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例6篇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

一、引言

对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可持续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的内容,还包括以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经济的增长也有可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进而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二、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第三产业的生产值与第一产业的生产值之比(记为TS)来度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会比较合理,若TS值上升,就表示产业结构在升级。本文采用国际上使用较多的剔除价格因素之后的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水平,同时三个产业的增加值也同样剔除了价格因素。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为了消除或减轻异方差的影响及便于对结果进行经济解释,对所有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TL,lnTS,lnPG。

三、实证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指标。利用我国1981-2015年的数据观察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TL值与Ts值都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来看TL值变化浮动比较平稳,仅有稍微一点的下降趋势,而Ts值是逐渐上升的,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合理性不大明显,但是是日益趋于高级化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一富勒单位根检验(ADF)对lnTL、lnTS、InPG三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模型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滞后阶数根据MC准则选取,经分析知四个变量lnTL、InTS、lnPG的ADF的p值都大于0.1,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不是平稳的,然而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之后的ADF的p值都小于0.05,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的,即表明都是一阶单整的。

(三)协整检验

观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经济增长的趋势图,图(2)排除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肯定不存在协整关系,而图(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有可能存在协整。建立模型如下:

Yi=βi+βiXi+ui (1)

在对变量做传统回归时,若预测残差项是平稳的,则变量是协整的。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的方法有E-G两步法和I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本文运用EG两步法检验产业结构高级化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做lnPG关于lnTS的线性回归方程,用Eviews软件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两个变量做协整分析,但是却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自相关,考虑加入适当的滞后项,得haTS与lnPG的分布滞后模型:

(2)

自相关消除之后,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进而得出协整性,通过了协整检验。

由上述表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nPG与lnT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上表可以得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促进产业的高级化程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就会增加0.7%。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关系仅表示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能够考察变量问具有经济意义的因果关系。本文通过对InPG与lnTS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原因,并且是滞后1,2,3期都是其原因,而产业高级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2

要:通过对“新经济”内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的升级又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1]。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 383美元上升到2 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2]”。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2]。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2]。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3],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4]。鲁北化工绿色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历23年历程,创建了绿色科技,构建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产业”向“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鲁北”从一个只有40万元试验经费的小厂到发展为目前拥有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体现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

背后经济带来了新的人才观,新经济要求人才内涵升华,提出了人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向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转化。这种新的人才观对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人才的日益重视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而以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这些都是微观经济领域变革的主要动力。普通工人、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使传统产业升级具备必要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给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希望。

新经济赋予政府新的责任。新经济不仅要求政府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制定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政策,还要求政府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点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问题,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发展知识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做发展知识经济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是因为,新经济的建设涉及新旧产业的各个领域,其广度、深度、规模和涉及的领域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只有采取政府行为、政府干预才能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基础设施,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高速数据信息网,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工程投资。政府必然成为新经济的孵化器。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产业变革的竞争中,各国政府必将全力以赴,给企业以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政府将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其他社会条件。政府也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促进力量。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产业经济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发达国家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知识经济迈进。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完全可以抓住机遇,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过来,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60一70年代的调整培育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与历次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而这一次,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给中国的机遇不谋而合,两者都聚焦于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经济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的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潜力将为传统产业本身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三、新经济时代怎样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2]。第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建立网上交易手段等。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使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都在网络上进行。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实质上是形成一种迅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生产的组织不再以动力、物资等为中心。而是着重管理数据流。籍此,企业可以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5]。第三,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

(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现代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涮新。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目前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6]。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首先,国企体制转轨的关键是政企分开,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目前中国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中普遍出现了“翻牌化”等问题,体制转轨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还需要制订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7]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迫切需要国企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的指导下制订各企业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或准则。其次,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的职能运作独立而分工明确,而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正常的联系机制,使企业管理更为系统化。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变革,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比较僵化,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决策的需要,现代决策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把等级式管理与网络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76。

[2]

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31-37.

[3]

林毅夫,李永军.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金融风险[J].改革.2001,(1):63.

[4]

冯久田.绿色科技:振兴中国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技管理专刊,3001,(1):58-59.

[5]

陈胜昌.知识经济读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30-334.

