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论文范例

农民教育论文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1

1.1失学率高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的是由于父母工作经常变动,导致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有所耽误,不能及时上学,加上家长没文化,对于孩子要求不高,抱有希望孩子尽早独立的思想,因而出现了没完成学业就出去工作的情况。即使有的孩子上了学,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有差别,导致学业跟不上,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最后导致失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1.2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的低下

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办学经费没有教育部门的支持,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而农民工家庭经济并不是非常的宽裕,这就导致学校的弊端很多,诸如:办学条件的缺乏、教师的素质较差、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完整、消防设施的不完备等等。这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质量也是一个问题,好多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有的也不是教师专业出身,自身的教育水平不足,导致教师对于如何较好学生没有较大的把握,从事教师这行职业就是为了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知识储备不足的教师必然不能教好学生,这也就说明么有些农民工子弟转入公立学校后,出现成绩跟不上的情况。

1.3农民工的家庭的贫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业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并不高,加上有的地区政府征地或者土地并不肥沃,导致农民的收入很少,为了生存,很多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求“再就业”的机会,这也就导致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据研究2008年我国有农村绝对贫困人数为2820万,低收入的为5825万。并且,在农村,一半以上的人是小学或这以下,大中专以上的人数只占0.05%,因为文化水平低下,这就使得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选择性不高,待遇低下,没有医疗等保障,生活的不容易使得很少有家庭能够花较多的钱在孩子的教育上,因而,很多农民工子女因为家庭的贫困导致放弃学业,很早就进入社会工作。

2对策

2.1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有关政府部门要树立责任意识,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和任务来执行,充分认识到共民工子女与城市长远的发展的问题。要建立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登记制度,特别要做好流动性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的登记,防止因为农民工的流动,造成其子女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登记卡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保障,当农民工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时,就可以凭借登记卡在学校、公安部门进行登记,不仅可以减少因户籍制度带来的繁琐,还可以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有效的监管。

2.2明确政府责任

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2.3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

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的降低,学生人数也开始下降,这就导致公办学校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因而,可以将图书、设备等闲置不用的无偿捐给民办子弟学校。还有的学校因为学生人数的减少,而出现停办、撤销等情况,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是民办学校的教师有条件的转为公立学校的教师,从而保障教师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此外,还可以鼓励公办学校专门设立农民工子女班级,大量吸引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还可以对与农民工子女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农民工子女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认识上都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将他们混在一起,虽然有时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等。但是,更多的实践表明,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与城市学生有不小的隔阂,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将农民工子女安排在一个班级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虽然都是公办的,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方面赶不上城市的学校。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就是看重的是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农村要好,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管理,不仅在办学经费上加大投入,使农村学校没有后顾之忧,还要加大对于人才的引入,高级人才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有了人才的优势,农村学校才有可能与城市学校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吸引许多农民工子女就地上学,而不用进入城市去求学,不仅减少了城市学校的办学压力,还可以减轻农民工的家庭负担,可谓实现双赢。

2.4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管理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其管理,不仅包括办学条件的管理,还包括教学行为、学生学籍、教师的管理,使之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对于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有效、时时的监管,使其依照法律来办学,对于聘用的教师要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教师资格,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待遇,例如:福利、医疗等问题。对于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依照政策转为公办学校的教师,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进入,进而有了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其次,定期组织农民工学校教师到公立学校去进行教学交流,或者选择部分优秀公立教师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教学,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还可以与各大师范院校进行合作,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来实习,不仅解决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2

农民进入了城镇,他们的思想意识对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接受了多少,接受态度是怎样的?为对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根据本镇实际制定了一份具体的调查问卷(附后),问卷主要内容有参加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目前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等几方面内容。大桥社区教育中心人员深入安置区采取定点和入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9份。通过及时总结,发现情况比设想的还要糟糕。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经过拆迁,经济条件有了一定好转,住进了镇区,成为一名“街上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仍然大幅滞后。调查中发现40%的人都认为在楼宇中间种植农作物可行,现场查看的确如此,楼宇中间被分成若干块,分别种上了农作物;32%的人认为物业公司比较烦,甚至有人认为物业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小区里环境较差,车辆停放混乱;调查问卷最后一项,问题是您在心底里是否承认自己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和生活,成为市民了么?收回的问卷近450份都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超过了90%。通过调查总结,我们认为这些农民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身份转换意愿不积极。目前,农村在拆迁、土地流转中均有一定的利益,另外国家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在计划生育等方面有一些优势,而且目前农村医疗保险逐渐普及,农民对转换成市民的愿望不如以前强烈,他们认同农民的身份,住进了镇上的安置区,成为一个“非典型”的“新市民”。第二,农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与城镇不相适应。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不了解城市活动的基本规则,表现出规则观念淡薄,对城镇中一些制度和准则视而不见,在生活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盲目的自主性和自由度,缺乏对自身行为影响力的认识和自制。第三,农民对城市价值观认同度不高。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与城市现代、开放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他们主动介入城镇的积极性不大,不愿意与社区打交道,在社会交往上,大多仍然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的交往方式。他们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尚未确立,封闭、自私、传统的思想在他们心中已经扎下了根。

