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例6篇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管控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日益激烈。其中,企业内部竞争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下游客户之间的竞争,上游资源供给链亦出现了竞争。此外,市场需求、资源供给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对于产品的质量、成本、种类等,客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企业以往的生产运营计划而言,其重心集中于内部生产、物料需求等方面,忽视了外部供应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供应链视域下,为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亟需改革生产运营计划。

1 生产运营计划概述

所谓的生产运营计划,即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对商流、物流、资金流等施行统一管理、控制,在科学的成本范围之内通过供应商、制造商等环节将优质的产品输送给目标客户,并在业务合同等的约束下,形成紧密合作、高校传递的动态营销网络。生产运营计划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以优化系统流程、资源等为基础,能够快速回复客户需求,并规划、制定出适宜的产品运送、交付计划。

2 目前供应链时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1)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市场环境的不稳定,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a.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市场需求、外部环境临时生变,例如:供应产品不足、产品质量不达标等。b.系统内部出现不稳定,例如:接受订单缺乏原则性,系统不堪重负,人力资源短缺等。

(2)供应链相关企业协作意识有待加强。经调查发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相关企业仅仅明晰局部信息,对供应链信息缺乏整体把握。一般来说,利益是上游企业的出发点,下游企业则以客户需求为参考依据进行生产能力匹配,将自身最大程度的产量作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然而,现实中,供应链的最大产能并非是所有相关企业最大生产能力的加和。在缺乏协作的前提下,上下游企业极易在生产运营计划方面产生意见分期,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因此,供应链相关企业应加强协作意识,进而提升产业利益与声誉。

(3)生产运营计划制定的不完善。通常,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时需要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参与,且分段完成。制定出的生产经营计划须满足预测准确度较高,部门之间要充分交流、沟通、紧密合作等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部门注重职能化,尚未一体化规划,致使生产运营缺乏统一、规范。为此,企业采取产销会以协调生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利益不同,企业进行协调时难度较大,甚至会引发矛盾产生。

2.2 解决的对策

(1)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是科学合理制定并管控生产运营计划的坚实基础。企业只有在明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熟悉上下游企业生产状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并及时修正生产运营计划,以确保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行[1]。

(2)企业建立基于客户的生产运营计划。客户对生产运营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建立与客户同步的生产运营计划,企业的制造加工过程、信息系统等须同步运行及作业[2]。以物流为基础,对预计、实际的客户需求制定生产运营计划时,企业须详细制定计划、目标,并与分销商等紧密合作,加速产品流转,实现供需平衡,进而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优化。

(3)针对供应链生产计划加强优化管理。加强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应确保信息的实时反馈,并建立完善的生产协调控制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建立,确保了生产的同步性,促使供应链的生产与供求关系同步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须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以订单为线索进行全面监控与检查。此外,企业须注重分析子计划流程,及时察觉并处理其存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以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结语

总而言之,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极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企业理论研究、实践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给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研究发现,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发展更加趋向于全球化、高端化、敏捷化等。我国各企业应正确认识自身实际发展状况,深入了解上下游企业生产状态,把握市场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运营计划,以提高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其自身核心竞争力。希冀,我国各企业通过采取建设性策略,在制定、管控生产应计划方面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使我国企业成为行业翘楚。

参考文献

[1]董鹏.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研究[J].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4:8-12.

[2]董鹏,刘立军,汪雁飞,余呈先.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生产运营计划制订和管控(续2)[J]. 汽车工程师,2015,10:16-20,55.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文2

为了使构建的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符合企业运营流程管理逻辑,支撑卫星网络规划建设,提供面向客户的运营服务和保障,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对卫星通信服务进行模块划分、描述和定义,力争构建起一个涵盖卫星通信业务建设、运营、管理完整业务链、全面系统的基本框架。

