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例6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历程 国外模式 瓶颈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57-02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二条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切实的解决了“三农”问题。他们有效的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农民规避风险、增加收入。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社实有44.6万个,在各类市场主体中,农民专业合社增长最快,比上年底增长17.66%,出资总额0.57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6.12%。目前实有入社农户3000万户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2%。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农机、渔业、林业等农村各个产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联合、真诚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合作经营,建立农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合作。此阶段,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萌芽阶段,农民自发组织技术服务组织,名称多为专业技术协会。此阶段专业合作社是自发形成的,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合作内容较单一、组织结构不完善、权利义务不清晰,合作社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初至90年代初期以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阶段。此时期,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逐步明确。在1986年的一号文件,1987年的55号文件都提出要建立不同产品的专业协会,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在十三届八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以支持。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达123.1万个。这一时期的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协作上又增加了许多服务内容。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内部管理制度也逐步建立,并逐步成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从自发阶段向有目的推进阶段转化。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我国农民专业经济组织较快发展的一个阶段。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合法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等。这个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专业合作社;二是专业协会。政府对专业合作社在各方面加以扶持,促进其发展。

二、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模式以及经验

1.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模式。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各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不同,其模式也有不同,总结起来,共有三种模式。

一是欧洲模式,以德国、荷兰、法国为代表,主要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其特征就是专业性强,大多根据某一产品或某一项农业功能或任务成立的一种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大,覆盖面较广,大多数农户或农事企业都加入农业合作组织中。合作社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得到政府的多项政策扶持,是农民与市场和政府联结的纽带和中介。

二是日韩模式,以日本、韩国、以色列、泰国、印度等为代表,主要是以综合性合作社为主。这些国家农业规模小,合作社组织是半官半民的组织。其特征就是合作社的功能涵盖生产、销售等多种业务,而且与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完全是在政策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三是美加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巴西为代表,主要是以大农场、大农业基础上的跨区域合作社模式为主。其特征是跨区域联合与协作,以共同销售为主,生产性的合作社非常少,一般一个专业合作社只经营一种产品。

2.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而我们尽管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世界蓬勃发展的合作社组织形成了鲜明的差距。总结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专门立法。目前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或者专门立法,或者在其他同类企业法规中制定关于合作组织的专门条款和章节,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合法地位,使其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政府补贴。农民合作社是一种互质的经济组织,各国政府多采用财政、金融等政策积极支持其发展。如对农民合作社减税、低税或免税政策,给予财政资助,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竞争力。

(3)充分体现市场主体的功能。合作社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完善其自身功能,内部结构,加强管理,同时不断拓宽经营方式和范围,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

1.资金紧张,运作困难。资金短缺是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1)财政扶持资金覆盖面小。2012年扶持专业合作社的条件之一就是2008年底前成立,并于2010年底前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但实际上目前有将近一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进行工商登记,这也意味着将有50%的组织享受不到财政资金扶持的机会。如辽阳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家,211家进行工商登记,从2005年以来,政府对全市16家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进行扶持,占总数的4%。

(2)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投入不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农民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所以投入不足也在所难免。这也导致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偏弱,规模偏小,服务和业务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和初级产品销售的层面上,多在种植业、蓄牧业为主,很少开展产品的深加工,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导致盈利不足,资金也难以再多投入。

2.实用人才紧缺。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合作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必须得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运作和管理。据测算,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农村实用人才820万人,农业科技人才62.6万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截至2010年底,外出打工人数超过1.54亿,在乡务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多以“老、弱、妇女”为主,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科技人才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匮乏,推广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地域、行业分布不合理,欠发达地区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投入不足,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人才流失严重。

3.管理机制不健全。据有关统计,截至2009年底,被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规范化管理的合作社仅占总数的15%左右,大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不健全,有的既使有管理章程,但也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策

1.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民。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信贷、保险、税收优惠等金融与财政手段,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当然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对“空壳社”、“家族社”、“村落社”等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查处,对骗取套用国家扶持资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严厉打击,依法查处。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相关政策掌握较慢,而且小农思想浓厚,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积淀,使其束缚在那一点儿利益上面。农民作为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必须提高相应的素质,如何提高?首先就是政府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各种媒体及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及龙头企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综合素质,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其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其了解、掌握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形成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全力扶持、协调发展的工作局面。再次,政府做好人才的培养、输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政府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人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强化农村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作用。

3.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应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控制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同时不断探索专业合作社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宋洪远主编.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王守坤.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现代农业,2011(9)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文2

【关键词】赤峰市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建议

《农业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2004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万个,到2010年6月达31万多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10.4%。但是,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不平衡,规模偏小、经营分散、自身管理,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本文在对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 文献回顾与评述

