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汇报材料范例

产业汇报材料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1

一、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地理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和行为在地理范畴中广延性存在的表现形式。地理空间思维则是对地理信息的感知、提取、概括和联接等。地理空间思维具有形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地图是表达地理信息最常见的方式,可凸显地理空间思维形象性的特点。用地理信息进行空间行为决策的重要方式是“表述联接”,即空间信息用属性信息来表述,属性信息用空间信息来联接。二者是耦合的关系,体现出地理空间思维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空间思维的方法

培养地理空间思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信息的解读并建立信息关联,由此进行空间行为决策。在教学中,可参考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构建区域背景。区域的范围较大,能给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因此以区域分析为背景进行地理空间思维培养更高效。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以贴合学生生活的苏州市为背景,利用大量的空间信息、数据信息和生活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抽象、综合,可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二是设计“大”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会将知识点逐一分化,再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但这种细化型的提问,在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上效果欠佳。而以更大的问题为导向,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素材和数据,对资料进行甄别、分析与整合,从而有效提高空间思维的综合能力。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尝试透彻地分析问题,这就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此外,学生还可能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更有利于发展地理空间思维。如本课提出的“大”问题是“探究姑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对姑苏区的发展各抒己见,促进了学生主动去关注并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三是辅以材料。“大”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更多资料中获得数据。这些资料可以是学生课前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前协助学生收集的。材料的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片、地图、数据等,但每种材料必须有主题,能体现出一至两个地理信息。如本课的辅助地图包括政区图、景点和文化产业园分布图;图表包括地价表、人口数据表、专利分布表、工业资产总额及增长图、零售总额分布表;文字材料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医院和学校搬迁资料、学生对苏州的印象或感想。课例资料以地图、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从数据类型上看,既有空间数据也有属性数据。学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选取、概括、分析、联接和整合,在此过程中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四是激活小组讨论。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较大,而且数据较多,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分析、整合数据并提出方案的任务,因此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先进行问题细化和资料分化,再进行充分的分析解读,最后实现整合。如本课将“探究姑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大”问题分化为四个小问题,分别由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数据的联接和构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了要将问题细化之外,更要合理地进行组织、分工与合作。小组长负责分派资料、整合讨论结果并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小组成员也都有自己要承担的任务,如根据分派的资料概括地理信息,其中记录员要负责记录每个组员的发言。总之,小组学习要求“人人有任务,个个要发言”。五是构建思路框架。如何将数据进行关联和分析,是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关键。思维过程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是一种抽象、概括、归类、比较、系统化的过程。本课采用了SWOT分析法构建思维框架,将学生随机分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风险(Threat)组,并开展小组讨论。各小组要选择合适的资料,在组内概括并提炼出每一组数据中的关键地理信息,再将信息整合到思维框架中,形成最终汇报稿。

三、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空间思维的评价方法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切块拼接法;案例教学;《宏观经济学课程》

1引言

案例教学最初兴起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创建时最先被应用到了法学的学科教学中,后被逐渐推广到全世界各学科的教学中。由于案例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宣讲和强制灌输,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中逐渐受到师生的青睐。但是在其借鉴和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适用的问题。例如案例教学课堂参与度不高与学生积极性不强的问题。而切块拼接法作为一种团队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在大学英语等课堂教学中能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但目前为止,关于切块拼接法在经管类课堂案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在经管类课程中选择开设最广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实验课程,并采用切块拼接法作为理论基础,旨在探讨切块拼接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文献综述

切块拼接法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小学课堂,由阿伦森的团队最早提出。随着这种学习方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对其进行了改造,形成了阿伦森教授拼接法一代(JigsawⅠ),斯莱文教授拼接法二代(JigsawⅡ),斯戴尔教授拼接法三代(Jig-sawⅢ)以及霍利迪博士拼接法四代(JigsawⅣ)。这一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分割部分、指派任务、“专家组”学习、回原组汇报以及对所有小组进行测试五个步骤。切块拼接法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方面,很多国外学者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意大利学者FrancescaPozzi(2010)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式研究发现切块拼接式学习模式在在线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参与度。美国的WilliamDrakeford(2012)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切块拼接法式的合作学习对低收入家庭且缺乏社交技巧的青少年课题的参与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国内学者将切块拼接式合作学习法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徐立(2016)、刘晨燕(2017)、李亚琼(2018)等将切块拼接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霍美丽(2015)将切块拼接法引入到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黄娟等(2014)在中国某大学公选课的教学中实际运用切块拼接法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刘智云(2015)进行了切块拼接法在高中学习模式下学生参与度的实证研究,陈俐宏和刘莉(2018)将切块拼接式学习方法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他们的研究基本都验证了切块拼接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增强互动,深化教学效果。以往的相关研究已为我们对切块拼接法的概念、产生和应用效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但目前为止,在国内针对切块拼接法应用于经管类《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较缺乏,因此本文拟选择经管类专业中的投资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拟设计一套基于切块拼接法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讨论团队协作方案,并对该方案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为切块拼接法在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3结合切块拼接法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

