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统计制度范例6篇

医疗统计制度

医疗统计制度范文1

一、审计监督新内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措、使用及管理

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即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要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不平相适应,保障范围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双方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双轨运行管理机制。因此,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支持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在逐步建立与完善。

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措。根据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筹措机制。其办法是: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般为职IT资总额的6%)分为二部分:(1)用于建立统筹基金,约占缴费的70%;(2)划入个人帐户,约占缴费的30%.统筹基金的个人帐户要分别核算,不能相互挤占。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关于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筹资比例各地区不尽相同,它主要根据某一地区前3年职工医疗费实际支出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测算的。其公式如下: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根据国务院《决定》,为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支、财政部门监督、银行拨款“三驾马车”相互制约,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这既有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统一管理,更是保证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决定》中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尚未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之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具体做法是:财政部门要在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的地方国库内开设“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在专业银行开设“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将基金的收和支分别进行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在指定的国家商业银行开设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户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原则上收入户除缴付财政专户资金外,只收不支;支出户除接收财政专户资金外,只支不收。

3.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使审计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保命钱”,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尤为重要。

二、审计新问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如前所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过程应当构成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最主要内容。对此,我们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

1.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审计机构,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要重点发挥政府审计的强制性经济监督作用,并协同内部审计、独立审计共同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审计的“网络化系统。”

基本医疗保障资金运动过程,涉及到不同层面的许多环节。这就需要政府审计、内容审计和独立审计在相关环节履行各自职能,协同完成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经济监督。

首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管理费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缴纳的医疗费用是在所得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各地财政将给予支持。所以,政府对所要进行宏观调控并进行财政专户管理,同时,要加大政府审计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同时,要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强化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就应当设立社会保障审计机构,并分设养老保险审计、失业保险审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审计等部门,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使其成为政府审计机构的一个派出机构。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审计人员的要求,不仅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同时又要具备医药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其次,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内部审计能帮助机构有效地担当起他们的责任。由于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担负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因此,医疗保险机构的内容审计应当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建设活动,它的目标在于增加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价值和改善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经营。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内部审计应当通过建立系统、合规的方式进行评价并提高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因此,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内容审计是审计监督网络系统中重要的“监督网络”。

同样,在整个审计监督系统中,独立审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部分积累模式的采用,逐年积累起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数额将不断增大,在动态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通货膨胀。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自然会提出。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资不仅可以使积累起来的基金保值增值,还有助于减轻企业、个人和国家的负担。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政府会越来越重视各项基本保险基金的投资和有效使用,使投资环境更加宽松、保值增值的方式更加多样。所以,对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以及投资运营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很大程度上要由独立审计来完成,而且独立审计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应当发挥“团队精神”,建立基金审计的系统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应重点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措额审计。这一审计重点放在筹资基数及参保人数。因为工资总额比例法是医疗基金筹集的基本方法,同时,应缴职工医疗保险费金额=上季度人均工资总额×单位参保人数×缴费月数×缴交标准,所以筹资基础、参保人数等各要素应作为重点审计对象。

(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缴款时间审计。按规定,保险机构收缴保险费时间是每季度一次,也可以半年或一年缴纳一次,一般于上季末、年末、月底前办理。审计重点是保险费不能及时到位的原因。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适当性及财政专户管理的审计。对违纪、违法的基金筹集到行为进行审计,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强制性,联同独立审计对财政专户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基金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保证财政专户和医疗保险机构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重点审计如下内容:①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专户存储情况;③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个人帐户情况;④医疗保险机构内容审计制度建立情况等。

(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审计。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制度是保险经济补偿制度的一种,它是通过一定筹集方式,形成医疗保险基金并用于参保人疾病发生时支付医疗费用造成其经济损失的经济补偿。适宜、有效的支付方式是控制医疗保险供方的最重要手段。医疗保险约定的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载体和医疗保险的载体,将决定如何有效地使用筹集的医疗保险费,对医疗保险资金的流向与流量起到关键作用。医疗保险费的支付办法,也直接决定了提供者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医疗保险提供者的效率、服务方式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对基本医疗保险费支付审计应重点针对以下几方面:①医疗费支付办法的有效性;②医疗费开支范围;③医疗费支付标准;④医疗费支付结构,⑤医疗机构服务质量;⑥医疗费控制效果等。