国外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正式的经济学研究,始于 1942 年Emelianoff出版专著《合作经济理论》,其有效的合作组织分析方法推动了农业合作经济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合作社理论融入新经济学、交易费用和博弈论等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制度缺陷。从1990年后, 国内如张晓山(2002)、褚保金(2004)、黄祖辉等人(200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外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本文立足民族贫困地区—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从农牧民和政策环境等多角度对其分析,以期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 研究方法

本文调查中采用了深入访谈法、问卷法和文献法,分析中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访谈样本设计为市、县和乡镇三个层次,共设计9人;问卷调查共200人(其中合作社负责人40人,农牧户主160人)。

三 结果分析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问卷1共发放160份,142份有效;问卷2共发放40份,38份有效。

1.农牧户的基本概况

第一,农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和年龄构成。调查得知,被访问者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以下和中专水平,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合作社负责人38人,其中初中、中专和高中文化水平的为23人(见图1)。

第二,农牧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入社意愿的影响。本文将142份有效问卷1,按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为文化水平一组,按中专和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分为另一组。前者共42份,后者共100份(见图2)。

由图2可知,大多数小学、初中或中专学历的农牧民(100人)有82%愿意入社,对合作社的需求较大;高学历的农牧民(42人)有12%愿意入社,这种需求并不强烈。

第三,农牧户入社初衷的影响因素。影响农牧民入社初衷的首要因素是受到已入社农牧户致富的吸引(50%),其次是对合作社牵头人的信任(22%)或和政府的宣传作用(17%)。

第四,农牧户入社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程度。在问卷1中随机抽取100份,可以看出,农牧民在入社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资料价格、产品销售渠道和资金问题,次之是技术(见图3)。

第五,农牧户入社后其主要问题的解决程度。统计四个样本旗县已经入社的农牧户共57户,其入社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生产资料质量和价格的问题,技术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资金问题仍是农牧户生产中最大的困难。

第六,农牧户入社前后纯收入的变化。选择2009年入社的13户农牧户,其2008年家庭纯收入平均为8254元,2010年为11230元,入社后收入增长36%,净增长27%。

第七,农牧户对合作社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抽取100户农牧户对合作社服务评价结果得出,在合作社为农牧民提供的生产资料购买、产品运输、产品销售、技术指导和信息

支持五项服务中,前三者的解决程度明显好于后两者。

第八,农牧户的经营规模对入社的影响。养殖肉牛和肉羊的农牧户为112户,其中大户(年出栏肉牛10头和肉羊50只)共37户,85%愿意入社;散户(年出栏肉牛 3 头和肉羊15只以下的农牧户)共34户,38%愿意入社。可见养殖规模越大的农牧户对合作社的态度越积极。

2.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第一,合作社负责人身份统计。有效问卷2为38份,其负责人中,农民为24人,占59%,企业代表10人,占25%,两者占84%,可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还是以农牧民中的能人和与农畜产品生产企业的代表为主。

第二,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问卷1和问卷2共180份,有145份认为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或重要,35份认为不重要,认为不重要的人中,有29人来源于不愿入社的那55人。

第三,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的支持。有效问卷2的38个合作社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总体在土地物质和税收的支持为主,资金和贷款方面的支持薄弱。

第四,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见表1)。

第五,合作社帮助农牧户脱贫致富的情况统计。喀喇沁旗的四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带动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锦山绿色养鸡合作社辐射全旗5个乡镇,91个行政村;康地养殖合作社成立了6个分社,覆盖5个乡镇(见表2)。

3.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情况

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已达到2661家,合作社数量占内蒙古总数的24%,平均每个嘎查村有1家。全市入社的农牧户达到13.6万户,占全市农牧户的15%。合作社带动农户64万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65.7%。赤峰从2009年组织了示范合作社建设活动,2010年9月成立了 “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中心”和“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校”,开展合作社基础知识、政策法规、内部管理规范、合作社与市场对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障。

四 调查结果分析

1.文化水平影响着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

赤峰市中专或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牧民愿意入社的人数达82%,高中或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牧民愿意入社人数只有12%,究其原因,文化程度高的农牧民在农牧区占少数,他们更愿意从事如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工作。

2.合作社自身的优越性吸引了农牧民入社

第一,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和销售等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锦山绿色养鸡合作社的“五统一”方式,使每只鸡节约饲养成本0.80元;每只雏鸡采购成本降低0.20元,收益增加70%,户均增收2500元。

第二,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了特色品牌。合作社利用利益联结的方式把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打造特色品牌。比如,2009年成立的巴林左旗北方笤帚制品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00多户,订单种植10万亩,加工各类笤帚1000万把,形成了笤帚产业,打造了“敖包”特色品牌。