二、确定内容,探索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载体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社区教育中心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合适的载体来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使其真正地接受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一名新市民呢?通过分析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选定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知道、了解的,与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容才乐意为他们所接受;只有选定一些积极的、文明的、向上的教育内容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1.城镇生活知识。

农村生活与城镇生活有较大不同,农村单门独院,空间宽敞,生活自由;城镇安置区密度比农村大,生活方式与以前大不一样……农民搬进了安置小区,住所一夜之间变化了,但城镇生活的知识他们掌握却是有过程的。为了让他们迅速了解并遵守城镇生活的一些规则和制度,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查找资料,精心编撰了《社区生活常识》小册子,具体内容包括居民楼生活注意点,防止煤气中毒,如何防盗防抢等。另外根据《城市生活常识》等书刊选编了城镇里的衣着打扮、一日三餐、居家生活、交通出行以及就医指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两本小册子涵盖了城镇生活的若干要点,两本小册子的分发得到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一致欢迎。

2.城镇文明知识。

文明礼仪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镇最亮的名片。刚刚搬进城镇、住进高楼大厦的农民对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规、市民准则等很淡薄,对城市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缺乏公民意识,仍然固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城镇生活,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助推农民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市民化”“文明化”,我们准备了《市民文明守册》《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市民文明公约》免费发放到农民,普及礼仪知识;组建文明礼仪宣讲团,深入到三个拆迁安置区,宣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知识等。

3.破除陈规陋习

树立体现城镇文明的规则意识、交通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城镇人际关系意识、城镇文化意识等等,使思想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进行权力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理性经济等思想观念等内容的培训和指导,进行长远意识、全局思想和法制观念教育。这些都是更高层次的内容,在前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这些内容将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三、加强主动性,拓宽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途径

1.抓好舆论宣传,树立导向意识。

社区充分发挥镇内电视台、社区小报、宣传栏等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又根据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精心建设了社区教育中心网站,精心选择内容,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宣传城镇生活知识,传播文明。另外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社区小报和宣传栏运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使市民放弃不文明行为。同时选树一批典型,特别是要注重挖掘、评比、表彰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从他们身边的平凡人平常事切入,让他们感受他人的变化,从而自我加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城市生活知识、文明知识变成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社区分发的材料贴近群众生活的热点、贴近群众感情的动情点,吸引群众参与,增强认同感、提高参与度。社区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扩大科教、文体、法律、卫生、道德规范“五进社区”活动的覆盖面,让社区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3

(一)软硬件设施不足限制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首先,计算机购买成本及其他费用等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由于收入水平限制,农村居民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其次,求知欲不高、对学习网络技术的为难情绪等诸多主观原因,限制了农民的上网欲望;再次,网络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网络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化,但是,当前用于农民培训的网络课程多媒体化程度还不太理想。对于一些专业性强、技术环节多、难理解的农业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学习环境进行模拟,仅仅利用语言或文字形式来表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

(二)农民还缺乏自主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网络教育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的。受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的影响,很多农民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态度冷淡,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为被动消极的状态,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学习质量难以提升。不支持网络自主学习的农民认为,网络学习就是传统的观看视频,缺少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些问题解答困难,不能保障学习效果,他们认为面授学习接受起来更容也更正规。

(三)农民应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还比较低。

一是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技术不熟悉,接受和利用网络知识及技术的基础差,这也是农民网络应用能力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大多数农民的网络应用意识淡薄,而且缺乏专业技术和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如检索、分析、识别以及接受能力比较差。

二、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抓好农村网络学习场所和设备条件的建设。

可以通过建立学习中心、广播站、农业声像科技基层服务站、租借设备等方式,向那些对采用网上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的农民提供服务。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及素质相对较差的农民,可以依托电话、电视、广播等形式,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进行农村计算机、电话、电视三网合一的研究与示范。

(二)为农民提供网络技能培训,提供形式多样的支持服务,提高农民参加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是一个从反对—认识—接受—使用到受益的漫长过程,尤其在前期的认识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生产大户、致富能手或农民合作组织等群体参加网络学习,为其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难题,增加农民收益,起到引导示范,以带动更多农民参加网络学习。