教学实例设计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中,本文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章的案例内容进行切块拼接法实验,具体案例来自于2016年11月9日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关于产业政策的存废之争,案例题目为“是否需要产业政策”。该节案例课的时间安排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内容讲授完成后进行。该案例的具体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3.1学习任务分解及任务说明

首先,教师将对该节案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效果的测试方案进行说明,另外还需对该案例涉及的专业词汇进行讲解;其次,将该案例的任务进行具体分解,并进行说明,具体任务包括五个依次为:①用相关理论解释林毅夫和张维迎两者的核心分歧点在哪里?②林毅夫和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定义有何不同?③中国产业政策的表现?④关于推动创新需不需要产业政策,两者的分歧点有哪些?⑤关于教育产业的发展是否需要产业政策?

3.2学生分组,并选择个人任务

首先,教师根据性别、成绩、性格等特征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的人数根据任务的数量定为5人,学生总数40人,共分为8个小组;其次,分组后每小组内部选出组长;最后,教师和小组组长将打印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小组,并在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任务的分解,任务分解中需考虑小组成员在成绩方面的差异性,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分配较难的任务目标,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分配较容易的任务目标。

3.3专家组集中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与其他小组分配同样任务内容的成员集中起来组成专家组,根据任务内容的数量共组成专家组5个,每个专家组的成员为8人,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通过自主阅读案例材料、专家小组成员充分讨论与辩论的过程,完成分配任务的学习;最后进行总结,形成对任务的统一认识。

3.4“专家”进行汇报

专家组完成讨论达成共识后,回到原来的小组,各个成员以“专家”的身份为原小组成员汇报其负责的任务内容,其他成员则依次聆听、质疑并与之讨论,形成对负责任务的统一认识,并进行总结。

3.5基于切块拼接法的案例学习评价

为了检验切块拼接法在该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我们拟对两种内容进行评价,分别为学习效果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我们在专家小组学习完毕之后,为小组和小组成员各设计一份关于该案例内容的试题,包括客观题与主观题等内容:第一份试题以考察小组任务完成效果为目的,因此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第二份试题以考察小组成员对分任务完成效果为目的,因此以小组成员为单位完成。在学习过程评价方面:我们拟安排个人自我评价、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式。成员评价既包括原小组成员评价,也包括专家组成员评价,自我评价、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权重依次为20%、40%、40%,最后将学习过程的三种评价方式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得分。教师根据最终的测试成绩评选出优胜的小组和小组成员,以加分和发放奖品的形式进行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6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并总结,并补充讲授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所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习不够充分或学生理解不当的内容进行补充讲授和分析,使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

4切块拼接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异质分组之前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

鉴于异质分组的目的在于分配目标任务,每个目标任务的难度不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和性格特征进行分配,因此,在异质分组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例如,向班主任和同学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才能做到正确分组。

4.2在切块拼接法应用中教师需提高监控力度

虽然切块拼接法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放任自由,教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施前的教学准备、实施过程中对讨论进度、讨论内容、汇报时间等,以及实施后的效果评价和汇报后的补充讲授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监控。另外,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需要教师督促和管理。

4.3切块拼接法应用效果评价中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需全面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创新型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中药分析,实践探索

创新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中药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部分[1],该教学在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研团队协作能力等提升科学研究素质方面作用突出,并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中药分析》为“十三五”规划教材,内容除了中药制剂内容外,还包括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体内药物分析、中药新药研究及药品质量评价等,比《中药制剂分析》第9版教材的内容更加丰富,结构组成更加合理[3],它是中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与核心课程。为了适应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研究中药的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可操作性,团队协作中的组织性与合作性,我们对中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中药分析》实验进行改革,在传统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与设计型相结合的创新型设计性实验从而拓宽学生中药学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4]。为此我们对2014级、2015级、2016级的中药学专业学生增设了《中药分析》创新型设计性实验教学18学时,以创新型设计性目标为PBL[5],团队合作创新为TBL[6],实习阶段调查该专业学生的表现情况而进一步验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1学情分析