第三,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生产发展的难题。合作社初步解决了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合作社作为共同代表,与供应商和销售商谈判,依靠批量的优势,争取优质优价。

第四,有利于现代农牧业的建设。如某县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6%,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农业的“集约化”发展趋势。合作社在多环节上实施的“保姆式”服务,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

3.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第一,缺乏发展整体思路,运作和管理不规范。赤峰市部分旗县没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章程制度等,管理不规范,合作环节简单,没有解决进入市场的问题,销售与生产脱节,生产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部分合作社仅是几个种植或养殖大户简单地联合组成,其运行效果差,规模难以扩大,合作社自身风险基金等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第三,支持因素乏力,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弱势地位,自有资金有限,财政支持不足,信贷资金获得困难,农牧户入社后仍缺乏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五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农牧民与合作社负责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合作社的规范管理运行。合作社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解决了农牧民生产中的基本困难、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等优势作用,成为促使农牧民入社强有力的因素。但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发展整体规划、运作和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风险能力差、政策和服务支持乏力,这些方面是当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建议

第一,制定长远规划,推动规范有序发展。政府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制定长远规划,认真落实好扶持和优惠政策,围绕地区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思路,积极推进多模式、多层次、大规模的合作社建设。

第二,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快速健康发展。合作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建设初期应给予资金支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社运行一段时间后,遇到风险或成效不满意的情况下,政府应积极主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帮助解决生产、销售、信息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困难,必要时政府主动买单,以降低农牧户的风险。

第三,加强辅导培训,提高带头人的素质。目前,赤峰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很难跟上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节拍。要花大价钱、使大力气、下工夫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经纪人进行培养。同时,可以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加入合作社创业,提升合作社经营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农业部.200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张晓山等.联接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45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界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早的时候是一些农民自己组建得一些小组织,并且这些组织互帮互助,但是它们的前提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所有制开始发生了变化,所以产生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重要得市场经济力量,能够推动农民走向市场经济,同时,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迎合了三农发展得需求,在商家和农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加强了联系。

2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的现状分析

2.1 发展历史

全州县可以算是广西第一个互助组织的起源地,也可以算是合作社中的龙头,在1951年全州县进行以后,在进行1951年的以后,由于很多农民得到了土地,有了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对于生产极为热情,但是这也有很多困难,例如缺少劳动力等,这些都为生产带来困难,于是全州县派人下去调查,并向人们宣传的号召,但是因为缺少经验,大家盲目开荒,不做农活,遭到很多人反对,于是第1次组织就散伙了。区委书记对这个事情很重视,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举行会议,不久,在区委指导下,在蒋在球、蒋在龙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很快又搞起一个16户、51人的互助组,但由于户多人多,农活安排不合理,不到10d的互助组织又失败了。在第2次的失败之下,在上级党委的知道之下,他们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之后重新将这种互助组织发展起来。

2.2 发展规模

据当地人员介绍,广西很多地区,通过合作社,进行农户联合,使得广大农民在市场的组织程度极大提高,也拓宽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此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资金来源

在调查采访中,也有很多合作社表示,对于资金问题,政府有进行一些扶植,但在较贫困的地区,扶植力度还不够,但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在逐步改善,加强对农业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的重视。当然,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不少地方也有农民自己投入,但农民自己投入资金有限,不少地方又缺乏政府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

2.4 全州才湾镇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州才湾镇农业经营以合作社为主,由于农民青壮年外出打工,限制土地集中,荒废的土地要恢复生产,所以形成这种模式,并且已经持续10a,规模已达到13.33hm2,对于农业合作社,当地市政府不太支持没有太多资金投入,但县政府给予了较多的资金,且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扶持公共设施建设,县政府鼓励当地个人老板投资开设合作社,并且在农民年老,劳动力短缺以后,合作社可以帮忙,这种费用耕田100元/667m2,杀虫60元/667m2,收割80元/667m2。对于产物销售方面,相关人员表示,大多为自己出售,或者最后收购以后,政府联系粮油公司进行收购,并且成立销售小组,进行品牌广告的推广,或者说可以引进外地商人进行销售。但此种合作社在当地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就自然原因方面来说,才湾丘陵地形较多,这不利于土地的开发,政府方面来说,对于资金技术投入度还不够,这本身也是制约现在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问题,合作社自身得到的利益较少,如果继续资金缺乏,合作社利益就更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势必会造成农民与合作社的矛盾,产生这种利益之争。对于这种合作社模式,农民普遍满意,但是大家也更希望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公共设施建设,能够将此种经营模式继续扩大。