(5)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审计。政府审计机构要联同独立审计,共同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基金运作过程中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应重点审计:①结余基金的安全性;②结余基金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③结合基金营运、投资的合规性;④结余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EDP审计方法的探讨。“EDP”意为“电子数据处理”。EDP审计就是对EDP信息系统的审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在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基本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的协同努力下,正积极研制开发、并逐步投入使用,预计不会很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网络将会建成。EDP审计和审计网络化都会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带来影响和使其有更大的发展。但同时,更多的问题也会摆在我们面前:计算机网络将使审计的手段、技术方法、标准、准则等发生变化,同时,还存在着审计受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限制、审计安全性受到威胁和审计人员素质制约等。这都会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就需要在审计系统建立的同时,考虑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EDP审计系统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系统要与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模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

(2)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因为,基本医疗保险审计人员要能驾御计算机这一工具,如审计人员这方面整体水平有限,则考虑使用者的素质能否适应审计系统水平要求。

(3)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审计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医疗统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医疗机构;成本管理;对策

我国一直在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医疗机构,不仅要提高医疗诊断水平,更要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生存和发展。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可以降低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以质优价廉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病人,使医疗机构能在良好的社会效应下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能力和扩张能力。

一、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方法的不足

(一)医护人员对医疗机构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从医疗机构的人员构成比例上看,医护人员是医疗机构的主力军,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也多数是他们中的业务骨干、专家等。他们习惯着眼于医疗机构的临床工作和研究,认为医疗机构的创收重点需从临床着手,临床业务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对成本管理的不重视,导致医护人员对材料和办公用品的领用存在极大的浪费现象,还有些医护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免费领用各种药品,医疗机构水电的浪费现象则更加普遍,虽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归结到一起,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二)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医疗机构对成本的控制一般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简便管理,但这样往往具有滞后性,所制定的成本管理方案不一定适用于下期医疗业务的发生情况,缺乏科学性。目前,一些医疗机构仍以收入和固定资产的增加作为创收的考核标准,导致有些医疗机构不断改、扩建基础设施;盲目引进各种高端、昂贵的医疗设备;这些缺乏成本管理及投入产出意识的行为,会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低下,加重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目前的成本管理缺乏系统性,没有严格审查和监督、控制各项目的成本,无法更好的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更无法有效的降低成本。成本管理应与医疗机构预算、绩效奖励和决策等组成一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监督。

(三)成本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

医疗机构需要一套高标准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撑成本管理系统,能将各项成本通过记账、核算等准确记入各科室成本中,缺乏信息化管理,会导致无法将成本、预算、执行、控制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决策,此会降低成本管理的效率和作用。

二、新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下加强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医护人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

首先要提高医疗机构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这是成本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现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有高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管理层更好的了解医疗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基本情况,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科学、合理及可行的决策。并且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要提高成本核算的水平,定期进行医疗机构资产、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测算,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卫生服务考评机制,管理层可通过提高成本核算的水平,建立高效的激励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

1、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构

新的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医疗和经营状况,制定出科学的成本管理机构。在成本管理实行的过程中,可以设定部门责任人制,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由于成本管理涉及范围很广泛,医疗机构一定要遵循科学、标准、规范的原则,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和医疗机构的管理层紧密合作,让全院职工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内在优势,从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构。

2、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考评体系

为提高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医疗机构应设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考评体系。医疗机构在设立成本核算考评体系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医疗特色和现实情况,综合分析对比,设置合理的考评指标,制定科学、全面、可行的成本核算考评体系。完善的成本核算考评体系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全面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降低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实现医疗机构的优质服务,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3、提高成本管理控制力度

成本管理的控制需从源头抓起,医疗机构的固定资产、医疗物资的采购过程,要将政府的指导价和定价范围作为可靠的依据,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反复推敲,指导采购计划,将维护费、折旧费等纳入预算,以达到成本管理在采购决策中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积极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医疗机构维修维护类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实施必要性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审批、授权制度,控制费用,有些大工程、大项目也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审计人员进场。