(三)建立特色化的动态网络资源系统。

为了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个性化需求,要重视加强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和制作,提供大量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建立多元化学习资源库可以考虑依托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大学等专门机构,在符合农民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的同时,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突出地域特色,结合当地的自然、历史及社会条件,促进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

(四)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

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农民培训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信息服务,使农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得到满足。

(五)政府占主导地位。

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农民远程教育体系的前提。政府还要健全组织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工,各级政府协同建设农民远程教育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和讲求实效的新局面,实现力量集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及时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全面性。

三、结束语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民工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民工的闲暇时间逐渐的增多,闲暇生活逐渐成为农民工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为农民工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机会和自由;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审美情趣不高、价值判断力较弱,这些影响了这个群体形成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习惯。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单调乏味,易受一些低俗色情文化的侵蚀,或产生极端心理,通过违规、越轨和犯罪等方式来发泄情绪,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杜威曾指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能培养人“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因此,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形成健康的闲暇生活习惯、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

对农民工进行的闲暇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即引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浸润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指对农民工的闲暇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积极、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审美观来引导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当今世界是经济腾飞的时代,是多元文化互相交融和碰撞的时代。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先进或落后的观念、积极或消极的文化、健康或落后的习俗并存;主流或非主流意识、核心或边缘的心态、高尚或颓废的精神共在。这些思想和观念弥漫在农民工日常生活之中,对农民工闲暇生活思想与行为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学者按照闲暇活动创造价值的大小把人们的闲暇活动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即正价值型闲暇活动、零价值型闲暇活动和负价值型闲暇活动。其正价值型包括投入情感型、积极参与型和积极创造型;负价值型为反社会活动型和伤害自我型;零价值型指消磨时间型。正价值型闲暇活动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道德的完善。负价值型闲暇活动具有消极颓废的意涵,它阻碍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社会道德。零价值型闲暇活动指对社会来说既没有促进作用又没有阻碍作用,却不利于个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大部分属于消磨时间型。这种闲暇活动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和浅层思维阶段,虽然这些活动不会直接地破坏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但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其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如长期看电视、上网或沉湎在玩牌、打麻将和酗酒等活动中。由于大部分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认知能力有限,判断能力较差,其自身特性导致其容易被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和低俗审美文化所影响。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工树立科学、正确的闲暇思想,自觉地抵制消极落后的文化,正确地安排闲暇活动,激发农民工在闲暇生活中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愿。

(二)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要注重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和组织,从而使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覆盖和融入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活动构成一个连贯、统一的系统。这个统一而连贯的系统应该站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探索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方式和方法。就整个社会来说,第一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各种文化服务设施,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探索各种提高农民工闲暇生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工建立阅览室、图书馆,向农民工开放博物馆、歌剧院、影剧院、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提供文明、高雅的平台。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城市文化福利向农民工覆盖的范围,制定农民工文化福利享受的条件、享受的方式、享受的程序,从制度上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提供保障。用人单位要重视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保证农民工拥有法定节假日和娱乐休闲时间。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为农民工设立娱乐休闲活动场所,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文化讲坛、项目竞赛等活动,为农民工开展健康闲暇生活提供良好而文明的生活环境。农民工所处的社区也是其度过闲暇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社区成员对外来农民工的宽容态度、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向农民工开放的广度、社区休闲娱乐中心吸纳农民工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闲暇心态、闲暇方式和闲暇生活质量。因此,社区居民要对外来农民工抱有接纳而不是排斥、互动而不是隔离的心态,社区休闲娱乐中心对农民工实行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态度等能帮助农民工树立良好的闲暇心态,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完善其闲暇道德,促进其自我人格的完善。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农民工的各种工作技能和技巧、教给农民工各种科学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对农民工工作之余的正确闲暇观、闲暇方式进行指导,重视农民工在闲暇生活中对道德知识的认知、对道德情操的坚守、对道德情感的培育和对良好道德习惯和行为的培养,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里进行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利用对农民工的帮扶服务或社工干预等方式,积极地帮助农民工开展健康文明的闲暇活动,引导农民工从玩牌、打麻将、酗酒等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闲暇活动中走出来,培养其看书看报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非政府组织理应成为促使农民工从零价值型的闲暇活动转变到正价值型的闲暇活动的重要力量。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农民工在由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机构所创立的闲暇空间中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闲暇生活方式、娱乐休闲内容、闲暇生活空间,以利于自身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由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建构的一个闲暇场域只能为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的主体还是农民工自己,他们是健康文明的闲暇道德的真正践行者,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任何外在的价值导向需要主体性的认同、理解和接纳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外部世界的闲暇道德理念和观念,需要农民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达到闲暇道德教育的目的。其二,农民工是一群心智已经成熟和定型的成年人,对各种是非对错有了自己的道德判断,也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的闲暇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其三,农民工是由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个性的异质性很强的个体所组成。这决定了其对闲暇方式和闲暇内容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闲暇道德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农民工的自身特点,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闲暇时间、闲暇空间、闲暇方式和闲暇内容,真正能使其自身的闲暇生活提升到提高自我素养、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境界。

