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题研究范例6篇

产业专题研究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使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始终与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将智力资源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寻因求解。

(一)高校对产学研合作价值认识不到位,合作层度不深

地方高校是产学研合作中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的供给者,所以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地方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认识不足,使其在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方在项目的宣传和推动上不到位,主动走出去的少。一方面表现在对产学研的宣传不到位。使得企业及其他合作方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了解大多停留于纸面上,影响了企业对产学研项目的投资热情和信赖度。另一方面,学校与其他合作方就合作内容没能做到良好的沟通。对合作各方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导致产学研的各主体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服务,进而影响了合作的最终效果。高校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在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培训、人才输送、合作研究等方面,例如还可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深一层次的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二)企业产学研合作目标不清晰,缺乏远见

因为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以及研究成果最终如何投入生产和投放市场,企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前,一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时存在过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容易导致合作的短视。另外,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对科研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对研究出来的成果不甚满意,从而影响了企业对下次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对国内外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的认识不足。国内的一些科技成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是虽然存在技术差距但更适合国内或本地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但这类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却被许多企业以“技术水平落后”否定或者是惧怕市场风险而不敢加以投资。还有企业在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时,从根本上就是希望以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利润,所以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合作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不能用长远而理性的眼光来对待产学研合作。

(三)政府对产学研合作重视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

一是地方政府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但仍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加之与各高校、企业之间在产学研合作上沟通不够,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二是政府制定的措施相较于当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明显滞后,激励措施跟不上,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调控和指导作用不明显。三是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国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时间早、金额大。如英国政府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一项总额为4.2亿英镑的自主产学研合作“联合计划”,美国政府在1990年就推出了15亿美元的“先进技术计划”。此外,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经验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法规制度尚未制定。

(四)产学研合作中的中介机构少,发展程度低

地方产学研合作中的中介公司数量少、机构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发展程度较低。中介机构提供的中介服务不及时或提供的信息缺乏准确性,特别是在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相当有限,没有发挥信息互通和协调作用,中介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原因分析

针对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未能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区域特色

地方高校产学研定位不准确,盲目照搬重点高校的做法,没能立足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依托经管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积极找寻符合自身的产学研合作之路。一些高校过分重视学术研究和各类奖项,在产学研合作成果中多是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这使得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没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知度不高

一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急于求成,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合作的心态没有摆正,对于成果的期望值过高。还有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可能因为资金问题产生分歧,致使产学研合作中断。另外,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科研提高产品竞争力,自己也想搞,但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和资金预算,对市场把握不准,导致合作研发出来的产品不一定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失去信心,合作难以继续。

(三)社会各方对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不够

产学研合作起源于国外,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等诸方的关系;如何筹集和利用资金;如何实现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何合理分配合作利益;如何激发合作各方的积极性等等问题,还有待社会各方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都是产学研合作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地方高校方面

1.立足于经管类专业特点,主动服务产学研

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努力探索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密切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进竞争机制,发挥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关注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优化教育资源,更新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经管类人才,主动服务于产学研。因此,我们尝试以下经管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1)以“导师制”开展研究性学习。导师可以选择适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产学研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当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行订单式培养,服务企业。把地方高校当作企业的人才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量身定做,并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将实验室模拟实习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课堂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初步熟悉企业环境和业务流程,并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企业模拟情景,分角色解决问题。在完成实验室模拟实习后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4)规范开展校企合作,实行“校内+校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经管类专业知识,然后到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管理、科研实际相结合,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良机。

2.敢于创新,打造品牌,寻找多种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应立足于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质量,敢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品牌,从根本上认识产学研合作给高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益处。学校和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合作中良好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寻求多种合作模式。同时还要有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二)企业方面

1.转变企业的发展思路

企业应自觉承担和实施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方针和任务,正确认识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型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价值所在。企业应与地方高校逐步形成互惠共赢、平等公正的合作关系,合力协调产学研运行、管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遵守合作原则,坦诚沟通,顾全大局,实现共赢的目标。

2.完善体制为科技创新打造坚实基础

完善体制构架,与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开发新的科技产品,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科技创新的路子。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这不仅可以激发人才的事业心,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发展,又可以为各方带来更大的效益。

