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管理范例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纺织产业;企业经济;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因国内外市场经济高速提升,我国诸多企业的管理目标和方式方法都在随之变化。纺织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生产管理转变成如今的经营管理。就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科学化、合理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是纺织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所以在原有的经济体制内,对纺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需提高;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纺织企业的现状和应对方案进行解析。

1纺织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及现状

1.1纺织企业信息化

纺织企业信息化本质就是纺织企业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把企业的生产运作、资金管理、材料整理、人员管理、客户资源等相关事务进行计算机化,通过计算机结合各资源数据进行汇总计算,获得新的信息资源,优化后期生产运作,合理安排企业资源,使之达到纺织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区域化、方案制定的智能化和企业事务的简单化,从而持续加大企业后期生产经营的速度和质量,纺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在市场经济中寻求竞争,使得企业本身有一个立足之地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纺织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简称为“三创四化”,其中,三创即创新产品设计工艺工具、创新科学使用的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协助;四化即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协助联网化、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自动化;而相关的技术有自动检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总的来说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使用全新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替代传承几十年的传统技术,会有意想不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资本和经济效益。

1.2纺织企业信息化的实质

纺织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对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和流程、后期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使用计算机大数据功能,把企业内部的资源合理运用到最大化,从而使企业在管理方面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不断完善和提高纺织企业信息化经济管理的契合度,所以在建设信息化纺织企业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和信息技术充分融合。随时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很多纺织企业为了不落后脚步,已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地做着信息化建设,有的刚刚开始,有的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甚至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回报;相关数据显示,已有90%的企业引用财务类管理软件;80%的纺织企业进入计算机大数据当中;甚至有70%的纺织企业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同时具有电子商务功能;30%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配备内部局域网;还有从5%提升到现在25%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配备使用。

1.3纺织企业现状

1.3.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可

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很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缺失信息化类的专业工作人员,所以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停留在一台计算机、打字机或者电子账本、买个网线的层面,对真正的信息化建设不重视,没有认真了解信息化建设,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生产制造和后期营销上,过度依靠传统的管理及技术理念,对信息化不了解,导致对企业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没有准确定位,致使纺织业信息化的建设落后;关于纺织业信息化的认知有的企业还简单地认为是电脑代替手工,使用电脑做表格、做文档、做数据统计等;而真正的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输入电脑的数据进行生产制作管理、库存记录管理、销售管理等;究其根本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固有的生产模式、受限制的组织结构让某些企业不愿做出改变及尝试,所以导致不能和企业信息化进行相互融合,信息化的诸多优势不能完美发挥,最后导致产能不高。

1.3.2资金投入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90%以上的中小纺织企业很难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一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高,国际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致使企业亏损或薄利,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更是有心无力。

1.3.3管理体制

一方面,步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纺织企业的工作开展迎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为了保证自己能够跟上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掉队,纺织企业不得不对自身经营做出调整:(1)管理权责的划分,在纺织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群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在生产经营中盈利,获取更大利润。(2)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不断高速发展,考验的往往是企业的底蕴,当然,为企业盈利是开办企业的重要初衷,不过,在此过程中不应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计划,而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各相关工作部门相互了解、沟通机会不多,导致各部门单独作战,经济效益减少,所以需要将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投入到企业实际运作系统中。另一方面,纺织企业对流动资金的管理,企业实现保值和增值的前提是能够对流动资金管理做到强有力的管控;而目前为止,纺织企业很多是家族企业,不管是在企业管理还是资金管理的管理人员都是任人唯亲,好一点的聘用相对有经济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无法胜任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工作。综上原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稳固发展,传统的纺织企业无法跟上信息化时展的步伐,也就失去了在信息化时代纺织业的竞争力。

1.3.4纺织企业内部的产能过剩

因为纺织产业的融入比较简单,部分地区为更好地提高产能,过度投资、过度扩张,导致其质量下滑,甚至采取偷工减料等手段来降低产品成本,再用较低价格进入市场,恶意扰乱市场经济,对合理合法的纺织企业带来严重冲击;尤其我国的高仿行业,已达到足以以假乱真的地步,通过低投入换取高回报,所以造成我国纺织企业陷入挣扎阶段;最后,要下意识地宣传引导自主品牌,一个品牌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一颗发财树,品牌能够给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所以不管是纺织企业本身还是所在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自主研发并引导宣传使用自主品牌。