(四)浸润性原则

闲暇道德教育不仅要坚持自主性原则,而且要坚持浸润性原则。由社会、政府、企业、学校所建构的健康、文明的闲暇场域中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必须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发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让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处于这种宏观的闲暇场域中,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提高其闲暇道德水平的目的。因此,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教育,让农民工在自我闲暇生活的体验中理解、认同和接纳高尚健康的闲暇道德。社会、社区、企业和学校等组织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闲暇活动,如指导农民工阅读、观看演出、欣赏音乐和舞蹈、举办群众性的文艺表演等,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农民工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对农民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闲暇道德教育。

(五)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要贯彻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树立科学的闲暇休闲方式。坚持对农民工闲暇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其一,要引导农民工正确定位闲暇生活,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提倡闲暇道德教育并不是否定或排斥农民工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伦理。农民工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伦理仍然是闲暇生活和闲暇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闲暇时间安排是在农民工工作之余后的时间安排。其二,指导农民工合理安排自身的闲暇活动量,闲暇活动不能损害个体身心的健康。其三,指导农民工科学安排活动内容,要使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多姿多彩,内容丰富。既要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文化素养的读书、写字等活动,也要有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技巧的各种比赛,还要有各种提高农民工审美品味的歌唱演出或体育健身活动。其四,指导农民工科学地安排闲暇活动方式和形式。闲暇活动的时间安排、空间布局、活动展开等都要精心设计,使农民工在高质量的闲暇活动中获得健康、文明的情感体验。

三、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不仅包括闲暇生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闲暇理念的理解和闲暇意义的洞察。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念、习得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闲暇心理状态、践行多元性的闲暇道德活动、养成高尚的闲暇道德自律习惯等,从而最终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

(一)正确的闲暇理念

闲暇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是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闲暇理念。正确的闲暇理念会引导农民工选择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和闲暇内容,选择从事具有正向价值的闲暇活动,减少从事具有零价值的闲暇活动,避免从事具有负价值的闲暇活动。大多数农民工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判断能力较弱,这些使得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极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政府及各社会团体应该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闲暇理念,激发其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端正闲暇生活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提高自我素养、促进自我身心愉悦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二)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不单纯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中的法律章程和规章制度不仅规范着农民工的工作活动,而且规范着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在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中,要特别强调把农民工的闲暇活动纳入健康、文明和遵纪守法的轨道,引导农民工养成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经常开展阅读、表演、唱歌、健身等活动来愉悦身心。

(三)健康的闲暇心态

健康的闲暇生活需要以健康的闲暇心态作为基础。农民工在城市中一直处于一种“边缘人”的位置,“漂泊”在城市中难以形成稳定感和安全感,跟城市市民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容易和城市市民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因而总怀有一种“边际人”的心态,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从而引发农民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引发农民工的违法和犯罪行为。这些越轨或犯罪行为一般都发生在那些在城市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或是空闲时间过多无法排挤解孤单和寂寞的农民工身上。因此,对农民工进行健康的闲暇心态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解决其心理和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多元的闲暇活动

闲暇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各种丰富多彩的闲暇道德实践活动。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要浸润在各种闲暇道德的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农民工各种闲暇活动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参与各种闲暇活动中去辨别真伪,体悟道德力量,领悟道德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农民工在这种多元的闲暇道德活动中,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念得以贯彻,文明的闲暇生活态度得以养成,健康的闲暇心理得以健全。

(五)高尚的闲暇自律习惯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农民工可以通过闲暇生活的有意义活动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闲暇时间里,农民工应加强高尚的闲暇自律意识,养成较好的道德习惯,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提高和完善自我。在闲暇生活中遵守公民道德,并把这种坚持化为自我闲暇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内化到自我的闲暇活动之中,使自己的闲暇活动与工作需求、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语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5