1.1基本框架的模块设计思路

对于卫星通信企业来说,卫星通信业务是其最根本的核心产品,卫星通信企业是通过向客户销售卫星通信业务产品,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价值和公司盈利发展。因此,我们首先选取卫星通信业务为切入点,希望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卫星通信业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细化分解,力争能够理清、认识、理解各组成环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框架的设计奠定基础。如图1所示,在一个卫星通信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中,主要包括了前期客户需求调查研究、业务规划、产品设计、能力建设,中期的市场营销、业务开通、服务保障、运行维护,以及后期的业务产品退出或转型升级等各环节要素;另外在其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企业人力、财务、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品牌建设等运作管理环节进行基础支撑保障。从图1可以看出,卫星通信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卫星通信业务规划和能力建设,其主要完成了由战略和业务目标驱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形成业务产品或服务能力;第二阶段为中后期的卫星通信业务的运营和服务,主要承担了对业务产品进行运营管理并形成服务能力和产生收益。两个阶段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业务规划与能力建设工作是运营与服务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业务产品,并能够及时具备能力并推出市场,才能够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和可靠地运营保障;另一方面,运营与服务工作是业务规划和能力建设的实现和发展。业务规划和能力建设工作完成之后,必须通过运营和服务来实现产品销售和客户价值增加,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挖掘客户需求,并能够及时反馈给业务规划与能力建设进行业务产品的改进、提升和开发,从而形成最令用户满意、最具竞争力的优质服务产品。与此同时,两个阶段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管理来进行支撑和保障。对于运营服务型企业来说,其更加关注运营与服务,所有业务规划与建设以及企业管理工作,都是企业为了通过运营服务产生价值、满足客户需求所需不同层面的服务保障工作。因此,为了在基础框架中突出强调卫星通信业务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支撑的两个关键环节,同时体现出企业管理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我们从总体上将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分为三大模块,即,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运营与服务模块和企业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1.2基本框架的层次设计思路

客户的卫星通信业务需求分类多种多样,我们可从市场、产品、资源和组织四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客户购买的是卫星通信业务产品,而卫星通信企业的核心基础设施所能支撑的仅是企业向客户提品所需要的资源能力,要想将资源能力转化为客户需求实现,还需要通过卫星通信业务产品进行有效衔接。对于卫星通信企业而言就是对各种卫星通信资源和服务能力进行规划、设计和组装,形成了可以独立计价和运维支撑的业务产品。此外,客户所需业务产品多样,卫星通信服务商还需要结合供应商或者合作伙伴的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用,以发挥核心资源的最大效能和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因此,客户需求的实现主要由卫星通信企业的市场、业务、资源和供应商等关键因素协同完成。另外一方面,在基本框架的设计中,我们希望构建起能够面向客户的端到端运营服务支撑体系,即以客户需求为引导,业务实现为手段,资源、供应商和组织管理流程为保障的运营服务体系。主要经过市场需求的挖掘、提炼与转达,业务的开发、集成与实施,调动内外部资源,最终实现业务并反馈给用户的过程,如图3所示。该过程中,输入端是市场,输出端也是市场,形成的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端到端的闭环,从而最终实现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和满意的服务。综上所述,为了表明客户需求实现过程中四个关键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并强调打造端到端的高效运营服务体系,我们在三大模块基础上,又将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划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市场层、业务层、资源层和供应链层,如图4所示。如图4的层次设计,将市场层放在最高层客户紧邻的第一位,突出强调企业是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需求为根本依据的理念;逐级向下的各层分别为业务层、资源层和供应链层,充分体现了客户需求实现是通过具体业务来实现,业务产品需要资源提供支撑,最底层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除核心资源以外所需配套资源的各要素协同关系。这种层次设计充分体现出卫星通信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为市场服务的运营理念。

2基本框架各模块的设计

根据前述基本框架结构设计思路,我们对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各模块进行进一步设计和定义,各模块功能描述如下。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设计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主要负责指导和支撑运营服务。包括市场战略、资源战略的制定、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构筑、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管理以及供应链/价值链的开发和管理。其中,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空间卫星资源的规划、建造、测控、运营和退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还包括支撑产品运营服务的其他硬资源和软资源,如地面测控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知识共享库,等等。运营与服务模块设计运营与服务模块主要负责客户需求实现和服务保障。包括日常的服务提供、运营支撑准备、质量保障以及销售管理和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其包含所有由客户驱动的直接面向客户的运行和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模块设计组织管理模块为完成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和运营与服务模块所需进行的公司内部机构组建,包括了任何商业运行所必须的基本的企业或商务支持。