3.合理投入和运用产学研资金

对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投入和运用,企业应做好资金的预算,专款专用。同时应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透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产学研合作营造一

个良好的资金运作环境。

(三)地方政府方面

1.加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每年在地方财政预算上应有计划地增加对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地方政府根据高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实际需要,考虑资金投入,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其次,政府可与银行进行沟通,引导银行制定对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在资金存贷款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和措施。再则,政府要起到监督管理者的作用,监管地方高校和企业对产学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与规范。最后,对企业投资于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政府应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鼓励产学研合作的环境。

2.政府应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挑选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中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研究成果,为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

3.完善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快完善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管理机构;规范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监管和招投标工作;切实解决地方产学研合作项目监管模式落后、监管机构运作不规范、缺乏复合型产学研合作项目监管人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众.探索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途径[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

[2]龙镇辉.社会实践型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以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项目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7).

[3]伍慧春.国家科技项目监理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4]赵礼强,赵冰梅.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

注:

本研究为2011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ga105)研究成果。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合作社 利益 规范

一、江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江阴市位处苏南,是全国百强县之首。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352元,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自国家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江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遍地开花、协同发展的趋势。从2007年第一批专业合作社产生至2010年底,全市共登记281家,参加农户21,746户,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为77.39户。

从创建主体来看,生产大户带动成立合作社是一个主流,占到所有发起人的74.6%。从产业分布来看,以种植业为主,占到了62.5%,其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养殖业、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其经营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三家省级联合社。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层次来看,许多已从生产为主导的模式发展成为集产前、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合作社,这种产业链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文化,并且生产带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使自身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江阴市采取“以点带面”的发展方针,即培养两至三个比较成功的专业合作社,然后发挥典范效应,聚集周边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在财政、信贷、税收各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方面采取了“农超对接”等机制。

但是,除了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较高以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在生产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中,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还不密切,社员难以从合作社中得到明显的实惠和利益。同时,政府对于合作社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服务和帮助。

首先,合作社只能提供给社员有限的帮助和服务。生产大户作为社长与社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一部分生产大户提供给社员的帮助和服务较少、层次较低,主要以提供基本的农技知识,开展种植培训,提供农药等等。虽然这些帮助比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来说要好,但这些帮助从发展合作社的本质来说还有一定距离,这些服务还是初级的、边缘化的帮助,社员获得的利益有限。

其次,合作社的制度规范难以发挥作用。由于此类合作社内部利益联结机制的松散,致使原本作为规范合作社发展的制度规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合作社章程、合作社大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在一部分合作社中形同虚设。在合作社中,大户具有普遍的权威,大户“拍板”的情况较多,甚至很多合作社出现了“没有大户,合作社就搞不了”的情况。由于目前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农民的现实经济状况使得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时并没有资金投入,所以在分配盈余、投票表决、召集开会等关系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时,社员基本不能参加。由于生产大户仍然是以经营自己的土地为主,不可能在成立合作社之后将利润与社员进行分配,这种合作社更多地体现“借其名,谋私利”的“空壳”性质,对于推动共同富裕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社员难以对生产大户形成约束。由于生产大户的资源、地位优势以及产品种植的经验,很容易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渐渐向外发展的合作社模式,并且随着合作社制度的架空而更加难以得到约束。这种权威由于生产大户最终以自身的产品利润为目标,造成合作社可能成为生产大户向社员推销农资、农药等各种产品的工具。同时在能够分配利润的合作社,对于分配的公平性也缺乏监督、难以保证。