从年龄特征来看,乌鲁木齐县的被调查者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共计95位被调查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9.38%,其中21~30岁的被调查者有43位,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6.88%;31~40岁的被调查者有52位,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2.50%。处于壮年(41~50岁)的被调查者有37位,占到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3.13%;还有28位被调查者是50岁以上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7.50%。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乌鲁木齐县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主要以中高中为主,所占比例较大。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6位被调查者是高中文化程度,占被调查对象的35%;有53位被调查者是初中文化程度,占被调查对象的33.13%;有21位被调查者是中专文化程度,占被调查对象的13.13%;有16位被调查者是小学文化程度,占被调查对象的10%;有11位被调查者是技校学历,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88%;还有3位被调查者是大学学历,仅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88%。从农民家庭收入来看,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8位被调查者每年的家庭净收入为10000~30000元,占被调查对象的48.75%;有27位被调查者的家庭净收入为30000~60000元,占被调查对象的16.88%;有25位被调查者的家庭净收入为60000~90000元,占被调查对象的15.63%;有17位被调查者的家庭净收入在90000元以上,占被调查对象的10.63%;还有13位被调查者的家庭净收入为5000~10000元,占被调查对象的8.13%。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县的农村家庭纯收入总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乌鲁木齐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以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乌鲁木齐县的农村家庭纯收入在60000元以上的还较少,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家庭能够达到富裕水平,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农村家庭也基本上已经脱贫,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需要考虑的是,被调查者也有可能没有真实的填写收入状况,甚至是有意填低收入,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能够反映乌鲁木齐县的农村家庭纯收入水平。

2农民家庭收入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影响程度分析

家庭经济发展不仅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维持家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家庭经济发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它从一定程度决定着农村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我们把农民家庭的年均纯收入作为家庭经济发展的指标,用以来衡量农村教育投资水平的能力。通过对农民家庭年均纯收入和农村受教育程度进行Pearson检验,发现卡方值Sig=0,说明农村家庭年均纯收入对于农村教育投资的发展有依存关系,并且关系十分不同,以至于能深深的影响农村教育今后发展的走向以及下一代孩子的教育水平。2012年中国依据物价指数把国民收入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即“上中下”三个收入阶层。其中规定“下”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下下”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2万元以下;“下中”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2万至5万元,“下上”收入阶层是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在5万至10万元。为了便于分析乌鲁木齐县的家庭年平均纯收入,我们把“上中下”收入阶层重新定位,认为1万元以下是“下”家庭年平均纯收入阶层,1万至3万元是“中下”收入阶层,3万至6万元是“中”收入阶层,6万至9万元是“中上”收入阶层,9万以上是“上”收入阶层。根据表1,我们可以发现乌鲁木齐县的家庭年平均纯收入基本都在“上”以下收入阶层(9万元以下),并且受教育程度基本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占比达到了60%以上。在“下”收入阶层(1万元以下),受教育程度主要在初中和高中文化层次,分别占家庭年平均纯收入的38.5%和30.8%,中专和技校的文化层次约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文化层次,均占15.4%,这反映出乌鲁木齐县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学历文化水平层次较低,主要是在初中和高中,但是为了生活有一技之长,中专和技校也是被调查者所选择的一个提升自己文化层次水平的途径。在“中下”收入阶层(1万至3万元),有28位被调查者是高中学历,占35.9%;有25位被调查者是初中文化程度占32.1%,还有12位被调查者选择中专层次学校,占15.4%,可见随着收入的增加,被调查者对于文化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认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给他们创造更优质更好的生活。在“中”收入阶层(3万至6万元),初中、高中和技校是这一收入阶层比较重视的学历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7%、29.6%和14.8%,这也反映出被调查者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中上”收入阶层(6万至9万元),被调查者更加注重受教育程度,这主要还是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分别占48%和32%。在“上”收入阶层(9万元以上),这一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教育为主,呈一个倒“U”特征。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家庭年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被调查者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也逐渐发生变化,最主要还是在正规学校的变化,主要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并且技校和中专院校也有所偏向,但是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实行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进行免费义务教育,中等学校教育也给予补贴政策,导致其所占比重较大。另一方面是乌鲁木齐县农村家庭收入普遍不高,难以支付高昂的高等教育学费。

3结论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6

(一)公立学校不能无法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在民办学校,艺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农民工会把子女送去参加校外艺术培训,无形中加重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担。

(二)校外艺术教育师资问题

农民工子女为了节省入学费用,大多选择一些教育费用较低的培训机构。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这些入学费用低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聘用一些职称较低,工资待遇较低的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校外艺术教育受到限制。

(三)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正式的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中,比较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教学质量。然而,在一些非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往往会因为受到教学设备条件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出现不规范、随意现象,把艺术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四)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难在家里对子女进行艺术熏陶和辅导,他们比较注重技能的培训,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在意。从而造成了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减退,进入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学习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十分不如意。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以上问题表明,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投入偏少,在艺术教育方面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相对不足,而这是和农民工子女对校外艺术教育的渴求极不相称。以下就校外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及国家政策三大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力争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