3基本框架各层次的设计

3.1市场层设计

市场层主要包括客户需求挖掘、分析、客户细分、销售和渠道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服务产品和定价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处理、服务等级协议管理和计费等。在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内,市场层提供对企业核心业务产品的规划开发管理,包括制定战略、开发新产品服务、管理现有资源、实施市场及战略等所需职能。在运营与服务模块内,客户关系管理集中考虑客户需求的基础情况和管理。

3.2业务层设计

业务层包括业务的设计开发、业务配置、业务问题管理、质量分析以及业务使用量的计费等。在战略与基础设施模块中的服务开发与管理就是为运营与服务模块提供所需产品或服务能力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它包括服务战略制定、服务的性能管理和评估、确保未来服务需求能力等所必须的功能。在运营与服务模块中业务运行管理聚焦于对客户服务的提供,包括客户需求分析、服务方案设计、和服务保障等客户服务所需的功能性需要。本层的焦点是服务提供和管理,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3资源层设计

资源层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为支持卫星通信运营服务所需的卫星资源、地面基础设施和软资源等的规划、开发和交付,主要包括卫星资源、卫星测控站、业务监测站、运营服务网络平台、IT系统、知识共享库等,以及新技术的引入与现有资源技术的互相作用、现有资源性能管理和评估,确保满足未来服务需求的能力等所必须的功能。资源管理和运行主要负责卫星资源管控(卫星性能监视、分析和控制)和其他地面基础设资源的运维管理等所有功能性责任,确保各类基础设施资源平稳运转,能够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端到端服务能力,并直接或间接地响应服务、客户和员工的需求。同时也包括对资源的功能集成、关联和实时数据统计,以便进行信息综合管理和采取提质增效措施。

3.4供应链层设计

供应链层主要包括处理与卫星建造商、设备提供商、集成商和工程服务商等合作伙伴的交互,它既包括基础设施的供应链管理,也包括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关于日常运营的接口管理。

4基本框架的整体设计

综合上述分析,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模型一方面突出卫星服务商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支撑的核心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面向客户、聚焦前端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交付能力,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箭头以上半部分代表从卫星通信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客户需求实现两个维度进行的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结构设计思路;箭头的下半部分表示抽象化、可视化的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框架结构设计。该基本框架从顶层将卫星通信业务服务商划分为战略与基础设施、运营与服务和组织管理三大模块,并在框架布局上体现出面向客户的服务中战略与基础设施是前提先导,运营与服务是关键实施,组织管理是全过程支撑的运营特点;该框架自上而下的四个层次架构设计,充分体现出卫星通信企业是以客户需求为引导,以业务实现为手段,以资源和供应商为保障的层次递进关系,各层次环环相扣,紧密链接。这种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的层次设计,确保企业在享用客户需求时更迅速、策略更灵活,大大提供客户满意度,同时能够更优化企业内外部软硬资源的工作效能,以最高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最适当的信息服务,真正做到让大市场来主导企业的流程架构。

5结束语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文3

【关键词】 企业管理;内容

在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是使用率较高的一个词汇。但笔者在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人都可大谈企业管理,但企业管理究竟是什么?管理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极少人能说得全面,甚至一无所知,更多的只能是“略知一二”。而作为一名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些都是必备的知识。这个现象反映一个现实:我国企业管理高层的管理理论相当缺乏。在创业初期,凭着胆量和干劲、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也许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评胆量和干劲就不行了。因为此时管理的范围宽了,问题复杂了,环境变了,竞争更加激烈了。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全面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了,交流多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也随之而来,一些企业也盲目跟进。但采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企业遭受损失、交了“学费”后,我国企业管理者才知道“实用的才是最好的”这一道理。因此,全面了解和重新认识企业管理的内容很有必要。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

一、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企业将各项经营活动纳入统一计划进行管理。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包括:根据有关指令和信息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各种计划;协助和督促执行单位落实计划任务,组织实施,保证计划的完成;利用各种生产统计信息和其他方法(如经济活动分析、专题调查资料等)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据此评定生产经营成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使计划仍具有指导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企业通过对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调整的全过程,便能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有效地协调企业内外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任何一项经营活动只要有了“计划书”,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执行前经过了科学预测、全面分析、系统筹划,以及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从而确保了企业经营活动结果是可预测、可控制的。反之,没有计划书其经营活动必然是盲目的、盲动的,其经营活动的结果也将是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班子也必然是失败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企业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都不允许处于盲目的、盲动的状态,其经营效果必须处于可控状态下。换言之,计划是企业经营决策者意志和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经营决策者为实现自己的意志和理念必须要不断的夯实和巩固这个基础,不断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计划管理本质上属于控制类管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这种控制首先是企业自身的控制,其次才是同级监察、审计部门的控制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控制。企业自身的控制是计划管理的责任主体,对经营结果负责;同级审计部门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控制是计划管理的监督主体,对经营活动的质量负责。计划管理责任主体的控制对象是计划执行体系的效率和计划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计划管理监督主体的控制对象是计划实施全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二、生产管理