第四,政府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全面。从中央文件精神到省级政府制定的具体细则来讲,大部分政策能够得到很好落实,但有些政策落实有限,这主要和各级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侧重点考虑有关,不同的地区对于合作社的发展重视程度不一。即使有大力发展合作社的意愿,但是其优惠政策也具有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导致了优惠政策只能是有限的,或者只能集中用于少数合作社。首先,贷款难问题。大部分合作社难以得到贷款使合作社陷入缺乏资金的困境。同时贷款的门槛普遍较高,其主要表现在贷款额低、手续麻烦等。故合作社只能寻求小额贷款接受高利率的代价,建立在小额贷款基础之上的合作社往往难以为继。另外,合作社以政府担保所得的贷款,需要合作社寻找反担保,这样的处理方法反而使问题更加的复杂和繁琐。其次,难以获得财政支持。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2010年共下拨了1亿元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资金。但是整个江苏省有1个副省级市和12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又有几个地级县,这样的下拨真正落实到各家合作社是十分有限的。从江阴市的情况来看,2010年全市能够获得财政扶持的合作社最多不超过3家,而整个无锡市能够获得扶持的合作社也不超过10家。此外,申请财政扶持过程中繁琐的手续和苛刻的条件增加了从政获得资金的困难。

二、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在矛盾

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两大主体组成:社长(即生产大户)和普通社员。当前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难以统筹生产大户与普通社员之间的经济利益。而这一顽症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大户“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所导致。

作为生产大户,其具有成立合作社的需求。由于大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具有相对更大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能承担的市场风险就更大,通过组建合作社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商品销售量,从而增强自身的谈判地位,更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等。但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过程中,生产大户具有自利性,其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成立合作社的,比如:更方便地取得产品的绿色认证及各种证书;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取得政府的财政、贷款、减免税收、水电补贴等各方面的支持,降低成本,获得更大地利润空间是生产大户最先考虑的。江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以村干部或村支书为主,那么某些政治上的利益考虑也是其成立合作社的原因。

既然生产大户有成立合作社的需求,那么,为什么社长与社员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呢?这就要追溯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这些规定是政府寄希望由生产大户带动成立合作社。其一,这样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的发展,其二,农民自身难有积极性。同时也希望生产大户能够与社员之间形成能够追求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希望生产大户能够有利他性。这种既希望实现效率又希望保证公平的多重考虑使得很多法律条文出现了既鼓励大户出资,又担心出资过多导致合作社被大户控制的矛盾。

因此,这样的法律规定既给了生产大户成立合作社的需求,同时也给生产大户带来许多顾虑。其一,法律规定: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一种情况,即小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生产大户给予其生产技术、资金等帮助,当小户农民得到帮助后宣布退出合作社,那么大户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并且在加入合作社的过程中,小户农民几乎没有成本,而大户却冒着信任机制的风险。其二,由于合作社主张开会一人一票,而且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这就使得生产大户的积极性降低,因为各种资金需要投入,风险需要承担,但是得到的利益却是与社员相差不大,这是另一个生产大户在设立合作社时顾虑的一面。其三,由于社员大多是收入较低的普通农民,让他们出资入股几乎是不可能的,合作社的投资主要还是来自大户自身,大户在投资的过程中,损失归自己,但是如有盈余却按法律规定要进行分配,这就难以调动大户的积极性,也难以防止小户农民“搭便车”的情况。

作为大多数小户农民而言,由于在“人多地少”和土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土地规模较小,自然资源缺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收入增加有限,拥有的资本较少,并且难以得到贷款;又缺少在产品方面的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于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也相对缺乏。正是由于上述资源的缺乏,所以普通小农户成立合作社是困难的,本来获得的利益就不高,就不太可能成立一个成本高、风险大的组织,从而只能成为合作社的社员,由于合作社自愿加入、自愿退出,又可以获得合作社的服务和便利,这之中的成本几乎是无风险的。

正是由于生产大户既需要合作又不愿意较多地合作,普通小农户需要合作又不易合作的特点,产生了现阶段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问题。

三、各级政府的不同利益侧重点以及生产大户对政府定位的认识

与合作社相联系的各级政府从最上层的中央政府到基层的镇政府对合作社发展方向的考虑,各项扶持政策的力度、对合作社的干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寄予各级政府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利益侧重点的考量,不同的考量影响了各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国务院多年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切实体现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外一条农民走向富裕的经验,中国引入此成功经验就是为了让它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途径,中央政府更多的是从民生角度来思考合作社的,在思想上非常重视,颁布法规条例,多次下发具体细则,推行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追求数量又注重质量,切实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努力,可以说中央政府是在坚决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角度来说,更多地就是一个根据各地实情制定地方规范的过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制定地方性条例,根据中央政府做出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根据各省自身实际情况,使这些政策具体化、数量化、明细化,使之落到实处,具有操作性。比如江苏省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还要设立了1亿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力情况、资源条件不同,所以对待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同。

