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校园文化建设运用

网络媒体校园文化建设运用

一、当代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

笔者用电子问卷与纸质问卷的方式,随机对部分高校大一~大四各年级学生使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有95%以上的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达到三年以上,而每天上网在三小时至五小时的学生超过一半,这说明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上网主要是做什么”的选择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查找资料(86.67%)、看电影听音乐(66.67%)、聊天(60%)。而在“你主要采用哪种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中,前三位分别是QQ群(73.73%)、微信和朋友圈(65.2%)、面对面交流(51.67%),这说明大多数高校学生已经把网络当做了一种学习和交流手段,是校园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浏览网站的分类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排名第一,这也印证了大学生上网以查找资料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主的现象。社交类网站则以40%位列第三,可见学生之间的交流需求很大一部分依然通过网络进行。而在上网工具的选择上,还是以“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为主,这应该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但选择“手机”的也已经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二、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与作用

(一)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清楚的是,网络文化不仅改变了信息承载、传播与接收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信息的内容、性质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已深刻影响了校园文化主体——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网络文化不仅是承载、展示、传播校园文化的工具和手段,更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中的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高校官方网页已成为文化旗帜和文化窗口,其对内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外则影响着社会对一所高校的最初看法。因此,将校园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的整合,升华成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并以互联网形式跨时空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最大化实现校园文化价值。

(二)网络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校园文化以讲座、研讨会、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形式为主要内容,具有行政化、体制化、单一化的特征,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宣传栏、广播、电视等,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传播的单向性。互联网的繁荣则带来更多的PPT展示、视频拍摄、校园新闻等,使校园文化逐步通过校园网、电邮、QQ群、微博、微信推送等形式传播,受众不仅能接收消息,同时也能传播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使活动举办方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活动,并进行更好的互动,让气氛更加活跃,同时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例如,传统的文艺演出现在大多会配备“微信墙”一类互动方式,让现场的观众感受即时体现出来,大大增加了活动的参与度。

(三)网络改变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校园文化具有有别于社会文化的一系列特征,既具有精英性、专业性、高雅性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封闭性、保守性等弊端。而今的校园文化则强调“创新性”的重要,应该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搭建高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网络,校园主体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所需信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合与升华,提炼出有益于校园文化的内容,并进行再创造。同时,师生利用网络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给双方都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三、利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推广

我们可以在张贴传统海报的同时,通过校园网页、微博、电邮、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其中,微信是这些方式中最晚兴起的一个,却以其便捷、信息可靠度高、具有一定隐私保护作用而大受欢迎。校园文化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大多已认识到了这一特点,诸如“XX学校团委”、“XX学院XX社团”甚至“XX校XX学院XX班”之类的微信公众号已层出不穷,并可以针对其特有的受众来推送校园文化信息。在多种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之下,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变得更加亲民、知名度更高、接受度更广,其传承性也愈加长久。

(二)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师生交流、德智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指文体活动和学术竞赛,更是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德育功能,而网络则应该为教育所用,成为营作者简介:高 男(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专职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念、思想价值的培养。造高校良好学风、校风,凝聚高校精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重要平台。高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会面并不多,在此情况下,网络就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良好途径。可以通过邮件切磋学术问题、下达各类通知、传达学生反馈、甚至组织线上活动。学生的各种问题具有相似度也有个性,可以通过各部门如教务处、后勤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专门的网上留言咨询问答,可供其他同学参考,也减轻校方负担;可以提供各类表格、资料供学生自由浏览、下载、分享,避免资源浪费又扩大了资源共享度。再例如,心理咨询一直是高校的一大难题,不少同学碍于面子、担心隐私泄露,难以直接向专业人员启齿。开通网上匿名心理咨询热线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重视校园网建设,把握校园文化主潮流

校园网无疑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旗帜,其集所有校园文化活动之大成。学校对校园网建设应尽其所能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高质量的校园网,巩固主流文化阵地。丰富的内容、美观的排版、新颖的设计、实用的功能等,都是吸引师生积极浏览并参与的有力武器。校园网要善于寻找社会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信息,挖掘本校具有价值的文化产物,传播精品文化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成为引领校园文化潮流、把握校园文化命脉、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流文化载体。

(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平台

微博、微信等媒介是社会开发商创造的新型网络平台,有着显著的优势,但其毕竟不是专门为校园所服务,难免会牵扯到一些利益关系和商业信息,并不为高校所掌控;校园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其包罗万象,获取信息有时需要毕竟繁杂的手段。那么,专门开发一种专门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就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即针对这种情况,大力建设了“广外活动管理系统”。此处以这个系统为例分析一下校园文化建设应用平台创新的方法。