即通过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等手段,对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

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工作。即选择厂址,布置工厂,组织生产线,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计划工作。即编制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生产控制工作。即控制生产进度、生产库存、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生产管理的任务有:通过生产组织工作,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设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生产系统;通过生产计划工作,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方案;通过生产控制工作,及时有效地调节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既定生产计划的要求,实现预期生产的品种、质量、产量、出产期限和生产成本的目标。生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物资管理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文4

1、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全面落实市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协调运输生产中发生的矛盾,确保运输任务的完成。

2、对公营车队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3、负责公营车队安全机务工作的处理,召开安全例会和出车会,认真分析公营车队安全形势,及时解决安全机务中存在的问题。

4、严格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建立健全车辆技术档案和驾驶员档案,及时掌握驾驶员相关动态。

5、严守财经纪律,对于非法的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坚决不得报销入帐,安全完整地保存有关会计、统计资料信息。

6、负责做好营运资金回笼工作,做好现金、票据及其他有价证券的管理,确保财务、统计的真实性、安全性。

7、按时完成领导及职能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公营车队专职副队长岗位职责

1、在分公司的领导下,主持公营车队管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公营车队日常安全工作的处理,具体落实党和国家及上级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行使安全一票否决权。

2、主持召开日常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处理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编制年度公营车队行车安全目标管理计划,召开安全例会和出车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安全生产。

3、加强运输生产全面管理,确保运输生产有序、高效、优质和向社会承诺服务的兑现,负责公营车队牌、证管理工作。加强车辆管理,狠抓爱车的例保,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协调处理运输生产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

4、负责日常劳动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做好工作岗位的轮休调班工作。

5、加强财务管理、增收节支、加强考核,确保客观公正。

6、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市场动态,确保公营车队运输生产稳步发展。

7、按时完成领导及职能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公营车队机务员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落实机务技术考核指标,敦促驾驶员努力提高操作技能和服务质量。

2、负责建立健全车辆技术档案、油、胎、料消耗台帐、卡片等原始资料。

3、办理有关运营必需证件,负责编制车辆维护、修理计划和技术鉴定工作,按规定每月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检查。

4、指导、督促司机做好车辆日常维护作业,掌握和分析处理车辆油、胎、料消耗情况,推广“三节”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5、加强回场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报修,确保车辆不带病行驶。

6、协助副队长搞好公营车辆的安全检查工作,抓好安全生产,杜绝机损事故的发生。

7、协助车队做好轮休工作及完成上级领导及职能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公营车队统计兼调度工作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运输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性运输计划,合理调剂、安排运输生产任务。

2、编制公营车队运行作业计划,使公营管理办公室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围绕运行作业计划,事先作出合理安排,协调一致,挖掘运输潜力。

3、掌握执行运行作业计划,调度命令,对车辆运行不间断的组织指挥和监督,随时登记和掌握运输生产进步,保证全面完成运输计划。

4、掌握客源量变化,了解道路、天气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作业计划。

5、掌握车辆的技术性能,合理调度车辆,并作好登记,办理一切行车手续。

6、贯彻执行“计划保养,按需修理”制度,按时调车进行送修,保持车辆技术状况完好。

7、加强现场管理,掌握车辆动态,随时收集运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联系有关部门给予处理,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薄弱环节,避免运行中断。

8、采取科学调度、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加以改进,不断提高统计调度工作。

公营车队核算兼记帐工作岗位职责

1、负责车队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车队各种会议记录和各类文件、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工作。

2、熟悉劳资业务,具体负责对驾乘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办理调资、员工解聘及填报劳资报表等工作。

