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作用范例6篇

网络媒体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武术 传播

1.前言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网络俨然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同时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体育事业中,从体育决策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锻炼到体育新闻与宣传、体育科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离不开网络。[1]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运动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对武术运动进行推广。

2.网络媒体与体育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2]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播出时间、版面限制的信息资源。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交流功能,包括个人交流、团体交流等;交互性,使受众个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这种交互性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录音带等媒体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得到飞速发展,体育信息也成为许多网站的重要传播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而网络媒体的开发利用也给信息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1995年国际奥委会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网址,并在2004年成功地建立了外联网,从而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3]此外,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主页,世界各国的体育爱好者可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媒体对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3.网络媒体与武术

3.1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运动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种管理的依据都将是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和数据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体育数据是动态的,所以,只有依靠网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来收集。据统计,到2007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4]可见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继续以极其飞快的速度增长。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是大趋势,通过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武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网络传播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为武术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武术的传播与宣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必须有一个面向并且适合广大群众的传播工具,而网络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使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2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交流

网络媒介是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等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和体现。武术作为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西方体育文化主张的征服自然是一种互补。武术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关注,并且把它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互联网通过大量对武术信息的报道,通过武术事件、重大比赛、武林人物,在公众中树立中国武术意识,从而对武术的含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使武术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网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且在冲突和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播,这个过程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

3.3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产业化发展

体育产业是网络时代的朝阳产业,它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网络时代,由于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必然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迄今为止,伴随着网络传播自身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传统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它不仅相对独立,而且渗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使武术产业的运营获得载体和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产品开发,他们通过网络获得商品的广泛信息,并通过比较进行选择消费。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喜爱的武术用品。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对武术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4网络媒体有助于进行武术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领域的知识创造和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收集,文献的收集可以在网上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在网上消息,得到同行的交流并解决问题。一些武术网站,如中国武术协会、东亚体育史研究协会等,就在网上刊登武术学会研讨会的征稿通知,并开设网上论坛,大大扩大了学术研讨会宣传的范围,增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对武术的认识和交流,并普及武术史学的研究成果。[5]为了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我国武术信息工作者必须为大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有价值的武术信息,而其他武术工作者应善于将获取的各种武术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去粗取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4.结语

武术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体育需要开放、沟通与交流,这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无疑给武术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1,(3):1-7.

[2]诗兰.国际新闻界.2000,(6):49.

[3]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9.

网络媒体的作用范文2

1、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多媒体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文字、图象、视频、声音等要素进行整合,将各种信息聚拢成为1个人机交互式的系统,各个要素间存在1种逻辑连接方式。多媒体技术主要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通讯网络技术的运用,是对于声音以及图象两大媒体的处理。

多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图象处理、音频信息处理、数据紧缩等,处理的对于象主要是文字、图象、视频、声音等要素,将这些要素采取数字情势存储,最后构成相应的文件。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包含:综合性以及集成性、交互性以及双向性、同步性以及实时性等[一]。

2、多媒体技术在网络广告中的利用

网络广告主要分为网幅广告、富媒体广告、浮屠广告、手机彩信广告以及插播广告,文章对于各个类型的广告做详细分析,凸起强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1)网幅广告

网幅广告是目前最多见的网络广告情势,它可以反应客户以及用户双方面的需求,主要类型包含:静态、动态、交互型。

静态的网幅广告文件格式主要为JPG、PNG、GIF图片,在制作中不需要使用太多软件,同时制作比较简单、文件格式比较小。静态网幅广告可以直接凸起主题,表达的内容比较直观[二]。

动态的网幅广告文件格式主要包含GIF、Flash等,GIF是最简单的1种动态文件,Flash可以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相比于静态网幅广告,动态网幅广告涵盖的信息量更大,传递的内容以及情势更生动活泼。

交互型的网幅广告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应用,主要通过JAVA程序或者Flash脚本制作而成,可使观众介入到广告中来,增添广告的交互,更好地传递广告信息。交互型的网幅广告尺寸小、兼容性好,同时对于阅读器的版本以及网速请求比较低。