1.以“广外活动管理系统”为例看校园文化建设网上平台的应用与操作

校园文化活动被分为七个版块,分别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表示,寓意彩虹般绚丽的校园文化。整个页面设计简洁大方,具有亲和力。每个活动在首页上显示照片、名称、校区和地点,点开后可以看到活动介绍、举办时间地点、订票和补退选时间以及面向对象等相关信息,简明扼要。师生均可以通过该系统,对在网上的文化活动进行订票,系统还设有补退选阶段,以供用户调整。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例如学院团委书记)还可以在“控制面板”菜单栏来一个活动。系统的设置对用户的预订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度,例如一名用户预订了活动门票但超过一定次数没来参加活动,则取消其一段时间内的预订资格。这较好地避免了资源浪费,也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守信用等优良品质。

2.建设校园文化网络专门平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问卷调查显示,有73.33%的同学希望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网上自主报名参加”,认为网上报名公平、公正、公开,而且便捷,省去排队抽票的麻烦,也避免了班级内部分配不均产生的同学和师生矛盾。而对学校来说则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以“广外活动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网上平台的建设,已是十分必要的任务。其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3.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前进方向

在对不同高校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对“你们学校是否有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门系统或网站”,半数学生选择了“有”,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不清楚”。而在针对广外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并使用过”这个系统的只有不到10%的学生。这说明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仍需要大力宣传、推广,不断完善自己,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未来其发展趋势还可以考虑在比较成熟的时候增加手机客户端、微信推送号等。这将使学生的参与更加便捷、迅速,增加使用频率和知名度。

四、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弊及其对策

网络的运用对校园文化的好处已如上所述,同时,网络技术这把“双刃剑“对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一)网络造成的“信息过度”容易造成选择干扰。

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后获取信息几乎毫不费力,使用者主动和被动接收到的信息多如牛毛。这些信息真假难辨,质量有高低之分,过度的信息会对选择者造成干扰,影响真正有用的资源的选择和利用。

(二)网络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使校园文化建设遭遇多重意识形态侵袭。

面对网络上各种消息的散布,90后的大学生很难进行真伪辨别,很少经过仔细思考,他们大多被看似真实的证据误导,容易轻信。而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散布一些不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消息或进行人身攻击,同时,互联网技术本身兴起于美国,难免刻上了美国文化的各种烙印,如语言、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这种并不显著的意识形态侵袭,很多校园师生并没有足够的警觉。这些都使得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观念面临冲击。

(三)网络带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挑战,造成了人的异化。

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虽不能说全盘正确,但大多都有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网络时代的到来却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至上”、“无政府主义”等思想观念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同时,人与人通过网络交流愈来愈多,但、现实交流逐渐减少,造成了“网聊一整天,见面没话谈”的畸形关系,不少人沉迷于“网友”这种虚拟社交,逐渐失去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亲人朋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联系减少,感情淡漠。

(四)互联网导致校园文化主体行为方式的变化和心理问题。

网络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也因此引起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增加。每年都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少数学生甚至达到上网成瘾、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地步。同时,网络对他们思想意识的冲击也让大学生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良好的思辨能力。

(五)网络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和权益的被侵犯。

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个人隐私可能被恶意泄露或买卖。同时,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很多犯罪者都把目标指向了相对天真、善良又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学生。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各种行为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骗子屡屡得手却难以被绳之以法,受害者众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种种困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应作出对策,把握一定原则,让网络环境得以净化,构建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提供几个浅显的基本思路。

1.坚持校园文化的特殊性、独立性、精英性,树立具有传承性的校园文化精神。

并非割裂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而是在融合中坚持自我,认清高校校园文化始终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超越世俗文化的特征,避免在众多社会文化价值和现象面前随波逐流。

2.在网络平台上弘扬主旋律,占领道德和舆论制高点。

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化资源,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

3.从规章制度上掌握网络的控制权。

一个强大的宣传组织和技术班底,能有效对抗技术上的黑客和道德上的不法分子不良信息,对校园内的信息交流实行有限度的监控,巩固我们的主流网络文化阵地,及时删除垃圾资源。

4.网络文化建设关注现实,满足师生所需,与现实生活结合。

要想抵制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注意在进行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多与现实融合,不仅号召学生“走近网络”,也要同时让他们“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在网络进行宣传,在现实进行推广,两者合一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出力。

5.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自身魅力吸引文化主体的认可。

任何强制措施都只是起到防范和警示作用,网络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想真正成为主旋律,就必须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容、形式,符合主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体现具有特色、时代感和传承意义的校园文化精神,才能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从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资源与信息。

作者:高男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