(一)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的定位。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艺术教育定位入手,加强认识,从本质上认识到校外艺术教育是兴趣教育,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并为国家培养具备艺术素养的人才。第二,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的完善。为了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校外艺术教育,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强艺术教学工作。一是艺术团队建设。艺术团队建设是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建设艺术团队提升机构在校外艺术教育领域的声誉,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展示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三是争取政府拨款扶持,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的受教育条件。第三,家校合作。校外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程,缺少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庭教育的实施,农民工子女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促进家校合作,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手段与家长进行交流,向他们汇报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学习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培养艺术兴趣。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还会对他们的艺术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培养艺术修养的条件,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准备。

(三)国家政策方面

第一,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校外艺术教育法规。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校外艺术教育问题急需国家立法,明确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第二,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支教和帮扶活动,组织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共同活动,拉近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7

首先,我国城市中,公办园的数量并不多,以合肥市为例,合肥市1040所幼儿园中,仅有12%属于公办幼儿园,并且大部分的公办园公开表示只收取本地儿童。其次,集体幼儿园优先考虑本地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机会较少。集体幼儿园的办园目的主要是满足本区域常住居民以及本机关单位职工子女的入园需求,一般情况下只接收本区域或本单位儿童,对于本区域或本单位以外的儿童实行有限度的开放,并收取较高的费用。此外,幼儿园收费出现“贵族化”现象,一是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收费标准大大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幼儿园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园的收费项目多。入园质量低,办园隐患多。合肥市民办园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民办幼儿园质量优越,甚至超过部分重点公办幼儿园,但由于极为高昂的收费水平使得广大农民工望而却步,另外一些质量较为低劣的民办幼儿园由于收费较少、门槛较低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首选,这些幼儿园多数处于无证的状态,并建立在合肥市各大城中村或者城郊区等区域。

调查表明,首先,大量民办幼儿园以及农民工子弟幼儿园办园起点低,多是租用普通民房所建。其次,院内条件简陋,硬件设施较为缺乏。再次,园内管理缺失,幼儿园的收费水平、人才平庸、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评估等没有合理的规范,并缺乏长远的规划。另外,与公办幼儿园、优质幼儿园相比,这些幼儿园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低。大多是由学历偏低、无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最后,幼儿园外部环境恶劣。家庭流动性强,幼儿适应困难。农民工家庭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为工作的原因来到流入地城市,又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离开。首先,幼儿入园时间较短,入园年龄大。“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进城务工家庭子女普遍集中在5~6岁,占调查总人数的74%,与此相应,幼儿所在的幼儿园年龄班级也集中在中大班。但是,儿童的实际年龄与所在班级占的比例并不一致,存在一定偏差,分散到了中班或者小班。”其次,幼儿入园适应困难,发展状况不佳。陌生的环境造成幼儿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幼儿过度紧张,他们和周围的环境和人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缺乏安全感。

二、社会资本的缺乏和社会资本的培育

人是社会性的,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本”。布迪厄这样定义“社会资本”,即“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由一系列的信任、网络和规范构成的,这种具有组织性质的网络可以促进机体合作意愿的达成”。布朗对社会资本的起源和性质提出了更具精确性的定义阐述:“社会资本指处于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这三位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代表了最主要的三种观点,即社会资源观、社会规范观、攫取能力观。总之,社会资本理论超越了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一般资本范畴,强调了社会资源、社会规范和攫取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关系中嵌入资源的观点。”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要分析作为随迁子女父母的农民工自身的社会资本存量,这是研究的关键,衡量和增加其社会资本存量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即社会规范、公共组织、人际关系。

(一)宏观层面的分析

1.社会规范维度上社会资本不足

首先是法律法规方面的缺位和失衡。具体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登记条例》颁布之日起正式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资源都紧紧围绕户籍设置,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2)教育经费的限制。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在园幼儿园总数为368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为1852万人,占总数的五成,然而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向并不合理,目前我国有限的公共财政大部分都投给了公办幼儿园,而已占我国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的民办教育机构却不在公共财政辐射的范围,在公共财政经费使用上,不能很好地侧重于弱势群体。其次,社会中的互惠、信任氛围不强。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外来者与城市的融合有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艰辛的。没有本地人与农民工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农民工及其子女就无法在城市生活中有“家”的感觉。

