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例6篇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基层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报告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1]。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2]。

        2  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 文献 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  调查结果  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 医院 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  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  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

       2.3  结果分析  市人民 医院 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 企业 、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

        3  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 教育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文2

2、负责对国家医疗政策的研究分析及周边医疗市场的调研分析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3、负责县-乡-村三级转诊体系的建设及关系维护,重点打造村级转诊平台。

4、负责各类转诊协议、合同的洽谈、细化和制定,因地制宜、因情制宜,积极推进。

5、负责全员经营方案制度的制定与配合落实。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考核具体,便于考量。

6、负责开展“精准医疗为您守护”健康大巡讲活动及“下社区送健康”等多种形式的义诊活动。

7、负责医疗拓展分析报告的整理和上报。分析报告要有详细的数据和统计结果,要有图表等直观比对。

8、负责召开基层医院联席会和基层医师座谈会。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基层医疗;医疗纠纷现状;研究

基层医院是我国数量最多、服务人口最广的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近年来,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成为人们对医学的信任危机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渠道,管理水平与诊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更是造成各类医疗纠纷频发。如何有效缓解基层医疗矛盾,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基层医疗环境,是我国基层医疗改革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纠纷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医疗纠纷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已拓展到危机管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及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冯俊敏等通过对418篇医疗纠纷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干预可控节点,现场高效处置,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唐娅佳等主要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规避,强调医务人员需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王美玲综合分析我国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医院应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等。江增强对某二级医院十年间发生的86例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好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参照国外医疗纠纷处理经验,加强医疗风险管理。茹倩倩将视角放在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上,认为近年来媒体报道影响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认知,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危机,而院方在媒体呈现中话语缺失,不利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国内基层医院医疗纠纷研究

在我国,基层医院主要是指县区、乡镇管辖范围的一级和二级医院。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基层医院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特征及解决方式上各有异同。

李大平对东莞4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医疗纠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原因仍然是主要原因;产生医疗纠纷的两大根本原因是医疗体制缺陷和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传统的医患和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以及诉讼渠道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并提出要构建医事仲裁制度。罗新伟对湖南省某县138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医方因素中服务态度不良是引发该县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技术不高;医疗纠纷发生后采取第三方调解方式是主要解决方式。张杰英调查分析广东省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从基层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依法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医调委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建议。黄国军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层医院121例医疗纠纷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注重点科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告知和沟通,遵守规章制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众共同参与,也需要法律工作者、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张邦铺.论我国医疗纠纷多元化调节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10-612.

[2]冯俊敏,李玉明,韩晨光.418篇医疗纠纷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77-79.

[3]唐娅佳,马志平,陈华.临床医疗纠纷的规避与防范[J].重庆医学,2007(7):668-670.

[4]王美玲.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江增强.某二级医院86例医疗纠纷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茹倩倩.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大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现状实证研究――对东莞市4家基层医院的调查[J].证据科学,2013(21):199-214.

[8]罗新伟.湖南省某县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文4

>> 704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美国FDA实施UDI规则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的作用及启示 首次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现场会召开 中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召回管理制度标志性事件 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缺陷调查分析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础知识18问 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问题与对策研究 《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简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浅谈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管和风险管理 护理工作中应当关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药监总局称3年建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 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情况及改进措施 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儿童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探讨 地市级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医疗器械营销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服务贸易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姚瑶.确保上市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计划(一)[J].中国药物警戒,2008,5(1):8-11,51.

[3] FDA. MAUD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EB/OL].(2014-03-24).[2014-06-20].http://fda.gov/downloads/Training/CDRHLearn/UCM234355.pdf.

[4] FDA. Manufacturer and User Facility Device Experience Database -(MAUDE)[EB/OL].(2014-03-12).[2014-06-20].http://fda.gov/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 Guidance/PostmarketRequirements/ReportingAdverseEvent s/ucm127891.htm.

[5] FDA. MAUDE - Manufacturer and User Facility Device Experience(Simple Search)[EB/OL].(2014-05-31).[2014-06-20]. http://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MAUDE/TextSearch.cfm.

[6] FDA. MAUDE-Manufacturer and User Facility Device Experience(Advanced Search)[EB/OL].(2014-05-31).[2014-06-20]. http://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MAUDE/Search.cfm

[7] FDA. Mandatory Reporting Requirements: Manufacturers, Importers and Device User Facilities[EB/OL].(2014-06-13).[2014-06-20]. http://fda.gov/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Guidance/PostmarketRequirements/Re portingAdverseEvents/ucm2005737.htm.

[8] SAS. IMPORT: Base SAS(R) 9.3 Procedures Guide, Second Edition[EB/OL].(2014-05-06). [2014-06-20]. http:///documentation/cdl/en/proc/65145/HTML/default/vie wer.htm#n1qn5sclnu2l9dn1w61ifw8wqhts.htm.

[9] FDA. Overview of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Medical Devices[EB/OL].(2014-06-25).[2014-06-25]. http://fda.gov/downloads/Training/CDRHLearn/UCM400786.pdf.