(2)富媒体广告

富媒体广告是1种可以传递繁杂视觉以及交互功能的网络广告模式,在传递效果中主要依托Java、视音频等工具。富媒体广告是近年发展比较迅速的1种广告情势,它可以实现在线视频播放、超链接等功能,同时传递的内容以及信息比较丰厚生动。

富媒体广告是将浮动广告、网幅广告、插播广告等情势融在1起的广告模式,在提供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等方面拥有独特的效果。在实际广告制作中,通过Flash技术将视频、声音、文字等信息融入广告当中,在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方面到达宣扬的效果。

(3)浮屠广告

浮屠广告的主要特色就是广告在页面沿着必定的轨迹浮动,比其他情势的广告相比,浮屠广告更易会萃网络访客的注意力,更好地让访客了解广告信息。浮屠广告在屏幕上只是1个小型的图片,当用户用鼠标点击图片时才会呈现大窗口,为用户介绍有关广告的具体信息[三]。

浮动广告的制作原理与网幅广告很类似,主要通过Jave或者Jave Script代码嵌入网页对于图象元素进行必定的处理,对于运动路径进行把握。然而浮动广告也有必定的弊病,浮动广告在屏幕上1直处于浮动状况,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电脑,所以用户时常会把浮动广告进行屏蔽处理,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浮动广告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浮动广告时要斟酌到浮动广告的负面效果并进行改进,可以在设计时保证浮动广告相对于于阅读器处于静止状况,这样就不会对于用户正常使用阅读器造成影响。

(4)手机彩信广告

手机彩信广告主要借助于GPRS网络技术,向人们传递文字、声音以及图象等信息。手机彩信广告主要文件格式为GIF,通过Photoshop及文字处理软件等工具对于短信广告进行加工[四]。手机彩信广告的情势在电子邮件广告中也有相似的模式,图片主要以GIF格式为主,此外还可以应用JAVA代码制作动画广告。手机彩信广告的发展是跟着手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跟着手机系统的不断更新换代,(文秘站:)手机彩信广告的情势也逐步多元化。

(5)插播广告

网络媒体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高校 自媒体 育人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40-0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得到充分发展,自媒体时代学生得到了“深度参与权”和“话语权”,自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代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也成为高校育人文化的重要载体。立足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育人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时代特色,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重要平台,积极探索自媒体育人作用,丰富育人文化内涵。

1 自媒体主要特征

以自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态环境,自媒体由于自身特有的一些属性被赋予了以下一些正负面特征。

1.1 内容多元化

自媒体较之以往的传播方式,大改善了人们的舆论生活体验,从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接受与体验形式,到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手段的融合;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其吸引力,导致其受众数量不断增加。此外,信息以其多元化形式呈现,可以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有助于提升受众的关注指数,扩大其传播效果,增强用户的黏性。

1.2 时效性强

自媒体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突发新闻上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和病毒式传播性。因为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源,在重大和热点事件传播中,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现场感和即时性。

1.3 平等和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往往经过加工并带有目的性和主观色彩,自媒体的出现有效消除了信息过滤过程,打破了少数人对信息的垄断,使人们能够平等的享有互联网范围内的所有信息[1]。更重要的是,传统意义下的“受众”,凭借自媒体获得了话语权,实现了舆论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所以不再局限被动阅读模式,而是已经逐渐升级到主动“分享”的层面,实现了充分的互动。

2 自媒体在育人中的作用

2.1 自媒体可以让校园育人文化更加深入学生内心

高校育人文化已经进入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时代,传统媒体形式为校报、校园广播、学校官方网站等形式,这些普遍存在传播方式单一和缺乏互动等不足。学生普遍对这些媒体缺乏兴趣,根据抽样调查,除了OA系统或教务系统,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关注校园媒体的习惯。而自媒体可以同时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可以使校园新闻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可以使关注者第一时间看到新闻更新,特别是在推送一些校园学术活动,科技活动方面具有很好的覆盖面。现在有些高校不仅是学校层面,而且各个部门、学院、社团乃至年级都开始建立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一方面能对热点事件及时推送权威信息,一方面能及时收获学生对事件的反应,这就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从而实现正确舆论主导、正能量的强效传播和自媒体的育人功能。

