、完善评估方式方法等对策建议。

1.7 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案例研究

梳理供给侧改革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及时搜集分析整理出我市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成功改革措施、机制模式、经验做法,建立典型案例,为我市各级各部门提供借鉴。

2.重点领域研究决策项目。结合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激活各类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重要对策建议。

2.1 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县域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策研究

通过调研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和县(市)经济发展动力驱动模式,总结县域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模式间的相关规律,寻找制约县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探索破解县域科技创新发展困境、加快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方法路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2.2 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重点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先导和未来产业等,研究提出我市5+1,7+6支柱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2.3 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研究

通过对环首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的深入调查分析,构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农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和有效模式,以机制和模式的建立打破各行政区域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有关对策。

2.4 科技园区建设对策研究

围绕部级高新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区和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的任务要求,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科技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研究提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应采取的建设模式和产业发展对策。

2.5 我市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研究我市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现状,对比国内主要省市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和政策措施,分析和总结前期成功企业案例,研究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和快速成长的主要促进因素,提出我市发展新型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对策建议。

(三)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需满足申报通知要求,项目执行期一般不超过2年。同时,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选题属于软科学研究范畴,纯社会科学领域的项目不予受理。

2.项目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对策性、操作性。      

3.申报项目时,申报单位应围绕优先主题选取涉及的研究内容自行命题,突出当前研究重点。鼓励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团队。

4.科技创新智库建设项目研究团队骨干人员一般不少于5人,牵头人所在单位从事该优势领域和方向研究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上,近几年有相应的研究基础。

(四)咨询电话

科研项目计划范文5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70-02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资料,是重要的科技信息储备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支持生产建设和科研发展等重要作用的主要手段。

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重要性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我国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包含大量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潜在的科技信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奠基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和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前人的研究和成果作为它的基础,科技创新根本无法实现。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非常重要的科技档案资源,将前人的研究和成果都给予了精确记录,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工作者真实地了解前人的研究历程和成果,由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对科技创新具有启迪作用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当前的科研人员可以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得知前人相关研究中的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有助于产生新的研究思路,激发产生科技创新的灵感。第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则可以提供与科学判断有关的信息资源,由此来验证科技人员的判断。第三,科技人员在进行研究之前,通过对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来进行有效的研究,能避免重复研究。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中,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导致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开发意识淡漠,重管理轻利用;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电子档案的出现也给项目档案的保密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开发意识淡漠,重管理轻利用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长期处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下,导致一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重管轻用”上,主要完成按时接收,安全保管,按规定接待查找档案人员等工作。再加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察觉科技市场和科研工作者需求的最新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将收集、保存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进行系统加工,导致多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简单的数据整理状态,信息开发不充分,价值低,无法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快速查找和共享。

(二)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突出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中还存在不少知识产权问题,突出表现在产权的流失、产权破坏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效益的发挥。

1.产权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承担单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科研人员重项目研究、轻项目档案的观念依然很严重,造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政策掌握不全面,致使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意识,进而导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2.知识产权人为破坏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知识产权人为破坏是指在开发利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过程中,由于人的行为而造成的知识产权破坏。如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制度的不健全、执行不力导致无意或者蓄意破坏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知识产权。如有些科研人员缺少归档意识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科研实验原始记录不记录或记录不规范,造成重要的科研数据丢失、科研报告不完整等情况,最终造成科技计划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不齐全;有些科研单位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被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窃用或抢先注册专利,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电子档案的发展使保密工作面临新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档案的管理成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电子档案的大量产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贮存方式,随着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逐渐增多,纸质档案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电子档案为传统科技档案的利用开辟出一条新路,但同时也给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新问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录了重要的科技信息,不能随意变更、传播,重点针对特定的科研人员开放。电子档案便于储存和利用,但是,对电子档案的处理过程必须依赖于电脑和专用软件等现代工具,一旦借助的工具出现故障,会造成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可变或丢失。另外,电子档案便于修改、容易拷贝,这就给原始档案的认定带来了难度。虽然有技术可以防止伪造文件和在“原始文件”上任意修改,但是类似的限制功能是人为设置的,发生失真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所以,在现代工作环境下要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信息传播的可控性仍是需要攻克的一大课题。

三、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作用,为科研人员及时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更好的服务科研活动,对提高新的科技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技术成果水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注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积极开发和利用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要意识到,面向本单位,面向科技领域,大力开发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为新的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促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业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档案记载、积累的科技信息在科研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取得的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开发和科学研究的投入。

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来说,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项目档案开发利用环境,及时升级相关技术和设备,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

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和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增强保护意识