2.社会规范维度上社会资本的培育

(1)提高社会容忍度,建立信任和互惠机制首先,流入地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上重视和接纳农民工。“在教育问题上不搞歧视,让社会公共资源为城市的所有常住居民所共享,无论其是否拥有所在城市的户籍。”其次,支持社会志愿者开展针对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服务活动,社会志愿者的服务可以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找到归属感,促进农民工群体与城市中其它群体的互动交流。最后,通过社区或公共组织开展一些本地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农民工与农民工之间的互动活动,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加入进来,增强相互的交流。(2)推动宏观政策转变,保证幼儿园规范运营。首先,“政府要创办更多的公办幼儿园,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人,”要鼓励民办园的发展,将其纳入到财政支持和监管的范围,加大“无证”幼儿园的整治力度,但不可采取简单的取缔措施,要对其区别对待,对于确无资质对于周围社区并非不可缺少的幼儿园要坚决取缔,对在园幼儿实行引流,对于没有资质,但对周围社区属于不可缺少的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其转变为合格的幼儿园。其次,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管,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行为,减轻农民工父母的经济压力。

(二)中观层面的分析

1.公共组织维度上社会资本不足

首先,良好的社区环境使农民工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良好的社区建设也为社区的农民工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和纠纷解决的渠道,这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进而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其次,不能忽视社区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社区可以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和亲近自然等来丰富幼儿体验的场所。然而,农民工多聚集在城市中的城中村或城郊区,这些地区的社区建设虽已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总体来说,仍然相对滞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比较严重。

2.公共组织维度上社会资本的培育

为幼儿的学前教育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社区,二是农民工组织。(1)完善社区教育服务机制。社区要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和谐社区,要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组织社区内部幼儿的集体活动,为家长养育幼儿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和社会志愿者的联系和合作,定期开展幼儿的益智健身游戏。(2)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动员农民工组织起来,改变最初的相互陌生和不信任的关系,“通过农民工组织,更好地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需求,建立互帮机制,打通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好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三)微观层面的分析

1.人际关系维度上社会资本不足农民工从农村迁往城市,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先赋性关系的价值减弱,在新的环境下,农民工需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由于农民工本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这样的社会关系网也具有一定的暂时性,此外,正如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国的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涟漪一般向外辐射的,因此,农民工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的资本存量取决于农民工自身相对于他人所体现的资本存量,由于农民工自身知识、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农民工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的社会资本存量并不充足。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8

北京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大多选择居住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郊村内,受经济、工作性质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远离繁华、便利的高楼大厦,租住在市郊脏、乱、差的低矮平房里。

1.1家庭居住环境

笔者所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学生家庭租住的房屋均属于租金便宜、设施简陋、面积窄小(不足10平米)的低矮民房或地下室。对此小辉曾说过“外面白天,里面黑天。外面黑天,里面还是黑天。反正你想什么时候白天就能什么时候白天,只要你开灯就行呗。”家庭周边的居住环境里除了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聚集区外,还有网吧、游戏厅以及色情交易的“理发店”。村内曾发生过强奸、砍手、殴打致死等恶性事件。

1.2父母职业等相关背景

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家庭中的父母来自河南、黑龙江省份,均已来京打工多年,靠回收废品、从事体力劳动为生,工作内容不稳定,家庭收入低薄。父母均为小学毕业,学历较低。小辉父母曾感叹:“没文化,干什么也不行,给咱别的咱也不会干啊,要不说学习得像你们一样,有出息,最起码给咱自己(工作)的时候咱能干。哎,没办法,只能干点出力的活。”

2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民工家庭多租住在环境较差的流动人口聚集区,除了自身家庭的生活条件无法为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外,还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常常要帮助家长做家务、料理生意,有时还要在“干活”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吃完午饭休息时,小帅弟弟伸过手来让笔者看,手红肿着,上面还有一些血迹,原来放假后他们被爸妈叫去干活,干活的内容与机器有关,家长则忙别的。结果弟弟不小心把手指绞在了机器里,当时他们被吓坏了,赶紧跑去叫人,他妈过来后,先切断了闸,但是手已经卡在里面了,妈妈直接就把手从机器里硬拽了出来,听小帅弟弟说:“当时把我疼的啊,疼死我了。”流了很多血,但他妈妈没有送他去医院消毒、检查,只是用白酒给他洗了洗。“当时疼得我……”小帅弟弟又重复了一遍。笔者问:“那后来呢?”小帅弟弟说:“我妈就告诉我别沾水。”“已经几天了?现在还疼吗?”“疼啊,有几天了吧,就是上周末的时候弄得。”小帅说:“这下他弄伤手了,就剩我一个人干活了。”小帅弟弟说:“对,现在全让他干了。”他还有点庆幸自己的手被挤伤了,因祸得福,窃喜。