2.2 自媒体让师生沟通零距离

在传统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实践中,学生一般不愿意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有深入交流。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往往依赖于自己对学生的判断,缺乏针对性。而有了自媒体这一平台,一方面学生对辅导员和其他教育管理者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觉得可亲可信,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有些思想辅导可以在拇指间就完成了。

2.3 自媒体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位大学生都有获得尊重和交往的需要。首先,自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自媒体上自己的照片、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链接。其关注者对内容和链接进行评论、转载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获得尊重与肯定,增强自信心的过程。其次,通过自媒体可以发现彼此兴趣爱好相投的人,自发建立群组,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以及实现某项科技创新,有的通过搭建自媒体平台对一些传统文化和学校历史、特色挖掘形成一个专业性自媒体平台,获得良好的社会反馈和个人成长锻炼。

3 利用自媒体开展育人途径探索

3.1 整合媒体资源,丰富自媒体内容

自媒体时代是内容为王的时代,能够获得关注的重点是有着丰富吸引人的信息内容,对于目前高校来说,重点是要尽快整合媒体资源,建立新闻和共享机制,针对一些突发新闻,快速传播,形成舆论集中导向;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的专家观点、励志故事经过专业编辑加工,提炼成符合青年人口味的文风,提高这些信息阅读率;还可就一些热点话题与关注者展开讨论,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便于做出一些涉及学生利益的决策时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拥护。

3.2 组建专职自媒体工作队伍和平台,提升公信力

高校在自媒体时代要想站稳脚跟,守住网络育人阵线,就必须办好官办自媒体平台,及时地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构筑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此外传统媒体的方式已经不适用,就需要建立一支懂新媒体、懂网络传播的专职队伍,建设专职队伍一方面可以有足够精力制作精美的自媒体内容;另一方面是可以粉碎网络谣言及时推送正确信息,提升自媒体平台的公信力。

3.3 强化全员育人理念,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媒体使用水平

面对自媒体新型的传播方式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每个教育管理者都将会成为育人的一份子,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顺时适势,努力掌握自媒体的规律和使用技能,真正科学地发挥自媒体的育人优势,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胸怀、有眼界、有追求、有学识、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高校应当组织对教育管理者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熟练使用自媒体的能力,规范自媒体推送信息的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 余涛,戴菲.网络文化的内涵及育人特点研究[J].湖南农机,2012,39(5).

网络媒体的作用范文4

党的十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在当下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指出要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进行传播,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反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高度依赖网络媒体,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最佳选择方式。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才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相关问题,致力于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依靠网络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构建全书的写作思路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立足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剖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网络媒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和研究。从全书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及整体结构来看,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逻辑严谨,分析有理有据。该书体现了非常强的问题意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网络媒体及社会价值观的解读,对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层层剖析,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技术的演变过程,论述和归纳了网络媒体的具体含义、基本类型和发展优势,并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角度新颖,行文思路清晰。“网络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本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抽象概念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作者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型载体,在不久必将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因此,他在写作时将两者完美融合,厘清了两者的概念,梳理它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寻找发展规律。并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两者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对网络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行文思路。

网络媒体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公民新闻;网络暴力;社会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61-02

一、引 言

“公民新闻”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主要定义一种普通公民参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行为。与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新闻报道相比,在公民新闻中,“公民们处在事件报道和传播的主导位置,他们主动就其所关注或经历的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进行公开报道或传播,或对已经公开报道的事件主动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1]。

在Web2.0时代,公民新闻更多的与社会化媒体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即时交互的特点让公民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从信息的采集、编写、到扩大化传播和互动,都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完成。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公民新闻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中异军突起,甚至展现出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重大事件的率先。