1.加强普法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要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首先,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要对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保密法》等档案管理中涉及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任何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成果据为己有、非法使用、泄露或转让。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各单位或科研人员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由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提供资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其成果具有公共属性,更多的是要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个人不能随意处理。所以各级管理部门应对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科研人员为国家服务的意识。

2.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使用者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必然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应分清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哪些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哪些是属于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之外的,对于利用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项目档案,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权利。在开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利用服务活动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开发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信息产品,这种智力性劳动成果由于具有独创性,则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利用者,既要注重对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自由阅览、复制等合法权利的保护,同时也要强调对其非法利用行为的控制和惩治。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与利用

在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的环境下,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信息在产生、处理及传输的过程中,使资源共享、近远程查询利用成为现实的同时,也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保密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因此,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各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必须要配以多项行之有效的保密技术,以确保党和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才可以较好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化服务功能。为了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利用的安全,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物理技术保障,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保密管理。具体可采取物理隔离的办法,严禁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上传,严禁联网或一台计算机多用;也可以采取安装屏蔽设备或使用视频监控保护等方法来解决。二是网络技术保障,主要是使用保密技术来建立访问监控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定位跟踪等。对于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有专人负责,对上网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必须进行保密检查。应依据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设定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内容尚不能完全开放或未解密的电子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不得使用普通的移动存储设备通过拷贝的方式利用。对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要用专用工具进行定期检测和拷贝,以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信息的可靠性。对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标准等,以保证电子文件的质量。

四、结语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具有能够及时保存科技信息的优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对科技计划项目资料的升华和再创造。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积累,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供完整、可靠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新才,陈荷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建设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2):84-88.

[2]刘春泽,宋宇.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135.

[3]潘世萍.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政府权益的体现[J].档案学研究,2007(6):11-13.

[4]宋峥嵘,唐宝莲.浅谈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J].科技档案,2012(1):6-9.

科研项目计划范文6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

一、国家科技计划、科技计划项目及项目档案由来

(一)国家科技计划

1982年,国家正式出台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标志着我国的科技计划已从科技规划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形式。“国家科技计划是指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的,以中央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行政部门组织和实施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它科学技术活动”①。到目前为止,共有五大类30多个科技计划,从不同角度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

(二)科技计划项目

“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安排,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就称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②。自2003年起,我国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总数量就接近或超过万项(见表1)。

表1:“九五”~“十一五”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总数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

与科技计划的发展相适应,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的概念及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1998年以前,这类档案一直被作为科研档案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单独的档案类别;1999年开始,政府开始酝酿“课题制”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档案管理问题开始引起关注;2002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档案”的术语开始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出现。

2004年,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与北京市科委共同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课题《新时期北京市科研档案管理与对策研究》③,首次开展了项目档案的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并界定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一词在学术文章中最早出现在笔者所著《科技档案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研究》一文(发表于《北京档案》2005年第10期)。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专指以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并列入国家或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在其管理和实施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原始记录。”④

项目档案不仅是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唯一成果),是项目管理的载体,是项目实施、验收及成果推广应用的真实记录和可靠依据,也是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项目档案的内容构成

从完整反映科技计划项目整体情况出发,一套项目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依据档案内容所反映的职能划分

科技计划项目相关单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的管理;另一类是项目承担单位,从事项目的研发活动。这两类部门的任务不同,决定了其形成档案的内容性质也不同。据此可将项目档案划分为项目管理档案和项目研发档案两大类。

1.项目管理档案。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检查与验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2.项目研发档案。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研发过程、研发技术、研究条件、研究成果与项目运行等活动,具有凭证依据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依据档案的形成主体划分

由于科技计划项目涉及到若干参与单位,它们在各自的工作中所形成的项目档案,构成项目档案的整体。由于这些档案反映的具体活动与任务不同,它们既呈现为不同的文件类型,又具有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见图1)。

图1:项目档案构成示意图(以项目形成主体为标准)

1.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形成的档案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是科技计划项目工作的主管部门,他们在履行项目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档案:(见表2)

2.各类授权或委托单位形成的档案

(1)项目主持单位形成的档案。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科技部专项计划部门和授权或委托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其中所指授权或委托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即项目主持单位,代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对项目研发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的职能,其管理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档案:(见表3)

(2)其他受托单位

其他受托单位是指以合同的方式接受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项目中某些专门性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招标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以及档案质量评估单位等。受托单位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资质,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种类的档案(见表4):

3.课题承担单位形成的档案

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实施的主体,负责完成《课题任务书》规定的任务,他们在课题研发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档案:(见表5)

三、项目档案的特点及管理要求

项目档案产生于科研、生产活动中,具有一般科技档案的特点。但由于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有自身的规律,使得项目档案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特点。