他们采用基地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合作社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大棚设施种植、膜下节水滴灌等。合作社基地按规定的程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每月进行抽样检测,超标产品严禁出售,经过1a多的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了果蔬质量安全。

2.5 富川农民专业合作社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粤3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全县辖12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km2。

福利镇的富川金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富川县境内长期从事蔬菜种植、购销的个人、企业作为成员发展对象。有成员328个。合作社成员遍及全县富阳、福利、石家、城北等乡镇,并且利用富兴果蔬有限公司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研发、实验和推广以及开拓市场方面的能力,将社员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向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市场组织社员生产。

在发展合作社方面,他们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资金,政府对某些乡镇合作社仍然不够重视,投资力度不够,导致各乡镇与市级发展差距大,并且基础设施不好从而导致发展缓慢;创新力度不够从而不能形成独具特色产业效应,这也是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活力仍然不够,没有因地制宜的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不能产生产业集群效益,规模难以扩大。

合理规划布局,突出产业优势。发展农业,要结合富川当地独特的气候特性、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特色,要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规模种植要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多方位多措施促进土地流转的力度、深度、广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集中配置和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园区,全面推进富川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产业化协同发展。

2.6 百色农民专业合作社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总面积3.62万km2。全市共辖12个县(区),总人口378万人,有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

据农经站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到, 2014年1~6月,百色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178个,总数达到1390个。成员总数3万余人,带动非成员农户近9万户。

农经站人员表示,他们在发展农业方面,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农业厅将划分好的每个工作目标下发到各个县,由此分工明确,做到做事情有条不紊,分工协作,从而效率高且管理到位。

十分注重宣传力度,精彩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例如开展一些座谈讲座等,提高当地人民农民合作意识,营造群众广泛参与、政府大力推动、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气氛。

农经站的人员表示,他们也在不断派遣人员加强培训,深入合作社,为合作社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从而来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7 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

玉林地处广西东南部,总面积12838km2,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86km2,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9万。

个别地方配备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也是所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不少干部还要兼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外的大量业务工作。针对这些问题,农业局表示,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按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依托玉林市农业产业化“123”工程六大产业,紧密结合水稻增产增效工程等重大项目发展农民合作社,完成2014年个各县(市、区)和玉东新区定下的新增合作社任务,争取用2~3a时间实现村村有农民合作社的目标。“扩容”就是扩大合作社成员容量和服务种类。根据玉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农业厅表示,农民合作社要按照:“增量、扩容、提质”的要求,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增量”就是增加农民合作社总量。 “提质”就是要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实施合作社示范工程,推行分级认定和管理,构建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体系,建立示范社检测评价制度。

2.8 北流农民专业合作社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北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日益扩大,呈现出数量增长快,经营方式活、辐射效应高的特点。据统计,到2014年5月底止,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42个,其中示范合作社32个,农民经营性组织不断扩大。

要加强信息引导,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也是北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注意的。北流市注意展开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工作。农业、水果、水产畜牧等部门积极在合作社于院所之间牵线搭桥,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

在发展当中,坚持鼓励探索,在壮大发展中逐步规范化。坚持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着眼于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处理好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密切利益联结程度,增强经济实力。

尽管北流合作社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相关部门尽管都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彼此协调不够,都各自为战,所以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从组织建设来说,当地组织水平不高,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3 总结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之下,在精心准备了对农业合作社的几个调查点之后,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在广西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着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普遍但又有许多问题发展的经营模式。此篇论文通过调查之后,为广西地区和国家披露农业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构建新农村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林忠伟. 进一步促进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05):28-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谋求共同利益开展专业合作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xx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我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xx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鄂发[×]×号);省人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20xx年和20xx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从20xx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经费;20xx年,省编办专门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从20xx年起,我省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xx年的×个发展到×个,同比增长×倍。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合作知识与合作能力。这与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和服务不够密切相关。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加强引导,从而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高合作质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

截止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比20xx年增加×家,增幅×%。其中京山县、钟祥市、长阳县等×个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家,京山县达到×家。

2、领办主体多

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占×.×%。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果品产销大户程国庆领办的。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占×.×%。沙洋县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该县曾集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蔡代兵牵头组建的。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湖北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异地投资组建的。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占×.×%。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由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部书记湛宏远牵头领办。