然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公民新闻毕竟是非专业人士的非专业行为,这就不可避免的滋生许多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网络暴力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行为失范,“是由于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2]”网络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网民,他们构成了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同时也构成了网络暴力的实施主体。

二、公民新闻对网络暴力的助长作用

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网络暴力的滋长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与传播新闻的网民个体有关,也与公民新闻得以传播的互联网环境有关。

(一)公民新闻传递信息的片面真实性,诱发网民的暴力情绪

新闻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包括细节和现象真实,还包括整体和本质真实,后者更为重要。然而,在公民新闻的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公民新闻在传播事实时,往往只顾及其中一个方面,或者只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机械式照搬,这就让受众失去了窥见事实全貌的可能性。而这些被传播者片面凸出的事实,可能正是网络暴力情绪的诱导因素。

尼尔·波兹曼在论证电视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蒙蔽作用时,提住了一个“假信息”概念,“这种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3]”假信息,更确切说是碎片化信息,让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脱离相关语境,用部分认识代替整体认识,从而造成对信息的误读。这和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2013年5月,有网友在微博上即时消息称,13岁女孩不慎将可乐倒在乡政府的用车上,随后该女孩被手铐铐住当街游行20余分钟。这是一则典型的公民新闻,先抛开事实真相不论,仅就内容而言,传播者片面凸显了女孩被铐手和被“游行”的场景,却忽略了对事件冲突原由的探析,由此调动网民同情弱者的情绪,并通过大规模转发,使个人情绪迅速扩大成群体情绪,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网民对涉事乡长的无尽谩骂和声讨。

(二)公民新闻传受主体的非理性特征,加剧网络暴力

网民作为互联网上的成员就好比公民之于现代社会,他们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体构成部分,并日益摆出主人翁的姿态,公民新闻正是在这样一个人群中生成、传播。然而,虚拟社会中的网民与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因其身份的隐蔽性,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从众等心理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再一次让网络暴力成为可能。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心理的突出特点是情感上的冲动、易变和急躁,以及思想上的非理性,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关键是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如何。据此可对网民的某些行为做出解释,如果把网民看做互联网上的一个群体,很显然他们同样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所具有的非理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只能在互联网营造的群体环境下表现出来。

网络暴力事件的突出特征是语言的粗俗、暴力,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人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类似的表达,这就是网络环境带来的情绪化的体现。此外,网络暴力事件中往往会出现意见一边倒的趋势,比如可乐乡事件中对副乡长的谩骂,体现的正是互联网环境对网民意见的裹挟效应。一个本来就要素不全的公民新闻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就像滚雪球一样,经过网民情绪的不断加持,会迅速走向意见和情绪的极端化。

(三)互联网环境中的集体免责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推器

、色情、暴力、虚假等类型的信息,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确实是一个不够秩序化、规范化的场所,同时,互联网由于自身的某些特点,也让对其规范化、秩序化的措施难以实施。

互联网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自由”,而支撑这一“自由”的恰恰是互联网的“隐蔽性”特点。就社会化媒体而言,信息的者大多是未经实名认证的普通用户,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互联网治理措施的受力点不明。另外,网络暴力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行为。勒庞指出,“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需要承担责任。[4]”群体中的个人会自然地产生这样一种集体免责的心理,互联网中的网民正是在抱着这样一种心理,让自己的行为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底线,让网络暴力发酵成互联网上特有的暴力形式。

铜须门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被网民讨伐的网名为“铜须”的男子,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说:“我只能说让谁站出来谁都不会站出来,他可以在网上随便骂、匿名,但是如果涉及到法律,谁都不会承认自己骂过。”网络暴力像是一种情感宣泄,是一种依靠“人多势众”而进行的群体发泄行为,这也恰恰是制约公民新闻走向专业化、理性化的瓶颈。