从各市(县)政府的角度来说,如何落实政策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而落实程度取决于政府对问题的重视程度。然而,市(县)政府做出决策并不是更多地从中央政府角度去思考,而是更多的根据自身市(县)的实际情况去思考,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和结论可能和中央政府的初衷有一些的差异。比如,如果一个县以农业生产为主,大部分人的收入靠的是农业,那么这个市政府就可能重视合作社在当地的发展,那么这个地区就会重视好、落实好相关政策;而在一个农业占经济发展比重较低的市,对于工业或者第三产业可能更加重视,对于合作社的发展就可能相对受到忽视,那么基本的重视和落实就是这个地区采取方针。又比如,一个财政等各方面实力较强的市的投入一般比一个各方面实力较弱的市的投入要多。各个市(县)完全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来选择多大程度的重视和多大程度的落实的。

最后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说,乡(镇)政府是一个思想复杂的地方,它处于最基层,可能大多数乡(镇)政府的周边就是农田,所以它最能切身体会到一个政策的价值和适用性。如果镇政府对此项政策非常重视,那么必将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是,乡(镇)政府的重视和上级政府的重视是不同的,因为乡(镇)政府的资金等各项资源有限,所以即使重视,仍受制于上级政府对合作社发展的态度等客观因素,难以让合作社如它想法发展起来。同时,由于领导者个人禀赋不同,不同的镇政府领导对于这个政策的重视程度和落实程度也会不同。

一项政策从中央政府形成到基层政府落实,这一传导过程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重视程度和落实程度。为了更好的分析各地区的合作社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将各级政府对合作社的重视程度分为非常重视、基本重视和略重视三类。在这样的划分中,我们只是认定各级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发展合作社所采取的重视程度,比如有些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地区并不需要非常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并且认定各个省政府都不可能只是略重视。

如图所示:在从中央传达到基层的这个传导政策过程中,至少会产生18种不同的情况。然而,如果再加上各种不同的落实程度(重视程度和落实程度并不总是正相关的),那么情况会更多。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落实程度将影响合作社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其在经济发展的利益侧重点的不同考虑形成了对合作社不同程度的扶持和干预力度。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即使有发展合作社的意愿,其发展合作社的动机到底是为了公共利益即真正为农民谋福利走向共同富裕,还是带上个人政绩色彩都会影响到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各项政策的设计与制定。所以,合作社的发展从外部政府的作为来看,首先要看各级地方政府是否重视,之后还要看是否能够运用资源进行相应的落实。因此,不同的认识程度和落实程度对于合作社的有限帮助和有限服务是不同的。

现阶段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基本心理特点就是生产大户把合作社看作是自己的,他就像一个家庭中的户主一样经营着合作社,对于赢利那就都是自己的,那么他对于政府的心理肯定是既希望得到政府经济上的帮助,但又不希望政府过多政治上的干预。对于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比如财政扶持、贷款优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肯定是非常欢迎的,但对于政府想领导他,指挥他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些规范方面的“帮助”,他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就不那么欢迎了,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生产大户对于政府的心理也是矛盾的。

四、以集体行动理论对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分析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自私、理性、公共物品。奥尔森认为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普遍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在这个动机的驱使下,个人一般不会为集体行动作贡献,集体利益也不会实现最优。

