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概述范例6篇

经济发展概述

经济发展概述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粮食食品相对安全上,对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推进,打破原有的农业发展的模式,对新型化农业的经济发展路子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徐代均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龙桥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3]严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6-377.

经济发展概述范文2

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人力资本可通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科研、劳动力迁移和社会保障等多种途径进行投资,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主要的投资途径。从广西2006~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来看,教育投资明显不足。近几年广西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虽然在不断地提高,但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1%的水平,甚至还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二)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12》中2009年城镇实际人均人力资本的数据显示,广西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三)缺乏人力资本产权界定标准人力资本产权指对依附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的所有、使用、收益以及处置等权利。明确界定人力资本的产权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主人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强化所有者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利益激励,提高人力资本效益,也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国内有些地区、企业已开始实行以人力资本产权进行投资入股,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人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只有通过流动才能让其保值增值。流动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是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主要由人力资本市场、户籍、资格技能认证及国际间的交流等政策制度体系构成。但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机制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1.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制约着人力资本配置的效率,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水平低会导致人力资本流动不畅,从而加剧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对人力资本造成巨大浪费。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表现在:(1)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数量多,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共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中介103家,大部分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不高;(2)市场分割严重,供求信息不统一、不共享,影响了各地市人才的合理流动;(3)人才市场管理存在漏洞,不时有“黑中介”蒙骗求职者的现象。2.人力资本流动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健全。广西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人事制度的计划性、户籍制度的流动限制、档案管理的行政化、社会保障范围过窄等问题虽然已引起了关注,但短期内仍无法改变阻碍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现状,这对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不利。3.人力资本评估系统不完备。对人力资本存量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大部分人才评估从受教育年限、资格技能认证、专业技术等级等方面进行。从目前情况看,各种技能认证种类繁多,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却不多,资格技能认证体系覆盖面不广,有些领域没有资格技能认证或含金量较低,得不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五)人力资本配置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广西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低、人力资本评估系统不完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人力资本配置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通常在人力资本市场中,一方面,招聘者有充分掌握企业信息的优势,而求职者对企业情况的判断只是表面的,导致其在选择职位时缺乏市场理性;另一方面,求职者也会出于某种考虑,隐瞒对求职不利的信息,误导招聘企业。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加大了流动成本,影响人力资本市场交易质量,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

优化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发展概述范文3

    2005年的竣工面积更是为零,而同期房屋总竣工面积和住宅竣工面积却处于总体上升的状况1998年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刚刚在全国推广时,厦门市经济适用住房施(竣)工面积占住宅施(竣)工面积的百分比分别达到了最高峰14.31%和27.03%;然而到了2003年,这两个百分比却分别下降为1.76%和0.80%,远远低于1998年的水平。自2000年以来,厦门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与普通商品住宅的开发建设是及其不协调的,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量严重不足。部分经济适用住房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齐全经济适用住房的位置,不仅仅是指它在城市中的具体方位,更重要的是指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周围的自然条件、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外交通状况等等。此外,部分经济适用住房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如双鲤新城作为厦门市政府200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于2004年交房,但到2006年初都没有通过整体验收,已入住住户拿不到产权证,看不上有线电视,用不上管道煤气。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1.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偏高为了尽量减轻申请人的购房压力,在出台保障性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之前,厦门市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对房价作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由于保障性经济适用房的特殊性质,政府严格控制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保障性经济适用房的售价只是成本价而己,但这样的价格对于部分居民来说仍然偏高,无力购买。如岛内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的主要房源地高林居住区住宅每平方米4300元的配售均价,虽然仅仅是周边商品房市场价的50-60%,但相对于部分居民的经济能力,这样的价格还是太高而无法承受。⑥2.经济适用房出现比重倒挂现象虽然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相对于以往的住房政策,在各方面进行了改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按照厦门市规划局的初步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厦门市将建社会保障性住房682万平方米,其中社会保障性经济适用房402万平方米,保障性租赁房280万平方米,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厦门市保障性住房自2006年12月1日开始受理申请,截至2008年4月30日,从总体上来说,90%以上申请人选择租房,远远超出了政府当初规划时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占80%,保障性租赁房、廉租房占20%的计划,出现了严重的“比重倒挂”现象。