《中药分析》是学生实习阶段从事中药学相关研究方向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让毕业生今后能更好地从事相关药品检验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一般授课对象是中药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学生已掌握了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了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初步掌握了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的学生,对新事物反应快,思维活跃,信息来源渠道广,认知能力强,积累了相关基础知识,老师只要恰当引导,多举实例讲授,便能较好地完成创新型设计性实验[3]。

2教学规划与试行

2.1实验研究小组与实验研究项目的确定。实行课程教师责任制,教师群优化实验指导[7]。每位老师负责20~30位同学,若超过30人,需配备2名及以上教师负责,且有组长。同时实验带教老师根据中药前处理实验室面积,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类别与数量向同学们汇报;同时告知学生每8~10人自由组成实验项目研究小组,每组确定组长、副组长;然后每组派人抽取实验研究项目。备选试验研究项目有:刺薏复方胶囊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一测多评法测定大黄中4种不同类型成分的含量、淫羊藿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丁香中丁香酚的含量测定、丹参(老燕讲)中多指标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双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检验、清开灵注射液指纹图谱的建立、黄连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等10个研究项目。最后告知学生每个实验项目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包括对照品类别与数量、实验试剂、色谱柱类别与规格等。创新点的优越性包括提取方法、纯化方法、测定方法、测定条件、测试成分的有效性、测试内容的整体性等。

2.2文献查阅总结与实验方案撰写。各实验项目研究小组以CNKI、贵州省数字图书馆、PMC-NCBI、Sciencefinder为检索网站,以抽取的实验研究项目中的关键词为检索对象,查阅学习实验研究项目的中药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纯化方法、浸出物测定方法、含量测定方法等中英文文献及相关专利。例如:正交试验—联合星点设计法优选猪牙皂提取工艺[8]、GC内标法测定复方愈酚麻黄糖浆中的薄荷脑含量[9]、HPLC法测定香苓开胃方中广藿香酮含量等相关文献[10]、HPLC法测定老燕讲中三种丹参酮的含量[11]等。实验研究小组组长通过微信线上打卡[4]、QQ交流、电话交流组织与监督实验研究小组成员,同时根据文献查阅内容撰写实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成员、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包括中药的功能主治、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特征、检测原理、定量原理)、仪器与材料、实验内容与步骤、创新点、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讨论及注意事项,并制作PPT为汇报材料备用。

2.3实验方案设计汇报、创新点陈述、答辩与修改。在汇报前,各小组各自准备1本记录本并详细记录汇报及答辩情况。各实验项目研究小组随机抽取1人上讲台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创新点陈述,限时5分钟汇报完毕。老师及其他各实验小组针对汇报内容提问1~2个问题,汇报小组回答问题,限时5分钟结束,最后答辩小组针对各组同学及老师的建议修改实验设计方案。

2.4实验项目分工合作及疑难问题讨论实施。2.4.1实验项目分工合作。各实验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分工合作,确定试剂及对照品制备、样品提取及纯化、仪器操作、方法学测试及验证等试验步骤负责人。2.4.2实验疑难问题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仪器故障,首先应尝试组内讨论解决,如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当实验测试结果严重偏离或无法进行测试时,应组织同学与老师集体讨论解决方案。例如:(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样品溶液或对照品溶液的测试范围选择;(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流动相及洗脱方式的选择;(3)气相色谱法中建立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如何调整程序升温方式。

2.5撰写实验报告与心得体会。根据实验测试情况撰写实验报告。同时每人撰写1篇心得体会,其中包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2.6实验成绩评分考核。根据《中药分析》实验评分标准并结合药学院实验课程考核办法,拟定为总计100分,其中实验方案设计、答辩情况和修改情况占比20%,实验项目研究操作占比30%,实验报告占比30%,团队合作能力占比10%,实验心得体会占比10%进行统分考核。

3调查回顾研究

经过创新型设计性实验在《中药分析实验》中的执行,2014级学生已毕业,2015级即将毕业,2016级正在实习。其中实习内容包括校内老师代教进行中药含量测定、中药指纹图谱建立、中药特征图谱建立、创制中药制剂、中药化学成分分离、药用植物鉴定、中药炮制分析、中药药理分析、药代动力学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实习单位有制药企业QC部、新药开发部、医院制剂实验室等。我们通过对同一实习单位的同一实习代教老师采用问卷调查、电话采访、QQ交流、微信交谈近三年中药学专业实习学生的表现,发现2016级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较上两级的同学能更快地投入到研究领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并更具有创新性。