2针对纺织企业产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2.1改变管理理念,从根解决

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专业来源于了解,只有了解了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运作管理,才能更好地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实际过程当中,从基础做起,针对不同需要满足不同需求;纺织行业的使用原料范围较大,施工工艺烦琐,很大程度影响了产品的质量,致使原料后期资金周转投入较大,质量很难把控,而企业在管理结构上大多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联系沟通较少,所以导致了沟通不及时、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生产经营效能底下等;如果不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注定会被市场经济淘汰。

2.2提高信息化认识

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能够顺利展开的核心在于负责人和领导层面,一些中小企业一般都是老板一手抓,而这些老板在以自身的经验、阅历、人脉为生存法则的情况下,很难提高生产效益。在如今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浪潮下,作为阐释适者生存这四个字的手段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教会你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使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充分熟悉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只有通过信息化途径才能掌握市场经济动态,安排自身企业生产计划、制定营销手段,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利益。

2.3少花钱多办事

在我国纺织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占比偏多,其手里的资金储备相对较少,在此情况下进行信息化建设则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比如可以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由第三方平台帮助自身建设信息系统,由此减少系统建设的时间,避免项目的风险投资;有关数据显示,纺织企业信息化要增加30%的投入,但由于有效地降低能源原料的消耗,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生产可以提高85%的回报;所以鉴于纺织业的收益影响因素较多,依据自身实力进行信息化建设较困难,各企业可通过众筹方式共享信息化技术,从而获得相应收益。

2.4实行创新型经济管理制度

2.4.1确立新的经济管理模式

(1)确保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2)设立一个未来的发展目标或期望,目标的设立切勿好高骛远,要结合实际,先完成小目标再追寻大目标;(3)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可以适当设立奖励方案,因为在纺织企业的工作相对简单,枯燥乏味,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激情,对工作不认真,态度懒散,没有精气神;如果设立奖励制度,针对个人、小组、集体做不同奖励,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使企业受益。

2.4.2提升创新意识

目前为止,我国纺织企业的管理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按部就班做事模式,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要提高纺织企业管理层的创新意识。纺织产品创新项目的研发是企业能够立足纺织行业的根本,原地踏步就等于落后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纺织企业在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比例不高,导致在和国内外其他优秀纺织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其主要表现在高性能、功能化纤维的研发研制非常落后,化纤产品的差别化始终处于很低的水准;面料的研制基本上都是在高仿阶段,很难突破壁垒;丝绸和相关产品的研发技术这么多年未能更进一步;印染技术还在原地踏步;纺织品的出口在世界级市场角度都是来什么做什么,没有自主品牌,所以出口服装产品基本都是在中低档的水准。而在传统理念的加持下,面料上的样式和纺织企业的技术层面很难跟上世界级的时尚潮流,所以自主品牌的建设任重道远。

3结语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出现于党的报告中,这一战略将我国多年来重视的“三农”问题提升至新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包括产业、生态、农村风貌、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民生活5大方面。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底,我国畜牧业的总产值已超过3.2万亿元,约占当年农业产业总产值的1/3,与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飞跃和发展。但也要看到,在欧美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占比往往能达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因此,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在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畜牧业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畜牧产业高速增长,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呈现出了提速发展的特征,传统的畜牧分散养殖模式已逐渐被规模化、精细化的养殖模式所替代,养殖产业逐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我国畜牧产业发展速度的提升,保障了畜牧产品的数量供给,同时也对畜牧产品的种类起到了丰富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提升,畜牧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畜牧产品深加工,改善了传统产业模式

以往我国畜牧产业处于传统生产阶段,采用传统的粗放式、低效益生产模式,产业收益不高,附加值较低。近年来,我国畜牧产业逐渐朝着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高效益发展模式转型,畜牧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养殖农户收益不断提高。2018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上规模的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约有8万家,总营业收入接近15亿元,畜牧加工产业的产能同比增加1000万t以上。

1.3 推动产业领域延伸,实现产业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间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养殖、观光养殖等养殖产业与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融合愈加普遍,这些融合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力量。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有效提高了农业产品供给结构的科学化水平。