[6]

夏兴国.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39-40,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3

1.指标的选取

目前学术界认为最优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是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GL指数)。以农产品为例,其计算公式为:GLi=1-|Xi-Mi|/(Xi+Mi)其中,GLi代表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期的GL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的取值范围为0~1,当GLi=0时,则Xi=0或Mi=0,表明该类农产品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当GLi=1时,则Xi=Mi,则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则可以认为该类农产品的贸易类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相反,则认为该类农产品贸易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

2.数据来源

使用《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作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标准。本文采用这一分类方法界定农产品。HS1996将商品分为21大类、97章,其中第1~24章为农副产品,HS01~05为第一类(含活动物、动物产品),HS06~14为第二类(含植物产品),HS15为第三类(含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HS16~24为第四类(含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代用品的制品)。鉴于各类组织对农产品范围的分类不同,考虑数据权威性,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文农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我国四大类农产品GL指数测算

根据四大类农产品的进出口额,分别计算出每一类农产品的GL指数,再根据公式得出我国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2—2011年的20年间,我国农产品GL指数除个别年份低于0.5外都大于0.5,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由0.51上升到0.657,有些年份超过了0.7,我国农产品贸易整体来看并非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见图1)。

从四类农产品GL指数看,第一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最迅速,GL指数上升幅度也最大,从1992年的0.309上升到2011年的0.909,在2008年甚至达到了0.919,可以发现这20年间我国进口额大幅上升,与出口额已接近。主要是由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肉类、海鲜等产品的消费快速增加,进口产品丰富了第一类农产品消费市场。第二类农产品则一直表现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虽然有些年份GL指数低于0.5,但1995年从0.456陡然跃升到1.0,其后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第三类农产品20年间的GL指数在0.5左右徘徊,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此消彼长。第四类农产品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其GL指数几乎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09年以来一直低于0.1,分析该类农产品具体的进出口额,我国一直在大量进口该类产品却很少出口,从比较优势角度看我国处于相对劣势,我国第四类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综上所述,结合HS分类法,1992—2011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原始的初级农产品,而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农产品制成品贸易只能依靠产业间贸易。因此,我国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提高我国农民收入,而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二、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研究思路及数据来源

(1)研究思路关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二是分析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对于前者拟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分析法进行检验,后者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进行检验。(2)数据来源考虑农产品大致包含了农林牧渔产品,因此本文农业经济增长选取农业总产值为指标,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1992—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Engle-Granger协整关系分析

协整分析是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有效方法,它从经济变量数据所显示的关系出发,判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分析适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根据时间序列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原理,首先要进行单变量的稳定性检验。如果两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才可能协整。

(1)变量处理及模型设定用GL指数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用v表示农业总产值。由于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异方差性,因此为了清除异方差性,对GL指数和v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l、lnv。协整方程的模型设定为,c1、c2为待估参数,t代表年份,εt为误差项。

(2)单变量稳定性检验。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作回归分析前采用ADF方法,对lngl和lnv的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lnv在1%置信水平下,其一阶差分序列平稳,而lngl在5%置信水平下,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I(1)序列,即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3)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检验非平稳单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lnv和lngl都是I(1)序列,根据前文设定的模型:lnvt=c1+c2lnglt+εt,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参数估计均通过了t检验。如果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平稳,则可以认为lnv与lngl间具有协整关系。下面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对残差的ADF检验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可以认为lnv和lngl具有协整关系,也说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法来检验二者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当滞后一期时,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lngl非Granger引起lnv”的原假设,说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我国农业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Dlngv非Granger引起Dlngl”的原假设,从而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是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对数化的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农业经济产值两个变量均呈I(1)单整的时间序列。协整方程的残差平稳说明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协整方程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将增加2个百分点,这说明产业内贸易确实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而Granger因果分析可以进一步证实,产业内贸易的确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增长也起到了带动作用,这说明二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证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对经济体的农业产值产生正向效应。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1.结论

本文运用GL指数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农产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主要源于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我国需要进口多种农产品以丰富市场。尽管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上升,但近几年一直在一定水平波动,其中以动植物等初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商品为主,而在高附加值农业深加工产品方面我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这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而协整方程证明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即产业内贸易能促进农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2.对策建议

(1)深化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普遍落后,从而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应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重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企业要搞好技术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

创意产业对于促进杭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和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2008年1月杭州市作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重大决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扬长避短的“杀手锏”、杭州发展的“新蓝海”、“和谐创业”的同义语、生活品质的代名词和提升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的“助推器”。