4结论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4

〔关键词〕理实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我院服装设计专业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努力探索“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行业合作,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探索和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诸环节全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共享资源,确保专业设置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服装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二、实施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首先,深入服装企业调研、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专业适应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工作领域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反推,来实施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服装设计专业围绕这个思路,制定《服装设计基础》、《男装设计》、《女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管理》等20余门课程的标准。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划分章节、单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计完全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与实践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重构,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融入课程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便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就业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适时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三、探寻适应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的高效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流程“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教学方法是站在教学效率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即把学习理论知识过程放在课下,把课堂变成学生发挥潜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场所。其操作步骤为:(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和微课;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微课、教材、网络课程等渠道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或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准备汇报提纲。任务设置可以是知识问答题、设计题、制作单、制作步骤、服装工艺制作流程等等不同内容和形式。(2)任务反馈。课堂上学生首先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或讲解完成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效,还能锻炼学生的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信息量和影响力也在有效扩大。课堂可以是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或机房等。(3)知识内化。学生汇报可能存在漏洞或错误,需要通过点评进行补充或完善。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认知程度有限,需要老师点评、归纳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掌握要点。(4)能力提高。在基础知识、技能掌握的前提下,老师布置能力训练、拓展项目或任务,指导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强化训练,提高熟练程度;或指导学生运用内化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5)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学习任务和课堂任务完成的速度、质量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跟上整体前进步伐。(6)教学总结。提倡让学生归纳总结,再由老师补充和强调;或者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落实。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考核成绩,查找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教学效果保障措施的提出“做、评、导”三字措施,确保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点评过程中领悟,在老师引导中提升。具体来说,“做”有三个步骤:一是完成预习任务,即学生课下通过自学相关材料,完成课堂预习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有所区别);二是任务反馈,即代表学习团队汇报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以提高能力水平。“评”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预习任务的汇报质量,二是评价学生的表现,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完成质量。“导”有三个环节:一是导学,在学生汇报预习任务后,指导学生纠正错误,补充或归纳知识体系;二是导做,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能力提升任务;三是导帮,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助,提高整体学习水平。“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提高”的教学法和“做、评、导”的三字措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知识运用和实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产生收获的喜悦。因此,课堂变成了一个有目标、有步骤、有行动的引人入胜的地方,学生上课精力集中,干劲充足。

四、大力推行“学生作品商品化”模式

将学生制作的服装成品转化为商品,将学院每年新生军训服的制作任务融入到服装工艺课程体系中。军训服的制作贯穿在教学过程第3、4、5学期及寒暑假时间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体分工合作完成完整的项目。一般4—6人为一组,选取一名组长,组长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具备领导、规划、分工、协调能力。小组成员要将工作细分化,根据组员各自专业特长进行分工,每位组员平均承担等量却不同的工作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规划项目流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分析并解决从未遇到的新问题,学生从制版———推板———裁剪——工艺制作———成品检测一直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学院与服装企业合作,提供专门的平台,促使学生作品转化为商品。学生根据企业要求设计制作的成品服装可以在企业销售平台上进行出售。这样也使学生了解了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对接。

五、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引领专业教学改革

教育部部长在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技能大赛由高职院校和服装企业协作举办,赛事的选题与考核内容是根据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定的,赛事的评价标准是依据服装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及专业领域技术要求制定的,在赛事的竞赛流程及竞赛环境上,都高度模拟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赛事的组织和运作全程都有企业专家直接参与。通过大赛可以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否符合企业需求。随着技能大赛逐渐制度化、企业化,逐渐形成了以技能大赛为重要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系列服装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工艺等课程体系的整改活动。

六、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专业教学中实现理实一体化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翻转课堂;实验;教学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践技能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生在一二年级经过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培训之后,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主要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加强应用化学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而开设。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及对专业的热爱。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示范、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模式。由于实验课的即时性、讲解一过性、课时相对较少的特点,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和熟练掌握一系列实验操作并将整个实验流程和现象牢记在心,造成学生主动参与性较差,学习热情欠佳[1],不利于知识拓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效引导。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学生课前进行自学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前沿知识等学习材料,上课时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成效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教师互动、同学协作等方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与透明性等基本特征[3]。“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工具和载体,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产生新的发展生态[5]。“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4]。“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已经相当普及,利用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引入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互联网+”翻转课堂的结合有望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综合实验的能力。

1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前

1.1确定实验项目范围

贺州市具有“重钙之都”、“岗石之都”的称号,碳酸钙产业是贺州市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开课前,教师以“碳酸钙”为关键词,以项目的形式拟出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如:双棕榈酰酒石酸二酯改性重质碳酸钙的研究、重质碳酸钙螯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硬脂酸-钛酸酯偶联剂改性重质碳酸钙粉体研究,或者学生自拟题目。