2.2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多采取的是暴力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多打”,打的越狠越管用,否则孩子就不会有出息。跟踪调查的两个家庭的子女均没有逃脱被打的教育经历,在笔者前往学生家庭开展田野调查期间曾亲眼目睹了小帅挨打的过程,让笔者触目惊心。小帅妈妈无意中看到了小帅的作文本,说:“你这就是你的作业?写的字乱的能看?这么多错字……”小帅不理会。他妈急了:“你看看,还不让说。给我把电脑关了,开始学习。”(音调变高,表情开始严肃)说着就把他的作文本扔到了面前,说:“这就是你写的字?就这么乱……给我把电脑关了!赶紧学习,我说话你听到没?快点!写字写那么乱,成天还玩电脑,你就别学习,回来你爸问你还是什么都不会,到时候你就等着吧!哼……你爸走的时候跟你说了什么了?……”正说着,小帅关了电脑,起身撕掉了作文本,一页不剩,一脚踢开了凳子。这可气坏了本来就有点生气的妈妈,她抬头看到门上的铁晾衣架,直接拿下来,快步向小帅走过去,见妈妈气势汹汹的拿着“工具”过来了,直接躲到床上,缩到被子里。他妈根本不饶恕,直接“啪、啪……”一边敲一边说着:“我让你脾气大,脾气这么大,我抽不死你,抽不死你,你脾气怎这么大?撕吧!我敲死你,我让你脾气还大。让你爸回来把你吃了,我让你还脾气大不大。你下次还敢不敢了?我就说了你两句,你就把本子撕完?”小帅在挨打的过程中一直抱着头哭,蜷缩着身体,往被子里躲。他妈妈吼道:“全部撕完,数学书、语文书全部撕完,别上了。拿火烧了,你不是脾气大吗?你说他脾气大不大?我就说了他一句,你爸晚上回来看你写的,就全部撕了。你撕吧,你说你脾气是不是太大了?”说着嗓门就又吼起来了,开始喊:“你还是不起来是吧?快点!还作呐!”又喊了几遍见小帅没有反应,她的脾气又上来了,气势汹汹地拿起衣架向床那边走去,笔者下意识地拦了一下,希望她别打了,但她说:“你别管了,我让你学(习)跟死一样,我今个儿(今天)非得……抽不死你!我叫你厉害!”等小帅起身转过脸来,笔者看到他鼻子上全是血,他妈妈说:“他的鼻子爱(容易)流血,习惯性的。”事后了解得知,小帅的习惯性流鼻血是由于其爸爸的一次暴打留下的病根。

2.3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进入城市生活后,“赚钱”成为众多农民工家长们工作的第一目的。家长工作的忙碌让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子女们受了忽视。家长通常将子女交给学校后就不再过问,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家长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后才会抽时间到校。到校后除了告诉老师要严厉该打就打,就是让老师多给子女留点作业。这让出发点原本是好意的学校老师无奈,本想在家校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意外的是家长对此却并不理解。小洁怂恿班级的男女生5人放学后前往小公园喝酒,此事被班主任得知后要求其家长来校。…………老师说:“女孩现在大了,进入到青春期开始变得敏感,对异性有好感,喜欢和异性待在一起,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家长必须重视,不能让孩子晚上那么晚了还不回家,和男生待在一起。她又是留级的学生,之前的同学都上初中了,那天就有一个初中的男生和他们待在一起,到时候,如果真出了什么事,吃亏的是女生啊。”家长说:“嗯,是,是……我也感觉到她这一年复读学习不是很扎实努力了,我还总觉得是不是让她复读错了。”老师说:“她在学校学习上还可以,但现在社会这么乱,诱惑这么多,不能一天只顾忙自己的生意,把孩子耽误了。”……老师说:“我今天叫你来就是让你知道,没别的意思,不是让你回去打她,你回去也别打她了,和孩子多沟通沟通,现在女孩子到了特殊的生理期了,妈妈就多和孩子聊聊,对孩子好。”家长说:“我感觉她一天上学,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哪想过那么多啊。你们老师说的他们也听,她也不和我说什么事,她怕我,我们家孩子都怕我,都不敢怎么样。她还是闲工夫太多了,你就给她多布置点作业,让她没时间出去。”老师不好意思说:“多布置作业,那也不能就给她一个人多布置啊,那样她更反叛了。按理说做父母的就应该和孩子多沟通沟通,别一有事就打孩子,把孩子都打傻了。……没别的事,回去别再为这事打她了。”就这样家长离开了学校。

3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