[10] FDA. CFR -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EB/OL].(2013-06-01).[2014-06-20].http://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

[11] FDA. Product Classification[EB/OL].(2014-06-16).[2014-6-20].http://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pcd/classification.cfm

[12] FDA. Product Codes Making the Connection[EB/OL].(2014-06-25).[2014-06-25]. http://fda.gov/downloads/Training/CDRHLearn/UCM400792.pdf.

[13] FDA. Strengthening Our National System for Medical Device Postmarket Surveillance[EB/OL].(2012-09-23).[2014-06-20].http://fda.gov/downloads/AboutFDA/CentersOffices/ OfficeofMedicalProductsandTobacco/CDRH/CDRHReports/ UCM301924.pdf.

[14] 余永强,郑玉建.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现状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8,5(1):24-27.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文5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的,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有关医改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新医改方案出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一份报告。

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了一份有关“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报告称,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宏观效率低下……“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在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问题被明确提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成功成为共识。

2005年之前,我国医改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尚存在哪些问题?新医改的出台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之前的医改进行回顾和梳理。

医改三十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把改革开放至2008年的医改分为五个阶段:

1978年~1984年为第一阶段。本阶段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渡时期,1980年之前基本上进行恢复性质的建设工作,1980年之后当建设全面展开使更多的弊端显露出来后,重点开始向改革转移,其中主要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调整。但是这些调整都只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所以说这个阶段只是医改的孕育期。

1985年~1992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给政策不给钱”。伴随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虽然涉及体制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认识依然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1992年~2000年是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仍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是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改革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解决。

2000年~2005年是第四阶段。本阶段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非典暴发以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逐渐深入,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埋下了伏笔。三改并举也在这一阶段确立并开始大规模实施。医院产权改革是本阶段最为明晰的脉络。从中央文件的印发到地方政府的尝试,改革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在日益纯熟。

2005年~2008年为第五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从反思争论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让医改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2006年医改协调小组成立以后,各方积极分析准备,医改的具体方案也在一次次的协调和调研中得到了细化。

医改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既包括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卫生医疗队伍自身建设的加强,也包括整个卫生资源扩大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等。

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卫生事业,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扩大服务提供量,缓解供需矛盾。这一时期,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服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199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1998年底,国家先后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进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探索为进入新世纪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依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差距: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卫生监督管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公益性目标要求,卫生队伍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任务非常艰巨。

对公共卫生、医疗、医药、医保四项制度的分析发现,在资源配置上,卫生和医疗资源向“上”集中,向“中心”集中;医疗保障利益向职工特别是正规就业人群集中;药品相关利益向流通使用环节当事人集中。从制度构建角度看,还未建立起与卫生医疗等事业单位性质相适应的非营利组织成长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这些问题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新医改方案出炉

再把时间拉回到2005年。正是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才导致“医改是不成功”的结论的出现,且该结论成了业界的共识。

2006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多家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了新医改方案的制订工作。时任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不出意外新医改方案将于2006年底或2007年初出台。

2007年1月8日,卫生部主导制订的新医改方案首度亮相。这份方案的核心,就是政府要做到“三提供”――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所需的资金、由政府兴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主要的医疗服务、政府采购提供药品来源。这份方案基本颠覆了中国20年来一直进行的市场化医改。

主张医改以市场为主导的一派被媒体冠之以“市场派”,主张以政府为主导的则是“政府派”,两派的争论一直不断,新方案的出台并没能平息这种争论,在原卫生部内部争论同样存在。方案出台后,卫生部组织“政府派”和“市场派”闭门辩论,前者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负责人葛延风领队,后者由北大医改方案小组的刘国恩率领,辩论的结果是,大多数在场的卫生部官员支持市场派。

5月30、31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八套医改方案秘密“过堂”,之前有关新医改方案于5月20日出台的传言宣告破灭。高强在“堂审”时宣布,“所有的方案都只是提供参考,没有八个方案,只有一个方案。”据一位与会者透露,完全主张“政府主导”的方案只有一个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和北大的半个(北大方案组中李玲主张政府主导,而刘国恩主张市场主导)。6月,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设计的方案被纳入其中,至此,医改方案达到了九套。而各界期盼的在10月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并未按期出现。

时任国家主席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等字眼赫然在列。有学者指出,十七大报告已经表明了中央对医改的态度,政府主导已成定局。

但方案的出台仍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原卫生部和发改委的官员拟定方案的出台时间一再延后,新方案的正式亮相已经是一年半以后的2009年4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意见》的总体目标分为两部分。一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意见》把医药卫生分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等四大体系,希望“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可以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最终覆盖所有城乡居民。

根据《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下简称《方案》)随后。《方案》确立了三年内的五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筑牢医疗保障制度的底线,是新医改的重大突破。

随后的三年,新一轮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像一列火车,疾驰向前。

三年总结

2012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起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三年医改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报告》称:“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张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改革,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提高到240元)。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都提高到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障范围由住院延伸到门诊,98%的统筹地区建立了门诊统筹。