3、覆盖产业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其他行业占×.×%。

4、典型示范强

各地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为成员服务、民主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性质。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培育典型合作社×家,其中省级指导扶持×家,各地指导扶持×家。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姚凤君同志,是当地果树行业的老专家,该合作社引进培育了×多个果树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并有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国内领先。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联合销售达×%以上,统一培训、修剪、机防、嫁接率达到×%,还有冷藏保鲜、品牌经营,办公和培训大楼等,为成员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以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合作知识的宣传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国家20xx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发展原则、组织管理、设立登记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又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听到,也没看到,从而造成对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对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够。近几年省里通过开现场会和培训会,解决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经管)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了一批合作知识辅导员,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但培训人数太少,合作社对成员的培训就更少了,往往只有一些技术性培训。由于缺乏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又不纳税,没有好处;有人还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要去管;有些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领办者,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扶持,纷纷包装挂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专业大户领办者,以为办合作社等同于办公司,在盈利分配上完全按股金分配,在民主管理上,也是投资多的成员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完全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交易额(量)分配为主,成员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有些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利,没有履行义务的意识,没有管理合作社建设合作社的主人翁意识。

2、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涉及到合作知识和组织管理,又涉及特色产业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还涉及领办者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没有懂合作知识和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去指导,很难做到依法办社,很难成为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抓手,也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政府部门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合作知识的辅导员太少。每个县(市)只有×-×人参加过培训,而且往往只有×个专职人员,有些还是兼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村里基本没人管,指导服务很难到位。二是深入农村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现在的指导最多只能跑马观花,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开展调研和指导。而这项工作唯有直接向群众宣传,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解放初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是依靠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指导的。三是典型示范不够。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由于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不够,导致典型示范太少,规范运作欠佳,服务效果有限。四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基层指导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强调“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合作社发展思路,缺乏“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县(市)、一个行业做几个盆景式的合作社,还不能做到规范运行,最后必然影响发展。老百姓看不到好处,影响加入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可能没有生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加大力度。只要能办出一部分规范的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偿到甜头,夯实合作社服务基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就会加快发展,政府也就会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支持。

3、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核心是合作社能否给成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经济的实质。实际上,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规定得既有原则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由于我们的领办者和指导者一般只有企业、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往往凭借经验管理和指导合作社,恰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组织。只要合作社领办者和指导者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弄清了合作经济的实质和作用,就是使合作者都能享受通过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增值利润的好处。就不难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这种服务对农户成员确实有好处,但他只是一种盈利性服务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合作社行为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成员分享生产资料和购销产品带来的增值利润。二是行业协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将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社员联合起来,既为生产者社员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又以保护价收购生产者社员的产品,既为加工者社员带来稳定的货源,又为生产资料供应商带来薄利多销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运行机制看起来大家都能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得到好处,互利共赢,其实,还是“企业+农户”的翻版,核心问题是,往往生产资料和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没有分给生产者社员,只是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的一种营销策略,还可以减免税收,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三是核心成员运作型。有的合作社是以几个能人大户联合发起,作为核心成员,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当地一些小型生产者农户参加,作为“一般成员”,不在工商登记。“核心成员”完全按股份分红,“一般成员”则以购销合同结算。当然“一般成员”还是享受了进入市场、改进价格和技术服务的好处。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在运行中应当依法规范,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应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要让合作社知识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各级行政组织资源,通过会议形式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合作知识。三是通过各级党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涉农培训机构开设合作社专业课程。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合作知识和管理人员。五是通过合作社向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宣传合作知识。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它的领办者一般都是农村能人大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生产的都是优势特色农产品,而且是专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发展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农业效益,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各级财政应当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主要是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补助,一般一个县(市)只有一个,而且资金额度只有×-×万元,只能用于规范化建设和一般性服务。对于发展生产和解决加工销售问题,资金是个重要瓶颈。一般农民社员资金都有限,贷款又没有什么抵押。要想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争取金融部门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发展现代农业看,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才有能力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支点,它能把农民的组织化、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农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指标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制,取消了,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单纯的家庭经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改革迫在眉睫。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着弊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经营规模小,无力负担较贵重的农机开销,无法灵活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对天灾带来的损失也缺乏应对措施。在各种矛盾激化下,加上利益推动,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诞生,这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持续发展的有一个必然趋势。

二、靖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分析

(一)靖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的靖江市,近几年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实施以来,靖江市农民紧跟时代步伐,首家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靖江市金桥山羊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根据2011年统计的最新数据得,全市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500余家,其中累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82家。

靖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数量上稳步增长,而且兴办合作社的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其中由农民发起的合作社有192家,占68.1%,由农技组织发起的合作社也有40家,占14.2%,由龙头企业发起的合作社有13.8%,其他类型的占3.9%。不同的主体给合作社注入了活力,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推动靖江市现代农业进步的主要力量。

(二)靖江市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

1. 数据来源

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笔者联系了靖江市农委,根据各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整理了可用数据。本文所选取的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来自靖江苏和农副产品销售合作联社,包括生祠镇4个,马桥镇、季市镇、孤山镇、东兴镇均为2个。其产品主要有畜禽、蔬菜、果业等,其中畜禽类的合作最多。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指标