1.2建立班级群、实验小组群

微信群是个人或集体利用微信、QQ,通过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实现特定群体间交流的网络平台[5]。微信、QQ具有实时的特点,每学期开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分别建立班级微信、QQ群。教师在课前通过班级QQ群将实验项目、与实验设计相关的实验课件、专业软件、实验仪器使用方法、文献等资料发给学生,实验小组选择实验课题,根据自己的时间反复学习,并设计实际方案。学生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在群里向教师请教,教师可利用微信文字、语音和图片功能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师生随时可以交流讨论,不受统一的时间和场地限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中

2.1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设计中遇到的疑惑,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或疑惑,鼓励学生将实验成果发到微信群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实验成果,让学生在激情与快乐中提高化学实验设计能力。

2.2学生的作用

学生在课中,认真操作,实现实验设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录制成微视频或拍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获得肯定,提升满足感。学生也可以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发到QQ群或者微信群,和教师、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

3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后

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前言、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与处理、结论等内容的实验小论文,每小组选派1名代表在微信群里展示汇报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及感想,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对汇报情况及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

4结语

将“互联网+”翻转课堂相结合应用于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敏,高培红,向丹,等.微视频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6,31(10):57-59.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3]王会巧,徐坤.互联网+背景下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8,(5):163-164.

[4]李欣铭,张康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38):221-222.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发动机制造;质量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0前言

目前,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伴随汽车品质的不断提升,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发动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在我国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作用下,我国发动机产业和整车市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未来我国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与加大节能减排的要求下,这为车用发动机产业未来的壮大带来了美好的发展空间。新型发电机具有排放小、耗油量低、重量轻及升功率大等优势,并且在性能、耐久性及噪音方面强化程度更高。因此,强化发动机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势在必行。

1发动机制造问题与七钻解决方案

在当前发动机的制造过程中,不论是何种不正常问题的倾向都会出现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某些问题容易处理,但是有些较复杂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一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通常都是通过不断尝试,直到问题得以解决;组织会议并进行讨论,分配给他人管理;忽视或研究出一套复杂理论来进行解决。但是这些方法一般很难有效地解决问题,在面对新问题时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实际生产过程中,发动机制造存在诸多问题,而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其问题在于没有找到问题存在根本因素,并且缺少准确的程序对根本原因进行定义。以至于在出现不明白的问题时,只能通过猜想、再设计、再进行加工与再次投入,而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将问题进行解决。通常因为一个不够准确的判断和未知的根本原因,致使发动机生产出现问题。七钻法是一个用来促进解决问题的标准方法。在出现问题后,通过对相关支持性数据信息的收集,再运用七钻法进行一步步解决。运用七个递进式方案,慢慢将问题处理掉。第一钻,工艺阶段是否无误?第二钻,运用的工具是否无误?第三钻,运用的零件是否无误?第四钻,零件的质量是否有保障?第五钻,是否需要改动工艺?第六钻,是否需要改动产品?第七钻,问题是否非常繁杂?其中,第一钻到第三钻是为了判定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做出首次判断。此三阶段能够对发动机生产过程是否按照设计条件在制造进行确定,还能判定生产方式是否是目前阶段最好的生产方式。第四钻能够判定零件规格是否满足产品生产条件。第四钻调查主要运用于发现制造过程中最初存在漏洞的地方。若判定结果表明问题原因出自上阶段工序,四钻调查也需要从上一工序开始进行。而第五钻、第六钻是将处理问题的对象由标准化制造向工艺工程程序的转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已经在进行标准化制造工序,但其中依然存在问题。最后,在第七钻,缺陷被视为非常繁杂的问题,对次系列问题需要进行立项解决,比如运用RedX方法展开处理。

2构建发动机质量管理体系

在发动机平时生产运作中,通过运用各种综合性质量工具,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指标问题,定期分层次地进行回顾,不间断地加以改良。为了使发动机生产质量管理系统可以获得有效执行,设计需不断加以改善。为该套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得到正确合理的使用,需要设计不同管理层级与执行的发动机生产质量管理。发动机制造质量管理体制主要分为质量信息输入和问题解决、质量问题改善小组、质量改进会议、质量安全委员这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程序有其不同的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其中,进行发动机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质量信息输出与问题解决,其主要负责事项是FMEA及过程能量的运营状况,及时汇报工序能力TOP5和FMEA风险顺序数出现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跟踪。发动机质量改进队伍应该每周一次进行一次发动机SPC分析探讨主题会议,主要是进行关键特征的统计与TOP5问题过程控制事项,从而对风险顺序数很高和过程能力较差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过程控制。定期举行发动机质量商讨改进会议,通常定位两个星期一次最好。根据实际问题对质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二次探讨,借助七钻流程对问题加以解决。另外,发动机安全委员会议可以定位一个月一次,主要负责对发动机的总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3发动机质量管理具体办法及措施