2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引种不规范

引种是畜牧业养殖产业的重要环节。在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粗放式发展过程,许多养殖户为了追求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种渠道较为多样,但在引种的过程中并未对引进品种进行科学严格的检疫检验,导致一部分带有病患的禽类和畜类被引入到规模化养殖场。另外,在引种过程中,有些养殖户一味追求低成本,引进了一些生产性能低下的新品种。

2.2 饲料种类较少,营养价值较差

畜牧产业不仅需要提高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上下游产业配合发展。其中,畜牧产业的上游产业——饲料产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畜禽饲料质量和饲料种类是提高畜牧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另外,畜牧产业无论采用何种养殖模式、养殖规模,饲料在畜牧产业的成本构成中都超过了2/3的比重。但在当前养殖过程中,受饲料品质不高、饲料种类选择不合理的影响,导致畜禽养殖品质不高,禽畜营养状态、疾病抵抗力不强,甚至大量的畜禽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受到致病细菌、病毒的影响,甚至有些仅是提高了养殖场的畜禽密度,畜禽患病几率便会大大增加,甚至造成养殖场内的疫病蔓延。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发展不断迈向科学化、规模化,但在农村地区,中小型养殖户仍然广泛存在,这些养殖户受教育程度水平不高,养殖经验不足,难以按照畜禽生长情况合理配制饲料。

2.3 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

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尽可能保障禽畜健康生长,减少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禽畜抗病工作是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但动物防病对养殖户来说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部分养殖户受养殖规模的影响,动物防病技能和检疫检验观念不强,因此,养殖技术掌握、操作不规范,过于依赖他人或过去的养殖经验。一些养殖户只要禽畜能正常饮食,临床表现不明显便表明动物健康状况良好,无需接种疫苗,疾病防控也是杞人忧天。但随着病毒变异速度不断加快,有些能造成流行性疫病的病毒在传播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有些疾病尽管不会造成较大规模的死亡,但会对禽畜自身疾病抵抗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反复发病,不利于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畜牧产业管理需厘清的几个关系

3.1 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高速、变化多样的特征,养殖企业需要关注我国经济发展宏观趋势及畜牧产业的发展动态,在企业战略制定、调整方面应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从当下经济形势出发,对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规划,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2 生态与效益的关系

在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污染物的产生,生态环境保护和养殖效益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养殖过程中,禽畜饮食和排泄过程均会产生污染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生产量,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技术水平,更多地发展洁净技术,尽可能降低畜牧生产带来的生态负效益。

3.3 生产与市场的关系

农业产业发展结构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传统农业生产供给与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不匹配。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将造成大量的农产品积压、滞销,另一方面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畜牧产业的企业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从需求出发,调整企业经营方向。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畜牧产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

4.1 理顺畜牧产业发展体制,增强技术管理服务水平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畜牧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全方位提升发展质量,如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高科技技术应用程度及营销和售后服务质量等。但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形成清晰的产业发展结构,农业产值较低。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从顶层设计方面强化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性引领,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促进农村畜牧产业的发展。按照地方政府属地管辖原则,为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制定相应的引导、协调制度,为农村地区的畜牧养殖产业提供科学的产业规划,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散户采用科学、规范的模式开展生产经营。同时建立健全的畜牧产业金融支持体系,规范畜牧业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营管理,为畜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4.2 构建生态高值产业体系,优化乡村多元产业融合

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产业链的延长及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因此,需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畜牧产业发展分布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形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让不同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促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促进畜牧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生态环保水平,将畜牧产业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尽可能形成生态闭环,减少畜牧产业为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压力。二是要挑选合理、优质的畜牧品种,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畜牧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水平,满足消费者购买畜牧产品的营养需求等,不断提升畜牧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三是打通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畅通产业链条,加强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

4.3 科学审视产业发展前景,深度打造畜牧产业品牌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3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农业中对先进技术及经验成果的引进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经济管理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规范化的管控,而执行这些条件离不开职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及发展,需要注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步。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1.1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这种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场导向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经营,例如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期货交易、农业观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依照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市场需要来进行计划的设计及实施,并且职业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对经营管理及市场经济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围内开展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1.2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项表现就是其产业链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延伸,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也促使农业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体制中其各项工作多数是利用机械进行的,而农民只需提供服务性质的劳动,因此劳动力支出较少。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需要组建专业的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技术、知识及服务,并在经营的过程中依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农村中各类职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农业人才,二是通过短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2.1新型农村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增量培养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农业职业学校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并且一些涉农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普遍会增设一些热门职业,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较差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造成了接受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培训率低