(一)形成主体的多元化。项目档案形成主体的多元化源于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复杂性。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涉及到四类主体:一是政府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申请的审核、项目进行情况的检查及项目验收等;二是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授权或委托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即项目主持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任务的完成、关键技术的突破及项目的科技保密等,承担组织实施的责任;三是项目承担者,负责执行合同或计划任务书,完成项目目标任务;四是各类项目受托单位,负责完成项目管理及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专业性工作,包括招标、监理、审计及各项评估等。

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导致项目档案在形成上的分散性,对项目档案完整性构成潜在威胁。科技档案管理学基本理论强调科技档案的特点是具有成套性,项目档案也是以“套”作为其完整形态的。各自分散形成的项目档案共同记载和反映了该项目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成果,它们之间既以不同的工作阶段相区别,又以总体的科技程序和科技内容紧密衔接,构成了一个反映该科技项目活动的材料整体。因此,从整体上而言,只有各个部分的档案都完整,才能认为项目档案完整;而任何一个部分的档案不完整,也可能意味着整个项目档案的价值都将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对项目档案实施严格的全过程控制,包括从档案工作的组织上选择适当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从各类项目文件形成与积累上实施质量控制,从项目档案的完整归档、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上实现规范管理。

(二)形成主体的临时组合性。为集中科研优势、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的创新与成功,2001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合发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指出:“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科技计划项目的研发工作是由通过申报和审批程序组建的项目团队承担,项目的内容和要求不同,研发团队的承担单位与研发人员的组成也各不相同。项目的参与者即项目档案的形成者,都是根据项目研发任务临时组合而成的,项目结束后研发团队就会解体,使项目团队具有临时性或一次性的特点。这种情况极易造成项目档案形成与积累的各自为政,档案不易集中和难以补救等问题,并且影响项目科技成果的后续使用与推广应用。这就要求在项目档案管理中明确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在项目管理与实施过程中同步规范项目文件的形成与积累,保证项目档案的真实与完整,有效控制档案工作可能面临的质量和安全风险。

(三)项目档案归属的复杂性。项目档案主要是在国家资助的项目中形成,国家作为投资主体应享有研究成果的部分权力。考虑到科技成果不同于政府的行政成果,它并不能完全凭借资金与物资投入直接生成,而是要通过具体承担单位及研发人员的大量智力劳动来获得。因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除科技部事先合同约定科技成果归国家所有外,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科技成果完成者所有”。《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中再次强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外,国家授予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

课题制管理的实施,使得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往往不止一家,而且承担单位的所有制成份复杂,甚至有个人投资参与的情况。项目成果特别是其知识产权将在项目参与各方之间进行分割,很容易产生档案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纠纷,同时也不利于成果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因此,项目档案管理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处理好项目档案所有权的界定、项目档案的保管及利用政策等特殊问题,使国家投入巨资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能实现最大收益。

(四)内容构成的综合性。项目档案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其内容构成的综合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而言,既有一般的科技管理内容,又包括招投标、监理、评估等专业管理内容;从研发角度而言,科技计划项目一般水平高、规模大,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单独购置设备或进行基建,形成设备档案和基建档案;部分针对产品的开发项目,还会产生产品试制和生产的档案;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算、决算文件以及经费审计过程中还会产生会计档案等。因此,一个科技计划项目的全部档案中可以包括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产品档案和会计档案等多个种类的档案。

项目档案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要求在其管理过程中,既要注意项目档案自身的完整成套,同时又要兼顾项目档案与机构中其他类别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

(五)项目档案的高使用价值。项目档案与一般科研档案相比具有使用价值广泛、使用效益显著等高价值特征。科技计划项目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研发活动的探索性与复杂性很强,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多记载着先进的技术过程与大量的新颖信息,不仅有极高、广泛的现实利用需求,而且从科技计划自身的地位而言,其历史研究的价值也不可小觑。

为充分实现项目档案的高价值,除项目档案的保管机构按照档案学一般方法开展多种方式的档案利用之外,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目前欧美等国家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四大报告”,其核心内容是把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中产生的档案及相关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技术内容、中间数据以至经验教训,尽可能向公众开放共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国防科技报告体系,但民用科技投入产生的大量项目档案、数据和信息,目前基本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状态,极大限制了其科技资源效用的发挥。因此,建立中国科技报告制度,对国家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永久保存、集成管理和有效利用,是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档案学术与实践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SQSM201211417008。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

③2004年北京市计划项目软科学课题.课题编号H020820320190

④潘世萍.科技档案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研究[J].北京档案,2005(10): 17-19.

参考文献:

[1]贺德方.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J].情报学报,2013(5).

[2]杨柯.国家科技计划综述:功在当代的千秋大业[J].中国科技信息,1997(1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