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发展建议范文1
论文关键词:移民安置 经济发展 研究建议
论文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转贴于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
区域发展建议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极为重要,而仅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制定与运用合理的财政政策,找准经济增长点,及时协助调整产业的发展方向,谋求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对此,可以从财政政策的多种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各个不同层面手段和方式的协调、统一和互补,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
一、调整税费
现行某些地区,其中资源开发所得利益分配是存在失衡的,因此地方政府要在保证发展的同时改善地方财政税费,引导地区利益分配。第一,在合适地区应继续执行国家增值税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并促进增值税转型,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在地方财政收入因扩大抵扣范围而短期内减少增值税收入的同时,中央或自治区财政也应采取相应的财税倾斜政策,促进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第二,针对某些地区主导的能源产业,早出台如环境税等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专门税种,并适当调整资源税,可试行征收基数由从量征收转变为从价征收或量价结合的征收办法,逐步过度到按资源储量征收。第三,为了防止地区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而导致较高的生态成本,可适度授权地方政府在一定幅度内调高资源税,并将地方对资源性产品征收的基金等纳入资源税,增加的税收由地方财政统一平衡使用,并按一定比例返还企业,以此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二、设立环境基金
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地区仅靠现行的环保经费往往不足以进行全面的防治。因此,地方政府可考虑出台有关环境资金申请、评估等程序的具体标准,牵头设立环境基金并妥善运作,以填补环保经费的空缺,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以支持针对其他转型项目的财政支出。环境基金的资金来源,首先,可以是财政部门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其次,由地区资源开采行业及能源生产行业,根据生产规模、排污指数以及用水吨数分列出不同的比例,在各自税后利润中按比例提取冲入基金。再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用户,亦应向能源生产行业及地区资源开采行业支付一定的价外补贴,能源输出地区亦可作为价外补贴的直接承担对象。在保证资金来源的同时,还应有正确的投资方法。首先,地方财政部门应注意到环境基金的特殊性质,在做投资决策时应首先注重稳健。其次,才是盈利。再有,环境基金体系复杂,资金来源较为多样分散,资金的到位时间、规模数目相对于普通基金而言波动性较大,因此无论是直接使用还是投资,都应物色专业的投资理财机构,做出更详细的分析与规划。
三、完善转移支付,引导产业转型
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第一,上级财政应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区重点工程、新兴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第二,可参照国家给予一些地区的相关政策,如天津滨海新区,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第三,要深刻意识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规避生态环境风险,避免资源丰富地区在未来走上资源耗竭型城市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应有意识地向低碳产业倾斜,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的统一。第四,应合理设置能源资源的开发权,维护积极转型、排放达标企业的开采权,对该类企业维持相关优惠政策,适当加大补贴力度;同时,淘汰落后的能源化工产能,减少同质化产能生产,将资源和相关补贴资金分配给高技术含量的新型化工项目。
四、推行生态补偿
在目前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生态保护作为一种具有很强外部性的活动,不应再是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和社会的公益项目,应成为投资和收益相对称的经济行为[2],财政部门的合理介入以及妥善安排,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可靠的途径:对于生态系统产生正外部性的产业,要给予相应的直接经济补助;而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政府部门应介入划清产权,要求相关产业根据其经济活动范围和影响做出相应补偿,使得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相互衔接,达成稳态。通过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直接经济利益,有利于鼓励地区产业参与生态保护。具体而言,可参照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典型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在相应地区大力开展生态补偿。首先应将环境财政支出纳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上级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的相关资金,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使得环境治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陕西榆林为例,目前已出现大面积的采空区,治理资金缺口极大,根据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可以对资源开采行业即受益者收取生态补偿,并对采用落后开采方式的企业收取额外修复费用,要求其出资出力参加生态修复工作;接着结合补偿、修复费用和环境专项资金,安排合理支出对采空区生态进行维护,如引进人工湖修建地下水存储、加固矿洞减小塌陷风险等。
五、加强区域财政协同合作
加强区域内财政政策的协同以保障区内的统筹规划,强化区内联系和沟通,通过新的财政管理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扶持,促进区域财政的协调合作,调整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是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区位优势,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新思路。因此,在财政协同的框架下,可由政府引导建立产业联盟,减少区内恶性竞争,并充分发挥地区不同的资源优势,发展地区内能源互补联产系统,从而有效引导区域能源产业差异化发展。从长远来看,可持续发展应在推动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可进一步考虑通过区域财政合作促进兼并重组、资产置换等以发挥规模效益,提升技术水平,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中.加快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J].西北煤炭,2007,(12):7.