对于发动机质量管理的完善流程而言可以如图1所示,首先借助FMEA对发动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其次通过具体的工序流程对发动机生产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判断;再次以SPC标准严格控制发动机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关键性质量问题;最后通过七钻流程解决剩余问题。PFMEA下包括诸多分析工作人员,具体有:产品工程师、SOE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以及工段长等。不同的职位角色有着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同时拟定相应对策加以改善。回顾PFMEA,需要充分重视现场质量问题与每月产能不成问题以及销售后的质量问题,以便根据发生率、次数和检测程度计算RPN值,然后根据RPN值将问题进行解决。在生产发动机的过程中,需要用到PFMEA来做风险分析。因此,PFMEA团队活动需要由一个多功能且交叉的团队一起实现,其中包括生产组员工的输入。此外,由于RPN值需要SOD来确定,因此SOD所定级的表格应该一致,把RPN值按照小于40以及40到100甚至更大数值的顺序进行分类,得出结果大于100的程序。对于具有高风险序列和关键特征的KPCYUPQC项目,建立目标发动机质量改进团队,对计算过程及这中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过程能力欠缺的原因,从而制定出解决方案。此外,分析过程能力欠缺的原因首先要对过程中的尺寸项与一般项进行回顾,二者出现问题的原因多半是由于能力不足,更多的是体现在经常超差。质量组要对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诸如人、机、料等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影响生产过程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形成的,老化的设备通常性能较差,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固有能力下滑,SPC落实不足,缺乏对过程的管理。针对过程能力特点,需要对统计过程进行控制,强化过程管理。SPC管理小组能够从质量与生产及工艺各部门委派一名工程师,主要工作事项是进行相关文件的制定与管理,在管理层面针对SPC工作进行组织、采样调查、形成数据、进行传递、平日监督,月度评估、过程稳固、分析调查报告、及时汇报上级并异常问题过程的处理规范等工作内容,同时配合各部门解决问题。操作工则每次在完成SPC抽样检查之后,打开工空机控制图检查有没有出现异常点超出界限,如果有就需要汇报给车间,以此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再次组织加以改善。同时,现场工程师就需要在每次查班时重点查看SPC工序,同时对每周的SPC运行情况加以分析,在工会汇报会议上进行工作汇总。SPC小组需要定期对每条生产线上的SPC数据进行汇总,同时列出具体的分析报告,方便呈报给管理人员。针对通过初步分析统计过程控制中发现的无法破解的现象,有必要设立有关的攻克队伍,例如运用前文所述的七钻流程来解决问题。发动机质量受客户重点关注,七钻对于提高发动机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七钻工序,有效解决发动机生产制造过程中潜藏的问题,以此保障发动机制造品质,促使发动机可以达到客户需求。最后是需要建立相关的发动机品质研究中心,将综合运用汇总的质量工具所收集的有关数据,根据生产线及功能等进行分类,令发动机质量管理工作实现可视化。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主要工作并不是解决其一些质量问题,更多的是需要保证其从原材料到整机装配稳定生产。针对如何预先分析防范问题,判断生产过程稳定与否,以及怎样预防问题和在出现问题之后采取哪种解决措施,就急需一套健全的发动机质量管理方法。本文所述方法可以有效的运用于解决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系统运用发动机质量管理方法,来减少生产成本,从而促使发动机高效生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月飞,李传龙.探究质量管理方法在发动机生产中的应用[J].工业,2017(3):54.

[2]杨嘉.质量管理方法在发动机生产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3]黄珍珠.浅谈发动机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9):182.

[4]王炜.发动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14):86.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专业认证;服装;实践教学;产出导向

为了提高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1]。贯彻专业认证所倡导的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课程教学环节是基础[2]。实践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达到专业认证的质量标准,以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考核与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了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该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基本定位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及服装产业发展,具备人文社科及工程素养、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在服装及相关领域从事制版与工艺技术、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专业支撑培养目标、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12项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要求对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为了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中的能力培养,本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阶段完成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为要求,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纺织类认证补充标准,具体分为工程实验、工程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五个类别。如表2所示,列出了实践课程体系中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类别、课程名称、实践学分。根据专业认证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设计类实践环节、企业学习经历、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