4、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成本管理系统需细分到科室、项目等具体的核算对象,保证核算内容真实有效的基础上,可以结合预算管理来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成本管理对预算管理有着监督、控制的作用,能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修正。医疗机构进行大工程、大项目之前,需要先进行成本核算,利用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制定出科学的实施方案。

三、加强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

成本管理系统的建设对医疗机构而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目前医疗机构的财务软件,已能准确将各项成本核算到了具体的项目和科室,形成了比较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医疗机构可以借助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将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计划、执行和评价也纳入统一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执行上述的成本管理改进对策,医疗机构的成本管理工作一定会在新会计制度下顺利开展。目前,在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修正和探讨。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绩效考评质量,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的作用,为医疗机构各项工作的实施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使医疗机构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方案。

作者:杜天方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王玲.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财务,2015,(9):33-34

医疗统计制度范文3

关键词:医院统计;医院管理;重要性;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绪论

作为医院科学化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统计近年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范畴也越来越广。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从医院统计中获得监控、指挥、协调等方面的信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统计工作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医院工作,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统计学科的研究,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获得准确、有效的统计资料,完善统计职责,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医院工作质量,更长远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医院统计

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对医院管理效果和质量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估,并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协调和决策依据。[1]

医院统计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门诊统计和急诊统计,其内容又包括工作量统计,包括临床诊室的就诊人数、就诊种类、就诊身份以及急诊人数等;[2]观察床位统计,指留院观察人数、就诊人数、床位总数等;急诊就诊总人数、抢救成功人数等;门诊取药人数、注射人数、换药人数等;门诊手术总人数、门诊死亡例数等。二是住院统计,其又包括四类:工作效率,指住院、出院人数,治愈率和死亡率的动态统计,医院病床总数量、病床每日利用率、住院人数,周转次数的情况的统计;特、中、小型手术的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以及麻醉人数统计;诊断质量,针对就诊与出院的诊断率和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3]医疗质量,根据治疗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疗事故等情况进行医疗质量分析,以此确定医疗质量;差错数量统计,根据医疗事故数量以及患者反映的手术质量、手术价格等问题确定医院手术中差错数量。

此外,根据医院的药品收入、医疗收入、住院金额、医疗设备采购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此确定医院业务的运转情况。

二、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一)检验管理效果

医院统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是监管医院的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患者满意程度的不断提升,就诊、入院、手术和出院的总人数以及医院的收入不断看涨,直接反映了管理机制运行有效。如果通过医院统计结果发现就诊人数和医院收入有所降低,则说明医院管理出现纰漏,医院管理层在日后工作中要加强统计相关工作的管理,针对就诊、出入院以及医院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灵敏、及时、彻底地反馈,为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决策,以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状况。[4]

(二)强化管理质量

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直接反映在统计数据上,统计数据不仅体现了医疗质量和水平,更有用的是通过数据可以监管医院的管理活动。统计者针对医疗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治疗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评定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对患者诊前和诊后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判断,以此初步判断诊断水平和医疗水平,若两者符合率高,则该医院的医疗水平高,符合率低,医院的医疗水平则有待提升。

(三)评定管理效率

医院针对人员、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财产的利用和分配情况进行统计,来评判医院管理决策是否有效。例如,统计人员针对床位的使用情况分析来判断设备分配、物资管理以及人员是否利用最大化。针对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设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疗水平越高,则任务完成的越多,治疗的患者人数越多,为医院日后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评价工作效益

医院是具有多结构、多信息的服务单位,可以通过对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全面综合地总结医院的管理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内部、不同医院之间具体的医疗指标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日后医疗工作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5]

三、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多数医院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项目上仍沿用传统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在医院的管理上只走形式路线,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我国医院在信息化的实现上相较于国外医疗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医院在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资金缺乏是医院管理尤其是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由于不同地区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偏远地区又受到地域、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三)机构设置不健全

一些医院特别是规模小的地方性质的医院在机构的设置上不健全、不科学,无法有效满足患者实际病情的需要。此外,很多地方性质的医院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也不过硬。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因而,医院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6]