(1)度量指标的设计、分析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度量指标主要应该包括以下5个一级指标以及20个二级指标。这20个指标里面,涵盖了4个内部机制指标,包括社员退出权能力、理事会成员数及结构状况、收益分配方式、社员对合作社运作的了解程度。有3个社员收益指标,包括社员人均年纯收入、社员得到的盈利返还、社员来自合作社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组织收益指标有7个,包括合作社年经营收入、合作社年经营盈亏情况、合作社为社员销售的农产品比例、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社员有无退社现象、参与农民合作社的成员数、产品的品牌度。发展潜力指标有4个,基地建设、加工企业建设、注册资金、领导人能力;社会影响指标,包括非社员对合作社的认知度以及带动的当地非社员的农户数这2个。

(2)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绩效指数的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来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化的处理。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di=×40+60

其中,X为指标的实际值,X通常为最高值,X为最低值。经过处理的规格化数据居于40~100之间。而根据预先测定的各指标的权重,笔者采用了专家赋值法,利用各指标量化后的指数来求和每个合作社的综合绩效,以此为据,分为五个等级: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60~70分为合格,70~79分为中等,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度量指标及权重见表1。

(3)实证分析

方便起见,笔者将调查的12家合作社按照英文顺序ABCDEF…L排列好,将最终分析的结果分析置于表中,如下表2所示。

①绩效度量基本结论

从绩效度量总得分看,平均分为75.1。最高分是91.4,最低分是64.4,标准差为1.7,整体来说,差距不是很大,总体运作良好。在70~79分之间的有7家,等级为中等,占样本总量的58.33%。得分在60~69之间的、能评为合格的有两家,占样本总量的16.67%。良好的有2家,优秀的有1家,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6.67%、8.33%。

从内部机制来看,得分率为78.5%,平均得分是15.7。数据显示的成员以农民为主,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规定。合作社内部得到有效的监督,财务信息也定期公开,社员对合作社的了解也达到一定值,表明社员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合作社所创造的收益能力不强。从社员收益的得分率来看只有65.3%,极差为7.9,标准差为2.1,从组织收益来看,得分率为76.5%,标准差为3.4,表明各合作社之间在社员收益和组织收益方面差距都较大。同时也可以看出,合作社的组织收益要高于社员收益,表明合作社在运作的时候更注重的是组织收益的积累,缺少对社员收益的重视,顾全了大局而没有面面俱到。

这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有潜力的,但是其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根据分析发展潜力的结果得知,平均得分为11.4,最大值为13.3最小值为9.9,标准差为1.4,说明各个合作社之间的差异不大。12个样本中只有2家合作社附有自己的加工流水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现在很多合作社只重视生产源头,但在农业附加价值方面并没有考虑太多。社会影响力7.6分,得分率50.6%,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的作用并不大,认知程度也不令人满意。

②影响绩效的因素讨论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绩效的度量结果可以看出,组织收益和个人收益中,影响最大的即是“人”的因素。这不仅仅是从合作社本身的社员为出发点,还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人为因素。而量化的资本,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也举足轻重。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充足的资本不仅能保证其正常运营,同时也在品牌的建立与壮大以及基地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反映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的领导能力和理事会成员也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显著。

三、总结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证分析来看,虽然合作社的内部机制和组织收益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令人满意的,但纵观全局,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缺乏竞争能力,仍旧处于发展初期。所以,不仅政府要发挥其宏观层面的支持、带动、督促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也应该以组织自身为立足点,在建立和健全内部制度的基础上,为合作社自身和社员创造更有价值的收益,以此来全面提高和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力。

参考文献:

[1]潘克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10.

[2]侍进敏.农民专业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应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

[4]刘滨,陈池波,杜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的实证分析―来自江西省22个样本合作社的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

[6]王立平,张娜,黄志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2008(03).

[7]梅付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绩效评价[J].科技信息,2009(21).

[8]张勤,邓玉娟.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思考――基于对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研分析[J].行政论坛,2009(01).

[9]Liu Yu Xiang, John Sumelius, An

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Farmers’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ooperatives in Finland[J]. 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on, 2

010(02).