    厦门市经济适用房发展建议

    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又无法向银行贷款,无住房公积金等原因,而放弃了经济适用房,转向了租赁。经济适用房在制度设计上存有问题,基本上是不可持续的。就目前形势看,大量建设经济适用房已不适合厦门情况。这些制度的要领,和前面经济适用房出现的问题相对应,对厦门来说有一定可行性。其次,从制度创新角度看,共有产权房既解决了困难群体一次性买不起新房的难题。最后,从实施条件上看厦门政府可根据申请群体收入的变化和产权运作的特征,灵活把握共有产权房的产权流转,以体现“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以及公共财政的公平原则,最终使共有产权房为厦门所用,适合厦门情况。建立经济适用房可租可买计划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城市的经验,厦门市可适时推出“经济租赁住房”。具体实施时,可以借鉴英国公房产权分享做法,即对无力一次性购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可实行半租半买的政策,让他们可以分次购买下整套住房;也可以采取先租后售的方式。

经济发展概述范文4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1998年从德国引入我国的,之后得到国内各界广泛的关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011年从国家层面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8年我国首个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面世。从概念的引进到《促进法》的颁布,这个过程经历了10年。10年间充分的酝酿,广泛的求证,认真的探讨,使该法的出台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该法从今年年1月1日开始实施,自然应该得到大力的宣传与贯彻。 目前与循环经济相提并论的还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静脉经济等很多内涵相近的表述。它们之间相互包容,但并无一种完全的递进关系。低碳经济注重过程,是手段,是阶段,实质是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与发展“碳汇建设”,这是达到生态、绿色的必由之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倡经济的发展要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静脉经济更着眼于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循环经济提纲挈领,倡导发展经济要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来实现,倡导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本质上是遵从自然规律的。循环经济最初提出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基本涵盖了其他表述方式的内涵,目的雷同,表述清晰完整。以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解释又有“4R”(rethink)、“5R”(repair)之说(对4R、5R或有不同的解释),不过那只是对“3R”的一种补充或延伸,循环经济的内涵并没有大的改变。 循环经济的思想可以说萌芽于生态经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Rachel Carson著)描述了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危险,首次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了生态学研究。几年后《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Kenneth Boulding著)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第一次把生态经济理念系统输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会议将生态经济作为第一主题写进《环境状况报告》。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David Pearce)在《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首先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在“Spaceship Earth (地球飞船) ”和“Spaceman Economy(空间人经济)”的启发下,他又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1990)中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其后,类似的提法也先后出现于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的“循环社会(Recycling-Based Society)” 和美国的“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污染的恐惧,对传统资源短缺的担忧,对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的强烈愿望与需求。在8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如加利福尼亚州于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1984年美国修订了1976年通过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1990年制定了《污染预防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人类对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也在不断约束自己,积极实践,寻求突破。 1996年德国在《物质循环与废物管理法》中明确表述了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原则(3R),把整个经济系统当作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使之不但能与生物圈兼容还能持续发展下去。 相比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的较晚。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要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由于2007年联合国讨论制订2012年开始的后京都行动方案,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传播。面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是联合国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凸显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双重挑战的

经济发展概述范文5

关键词:概念框架 联合项目 资产定义 评述

目前在会计理论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关于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在第一阶段已取得成果的情况下,第二阶段“要素和确认”的研究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资产要素的定义,对联合项目关于资产定义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述,有助于正确地理解资产的定义和把握资产的本质特征。

一、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介绍

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简称,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的NO.2中写到: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

而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源自于美国安然等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使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体系颇受诟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必须有所行动,因此对FASB提出了要求,迫于压力,FASB在2004年与IASB召开了联合会议,双方同意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概念框架,以此作为两个委员会制定准则的理论依据,并确定启动概念框架联合项目(Conceptual Framwork――Joint Project of IASB and FASB),其共同目标是建立一个一般的、改进的概念框架,“使双方制定的准则能更清晰地建立在一致与恰当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应根植于经济学概念,而不是主观假定或惯例”。根据双方商定的结果,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分为8个阶段来完成。

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资产定义和评述

1.资产定义的地位和发展历程

经过多方努力之后,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果,在2010年9月8日了第8号概念公告,即目标和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因此,处于第二阶段的“要素和确认”就备受关注。在本文中,主要是对资产定义进行介绍和评述,这是因为资产在会计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资产负债表观的直接反映。在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看来:“在复式簿记产生以前,簿记主要反映的是资产,财产经管人记账的目的不是为了会计主体,而是为了自己控制经管的资产。”其次,资产是一个主体(如企业)存续和发展的根基,被不同的所有人拥有,又划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被称为“负资产”和“净资产”,资产的流通和使用又形成了成本、费用、收入等要素。再者,在概念框架中,资产要素向上接受目标的约定,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向下又影响着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资产要素是概念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资产定义进行探讨,同时满足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要求。