一、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都是20世纪90年代由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新概念,而后逐渐演变成全新的发展理念。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将人们平时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形成价值,并带来就业的产业。1994年,澳大利亚以建立“创意国家”,率先提出了一份新的文化政策报告。英国立即派团前去考察交流,并在1997年布莱尔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自布莱尔政府首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以后,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提出了相关概念。尽管目前对创意产业仍无规范的表述,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是科技;创意产业的属性是产业。有鉴于此,杭州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为原则(以下简称“3r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不过,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的原则还应该包括再思考(rethink)——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不等于清洁生产,不等于环境保护,不仅要研究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和再修复(repair)——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尽管集群的概念早就出现,但是真正引起政界和商界的关注,引起大范围的流行还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以后。波特(1998)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品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

二、创意产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1]。创意产业其核心和源头是创意,要点是“点亮创意智慧,融入科技力量,焕发文化魅力,创造财富价值。”创意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2)提升产业结构;(3)转变增长方式;(4)节约资源能源;(5)有利于保护环境;(6)促进对外贸易;(7)有效增加劳动就业。目前,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在高速递增。2008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纽伦港”这个新名词,并指出“纽伦港”已主导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纽约、伦敦、香港三地的创意产业高度发达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纽约市艺术产业每支出1美元,就为城市经济增值77美分。2005年,艺术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212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逾16万、工资总额82亿美元,为纽约市创税约9亿美元。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旅游、营销、广告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工作。据统计,2005年慕名前往纽约观看文艺演出的游客数达750万人次,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54亿美元。纽约市的宾馆餐饮业、零售商店和交通运输业也由此受益。据2007年初统计,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已近30万人,与艺术相关的创意实体超过4.5万个。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平均年薪也要比其他产业高出2万美元。伦敦是全球知名的“创意之都”,其创意产业产值超过210亿英镑,从业人数为50多万人。据伦敦发展局估计,到2012年创意产业将超过金融业而成为英国的第一产业部门。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2000年香港创意产业的产值有250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2%,出口为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额的3.1%;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7%。国内许多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成(2007)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部分城市创意产业进行统计排名,认为北京、上海处于第一层次,而杭州处于第二层次,位于广州、深圳之后,排名第五。因此,创意产业可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我们可以借助于创意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以创意产业带动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知识型循环经济[2]。

另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3]。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产业,其中之一就有创意产业。当资源、能源的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后,人们将寻求新的出路,以创意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创意策划和市场运作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通道和空间。杭州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政策资源,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而且杭州城市的环境容量和城市定位,也决定了杭州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重化工业。

三、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近几年来,创意产业已经从一种理念转化成为众多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创意营销和创意产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产生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提升国家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4]。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两者之间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创意产业和产业集群相互融合,使产业集群进入高级发展形态即创意产业集群[5],这是继外向出口型集群、智力密集型集群、乡镇企业集聚型集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集群的产业集群之后,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先企业集群、后企业吸引人才的发展模式不同,创意产业集群首先是创意人才的集群,而后才是创意人才吸引企业的入驻。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交融的产物,是内容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企业园区以及紧邻的一个拥有技术的校园,而创意产业集群的组织具有多样性,在艺术场所、科学园或媒体中心附近,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进行集聚和互动。创意产业集聚区既是工作地点也是生活地点,既进行文化产品生产也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结合,既有独特的本地特征,也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使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意。

另一方面,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集群化是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共享多种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便于开展企业间的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同类产业集群也有利于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人对创意产业集聚永续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园区与集群互动发展[6]。以园区为节点,以形成产业集群为打造创意产业价值链之手段,在园区内建立企业之间的互通网络,并打造园区品牌;再通过园区的集聚扩散,建立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周边的网络关系;政府在营造产业环境的同时,积极塑造社会大环境,从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过渡到培育创意经济、创意社会的大时代。目前杭州市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正努力打造西湖创意谷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预计到2010年初步建成25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或基地,建筑面积总量超过100万平方米,集聚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超过1 000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更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出现。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城镇建设[j].乡镇经济,2003,(11).

[2]任绍敏,胥会云,柯卉.上海循环经济四条路径[n].第一财经日报,2005-06-13.