[10]刘丽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

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总结范文6

这次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典型、新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今年4月,全市共有各类农民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1个,入会、入社农户达61000余户,入会、入社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6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70元;联系带动农户超过40万户,带动农户人均增加收入280元以上。涌现出了广汉友谊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中江县通济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中江县兴隆食用菌协会,什邡湔底食用菌协会、绵竹市无公害果蔬协会、罗江县黑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罗江县供销社中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旌阳区旌阳乡养殖协会等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一是责成市委政研室、市政府政研室牵头,有关单位参与,对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作法、经验、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调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了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宣传专合组织先进典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怀爱民之情、为民之心,切实抓好专合组织的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学忠书记、忠伟省长等领导有关专合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要指示,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并在省委乐山座谈会的第二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德委发[*]12号),从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服务上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服务。各县(市、区)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意见和实施规划,提出了扶持专合组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农村专合经济组织。

(二)政策扶持力度强而有力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发展专合组织的政策措施,今年市委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纳入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完善了组织体系。农口组成部门、科技和科协组织积极为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保障。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制定了加快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重视典型示范

我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通过典型、示范来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壮大。2002年3月,市供销社深入到广汉市高坪镇园觉村,通过与农民促膝谈心,召开座谈会,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等方式,发动该村农民依托鱼腥草生产的优势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在村支书、村主任的带领下,一个由12户农民共同出资1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广汉绿健果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一年多来,通过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供销社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激发了该镇党委、政府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年,引导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依托蔬菜、优质大米、优质稻制种和家禽孵抱育雏优势,建立了“一公司三协会”的全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框架,基本涵盖了该镇的特色农业,建立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体制。

(四)注重舆论导向

一是农口部门组稿,通过新闻媒体、党政网、互联网等载体加强宣传。如市供销社利用自办的《农经快讯》刊物、《新农网》系统介绍合作经济知识、专合组织先进典型。二是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引导推动作用明显。其中:由电视台制作的广汉绿健果蔬有限公司的专题片先后多次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采用播放。三是组织参观考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专合组织的感性认识。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按照合作制原则,引导发展

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各县(市、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按照“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的工作思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了组建自由,管理自主,真正体现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二)发展加快,质量提高

去年全市新增规范化专合组织达100多个,较*年增长了20%;加入专合组织的农户达1万多户,联系带动农户10多万户,增加了25%。新建的这些专合组织一开始就注重了建章立制,普遍做到了体制新、机制活、运作规范,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同时加强了对原有专合组织的规范和完善,帮助其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

(三)带动作用突出,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1、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能够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场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特色。中江通济镇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会员发展庭园特色养殖成效显著,养殖规模从过去的几千只到今天的近70万只,产值达近700万元,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7000元,带动800户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330元。最具特色的是在肉鸽销售淡季,以高于市场1——2元的价格收购,通过淡储旺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仅此为会员增加近140万元收入;广汉友谊禽业公司带领三水镇友谊村发展肉鸭养殖,养殖规模从过去的60万只左右,发展到今天的近300万只。其中,会员户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带动农户人均增加1000元纯收入。仅此一项,会员户比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000元,联系带动户高出1000元;什邡市湔底食用菌协会,通过协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会员的分工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全镇黄背木耳的发展壮大,成为了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今年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到1亿袋,预计产值过亿元;罗江县略坪镇黑虎村是一个偏远山区村,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罗江供销社引导农民合资创办的黑虎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就为社员户增加收入3000多元。

2、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连接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有效载体。广汉市高坪镇素有小家禽孵抱、育雏的传统,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广汉市高坪镇家禽业协会通过品种、技术、防疫、营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效地组织、指导养殖户的生产和经营,成为了连接生产和经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目前全镇已发展养殖户1200余户,养殖种禽50多万只,年销售禽苗5500万羽,家禽出栏120万只,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占到全镇农业总产值的42.2%,禽苗远销到了湖北、湖南等13个省市;罗江县大井镇中桥村是有名的养猪专业村,过去未组织起来时常常受制于商贩。今年初在市、县两级供销社的帮助下,将全村的养猪大户组织起来,组建了罗江县供销社中桥村生猪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采购仔猪、统一与加工厂签订销售合同,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国家包揽不了、一家一户农民干不了的事,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关键的一环。中江县供销社通过创办社区综合服务社,实现与农民生产技术、资金、信息服务和营销等合作,把基层供销社真正办成了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社区综合服务社+村级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便民性、社区性、综合性、直销性、配套服务性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得到了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中江兴隆食用菌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如改进装袋技术,平均每袋降低成本0.03元,全镇可节约61万元;改进消毒灶,全年节约400万元,改进棚架节约135万元;中江县通济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四川大学,成功选育出优良绿白肉鸽新品系,其商品乳鸽25—30日龄体重达0.6至0.76公斤,解决了传统肉鸽“一对种鸽产一对乳鸽”,周期长、产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四)基层组织加专合组织模式,推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我市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始终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公司加支部,带富家家富”的模式。广汉高坪镇园觉村村支书、广汉绿健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益发,从90年代开始探索人工栽培鱼腥草,到2002年,带动全村发展到了300多亩,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加剧了市场竞争,亩产值已由过去的近万元下降到了3000元左右。此时的村支部、村委会和他困惑了,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增加村民的收入时刻困绕着他们。他们遇到的问题促成了供销社工作职能转换的探索。在两级供销社的指导、帮助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绿健果蔬公司,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一年多的运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绵竹市广济镇常年种植蔬菜3500多亩,年产量达500多万公斤,种植黄金梨、黄花梨2000多亩,年产水果50多万公斤。为了使当地的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为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今年2月,在绵竹市供销社等涉农部门的帮助下,广济镇党委、政府发动11个村的村支书和蔬菜、水果种植大户、运销大户共同发起组建了绵竹市无公害果蔬协会。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公司+支部,带富家家富”的鲜活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研室对这一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向全国推广。