事实上,很早以前会计学者就开始了对资产定义的探索。早期学术界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未来劳务观”和“未耗成本观”,这是从实务中总结而来,未能考虑资产的本质特征。在原则导向下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借方余额观”和“经济资源观”,相比起早期的研究,理论上有所突破,但明显局限于会计标准和准则。在概念框架建立以后,产生了“未来收益观”、“列举观”和“财产权利观”,这一方面是学者们对资产的内在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它相关理论的发展,如产权理论。可以看出,对资产定义不断探索的过程,就是对资产本质不断认识的过程。

2.概念框架联合项目阶段性成果――资产定义

在概念框架中,给出要素的定义主要是为了划分不同要素间质与量的界限,从而为要素的确认确立一个严格而规范的标准。针对资产的定义,IASB和FASB召开了多次会议,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并暂时性采纳了如下的资产定义:一项资产即一个主体拥有权利或其他进入权而其他主体没有的一项当前经济资源。这一定义是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之后的成果,目前还未确定为资产的最终定义。

为了增强对资产定义的理解,IASB和FASB还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意味着在财务报表日该经济资源是存在的;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能单独或与其他资源一起,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金流入量或减少现金流出量;该经济资源来源于合同或捆绑协议,是无条件的承诺或其他保障性条款要求的能力,并受到风险保护;排他性的权利或其他进入权使得该主体能使用该经济资源,其他主体对该资源的使用受到阻碍或限制,这项权利是通过法律或其他同等方式来实施的。这样的解释,使得我们对资产定义的把握更为准确。

3.对资产定义阶段性成果的评述

在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关于资产定义及所达成的共识和解释中,可以看到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仔细的探究和推敲,以希望能对资产做出最准确的描述。具体如下:

第一,强调“主体”的概念,并且排除了其他的主体,这与该联合项目中第四阶段的“报告和主体”遥相呼应,进一步验证了概念框架是一个内在的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理解,企业只是众多主体中的一个,企业是主体,但主体不一定是企业。

第二,去掉了“过去的交易或事项”(IASB、FASB定义),这是考虑到财务会计的发展,不仅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能带来经济利益,将来发生的当前已经签订的具有法定效力的契约,即使尚未完成或执行,仍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如当前的衍生金融工具。

第三,去掉“预期的”(IASB)和“可能的”(FASB),避免定义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使得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符合信息质量要求的“如实反映”,以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第四,用排他性的“权利或其他进入权”取代了“控制”(IASB、FASB定义), “控制”会让人联想到合并会计中的“控制”,但是当主体不能控制其他主体的行为时,他方采取某些特定的行动仍可具有某些获利的权利,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权利或其他进入权”的使用,使资产的定义更为严谨,考虑更为周全。

第五,强调是“当前”,即资产负债表日该项经济资源是存在的,从而把时间分成了过去、当前和未来,更加符合逻辑的一致性。

第六,强调是“一项经济资源”,避免了把资产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或权利这种抽象的定义。“经济资源”指出了资产的经济实质,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并且具有稀缺性,一方面避免了定义的重复性,另一方面,又使得资产的定义回归到“资产是财产,是有形或无形的物,是主体的经济资源”这个最初最简单的观念上来,在这里,也体现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符合了联合项目的共同目标“根植于经济学概念”。

第七,删除了“未来经济利益”,因为强调经济资源,就意味着能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最为重要的特性,但不是资产的唯一特性,以重要的特性来取代资产的全部特性,不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在联合项目中,对资产的定义更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减少歧义,使其一方面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符合客观环境的现实需要。

4.几点思考

尽管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对资产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但是由于资产的来源、存在方式多样化,并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有一些细节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在联合项目“要素和确认”这一个阶段中,资产是财务报表的要素,而不是账户体系的要素。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我们首先要明确概念框架是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会计准则进行评估,因此不应该规定到每一个详细的账户要素。如果规定过于详细,将会使得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联合项目要求“根植于经济学概念”,经济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特征,正是这一目标的反映。在经济学中,强调资产的效用性和稀缺性,前者表明作为资产的经济资源能给主体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是面向未来的,是资产的定性描述;后者表明取得资产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面向过去的,是资产的定量描述。但对于一个主体来说,更为看重的是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计量基础的选择,来化解定义中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的不统一。