在农村中,一些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资格,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经营、管理、技术等知识,因此进行培训的人员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很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效率低下。同时进行培训的农村经济人还需要具有准确的市场洞察力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但是在农村经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及管理技能较差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2.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不足

在农村中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阻碍就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今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组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对新型技术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影响新型农民教育在农村中的开展,无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加快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容及“三农”理论的应用,并从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结合农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培养体系。

3.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转移至城市就业;第二,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从而应用于农业的经营及管理中,以此来服务于农业,这部分接受培训的农民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有力地突出为“三农”服务的本质内涵,将根本任务锁定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技术、技能的职业导向性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一,对农业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内容,从政策及资金上进行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同时也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对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事业中;第二,在农业部相关的政策下对职业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职业人才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效果。

4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及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的进步及发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振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付远.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管理;创新;房地产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型常态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政府在促进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绿色创新生态和谐观念蔚然成风,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下,当前,我国各界对低碳经济的关注越来越高。低碳经济既能够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又可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不但提高了能源有效利用效率,还对能够促进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故在这种时代大潮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理念和办法必须随之改变和创新,实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导致房价的提高

低碳经济中为达到低排放、废物回收、绿色环保建设,必然需要创新技术,其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肯定会随之增加,同时,一些中水收集、太阳能发电等工程的增加必然会使建筑成本提高,而提高的成本必然会转嫁至消费者即购房者的身上。所以可以预料到的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短期内可能会出现房地产价格将会水涨船高。

(二)低碳经济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格局

随着世界低碳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未来,低碳环保类的建筑虽将增加将消费者的采购成本,但会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从长期看符合消费者利益。但要想降低长期使用成本,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则迫使房地产业在目前加大科研投入和研发进度,使新技术、新理念的建筑投入市场,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及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而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实力不足,很难进行大量投入,与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不符,其中长期发展将受阻碍。

(三)低碳经济会对房地产业短期发展产生抑制

房地产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其能耗也很高,尤其是是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量很高。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假如能源供应并不充足,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至少影响其房地产建设开发。

(四)炒作低碳经济概念影响行业发展

房地产行业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炒作必将促进对建筑原材料和能源材料的优势开展舆论宣传,通过低碳建筑等创新概念来给房屋增值,但这其中良莠不齐,有的仅是概念炒作,缺少实质上的低碳减排,其低于实际投入低碳实施的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影响行业整体发展。

二、营造低碳经济发展的氛围

一方面,当前低碳经济大背景下,房地产业要实现低碳化,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快科研进度,研发处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来替代现有的高耗能建筑物资材料,从而实现绿色环保。在使用新材料应用在保温、隔热、防水等领域,既拥有优良的防水、隔热、保温等效果,还更加的轻便、时尚。在能满足房屋建筑等必要指标的基础之上,煤炭需求量也将减少,以实现生态有利、经济发展的目标。深化改革以来,科学技术研发创新水平飞速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和行业尤其是建筑行业的各种创新技术不断推新,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同时推动了房地产业向环保、绿色、节能的更高层次发展,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材料利用率、市场份额不断减少。但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虽然科研研发进度可喜但是将技术研发化为实际利用的转化率还不理想,产研结合做的还不到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开展更多的研究。政府也要为企业和科技研发主力军大学研究所等牵线搭桥,促进技术转为实际利用,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利用,提高绿色环保材料的利用率,逐渐减少并最终淘汰掉高耗能材料,真正达到低碳绿色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提高环保意识。通过“互联网+宣传”,利用新型多媒体网络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如通过信公众号、微博、相关网站等进行低碳舆论宣传,对低碳经济理念和意义进行普及,提高大众的环保生态意识,培养在生活生产中绿色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夯实低碳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发展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的具体举措