四、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部门应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建立上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辅助监督,对实际的医疗工作中给予实时有效的监督,提高管理的效率及有效性。此外,要扩宽医疗管理的内涵和服务宗旨,将信息化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中,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信息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医院管理中还要健全信息化的制度,从就诊、出诊、患者数量、病例、病床使用情况以及医院的收入情况进行信息化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此外,还要配备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促进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还可以职责明确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院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即医护人员的管理,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高低、素质的良莠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医护人才建设机制,在医护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拔一些具有过硬医护知识的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在医护管理上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医务知识讲座,着重分享医务案例,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医务水平,提倡团队精神,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

(四)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要加大对医疗设备、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医院的发展中还要兼顾平衡。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国家对地方性医院的资金投入上还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还应加大对县域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平衡兼顾各地的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地区机构的医疗能力,推动各地的医疗水平平衡发展。

(五)增加信息时效性

在医院管理中,要及时、准确地向统计人员提供统计数据、咨询和建议等有效信息,对管理中存在的给予监督,一旦有错报、漏报的现象发生,要立刻给予制止和警报。为了确保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将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实现数据的科学准确存储,提取使用方便。其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采集、加工和处理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最后,还要加强统计人员管理动态、管理方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强对医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敏感度。

五、总结

总之,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统计工作的开展上还要不断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只有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不断完善,不断打破传统的发展壁垒,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状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爱华.医院统计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145-146.

[2]李春蕾.医院统计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74.

[3]毛红.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J].中国卫生统计,2009(3):236-236.

[4]何程辉.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病案,2009,10(3):31-32.

医疗统计制度范文4

1新加坡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特点

1.1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

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医疗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及医疗基金计划(Medifund)三部分组成。(1)医疗储蓄计划(医疗个人账户)。医疗储蓄计划实施于1984年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它是新加坡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形式。该计划强制每个职工按法律规定参加医疗储蓄,将年收入的6%~8%存入个人账户,用于职工本人和家庭成员的住院医疗费用和一些昂贵的门诊费用。(2)健保双全计划。为弥补医疗个人账户抵御大病风险能力的不足,新加坡于1990年开始实施健保双全计划,作为医疗储蓄计划的补充。该计划是一项非强制性的、具有社会统筹性质的大病医疗保险。由于参加该保险的人同时也是医疗个人账户的储户,故称其为健保双全计划。它有一个很高的起付线,起付线以下的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或个人自付,起付线以上的住院费用和某些昂贵的门诊费用才由其支付,且只支付公立医院中低档病房中的医疗费用[1]。(3)医疗基金计划。医疗基金计划实施于1993年,医疗基金用于资助那些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人群。本质上,它是一种具有慈善性质的救济基金。其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的捐款,基金由政府管理。以基金利息收入补助公立医院,再由各医院内由政府设立的医疗基金委员会负责审批贫困患者的医疗费用补助申请。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医疗储蓄计划起主导作用,健保双全计划和医疗基金计划起辅助补充作用。

1.2新加坡医疗个人账户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医疗保险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医疗保险模式。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医疗个人账户引入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建立这种医疗保险制度之前,新加坡实行的是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国民基本上享受免费医疗,效率低下和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成为免费医疗制度的主要弊端。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最终建立起以医疗储蓄计划为主、以健保双全计划和医疗基金计划为辅的医疗保障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建立了医疗个人账户[1]。新加坡建立医疗个人账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强调个人对医疗费用的分担责任,有效抑制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二是通过强制储蓄,促进个人医疗保险基金的纵向积累,以提高应对未来疾病风险的能力。新加坡医疗个人账户的特点如下。

第一,医疗个人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部分昂贵的门诊检查治疗费用,普通门诊和小病医疗费用不在支付之列。在保证一个最低存款基数的基础上,投保人可以为其大病医疗保险(健保双全计划)续保而从医疗个人账户中扣除保费。也就是说,允许使用医疗个人账户资金为具有社会统筹性质的健保双全计划投保者续保,使原本没有社会共济性的医疗个人账户基金,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共济作用。

第二,医疗个人账户具有家庭成员共济性。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规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持有人的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子女或孙子女)都可以使用其个人账户。同时,参加健保双全计划的投保者如果无力支付保费,其直系家属可以使用自己的医疗个人账户帮助投保者支付保费[2]。

第三,尽管强调积累功能是医疗个人账户最主要的功能,但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也规定,医疗个人账户存款超过一定的限额,超出部分的缴费可转移至职工在中央公积金局管理下的其它账户,避免因账户过大而导致职工浪费个人账户资金。新加坡意识到在账户资金增值困难的情形下,过多的医疗储蓄既没有必要,也是资金的浪费[3]。