2.1设计类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是和课程相关的独立实践环节,更强调综合性和设计性,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服装市场调查”“服装面料设计实践”“服装产品开发实践”。以“服装产品开发实践”为例,该实践课程共包括6项实践项目,内容涉及针对服装产品开发所进行的主要流程:(1)市场调查与流行预测分析。要求学生能够解读学科竞赛要求,或对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分析,以及流行预测预定分析。(2)系列产品设计方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产品款式设计,进行系列CAD结构样板设计、缝合试衣设计,并进行调整修改样板和造型,以及服装面辅料的3D仿真设计。(3)产品设计开发实施。要求学生能够能够根据产品款式设计,进行系列CAD结构样板设计、缝合试衣设计,并进行调整修改样板和造型,以及服装面辅料的3D仿真设计。(4)系列服装时装秀虚拟仿真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系列款创新设计的3D缝合试衣,系列轮秀虚拟仿真设计,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多系列全程时装秀虚仿实验的视频制作。(5)课程总结报告撰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前4个项目实践进行总结,按要求撰写实践报告书(PPT格式)和视频文件,提交电子档。(6)课程总结。PPT汇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前5个项目实践进行总结答辩,以PPT汇报和设计的虚拟走秀视频播放。

2.2企业学习经历类实践环节

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企业学习经历包括“企业认知实践”“专业实习”环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到企业参加实习。通过在实习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参观工厂、学习各种生产加工方法,了解服装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技术及主要加工设备,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当中更好的学习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以“企业认知实践”为例,该实践课程包括4项实践项目:(1)服装行业背景、企业背景、专业背景分析,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服装行业背景、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服装业的优劣势和机遇挑战,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2)男装企业见习,要求学生能够认知男装企业,并走访一家男装企业,认识企业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服装生产现场、认识生产设备,与企业人员交流互动;(3)女装企业见习,要求学生能够认知女装企业,并走访一家女装企业,认识企业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服装生产现场、认识生产设备,与企业人员交流互动;(4)成果汇报交流,要求学生能够认知服装行业现状、了解企业对个人专业和能力的要求,交流职业规划。

2.3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实践环节

本专业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实践包括“服装市场调查”“服装面料设计实践”“专业实习”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均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在实践过程中,组内成员相互配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服装面料设计实践”为例,该课程包括6个项目的实践项目,其中面料综合设计开发实践需要通过分组,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1)服装面料调查、分析与应用。要求学生理解服装风格与面料风格的意义与内涵,理解服装风格与面料风格的要素结构,理解面料风格要素与原材料、面料结构的关联性,搜集几种流行服装风格及面料特征,会正确描述面料风格。(2)设计与表达。要求学生理解面料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了解如何搜集灵感、如何提炼设计主题,能够熟练使用图形设计软件进行素材整合和设计表达。(3)面料构成实践。要求学生了解目前常规梭织设备类型及结构原理,掌握实验室小样机、手工织机的结构和基本操作流程,能够根据特定的结构花型正确绘制上述上机工程图,能够利用编织的原理和设备进行编织面料小样的设计制作,了解羊毛毡湿毡和针毡的原理,并能够设计制作羊毛毡小样。()面料表面风格再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一块面料,通过线上学习以及老师指导,使用刺绣、绗缝、缀饰等手段对面进行风格化处理;了解格子褶的原理,选择一块面料,对面料进行抽褶设计,达到预设的肌理效果。(5)旧衣改造。要求学生了解旧衣和印染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了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意义,理解服装设计的社会责任,以改造旧衣为主题,练习使用抽纱、磨损、烧烙等手段对面料进行破坏处理,达到具象的风格化特征,练习使用扎染、丝网印等手工印染的方法对面料进行色彩和图案的设计。(6)面料综合设计实践。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小组通过讨论确定选题类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和研讨寻找灵感,确立主题,组员选择各自的设计方向,寻找灵感,提炼设计元素,通过效果图表达设计主旨和技术路线,作品以小组的形式形成一个系列,其中选择项目2的小组,要求至少使用3种以上的方法完成一个风格化的面料设计。

3实践教学实施

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OBE理念下用于衡量课程教学层面学生培养质量的产出标准[3]。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为基础,同时兼顾课程教学的特点。在描述上应具有可衡量性和可实施性,应体现能力要求的产出导向[4]。以“女装工艺”为例,表3列出了其教学目标以及支撑毕业要求的关系。

3.2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以“服装产品开发实践”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方案设计、系列服装产品开发、经济成本分析、沟通交流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设计了市场调查与流行预测分析、系列产品设计方案、产品设计开发实践、系列款时装秀虚仿设计、课程总结PPT汇报等支撑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为了落实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配套引入适当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还以服装产品开发实践为例,我们分别采用:(1)案例式教学。通过聘请企业一线设计师作为企业导师,引入企业当季的产品开发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本专业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在线时装秀虚拟仿真实验进行系列服装动态秀创新设计。(3)汇报讨论式教学。通过结课PPT汇报、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培养学生就专业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3.3教学考核与评价