3、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资料,凭证和帐薄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处理各项统计报表,认真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定期分析成本升降原因,并及时书面向上级汇报。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文5

【引言】

网站运营是网络营销里的一个重要名词,它主要是指网络营销体系中一切与网站的运营推广有关的工作,主要包括网站流量监控分析、目标用户行为研究、网站日常更新及内容编辑、网络营销策划及推广等内容。网站运营是指网络营销体系中一切与网站的后期运作有关的工作。

网站运营是指一切为了提升网站服务于用户的效率,而从事与网站后期运作、经营有关的工作;范畴通常包括网站内容更新维护、网站流程优化、数据挖掘分析、用户研究管理、网站营销策划等,兰晓华认为,网站运营常用的指标:PV、IP、注册用户、在线用户、付费用户、在线时长、购买频次、ARPU值。网站运营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了设计,编程,客户服务,公司管理等。

就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看,网站的运营应当融入企业的整体经营体系中,使网络与原有的机制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发挥网站及网络营销的商业潜力。

【目录】

第一部分 摘要

一、网站运营公司概况描述

二、网站运营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三、网站运营公司目前股权结构

四、已投入的资金及用途

五、网站运营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或服务介绍

六、市场概况和营销策略

七、主要业务部门及业绩简介

八、核心经营团队

九、网站运营公司优势说明

十、目前网站运营公司为实现目标的增资需求:原因、数量、方式、用途、偿还

十一、融资方案(资金筹措及投资方式及退出方案)

十二、财务分析

1.财务历史数据

2.财务预计

3.资产负债情况

第二部分 综述

第一章 网站运营公司介绍

一、网站运营公司的宗旨

二、网站运营公司简介资料

三、各部门职能和经营目标

四、网站运营公司管理

1.董事会

2.经营团队

3.外部支持

第二章 技术与产品

一、技术描述及技术持有

二、产品状况

1.主要产品目录

2.产品特性

3.正在开发/待开发产品简介

4.研发计划及时间表

5.知识产权策略

6.无形资产

三、网站运营产品生产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需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 网站运营市场分析

一、网站运营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网站运营公司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 产 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五、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六、行业政策

第四章 竞争分析

一、有无行业垄断

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公司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网站运营公司产品竞争优势

第五章 网站运营市场营销

一、概述营销计划

二、网站运营销售政策的制定

三、网站运营销售渠道、方式、行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四、主要业务关系状况

五、网站运营销售队伍情况及销售福利分配政策

六、促销和市场渗透

1.主要促销方式

2.广告/公关策略、媒体评估

七、网站运营产品价格方案

1.定价依据和价格结构

2.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和对策

八、销售资料统计和销售纪录方式,销售周期的计算。

九、网站运营市场开发规划,销售目标

第六章 投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

二、资金使用计划及进度

三、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

四、资本结构

五、回报/偿还计划

六、资本原负债结构说明

七、投资抵押

八、投资担保

九、吸纳投资后股权结构

十、股权成本

十一、投资者介入公司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二、报告

十三、杂费支付

第七章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股票上市

二、股权转让

三、股权回购

四、股利

第八章 风险分析

一、资源风险

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三、研发风险

四、生产不确定性风险

五、成本控制风险

六、竞争风险

七、政策风险

八、财务风险

九、管理风险

十、破产风险

第九章 管理

一、网站运营公司组织结构

二、管理制度及劳动合同

三、人事计划

四、薪资、福利方案

五、股权分配和认股计划

第十章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数据预测

1.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

生产运营计划管理范文6

【关键词】全面一体化 管控体系 运行机制 构建方法

1.企业内部管控理论发展概述

企业内部管控理论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本质上是企业内部控制深入到企业管理系统层面上的一种更广范畴上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准则委员会在其1949年的《内部控制:协调组织的各种要素及其对管理者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中提出,是指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1994年,该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进一步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为实现营业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及合法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并通过相关人员实施的一种过程。