第四,实行差别费率制,即医疗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率因投保年龄不同而不同。新加坡政府规定,35岁以下缴纳工资收入的6%,35岁~44岁缴纳工资收入的7%,45岁以上缴纳工资收入的8%。医疗储蓄基金设有缴费上限。

第五,医疗个人账户具有可继承性,如果所有者去世,医疗个人账户基金的余额可由其亲属继承,并且免交遗产税。

2我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特征、设计目的和存在问题

2.1内涵与特征

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指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将我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1)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一部分,强调账户的保险属性而非储蓄属性;(2)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保险基金相结合,体现了制度设计“既注意个人责任又注意社会共济”的原则;(3)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用于职工个人医疗支出,是一种专用账户,既不能挪用也不得挤占;(4)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归个人所有,既可以结转使用也可以由家属继承。

2.2设计目的

我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计目的主要有两个:(1)控制医疗费用。通过设置拥有所有权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强调个人在医疗消费中的自我责任,增强个人医疗费用节约意识,强化医疗消费行为的自我约束[4],培育个人理性医疗消费行为。就全社会而言,既可控制医疗费用又可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2)为个人积累医疗保险资金。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是一种强调保险基金性质的强制储蓄,规定其资金只能用于医疗消费,而不得用于其他消费。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以有效应对参保人员可能出现的大病或年老时支付医疗费用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说,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可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医疗费用的压力预筹资金,对未来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风险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

2.3存在主要问题

我国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至今已经运行10余年,作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运行结果与其设计初衷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积累功能基本失效。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计理念上讲,其资金筹集具有强制性,资金使用具有限制性,应该具有较强资金积累作用,但是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其累计量不大,积累功能很弱,很多个人账户出现了不足以支付当年门诊“小病”的医疗费用的情况[5]。由于规定了个人账户用于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的门/急诊费用、定点药店购药费用,以及住院中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不足时,由个人自付。这种制度设计下难以激励人们的基金积累意识,同时,由于目前的利率水平无法实现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的保值增值,加上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们普遍对个人账户积累应对疾病风险持悲观预期。因此,多数人的态度是“有病就花,大病快花”。其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尽快享受社会统筹基金的补偿。(2)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不佳。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计思路是账户中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个人,归个人所有,由个人支配。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参保人在使用个人账户时增强医疗费用控制意识,降低医疗消费过度的道德风险。同时,通过参保人“自我”费用控制意识,有效地抑制医生诱导需求行为,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总费用。但在实践中,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是,我国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与社会统筹保险基金共同构成个人的疾病风险抵御基金,这种“嵌入”特征使个人账户的持有者有尽快或尽可能使用社会统筹保险基金的欲望,参保人可能通过其他的手段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而浪费医疗资源。进而导致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3)不具社会共济作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最基本的属性。但在现行的“专人专用”的制度设计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不能在参保人之间分散疾病风险,它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共济作用并不存在,持有人之间不存在基金的横向流动,不能互助共济。(4)“异化”使用现象严重。目前,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使用普遍缺乏监管。

虽然《决定》明确规定,医疗保险基金专款专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用于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和在定点药店购药。但在现实中,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被异化”普遍存在。人们用其购买保健品、生活用品等,甚至套取现金,以致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成为“活期存折”,造成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3几点启示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是在借鉴新加坡医疗个人账户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积累功能”是新加坡医疗储蓄计划的本质。我们也照搬定位了这种“积累功能”,但是,我们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使用方向上完全不同于新加坡。《决定》规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对这一规定的普遍理解是,将统筹基金用于大病或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用于门诊(小病)医疗费用或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概言之,新加坡的医疗个人账户是为“保大病”,而我国医疗个人账户是为“保小病”,这种医疗个人账户功能定位的转变,使我国的医疗个人账户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借鉴新加坡医疗个人账户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医疗个人账户制度。