(一)完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在步步跟进,不断适应目前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但这些意见始终都在行政规章的范畴内,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仅从行政规章层面进行管理,使得房地产的碳排放控制缺少严格的执法标准,使得碳排放很高的行为缺少法律处罚依据,对一些违反规定排放的房地产开发商的惩处力度不够,没有起到法律应有警戒作用。所以,如何将低碳经济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纳入立法计划,制定一部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又能够适应当前的情况、还能够满足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同时立法应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及时出台相应配合措施。

(二)房地产业发展目标要明确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国家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全国各行各业都会掀起转型升级的浪潮,房地产业也不例外。房地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及相应的生产经营措施也必须改革变化,必须符合低排放,低能耗的要求。国家要充分分析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划低碳背景下的房地产开发,对低碳经济下房地产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阻碍要充分的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进行技术指导,稳定房地产业正常发展,尽量的降低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低碳经济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和影响。

(三)完善低碳大环境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房地产业在原来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也较大地影响了房地产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如今房地产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如果固步自封,不求创新,仍然用过去落后的老路子来管理,那么显然无法满足现实发展需求,难以取得实效,甚至会造成行业发展的倒退。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管理办法和政策,充分分析企业自身以及房地产市场大环境的各个方面,科学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正确指导房地产业经济决策,引导和不断优化低碳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房地产业在低碳潮流中持续稳定地发展。政府要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措施引导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方向,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项目要给予政策倾斜,对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要绝对禁止批建,对于未批先建的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要依法坚决取缔,对相关人员要予以处罚。

(四)建立健全低碳背景下地产财税政策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还需要增加资金投入量来保障房地产的稳定发展,这也必然会增加投资风险。所以国家还必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增大对房地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辅以减少其他税收和征收污染税等配套措施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五)积极引导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成为低碳经济表率

对国有房地产企业应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引导其在适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前,加大低碳项目投入、开发,形成表率作用,引导房地产行业低碳发展。

四、结束语

可以预料到在未来能源将会严重短缺,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大趋势。紧跟低碳经济大潮,创新发展,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提高节能环保绿色生产意识,促进低碳发展进程。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房地产经济管理,加快房地产经济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辉.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6(36):5.

[2]徐立权.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15.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5

我县农业产业化提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大张旗鼓地规划“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基地农户,还是龙头企业均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2.4体制上创新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6

通过对渝东南现代农业园区设计特点及园区现状情况介绍,分析了园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园区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

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园艺产品;设计;经营管理

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东部泔(溪)—麻(旺)平坝,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十分丰富。园区区位优势明显,距县城30余km,渝怀铁路、渤桂二级公路穿园而过;距渝湘高速公路最近出口25km,距重庆市主城3h车程,距湖南长沙4h车程。园区处于桃花源5A景区、龙潭古镇4A景区、酉水河湾山寨风景区中间位置。园区周围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美丽。园区建设规模占地666.67多hm2,定位为“集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产业提升、农业休闲观光、环境生态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统筹城乡和新农村示范区”。结合近年来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经营实际情况,就园区建设特色和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

1园区设计特点

现代农业是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大农业,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大力扶持,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园是集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于一体,通过这种载体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农业的突破口。酉阳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5173km2,耕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0.13万hm2,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69万hm2,农田1.85万hm2,旱地2.84万hm2。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园区与周边武陵山脉海拔高差大,垂直高差在300m左右,地形性气候独特,立体气候明显,全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mm,年日照1300h,年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无霜期250d,四季分明,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根据示范园的目标定位,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光照等自然条件以及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现状,将园区划分为现代农业中心、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乡村旅游区、生态水产养殖区和食品加工及农产品交易区六大功能板块。在此不作全面分析,只选择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乡村旅游区作重点分析。

1.1特色蔬菜示范区

特色蔬菜瓜果示范区选择在园区南部,占地面积273.33hm2,以简易大棚设施蔬菜生产为主。该区最大的特点有以下4点。一是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区内海拔高度在300m左右,属于典型的早熟蔬菜生产区类型,与重庆主菜区临近的其他地区以及邻近省份的部分高海拔地区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早菜优势。二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园区所在地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长期以来都是产粮区,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为主,周围无工业污染,相对隔离而又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为生产绿色生态蔬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区内生产的绿色蔬菜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三是交通十分便捷,为新鲜蔬菜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距麻旺物流园铁路货运站2km,距渝湘高速公路互通25km,渤桂二级公路穿园而过。四是周边市场潜力大。近年来,由于酉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域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人们对蔬菜消费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城乡的蔬菜消费已从数量型逐渐向质量型转变,要求全年均衡的供应高档次、无污染、多品种的蔬菜产品,而其他地区向本地运输的蔬菜特别是高档蔬菜因距离远、耗时长、费用高而失去竞争力。总的蔬菜需求给发展本地蔬菜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潜力。