把这个理论推广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公共物品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带给农民的各种利益和好处,比如初级阶段的技术帮助、农药的质量保证、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产品销售保证、品牌价值等,但是每个人都是自私和理性的,他们只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并且不仅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而且还会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搭便车”的行为就容易发生。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还较少时,集体行动还比较容易成功,因为这时相互监督还比较容易,大家彼此盯着对方,但是,随着社员人数的增加,监督变得越来越困难,协调分担的成本越来越困难,人均贡献减少,每一个社员“搭便车”的动机就会强烈,这也是为什么生产大户与合作社社员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非常容易展开的一个原因。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生产大户难以确定加入的社员是否存在“搭便车”的行为,产生了社员掌握了相关技术和帮助就退出的疑虑,不信任机制的产生导致了合作社的联系不紧密并且生产大户与社员进行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收益不对称和选择性激励的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生产大户对于合作社的作用是最积极的,他积极建设合作社的发展,承担了责任,付出的成本也是最大的,这也是生产大户在合作社中的权威作用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但是大户这种最积极的作用,可能产生更多的“搭便车”行为,并且在法律又注重公平的情况下,这种积极性又不能完全的调动。

通过合作社内在的矛盾性、各级政府的不同利益侧重点以及生产大户对政府定位的认识和集体行动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中,①生产大户既需要合作,但是又不愿意更多的合作(即只进行有限合作)。②此类合作社大多都是松散型的。④这类合作社中生产大户发挥了关键性和绝大多数的作用。④难以防止社员“搭便车”的行为出现。⑤各级政府的对各地区的利益侧重点的考量对合作社具有很大影响。⑥合作社更希望得到的是政府经济上的帮助而不是政治上的干预。

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问题的对策

生产大户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形式如技术专家带动型、政府带动型、销售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合作社都属于以某个核心为主体而展开形成的能人带动型合作社。能人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合中国农业初级阶段的一种有效形式,占到了中国合作社中的大多数,如何统筹好各级政府与合作社之间、生产大户与社员之间的利益问题至关重要。

(一)制定更加详尽和全面的法律和法规,奠定法制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制定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具体细则,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体系,用法律手段规范合作社的运行和管理,并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35-02

高等教育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使命,人才培养是基础,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南京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始招收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不断改革,利用学科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逐步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一、 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含金量低,就业困难,考生缺乏报考的意愿和动力[1],存在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以及报名后多数学生弃考现象。2009―2013年南京农大养殖领域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自于免试推荐和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落选生调剂生源,录取后仍有学生弃学。2014年报考人数有所增加,没有弃考,仅个别学生因为其他原因而弃学(见表1)。

表1 2009―2014年养殖领域报考、录取、报到情况一览表

分析表1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选择报考、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第一志愿报考率有所提高,弃学的学生减少,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了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的生源仍然不足,仍有部分学生是从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调剂的。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指出,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从今年实施的情况看,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学生基本都选择攻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生源只能来自统考的考生,这就要求学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首先要加强招生宣传,要向广大考生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社会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设置优质生源奖励基金,对免试推荐攻读专业学位和报考专业学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二、加大课程建设投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依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学校非常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门设立课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领域主干课程,提供经费资助。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案例库建设和课件制作等。养殖领域的3门主干课程均被立项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对课件、实验条件、课程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初步建立了课程案例群。以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为例,从两方面尝试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案例教学。提前两周向学生呈现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内容。两周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形成一个方案,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评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课程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猪场、羊场参观学习,针对所参观的生产单位情况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曾组织学生到常州某猪场参观,要求学生通过听取生产单位的情况介绍、询问或查看生产记录,发表对猪场生产管理的见解,如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建议。

课程教学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盲目听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针对具体问题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课堂上教师听取小组汇报后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2]。生产实习是另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通过到生产单位参观学习,对生产实际状况建立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时就不再感觉空洞、乏味,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实践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6―12个月的实践训练。首先要制订实践计划,包括实践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成效等;实践工作完成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实践研究报告、所在实践单位评价和导师评语。学院组织集中答辩,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实践单位和导师的评价,评选优秀,颁发优秀证书。

南京农大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养殖领域共建设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个,校级工作站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分析2011―2013级研究生实践单位情况(见表2),所有研究生都在生产单位进行了实践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接纳的研究生并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都是完成导师与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研究生到企业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完成实践训练;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利用工作站建设享受政策优惠,并没有上升到培养研究生的认识高度,接纳研究生实践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学校正在调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情况,重点检查工作站科研条件、生活设施以及接纳研究生实践情况。学校将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的固定场所。