3.1扩大适用范围,提高社会共济性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最基本的属性。既然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一定要有社会共济性,发挥共济作用,没有共济性与共济作用只能算是一种强制储蓄而非医疗保障基金。但是,按照《决定》要求,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组成部分的医疗个人账户只能专人专用、“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挤占”。也就是说,我们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共济作用并不存在,持有人之间不存在基金的横向流动,不能互助共济。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医疗保险基金不具有社会共济性,人们享受医疗保障的水平也就丧失了公平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扩大医疗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1)允许持有人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补充医疗保险,这样,既可提高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应对大病风险的能力,也有助于个人账户资金发挥互助共济作用。(2)如果将个人账户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直系亲属,借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共济,将个人医疗保障与家庭医疗保障结合起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共济效用。(3)允许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为家庭成员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使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既在家庭成员中实现互助共济,也在社会成员间互助共济,充分发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共济功能。

3.2实现以“积累功能”为主到以“支付功能”为主的转变

我国“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理念是,以社会统筹基金来应对大病风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门诊(小病)或住院起付线以下部分的医疗费用。支付现时医疗费用成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主要功能,这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强调的“积累功能”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我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作用相对较弱,多数参保人是边积累边消费,个人账户上的积累额普遍较少,甚至许多年老并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经常处于空户状态。根本不能抵御将来大病的医疗费用风险。反观新加坡的医疗个人账户的积累速度要远高于我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医疗个人账户是为“保大病”而建立的,主要用于住院费用或门诊大病费用,普通门诊低费用段的医疗费用不在医疗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内。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医疗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国内有学者建议采用新加坡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功能定位(即个人账户用于应对大病风险,“保大病”),将我国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功能由“保小病”转向“保大病”[3]。笔者认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统筹基金,没有必要再强调医疗个人账户的积累作用,建立大病“双保险”。相反,我们应该调整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计时积累功能定位,而将支付功能作为医疗个人账户的首要功能,这也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相适应。有研究表明,1995年新加坡的医疗总费用中,消费者直接支付的比例为57.7%,而医疗个人账户只提供了8.5%的费用[6]。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医疗个人账户支出范围的限制所致,但是,由于新加坡国民具有较高个人收入水平,决定其有较高的个人支付能力,因此,可以消解医疗个人账户对人们享受医疗服务公平性的潜在影响。而在我国如果过分强调医疗个人账户的积累功能,导致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过高,对于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群体以及健康状况较差人群来说,因支付能力有限,必将影响他们对医疗服务的充分利用,损害公平性。

3.3单位缴费退出医疗个人账户,提高社会统筹基金总量

新加坡的医疗个人账户基金是由用人单位和员工分摊的,用人单位和员工的缴费全部纳入医疗个人账户,这与我国医疗个人账户的筹资方式是不同的。《决定》规定,“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我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占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当年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47.5%,社会统筹基金只占52.5%。新加坡的医疗个人账户主要是为人们住院和一些昂贵的门诊医疗提供资金支持,当个人账户不能抵御大病风险时,健保双全计划提供资金支持。而我国从一般住院医疗到大病风险都主要由社会统筹基金提供支持。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个人账户实际上挤占了社会统筹基金,使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大为降低。为了更好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应该增加社会统筹基金占整个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比重,除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划入社会统筹基金外,个人缴纳部分需按一定比例划入社会统筹基金,强化个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共济责任。同时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也可以提高个人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责任。

医疗统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医疗统计;医院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526-02

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医疗统计也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医院管理的需要。医疗统计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统计报表。现代的医疗统计工作比较高端,需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让医院作出更加可靠的决策,从而带动医院顺利向前发展。

1 医疗统计工作在医疗中的作用

1.1 医疗统计提供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医院主要通过医疗统计来获取信息,因此医疗统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一些相对可靠的数据供医院领导参考并进行工作测评,对医院工作进行总结,制定医院政策,尤其对医院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医院管理人员如想对医院进行更全面的管理,就要依靠医疗统计提供的各种信息,对医院的有限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1.2 医疗统计有利于医院的标准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现代医院所运用的医疗统计,相关统计人员所做的工作与以往相比较更加深广,除了必须完成的工作,他们还需要提供临床医疗、住院以及辅助部门所需要的一些数据。[1]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包括病案信息在内的各方面的数据收集工作,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建立一个综合信息系统,使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清楚具体,例如,在门诊科室进行诊疗的人数、科室占用床的天数、病危的人数、在科室进行检查并治疗的人数等等。如果医院完成了这些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就能跟医院所具有的标准医疗质量评价系统相互比较,然后从中找到医院所存在的缺点,以便及时的进行改进。