关于企业内部管控的定义,我国学者胡彦杰等给出了相当完善的解释:是指大型企业总部或管理层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对下属单位或部门采用分层级管理控制、协调分配资源、控制经营风险等策略,使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体系[1]。即:内部管控是企业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运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总称,是企业实现自我调节与约束的一种核心机制,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在企业内部管控模式方面,美国学者迈克尔·古尔德[3]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集团管控三分法”理论,他将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分为战略导向型、财务导向型、操作导向型。他提出:企业在选择具体管控模式时,可以是投资管控型与战略管控型相结合;也可以是操作管控型为主,隐含战略管控型的影子。同时,企业也要根据下属单位业务不同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模式[4]。我国学者葛晨提出了四种母子公司管理与控制模式[5],即:资本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参与控制型和平台控制型。张兴福等将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划分为集权管理、分权管理和统分结合管理三种模式[6]。

2.企业内部管控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2.1构建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必要性

综上可以得出,企业内部管控体系是企业为保证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所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控制方法、措施、程序的完整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本身并融入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现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传统粗放式的管控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为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现代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管理创新与变革,唯有站在整体运营的角度,面向生产经营全过程,遵循现代管理理论,综合应用标准化、信息化的管控手段,快速建立一套“覆盖全面、系统协调、规范有序、运作高效”的内部管控体系,才能有效抵御风险、应对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控体系,持续提升企业内部管控能力,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有效应对复杂形势的客观需要。

2.2企业内部管控体系实践探索及成功经验

在此背景下,业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积极探索内部管控体系建设与实施。如海尔集团主要采用“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基于目标分解和日清控制系统构建内部管控体系,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管控。联想集团从“战略、组织和业务”三个层面构建内部管控体系,系统强化对企业文化、客户及员工、品牌资源、财务等方面的整合与管控。黑龙江电力公司将精益规范管理融入到生产经营各环节,以标准化、信息化为手段,构建无缝衔接的全面精益管控体系。

总结分析上述企业内部管控体系建设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可供借鉴的经验:

2.2.1部管控模式选择方面

企业内部管控包括“经营管控、制度管控、业务管控”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企业应依据自身“发展阶段、经营规模、战略规划、业务布局、管理状况、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寻找强化内部管控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内部管控模式。

2.2.2内部管控体系构建方面

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境搭建、模式导入、流程设计、制度建设、文化培育、资源整合”多方面工作。企业应加强总体规划与系统设计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系、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2.3内部管控体系运行方面

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高效运行,还依赖于一系列配套运行机制的构建做支撑和保障。企业应持续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构建依法治企长效机制,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营造健康进取的文化氛围,畅通内部信息沟通和传递渠道。

3.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的概念及运行机制

3.1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是指面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基于企业高效运行的目标,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运用标准化、信息化技术来构建“覆盖全面、系统协调、规范有序、运作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4]。

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的对象是“环境、资源、技术、文化”等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整体功能的实现不是单个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整体考虑所有要素,依据现代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特点,通过“相互作用、协调统一”的管控活动进行管理。2)全面性。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目标是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管控最大程度防范企业风险,提升规范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3)适应性。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的构建基于企业内部环境,该体系的运行情况受内部环境制约和影响,同时管控行为亦对内部环境产生影响。4)动态性。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经营规模、战略规划、业务布局、管理现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优化调整[5]。

3.2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的总体框架

本文以某电力公司为例,通过调研挖掘自身运营特点和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通过调研发现,该公司目前仍存在内部管控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发展对内部管控的精细化、集约化和规范化需求急切,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环境变化和发展需要。要求企业必须改善管理规范化、提高生产经营抗风险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达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管控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和管控需求,在企业内部构建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结果如图1所示。

构建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需要以规划与计划为行为指南,以组织、制度与流程为行为边界。利用上级单位文化的影子效用,在综合管控的整体调度下,通过信息化应用平台支撑企业的运行。

规划和计划都是指公司为未来一段时期生产经营方面制定的目标及实现措施,两者差别在于周期的不同。某电力公司属于产业型企业,计划质量的高低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也是内部管控合理性的先决前提,因此需要战略管理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协商公司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组织、制度与流程指公司管理机构设置、责权分配、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等。作为内部管控的依据,组织、制度和流程旨在为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运行环境和基础。某电力公司所属的上级集团拥有完善的企业文化,为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也为实施全面一体化管控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综合管控指规范和约束公司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管控措施。主要包括经营管控、制度管控、业务管控和辅助管控。经营管控是指制定、分解及落实公司战略规划、综合计划和经营业绩指标,并对“人、财、物”实施集约化管理。制度管控是指通过组织、制度与流程体系建设并监督执行来规范公司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业务管控是指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业务体系与策略,基于业务过程整合配置关键资源,调节产品结构与产能,提升研发、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等。辅助管控是指配合经营、制度和业务管控实施的信息管理、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监督评价、纪检监察和企业文化建设等。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指基于关键数据资源整合与挖掘构建的,可支撑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相关工作的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协同办公系统(OA)、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财务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