在资产定义中,“权利或其他进入权”的使用,有机地融合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内容。虽然现在关于产权理论的相关概念还有很大的争议,但不能说有争议我们就放弃。产权理论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各个认识主体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当我们从会计的角度去考虑产权理论时,会得到不一样的认识。并且,一个理论只有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才能推动其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资产的定义,除了要结合经济学的相关概念,还要联系法学中的相关概念。因为资产定义同时受到准则和法律的约束。然而,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法律体系间的地位关系不一样,在实务操作中存在巨大的差异。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认为应该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应尽量挤干“泡沫资产”成分,保持会计上的稳健性。同时,在法律上尽量保持一致性,减少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性。

在这四个方面对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下资产定义的进一步思考,加深了对资产定义的认识,拓宽了资产定义与其他理论、其他学科的联系,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资产定义的本质。

三、结束语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是为了定义而定义,也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要分析其特征,目的在于实务的应用,为后阶段的确认和选择计量属性打好基础,并最终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因此,在这个层面上,IASB/FASB对资产定义的不断改进,既是顺应了会计实务发展的趋势,同时又符合了客观现实环境的需要。但目前这个资产的定义是否是完美的,还需要大家积极而充分的讨论,并最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成小云,任咏川. 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的资产概念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10(5).

[2] 陈国辉,孙志梅. 资产定义的嬗变及本质探源[J].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下.

[3] 罗维,陈义吉. IASB、FASB联合项目下资产定义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7 期(上).

[4] 葛家澍. 关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 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 葛家澍,杜兴强著.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 魏明海,龚凯颂著.会计理论[M](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8] FASB.2012.Technical Plan and Project Updates. http:///project/cf_phase-b.shtml.

注释:

经济发展概述范文6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逻辑起点;抽象劳动;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F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460(2012)03-0026-08

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两大理论体系的对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差别,两种理论体系的差别充分体现在经济学逻辑起点的分歧。只有深入分析这两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分歧点,充分吸收容纳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合理的基本内容,才能够在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重建中寻找到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方法论体系,经济学研究才能解决时代所赋予的新问题。

一、经济学逻辑起点的特性:抽象特征和唯一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因而必有一个逻辑起点。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等共同构建的完整的结构性知识,逻辑起点作为理论体系中的“元概念”,它不但构成了研究对象中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而且也包含了整个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矛盾,对于该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基本的制约作用。

关于逻辑起点的特征,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曾提出三条质的规定性:

第一,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黑格尔把最简单、最抽象的“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所谓“纯有”就是对一切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的概念。他指出,“这个概念可以看做是绝对物最初的、最纯粹的,即最抽象的定义”。(1966:59)黑格尔以“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是与他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所分不开的。为了适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方法的要求,开端必须是最单纯、最抽象的东西。

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黑格尔论述了逻辑学开端所包含的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性,指出“纯有”是有和无的统一。黑格尔说“开端包含有与无两者,是有与无的统一;——或者说,开端是(同时是有的)非有和(同时是非有的)有”(1966:59)。矛盾在逻辑体系的开端中就已经存在,尽管还处于隐含的、未充分表露的原初状态,但是已经蕴含了整个进程发展的全部基因。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黑格尔在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思想,他说:“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1980:55)黑格尔在论述了他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思想后,接着特别提到了逻辑的开端,他说:“但这里须首先提出的,就是逻辑开始之处实即真正的哲学史开始之处。”(1980:191)

黑格尔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条规定性的范畴才能作为逻辑起点,这也是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

对比分析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逻辑起点的三条规定性特征,可以看出,第一条论述的是逻辑起点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抽象层次;第二条论述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关系的本质抽象一致性,即逻辑起点的抽象性应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应抽象过度;第三条则论述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历史的社会关系的一致性,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应该看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要求,是基于自身的逻辑学、哲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关于理论体系中逻辑起点的一般性特征的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就是从“商品”这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起点出发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利用商品作为逻辑起点展开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论述,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多样性都以胚芽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之中,进而建构起经济学全新的理论体系。置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之下,关于经济学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应该在黑格尔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及经验,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表述。

关于逻辑起点的确立,马克思认为,学科研究与叙述总体上应遵从“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结构。在具体研究中,马克思分别采用了以本质抽象为特征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