区域发展建议范文3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英国于1997年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据统计,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的支柱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由于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天津市从2007年起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规划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天津市创意产业已进入全速发展时期,不但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目前,天津市创意产业中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业较为发达,这两个行业无论从资产总额还是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来看,在创意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超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年增长率,成为河北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等行业。此外,河北省还加大了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业等新兴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成为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较快增长。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4.4亿元,上年增长13.3%,占当年GDP比重的2.74%。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当年山东省GDP的比重超过3%。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仅在2011年,辽宁省新开工建设的文化项目47个,投资金额422亿元;增容扩建项目17个,投资金额15亿元。从产业规模来看,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潜力。此外,在产业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也确立了其在环渤海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受体制、环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文化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领域,如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国有资本仍是市场主体,非公有制资本发展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化不足问题。这就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和外资在这几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活力。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文化艺术行业中规模以上国有单位(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中的国有、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收入比重为90.8%;新闻出版业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77.9%;广播、电视、电影行业的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82.2%。
2.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大连市、济南市、青岛市等中心城市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相比较,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与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比较弱。仍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创意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这会影响到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意产业不仅仅是城市的产业,更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产业,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3.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获得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许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基础薄弱,融资困难,创意思想难以有效转化,非常需要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资金问题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第一,对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构成而较少固定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缺乏实物资产进行贷款抵押,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还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难。
三、进一步促进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会不断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环渤海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投资环境
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性,政府还应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发展咨询建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流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大都对企业的注册资本、营业规模有一定要求,对创业期的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应当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采取提供办公场所、政策扶持导等多种形式,降低其创业初期的成本。降低大学生、文化工作者等创业人群的创业门槛。
2.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改善创意企业融资环境。如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加快成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贷款承诺、票据承兑等。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的良好格局。
此外,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善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环境。
3.加强环渤海区域郊区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在环渤海区域,除了北京市、天津市、济南市、青岛市、沈阳市、大连市这些中心城市外,环渤海区域还有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环渤海区域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郊区与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工作,如广播电视村村通,万村书屋建设等,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
改变过去依靠过去那种“送戏下乡”“农家书屋配送”等政府主导模式。鼓励文化企业面向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满足农村民众的内生性文化需求。
4.做好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环渤海区域完善的交通网络,为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此外,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立了相关合作机构,部分行业如基础设施、旅游等行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合作的范围与领域在不断扩大。这就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环渤海区域各省市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和深化合作的环境良好,合作的广阔前景。