1.2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

酉阳县处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强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生态效益农业发展,形成以油茶、花椒等为主的特色林产品。随着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绿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该区所生产的园林景观树苗也迎来新的生机。该区主要以优良乡土树种驯化培养,建立以繁育速生加工林种苗、特色经济林种苗、生态林种苗和城市景观林种苗为主要特色的现代花卉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其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满足工业原料林种苗需求。以速生杨、桤木、红椿和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板材工业原料林优质种苗。二是契合特色经济林发展需求。重点培育以油茶、花椒、香桂、生漆、油桐和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优质种苗。三是顺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以渝东南乡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种苗如红豆杉、川黔紫薇等为主。四是紧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部署,按照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提供适合渝东南山区生态绿化造林的优质绿化种苗。

1.3乡村旅游区

酉阳县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酉阳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推进生态保护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力争让旅游业在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中率先发力。先后创建成功桃花源国家5A级景区,龚滩古镇、龙潭古镇4A景区,阿蓬江、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中国著名的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乡、中国著名的原生态旅游胜地和中国著名的土家族文化发祥地”四大旅游品牌集于一身的旅游大县,游客年年增长,旅游收入不断创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需求越来越高,自驾游、休闲游的人越来越多。面对节假日外出人满为患,车辆拥堵,再加之时间短,人们便转向选择周边、乡村游,这就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现代农业科技园就规划建设了乡村旅游区,该区与高标准产业示范园(蔬菜、花卉苗木)结合,利用特色品种资源、现代技术、形成的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等开发观光休闲农业。其吸引眼球的主要特色一是休闲观光。该区紧邻蔬菜园、花卉苗木园,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和植物园。二是体验式。园区结合时令季节,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蔬菜、水果采摘,并可到农家乐参与农事体验(推石磨,舂石碓),分享劳作的乐趣。

2园区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园区自2009年开建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目前整个园区的经营状况差,没有生气,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资金缺乏

由于园区的建设以政府主导,开建之初以政府分解任务分派给各部门,部门在自主性和积极性方面较差,加之部门本来的经费都很紧张,在建设过程中开始出现了问题,导致建设完成后,管理资金和后续投入不足,园区发展举步维艰。

2.2管理力量薄弱

园区目前的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成立了县农业科技园区管委办,主要由农业、林业及所在乡镇等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且机构体制不明,机构不健全完善,目前,所有工作人员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再加之,经费的不足,因此,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

2.3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园区管理主要以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园区管委办人员多数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经验;部分人员虽然是农学专业毕业,但没有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管理困难。

3改善园区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措施分析

3.1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经营为目标,改变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要素尚不聚集,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但在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进入园区市场化经营阶段,应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减少行政手段在其中干预的过程,政府开始逐步引导,并慢慢地实现转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运营机制,将园区的发展交由企业运作,实行市场化管理,催生发展活力。这样一来,园区的管理者必然会考虑长期的发展壮大,在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出调整完善,对于不适应的、不具生命力的项目进行取代更替,使其实施的项目能够紧随时展的主题和社会的需求,就会不断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不能当旁观者,完全退身而不管,由过去的管理者变为一个服务者,主要在宽松政策,加强服务上做足功课,解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共同推动园区的健康发展。

3.2加大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为主

园区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资金的不足,而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个人认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入驻,通过企业的再投资解决园区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同时,通过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可以吸引那些农民大户、小农场主,甚至有技术的创业者参与到园区的发展中来,或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来促进园区发展;或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户开设农家乐或进行小承包方式经营,搞活经营方式,激发创业激情,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3.3建立强有力的技术队伍