3.3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运行机制

为支撑和保障“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的有效运作,结合某电力公司的自身特点建立了以下配套运行机制。

(1)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及时发现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实现风险管理成本最小化。综合运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方法。事前控制中通过自评、相关方评审、专家评审等措施提高风险评估的全面性。通过制定应对措施,明确责任人保证事前控制的有效进行;事中控制中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监控进行风险动态评估。事后控制时必须要定期跟踪项目计划的成果与质量,确保风险带来的错误及时被消除。

(2)诊断分析机制

企业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必定会遭遇大量的挫折与失误,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不断审视自身的缺陷,并且以强大的执行力去更正之。因此有必要定期实施企业诊断措施,以部门层级为对象,通过结合内外部联合纠察,分析部门前一周期的问题、提出后一周期的纠正措施。各部门之间进行成果梳理与共享,促进经验交流。具体采取“现状分析、措施制定、执行落实、成果推广”的四步推进,紧密围绕公司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推进执行。

(3)跟踪管控机制

在企业内部动态跟踪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闭环管理。具体围绕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按年、季、月、周不同周期制定相互衔接的计划体系,以最小周期进行检查反馈,实现计划的动态跟踪与管控。

(4)监督评价机制

通过基于过程的有效监督和评价,为实现公平、公正的考核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完善的制度必须包含科学有效的监督制度,一方面可以促使机构高效运行,另一方面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根据某电力公司的隶属产业型企业的特征,具体可以采取围绕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从时间、质量、成本等多维度进行客观评价,为绩效考核提供重要参考,最终实现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

4.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的构建方法及途径

4.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在企业内部,领导的意志和作为往往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加强体系建设工作中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责任要求,将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需要管理层站在企业全局和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和设计管控体系整体框架,建立健全管控体系运行和保障机制。通过研究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权清晰的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确保体系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4.2弘扬内控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把建设和弘扬上级集团企业文化的工作融入管控体系规划和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作用。分别从精神、行为和制度层面出发,通过交流、培训、宣贯等多种方式,将企业文化要素融入管理制度、工作标准、考评体系之中,贯彻到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营造团结和谐、自我约束、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实现企业文化与管控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深度融合与互相促进。

4.3完善制度流程,优化运行机制

采用标杆对照、DMAIC模型等方法和工具,持续推进制度梳理、流程改进和流程再造,不断健全和优化“科学、完备、管用”的管控制度和流程体系。在管控制度和流程体系的基础上,以风险预警、诊断分析、跟踪管控和监督评价为核心,着力构建运转有序、执行有力、协同高效的管控体系长效运行机制,切实支撑和保障管控体系运行。

4.4突出管控重点,提升管控效益

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执行落实为主线,以“人、财、物”为重点,着力强化面向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营管控和业务管控,同时有序推进行政管控和辅助管控,通过多种管控措施的联动实施,快速提升管控体系的整体效益,最终实现全面管控效果。

4.5后续研究及实践探索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加快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做专做精做大做强主营业务。为此,应确立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全面一体化管控模式,在上级单位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内部管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1)明晰管理界面,统一规划部署,以管理提升活动为抓手,结合经营诊断分析工作,推进机制体系创新,引导构建企业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形成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

(2)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将先进的内部管控理论与已有管理基础相结合,选择适宜的管控模式,构建符合实际的全面一体化管控体系,建立配套的全面一体化管控运行保障机制,将内部管控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彦杰,陈宏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J].时代经贸,2013(6),42-43.

[2]雷国平.关于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3]张玲,吉富星.中央并购重组过程中集团管控的研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3-76.

[4]王紫燕.浅析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J].中国外贸,2013(2),110-111.

[5]葛晨,徐金发.母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模式:北大方正集团,中国华诚集团等管理与控制模式案[J].管理世界,1999(6),190-196.

[6]张兴福,王侃.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控制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