可以建立区域的共同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健全区域的产业政策发展体系。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面。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合作,注重创意园区的合作。同时还要防止盲目上马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此外,做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工作,完善产业链。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和资源实力有限。围绕价值链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提升和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建设,做好创意研发、创意生产以及创意销售等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5.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避免盲目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北京市定位于“世界文化创意城市”,成为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围绕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这六大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优势行业。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做好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对接,可以更多地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和会议展览类创意产业。
从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市“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成效显著。可以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动漫游戏等优势行业。
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省市要在把握现状,判断发展阶段,认清问题,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区域发展建议范文4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计算区位商时,产出指标的选取要尽量细化,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和适用性,文中选取了13类产业进行分析:C1-农业;C2-林业;C3-牧业;C4-农林牧渔服务业;C5-工业;C6-建筑业;C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8-批发和零售业;C9-住宿餐饮业;C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C11-金融业;C12-房地产业;C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数据来源于历年甘肃统计年鉴和青海统计年鉴。
2结果与分析
2.1区位商计算结果
首先采用式计算"兰州-西宁"各州市2010年各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
2.2产业集聚状态分析
"兰州-西宁"各州市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状态呈现如下特征。
(1)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和西宁第一产业相对较弱,第二、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兰州作为西北地区枢纽和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人才、物质、资金、贸易、科技等在此汇聚,在科研技术、工业、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方面明显具有优势。西宁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集聚现象。可以看出,兰州与西宁的优势产业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
(2)白银、武威、定西、临夏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临夏的林业区位商高达6.6,林业产值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10.25%,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同时白银的林业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武威、定西、临夏的农业区位商均超过2,产业优势和集聚效应非常明显;牧业区位商均高于1.5,也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兰州与白银的工业区位商值较大,工业在两地具有优势。
(3)海东、海北、黄南和海南州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2010年青海全省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0.39%,其中海北、黄南、海南州牧业产值分别占本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4%、71%、62%,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聚效应明显。西宁虽然牧业的区位商较低,比较优势不明显,但从牧业产值方面看仍处于青海省内各地区之首。同时海东地区农业和林业区位商均高于1.5,产值均位于全省之首,发展优势非常明显。
(4)武威、定西、临夏、海北、黄南、海南州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区位商均大于1.5,集聚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林业集聚较明显的区域是白银、定西、海东、海南州,区位商也都大于1.5;建筑业集聚较明显的区域是海北、海南州;此外,海东地区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产值看,农林牧渔业和林业普遍较低,建筑业海南州较高而海北州较低。
为了分析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状态的变化,对2006年各产业区位商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只选取了9个与前面相同的指标,但不会影响分析)。比较2010年与2006年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三种变化:一是"兰州-西宁"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大部分得以保持,并且产业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二是大多数2006年比较落后的地区如定西、临夏、海东、海北、黄南、海南州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优势产业数量增加,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是两个省会城市的优势产业变化较大,兰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较优势逐渐弱化,而工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比较优势呈现出来;西宁比较优势产业数量减少,第二产业的优势丧失。总体而言,通过区位商值分析知道,兰州的优势产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西宁的优势产业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对而言兰州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其他地区除白银市以外的地区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均显不足,三次产业结构畸形。
2.3各地重要农产品、工业产品分布状况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各地区各类农产品、工业产品在该地区所有农产品或工业产品产量的比重,以及占全省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筛选出各地重要的农产品、工业产品。
(1)农产品区域分布特征。甘肃境内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肉类、鲜蛋和水产品为主,如兰州、白银、武威以蔬菜、水果、鲜蛋为主,同时武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占甘肃全省的比重较高;定西以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兰州、白银境内的黄河,临夏境内的大夏河,定西境内洮河、渭河、燕子河等使得这些区域的水产品得以发展。青海境内主要以肉类和动物毛、绒为主,其中海北州的特色农产品如青稞、蜂蜜等较为突出,海东地区农产品较为丰富。重要农产品分布与地区的饮食习惯、传统生产方式和气候状况高度一致。
(2)工业产品区域分布特征。一是工业产品的分布区域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区域高度一致,工业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很重;二是工业产品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加工对象的初级产品,且偏重于重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不足。同时,工业产品生产分布形成了三大类:一是"兰州-白银-海北"区域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产品生产加工,以及"西宁-海东地区-海南州"区域的金属产品生产加工;二是"武威-海东-临夏"区域以粮食为原料的酒类产品生产;三是"临夏-海东-海南州"区域以动物及其附属物为原料的乳制品和动物毛绒产品生产加工;四是"西宁-定西-兰州区域"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五是"兰州-西宁-海东"区域的非资源依赖性生产,如平板玻璃、多晶硅、塑料制品、变压器等产品生产。