建立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衔接的技术支撑,广泛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聘请资深的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园区发展的技术顾问,让这些专家定期到园区开展调研,了解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专家对园区发展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园区发展中的有关政策和策略。建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实验基地,加强校园互动,促进产、学、研结合,试验、示范、应用结合,研究、开发、生产结合,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为园区的创新提供源源动力。同时,要加强自有人才的培养,营造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大胆地让技术人才参与到园区的有关项目研究中,使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要加强技术的宣传推广普及,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好园区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作用,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

3.4积极拓展市场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7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劳动力的技术结构相对简单,许多人未经训练即可直接参入到工作中。工业革命以来,工种日益繁多,技术也日趋复杂,但只要经过长期的培训锻炼,大部分职工都能使自己的技术达到熟练的程度。而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主宰行业命运的关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发展具有良好品牌的文化产业,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传媒产业中,随着电子网络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科技在该行业发展中的意义日益凸显,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显急切。以江西省出版集团为龙头企业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媒产业,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印刷、发行以及影视制作等为主业经营内容,近年来不断壮大,是该地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继续以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传媒产业无疑要落后于时代,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品牌。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的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随着出版量的大幅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机器和技艺也需要不断更新,而网络出版中的页面设计更需要有创意的人才。总之,在文化产业的各项门类中,创新意识都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更是产业品牌得以建构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需要获取创新人才

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借助本区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各种企业培训机构,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相对而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很发达,尤其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本区域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具有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力量的学校更为少见,如何借助有限的教学力量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难题。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主要是以工作平台和生活待遇为筹码,吸纳本区域以外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在自然环境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江及其重要支流赣江的相关水系滋润了这块肥沃的土地,这里山川青翠,物种丰富,一直是适宜于人类居住的绝佳之地。庐山、鄱阳湖的自然风光使其闻名国际,更兼其距江浙、福建、广东等发达地区距离较近,海陆空交通均十分便利,对于其他区域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相比于许多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并不是非常理想,如果针对本身的条件吸引外来的创新人才,就成为我们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结合本地区的自然优势,营造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形成轻松而具有发展潜力的平台,应是招纳外来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需要用好人才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8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低碳经济在我国普遍发展开来,它要求企业减少消耗、开发新能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一部分企业对于低碳经济要求下的生产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文章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分析了企业对生产管理的创新及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生产管理;创新内容;方向

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各大企业的支持,从消耗及排放能源的角度看,基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企业的压力较大,其相关管理的改进与创新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企业为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生产管理有关方面需要加以重视。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从耗能、污染、排放三个方面入手,以创新的技术、制度、产业、开发能源等多种方式,达到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共赢。其本质是从能源利用方面入手,提高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改进能源结构;其重点是对生产管理的应用及创新,企业关于生产管理的对策研究,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实现方式则是指企业要从各方面入手,利用各环节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适当的调整及创新,达到新能源的高利用率,使生产绿色化,环境绿色化。

2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走进社会时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良好成绩,需要在正确认识政府下达的有关政策前提下,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善与优化。

2.1观念落后,缺乏相关人才

随着国家的改革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对于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在生产管理方面,一些企业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管理的完善以及正确观念的确立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企业过分依赖眼前的效益,管理者目光的短浅给消费者利益带去影响,也造成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阻碍。随着低碳经济渐渐走入企业市场,对于企业的管理观念及形式的转变迫在眉睫,由于缺乏对此类管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相关知识的人才经验有限,导致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向低碳经济形势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阻力。

2.2技术落后,不利能源生产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管理理念也有所转变,但由于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在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压力。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生产技术的高低,与国际科技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力有限,对于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虽然投入了一定资金以引进其先进技术,但仍然无法弥补核心技术的短缺问题。我国企业相较于外国企业来说,生产技术的落后、能源选择与利用率的问题以及老旧观念的影响都对低碳经济的转向起着消极作用。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入手,顺应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要求,都需要加快转变低碳经济的速度。由于新能源生产技术的不足,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为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低碳经济的转变造成困难,设备不够先进、对能源的利用性不足等都导致了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裹足不前。

2.3资金短缺,制度不够完善

除观念以及生产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外,目前我国用于低碳技术有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有关投资大多局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或国家有关部门的捐款及贷款,而没有将资金的投入问题稳定到政府相关机制中去。也就是说,关于资金的问题,并没有达成对低碳科学技术的完全支持,大部分银行拒绝对低碳科学研究的融资。一部分银行虽然选择融资,但资金总量也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实现低碳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项目,金融问题以及监督的制度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效果,目前我国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相关部门提出的有关政策并没有实际施行。