三、公民新闻助长网络暴力的规避措施

公民新闻由于传递事实的片面性,传播主体的情绪化、非理性特征,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集体免责性,使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对网络暴力的滋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对这一行为进行规避,也需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对网民个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其含义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从源自精英文化脉络、保护公众免遭不良信息的对抗和免疫式的媒介素养观,转变为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思考,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公众通过参与媒介表达自我进而参与社会是媒介素养运动的目标”[5]。社会化媒体中的媒介素养概念更加强调公民个体的参与性,公民有序、高效参与媒介活动的前提就是对媒介传播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对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放大式传播,造成事实的片面真实,从而诱导网民的情绪走向极端,进而产生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参与者培养成为专业化的新闻报道人才,只是为了对他们的媒介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化限制,把可能滋生的网络暴力现象扼杀在“摇篮”里。

(二)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

“当某一发生时,当政府、专家、主流媒体等方面扮演的‘意见领袖’缺位时,公民新闻的第一现场亲历性新闻的及时传递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自媒体未经把关的新闻评论成了受众第一认知的指导者。[6]”网络暴力的源头,也往往是这些“自媒体未经把关的新闻评论”,其个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经过互联网的发酵,就转变成了群体式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网民情绪的冲动、暴躁,思想的非理性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根除困难,却可以通过引导加以规范。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活跃的主体除了传播公民新闻的普通个人,还有依托传统媒体资源的新闻机构、有“大V”之称的意见领袖。与前者比较,后两者传递的信息更加理性和真实。意见领袖尤其乐意传播一种主观性的观点,由于这些意见领袖本身所具有的“成功特质”,这些观点往往被普通网民奉为圭臬。对于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机构而言,他们本身就是传统媒体机构的一种延伸,对引导公共舆论走向合理有序责无旁贷;对于“大V”意见领袖,他们由于自身影响力的强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者,在其大规模受众形成的同时就理应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所以,合理利用以上两种社会化媒体形式对普通网民加以引导,对遏制网络暴力、营造规范的互联网环境意义重大。

(三)推进互联网的法制化进程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集体免责心理之所以发挥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制监管的缺位。大多数法律法规针对的只是个体行为,对于集体违规行为很少做出有效的规制。加诸暴力的公民新闻实质上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滥用,需要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活动加以约束,无疑是治理网络暴力行为的有效措施。但推进互联网的法制化进程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尚有许多因法律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解决,何况是以迅雷之势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世界。但是,鉴于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推进互联网的法制化进程又是刻不容缓的。

同所有事物一样,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民新闻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助长网络暴力行为只是其带来的众多影响中的一个方面。可是这“其中的一个方面”却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羽,赵俊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 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网络媒体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 语文教学 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为深化课堂改革,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性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能有效地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增强直观,创意设境,激情引趣,而且还可以规范板书甚至让学生参与使用电教设备,延伸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影响其参与积极学习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发动、维持、调节作用,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厌学情绪日益严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形成学习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声形并茂、图文并茂的特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锻炼学习意志、形成学习动力均可起到催化作用。它通过创设情趣盎然、轻松和谐的情境,进而形成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语文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创意设境,激情引趣。

语文教学的特点除了形象性情境教学外,就是进行情感教学,而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如能让学生动情而学,就会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播放“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录像片断,让学生直接感受父亲的艰难,体会父亲的爱。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就会充分的调动起来,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课文,其效果一定会是事半功倍。

(二)、利用电教手段规范板书,延伸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精心设计板书。再好的板书,临时在黑板上书写,总显得费时费力。如果将设计好的板书制成影片放映,不仅使板书规范、美观、形象,且快速高效,还可以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形成诱因,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极高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 利用电教媒体,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快捷、有效的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重锤敲打”,这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因为这些词句、段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学的细一点,实一点,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精妙独到,段落层次安排的匠心别具,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在《小小的船》课件制作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一个小女孩飞到弯弯的月儿上欣赏美丽的夜景,使学生更深刻领悟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边读边想象,把月儿的可爱、想象的奇特表现出来了,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轻松扫除学习障碍,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紧紧握在手中,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大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大量节省时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于课堂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