(五)能人牵头,带动发展

选好一个致富带头人,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关键。旌阳区旌阳乡通过养殖协会形成了以蛋鸡饲养为主的养殖业结构,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去年全乡养殖业总收入达39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9元,养殖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达51.9%。该协会理事长杨洪国是乡政府的农业专干,他利用家居农村的条件,兴办家庭蛋鸡养殖,经过近10年的滚动发展,建起了占地100多亩,集蛋鸡养殖、良种繁育、水果种植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几年前,他邀约20名养殖大户组建了禽业养殖协会,协会“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育雏技术、统一注射疫苗、统一防疫治病、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市场信息反馈”,提高了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促进了该乡养殖业的发展。

一年多来,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效果显著。但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家底薄、人才匮乏、融资困难、法律地位不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认识尤显不足,重视不够,引导乏力,扶持政策不到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部分专合组织停留在一般上,未能提升其服务内容;现有专合组织以社团法人居多,缺乏市场主体地位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专合组织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促进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一)基本原则

农村专合组织是由农民自愿联合组建的,在引导、帮助、支持其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原则:第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制原则;第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第三要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原则;第四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巩固、提高”,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规划:各县(市、区)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专合组织发展的意见和要求,认真做好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市上计划在全市开展“百千万工程”,即用3年时间,在全市120个镇乡建立150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带动70万农户致富奔小康。

二是抓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深入农村第一线,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抓试点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发展以资金、劳动、生产工具、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入股的,利益联结紧密的生产经营型专合组织上。一是要充分发动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业主开发,依托当地的产业和产品优势,发展能人带动型、业主开发型的专合组织。二是要充分借助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优势,大力发展龙头带动型专合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发展市场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民间资金等投入到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中,通过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路。四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农产品的行业和商品协会,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五是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支部+公司”、“支部+协会”模式,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与专合组织建设的结合,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三是抓规范:针对我市部份专合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经营无法律地位、运行不正常等现状,要逐步使之完善。一是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起来,从专合组织体制和机制入手,引导、帮助专合组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进行规范,通过建立和完善专合组织章程、经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使专合组织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成为全体社员(股东)的利益代表。二是通过寻求更好地服务社员的新途径,扩大专合组织的经营业务,不断巩固和增加社员的利益。三是加强专合组织之间、专合组织与外部的合作,形成专合组织的整体力量,实现规模经济,全面提升专合组织经济实力。四是扩大专合组织的业务范围,延长产业链,为增加社员利益创造条件。五是积极探索专合组织的功能创新,提高专合组织的整体实力,使社员获得更多的实惠。六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引导专合组织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四是抓典型:市上在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县广汉市的同时,确定中江龙台镇和通济镇、广汉市高坪镇和三水镇、罗江县金山镇、旌阳区旌阳乡、什邡市湔底镇、绵竹市广济镇作为全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镇。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当地特点,总结一批运作好,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典型作为示范,通过抓典型促进面上的全面发展。

五是抓服务:积极为专合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专合组织发展政策,积极为专合组织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扶持资金,协助争取生产经营贷款。二是引导专合组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三是做龙头企业、职业学校与专合组织的牵线人,争取龙头企业、职业学校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服务。四是积极为专合组织提供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科技知识、法律咨询等服务,协助他们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商标注册、各种认证等。

六是抓调研:各级各部门要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开展专合组织专题调研,认真研究、总结专合组织发展中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新问题,

七是抓宣传:广播电视、报刊等公众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要积极与涉农部门共同开办合作经济知识、农业经济、农产品信息、农业技术节目和专栏,由公众媒体免费提供载体,涉农部门免费提供资料,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策、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与农业、农村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建立由农办牵头,供销社主抓,组织、宣传、财政、工商、民政、农业、畜牧、科协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三是农口各部门、科技和科协组织要积极为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保障。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迅速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四是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管理,并进行目标考核。年末由市委、政府进行表彰奖励。五是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与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总结好的经验。

(四)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