3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的内容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低碳经济的转向过程,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跟随时代进步的节奏所要经历的必然环节。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相关企业要从生产管理的多方面入手,进行管理的改进优化与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上日程,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深一步地阐述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将低碳经济观念载入“十二五”计划中,后又在十八大的报告里,对生态低碳建设明确了相关政策。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及经济,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管理的创新,通过促进生产管理观念的改变、从管理组织的结构上加以整理、优化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来实现企业生产的加强,从而达到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对于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以及策略的创新也需要重视起来,以达到观念、制度、方式的多方面共同创新,实现生产管理综合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

3.2企业生产管理创新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观念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中起导向作用,以管理组织的创新为基础,通过结构及方式的创新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的创新则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管理方式的开发创造,总结出新的生产管理措施;流程的创新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起推动作用,完善的管理流程带动企业生产管理的飞速发展;作为生产管理创新的中心环节,管理策略的创新是企业达到低碳经济转向不可缺少的。

4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的方向

随着低碳经济深入各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生产管理的内外环境都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现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企业在节能减排的任务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没有从生产管理的方面上提高关注程度,指定相应创新策略。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生产管理创新方向需要进行一系列策划以及实际过程的落实。

4.1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理想目标,创新管理观念

一个企业的理想目标是将自身条件与外界大环境相结合而定下的愿望,可以囊括很多方面。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理想目标,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确定低碳生产的有关业务、技术或后期服务等;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在面临发展方向与机遇时的掌控。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也许细节不够精准,但对每一步都要做到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改良和优化。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投资到制订计划再到完善生产设备等,都需要把握良好的管理方向,脱离原有的传统观念,将观念的创新放在首要任务中来完成,从生产效果、记成管理、资源利用这三个方面入手,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新型的理念传播出去,以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进步。

4.2制定企业策略目标体系,创新管理方式

关于企业的策略目标体系,是指企业通过个人计划,实施相应进程,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在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理想目标的基础上,企业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对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新能源生产的有效研究以及智能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等。合理的计划与体系的制定,有利于企业整个策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生产管理方式的创新的影响力极大,通过对传统方法的改良与优化,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有关手段,使生产管理方法更加科学、智能、合理。从生产管理的根本上实现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

4.3合理扩展生产,创新管理流程

企业中的生产过程的综合性较高,也较为复杂。在很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产品生产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管理,在经过多年丰富经验的实践后,管理者可在预测风险范围内扩大管理,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落在了管理流程的创新这一点上。其创新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始逐渐大于观念、方式以及策略的创新所带来的作用。产品生产过程中从设计到研发制造等几个方面都需要综合性创新,以多角度多方式来创新管理的流程。

4.4合理调整定位,创新管理策略

企业在对自身资源的整理过程中,通过对产品的生产渠道及方式等的调整,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有利于商机的掌握、积极的学习、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改良以及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等。通过低碳经济生活的绿色定位,脱离现有的生产管理,对生产管理通过合理定位进行全新的结构调整及策略布局。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生产管理策略的创新带来的作用日益加强,为实现管理策略的创新,需要全面性构建布局。在遇见问题时,及时思考与调整,重新定位及创新,使企业在众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达到生产管理的可持续。

4.5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创新企业文化

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中,除了观念制度、方式流程的创新外,还需要适时吸收有关人才,加强企业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全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引进所需先进生产技术,用以加强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创新,进一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企业在庞大的运行系统中,想要实现对生产管理的创新,还应做到对日常运营过程中细节的重视,从基础上为低碳经济的大方向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企业在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益。管理者需要从提升自身素质做起,将构建企业文化重视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职工积极参与性,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及环境,加强绿色管理措施,从文化水平方面对管理者能力进行提升,也是对职工素养的提升,改善现状,通过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企业良好的发展。

5结论

文章通过对当代低碳经济的有关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就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给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在阅读文章后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魏增华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俊,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2]代宝,吴慈生.生产管理创新的基本轨迹:历史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07(8).

[3]姚莉.低碳经济理念与企业战略转型[J].经营管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