OBE理念下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考核与评价是跟踪学生过程性学习产出和判断学生结果性学习成果的重要一环[5]。设计面向产出的课程考核与评价需要考虑两个方面:(1)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即考核内容应能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与教学内容相匹配。(2)考核方式易于体现课程目标,即考核方式应有利于判断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具有可操作性。

3.4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持续改进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指依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客观判定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评价课程对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实际支撑情况。开展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在于:明确“面向产出”的课程任务、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标准、设计“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内容、选择合适的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程质量评价是否面向产出,不是采用什么评价方法的问题,而是评价的整个证据链是否面向产出的问题。

4结语

产业汇报材料范文8

[关键词]室内设计;多维度;毕业创作;创作模式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审美质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室内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这也使室内设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为了培养更多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各个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而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以此掌握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情况。不过,由于学生在毕业创作中缺乏对创作标准与展示方向的认知,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在评价过程中往往缺少的展示内容,而这就需要在室内设计专业中探寻一种更加科学的多维度毕业创作模式。为此,以下便对室内设计专业多维度的毕业创作模式进行探讨。

1项目调研本土化及前期方案实践

为了探寻更加多维度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创作模式,笔者在2017年3月至2017年9月,对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及银川能源学院等多所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创作模式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这几所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中的毕业创作模式有特点但也缺少设计框架和展示内容,团队成员通过整理分享调研心得,并结合企业工作实践,最终确定项目实践过程。首先是由教师来指导项目研究方向,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帮助团队成员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由学生对与题目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课下对本地区新建楼盘进行实地调研,对建筑工程中的室内装饰方案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将具体的毕业设计思路汇报给教师,再由教师对毕业创作的思路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已经“执行过”、调研资料是否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等进行评价,在初步审核后确定具体设计内容,最终将目标锁定为吴忠市碧桂园的室内设计项目。然后教师会结合毕业设计主题的设计框架及具体内容,根据成员的特长对具体任务进行分配,团队成员按照小组的方式来分解户型,并对具体的创作内容进行实践,以此绘制出毕业创作作品的草图。在草图绘制时,考虑到团队成员并不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落实设计任务前期,需学生对大量的设计草图进行绘制,使学生在绘制草图过程中对户型结构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将现下主流的审美特点及创新创意融入到毕业创作之中,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想法来对毕业创作作品的草图进行手绘,由教师对学生的手绘草图进行复审,以此判断学生的绘图技法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草图绘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并对最终的户型风格及实践整体性进行确定。这样,在对碧桂园工程的建筑草图进行绘制后,可确定最终的毕业创作风格,并为毕业创作的后续开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确定了毕业创作中需要进行表现的技法以及要应用的制图规定,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创作作品。

2中期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与实践

在建筑行业中,室内设计需要明确具体的创作主题和设计风格,并梳理创作要求,以此明确建筑室内空间的具体设计思路。在此过程中,按照具体流程来对项目的施工平面图、三维效果图及具体的设计说明等进行创作,使室内空间的创作思路及专业水准等能够从多视角进行展现。为了使毕业设计作品能够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创作时,还要从平面施工图、三维效果图、VR实景制作、材料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入手,使创作内容能够得到多层面和多维度的展示,无论是从项目研究的维度还是教师与企业考评人才的标准,都是很好的展示过程。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商议,以此确定项目中期的创作计划及具体任务,然后交由各个组来对相应的设计任务进行完成,确保专业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能够呈现在毕业设计作品之中,这样也有助于对学生的核心课程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从而使学生在后续就业中能够让用人单位对其专业能力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3后期项目建设终结及评价

项目实践后期,团队成员将过程中的实践成果总结梳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装裱展示,对施工预算、施工材料汇总表与大家分享,并在毕业答辩中完成汇报,在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进行表彰。应用与实践多维度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创作模式,能够使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拓展性大大提升,并能够使室内设计专业能够将具体的室内工程项目和行业专家评价联系起来,进而使室内设计专业所具有的专业维度得以被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室内设计的学习意义,进而有效弥补了以往毕业创作模式所反映的短板,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明确了具体的展示标准与创作标准,从而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提供了一种科学且维度更多的毕业创作途径,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4结语

我国建筑工程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室内设计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和欢迎,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创作模式中,针对学生在毕业创作中缺乏必要的创作标准与展示标准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维度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创作模式,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更加多维度的展示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宋国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2):13-14.

[2]海建华.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