[3]季昆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将催生七个新产业[c].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2007.

[4][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农业产业化;江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08-02

一、江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1.江西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物流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江西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地方特色产品种类丰富、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在已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的81个主要农产品目录中,江西有80%农产品产量排全国前15位。内陆水产、特种水产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和8%,均居全国前六位。江西茶叶生产具有纯天然的生态环境,江西还是全国苎麻重要产区。江西森林覆盖率高,山林资源非常丰富。蚕桑、苎麻、蔬菜、水果等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江西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的需求,出口商品结构中,农产品一直是大头,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有相当大的潜力。发展江西农产品物流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现代物流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现代物流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概念,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耗、提高劳动效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江西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江西周边省份激烈争夺的市场,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周边省份都是农业省份,都把东南沿海作为其农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各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产品的品种、规模和质量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江西农产品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加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是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有力武器,对江西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

1.理论简述

要对农业产业化与江西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就要找到能够衡量两者发展程度的指标,江西经济发展程度可以用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而农业产业化程度,介于目前国内尚没有衡量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的较权威指标体系,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创新性的构造出一个农业产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然后再建立江西人均生产总值和农业产业化指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数据选取

基于前文对农业产业化含义的介绍,我们决定选取以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江西农业产业化指数:

(1)机械动力平均值X1,该数据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代表性数据。

计算方法:X1=农业机械总动力/播种面积

(2)农业人口人均产值X2,该数据体现了农业人口人均的农业产值,它体现的是江西省的农业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产业化程度。

计算方法:X2=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人口

(3)农产品商品化率X3,该数据体现了农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的高低。

以上数据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均可以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找到,我们可以通过1991―2006年间江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分析过程

(1)主成分分析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农业产业化指数。通过数据可以计算出X1和X2,而X3和X4也已经直接给出。通过分析得到X1、X2、X3和X4相关技术矩阵如下:

进一步计算主成分特征值及贡献率得到,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8.29%,因此我们选取两个主成分,用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线性组合表示如下:

第1主成分:Z1=0.502331×X1+0.534995×X2+0.436252

×X3+0.520700×X4

第2主成分:Z2=-0.477113×X1+0.117053×X2+

0.804444×X3-0.333962×X4

上面主成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用各主成分的因子载荷值除以其特征根的平方根算出的。综合得分:Z=0.8481×Z1+0.1348×Z2

上面综合得分公式中的系数是第1和第2个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

经计算得到1991年至2006年每年综合得分如下:本文将直接选取该综合得分作为农业产业化指数的值。

(2)线性回归

接下来我们将以农业产业化指数为解释变量与江西省历年人均生产总值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为一个,因变量为一个。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a+bX。

在式中,Y为因变量(即人均生产总值),X为自变量(即农业产业化指数),a和b为待定系数。通过SAS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算得出以下结果:

即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

Y=-6479.50895+252.29458×X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截距项和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01,R-Square=0.9759,所以我们认为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4.分析结果讨论

农业产业化指数与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证明了随着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因此,要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发挥政府在农业投资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率,创优质农产品品牌,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走专业化和集中化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盛平,周励.实现优势聚集做强江西农业[J].调研世界,2003,(12):37-39.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建国以来,孝感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孝感市的产业结构出现逐步升级的趋势,社会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向现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但孝感市作为湖北省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仍然占有相当比重,而工业和服务业与发达城市相比发展缓慢,这些因素制约了孝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孝感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孝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回归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国际、国内较为通用的表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本文采用1992-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主要选取了孝感市历年经济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第一产业产值(Y1)、第二产业产值(Y2)、第三产业产值(Y3)、第一产业比重(R1)、第二产业比重(R2)和第三产业比重(R3)为指标数据。根据孝感市统计年鉴资料显示,三次产业GDP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2年的42.70:31.00:26.30变为2009年的21.32:42.10:36.58,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15.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9%。

在数据处理方面,由于自然对数变换不仅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还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七个变量取对数进行分析,分别表示为LOGGDP、LOGY1、LOGY2、LOGY3、LOGR1、LOGR2和LOGR3。

(二)实证分析

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检验

模型的选择:基于相关系数的特点,选用计量经济理论中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研究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一方面可以避免“伪相关”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具体确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单向影响的因果关系。

数据平稳性检验: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先分析数据的平稳性,这里采用ADF检验,其中ADF检验的模型形式为:

ΔYt=c+βYt-1+ξ1ΔYt-1+ξ2ΔYt-2+…+ξp-1ΔYt-p+1+δt+ε1①

原假设H0:β=0,备择假设H1:β<0,接受H0意味着序列Yt有一个单位根,即是非平稳的。其中ε、t为白噪声,Δ为差分算子,c为常数项,t为趋势因素。

对LOGGDP、LOGR1、LOGR2和LOGR3,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自然对数变换后得到的LOGGDP时间序列变量在原水平时是非平稳的,在一阶差分后也是非平稳的,而在二阶差分后则均为平稳序列,说明此变量为二阶单整序列;同样自然对数变换后分别得到的lnR1、lnR2、lnR3时间序列变量二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说明这三个变量也是二阶单整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后的Δ2LOGGDP、Δ2LOGR1、Δ2LOGR2和Δ2LOGR3数据可近似代表经济增长变化与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因此,对此差分后的四时间序列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分析:运用Eviews5.1,对孝感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由F-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同时GDP的增长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孝感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作用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孝感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模型的选择:由上所知,LOGGDP和LOGY两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过程,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选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模型检验:首先,对同阶单整的LOGGDP、LOGY1、LOGY2和LOGY3四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最小二乘估计(OLS),由结果得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LogGDP=0.9477047596+0.3514854972*LogY1+0.378686375*LogY2+0.282056077*LogY3②

其次,研究线性回归残差序列resid的平稳性,对上述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EG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残差e的ADF统计量值为-8.294112,该值小于1%的临界值-4.667883,因此该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已经是平稳序列,即LOGGDP、LOGY1、LOGY2和LOGY3四个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从经济学上来讲如果这四个变量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就具有一个长期均衡关系。

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根据协整检验结果,构造出以LOGGDP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ogGDP=0.948+0.351LogY1+0.379LogY2+0.282LogY3③

上式表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每变动1%,孝感市经济总量分别将同向变动0.351%、0.379%和0.282%。

结果表明,变量LOGGDP、LOGYl、LOGY2、LOGY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对于孝感市来讲三次产业与孝感市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各个产业对经济增长都有着长期的贡献作用。

误差修正模型:本文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来估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过程,利用LOGGDP与LOGYl、LOGY2、LOGY3的长期均衡方程进行估计,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ΔLOGGDP=0.138+0.227ΔLOGY1+0.316ΔLOGY2+0.456ΔLOGY3-0.117ΔE(-1)

R2=0.99998DW=2.567064④

通过观察模型,R2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DW=2.567064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误差修正模型中各差分变量反映了短期变动的影响。

二、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模型结果确定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长期行为与短期行为模型,据此对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长期经济行为与短期经济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1、长期经济行为分析

由协整检验模型得到的方程③知该回归模型调整后的判决系数为0.999671,这说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而D-W统计量为1.026386,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信的。可知,孝感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贡献作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0.3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82个百分点。可见,在孝感市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大,是推动孝感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但是由方程③中的系数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带动只比第一产业多0.028个百分点,由此得出,在孝感市过去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产值过小,孝感市工业化道路漫长,这种结构如不调整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短期经济行为分析

由误差修正模型知调整后的判决系数为0.999964,这说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D-W统计量为2.567064,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信的。同样根据回归模型可知,短期内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27,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456个百分点。此外,从短期内的误差修正方程来看,误差修正项统计上检验是显著的且是负的,符合反向误差修正机制,误差修正系数为0.117,这说明孝感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较大,平均每年对上年偏离长期均衡水平的短期调整幅度为11.7%。由此可以得出,短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较快的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次之,而第一产业在短期内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综上所述,孝感市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过大,从长期看,不利于经济向前发展;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存在发展不够,进程没完全过渡到中级工业化阶段。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突破口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发展水平不够,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应对现在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适当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要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提高增长速度,提高比较效益,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以确保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化进程

结合孝感实际情况,第二产业发展不够,现阶段处于初级工业化向中级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总量规模小,在GDP中占的比重过小。在短期内应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城镇化建设,促成工业园区集约式发展,控制与调整村镇工业园区,使工业发展向市区工业园区集中。同时积极发展低碳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建立现代制造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环境效益,节能降耗,促进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3、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