表2 2011―2013级研究生实践单位情况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制度是前提,学校要与实践基地签订研究生培养协议,从科研项目、经费保障、合作培养方式、基地导师选拔等方面明确培养单位和基地的责、权、利。同时,对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研究生在基地的生活管理规范、专业实践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使专业实践在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3]。

从近两年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时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看,通过在生产单位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学生对生产单位的概况、生产流程、技术环节等都有所了解,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胜任工作。

四、把控论文选题,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实际问题。分析南京农大养殖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见表3),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逐年增加,2012级、2013级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完成导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去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能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的成果还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举多得。如果研究生不带课题进企业,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将所发现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并最终解决;或通过在企业实践训练,完成一份对企业的调研报告作为学位论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表3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情况(单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生源质量、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授课方式、校内导师的治学态度、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等等,都会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集中体现在对学位论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对导师实践经验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实践性的要求等[4]。因此,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保障研究生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场所,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及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学习、生活的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优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

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2]张春莉,权元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

法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3]高静,陆涓.实践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

关键[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5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周立负责中铝河南分公司,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王锋副教授负责郑州宇通客车公司……”3月20日,河南省召开了知识产权战略研讨会,5名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专家与首批10家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了课题研究“对接”。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处处长叶军高兴地说:“省局给企业配备知识产权专家,可为我们企业解决了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对重大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工作,组建了来自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科技情报所、省专利事务服务中心、高等院校、专利中介机构等单位的20余人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专家队伍。并就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等一批重大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组织专家进行研究。2003年,专家组完成《河南省专利工作现状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软课题,并获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今年,为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向企业、行业延伸,解决企业高级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难题,应新飞电器、安阳彩色玻壳、洛阳一拖等10家国内乃至亚洲举足轻重的行业“龙头”企业的迫切要求,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从专家组中选出河南顶尖的知识产权专家,长期与企业结成“对子”,帮助指导企业开展本企业、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省知识产权局给予相应的政策、培训、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

    研讨会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曹津燕、瞿卫军分别为与会人员作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专利信息分析》报告;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郭民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永苏分别就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纲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河南省今年承担的《关于建设河南省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战略研究》、《河南省冷冻、肉类食品工业专利战略研究》两个部级战略研究软课题,举行了开题仪式和首次规划研讨。

产业专题研究范文6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专题一、面向制造企业创新产品开发及节能增效的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

围绕国家战略和*制造业产业重大需求,以支持产品创新开发、节能降耗、管理增效为目标,在航空航天、冶金石化、能源交通装备等行业开展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效能,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在企业发展中取得明显实效,形成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1、在集团企业中,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开展企业间的产品协同设计技术、企业间协同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综合应用,支持企业跨地区的业务协作和供应链协同,并形成行业示范。

2、在制造业骨干企业中开展面向复杂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仿真与分析技术、生产工艺节能优化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综合应用,并形成行业示范。

专题二、面向制造服务业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

完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多个特定的领域提供服务;针对*典型制造业行业的信息化需求,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支持研发服务机构围绕“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小巨人培育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共同开展产品研发与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提升企业整体水平。

研究内容:

1、开展构建完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面向生产业,开展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行业性应用服务系统开发与规模化推广。培育行业性专业化服务机构,研究探索平台运营机构和专业化服务机构间的长效合作模式。

2、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专业应用软件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移动电子商务等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与综合应用,形成软件商品化和服务能力。

3、开展与“科技小巨人企业”行业相关的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三、申请条件

1、专题一项目申报的牵头单位必须是制造业企业,同时,需和软件供应商或系统集成商等专业服务机构联合申报。企业牵头项目应承诺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2、专题二研究内容1:申报单位必须是面向制造业企业的专业研发服务机构;研究内容2:申报单位必须与应用单位联合申报;研究内容3:“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小巨人培育企业)申报需通过区县科委推荐,并有落实的技术服务或技术依托单位。

3、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4、国内外合作项目必须有合作协议或授权协议,涉及许可研究、专利等,申报时需附许可研究批件复印件、有关知识产权批件复印件等。

5、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四、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3、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4、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6月19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18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在线递交电子文本1份。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14日至18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6、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