1.3 医疗统计有利于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医院具有社会公益性,治病救人是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医院也需要生存需要发展,这一因素就促使医院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看重自己所获得利润,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医疗性价比迅速提高,来达到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发挥社会效益的目的。[2]然而,对医院社会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是通过一个完整体系来进行的,该体系包括治疗效果体系、在门诊进行诊疗的人数、出入院的人数等在内的各单元体系;能够反映出每位入院治疗的病人负担程度的出院者人均费用体系;能够反映职工业绩的职工工作量、每位医生每日的工作量、职工一年所创造的业务收入等这些组成了医院效益。但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医院效益组成部分的资料与信息都是医疗统计人员该做的工作。

1.4 医疗统计有利于提升院前急救工作质量:目前,医疗统计信息对院前急救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很多可靠的数据来帮助院前急救工作管理更好的进行决策。可靠的院前急救统计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管理工作。我们可以根据院前急救的实施情况来检测对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是不是合理。然而想要得到院前急救实施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得到可靠的统计信息。[3]即只有收集整理关于院前急救的信息再对其结果进行反馈,才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给院前决策。

2 进一步发挥医疗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作用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医疗统计体系:科学同时又运转顺利的医疗统计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对医院进行管理。医院的管理层需要保障医院能够发展的更加长远,除了需要考虑医疗发展,还得把医院在经济上的收益与投入这两者考虑在内。他们必须从全局出发,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要有一套完善的与医院的各个方面相配套的医疗统计体系。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比较全面的统计知识,在统计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他们还需要全面的掌握医院各个部门、科室的信息,让统计价值得到真正实现。

2.2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制度化管理:要想使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作保障,在统计工作中也如此,一套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医疗统计工作质量。这有这样才能为医院管理者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依据。只有严格按照制度使统计工作更加规范与标准才能更好的确保统计质量。[4]所以,应该利用各种方法来使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认识到统计工作的所具有的重要性,端正他们对工作的负责态度,更加严格地监督统计工作,一定要杜绝虚假统计,一定要惩罚其负责人。举个例子来说,每个科室的相关负责人,要本着认真严格的态度整理并审查本科室的统计资料与信息,上报时还要签上自己的姓名;统计室应该突击性的检查整个医院的统计,医院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把检查结果考虑在内。

2.3 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统计人员是否具有高素质直接决定了统计工作是否有高质量。假如,医院的统计工作人员对专业的统计知识不太了解,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可能就会出现统计的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致使统计工作的质量大大降低,也发挥不了其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所以,怎样建立准确完整的统计数据是医院比较苦恼的问题。因此,统计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能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5]给医院各个科室提供完整精确的统计数据与信息,让他们更加顺利的作出管理决策。医院在统计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加大力度,让医院统计人员拥有更加强大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其统计能力。与此同时,医院还能在每个科室安排兼职统计员,提高原始统计数据与信息的质量。

2.4 领导应加强重视,并加强科室的配合:只有医院领导重视统计工作,医院每个科室积极配合才能使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统计数据所具有的特点是:由科室提供统计数据但同时又能对科室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每项工作,尤其是临床科必须提高病案书写质量,这是因为病案书写质量的高低对统计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医院各个科室还保障对原始数据的鞥机工作质量,做到及时上报。医院领导的重视可以更好地监督激励统计人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统计工作一定得保证努力做好以上这两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梁捷.浅析我院医疗统计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2)

[2] 臧振林.医疗统计在医院改革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8(12)

[3] 郭浩,付延林.医疗统计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院统计,2005(09)

医疗统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医疗保险;稽核统计;研究

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民生方面,尤其是当前的教育和医疗两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随着新医改的政策的出台,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农村人民也已享受上了农村合作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当前整个社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农村人民也从以前的不愿意接受和缴纳医疗保险费转变为了自动缴纳费用,因此,医疗保险这个政策惠及了全国广大群众,深入人心。为了让我国的新医改和医疗保险政策的改革更加完善和健全的发展,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稽核统计人员,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审核、稽核医疗费的工作流程,这是对完善目前医疗保险政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当前医疗保险稽核统计实行的原因