总体看来,"兰州-西宁"各地州市农林牧渔业、轻重工业都处于较低水平,产品多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第一、二产业发展较为传统、落后。农产品、工业产品生产分布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同时整体竞争力较弱。
3讨论
区位商法是一个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各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方法,焦世禄等(2008)采用该方法对"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城市行业2004年区位商进行测算,由此对城市区域进行职能划分:兰州属综合型中心城市,西宁、白银为工业型城市,定西、临夏为主导职能不突出城市[3]。虽然该研究提出构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产业分布新格局,但研究方法是一种规范分析方法,缺乏实证分析基础。刘辉等(2009)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对兰州-西宁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研究,方法虽为实证分析方法,但是研究未涉及区域产业布局[4]。文中研究目的是通过计算区位商值探寻"兰州-西宁"各州市各行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与布局,是基于实证分析的全面的产业集聚与分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计算区位商时以甘肃、青海两省为总体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可能与以全国为总体时的值偏高,虽然在两省之内地区之间比较优势产业可行,但放在全国大范围内比较就会出现偏差,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修正;另一方面文中主要分析各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对地区总体专业化水平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总体差异的分析,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结论
"兰州-西宁"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大部分地区属高原亚高原、半干旱寒冷气候区,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资源特色优势明显。虽然一直以来该地区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借助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各地政府的规划,合理引导"兰州-西宁"产业集聚与分工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兰州-西宁"产业集聚与分工总体构想是依托黄河、陇海兰新铁路、包兰青铁路、京藏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康临高速公路等轴线,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和地域经济特长,形成"兰州-西宁""两横一纵"(图1)(黄河沿线、京藏高速或包兰青铁路沿线为两横,即沿黄农牧业及旅游业经济带和沿包兰青工业经济带;连霍高速公路为一纵,即连霍甘青段农副业及旅游业经济带)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根据前面对产业集聚特征和农、工业产品区域分布状态的分析,"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聚与分工具体思路如下:
(1)兰州、西宁作为区域中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用产业优势兰州大力发展科研技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西宁大力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两地区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通过发展服务业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和便利。
(2)打造沿黄农牧业及旅游业经济带。沿黄地区(包括海南州、黄南、海东、临夏、白银)农牧业发展传统和农牧业发展的便利条件使得农产品特色、旅游特色明显,因此在沿黄地区发展以乳制品、动物毛绒制品、肉类产品及水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业和沿黄旅游业,大力发展白银的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并形成产业集聚态势,打造沿黄农牧业品牌和旅游品牌。
(3)大力发展沿京藏线或包兰青铁路矿产、金属产品生产带。充分利用京藏线或包兰青铁路沿线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方面形成海北、海南州、西宁、兰州、白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加工业带。另一方面形成兰州、海东、西宁以非资源依赖性产品如平板玻璃、多晶硅、塑料制品、变压器等产品生产区。
(4)联手建设西宁-武威-兰州-定西中药材、中成药种植生产区,形成武威、定西各具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及西宁、兰州、定西中成药生产区[5]。
(5)打造以武威白酒、葡萄酒、啤酒生产为中心,形成武威、兰州、海东地区和临夏州区域酒类生产区,积极发展地区酒类品牌,待形成优势产业后再打造国家级酒类品牌。
区域发展建议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理念,通过“多予少取,放水养鱼”、“视有为无”的政策支持,着力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辐射力的商贸物流大企业、大市场、大园区,逐步把海安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二、扶持对象及条件
商品的产销市场或业务客户不以海安为主,而是面向苏中苏北、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对海安服务业经济总量具有较强增长带动效应,在海安注册纳税的贸易企业、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入驻汽车城的品牌汽车销售4S店、外地采取税收返还奖励扶持政策的服务业行业(棉花贸易、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可参照执行。
三、批准扶持程序
1.贸易企业、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制定2011-2015年发展计划书并向县政府提出扶持申请,计划书应包括市场或业务发展定位及拓展举措,分年度应税销售(营业)收入(原则要求2015年不低于10亿元)、税收(含政府合并基金)贡献(原则要求2015年不低于1000万元)目标,政策扶持要求(主要在税收基金方面)等内容。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的应税销售(营业)收入、税收贡献以入驻全部企业计算。
2.县服务业办公室会同县商务局、财政局初审后,对认为符合扶持条件的,报经县分管领导同意后,组织召开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所在镇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办公会,以会议纪要形式予以批复。
3.财政、税务等部门根据会议纪要精神执行、落实扶持政策。扶持政策一年一审。每年1月份,县服务业办公室、商务局、财政局对照会议纪要检查企业上年度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提出追回、取消或加大政策扶持的建议报县政府。
四、政策扶持的原则
1.有利于增强企业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市场和园区引进大企业,有利于海安发展大贸易、实现大流通。
2.实行“一企一策”。主要依据我县现有的服务业相关扶持政策,结合企业发展定位等具体情况,参照外地扶持政策确定,并形成会议纪要。
3.及时兑现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税收基金的返还程序为:企业申请,税务部门证明,县服务业办公室提出建议意见,县财政审核,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查同意后报县主要领导审批。正常情况下在税收基金上缴入库后10个工作日内返还给企业,其中合并基金按照企业销售规模分段返还。
区域发展建议范文6
关键词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发展 转型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参考国际发展实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该区域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载体,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转型和升级开创了新的途径。但总体来说,目前其发展仍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形势,转型已经成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思路
(一)拓展区域功能