“药价降幅大、看病报销多”是三年基层医改让百姓受益最多的成效。《报告》称,这不仅有赖于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成就,也得益于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政策的叠加效应。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本次医改的一大制度创新。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提前实现改革目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以基本药物制度撬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于2011年底基本完成任务,建立起了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等五大运行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束了几十年“以药补医”的历史。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平台。《报告》称,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各级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经过三年建设,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报告》指出,全国城乡普遍实施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国家首次为城乡每一位居民提供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提高到25元。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积极推进,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行,多元办医格局加快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0年的35.5%,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国际社会对医改给予了积极评价。

医改与信息化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既是新医改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医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200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四部分“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中,“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八项保障体系之一被重点提及。

其中提到,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2010年,根据“新医改”的要求,原卫生部推出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3521工程”的具体内容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等五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和一个专用网络。

基层医疗调研报告范文6

・报告精髓

基本药物“中标价”预留六成回扣空间

今年1~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浙江、福建等地实地调研时发现,各省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中,相当部分基本药物“中标价”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院的实际采购价格。

报告结论称,基本药物“政府采购价”中,包含了40%~60%的“回扣”空间。零差率制度并未改变基层医院卖药赚钱的局面,只是将原来的公开盈利转变为暗箱操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前,卫生院不受15%加价率管制政策约束,可以在国家最高零售价以下自主确定零售价格。因此采购价越低,利润也就越多。但由于卫生院也面临与零售药店和诊所竞争,其零售价格也不可能定的太高。事实上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以前,同一药品,二、三级医院采购价(政府招标价)明显高于卫生院采购价,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不过,由于二、三级医院和卫生院实行不同的药品购销制度,两者井水不犯河水。

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后,二、三级医院药品采购价即政府招标价的弊端蔓延至基层。按基本药物政策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医院按照统一的政府招标价采购药品。如果药企以此前卫生院的实际采购价中标,就意味着全国所有省份中标价都要维持这一较低的水平,药企也就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向医院提供返点和回扣,就会失去二、三级医院市场。药商权衡市场和利润之后,基层医疗机构也就拿到与目前三级医院相同的返点和回扣。

・医生反馈

社区门诊量小 不受药企关注

目前,社区医疗还处于建设初期,许多基层医院职能不完善,医务人员匮乏,诊疗水平相对有限,很难吸引居民前来就医,致使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然呈现“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

而制药企业看重的是药品销售带来的利润,目前大医院每日门诊几乎是“海量”,药品销售的总量非常大,会给药企带来丰厚的利润;反之,社区医院门诊量“小”,药品销量相对有限,并不受药企关注,所以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几乎收不到药品“回扣”。

山东省东明县临河店乡卫生院 陈正

医生劳动价值要得到体现

在“零差率”之前国家允许基层医院药品加成15%销售,多数基层医院这部分药品利润也会用于医务人员培训和机构运营。药品“零差率”制度实施后,我们按照国家的规定,药品由相应部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并“零差率”卖出,不存在加成问题。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零差率”实施前,政府承诺对“零差率”药品实行差额补贴,但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补贴迟迟不能到位,长此以往基层医院很难运营,有些基层医院连医务人员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无论是15%的加成,还是“零差率”销售,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只希望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不想背上拿“回扣”的罪名。

四川省安岳市周礼中心卫生院 李玉民

警惕药企的“糖衣炮弹”

基层医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后,最大的改变就是社区医院的药费比没实行“零差率”的大医院便宜许多。很多原有大医院的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就被吸引到基层医院。但基层医院吸引患者转移的初衷绝不仅仅是为了开药获取利润,只是为了减轻大医院就诊的压力。从患者选择到基层医院开药的现状来看,基层医院的药品仍低于大医院,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患者来开药呢?我担心的是,随着门诊量的增大,药品销量也随之增加,药企也许会看中基层医院的销量,开始尝试给基层医院“回扣”,但现阶段我还没有发现药企给基层医院回扣的现象。

湖北恩施来凤县绿水乡卫生院 韩晓丽

・专家观点

应注意减少流通成本

引用这篇报告并不是认同报告的观点,只是想提醒有关部门注意这个现象,警惕基层医院也出现拿药品回扣的问题。需要提示的是,大家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取消15%的药品加成上,关键是注意目前药品流通环节的虚高成本。对于药企给医生的回扣,这项费用根本不应该算进药品的成本,生产成本可以适当虚高,因为要研发,但现在是流通环节比生产成本贵好多倍,这是不合理的。政府部门核定价格时需注重该环节。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廖新波

“零差率”后政府补偿一定要到位

目前,我国社区医疗还处于建设初期,门诊量相对有限,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社区医疗相对完善,这些地区多数已经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医务人员收受药品“回扣”的机会相对较小,但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报告中涉及的内容。既然药品监管有漏洞,招标价格存有大量的利润空间,就要尽快解决。不能等到东窗事发,再做补救就来不及了。