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国外相比,起步相对较晚,并且政策开始实行的地点多为城市,广大城市人民率先享受到了医疗保险带来的好处与利益。此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保险工作逐渐起步步入正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得医疗保险逐渐深入到了农村地区,有力的缓解了当前看病贵看病难和社会矛盾问题,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由于参加医保人员可通过报销医疗费而减轻自身负担,这使得广大群众利益得到了保障,因此,加大医疗保险稽核统计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当前的医保制度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如一些定点医院存在着冒名顶替就医、发行虚假票据等行为导致高额的医疗保险基金流失,严重损害了广大参保人员的利益,因此,这就要求稽核股加大医疗保险稽核统计的力度。

二、医疗保险稽核统计的主要措施

为了防止国家的高额的医疗保险基金流失以及一些诸如冒名顶替就医等不法情况的产生,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在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稽核统计的措施时就应该要综合考虑到各种情况,不断完善改进医保稽核统计方法,并且将看病的机构分为三类:定点医院、异地就医、医保机构内部。为了保障人们的利益,分别在医保稽核统计时设立管理科、稽核科、财务科,采取日常稽核、重点稽核和举报稽核等方式全方位展开稽核统计工作。

(一)健全内外监管机制,严把考核关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进行,就内部而言,在定点医院必须建立医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和自身的约束机制,使之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或是对一些医疗审核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总之,实施医保监管必须要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起明确的相关制度,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对于不安制度办事的情况给予严重行政处罚。同时,除了定点医院的内部自我监督外,还要依靠外部社会的监督。医院在进行医疗保险审核和批复时应该实行开放式工作流程,以方便广大社会人士监督和检举。并且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健全监管机制,严把考核关,医疗保险基金才会得到安全运营保障。

(二)完善结算办法,严把费用支出关

从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严重的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医疗制度与广大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制度和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医疗费结算是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广大群众非常关心的内容,所以,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也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最大效益,我们必须要健全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形成自我约束机制、维护参保患者的医疗权益。在进行医疗费用结算时必须要满足以下两点;一是对医疗费用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医疗保险的费用报销必须进行严格的二次审核,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医保基金的浪费与流失,防止虚报、假报费用等现象发生。二是异地费用稽核。异地医疗的风险防控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于这种情况的医疗费用报销方式和流程应该不断进行完善健全的规定,防止产生过度医疗的现象,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浪费。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从源头上完善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严把费用支出关。

三、确保医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无论是任何行业,统计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医院而言,统计数据的质量更尤为重要。在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确保医疗基金不浪费不流失,那么就必须提高统计数据工作质量。统计数据质量表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其必须得到必要保障和严格质量把关。对于医院提供的医疗统计数据,必须要有明确的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并且对于数据的保存必须完整。另外,重要的数据必须有原始统计记录,防止产生一些虚假现象。当前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因此,在进行数据保存时可以凭借计算机网络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同时,还可以尝试通过计算机技术识别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着力进行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大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力度

我国的医疗改革政策一直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段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情况,面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们要与时俱进的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解决。就医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众多的医疗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措施和建议,深入开展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另外,还可以对数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纵向追踪和横向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其进行评估,提高统计数据的使用率,加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力度。

五、加大医疗保险稽核统计监管力度

要想在当前社会现状下,持续健康的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就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一些定点医院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监督,对其进行严格的医疗保险审核,防止出现一些虚假报账等现象。二是把好监控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防止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只有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才会提升人们的社会满意度,让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行。三是对审核医疗保险报销内容进行核实,防止基金流失。四是制定相应简洁的医疗保险报销流程,以病人为中心,积极为病人服务,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

六、结语

近年来,新医改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新医改政策下带来的好处,因此,医疗保险的工作任务不断加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这些违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新医改政策的健康推行同时也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专项稽核统计工作以约束工作人员,减少违规现象的产生,确保国家的医疗保险基金切实落到了广大病人的手上,减轻广大群众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石油石化集团所属企业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属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复函[J].中国社会保障,2002(11).

[2]陈启鸿,姚岚,陈迎春,等.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01).

[3]姚岚,陈迎春,陈启鸿,等.部分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