拓展区域功能是昆山出口加工区在2004年提出的,之后,吴仪副总理又在2005年11月的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打破瓶颈,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发展需求旺盛的出口加工区”。在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昆山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等业务试点。2008年,国务院在全国推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了《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明确提出允许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以及开展研发、维修、检测等业务。目前国家正在不断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拓展和政策导向,以吸引更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型生产服务业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发展。
(二)整合区域资源
2006年,作为单一试点的苏州工业园区整合了原有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进而形成综合性较强的苏州工业园保税区,成为我国第一家综合性保税区。2008年,海关总署正式提出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强强联合将分散园区整合为“综合性保税区”,将沿海和沿江园区整合为“保税港区”,努力实现功能、政策导向、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统一。自国家相关文件出台以来,全国综合性的保税园区数量迅速增加。
(三)突破区域限制
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促进低端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是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的必要之举。国家应鼓励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体现辐射带动作用,使特殊监管区域成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经济发展拉动、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的载体。此外,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强强联合,通过各个区域的功能错位,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实现先进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转型中常见问题
(一)管理体系缺陷
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体系存在较大缺陷,如苏州市的海关管理体系较复杂,具有两个副厅级海关,分别是苏州海关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其中苏州海关下又有5个正处级海关,分别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办事处。苏州现共有八个特殊监管区域,却分属于不同的办事处,很难实现发展目标上的统一。
在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同,进而导致了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导向不同。在管理模式上,一般以合同、企业为管理单元,有的特殊管理区域虽然在探索高效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程度不足,管理体系不够成熟,在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缺陷。
(二)部门协调困难
在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中央部委的验收并实现封关。从总体上看,特殊监管区缺乏权威的领导机构,缺少宏观层面的主管部门,所以在政策决策上国务院、海关总署、商务部等部门各司其职,政策的协调比较困难。从地方看,有特殊区域管理委员会进行直接管理,特殊区域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虽然能够对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招商引资等事务进行综合管理,但是其协调与统一存在较大障碍。
(三)法律依据不足
法律法规的缺失阻碍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的发挥。对比国际特殊监管区的立法情况,我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中央立法。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相比,我国的中央立法不健全,不能保证区域的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只有《海关法》规定可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没有一部中央级别的法律对特殊监管区域的主体、权限和管理等做出统一规定。其次,立法的程序和设区的程序较为混乱。国际上通常是立法在前,设区在后,且发达国家都在法律中将区域的性质、政策等进行明确规定,而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在没有全国统一立法的前提下设立的,虽然有海关总署的规章以及地方法律作为法律依据。但是,这些规定的级别不够高且内容相对分散,造成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存在明显差异。
三、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设立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管理体制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和转型尤为重要。因此,海关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体系。首先,我国应该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模式,以尊重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由原来的单一保税经营模式向多元并存的形态转变。其次,统领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应创新传统的货物分类模式,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优化特殊监管区域的后续核查工作。再次,升级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管理体系。监管部门实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化管理,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监管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部门的协调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首先,我国应该设立一个权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主要负责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所有海关监管部门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负责处理各地区特殊监管区域设立的审批、协调海关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协助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法律法规等。其次,设立部门精简的地方机构,明确规定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职能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确保其职能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中央要协调好管理委员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给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三)完善相关立法
针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法律层级较低、内容不够系统的情况,国家应该出台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法律。根据我国特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借鉴海外自由贸易区的立法经验,由最高立法机关出台统一的法律,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审批设立、功能的定位和管理机构的职能权限有法可依,落实“先立法,后设区”的发展思路,尽快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度逐年提高,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在此形势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逐渐失去政策优势。因此,其发展转型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特殊监管区域在发展转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经过国务院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同心协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必将顺利实现转型。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胡孟影.苏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发展研究――以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5.
[2] 王鑫.特殊经济区域政府监管机制及政策效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